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

發布時間:2021-03-15 03:13:41

『壹』 2010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團結拼搏、攻堅克難,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2009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團結並依靠全市各族人民,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目標,「抓三子」促「三化」,著力提升「三個核心指標」,奮力拚搏,攻堅克難,各項事業取得新發展。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77.1億元,增長11.4%;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16.8億元,增長8.9%,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05億元,增長18.5%,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完成69.3億元,增長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4.5億元,增長3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4億元,增長26.4%;進出口貿易總額8.3億元,增長2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0元,增長10.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719元以上,增長15.1%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0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1%;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圓滿完成了市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市呈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族團結、邊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
擴大內需項目拉動作用明顯。共爭取擴大內需中央投資項目361項,爭取中央和省補助資金10.13億元,市、縣(區)配套資金2.71億元,累計完成投資7億元,全部實現三個「百分之百」。在擴大內需中央投資項目的拉動下,「515」重點項目計劃穩步實施,全市在建項目達1402項,比2008年增加404項,其中,新開工1067項,比2008年增加642項。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提高11.6個百分點。
交通建設實現新突破。共爭取交通項目133個,總投資78.26億元,完成投資15億元。全市8條(段)596公里、總投資72.5億元的二級公路全部開工建設。600公里通暢續建工程和1660公里通達工程全面完成,262公里通暢工程和1400公里通達工程進展順利。
水利建設步伐加快。共完成水利水電投資16.5億元。耿馬另仂水庫開工建設,完成投資2130萬元;17件重點小(一)型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工,完成投資9576萬元;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資1.04億元,惠及16.5萬人;永德康家壩水庫、臨翔鴨子塘水庫、雲縣大轉水水庫、鳳慶郭大寨水庫、鎮康中山河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穩步推進;雲縣劉家箐水庫、鎮康四楞壩水庫全面竣工。
城鎮建設穩步推進。組織實施96項園林化城市建設工程,城鎮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7.88億元,其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4.2億元,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3.68億元,城鎮建成區面積達68.4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達29%。
(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效明顯
農業產業持續發展。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62.2億元,增長6.6%。糧食播種面積388.5萬畝,總產量77.1萬噸,增長2.9%。實現畜牧業產值29.1億元,增長8.9%。完成茶葉產量4.8萬噸,銷售精製茶2.4萬噸,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1.8億元。甘蔗種植面積143萬畝,總產量534萬噸,生產食糖69萬噸,增長12.7%。新植核桃100萬畝,累計達621萬畝。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11萬畝。種植烤煙13.4萬畝,圓滿完成40.4萬擔國家計劃收購任務,實現煙農收入3.2億元。臨翔勐托、耿馬勐撒、雲縣愛華三個山區現代煙草農業核心示範區建設成效明顯,烤煙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惠民政策有效落實。發放農資直補、良種、退耕還林、農資綜合等補貼3.14億元。兌現家電、汽車和摩托車下鄉補貼資金2543萬元。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取得明顯成效。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累計投入資金15.1億元,建成特色民居房8776戶,建成進村入戶硬板路1489公里,100個市級掛鉤幫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80個省級重點村建設全面啟動。300個市級重點村建設完成投資3.7億元,重點村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個百分點。
(三)工業經濟企穩回升
工業企業平穩運行。全市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41億元,增長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4.4億元,增長6.9%。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65億元,上繳稅金4.23億元。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12.32億元,增長10.35%。工業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億元,增長31.5%,入園企業達59戶,實現技工貿總收入6.87億元,增長39%。認真落實電價優惠、中小企業扶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19戶企業得到資金扶持,17戶處於停產半停產的企業恢復正常生產。
「123」重點工業項目扎實推進。全市實施工業項目162個,完成全部工業項目投資27.46億元。澳華食品有限公司10萬噸冰鮮肉生產線、鎮康東鴻公司2萬噸電解鋅項目投入生產,臨滄南華紙業9.5萬噸蔗渣漿紙項目、鎮康南傘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項目、法國拉法基瑞安有限公司河底崗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項目、鳳凰紙業林基地建設項目進展順利。
(四)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投入各類教育建設資金6.78億元,落實各類教育惠民政策補助資金2.63億元,消化農村義務教育債務3102萬元。排除中小學D級危房20萬平方米,完成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房投資8663萬元,建成12.03萬平方米2406套。義務教育學校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全面完成。市一中、市第一幼兒園、鎮康縣職教中心順利搬遷,市技工學校改擴建工程、市衛校搬遷新建工程步伐加快。延伸職業教育進鄉入村,開展農民證書式培訓17萬人(次),接受學歷教育9232人,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全市各級各類在校生達40.1萬人。
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新增擴大內需衛生項目91項,新增資金2.03億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181.1萬人,參合率達91.66%,減免補償醫葯費1.5億元。206個村衛生室、5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雙百」工程建設全面完成,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有效緩解。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防控。「防艾」工作取得新進展。計劃生育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水平不斷提高。
文化旅遊廣電事業有力推進。以茶文化、佤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以《月亮升起來》廣場集體舞為代表的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民族文化保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農家書屋等工程扎實推進。中國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耿馬水文化旅遊節、永德芒果節等節慶文化品牌不斷提升。11個民族文化旅遊特色村和3個旅遊小鎮建設穩步推進。全年接待國內旅客253.53萬人次,增長9.8%,實現國內旅遊收入10.99億元,增長7.3%。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直播衛星第一、二期建設任務圓滿完成,9座廣播電視高山無線電發射台站全部建成,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程有序推進。
