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與建國60年 中國發展相關的視頻
建議看下七集大型電視文獻片《偉大的歷程》,這部文獻片對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內、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容進行了系統回顧和總結。
可以到網路搜索下~! 很容易找到的~!
http://video..com/v?word=%A1%B6%CE%B0%B4%F3%B5%C4%C0%FA%B3%CC%A1%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這是幫你找到的地址~!希望對你有幫助~!
『貳』 要講日本二戰後經濟發展視頻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14&word=%B4%F3%B9%FA%E1%C8%C6%F0%207
大國崛起第七集
日本二戰後的崛起離不開日本半個世紀前的明治維新
建議你最好系統看一遍,才對日本崛起有一個全面了解了,加油
『叄』 毛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美麗中國 PPT的開頭動畫或者視頻,誰有符合主題的
那就貼個毛頭唄
『肆』 中國經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通過識別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界定高質量發展。比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風險過度積聚、環境污染嚴重、創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質量發展;反之,促進共同富裕、防範化解風險、創新驅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是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有利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否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標准,判斷是否是高質量發展。
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4)全新經濟發展模式視頻擴展閱讀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基礎研究、實現技術創新及突破、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創新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在微觀層面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企業創新活力,在中觀層面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生產性活動與非生產性活動報酬結構的再平衡,在宏觀層面維持較高的企業縱向流動性,打開創新創業企業成長空間,為創新驅動提供不竭動力。
『伍』 何為等待經濟你如何看到這一趨勢的發展呢
等待經濟就是利用人們的空餘時間,讓人們去消費,讓人們從口袋裡掏出錢,利用等待的時間來賺錢,被稱之為等待經濟。
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適應時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表現,它處於一種羊毛出在豬身上,猴子買單的現狀,我們只是說其中的一環而已,並不是我們直接掏錢的,所以說這對普通的民眾沒有直接影響。
『陸』 求台灣、香港發展的歷史,尤其是經濟發展史的視頻
1940年代,香港「大觀影片公司」美國分廠出品的《華僑之光》11是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體電影。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發起了一個名為「粵語片革新運動」,他認為若要改善香港電影必先需把影片的質素提高,並主張先從劇本著手,才能產生好電影,更羅致了各方各面的技術人員,,網路名符其實的一級演員及一群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擔任編劇,例如古龍耕、馮鳳歌等人。「南洋」在這次革新運動下創作出《千金一笑》,《怪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來》等名作。其後,香港陷入戰亂時期,「從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並炸毀了大觀電影廠和其他電影設施,1946年年初,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的狀態。」12其實自1945年末已有「聯藝」,「華聲」,「聯聲」等電影公司復員,復業,但由於一些主要電影工作者如關文清,吳楚帆,白燕等還在外地,而且一些香港原有的電影製片場地如「南洋片場」,「大觀片場」等受到破壞,已經變成廢墟一片;加上一些製片器材亦缺乏,因此香港電影業直至1946年才開始正式復甦。「港土重光後,娛樂事業日趨蓬勃,尤以電影院,觀眾更形擁擠,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滿座。」13也有言「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是粵語影片的盛產期。每年有200部粵語片問世,其中不少是粵劇片。」14但其實自1946年代後除了粵語片外,國語片也同時發展起來,這更是由於在內戰期間上海時局動盪,國內的著名電影人如張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員則有周旋,嚴俊和白光等紛紛南下。在此時張善琨與李祖永在香港成立了「永華影業公司」(1947-1954)並於1948年拍攝《國魂》及《清宮秘史》兩套轟動一時的著名電影。在1940年代末還有「大中華」,「長城」,「國泰」等國語電影廠出現,這些電影廠更出產了不少著名電影,如「長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動一時,成為一代名片。
『柒』 新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中心環節是發展什麼
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內規容定目標和方向。
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計劃(1953—1957),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經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至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7)全新經濟發展模式視頻擴展閱讀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5年結束已經完成總共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五年計劃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體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簡稱「一五」。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
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彭斯在中國「兩會」召開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電郵采訪時說,堅持制定五年規劃讓中國受益匪淺,這一經驗值得西方學習。
『捌』 十八大內容是什麼
十八大內容是:
一、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總結。
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
三、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開放目標。
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
五、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七、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
八、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九、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十、豐富「一國兩制」實踐 推進祖國統一。
十一、繼續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十二、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黨的十八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回顧和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奮斗歷程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不走改旗易幟邪路
『玖』 求講日本二戰後的發展的視頻
大國崛起里不知道有有沒有你可以去看看 這里有篇關於日本崛起的博客
葉永烈:日本是怎樣崛起的?
