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回答一下:江西縣城經濟發展現狀大概是什麼樣的還有什麼統計數字謝謝!
不知道您要的是那個縣城的,現在給出的是新干縣的。
郡縣治,天下安」,一語道出了縣域經濟發展對社會安定團結、全面建設小康的重要性。為更好地認清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建議,筆者以新干縣為例,對縣域經濟進行深入剖析思考,供各方參考。
一、新干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
一是經濟結構日趨優化。隨著新干縣區域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呈現向高級化演進的動態趨勢: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207016萬元,比2000年增長72.2%,「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761萬元,年均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68447萬元,年均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65808萬元,年均增長11.7%。全縣人均創造生產總值6785元,比2000年增加2722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0.8%。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41.8:30.3:27.9調整為35.1:33.1:31.8,縣域經濟結構更趨合理。
二是經濟民營化日益顯現。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治投資環境,激活民間資本,促使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縣域民營經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勢頭,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和主力軍,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貢獻越來越高。從經濟總量看,2005年全縣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達56.2%,較2000年提高了7.6個百分點,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導力量;從稅收情況看,2005年全縣民營經濟實交稅金8667萬元,占縣地方財政總收入的65.9%,貢獻額占據「半壁江山」;從就業情況看,2005年全縣民營經濟從業人員77903人,佔全部從業人員的47.4%,比2000年提高了14.7個百分點,新增安置就業人員27257人;從有效投入看,2005年全縣民間投資完成102803萬元,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89.4%,較2000年提高了41.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主體地位日漸明朗。
三是工業化程度不斷增強。工業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近年來,新干縣大辦工業、辦大工業的步伐加快,縣域經濟已脫離了依靠農業來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經濟發展日益依賴於工業經濟。2005年,全縣工業增加值佔GDP的23.2%,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撐力量,比2000年提高了4.6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2000年以來,縣域第一、二、三產業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4.5%、43.3%和32.2%。其中工業對全縣生產總值貢獻高達32.8%,成為牽引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四是特色農業比重超半。自1999年縣委、縣政府大力推行優質果業、中葯材、良種生豬、山塘水庫立體開發四大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以來,四大特色農業產業不斷壯大。2005年,全縣新發展三湖紅桔等優質果樹面積3050萬畝,累計優質果樹面積占果業面積的76.3%。全縣水果總產18463噸,其中柑桔17691噸;新栽中葯材2.1萬畝,中葯材面積達16.9萬畝,初步形成了「一鄉一葯,多鄉多葯」的發展格局,商洲桔殼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品種;在生豬出欄中,三元雜交豬出欄40.3萬頭,增長38.4%,占出欄生豬的67.9%;山塘水庫立體開發面積2.65萬畝,占水產品養殖面積的51.9%。果、葯、豬、魚已成為全縣農業的四大特色,四大特色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3.4%。