科技體育等事業協調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科普工作廣泛開展。體育、檔案、統計、地方誌、文史等事業實現新發展。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人防、外事、防震、減災、僑務、海關、檢驗檢疫、質量技術監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電力、供銷、水文、氣象、郵政、通訊、保險等行業開創新局面。
(五)民生問題逐步改善
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發放城鄉低保金2.9億元,37萬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等政策得到有效落實。發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各類保險資金2.87億元,比2008年增加2537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73929人,參保率達62%。耿馬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順利啟動實施。開工建設27.53萬平方米5506套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資2.11億元。完成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設15868戶。發放住房租賃補貼1743萬元,解決了10328戶城鎮低保家庭住房困難問題。住房公積金繳存歸集2.4億元,貸款余額6.8億元,資金運用綜合效益明顯提高。
就業工作不斷加強。投入就業保障資金2920萬元。城鎮新增就業11091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511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160人,穩定困難企業就業崗位2636人,開發公益性崗位801個,2362名大中專畢業生實現了就業。零就業家庭、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復退轉軍人等群體的就業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扶貧工作不斷推進。爭取扶貧資金4.03億元,組織實施整村推進項目626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5884人,發放扶貧小額貸款2.05億元,發放企業專項貼息貸款4000萬元,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5.1萬人。臨翔區博尚鎮「整鄉推進」扶貧開發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水電開發庫區移民工作穩步推進。
(六)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加強
「七彩雲南·秘境臨滄保護行動」深入開展。南汀河孟定壩段三期治河工程、南傘國際界河工程、南汀河臨滄壩段治理工程進展順利。實施7個小流域治理項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4平方公里。森林資源保護取得實效,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0.56%。環境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20個市級掛牌督辦整改事項全面落實,全市審批新、改、擴建項目環評執行率達100%,環保「三同時」執行率達100%。農村清潔能源建設扎實推進,建成農村沼氣池2.78萬口,完成「一池三改」1.63萬戶。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實施16個「治污」工程項目,臨翔區、雲縣垃圾處理場竣工投入使用,其他6縣垃圾處理場建設進展順利;臨翔區污水處理廠投入試運行,其他7縣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順利開工。臨翔南華晶鑫糖業有限公司、雲縣幸福糖業有限公司等4個企業製糖廢物綜合利用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竣工驗收。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大幅下降,年度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完成。
(七)改革開放穩步推進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有序開展。投融資體制改革穩步實施,首家小額貸款公司掛牌運營,城投債券發行申報工作正在進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改革扎實推進。華僑農場改革初見成效。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鄉鎮財政預算管理改革基本完成。增值稅轉型改革政策得到有效落實。教育綜合改革、水務改革、農村綜合改革、部門預算改革、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逐步深化。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以構建「大開放、大流通」格局為目標,充分利用邊境優勢,大力實施沿邊、沿線、沿江開放戰略。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強勢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積極組團參加昆交會、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洽談會等活動,世紀金源集團、荷蘭比特方德公司等著名企業落戶臨滄。全市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96項,實際到位資金42.6億元,增長25.5%。
(八)和諧臨滄創建有力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進一步弘揚臨滄精神,城鄉文明程度、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四掛兩會一聯組、一議三審一公決」的基層組織建設模式得到有力推廣。民主法制建設、依法治市、民族宗教等工作得到加強和鞏固。工會、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紅十字、慈善、殘疾人等事業取得新進步。切實落實「雙擁」優撫安置政策。「五五」普法全面實施。
維穩工作取得實效。中緬邊境(臨滄段)處突維穩工作成效顯著,得到了黨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視信訪工作,深入開展領導幹部「大接訪、大下訪」活動,積極調解矛盾糾紛,穩妥處置群體性事件。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切實加強,新一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扎實推進,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得到切實保障。
(九)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
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政府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全面實施陽光政府四項制度,共組織重大決策聽證90項,重要事項公示1067項,重點工作通報1605項,主動公開政務信息21576條,受理政務信息查詢3119項,辦結3119項,群眾滿意率達98.3%。堅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認真與市政協協商重要事項。辦復市人大代表議案、批評、建議100件,辦復市政協委員提案158件,辦復率均達100%。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審計和行政監察的監督職能,嚴格執行招投標和政府采購制度。深入清查「小金庫」,規范非稅收入管理,開展建築領域專項治理,嚴厲懲治商業賄賂,嚴肅查處違紀案件,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
各位代表,回顧2009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形勢極其嚴峻的情況下,臨滄能夠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各族幹部群眾團結拼搏、艱苦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各界朋友,向中央和省屬駐臨單位,駐臨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和全市公安政法幹警,向所有關心和支持臨滄發展的市內外單位、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還較多,主要表現在:一是部分幹部在踐行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方面還有差距,抓落實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二是資金供需矛盾突出,籌措各類項目資本金、拼盤資金難度大。三是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居民生產生活條件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四是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發展方式單一,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就業結構等還需要進一步優化。針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以更加高昂的鬥志、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認真加以解決。

