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環境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環境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9 04:05:22

『壹』 環境保護對經濟好處

在傳統的城市發展主要是以工業化為主,而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廢氣」,從而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要想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加大生態文明的建設力度,從而實現環境、人、社會的和諧發展。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也就是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而又舒適的生活環境。如果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注重環境保護,或者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那麼就會導致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不協調發展,也就導致經濟發展愈加緩慢,滿足不了人們的高要求。所以要想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就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探索與創新,謀求一條新的道路,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貳』 如何看待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全球3%的水資源支持了80億人口,而且分布不均勻。未來,水資源匱乏的問題將愈來愈嚴重。面對水——我們中國領導人曾經說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沒有幾代「煙」的功夫,隨著國民經濟的飛躍式發展,水污染的嚴重性也隨之達到了人民未成預料的地步;環境問題彰顯出對未來生存——子孫後代的環境被我們這一代人所掠奪式的破壞,我們將要面臨的、已經面臨的思考;很快,中國領導人曾經所講的話,也神話般地破滅了,後人將抨擊指罪。
2010年,我們所看到的,不下雨就乾旱,一下雨就水災;我們縮手無策,干與天公試比高?誰能!我們正在接受老天的懲罰。大自然10000年形成的水系,被人們50年就破壞了,後患無窮。
人們奢侈的生活,昆明湖、太湖藍藻的爆發,印證了「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富人的罪過、貧民的遭殃,錢堆起來了,......大家都喝礦泉水。我們小時候喝河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環境保護,污水治理,人類為錢所破壞的,還是要花錢去把它解決好。「不能說環保就是多花錢、通過增加成本保持可持續性,還要用創新的力量,保證企業賺錢,同時減少資源的損耗,為市場和消費者帶來更大利益。」
「淡水資源的缺乏、人口的增長,以及對更多更清潔水的消費需求的增大,都促進了凈化技術的持續發展,」這種技術需求逐步增大,同時我們也看到它在海水淡化方面的增長潛力可以讓乾旱貧瘠而又沿海的地區獲得可持續發展。污水處理專業,大有前途。
尤其是化工領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0」排放,地下的、地面的、空中的,問題都要解決。小夥子要學習,努力吧,為社會做貢獻吧!人們期待著你們。
我的環境保護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效利用能源、減少環境污染、降低安全生產事故頻次,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確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制定並執行環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我國民生工程的關注點。
中國化工業價值鏈的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顯赫的地位,但是,環境污染問題,在化工領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業存在的問題,是不可懈怠和輕視的;改善化工安全生產和化學品安全管理體系,增強企業安全防患意識,提升環保部門的環境管理水平,從而更好地採取治理和應對突發環境事故,是當前急不可待的任務。
我們能夠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和企業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地區區域性經濟發展中,已經注意到了本位主義和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帶來的最終惡果,國家環保總局(現環保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開展的清潔生產運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示範項目,以促進中小型企業的認知和意識,足有收效。
安全地生產、清潔地生產,企業的獲益包括:提高安全生產、環保能力,降低事故、員工受傷和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以及改善與加強當地社區、工業、價值鏈、買方市場的綜合效益,相關經驗將作為成功案例,為中國企業的環保工作,提供寶貴經驗。
國際勞工組織估計,1.6億人在受到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各種影響,每年約有230萬男子和婦女與工作有關,包括近36萬死亡事故,估計有195萬宗與工作有關的疾病的疾病死亡。對於生病的工人的保護,疾病和損傷引起的就業 -不僅是勞工權利,而且是一項基本人權。
對於中國,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不危及後代人的利益,政府,地方政府和業界應制定和實施更加嚴厲的安全生產、清潔生產、高效利用自然資源等法規和政策,以減少對中國本土、人類環境的污染。
我建議,國家對環境保護問題,包括環境污染的防治與控制、自然生態保護、核安全監管、環境安全保護等,政策應當先行。對於以省級主要領導執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也應當充分利用經濟杠桿策略,過去比較注重經濟份額的考量,以「政績」應迅速轉為對國家法規和政策執行力的考量,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過程。