二、新干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在制改革不斷深化和我國加入WTO進入後過渡期的新形勢下,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尤其與發達兄弟縣市相比,新干縣區域經濟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差距還很大,特別是在發展和提高方面,還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一是實力不強。與全市各兄弟縣(市、區)比較,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快、水平高、實力強。但與發達縣市比較,結果令人堪憂。發達縣市的選擇在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公布的2004年中國最發達100名縣市名單中,綜合考慮人口(2倍於新干縣人口內)、地理位置(較相鄰)因素,選擇了江蘇的太倉市(排第14位)、揚中市(排第38位)、金壇市(排第50位)及浙江的玉環縣(排第28位)、平湖市(排第31位)5個縣市比較。江浙5縣市經濟總量平均為125.11億元,是新干縣的7.5倍;人均GDP為29263元,為新干縣的5.3倍。最高的太倉市總量、均量分別是新干縣的12.5倍、8.4倍;財政收入平均為11.92億元,是新干縣的7.4倍。最高的太倉市是新干縣的13.4倍。此外,新干縣民營經濟發展步伐不快、辦法不多,措施不配套,使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2005年,民營經濟占縣域經濟總量不足60%,與江浙發達縣市民營經濟比重高達90%的差距較大。
二是速度不快。2000年至2005年,新干縣GDP年均增長11.5%,比江蘇金壇市1999年至2004年間年均16.4%的增長速度低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基數僅為其的六分之一的條件下,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反而僅是其的百分之六十。按照經濟規律,新干縣區域經濟要趕上發達縣市,發展速度必須不斷加快,否則永遠落後,甚至差距不斷拉大。
三是特色不濃。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缺乏個性特色,除玻璃、食品具有較強特色並具有一定競爭力外,其它難有一定規模的品牌產品。加之小企業多,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少,難以形成資源轉移產業鏈。雖然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開始形成一些縣域特色的產業和區域品牌,但其知名度、市場影響力、輻射范圍與規模有限。而浙江省在發展縣域經濟中「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色」的特色鮮明、專業化程度高。如:橋頭的紐扣、紹興的紡織、諸暨大唐的襪業、慈溪的小家電、樂清的低壓電器等,均成為全國行業老大。以皮鞋製造業的專業分工從樂清白石的鞋紙、永嘉黃田的鞋飾、河通橋的鞋料等特色之濃、分工之細,使別人幾乎無從競爭。
四是環境不優。縣域硬環境不硬、軟環境不軟,也是制約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是地理位置的制約,新干縣地處江西中部,屬典型內陸丘陵區。「不沿海」,「不沿江」,「不沿線」,大量的貨運只能依靠京廣線和內河運輸及公路運輸解決,因此,交通地理條件對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相對於其他經濟發達地區而言比較弱。二是基礎設施的制約,完善的基礎設施是保持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條件。由於投入不足,在水、電、路、園區規劃等環境建設上顯得滯後,與江浙發達縣市比較差距較大。部分邊、窮的村,出入不便,信息閉塞。同時,縣域信用環境、服務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投資環境也不理想,縣城知名度、美譽度不高,直接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
五是就業不足。新干縣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2005年全縣勞動力196240人,佔全部人口的64.2%;全縣從業人員為164352人,佔全部勞動力資源的83.8%,尚有近16.2%的處於「無業」狀態,也就是說尚有3.2萬勞動資源富餘。在全部從業人員中,有106272人、佔64.7%的人在從事著農業生產,比重明顯偏高,而在效益相對較高的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貿業中,從業人員僅佔26.9%,這一方面說明新干縣勞動力就業不充分,另一方面說明新干縣勞動力就業結構不甚合理,長此以往,必對新干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促進新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建議
面對開放、開明的市場規則,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逼人態勢,根據新干縣區域經濟現狀,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加快發展新干縣區域經濟,筆者認為:六個堅持不可少。