『貳』 如何抓好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

一、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產業集聚區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堅持科學規劃、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機制、積累機制、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創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和功能集合構建。堅持因地制宜,堅持一切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項目調優經濟結構,以項目增強發展後勁,以項目壯大資源優勢。
二、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抓住全面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城鄉統籌,實現互動發展,既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富民強市新跨越的重要保障。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統籌城鄉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切入點,著力推進「產業向集聚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努力走出一條全面開放、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以重點項目、龍頭企業、特色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體制環境為保障,做大做強戰略支撐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大力發展旅遊業,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積極發展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閉褲,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整合文化資源,完善產業鏈條,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擴張規模和提升層次,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做大做強廣播影視、出版傳媒等優勢產業,推動廣播影視集團化經營。重視文化經濟,扶持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集聚區和文化園區建設。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原文化深厚底蘊,發揮文化遺產豐富的優勢,積極打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根親文化影響力。
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健全社會管理體系,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村級組織建設,提高管理轄區的能力。加強社會組織建設,推動經濟類、公益慈跡態掘善類和社區社會組織優先發展,加強對新經濟組織、互聯網虛擬社會的管理引導。適時出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細化分解工作任務,實施項目化管理,推進全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六、創新工作落實機制。要著力抓好「三力」,即增強凝聚力,保證執行力,提高創造力。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必須注重機制建設,姿核把握謀劃設計、責任分工、推進實施、動態評估、信息反饋等各個環節,建立無縫對接、系統完整、運轉協調的落實機制,不斷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責任、信息傳遞反饋、行政效能監察、督查等機制,促使各級、各部門動起來、緊起來、嚴起來,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力倡導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產生的一線工作法。積極推行縣委權力公開、黨務公開、政務公開「三公開」工作,切實把風氣搞正、把工作做實。要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健全領導幹部問責制,重點解決落實不力的問題。

『叄』 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呈現哪幾大態勢

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仍然錯綜復雜,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並存。
一、密切關注兩個短期因素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甦呈現新的特徵,對我國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3.7%,快於2013年的3.0%。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14年世界貿易增長4.5%,高於2013年的2.5%。目前看,世界經濟有望延續復甦態勢,但也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發達國家情況有所好轉,而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困難增多。美國經濟增長加快,歐洲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日本經濟依靠政策刺激也出現短期恢復。但發達國家經濟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制度性、結構性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修復,其量化寬松政策退出也是影響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不會一帆風順。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受到拖累,普遍面臨外需疲弱、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通脹壓力上升問題,有的出現資本外流和金融市場大幅波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程度很高,世界經濟持續復甦有利於我國發展,但也要看到,由於我國傳統比較優勢逐漸弱化,產業多處於國際分工中低端,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競爭壓力都在增大,即使世界經濟溫和復甦,也不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需動力能夠如以往那樣強勁。
從國內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但基礎還不牢固。當前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均有支撐,供給結構逐步優化,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去年出台措施的積極效應持續顯現,特別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改革、簡政放權,將進一步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但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仍存在下行壓力,消費需求增長動力偏弱,企業投資意願不強,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待培育壯大;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節能減排形勢嚴峻;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財政、金融等領域存在風險隱患;在住房、食品葯品安全、醫療、養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遷、安全生產等方面存在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宏觀調控仍面臨艱難抉擇。
二、正確把握兩個長期背景
第一個大背景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支撐經濟發展的因素已經發生深刻變化,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難以為繼,勞動力、土地等低成本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強化,經濟總量基數增大也勢必對速度產生影響。因此,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速適當減緩具有客觀必然性,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但必須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仍有巨大發展潛力;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有很大迴旋餘地;新的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口紅利逐步轉變為人才紅利,這些都將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我國經濟增速「換擋」是「調速」,不是「失速」,我們有基礎有條件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7%~8%的經濟中高速增長。
第二個大背景是,全球經濟格局處於深度調整過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這是多年來的基本趨勢。同時,要高度關注一些新變化: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突破,可能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我們不容錯失良機,而要緊緊搭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全球經濟結構正在調整,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和經濟再平衡,回歸重視發展實體經濟,而新興經濟體著力擴大內需,推動幾十億人口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這將導致全球產業布局和分工體系發生新變化。國際經濟秩序還在發展變化,發達國家謀求重塑國際經貿規則,各國都試圖搶佔新的國際競爭制高點,二十國集團等機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力和塑造發展環境的能力日益提升。
綜合來看,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仍是機遇大於挑戰,但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必須付出艱苦努力。