來到日本,我注意到這樣一組數字:
1965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於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25.5%;
1975年,日本追上來,改寫為62.2%;
1985年,日本已經逼近美國,為97.6%;
1986年,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日本超過了美國。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崛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神話。如今,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1946年,日本成立了經濟安定本部,制定了三項重大經濟改革政策:
一是實行「傾斜」生產方式,以重工業為優先,集中力量恢復和發展煤炭、鋼鐵、電力、肥料四個關鍵性工業部門的生產,以此帶動整個經濟復甦。
二是在農村實行了「農地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大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日本政府把地主的194萬公頃土地強制收購,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有的地方僅相當於一雙靴子或一袋煙的錢),賣給420萬戶農民。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稱之為「非共產主義世界進行得最徹底的土地改革」。
三是面對劇烈的通貨膨脹,日本政府規定,無論是皇族、達官、財閥家族,還是平民百姓,每人每月只能從銀行提取500日元的存款(相當於當時一個月普通工人的工資)。這樣,迫使所有的存款、國債、社債、股份都在劇烈的通貨膨脹中急速貶值,縮小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這三大行之有效的經濟改革政策,促使了日本經濟的復甦,走出戰後的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
此外,美國態度的轉變,也至關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與日本是交戰的雙方,互為敵國。1948年,美國確定日本為遠東的「反共堡壘」,對日本採取幫助恢復經濟建設的態度。美國還一再削減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償,到1954年甚至全部取消日本的賠款。
到了1949年,日本經濟基本上穩住了陣腳,抑制了通貨膨脹,經濟進入全面恢復的狀態。
就在這個時候,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一突如其來的戰爭,使得尚未從戰爭陰影中走出的日本百姓極度不安,日本政府也陷入高度慌亂。然而,沒多久,日本就轉悲為喜,因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出師朝鮮,需要大量物資,近在咫尺的日本成了美軍的後方供應基地。雪片般的戰爭物資訂單,朝日本企業飛來。「朝鮮特需」成為發展日本經濟的「強心針」。滾滾而來的外匯,也解決了日本在戰後外匯短缺的困境。豐田汽車公司就是一個典型,這家企業原本接近關閉,就在這時,朝鮮戰爭急需大量軍用卡車,大批訂單突然從天而降,使豐田汽車公司在1951年就一舉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據統計,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在軍用物資方面的收入累計高達10億美元,如算上其它方面的「特需」收入,則達36億美元。在1950年至1960年十年間,這種特需訂貨累計額達到了610.7億美元。
這樣,到了1955年,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日本以十年時間,即1945-1955年,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
緊接著,從1955-1973年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在這十八年間,日本的國民經濟總產值(GDP)一直保持著年均增長9.8%的高速度!工業增長率則一直保持13.6%的高速度。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這十八年間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日本這樣的長期、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
日本能夠在十八年間躍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有種種原因,其中的三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日本實施「科技立國」的戰略,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又進一步提出「高科技立國」的戰略。日本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奠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日本在大力開發高科技產品的同時,特別重視把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日本的汽車風行全世界,日本的高科技電子產品在世界上獨占鰲頭,為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
日本重視科學技術是一貫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兵力不夠,很多十四五歲的娃娃兵和文科大學生、甚至文科教授都被補充到部隊,送上戰場,然而日本數萬理工科大學生卻未上戰場而被保存下來。這批理工科大學生後來成為戰後日本科技的主力軍,成為推動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功臣。
二是高度重視教育,把發展教育定為國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堅持把義務教育的時間從6年延長到了9年,免費為中小學生提供餐點和教科書,每年還撥出國民生產總值的6%作為教育經費,這一比例大大高於其它國家。這些舉措為改善國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統計說,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是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取得的,而科學技術的進步的根本就是教育的普及,大批培養了科技人才。
如今,小學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的比例為97%左右,大學已經進入「全入時代」,就是說想上大學的人都可以上大學。日本的經濟能夠騰飛,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根本。
三是戰敗國帶來的「優惠」。
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規定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這一規定為日本「節約」了大量的軍費,促進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在連續十八年的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之後,從1974-1991年,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
在這一時期,由於西方世界上爆發「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使日本經濟深受影響,增長速度減慢。這期間日本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這「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普遍經濟危機;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
從1992年開始,日本進入「困境期」。這時,日本本身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甚至出現負增長(1998年為-2.5%,2001年為
- 0.5%)。
隨著日本經濟進入「困境期」,日本內閣像走馬燈似的不斷改換,十年換了九任首相,誰都未能挽救日本經濟的頹勢。直到2002年2月,小泉純一郎內閣上台,實行一系列新的改革,使日本經濟走出困境,進入復甦和全面轉型時期。小泉純一郎上台時,日本國民經濟增長率為-3.3%,他上台後,扭轉為1.6%。也正因為這樣,小泉純一郎穩穩地佔據日本政壇五年半,結束了日本內閣「短途」的命運,成為二十年來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指引下,進入高速增長期。中日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1990年日本的國際經濟生產總值是中國的7.8倍,2006年縮小為2.6倍,2007年縮小為1.76倍。
當然,就人均國民經濟產值而言,兩國的差距還很大,2007年日本的人均國民經濟產值是中國的18倍!
中國仍需通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在經濟上追上日本。正因為這樣,日本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創造了經濟神話,其中的經驗至今仍是值得中國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