1、堅持以發展縣城經濟為龍頭。實踐證明:只有縣城經濟的加快發展,才有可能帶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縣城金川鎮位於縣境中部,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規劃面積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萬人,具有較好的交通通訊優勢和人文環境。因此,要利用和發揮這個已有地緣優勢,按照「做大規模、做優功能、做美環境、做強產業」的要求,進一步加快縣城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一要規劃好縣城的功能。可按照縣域人口的30%來規劃縣城的發展控制區域,規劃好加工業區、商務區、貿易區、住宅區,形成縣城經濟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二要加強縣城建設。要放低門檻,加大「引農進城」力度,提升縣城「人氣」。加大城市基礎建設投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高縣城承載功能;三要提高縣城管理水平;四要大力繁榮城市經濟。
2、堅持以發展園區經濟為支撐。要圍繞「完善功能、落實項目、打造特色、提升形象」四個重點,進一步加快工業園區的建設步伐,引導各類企業退城進園,同類集聚,抱團發展,促使園區經濟成為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支撐點。一要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重點完善工業園南區基礎配套設施,加快環區大道和各條支道的建設;抓緊北區規劃的組織實施,先行搞好水、電、路「三通」,盡早構築總體框架;高起點規劃河西高新技術開發區,初步形成「一園三區」格局;二要加快項目進區。完善項目進區考核辦法,加快引進一批「高、新、精、大」項目,強力突破「大項目」進區;對園區現有企業及待建項目,要全程跟蹤服務,促進企業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三要抓緊完善園區產業布局。重點抓好機電、服裝鞋帽、玻璃燈飾、鹽葯化工等特色園的規劃建設,努力形成「園中套園、一園一業」的產業布局。
3、堅持以發展民營經濟為重點。近年來,新干縣民營經濟發展勢頭日益強勁,對促進縣域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渠道、增加財政收入、滿足社會需要作出了積極貢獻,已成為縣域經濟最具活力、最有後勁的發展板塊。但新干縣民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企業規模小,科技和管理水平低,與江浙發達縣市相比差距較大,尤其是個體私營經濟仍處在資本初始積累階段,民營經濟發展有較大的空間。要把民營有制經濟作為縣域經濟非常重要的新增長點來抓,作為全面建設小康新乾的重要財富源泉來抓,進一步健全發展機制,全面落實公平待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信用擔保體系,保障合法權益,優化發展環境,全力確保民營經濟總量高速增長。
4、堅持以發展勞務經濟為補充。不言而諭,勞務經濟指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務商等獲取的經濟收益。2005年全縣離鄉務工人員達46683人。農村外出從業得到的報酬人均612.44元,占農民純收入的16.7%,勞務經濟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因此,一定要做好這篇文章,壯大新干縣勞務經濟,以加快縣域經濟的迅速發展。一要鼓勵、組織富餘勞動力外出打工,在政策上,具體措施上(比如建立外出打工中介組織、外出打工協會等服務性中介組織),給予支持和保護,促進新干縣勞動力外出打工規模化、組織化;二要依託全縣「三化」進程,加快新干縣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步伐,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面,做到擴大就業與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三要以推動全民創業為契機,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資金、帶技術,返鄉創業,發展壯大「歸雁經濟」。
5、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全縣上下都增強招商引資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慢進也是退的危機感,要形成無外不快、無外不活、藉助外力求發展的共識,積極策應對接「長蛛閩」、承接「昌吉新」、融入全球化戰略,積極創新思路,堅持實行以商招商、委託招商、網上招商、親情招商,重點做活駐點招商、產業招商和開發式招商,主攻勞動密集型產業、掛靠配套型產業和外向型產業。要著力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落戶新干縣,達到「一子定乾坤」的效果;要有針對性引進已落戶企業的上下游產業落戶新干縣,形成「落戶一個,帶來一批」的滾雪球效應,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6、堅持以項目建設為動力。發達縣市的實踐表明,項目能帶來資金、技術和人才,凡是有大項目的縣(市),其經濟實力就大為增強。要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把大做項目、大上項目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抓手,以項目建設拉動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要立足新干經濟發展現狀、產業基礎,主動跟進江浙等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並瞄準國家投資導向和重點,選擇引進項目,尤其是「三農」、園區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縣鄉公路建設、水利設施和精製鹽、食品、機電、旅遊服務業及公益事業等方面的項目,通過項目培育建立新的產業、產品優勢,增強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