『叄』 經濟發展對環境有何有利影響

一、當前世界經濟的總體狀況與主要特點
世界經濟呈現回升態勢。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消除,世界經濟、貿易和投資的增長速度有所加快。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1999年全球經濟增長將由1998年的2.5%提高到3.0%,2000年將達到3.5%。世界貿易組織估計,1999年全球貿易的增幅將達4%,高於上年的3.5%,2000年全球貿易將增長6%-7%。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計,1999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達到82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發達國家經濟穩定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達國家1999年經濟增長率為2.8%,高於1998年2.2%的水平,2000年將達到2.7%。美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勢頭。歐洲經濟增長速度略有加快,特別是愛爾蘭、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經濟表現較好。日本經濟開始回升,增長率轉負為正。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加快。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大部分亞洲國家經濟開始復甦,恢復速度超出預期,1999年亞洲經濟增長可望超過5.0%。俄羅斯經濟由下滑轉向趨於穩定。
國際金融市場1999年顯得相對平靜和穩健。利率市場、匯率市場、股票市場雖不斷呈現較大幅度的調整和跌漲,但市場依然運作有序並始終掌握在各國政府制定的經濟金融政策所允許的波動范圍之內。
盡管全球經濟和金融狀況比一年前明顯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比較突出的是,美國股市過熱,對外貿易逆差攀升;一些亞洲國家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呆壞帳問題仍比較嚴重,外債龐大,經濟結構調整進展遲緩;國際市場上原油等主要商品價格波動過大。綜合分析,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1.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相互交織的趨勢進一步凸顯。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它意味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信息跨國界傳播、全球范圍內生產資料優化配置和社會生產力高效化。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大國之間關系經歷著重大而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活躍,發展中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但是,國際社會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傾向,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憑借其實力,試圖建立他們主導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形成一個由七國集團用實力說話的全球決策機制,操縱重大國際事務。謀求制定所謂的全球價值標准和經濟規則,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同一價值基礎」的社會制度體系,對趨異者不惜動用經濟、技術、軍事手段或和平演變方式進行分化瓦解。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戰爭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對待國際沖突和國際爭端問題上,西方大國不受國家主權和現有國際法的約束,採取「說了算」的仲裁解決方式,甚至用武力威脅或軍事干預手段消除危及其利益的因素。
2.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人類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發展,並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帶來社會產業結構、生產工具、勞動者素質等生產力要素和人們的生產方式、經營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隨著高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的作用日益重要。據美國商務部統計,目前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中,1/3以上來自於信息技術部門。21世紀科技創新將進一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將更加緊密。創新戰略成為引導國家發展的重要指針。美國、歐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都在抓緊制定和完善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創新戰略,發揮政府的政策扶持作用,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努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3.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一個世界性趨勢。很多國家制定並開始實施經濟結構調整戰略。美國新一輪結構調整的重點是建立以知識社會和服務經濟為主導的新經濟結構,著力發展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國防工業和生化技術工業。歐元啟動後,歐盟加快了經濟一體化進程,試圖通過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來推動技術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東亞國家正推動經濟由出口導向型向開放型轉變,同時加速金融體系和公司管理結構的重組,實現以要素投入為主的供給結構向以生產率增長為主的供給結構的轉型。
全球企業並購浪潮步入新階段。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1999年度投資報告》顯示,1998年大規模的企業跨國並購活動主要發生在日本、北美和西歐三大經濟區之間,全年並購活動涉及金額總計4110億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74%。1999年企業並購勢頭有增無減。企業並購出現了一些十分引人注目的新動向:一是跨洲和跨國並購頻繁。強強聯合幾乎涉及所有的重要行業,並購額也不斷創出新高,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巨額並購案例屢見不鮮。二是並購浪潮已經不僅局限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受本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並為迎接外國企業的競爭,大大加快了企業並購和資產重組的步伐。三是高技術領域的並購出現了十分明顯的產業融合現象。計算機網路業同傳統媒體相互融合,使數字化技術向通信業、娛樂業等許多行業迅速滲透。
在大型企業相互兼並的同時,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在最近二三十年迅速崛起的高技術產業中,由於要求從業人員有更高的創造性和企業有更高的應變能力,中小企業的優勢更加突出。高科技中小企業是支持美國近8年來經濟持續繁榮的最重要因素。法國中小企業吸納全社會70%以上的就業。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滿足人們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增加出口、實現社會專業化協作、培育企業家和進行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優勢和作用。
4.國際金融體系醞釀改革。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後,國際經濟和金融界普遍認識到,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是由有關國家內部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引發的,但與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也有直接關系。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監管機制勢在必行。1999年4月,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春季例會上,IMF批准設立應急信貸額度計劃,旨在通過向受到金融危機威脅但還沒有陷入危機的成員國提供貸款。1999年6月,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提出重建國際金融新秩序的設想:建立一個金融市場穩定論壇,以加強各國在金融市場管理及運作規則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建立「國際金融與貨幣委員會」,加強對國際金融機構的監督,增強防止金融危機發生的預防機制。但是,由於西方大國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政策主張存在較大分歧,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進展不大。但國際社會已開始重新思考近年來美國和IMF大力推動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各國也開始重視改革本國金融體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二、 當前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影響和主要對策
1.正確處理擴大內需與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關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出現了通貨緊縮趨勢等新情況。保持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但注重擴大內需,不是不要發展開放型經濟,更不能忽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抓住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好轉的有利時機,認真落實促進出口的各項政策措施,堅持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戰略,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千方百計擴大出口。要繼續把吸引外資作為擴大投資需求的重要內容,通過擴大開放求得更快更好的發展。要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拓寬引進外資和高技術渠道,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開發西部地區,加快發展高技術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服務。
2.順應世界新技術革命潮流,加快建立有利於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與機制。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以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為主要內容的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能否在高技術及其產業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已經成為競爭的焦點,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的命脈所在。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和機制,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既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緊迫要求,也是應對國際競爭、確保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立於不敗之地的戰略抉擇。加強技術創新,關鍵是要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和經濟體制的配套改革,建立有利於加速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與機制。特別是要進一步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政策環境,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努力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3.積極參與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國內外兩個市場逐漸融為一體,國界已被打破,我們在國內外市場上都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從產業結構來看,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服務業、農業和高附加值的製造業,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一般製造業已對我國相關產業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特別是面對加入WTO的機遇與挑戰,我國一些產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國際競爭,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迫在眉睫。從企業的組織結構看,全球化導致的生產集中趨勢,在一些領域有可能逐步形成少數幾家巨型寡頭公司獨占市場,眾多的中小企業與之配套的市場格局。要適應國際經濟結構重組的新形勢,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要用高技術改造和提高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同時,不失時機地加速發展有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的高科技和高技術產業,帶動和促進新興產業的崛起,把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同加速發展高技術產業很好地結合起來,走有中國特色的技術跨越發展道路。在企業組織結構上,要著力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發揮這些企業在資本運營、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優勢,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同時,重視發揮各種所有制中小企業促進經濟發展和吸納就業的重要作用,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
4.加強金融監管,充分發揮金融杠桿對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在國際金融業日益國際化、自由化、網路化的背景下,一國的金融業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產業性、行業性、專業性的局部問題,而成為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影響的全局性問題。現代金融工具發展日新月異,金融監管難度不斷加大。適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完善金融監管系統,提高金融監管水平,是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根本途徑。在增強防範能力的同時,要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擴大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充分發揮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促進經濟增長。

