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發展縣域經濟領導重視措施制度

發展縣域經濟領導重視措施制度

發布時間:2021-03-09 03:43:26

Ⅰ 下一步在開展黨建促縣域經濟發展工作方面有什麼好措施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巨大成果,蘊涵著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鄉鄉黨建工作處在農村工作的最前沿,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抓什麼、怎麼抓、抓得怎樣與地方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事關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事關農村的和諧穩定。要使基層黨建工作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正確把握和處理黨建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這個關系,充分發揮黨建工作優勢,努力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幹部保證、作風保證和組織保證。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要使「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不成為一句空話,個人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努力營造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1、為加快經濟發展提供正確的輿論導向。要圍繞白堽鄉黨委關於推進科學發展的目標,積極開展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把黨員幹部的思想和行動往這方面引導,凡是有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話要多說,事情要多做,問題要多解決,關系要多理順。通過提供正確的輿論導向,形成合力,加快推進白堽鄉經濟建設進程。
2、為加快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思想先導。要大力營造「思想大解放促進經濟大發展」的氛圍,堅定不移地圍繞資
源開發解放思想,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立足擴大開放解放思想,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扭住改善民生解放思想,營造全民創業的良好氛圍;緊盯品牌經濟解放思想,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著眼優化環境解放思想,提高區域競爭力,以思想解放為先導,推動白堽經濟發展。

3、為加快發展提供濃厚的發展氛圍。要樹立創新理念,跳出唯條件、唯客觀、講困難和「等靠要」的消極思想圈,多向創新要出路,多向工作找辦法,以創新促創業,以實績求實效。強化落實意識,圍繞發展目標抓落實,在真抓實幹上下功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精益求精,務實高效。
二、發揮黨的幹部優勢,培養造就推動發展的幹部隊伍 1、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不拘一格地把優秀年輕幹部,特別是把能夠處理各種復雜問題、善於把握工作全局,熟悉經濟工作、善於駕馭市場的領導人才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建立一支包括黨政領導幹部、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在內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為推動全縣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2、要創新選人機制。著眼於激發和調動幹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推進用人機制建設,實現幹部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堅持擴大幹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實群眾對幹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積極推行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措施,促進幹部勤奮工作、奮發有為。
3、加強幹部教育培訓。組織和引導廣大幹部特別是各
級領導幹部深入學習十八大精神、科學發展觀,,學習做好本職工作所需要的業務知識,使他們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和理論水平,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增強憂患意識,樹立發展理念。

三、發揮黨的作風優勢,著力優化縣域經濟的發展環境 1、加強幹部作風建設,強化幹部服務發展的責任意識。加強幹部管理,樹立恪盡職守,勇於負責,敢抓敢管的良好工作作風。建立健全責任考評體系,將崗位責任具體化,促使幹部履職盡責。堅持寬嚴相濟,恩威並重,大力營造保護改革、鼓勵創新、寬容失誤、有責必究的良好乾事創業氛圍。
2、加強部門作風建設,打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政策優惠有底線,服務提升無極限。大力推進服務規范化,監督落實各部門優化發展環境公開承諾制度,簡化辦事程度,提高辦事效率。定期清理、審核、編制、公開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目錄,嚴禁以各種形式下達收費罰款指標和任務,禁止將職務活動變為有償服務,堅決糾正部門不正當利益行為,堅決查處失職瀆職和以權謀私的行為。
3、加強政風建設,確保政令暢通,執行有力。保證政令暢通是黨的政治紀律最基本的要求,是黨執政的保證,脫離了這個保證,再好的政策也無法造福於民,再好的規劃也無法實現。要建立權責統一的工作機制和督查機制,確保黨委政府的每一個政令都得到貫徹執行。要大力破除部門本位主義,強化大局意識,多理解支持,多換位思考,營造真抓實干、雷厲風行的良好風氣