2. 江西經濟發展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挑戰是什麼
江西最大的問題是農業大省
最大的挑戰也是農業大省
3. 江西經濟發展有哪些條件為何發展不起來
好的條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都在隔壁省,所以吸引投資方便。
劣勢:人口相對較少,南部多山。
發展不起來的部分原因:
1)重農輕工,之前有一書記說江西要做長珠閩的後花園,後面一位說,要綠水青山,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2)區劃不合理,省會人口太小了,在中央沒有話語權,對投資者沒吸引力,最好是把九江的一部分永修,宜春的一部分例如豐城全部弄過來。
當然作為江西佬,還是抱有樂觀的期待,
交通方面:高鐵漸漸通了,滬昆高鐵,向莆鐵路。上海江浙客商只要兩三個小時,向莆相當於幫江西弄了一個快速出海口。昌北機場雖小,但是也已經超過六百萬吞吐量了。江西的高速路因為之前
幾任的努力,現在已然不錯。
東部發展差不多了,很多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得益於毗鄰發達省份的條件,江西近水樓台。
如果地方政府能夠創造更好的商業環境,某些地方不要太黑。
那麼相信十年之後江西應該可以到達中國省份的中上收入水平。
4. 江西的經濟狀況
江西經濟發展處於滯後水平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中部藍皮書指出,江西經濟發展在全國專乃至中部仍處於滯後水屬平,2005年江西省GDP為4070億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 藍皮書認為,在正確的發展戰略指導下,在「十五」時期,江西實現了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實現了在全國和中部地區的位次前移。所以從縱向看,江西的發展是令人矚目的,但從橫向看,仍有較大差距,江西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中部仍處於滯後水平。2005年江西省GDP為4070億元,在中部位列第六位;人均GDP為9440元(1180美元),在中部位列第五位;財政收入425億元,列中部6省之末,只有湖南的57%,山西的56%,湖北的40%。從區域發展戰略上看,湖南與珠三角、安徽與長三角、河南和山西與京津唐經濟區的對接與融合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武漢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已見雛形,逐漸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而江西城市群構建卻尚在規劃之中。。
5. 江西的經濟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其實,首先要糾抄正一種偏見,就是很多外地人認為江西很窮,其實不然,每個地方都有富的和窮的地方。江西是一個革命老區,有很多的紅色旅遊資源有待開發,把這些發展起來,打響自己的品牌,不過這更多要靠政府出錢出力了。還有江西一直在引進外資,南昌市這幾年就發展得很快,被評為十大動感都會之一就是最好的證明。江西還有好多像南昌這樣的二梯度中型城市正在高速發展,在未來的二十年裡江西在政府和外資的支持下實現轉型,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隨著城市配套設施的日益完善,一定會比其他的城市更具潛力和發展空間,一定會實現江西在中部的崛起。發展是一個過程,應該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我是江西人,我很有信心的!
6. 江西經濟發展如何
當然是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啊
發展本土的特色
我覺的江西的自然精光跟人文精光都蠻好的可以發展旅遊
還有江西有好多地方
人力資源很豐富...
7. 江西省經濟發展狀況及主要工業支柱產業情況
近年來,堅持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推進企業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使我市工業技術裝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產業產品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優化,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
(一)石油化工。石化工業是我市七大支柱產業之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五」以來以原油煉化、乙烯加工上規模和化工延伸為主線的大規模改造,使石化工業基本形成了煉油、三大有機合成材料、化肥、農葯、精細化工、塑料加工等25個行業,27大類400餘種產品,年產量達1463萬噸以上,規模效益比較明顯的產業基礎。其中原油配套加工能力達到1050萬噸/年,乙烯加工能力達到了70萬噸/年,形成了440萬噸/年催化裂化、120萬噸/年延遲焦化、120萬噸/年催化柴油加氫、60萬噸/年焦化汽柴油加氫、60萬噸/年連續重整、40萬噸/年芳烴抽提、40萬噸/年潤滑油基礎油等二次加工能力,以及112萬噸/年合成樹脂、26.5萬噸/年合成橡膠、58萬噸/年尿素、15萬噸/年濃硝酸、4萬噸/年1—丁烯、2萬噸/年順酐等的化工延伸加工能力。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分公司、蘭州新西部維尼龍公司、西北永新化工公司等一批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和輻射帶動力的優勢企業繼續做大做強。藍星公司20萬噸甲醇項目將全面建成投產,一期1600萬噸特種纖維等項目加快前期工作,金浦集團與蘭州石化達成了全面的合作協議,將共同出資22億元,建設20萬噸/年碳四深加工和6萬噸丁基橡膠項目,目前已進入選址階段。
