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經濟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
1949-1957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也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4這一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共產黨從國民黨手中接過的是一個爛攤子,國民經濟正待恢復。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明顯發展,到1954年底國民經濟根本好轉。1953-1957年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也是在探索中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經濟都明顯的向社會主義過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從中共八大開始,中共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成功,也有像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失誤。直到中共七千人大會上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中共才初步認識到經濟發展中的錯誤。
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國以來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三年。這一時期,左傾錯誤在黨內泛濫,加著蘇聯的背信棄義,自然災害嚴重,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
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這一時期階級斗爭嚴重,黨內的左傾錯誤泛濫,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盪,但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國民經濟也有所發展。
1976-2000年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蓬勃發展。
其實,在史學界還有一種分法:1949-1954年是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1953-1956是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57-1966是探索中前進的時期;1966-1976是文革十年;1976-今天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時期。
②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狀況及原因
根本原因在經濟:
新中國成立後,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第一、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第三、
合理調整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統一財經政策上,又合理地調整了工商業。這
主要是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
經過三年努力,國家
經濟得到根本好轉,為國民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
經濟的提升
中國國防力量也隨之提高。兩彈一星
更是大幅度提高了國際地位。
③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呈現出怎樣的趨勢
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長期統治下,經濟極端落後。工業的規模狹小,技術裝備低劣,重工業基礎薄弱,不能獨立自存。主要工業品最高年產量,鋼92.3萬噸,生鐵180萬噸,原煤6188萬噸,電不到60億度,棉紗44.5萬噸,許多工業原料和機器依賴進口。農業則一直停滯在中世紀的落後狀態,生產水平極低,糧食和棉花的最高年產量,分別只有15000萬噸和84.9萬噸。中國雖然是一個農業國,但糧食、棉花也需要從外國進口。(注薛暮橋:《國民科技恢復時期》,《中國大網路全書》經濟學第1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74頁。)
這樣落後的經濟,經過抗日戰爭和國民黨反動政府發動的國內戰爭,又遭到嚴重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在潰敗時炸毀和破壞了一些工廠、礦井、鐵路、航運、水利設施等,使得經過戰亂的經濟更加困難。一九四九年與舊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高年產量比,工業總產值減少了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食糖減少5%,棉花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梁遭到嚴重破壞。(注同上書,第273頁。)
占很大比重的私營工商業也處於工廠停工減產和歇業關門的狀態。全國工商業集中的上海市,一九四九年七月87個工業行業13647戶中,開工的僅佔25%;開工的企業也多是開工不足,少的二三成,較好的紡織工業也只是近五成。141家輪船公司繼續經營的僅29家,航行噸位只佔解放前的5.52%。銀錢業倒閉過半,商業十分蕭條。北京市在解放初期,私營工商業大部分陷於停頓狀態,有25%的工廠停工。天津市的機器業由解放前的316戶減為219戶,化學染料業有28戶,開工的僅18戶,橡膠業有65%的工廠停頓,城鄉、城市之間的貿易幾乎全部中斷。
此外,市場投機盛行,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民生活困苦。一九四九年又逢嚴重的水災,受災農田約有1.2億畝,急待救濟的災民有700萬人。新解放區有800萬國民黨軍政人員需要包下來安置。當時解放戰爭還在進行,軍政費用浩繁,當年財政支出的一半靠發鈔票來彌補。
為了迅速改變這種嚴峻的經濟形勢,並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道路,一九五〇年,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制訂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著手恢復經濟,開始了為期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一方面繼續解決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一方面開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在經濟方面,主要有:肅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經濟勢力;沒收官僚資本;有步驟地實行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利用、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開始發展合作社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以改變舊的經濟結構,建立新的經濟結構。
④ 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發展狀況及原因
經濟發展狀況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但由於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導致後來災荒的主要原因。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一路一帶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根本原因:
第一、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第三、 合理調整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統一財經政策上,又合理地調整了工商業。這 主要是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
(4)新中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新中國經濟特點
1、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5%、10.6%和8.9%。全部工業增加值18.86萬億元,增長10.7%。消費、投資穩定增長,內需動力明顯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增長17.1%。
2、物價漲勢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貨幣、發展生產、保障供應、搞活流通、加強監管等措施的綜合作用下,價格漲幅逐步收窄。
3、財政金融穩健運行。增長24.8%;其中稅收收入89720億元,增長22.6%。財政支出108930億元,增加19056億元,增長21.2%,「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各項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同比增長13.6%。
4、農業和農村發展保持良好態勢。夏糧、早稻、秋糧季季豐收,分別比2011年增產2.5%、4.5%和5.1%;2012全年糧食產量達到57121萬噸,增長4.5%,實現連續8年增產,總產、單產都創歷史新高。棉、油、糖、肉等其他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
5、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12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8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數字電視國家標准和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標准成為新的國際標准。