Ⅱ 如何加強縣域經濟發展 調研報告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
3.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通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戶籍、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社會管理機制。
4. 堅持特色發展。發揮資源、區位優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形成縣域經濟特色。因地制宜,將優勢產業做出特色、將特色產業做出規模。注重特色園區、特色項目建設,促進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5. 堅持開放發展。以開放增強活力、凝聚動力,加大對外開放和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實行多元化招商,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引導縣域中小微型企業與大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推進中小微型企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壯大縣域非公有制經濟規模,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質量。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農業領域。
6. 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系統建設,著力改善縣域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修復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業源頭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和城鄉之間交叉污染。
三、推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點
7. 以水利和路網建設為核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強縣域水利、交通、電力、通信、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和抗災避險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路網結構,提高道路等級標准,提升通達、通暢能力,連通省際、市際斷頭路。加快縣域電力的擴容提質,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和農村通信全覆蓋,逐步實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水利建設,加大洞庭湖和病險水庫治理力度,抓好灌區續建配套和塘、壩、堰等小型水利設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災減災能力。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為重點,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統籌中心鎮、中心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
8. 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途徑,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提高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立足縣域現有工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以技術改造、創新發展為突破口,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用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現代工藝,做強傳統產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後產能。發揮縣域優勢,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縣域產業園(集中)區,完善產業園區布局規劃,明確功能定位,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和標准廠房建設,引導資源要素、企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支持縣域骨幹企業做大做強,促進縣域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增強縣域工業發展活力。
9. 以縣城和中心鎮為著力點,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做大做強縣城和中心鎮,加快中心村(社區)發展,構建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中心村(社區)為基礎,交通干線為主軸的新型城鎮體系。重點突出縣城擴容提質和功能完善,將產業園區建設與縣城擴容提質有機結合,提升縣城的承載力、帶動力和輻射功能。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配套、產業特色鮮明、能有效吸納農村勞動力及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鎮。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促進資本與人口向中心鎮聚集。加快省際邊界小城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培育鎮域產業,提高管理水平,推進省際邊界城鎮之間交通、旅遊、商貿、物流、人流的對接,建設一批省際邊界重點鎮,使其成為省際邊界區域性經濟中心,推動具備條件的省際邊界鄉改鎮工作。
10. 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優勢品牌為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突出農業基礎地位,用現代工業和科技裝備改造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縣域內每個主導產業重點打造1—2個骨幹龍頭企業,使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產業基地,做大做強糧食、生豬、油料、果蔬、棉麻、茶葉、烤煙、水產、竹木等優勢產業。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步伐,提高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實施現代種苗工程,提高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優質率,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體系,著力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與加工。著力培育知名農產品品牌,注重保護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推進農產品品牌整合,每個產業形成3—5個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普及、農民素質提升。
11. 以生產和生活服務為主要內容,努力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務。重點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服務外包、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縣域主導產業融合互動。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培育一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形成便捷高效、規范有序、聯通國內外的物流網路。適應加快縣域城鎮化要求,大力發展商貿、餐飲、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著力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新建一批農村綜合性市場,加快建設縣域商圈、商貿重鎮等。大力推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構建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抓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農業科技信息、農村金融保險等社會化服務。
12. 以地域文化和鄉村旅遊為內涵,加強文化旅遊建設。統籌推進城鄉文化建設,實施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壯大文化龍頭企業,推動縣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整合縣域文化旅遊資源,實施旅遊精品戰略,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依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等重點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遊精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著力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示範點。加強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合理利用,加快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
13. 以資源節約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著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高新技術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和節約資源,引導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依靠科技加快縣域新型工業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傳統工業的技術含量,加強高新技術對工業的滲透嫁接,提升傳統工業產業,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重點抓好良種繁育、農業生物、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集約化高效養殖、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等農業新技術。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形成國家扶持與市場引導、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鼓勵科研機構到縣市創辦經濟實體,促進縣市、院(所、校)對接,開展科技合作。
四、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各項配套措施。適當調整市、縣財政收入分配,促進財力分配向縣域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增強縣級政府可支配財力。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專項轉移支付使用限制,使縣級財政有更大的調劑空間。實行分類分檔配套,視情況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的縣級配套。支持縣域產業發展,從2012年起,增加省縣域經濟工作引導資金。創新財政扶持機制,實施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每年扶持3個特色產業,每個特色產業集中扶持3個重點縣市區,每個重點縣市區扶持3年。整合現有相關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鼓勵撤鄉並村,每撤並一個鄉(鎮)、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獎勵,並列入補助基數。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內生態補償機制。