『肆』 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2年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我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超過發達國家人口總和,未來人口總數還會有所增加。與國土面積相當的美國比較,我國人口是美國的4.44倍。我國人口是英國的22倍,德國的16.11倍,日本的10.41倍,西班牙的30.49倍。由於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我國人均資源與環境狀況明顯低於世界人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更顯劣勢。

我國國民收入水平偏低,屬於低收入國家或中等偏下收入國家。2006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010美元,是美國的4.5%,英國的5.0%,德國的5.5%,日本的5.2%,西班牙的7.3%。與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相比,目前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發展經濟、提高國民收入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我國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發展階段。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隨著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資源需求增長與供給潛力之間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工業污染和城鄉生活污染也會不斷增加,環境壓力將不斷增大。滿足不斷增長的資源需求和加強環境保護,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在我國經濟「三步走」戰略框架下,到2050年我國經濟社會將經歷三個明顯的發展階段: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工業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鋼鐵土木經濟」特徵比較明顯;2020~2035年,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經濟發展的「鋼鐵土木」特徵逐漸弱化,後工業化特徵逐漸凸顯;2035~2050年,人均達到屆時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1]

1.GDP增長與居民消費

GDP增長率和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從現在到2050年GDP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從目前的9.67%下降到2010~2020年的8.38%,2030~2040年下降到4.98%,2040~2050年下降到3.60%[2]。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利用「國家中長期環境經濟預測模型」預測得到類似的GDP增長趨勢,GDP增長率由目前的10%到2011~2015年下降到9%,到2010~2020年下降到8%;人均GDP到2015年增長到34390元,到2020年增長到49286元[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利用指數增長模型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34891元[3]

在人均GDP不斷增長的帶動下,未來農村居民純收入指數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將繼續上升。在增加的收入部分居民將更多地用於更高端的消費,並可能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從目前一些發達地區的消費方式來看,耐用消費品、房產、汽車等將成為未來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消費對象。未來50年,大多數國民要從貧困和溫飽步入小康,物質生產與消費規模將不斷擴大,資源消耗將日益增加[3]

2.人口增長

在目前人口政策的持續下,政府繼續對人口增長進行控制,農村人口生育狀況不斷改善,計劃外生育有所減少,我國人口基本按照目前的構架向前發展。多數研究認為,我國將在2030年達到人口峰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我國人口到2020年增長到14.4億人,到2030年增長到14.7億人,到2050年略降至14.6億人[2]。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增至14.16億人[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利用logistics增長模型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在14.5億人以內,到2050年可能達到15億人[3]

3.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經驗表明,城市化進程可分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個階段,其中城市化從30%到70%的過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階段,從70%到80%的過程是城市化的成熟階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3%,2030年達到70%,到2050年達到79%[2]。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7.9%[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預測表明:到2020年城市化率將達到55%,2030年達到65%,2050年達到70%以上[3]

『伍』 市經濟社會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中國經濟主要由投資驅動,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5%,更多依靠貿易順差維系工業的正常發展;而中國投資支出佔GDP的50%,很大程度上依賴房地產泡沫;同時,中國信貨過度膨脹,不少貸款來自於未被監管和保護的影子金融體系,所有情況與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前的情況非常類似。

『陸』 在經濟新常態中,經濟發展呈現出的鮮明亮點包括哪些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仍將保持在7%—8%的中高速。與中國改革開放前32年年均增長9.9%的高速增長階段相比較,年均增長速度大概回落2—3個百分點。但與世界其他國家或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相比,這一增長速度仍處於領跑狀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4年10月的最新預測,2014—2019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將為3.9%,其中發達國家為2.3%,新興經濟體為5%。

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舊發展方式正在讓位於以轉型升級、生產率提高、創新驅動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可持續、包容性發展。中國經過前一個階段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社會保障問題的制約日趨嚴重,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舊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一是資源消耗大,資源約束日緊。

總之,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被迫展開,告別不顧資源短缺、竭澤而漁、破壞性開採的粗放型發展,忽視環境保護的污染性發展,透支人口紅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後的透支性發展,正在逐步轉入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發展的主要動力正在逐步轉向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和開拓創新。

(6)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擴展閱讀:

在認識新常態上,要准確把握內涵,注意克服幾種傾向。

其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

其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

其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新常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柒』 如何站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去服務決策,服務發展,服務落實的能力

