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理預期屬於影響匯率因素的非經濟因素是對的嗎
在影響外匯匯率走勢的各種因素中,最難以把握的就是心理因素,專它是影響匯率短期走勢的屬重要因素。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市場預期、投機信息、市場評價及經濟新聞都會影響到投資者的心理,從而引起外匯市場的短期波動。因此,心理預期屬於影響匯率因素的非經濟因素。
㈡ 城市經濟活動的基本與非基本如何劃分,聯系實際論述城市基本與非基本活動對城市發展影響
它隨社會、經濟、自然條件而變化。 現代化大城市常具有多種職能,小城鎮或不發達地區城鎮職能則相對簡單。城 市的工業、交通運輸、商業、行政、文化、教育、科學等企事業是城市職能形成的基礎。城市職能按其作用分為一般職能與特殊職能。前者指每一城市必備的職能,如為本城市居民服務的商業、服務業、建築業、食品加工業、印刷出版業及城市公用事業、行政機關等;後者指不可能為每個城市都必備的職能,如采礦業、各種加工工業、旅遊業等。按城市成長 的基礎分為:①基本職能,也稱基本活動,指主要為本市以外地區服務的活動,如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工業企業、交通運輸、行政機關、大專院校、文化和科研機構及重要名勝古跡等;②非基本職能,又稱非基本活動,主要指為本市范圍服務的活動,如服務性工業、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市級以下行政機關和中小學等。城市的性質和發展規模,主要取決於其基本職能。在城市經濟分析中,常使用基本一非基本比率,即城市基本活動與非基本活動之比,可用兩類活動的經濟收入或就業人口之比求得。它是表明城市職能結構的一種形式。城市職能常隨社會經濟發展或自然資源、交通運輸、供水、用地等建設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中國省(區)的一些政府機關所在地城市,它們在歷史上多為行政中心或交通運輸及商業中心,新中國成立後,隨經濟建設的發展,興建了許多工業企業、交通線路或運輸樞紐、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等,現已普遍發展成為具有多種職能的綜合性城市。
㈢ 非理性消費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轉型經濟時期,居民非理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沖擊和影響是巨大的。非理性消費既存在過度消內費理念,又存在容節儉消費理念,二者在消費行為選擇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對經濟的沖擊和影響結果是不同的:一方面會造成社會消費行為扭曲,產生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對經濟穩定增長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
非理性消費主要原因是商品來的太突然,相應配套措施沒有跟上,可以得出,非理性消費可以推動相應配套設施建設。
㈣ 影響消費需求的非經濟因素有哪些
第一、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包括對自己的收入水平、商品價格水平的預期。如果預期未來收入水平上升或未來商品價格要上升,就會增加現在的需求;反之,如果預期未來收入水平下降或未來商品價格水平下降,就會減少現在的需求。
第二、人口數量與結構的變動。人口數量的增加會使需求數量增加,人口數量減少會使需求數量減少。人口結構的變動主要影響需求的構成,從而影響某些商品的需求。例如,人口的老齡化會減少對時髦服裝、兒童用品等的需求,但會增加對保健用品的需求。
第三、政府的消費政策。例如,政府提高利息率的政策會減少消費,而實行消費信貸制度則會鼓勵消費。
第四、消費者偏好。偏好是個人對物品與勞務的態度,即喜愛或厭惡的程度。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不僅要滿足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還要滿足種種心理與社會需求,因此,消費者偏好,即社會消費風尚的變化對需求的影響也很大。消費者偏好要受種種因素的限制,但廣告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種偏好。這就是許多廠商不惜血本大作廣告的原因。
㈤ 對非經濟增長的理解
兩種範式中的非經濟增長
在標準的新古典範式中,非經濟增長聽上去好像是自相矛盾,或至少是一個不恰當的詞彙,在宏觀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找不到這個概念。但是在生態經濟學範式中,它顯然是可能的。
1.新古典範式
標準的新古典經濟學範式或其分析的預設觀念認為,經濟是全部系統,自然如果要被加以考慮的話,只是經濟的一個部門,比如說是開采部門(礦藏、礦井、森林、漁業、農業,包括垃圾)。自然不被當作一個容納、供給和支撐經濟的包容物,而是被當作與其他部門無異的一個部門。如果開采部門的產品或服務應該變得稀缺,經濟就會通過使用其他部門的替代產品來「掩蓋」那種稀缺性。如果很難找到替代,那麼就會發明出新的技術來使其實現替代。