15. 強化金融支撐。完善縣域金融服務功能,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穩步提高縣域新增貸款佔全省各項新增貸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縣域存貸余額比達1∶0.55以上。開發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特點的信貸產品,推動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間金融共同發展。引導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到縣市設立分支機構。大力支持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成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力爭5年內每個縣市區設立一家村鎮銀行。穩妥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支持每個縣市設立1—2家小額貸款公司。支持對中小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實行差異化監管政策,實行差別授權管理,下放授信審批許可權。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支持組建中小微型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信貸資金介入創造條件。開展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引導規范農戶和農村中小微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資金互助。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住房及宅基地、農業機械、水域使用權等抵(質)押貸款試點。對縣域內工業園區、中小微型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等經濟主體,開展信用評定,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繼續做好現有農業保險項目實施工作,積極探索將農房、土地規模流轉及地方農業支柱產業納入農業保險范圍,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實施「縣域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加強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體系建設。
16. 加強用地保障。確保科學發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重點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項目。對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央企等戰略性投資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分解下達土地使用年度計劃時予以統籌,納入所在市州計劃,對於重大項目徵收耕地所在市州、縣市區不能占補平衡的,實行跨市跨縣占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縣域產業園區傾斜,縣域產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與農村村莊整理復墾和新造土地增量掛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據項目投資強度確定用地規模,減少園區非生產性配套設施,嚴格控制廠區綠地面積,提高工業用地產出率。盤活土地存量,對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達不到投資強度、建築容積率過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時收回並重新進行招商。
17.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縣域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村官、「選調生」和「三支一扶」人員的選拔制度。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著力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把經濟管理經驗豐富、專業化水平較高的人才交流到縣域各層次領導崗位,從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定期選拔優秀幹部到縣市區工業園區或企業掛職或任職,鼓勵技術人員和海外留學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到縣市區創業,對縣市區引進的高級技術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級職稱)到縣域經濟領域創業滿3年的,由當地財政給予一定補助。繼續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從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選派技術人員到縣市區、鄉鎮掛職。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眼縣域產業提升和發展需要設置專業,切實培育縣域技能型人才。縣市區要加大統籌力度,充分發揮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統籌區域內各類專業培訓。
五、加強組織保障
18. 加強組織領導。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重大事項,組織、指導、協調、考核全省縣域經濟工作。省直有關部門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分工協作、責任明確、服務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指導和支持,要保持縣市區領導班子相對穩定,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無特殊情況至少干滿一個任期。有計劃地選派經濟強縣市區的領導到經濟欠發達縣市區任職,加大縣域幹部與省直、市直幹部交流任職和掛職、跟班學習的力度。建立全省縣域經濟運行綜合分析制度,對縣域經濟運行中傾向性、前瞻性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加強縣域經濟區域協作,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19. 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按照「能放則放、權責統一」的原則,選擇瀏陽市、耒陽市、澧縣、沅陵縣為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試點縣市,試點縣市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外,享受與地級市相同的經濟管理許可權。省級行政審批權,試點縣市能夠辦理的(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以及水電、礦產開發等涉及環境、資源保護等項目外),原則上直接放權或委託給試點縣市。試點縣市可直接參加省及省直部門召開的相關會議。試點取得經驗後,擴大推廣范圍。縣市區爭取上級支持的項目申報實行雙軌制,不需市級配套資金及平衡安排的項目由縣市區直接報省,國家、省的項目資金由省直接安排到縣市區。
20.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銳意改革,敢於創新。在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硬體建設的同時,著力優化縣域經濟發展軟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措施,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實行部門聯企業、領導聯項目負責制。建立健全部門協同的公共服務平台,為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創業創新、知識產權、投資融資、管理診斷、檢驗檢測、人才培訓、市場開拓、財務指導、信息化等服務。建立法治、陽光、規范、效能型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強化執法監督,規范執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打造誠信政府,完善企業信用評價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強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評和激勵機制。實行不同類型縣域經濟考核評估,從2013年起在繼續以規模總量為主考核經濟強縣市的同時,按長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個區域,對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實行分類考核。科學設定考核指標體系,新增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開放經濟及社會發展等指標。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將縣域經濟發展實績作為縣市區主要領導幹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大表彰獎勵力度,每年對上一年度經濟強縣市和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進行通報表彰,並按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Ⅲ 求論題為《科學發展觀與縣域經濟》的論文一篇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把堅持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並強調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入,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關系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XX是山區貧困縣,運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各項工作,就是要加快建設繁榮XX、文明XX、平安XX,更好地實現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繁榮XX,為人民群眾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發展是硬道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觀,其根本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對XX而言,就是要加速建設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XX,為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一、進一步優化環境,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縣域經濟的主體方向是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必須大力招商引資,必須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在環境建設上,XX由於交通條件的制約,短期內在硬環境方面很難有大的突(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破。但我們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把軟環境建設得比別人更好。為此,我們要把創優軟環境作為環境建設的首要任務,下力氣、用硬措施改善軟環境。要強化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觀念,努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法制環境、社會環境、信用環境、服務環境和人文環境。要嚴格依法辦事,用法律法規來規范黨政機關、企業和公民的行為,切實做到政府依法行政、執法機關依法辦事、企業依法經營。特別是黨政機關都要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繼續推行民營業主交費明白卡制度、稅費公示制度、公開評議執法執收部門制度、行政服務代辦制度,推行服務公(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開承諾、辦事限時、企業生產「寧靜日」、首違不罰等制度。進一步辦好行政代辦服務中心,完善「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重手治理「三亂」,堅決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對影響環境建設的人和事,要一查到底,公開處理。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肅查處各種不正當競爭和限制競爭的行為,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坑蒙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打造「信用XX」,讓所有投資者在XX安心、放心創業。