一、把握時機、提高認識,全力推進資源型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
縣級統戰工作是整個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基礎,圍繞縣委中心工作,積極創新工作載體,立足本地實際,突出抓好落實,統一戰線在基層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統一戰線與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局工作的結合更加緊密,基層統戰工作對基層各項工作的推動作用日益顯現,在服務經濟建設和穩定大局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縣域發展尤其是資源性縣域經濟,長期積累的素質性、結構性矛盾尚未解決,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支撐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產業層次低、布局散、競爭力弱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隨著資源逐漸枯竭,在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主體資源衰減、經濟結構失衡、職工生活困難、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促進經濟轉型,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把經濟的發展從過去的依賴資源的過度開發消耗轉移到更多地依靠科技的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上來,已成為事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戰略問題。
基於對宏觀形勢的科學判斷和對縣域經濟發展走向的准確把握,推進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是破解發展難題,實現新一輪發展的根本途徑。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為科學發展服務是統一戰線團結奮斗的第一要務。在當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尋求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情況下,為科學發展服務、為經濟轉型服務更是統一戰線義不容辭的職責。我們必須進一步認清形勢、凝聚共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助推經濟轉型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的決策和部署上來,鼓舞和增強縣級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克服暫時困難、實現長遠發展的堅強信心,真正把助推經濟轉型作為統一戰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來抓,為實現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提供重要助力。
二、攻克難關、積極進取,發揮統一戰線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努力形成助推經濟轉型跨越的強大合力
統一戰線具有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人才優勢,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政治優勢,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優勢。我們只要緊密結合自身實際,調動一切資源、動員一切力量,在克難攻堅中凝聚人心、在轉危為機中匯聚力量。只要積極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致力於形成社會各方面的創造力競相迸發、各方面的智慧充分涌流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只要以「服務企業、服務基層」為重點,在政策支持、提高效能、優化服務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不斷提高統一戰線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助推經濟轉型的強大合力。
1、充分運用人才資源,為助推經濟轉型提供智力支持。在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中,聚集著許多專業人士和學者,他們是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為此,我們充分調動他們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為助推經濟轉型提建議、出點子、謀發展。一是構建建言平台。通過情況通報會、座談會、民主協商會等形式,使各界人士了解和認識當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了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鼓勵他們為經濟發展多建適用之言,多獻對路之策,多做務實之事,為經濟建設實現科學發展出力;二是構建活動平台。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經濟決策,緊扣全力以赴保增長這一目標,並就自主創新、產業轉型、優化結構、節能環保、協調發展等方面工作組織專題考察調研,先後形成一批有價值有分量的調研材料,為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三是構建科研平台。充分發揮專業人士的作用,成立經濟轉型課題研究小組,做好經濟轉型課題研究,開展項目攻關,形成了一批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的助推經濟轉型發展成果。
2、充分運用政治工作的優勢,為助推經濟轉型增強內力。統一戰線具有做好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是統戰工作服務經濟建設的具體表現。作為以促進和服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重要職責的統戰部門,我們努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和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堅持「團結、幫助、引導、教育」的工作方針,加強政治引導,充分發揮統戰部門的政治思想工作優勢,加強服務管理和幫扶工作,使民營企業在關鍵時候站得出來,幫得上忙,使得上勁。
3、充分運用化解矛盾的優勢,為助推經濟轉型添加助力。實現經濟轉型,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我們要切實履行好統一戰線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的職能,加大社會穩定的力度,促進統一戰線內部和諧,促進民族團結,促進宗教穩定,多做統一思想、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的工作,為經濟轉型發展減少阻力,增強助力,形成合力,努力創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良好社會政治環境。一是切實維護各界和諧。通過做好統一戰線各界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順各方面的情緒,化解各種矛盾,落實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切實維護各界的和諧穩定;二是切實維護民族團結。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大少數民族對口支援力度,大力推進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一種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實現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穩定。
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助推經濟轉型跨越
統一戰線歷來是為黨的總路線、總任務服務的。助推經濟轉型,既是縣級統一戰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統一戰線的職責所決定的。廣大統一戰線成員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順應時代發展,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助推我省經濟轉型。一是要轉變觀念,堅持第一要務,增強圍繞中心、服務發展的意識,牢固樹立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既要防止游離於經濟建設中心之外的錯誤傾向,又要防止混同於具體經濟部門、片面追求經濟指標的簡單做法。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資源優勢,緊緊圍繞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參與經濟建設,為助推資源性縣域經濟轉型提供強大的力量支持。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要求。在實現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利益關系的磨擦,我們必須緊緊圍繞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多做聚人心、得人心、穩人心、暖人心、順人心的工作。充分反映、合理引導、積極協調同盟者的經濟、政治、民主和其他利益訴求,充分調動他們為助推經濟轉型建言獻策的積極性;切實尊重和保護同盟者的合法權益;努力為統一戰線成員做好事、解難事、辦實事,既做錦上添花之事,更要做雪中送炭之事。要樹立統戰理念,培養統戰思維,提高統戰素質,把握統戰風格,講求統戰藝術,以真誠的態度、博大的胸懷、宏大的氣魄,最大限度地吸納和包容各界人士,為助推經濟轉型增添力量。三是要堅持統籌兼顧的方法。統戰工作涉及政黨、民族、宗教、階層、港澳台和海外等多個領域,大陸、港澳台、海外等多個范圍。要樹立「大統戰」思維,確立縣統戰系統一盤棋的意識,加強聯系溝通,改統戰部一家「單兵」作戰為黨派、工商、僑聯、台聯、宗教等多個方面「多兵種」共同參戰,形成工作合力,為助推資源性縣域經濟轉型做出更大貢獻。
四、突出重點、強力推進,切實做好新時期統戰創新工作
1、抓擺位,落實責任。統戰工作必須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工作的考核內容,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加強指導和考核,要著眼調動統戰幹部的主動性,抓緊解決統一戰線工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困難。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和氛圍,特別是高度重視基層統戰幹部隊伍建設,應加大選拔任用力度,加強與其他部門交流,幫助解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解決後顧之憂,使他們安心工作,成長成才,同時,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宣傳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方針政策,帶頭參加統一戰線的重要活動,帶頭廣交深交黨外朋友,在推動統戰工作創新發展中發揮表率作用。
2、抓理念,拓展思路。縣級統戰工作是整個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基礎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做好縣級統戰工作,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樹立新理念,創造新招法,推動統戰內部關系和統戰各領域工作的協調發展。要樹立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談心溝通,聯絡聯通等制度,採用多科手段,拉近與統戰對象的距離、改善與統戰對象的關系、理順統戰對象的情緒。要樹立社會理念。跳出統戰看統戰,由部門統戰意識轉向大統戰觀念,注重資源共享,整合社會力量,把社會力量資源轉變為統一戰線的工作資本。要樹立管理理念,要以現代行政管理理念抓好統戰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工作的設計和謀劃,通過科學管理,使日常工作由無序的忙碌到有序的飽滿,盡可能使每個崗位,每項工作都更有計劃,更加規范,更加成效。
3、抓機制,創新方法。機制和制度即有長期性和穩定性。做好新時期統戰工作,離不開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以確保各項工作有抓手,有依據,不斷體現科學性和規范性。重點是建立三項機制。一是聯席會機制。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下的定期聯絡制度,通報情況,布置工作。完善調查研究,走訪慰問、統戰工作信息溝通、意見反饋、激動表彰等各項規章制度,確保事事有人抓,工作有人管,不斷檔,不落空。二是組織機制。要完善黨外幹部培養選拔任用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制訂組織和統戰部門關於培養選拔黨外幹部的有關聯合工作程序,為推進黨外幹部工作規范化提供組織保證。三是考核機制。結合統戰工作任務,制訂更加細致的考核量化標准,細化分解到部門和每個責任人,明確標准、定製考核,切實營造出人人有壓力,有動力的工作狀態,真正把統戰工作落到實處。
4、抓宣傳,營造氛圍。以統戰宣傳開路,幫助廣大幹部群眾了解統戰意識,營造良好的統戰工作氛圍。要創新宣傳載體,除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外,還要利用網路等現代宣傳平台,加大宣傳力度,全面介紹統戰知識,及時反映統戰狀態,積極交流統戰經驗,展示統戰風采,要培養宣傳隊伍,抓好撰稿、報送、播發等工作,推動宣傳工作上質量。要開展宣傳活動。可以通過集中編發統戰知識宣傳資料,開展統戰知識專題輔導,舉辦統戰成果徵文比賽,開展各個層面的統戰知識競賽等方式進行宣傳,不斷增強宣傳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5、抓隊伍、樹立形象。統戰隊伍的素質和形象,直接關繫到地方部門統戰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須堅持把統戰隊伍建設抓在手上,苦練內功,外樹形象,切實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社會形象好的統戰幹部隊伍。要通過培訓教育,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引導統戰幹部真正認識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感情上重視本職工作,從而激發愛崗敬業,在崗盡責的動力。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發動廣大統戰幹部到基層,到生產一線去,與社會各界廣交朋友,重點加強同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黨外知識分子的溝通與聯系,努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和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捌』 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