『肆』 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環境污染包括了空氣污染,水污染,森林銳減和樹木砍伐,物種滅絕,噪音污染等等內,隨著這些污容染的日益嚴重,尤其是污水中含有的大量有機污染物和難分解的物質流入到江河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水資源污染,也導致了江河的富營養化趨勢越來越嚴重。這些違反自然常規的活動不僅給企業增加了處理的成本,同時也破壞了環境和資源的平衡,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影響巨大的。社會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治理,每年所消耗於環境污染上面的資金和人力也是逐年增加,當增加的比例越來越快時,對經濟發展的社會影響就會越大,我們處在一個資源虧乏,人口眾多的社會,環境污染間接性的限制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大量的資源流失,所以減少污染和無污染是必要的,不要「先污染,後治理」。

『伍』 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產生什麼影響

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導致能源資源與環境的制約加大。

長期以來,能源資源是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物質基礎。隨著對外部能源資源的需求日益上升,能源資源瓶頸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軟肋」,中國經濟也由此與國際市場的能源資源供應風險密切聯動。這其中,能源資源的可獲得風險與價格風險尤其值得注意。

能源資源的持續可獲得,既要擁有較強的支付能力,也要保持供應來源的穩定性和能源資源的運輸安全。並且,保持國際市場上能源資源價格的穩定更非易事。

因此,能源資源瓶頸將是中國經濟必須面臨的長期問題,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難以得到徹底破解。

與此同時,過去許多地區和領域以能源資源的粗放利用和環境污染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控制環境污染的存量和增量的持續上升,必須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加以統籌解決。

(5)環境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社會經濟:

1、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五中全會重點從這六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為綠色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以五中全會描繪的藍圖為引領,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我們才能譜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2、推進綠色發展,真抓實幹才能見效。