在這種觀點看來,自然顯而易見是不重要的,因為開采自然資源產品的相對價格普遍在下降,開采部門在gnp總量中的份額在減少。在新古典經濟學看來,除了最初提供必需的原材料,自然對於經濟來說實在不重要。
上述是對新古典範式的一個客觀描述,「經濟學原理」基礎教科書可以證實這一點,所有這類教科書都在頭幾頁闡述了分析的預設觀念。這無異於就是著名的循環流圖,將經濟描述為一個在企業和家庭之間進行價值交換的循環流——一個孤立的系統,與外部沒有聯系。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外部」,不存在環境。查詢宏觀經濟學教科書索引,會得到進一步的證實,關於「環境」、「自然」、「消耗」和「污染」等詞條,幾乎是空白。好像是為了再次證明自然的無足輕重,高等教科書有關發展理論的章節都是以新古典生產函數為依據的,在這里生產只是表示為勞動和資本的函數,資源被安全排除在外。
2.生態經濟學範式
這段佚事引發了關於範式的另一種選擇的思考,即生態經濟學。非經濟的增長在此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概念,重大分歧在於是否將經濟看做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
新古典經濟學忽視自然的「證據」(許多自然資源相對價格下降,開采部門在gnp中所佔份額很小)在生態經濟學範式中有全然不同的解釋。在一種資源攫取加速的年代,其短期供給勢必很高,因而市場價格很低。資源的低價格並不意味著不稀缺和不重要,而是因為資源的迅速減少使得人們從技術上越來越依賴於大量的廉價資源。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資源開采部門獲得的gnp比例很低證實了其不重要性。根據這一邏輯,我們也可以說,大廈的根基並不重要,因為它只佔了整個摩天大樓高度的5%。gnp是由增值的勞動和資本構成的,但是增值增加到什麼程度?資源是價值所附加的對象,它才是增值這座大廈賴以存在的根基或基礎,根基的重要性並不因為它所支撐的建築的增加而減少!然而經濟學家卻習慣性地持相反的觀點,例如,我們不必為全球變暖而擔心,因為對氣候敏感的經濟部門只有農業,而農業只佔gnp的3%。這些經濟學家顯然不食五穀。
如果gnp的增長只通過附加到非增長的資源生產能力的增值獲得,那麼經濟的增長很可能持續很久,但是這一切在當今的世界尚未發生。世界資源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表明,1975~1993年間,德國、日本和荷蘭的人均資源需求量增加了,盡管增加的速度減緩。如果不算水土流失的減少,美國的這個數字也增加了。這些國家的人口增長雖然緩慢,但不等於零增長,因而使得資源總生產量進一步增加。這些國家目前的資源生產量的水平為年人均4.5~8.5噸,這樣的水平已經導致了嚴重的環境退化,因而宣布「非物質經濟」時代的到來似乎還為時過早。
甚至新知識和新技術也可能有兩方面的作用:提高或減少承載能力。新技術可能減少可獲得的物質能量,例如溫室效應就是一種新知識,它降低了化石燃料的有效的可獲得性,因為吸收和釋放二氧化碳的能力比從前認為的要低。新知識可以發現新的限制,臭氧層的空洞就是新知識。人們通常假定新知識永遠會擴大且永遠不會縮小資源基礎,這樣的假設過分具體地指明了新知識的內容,事實上它絕對是永遠出人意料,卻不一定令人愉快。如果技術能讓我們從現有的資源流中獲取更多的福利,它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環境承載能力的負荷,因而實際上擴大了承載能力。但是如果新技術只簡單地增加了每個人的資源流量,那麼它只會增加對承載力的負荷。
生態經濟學認為,經濟的增長實際上是將其環境(自然資本)轉化成為其自身(人造資本)。這種物質轉化的最佳程度(經濟的最佳規模)是在減少的自然資本的邊際成本與增加的人造資本的邊際收益相等時才出現的。這種轉化過程發生在一個有限的、非增長的和物質封閉的整體環境中。太陽能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提供動力,但是其能源生產量也是有限的和非增長的。隨著經濟子系統的增長,它已成為整個系統的一個越來越大的部分,因而更要將其限制在整體系統內——有限、非增長和熵。即便是同意新古典經濟學的假設,認為很容易找到自然資本的人工替代,其增長最終還是受制於整體系統的規模,經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市場所不能反映的是經濟的最優的、可持續的物質規模相對於生態系統的價值。市場不會區分什麼是物質能量生產量的生態可持續的規模,什麼是不可持續規模,就如同它不會識別收入分配在倫理上是否公正。可持續性和公正性一樣,是一種在純個人化市場過程中所不能獲得的價值。然而,當市場在某些宏觀約束下運作時,這些價值卻可以折射到市場價格上。
但是如果像生態經濟學所認為的,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之間是相互補充而非相互替代,那麼經濟子系統的擴大就會大大受到嚴格的限制。
從歷史上看,在「空的世界」的經濟中,人造資本是限制性的,而自然資產是極其充裕的。今天,由於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了「滿的世界」的經濟,人造資本和自然資本的作用顛倒了。過去是靠限制漁船(人造資本)的數量來控制捕魚量的,現在卻是根據海里剩餘的魚類總數(自然資本)來限制捕魚量。當魚類總數成為限制因素時,更多的漁船有什麼用呢?