一、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阿勒泰地區在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和區內經濟發展新形勢下,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點突出穩增長、調結構、強基礎、惠民生,保障了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地區綜合實力有了提高,民生建設成效顯著,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增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162.94億元,擾察比上年增長12.00%(可比價),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50億元,增長4.00%;第二產業增加值76.61億元,增長15.70%;第三產業增加值53.83億元,增長12.40%。一、二、三產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19.95∶ 47.02∶ 33.03,其中第二產業所佔比重比2010年增加了3.5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佔比重比2010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表明地區工業經濟、特別是礦業經濟對地區生產總值的提升作用在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6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0.88%。

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2010年上漲5.49%,其中居民食品價格上漲12.17%,為拉動居民消譽李困費價格指數上升的主要因素。商品零售價格上漲6.0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5.62%。阿勒泰地區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2.21%,其中輕工業上漲9.59%,重工業10.24%。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6.49%。

阿勒泰地區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牧民標准化定居步伐明顯加快。截至2011年底,累計實現牧民標准化定居1.224萬戶,定居5.3萬人,分別占牧民總戶數、總人口數的35%和36%。可見,牧民標准化定居工作任務仍很重。

全地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57.61億元,比上年增長18.90%,完成礦業增加值52.07億元,增長17.25%,佔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的90.39%。表明礦業經濟在阿勒泰地區工業經濟發展中,仍保持一枝獨秀的態勢。

主要礦產品及深加工產品產量,原煤10.92萬噸,近6年來,首次突破10萬噸,比2010年增長147.80%。鐵礦石原礦量1415.06萬噸,同比增長19.90%。銅精粉21.81萬噸,同比增長 14.05%。高冰鎳 1.14萬噸,增長 55.09%。黃金 918.10千克,下降0.30%。