6、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加強。2012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1%。「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頒布實施。支持重點節能項目924個,建成後可形成2200多萬噸標准煤的年節能能力。
7、區域發展更趨協調。西部大開發新10年政策措施全面實施。促進西藏、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以及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區發展的各項舉措得到較好落實,新時期對口支援工作全面開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成果得到鞏固和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取得新的進展。
⑤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濟建設過程
第一次是新中國成立初到1956年後,從建立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向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
第二次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第三次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
1981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的基本論斷,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對此作出了全面闡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也是我國制定和執行發展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理論依據。
進入新時代,雖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但這並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仍然是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依據。
(5)新中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學者就提出對外開放是「加強而不是削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將對外開放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維護自由貿易秩序,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關於對外開放的基本理論觀點。例如: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建立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維護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等等。這些理論觀點成為中國特色對外開放理論的重要內容,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不斷豐富發展。
⑥ 中國飛速發展,近十年來新中國有哪些驚人成就
新中國的成就
1、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歸,一雪百年恥辱;
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亞洲投行,由中國主導,打破日本美國控制的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基建方面的壟斷。
杭州G20峰會,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
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
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2、經濟方面的成就
中國GDP超10萬億美元,是世界上10萬億俱樂部成員,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氣東輸,保護環境,掃除霧霾。
南水北調,史無前例。
三峽大壩,世界第一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龍。
高鐵2萬公里,佔世界6成。
鋼鐵產量,世界16億噸,中國佔8億噸。
中國高速公路12萬公里,佔世界的52%,力壓美國佔世界第一。
有六個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橋。
世界第一的三峽大壩
外匯儲備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國美國已經太多,所以中國不斷減持美元。
其他的例如電腦、電視、冰箱、平板、空調、手機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之類,就根本不用說了。
3、體育方面的成就
北京奧運,世界最好的奧運會,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里約奧運會,中國發揮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
北京奧運,中國是奧運會金牌榜絕對王者。
籃球出現突破——姚明出現了。
劉翔——得了三個金牌然後,忽悠了2屆奧運會
男足曾實現歷史性突破,闖入2002年韓/日世界盃賽
跳水從夢之隊時代到里約奧運會中國隊的金牌第一的超級夢之隊
中國橫掃世界乒壇
中國女排東山再起,兩奪世界冠軍,更奪得了里約奧運金牌
女子網球崛起,金花群芳爭艷
4、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國天眼,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北斗衛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飛船,載人航天;我國是世界第三個把飛行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長征系列火箭,發生成功率、有效載荷都是杠杠的!
長征五號,大火箭,世界僅有中美俄能造。
嫦娥工程,把飛船發射到月球。
天舟貨運飛船,為太空站提供補給。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太空進行試驗
兩彈一星,國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計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號計算機,曾經的第一,現在的第二
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獨一無二
探索一號深海科考探測器船,探尋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機(C919),世界第三
雪龍號極地考察船,31次赴南極,踏遍世界五大洋。
巨型戰略預警雷達,世界僅有中美俄三國可造,探測距離5000公里
鐵基超導,新一代常溫超導材料
八光子糾纏態,再次刷新了光子糾纏態制備的世界記錄。
5、軍事方面的成就
遼寧航母,大國霸權
東風21D,專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中華神盾,數量佔世界第二
預警飛機,從進口到出口
四代重殲,世界第二個能造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國家
大型運輸機,戰略運輸
自造航母,百年夢想終成真
歐洲野牛,落戶中國變中國野牛
雙體穿浪導彈艇,世界上第一種雙體穿浪軍用船隻
萬噸大驅,世界只有2個國家能獨自建造萬噸神盾艦
戰略核潛艇,和平捍衛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專用醫院艦
東風41,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才有的陸上機動式洲際導彈
機動登陸平台艦,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中國有的半潛式運輸艦。
蛟龍600,世界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
巨浪導彈,世界上只有五個國家能水下發射戰略導彈
航天測量,航天測量船遠望1-7號,海軍天眼。
⑦ 新中國的經濟體制如何變化
一、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的形成和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發展
總之,《決定》對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概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由單一所有制制度向包括分配製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內的體系化制度轉變的突破。在構成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三項內容和層次中,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是整個經濟制度的基礎,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性質的總體格局;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結構是所有制結構的利益實現,決定了共富共享的總體格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決定了市場與政府雙重調節的總體格局。這一新概括是新中國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的結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一次理論創新,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原理的堅持和發展,也體現了新時代我國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治理的經濟制度要求,我們必須科學把握和積極貫徹。
⑧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8)新中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