當各種要素互補時,處於短缺狀態的物品是具有限制性的。如果要素是替代性的,就不存在限制性要素。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我們應當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關注限制性要素:(1)在短期內將其生產能力最大化;(2)在長期內對其增長進行投資。這對經濟政策具有重大啟示——充分利用並投資於自然資本。經濟學原理沒有發生變化,但是限制性要素已經逐漸從人造資本轉變為自然資本了——例如從漁船變為海里剩下的魚;從鋸木廠變為剩餘的森林;從灌溉系統變為地下水或河流;從油井鑽塔變為地下儲油層;從燃燒化石燃料的引擎變為大氣吸納二氧化碳的能力等等。
新古典經濟學通常假設,人造資本很容易替代自然資本,從生態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即便這個假設(和由此而引起的對限制性要素的忽視)也未為持續的增長提供依據,盡管它放鬆了對目前增長的嚴格限制。如果人造資本替代自然資本,自然資本也可替代人造資本,替代是可逆轉的。如果我們最初的自然資源是人為資源的優質替代品,那麼從歷史上看,我們為什麼費盡心力地將自然資本轉化為人造資本呢?這不是兩類自然資源(如可耗盡資源和可再生資源之間的替代)的替代問題,而是一個資本替代資源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的事情。兩類資源間的輕松替代並不能說明我們沒有資源也可以生存。
堅信新古典經濟學的輕松替代的人們不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他們也不能圓滿地回答下列問題:不使用更多的資源如何能產生更多的資本?生態經濟學家無需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肯定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基本上是相互補充的,只在邊際上是相互替代的。
經濟的最佳規模越小,則下面的量越大:(1)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互補性的程度;(2)我們直接體驗自然的慾望;(3)我們對其他物種的內在價值和工具性價值的評估。經濟的最佳規模越大,其物質增長變為非經濟的時刻到來得越早。
四、從許可性增長到強制性增長,再到限制性增長
新古典範式允許增長永遠進行下去,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強制它。歷史上,推動永遠增長思想的並非新古典學說,而是為了解決馬爾薩斯(人口過剩)、馬克思(分配不公)和凱恩斯(非自願失業)提出的實際問題,增長是解決這三個問題的共同答案。
人們說,人口過剩可以通過人口轉變加以解決。當人均gnp達到一定水平,孩子相對於其他物品來說變得十分昂貴時,生育率就會自動下降。正如口號所說的,經濟增長是最好的節育方法。至於人均增長的消費乘以降低的「平均」生育率是否導致了超出最佳規模的消費總額的增加,卻無人問及。更具體地講,有沒有必要將印度的人均消費水平提高到瑞典人的水平,將印度在生育水平降低到瑞典人的水平。如果這樣做,這樣水平的消費總量會對印度的生態系統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人們還說,階級間財富的分配不公可以通過增長得到遏制,與此對應的另一條口號是「水漲船高」。然而事實上,增長擴大了國內和國與國之間的不平等。更糟糕的是,這個比喻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這里漲潮就意味著某個地方在落潮。
最後人們說,不斷增長的總量需求可以解決失業問題,加大投資即可做到這一點,這當然意味著增長。通過增長來避免失業,我們在此條道路上還能繼續走多遠?為了追求完全就業,我們一定要增長到超出最佳規模的程度嗎?這又是一個無人問及的問題。
在繼續這個由來已久的話題時,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認為,更大的增長也可以自動解決環境問題。人們發明了所謂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用以揭示gnp和環境污染量的關系是一個倒u型。因而人們必須保持增長,因為盡管它開始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但是一旦我們爬升到倒u的峰頂,它就會開始對環境產生有利影響。
上述所有情形都假設增長是經濟的,增長會使我們更加富裕而非更加貧困。但是現在的增長卻正在變為非經濟的。非經濟增長不會支撐人口轉變,因而不能解決人口過剩問題;它不會消除分配不公,也不能解決失業;它也不會為環境的修復和清潔提供額外的財富。通過增長的間接方式來解決這些重大問題不再行得通。