地區全口徑財政收入37.45億元,同比增長37.28%。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1.70億元,增長27.4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7.84億元,同比增長21.64%,其中二產完成投資60.08億元,占總投資的47.00%。說明二產投資佔了總投資的比例的近一半。人均可支配收入1.41萬元,比上年增長11.10%;農牧民純收入5726元,比上年增加11.44%。

地區對外貿易在出口貿易的強力推動下呈現增長態勢。全年地區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20%。其中:進口總額329萬美元,下降44.1%;出口總額8.6億美元,增長25.80%。

全年地區共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近4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2.0%,實現旅遊收入29.82億元,增長26.89%。

二、基礎設施建設概況

近年來,阿勒泰地區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鐵路

就新疆而言,蘭新鐵路第二雙線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重點項目,項目於2009年7月獲國家發改委批准,全長1776千米,同年11月4日奠基開工,預計5年後,一條新的鐵路大動脈將橫亘於我國西北甘肅、青海、新疆3省區。屆時,它將與現有蘭新鐵路一道拓寬三省區資源外運通道,破解運力緊張難題,並使我國向西開放進一步提速。

2009年10月奎北鐵路建成通車,福海—富蘊鐵路也於2013年年底開工建設。奎北鐵路建成慶念通車標志著阿勒泰地區結束了無火車的歷史,福海—吉木乃鐵路建設目前正在設計論證中。鐵路建設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活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保障。

(二)公路

地區主要道路有:干線公路17條,包括國道(216、217線)2條,省道10條、專用線5條,縣道37條,鄉道677條,村道283條,地方專用交通道6條,公路總里程8384千米。阿勒泰地區行署所在地阿勒泰市是國道216、217線起始點,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西線701千米,東線670千米,與烏魯木齊市航線距離450千米。

根據新疆公路網發展規劃,新疆將用15年時間建設「三橫二縱二環八通道」干線公路網(簡稱3228工程),其中涉及到阿勒泰地區的主要有四條:北屯—福海—克拉瑪依—奎屯—沙灘—阿拉爾—和田段,由國道217線部分線路和新疆沙漠公路組成;阿勒泰北屯 富蘊—大黃山—烏魯木齊與庫爾勒—若羌兩段,由國道216和國道218部分線路組成;北屯—烏圖布拉克—和布克賽爾—鐵廠溝—托里—阿拉山口 博樂段;北屯—福海—阜康段。

阿勒泰地區規劃建設道路。國道217線阿勒泰—布爾津段、哈巴河—阿黑吐別克公路、哈巴河—白哈巴公路、蒙庫—富蘊縣等工程全面開工。北屯—阿勒泰高速公路已列入國家高速公路建設規劃。

(三)航空

阿勒泰機場可起降波音737型飛機,交通較為方便。阿勒泰機場擴建工程,計劃延長跑道400米,新建聯絡道一條,總投資1億元。建成後可確保波音737-700以上大型客機滿載起降,2009年已啟動方案研究。

喀納斯支線機場建成通航。喀納斯機場2007年開始啟用,距著名旅遊勝地喀納斯風景區68千米,與烏魯木齊空中距離482千米,是新疆繼那拉提機場之後新辟的第二個旅遊支線機場。2013年喀納斯機場可實現旅客吞吐量約22萬人次。

近年來,隨著富蘊縣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推動富蘊機場遷建,盡快使烏魯木齊—富蘊縣航線復航,對加快富蘊縣礦產和旅遊資源開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鞏固邊防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富蘊民用機場場址擬定於科普闊拉阿根場址,位於226省道與216國道岔路口西南側約3.5千米處,距離富蘊縣城中心直線距離約21千米。機場為國內民用支線機場,項目概算投資超過4億元。目前,該項目已取得總參謀部意見及預可研階段需支持性的全部文件,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規劃司、投資司已完成項目的會簽工作,並於2011年11月16日順利通過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審查。

2011年全地區共完成貨物運輸量1324.99萬噸,比上年增長16.27%,完成貨物周轉量約22.44億噸千米,增長16.88%,運送旅客1447萬人次,增長9.36%,客運周轉量近11億人千米,增長9.6%。年末地區民用汽車保有量達3.28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約2.25萬輛。

(四)電力

阿勒泰地區電網是自治區一個相對獨立的電網,僅實現與全疆110千伏的弱聯。2006年底,全地區總裝機容量14.5萬千瓦,其中:水電裝機容量12.6萬千瓦,火電裝機容量1.8萬千瓦(其中北屯火電廠1.2萬千瓦,吉木乃火電廠6000千瓦),火水電比例為1∶8。風電裝機0.105萬千瓦,最大發電量57508萬千瓦時,可承受的最大負荷12萬千瓦。