進一步提高綠色指標在「十三五」規劃全部指標中的權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更具約束性的硬指標,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保證。

無論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還是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都是為了盡快遏止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築牢綠色發展的底線。

『陸』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否共存

可以共存的。

  1. 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但是,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並不是相互制衡的,相對內陸城市或者一些偏向重工業的地區來說,環境治理必然會影響到部分工廠,廠礦等生產,會對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2. 地方可以通過更新工業生產技術,加快產業轉型,發展新產業等措施帶動經濟發展,一方面也可以同時推進環保政策和環保工程的進度。比如旅遊,電商,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產業拓展和發展都能有效解決傳統工業對環境帶來的影響。兩者是可以共存,同步發展的,主要政策還是在於高層的方向把控和細節的部署調節。

『柒』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7)環境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捌』 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在一個國家內部,地理位置有時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很重要.對於國家,地理回位置對國家的答經濟發展有時也有重要影響.
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一般與國家面積的大小有關.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的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就顯的越次要.原因是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總有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人口自然會在這些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集中,照樣能利用優越地理位置的好處.比如,面積大國一般都臨海,都可以利用臨海優勢.
地理位置可以通過是否臨海,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國家是否臨海,對經濟發展有時會有影響.臨海的國家相對來說具有海洋交通優勢.因為國家之間最主要的交通,是以海洋交通為主.是否擁有便捷的海洋交通,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擁有便利的海洋交通,可以實現便利的國際貿易,獲得其它地方的自然資源.可方便出口自己的優勢自然資源或產品,也可以方便的吸收外來資本投資,充分發揮本國的優勢,比如勞動力優勢.

『玖』 如何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一些深層的矛盾日益凸現,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和人居環境的矛盾日益增大。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做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要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從三個方面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一、由單純注重GDP增長向注重綠色GDP轉變,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衡量一個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程度,GDP增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各地為追求GDP增長速度都不懈努力,但不少地方GDP上去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最突出的是環境污染。為此,從現在起,必須調整經濟發展思路,推行綠色GDP核算,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堅決控制低產出、高污染的投資項目,優先保障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稅收貢獻大的項目,鼓勵集約型、規模化開發,確保優勢資源向優質企業集聚。二是在提升傳統產業水平的同時,努力提升高新企業的產值比例,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三是發展循環經濟,以環境管理認證為切入點,限制企業排污,使企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生產轉變。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促進廢氣、廢渣、廢水及生產垃圾的綜合開發利用。四是要加大查處排污行為,堅決剎住亂排亂放的現象。
二、由「飢不擇食」到「擇優錄取」轉變,處理好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 為改變落後面貌,近幾年,各地實施招商引資戰略,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招商初始階段,為吸引外商投資,在用電、用水、用地方面出台了許多優惠的政策。然而,如果初始招商階段「飢不擇食」,粗放、盲目招商,就會造成了土地緊張、環境惡化等問題,制約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面對第二次西部大開發和省市區域戰略的實施的機遇,東部地區許多製造業會向西部地區梯度轉移,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調整發展思路,在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要從初始時的「飢不擇食」中轉變過來,按照產業發展規劃方向,開展定向招商,科學招商,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控制污染企業的進入,注重引進項目的質量,優先引進耗能小、污染小的清潔型企業,對有污染排放的企業,嚴格按照污染物排放的有關標准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一律不予立項和審批,國家明令禁止的項目一律不辦。對有污染物排放的企業,在項目建設的同時,依據經批準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嚴格要求同仿畝州步落實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措施以及環境保護設施。建設項目竣工後,環保部門嚴格按有關標准,對建設項目的環保設施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建設項目才允許正式投入生產或使用。千萬不能走東南沿海「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三、由「小而散」向「大而強」轉變,處理好產業集聚與資源集約的關系
產業集聚是提高區城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行業越集中,資備蔽源利用率就越高,污染的治理也就越容易。我們要把工業園區作為產業集聚的主要載體,按照節約、集約的發展方向,大力倡導工業進園,推動產業園區化。通過減少零星工業用地供給等措施,逐步使有技術、有規耐隱模、有稅源、污染小的項目進園區發展。在抓好工業園區的同時,必須著力抓好環境保護。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能源不足、環境壓力、土地限制將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必須站在更高的高度,及早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樹立「環境也是資源」、「環境也是競爭力」的思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以提高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環境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