我們現在需要以更加直接和根本的方法來解決馬爾薩斯、馬克思和凱恩斯的問題:控制人口以解決人口過剩;重新分配以解決過度的不平等;採取像公共救助就業等措施來解決就業;進行生態稅收改革來提高資源相對於勞動的價格。這些必須都是國家政策,而認為這些政策應由一個世界權威來推行的想法是過於理想化了(或過於悲觀了)。許多國家在控制人口增長、限制國內收入不平等和減少失業上取得了成就,這些國家還通過環境和社會成本內在化提高了環境的生產能力,但是各國在這些方面的努力被全球化的思想削弱了。通過侵佔他國的經濟和生態空間,侵佔全球剩餘的公共財產,全球化在為重新建立「空的世界」經濟的條件作最後的一搏。
五、全球化是非經濟的增長的催化劑
1.全球化削弱了各國將環境和社會成本內在化為價格的能力
自由市場前提下的經濟一體化鼓勵的是降低標準的競爭(即壓價競爭)。那些在將生產的所有環境成本內在化方面做得最差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比較優勢,越來越多的生產轉移到了核算成本搞得最差的國家。隨著不計核算、外在化成本的增加,gnp增長與福利之間的正比關系消失了,甚至出現反比關系,形成了非經濟的增長。
「壓價競爭」的另一個層面是,全球化使得高工資國家(如美國)的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美國存在著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契約以緩解勞動與資本間的沖突,特別是人們一直認為,在美國,勞動與資本間的收入分配是公平的,比整個世界都要平等,市場的全球一體化勢必會破壞這種社會契約。美國人的工資將大幅度下降,因為世界市場的勞動力遠比美國充足。這還意味著,美國國內的資本收益將增加,因為全球的資本相對於美國資本來說要匱乏得多。從理論上講,人們會說,在世界其他地方,工資也將被抬高。但是這樣的國家實在有限,就如同說,從理論上講,當我從梯子向下跳時,引力不僅將我拉向地面,同時還將地球拉向了我。
人們常用比較優勢為自由貿易和更廣義的全球化辯護。比較優勢的推理假定,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在國家間是不流動的,進行交易的只是產品。隨著目前以資本流動為主要特徵的全球化的出現,我們已經告別了比較優勢的時代,進入了絕對優勢的統治,它確保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從貿易中獲益,而不能像在比較優勢下保證每個國家從這些收益中分得一杯羹。理論上,絕對優勢下的收益要大於比較優勢下的收益,但是沒有理由期望這些收益使參與貿易的各方都受益。通過重新分配從貿易中所獲得的某些收益,可以使互惠在絕對優勢下重新實現。但是我從未聽見全球化的鼓吹者們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經常不合邏輯地借用比較優勢的學說以證明可以達到互惠,卻忘記了比較優勢的前提是資本的不流動,而實際上,資本並非不流動的。的確,有些人甚至引申比較優勢的觀點,為自由資本流動而辯解——如果商品的自由貿易是互惠的,那麼為什麼資本不能自由貿易呢?然而,人們不能利用某一論點的結論來反駁這一論點得以成立的前提。
沒有人意識到,盡管貿易可以使某些國家超出其生態承載能力而生存,但不能使所有國家都做到這一點——不管世界貿易如何拓展,也不會使所有國家都成為原材料和環境服務的凈進口國,因而荷蘭和香港地區的經驗不具有普遍意義。自由貿易使得生態負擔在全球更加不均勻地分布。
2.加強全球競爭優勢被當作容忍企業合並和壟斷國家市場的借口(我們現在依賴於國際貿易來替代國內信任危機,以保持競爭力)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做法打著解除控制自由市場的旗號。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羅納德·科斯在其經典文章「公司的性質」中闡述道:「公司是市場關系之海中計劃經濟之島」。由於兼並,計劃經濟之島相對於市場關系之海的其他部分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資源由公司內部的計劃經濟分配,而由公司之間的市場關系分配的資源越來越少。這居然被當作市場經濟的勝利!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這是公司的勝利,因為各國政府已無力約束公司資本,無力為了公眾的利益而保證市場的競爭力。在100個最大的經濟組織中,52個是公司,48個是國家。1/3的跨國貿易是在公司內部進行的,也就是說,是公司間的轉移而非市場轉移。這些計劃經濟公司內部的收入分配越來越集中,首席執行官的工資與員工平均工資之比已經超過400倍,而且還有擴大的趨勢——我們不能想像當首席中央計劃制定者給自己定工資時會是什麼情形!