面向行業的石化產業研發體系初步建成,14所石化專業科研設計院所、13所大專院校,成為石化產業研發創新的重要平台,各類工程技術人員及管理人才達到2萬人,成為石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撐。其中中科院蘭州化物所擁有羥基合成與選擇氧化、固體潤滑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個高技術研究中心、六個研發中心和九個聯合實驗室,是國內公認的高水平研究機構之一。蘭州石化研究院在煉油與石油化工催化劑、合成橡膠、樹脂合成及加工、化工工程、環保等領域有較強的研發實力;蘭州石化公司技術中心是合成膠乳、精細化工產品領域的研發中心。
2007年石化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84.3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4%。
(二)裝備製造。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機械、通用機械製造、電工電器、儀器儀表等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基礎和發展實力的裝備製造業體系。2007年裝備製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5億元,增長30.8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4.12%。近年通過實施或建成國債項目蘭石大型加氫反應裝置改造生產線、耐馳螺桿泵生產線異地改造、眾邦公司電線電纜生產線、長虹電焊條、環保設備廠、蘭石四方容器公司等一批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大大提升了裝備製造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和競爭力,促進了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引進了吉利汽車這一著名品牌,建成一期實現整車下線,對於整合我市裝備製造業資源,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改善我市裝備製造業整體形象、提升行業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裝備製造業加快行業整合重組,蘭州機床廠、蘭州制桶廠、量刃廠等一批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資產重組,煥發新的生機,上海寶象等戰略投資者重組蘭州建通總廠與省化機廠,組建蘭州聯合重工,實施出城入園搬遷改造,將全力打造我市石化裝備、工程機械的龍頭企業。
突出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研製開發了9000米電驅動沙漠鑽機、直升機吊裝鑽機、表面蒸發式空冷器、海墨多相流量計、高溫高壓合金閥門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奠定了蘭州依然是國家重要石化裝備基地之一;蘭州電機廠交流調速電機和變頻器填補我國空白,組建風力發電工程中心,研製成功兆瓦級風力發電裝備;510所、蘭州真空設備廠自主研發的真空獲得和應用系列設備,與國際同步,空間模擬實驗裝置及低溫液體貯運容器在保障我國神舟飛船發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技術創新體系正在形成,官產學研合作, 2007年蘭州高壓閥門有限公司與蘭州理工大學聯合組建了閥門產品研發中心,有效提升我市閥門產品的整體研發能力和行業技術水平,這是我市振興裝備製造業過程中加強校企合作,推進我市產學研一體化的又一次具體實踐。國家乾燥技術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蘭州交大綠色鍍膜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先後組建成立,蘭石技術中心升格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全市裝備製造業已經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電機廠、蘭石)、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佔全市企業技術中心的一半以上,成為我市裝備製造業研發和提升競爭力的強大平台。
8. 現在江西的經濟發展的怎麼樣
有潛力的城市
9. 江西為什麼經濟發展變落後了
1、人才流失
2、知名度高的搞笑缺失
3、交通仍舊滯後於隔壁省,相對優勢不明顯;
4、商業氛圍差,農業思想仍舊較為濃厚
5、歷史原因,工業一直薄弱
6、革命老區帶來的負面影響
7、近些年的經濟發展大環境
10. 為什麼江西的經濟發展不起來
我們的江西曾是開國時代最為富有的省份,在五六十年代,國家各省以我省為榜樣………首先在改革開放進期我省沒有抓住機遇,所以在新時代就落後於其他省份,其次我省以前的省長胡長清在任期間的種種作為,也為我省的經濟不振埋下了伏筆,再次,我省地處內陸,平原只佔到我省總面積的十分這一,不利於我省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