地區電網由四個相對獨立的電網構成,分別是阿勒泰地區電力公司電網、布爾津縣電力公司電網、可可托海礦區企業自備電網和兵團農十師電網。阿勒泰地區電力公司電網,可供調度的上網總裝機容量為10.07萬千瓦,售電量佔到全地區的52.52%,可承受最大負荷8.5萬千瓦,最大發電量25500萬千瓦時;布爾津縣電力公司電網可供調度的裝機容量1.85萬千瓦,可承受最大負荷1.4萬千瓦,最大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可可托海礦區企業自備電網,可供調度的水電廠裝機1.9萬千瓦,可承受的最大負荷1.6萬千瓦,最大發電量9858萬千瓦時;兵團農十師電網,裝機0.67萬千瓦,可承受的最大負荷5000萬千瓦,最大發電量3350萬千瓦時。全地區實現110千伏線路聯網,線路總長663千米,東至富蘊、青河縣,西至吉木乃、哈巴河縣,南面與塔城地區的和豐縣聯網。

(五)口岸建設

在阿勒泰地區,國家已批准開放4個一類口岸,即對蒙古的塔克什肯口岸(青河縣)和紅山嘴口岸(阿勒泰市),對哈薩克的吉木乃口岸(吉木乃縣)和阿黑吐別克口岸(哈巴河縣)。隨著阿勒泰地區口岸建設的不斷完善,將對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與保護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對礦產、旅遊等資源產業的發展的推動作用尤其顯著。

1.吉木乃口岸

位於吉木乃縣境內,與哈薩克國東哈州毗鄰,為雙邊常年開放口岸。

口岸的功能定位:是國家對哈國開放的一類通關口岸,是新疆乃至中國對中亞、歐洲貿易、倉儲物流、國際旅遊和以進出口落地貨物加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綜合型邊境陸路口岸。規劃到2015年,口岸年均過貨量80萬噸,出入境人員達50萬人次,進出口貿易總額25億美元。規劃至2025年,口岸過貨量150萬噸,出入境人員超過100萬人次。

吉木乃口岸距哈方邁哈布奇蓋口岸0.5千米,距齋桑縣60千米,距東哈州首府烏斯卡緬市500千米,距哈國首都阿斯塔納1300千米。吉木乃口岸是我國距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及哈俄兩國東部鐵路最近的口岸,比阿拉山口口岸至哈俄兩國東部鐵路近約500千米,是第二條歐亞大陸橋北線的重要支點。目前,吉木乃口岸已發展成為新疆對哈薩克陸路第3大口岸。吉木乃口岸為阿勒泰地區利用哈薩克齋桑湖區油氣資源提供了條件。

2.塔克什肯口岸

在青河縣境內,與蒙古科布多省毗鄰,為雙邊常年開放口岸。塔克什肯口岸距蒙方雅仁特口岸25千米,距布爾干縣城45千米,距科布多省會科布多市265千米,距蒙古首都烏蘭巴托1733千米。

口岸的功能定位:是國家對蒙古開放的一類口岸,是中國對蒙古及俄羅斯發展雙邊貿易的重要窗口,是以通關服務、邊境貿易、出口加工為主導的綜合型邊境陸路口岸。目前,塔克什肯口岸已發展成為新疆對蒙古的第一大口岸。

塔克什肯口岸工業加工區以盡快建成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為目標,規劃面積10平方千米,劃分為礦產品進口加工、畜產品進口加工、農副產品進出口加工、建材出口加工、輕工產品組裝等6個功能區,重點打造進口蒙古煤炭、銅等能源、礦產和畜產品資源深加工和產品出口加工基地。目前投資7000萬元的凱禹通國際物流園和投資3500萬元的鑫源商貿物流批發市場已完工,省道320線已完成改造升級。

3.紅山嘴口岸

位於福海縣境內,與蒙古巴彥烏列蓋省毗鄰,為雙邊季節性開放口岸。紅山嘴口岸距蒙方大洋口岸12千米,距巴彥烏列蓋省省會烏列蓋市180千米。是面向第三國開放、與俄羅斯實現陸路通商和旅遊的重點口岸。

口岸功能定位:是國家對蒙古開放的一類季節性雙邊通關口岸,是新疆乃至中國對蒙古、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地區)開展大宗貨物貿易交流、環阿爾泰山旅遊業的一條重要通道。是以發展邊境貿易、存儲物流、國際旅遊的重要綜合型邊境陸路口岸。

4.阿黑吐別克口岸

位於哈巴河縣境內,與哈薩克東哈州毗鄰。1992年阿黑吐別克口岸開放,允許中哈兩國人員、交通工具和貨物通行,1998年實現臨時過貨。

口岸功能定位: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對哈薩克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

5.規劃建設的喀納斯口岸

規劃選址在布爾津縣境內。2009年10月,《中俄總理第十四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提出,要積極推進中俄天然氣領域合作,決定東西兩線天然氣管道同步啟動,並於2014年至2015年供氣。兩國政府做出的重大決策,為開通對俄的喀納斯口岸,開辟我國引進俄羅斯能源、礦產和木材等資源的北向戰略通道奠定了基礎。

『玖』 當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有哪些

經濟新常態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如何看待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迎來哪些機遇?要理解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就必須將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所處的新階段及其所表現出的新特徵、需要的新改革等結合起來系統理解。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閱讀全文

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