3.根據競爭性(絕對)優勢,自由貿易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對勞動分工的壓力增大了,因而人們謀生可選擇的范圍大大縮小
例如在烏拉圭,為了保持在世界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人們不得不要麼放羊,要麼養牛。所有其他商品都必須進口,以交換牛肉、羊肉、羊毛和皮革。烏拉圭人如果想在交響樂團演出或想當飛行員,就必須移民出國。
多數人從掙錢中得到的滿足與他們從花錢中得到的滿足一樣。選擇范圍的縮小意味著福利的喪失,這是貿易理論家們沒有考慮的。全球化假定,出國移民和接收移民是沒有成本的,在一個國家內縮小就業選擇范圍也是沒有成本的,這兩種假設都是錯誤的。
人們謀生的選擇范圍被貿易理論家們所忽視,而人們消費的選擇范圍卻被極度強調。例如美國從丹麥進口曲奇餅干,丹麥也從美國進口曲奇餅干。餅干都要經過北大西洋。盡管同樣商品的貿易獲利不豐,貿易理論家們卻堅持認為,由於擴大了消費者的可選擇范圍,曲奇愛好者的福利增加了。或許是吧,但是這些好處難道不能夠通過簡單的配方交易更廉價地獲得嗎?人們可能想這樣做,但是配方(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正是自由貿易者要保護的東西。
在所有事物中,知識是最應該免費分享的,因為分享知識只會使其更豐富而非減少。然而我們的貿易理論家卻拋棄了傑斐遜「知識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的名言,代之以「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的混亂說教。據此,他們願意將生命本身最基本要素的所有權授予私人壟斷公司,如種子的專利以及基本基因結構知識的專利。支持這種掠奪性行徑的依據是,如果不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對壟斷性產權給予經濟動力,新知識新發明就會停滯不前。然而,據我所知,發現了dna結構奧秘的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並沒有得到任何專利費,倒是二流的基因騙子們從他們的偉大發現中獲得豐厚利潤。知識一旦產生,其適當的分配價格應當是分享它的邊際機會成本,它近乎於零,因為知識並未因為分享而損失毫釐。當然,你的確失去了對知識的壟斷,但經濟學家傳統上認為,壟斷導致效率低下和不公正,因為它造成了壟斷物品的人為稀缺。
誠然,雖然分享知識的成本是零,但產生新知識的成本不是零。因此生物技術公司主張它們應擁有15~20年的壟斷權,作為研發產品的費用。當然,它們由於付出而應當獲得利益,但是如果沒有詹姆斯和克里克的貢獻,沒有孟德爾以及以往所有偉大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它們將一無所成。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強調的,最早的發明者已經擁有了暫時的壟斷權。他認為,這些經常發生的暫時的壟斷權是競爭性經濟中獲利的源泉,而競爭性經濟的理論傾向就是使壟斷利潤降至零。這是競爭性經濟效率的根本,為什麼要通過人為的知識壟斷來破壞這個根本呢?
信不信由你,多數重大發現都是在發明者沒有從知識的專利所用權中獲利的情況下作出的。你可以想見這樣的情形,科學家的動力出自純粹的熱愛和發明所帶來的興奮,他們滿足於收入水平在大學里可以達到前百分之十即可,而不是前百分之一。
瑞士偉大的經濟學家西斯蒙迪很久以前就說過,不是所有的新知識都會使人類受益。我們需要一個社會和倫理的濾網來選擇有益的知識。探索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獲取壟斷利益——這就是一個較為合理的濾網。
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摒棄所有的知識產權,那樣的話,產生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但是我們無疑應當開始限制其范圍和專利壟斷的時間,而不是不加限制地強調它。而且,我們應當更樂於分享知識。分享知識會提高所有勞動、資本和資源的生產力。國際發展援助應當更多地提供免費分享的知識,減少外國投資和有息貸款。
㈥ 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原因,對成員國和非成員國的影響
一、合理利用和配置人力、物力資源的需要人力和物力資源在各國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一國的各類物質資源和各層次勞動力的供給 與需求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各生產要素的你多我少,我多你少的現象存在是普遍的。因此,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要合理利用和配置其人力和物力資源,以提高其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 就需要進行多國合作來互通有無與多寡。相鄰相近的或特定的地理范圍的國家實行區域經濟 一體化,正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㈦ 非經濟因素對企業有何影響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非正式組織分為四種類型:
消極型
既不安全,也不緊密。這種非正式組織是內部沒有一個得到全部成員認可的領袖,分為好幾個小團體,每一個團體都有一個領袖,同時某些領袖並不認同組織,存在個人利益高於組織利益的思想。
興趣型
很安全,但不緊密。由於具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自發形成的團體,成員之間自娛自樂。
破壞型
很緊密,但不安全。這種非正式組織形成一股足以和組織抗衡的力量,而且抗衡的目的是出於自身利益,為謀求團體利益而不惜損害組織利益。同時,團體內部成員不接受正式組織的領導,而聽從團體內領袖的命令。
積極型
既積極,又很緊密。一般出現在企業文化良好的企業,員工和企業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比如日本本田公司的QC小組,完全是自發成立,員工下班後聚到一起,一邊喝咖啡,一邊針對今天生產車間出現的生產問題和產品瑕疵暢所欲言,最後通過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於企業來講,雖然一般的非正式組織中很少存在破壞型的,但是如果出現一定的內外部誘因,那麼消極型、興趣型和積極型非正式組織都有可能迅速地轉化為破壞型非正式組織。作為組織的管理者需要對組織內存在的諸多非正式組織有一個清晰的界定,它是屬於那一種類型?它們的領袖是否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職業素質?這些非正式組織中的核心成員有沒有屬於企業高層領導的,他們是否可以准確地強化自身正式組織的角色?考慮到這些問題就可以比較好地為監控和處理好非正式組織的「緊密化」和「危險化」奠定基礎。
㈧ 盈餘管理是經濟的影響還是非經濟的影響
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來看,盈餘管理並不增加或減少企業實際的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的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餘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尤其是會計中的報告盈利,而不是企業的實際盈利。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餘管理手段。
會涉及經濟收益和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
盈餘管理必然會同時涉及經濟收益和會計數據的信號作用問題。這里所說的經濟收益與上段提到的企業實際盈利並沒有實質上的差別。盡管人們並不知道企業究竟有多大的經濟收益,但盈餘管理最終還是離不開經濟收益這一基準。更何況在盈餘管理研究中,人們已開始尋找某些指標如現金流量等並試圖在某種意義和程度上來反映經濟收益。應當注意到,無論是盈餘管理在企業的實踐還是盈餘管理的理論研究都非常關心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盈餘管理所瞄準的方向正是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關於盈餘管理的「經濟收益觀」與「信息觀」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國家由於證券市場的發達和完善程度差異較大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發達證券市場環境下的盈餘管理,人們考慮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和信號作用就會多一些,其「信息觀」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顯些;相反,欠發達證券市場環境下的盈餘管理,人們則容易拘泥於會計報告收益與經濟收益或其它法規決定的收益之間的偏差,其「經濟收益觀」的地位相應地更為突出。
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不難發現,在盈餘管理的每一幕「戲劇」中唱主角的無非是公司的經理、部門經理和董事會。無論是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還是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最終的決定權都在他們手中。當然會計人員也加入其中,但應看作是配角。在這里,可以明確企業管理當局對盈餘管理應當承擔的責任。
㈨ 東非大裂谷給非洲的自然和經濟帶來什麼影響
自然:1.這一帶是東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勢最高的地主,氣候溫和涼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盛產茶葉、咖啡、水果、除蟲菊、俞麻。2.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里,3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
經濟:1東非大裂谷地熱能發電 2旅遊業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㈩ 非典對經濟的影響
非典的危機比1998年大洪水和亞洲金融危機嚴重,因為它直接威脅到中國最大的都市圈:廣州,香港和北京,或許還有山西、內蒙古等地方。應全面反思非典瘟疫流行的深層次原因,全面估計其影響。要說非典對經濟的破壞性,旅遊業首當其沖。假設減少2000萬人外出旅遊,每人少消費1000元,就是200億元。旅遊行業消費乘數極高,在國際為7,即旅遊者每消費1元錢,可以帶動7元社會消費。在中國乘數為5左右,因此200億元旅遊收入的減少意味著1000億元消費需求的減少。其他方面如航空和會議經濟的損失類似於旅遊。既使醫葯和通訊收入大幅度增加,其總量和乘數效應卻遠低於旅遊和航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