要加快推進縣域經濟民營化。繼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全方位放開市場准入,全面落實民營經濟的「國民待遇」,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進入農業、工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公用事業等一切經營性資源和競爭性行業的開發;鼓勵和支持外來民營業主、機關幹部職工離崗投資興業。各級各部門要滿腔熱忱地關心、支持、服務民營企業,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加快建立管理人才培訓機制,促進行業協會建設,努力造就一支能夠辦大廠、干大事、創大業的民營企業家隊伍。要堅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資作為突破性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措施來抓,實行對外開放與對內放開並舉,引進外資與引進內資並重。要堅持主要領導用主要精力抓,其他成員和各部門同心協力抓。形成全黨抓招商,全民抓招商的良好氛圍。力爭今後五年, 每年實際利用外資遞增10%以上,年固定資產投資遞增20%。要堅持引資與引「智」並重,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優秀人才、知名品牌和科學的管理經驗等。要堅持引進資金、技術與輸出產品並重,努力培育一批骨幹出口創匯企業,提高自營出口創匯能力,提高我縣經濟外向度。

第二、進一步強化工業興縣意識,大力推進工業化。積極構築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增長格局,形成各級領導重視工業、各行各業服務工業、全社會關心支持工業的良好氛圍。要突出工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一是大力發展水電工業。力爭5年新增水電裝機30萬千瓦以上,使水電產業真(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正成為我縣的骨幹產業,建成全省水電大縣。要舉全縣之力加快鄂坪電站、周家垸電站和白果坪電站建設步伐,確保2005年前基本完成匯灣河流域的梯級開發;力爭2005年前,泉河流域建成紅岩一級、紅岩二級、大峽及龍灘電站,同時大力抓好白沙河電站建設和厚河、瓦滄河流域的水電開發。二是大力發展以茶葉、魔芋、絞股藍、山野菜等為主的綠色食品加工業。圍繞茶葉創國家級知名品牌、產業規模和效益進入全國前10名的目標,加大聯營聯辦和名優茶開發力度。抓好以龍王埡茶場為龍頭的一批茶葉加工企業。加強魔芋綜合開發,支持科瑪協力公司、雙竹科技公司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魔芋產業發展。同時因地制宜抓好絞股藍、山野菜、豆製品等特色產品加工,大力開拓市場,提高經濟效益。三是抓好以黃姜加工為主的醫葯化工業。重點是在抓好治污的同時,加強深度開發和綜合開發,推動產業升級。四是科學開發以板石、煤炭、水泥等為主的礦產建材加工業,在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擴大規模,提高效益。要大力加強工業園區建設,使其真正成為我縣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縣內外投資者投資興業的樂園。切實轉變工業增長方式,促進科技教育同經濟結合。要加強技術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改善工業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在全社會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政府、(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企業和全社會的信息化水平,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第三、進一步繁榮農村經濟,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調優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優質農畜產品比重、農畜產品加工比重和非農產業比重及非農人口比重,積極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按照區域化生產、產業化布局、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加快推進茶葉、魔芋、黃姜、烤煙、中葯材、板栗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2008年,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其中,茶葉基地面積達到15萬畝、魔芋面積發展到10萬畝。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堅持規模養殖與分散養殖相結合,加強畜禽疫病防治和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促進農民增收。以工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發展,繼續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產銷聯合,發展訂單農業,建立龍頭企業和農民「雙贏」的利益機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重視發展勞務經濟,擴大勞務輸出,歡迎成功人士回鄉投資興業。加強農村基本建設,推行「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開發機制,廣泛吸納民間資本投資農田水利、道路、生態、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抓好人畜飲水、農村沼氣、小流域治理和退耕還林工(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程建設,發展農村科教、文化、衛生、通訊、廣播電視等事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繼續穩定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保障農民土地承包和生產經營自主權。按照自願、有償、依法、規范的原則,引導農村土地、山林、水利經營權合理流轉,促進農民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大農業投入,推廣農村小額信貸,支持農民發展生產。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推進配套改革,完善涉農收費公示制,強化涉農收費管理,積極化解農村債務,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保護好、發展好。

第四、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城鎮化。加強交通建設。圍繞對外升等出口路,對內實現多循環,縣鄉道路黑色化目標,重點提升公路等級和提高公路通行能力,使干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路標准,通鄉公路實現黑色化。全面擴建鄉村公路,完成不通公路村的建設任務,努力推進村級油路建設。全面打通經濟斷頭路。到2008年,力爭鄉鎮到縣城之間實現一日往返。加強電力設施建設。在全面完成城網改造任務同時,抓好220KV輸變電站項目的爭取和建設,完善輸變電主網架,確保電力外送和城鄉電力正常供應。加強水電農村電氣化縣項目建設,不斷提高用電水平和用電保證率。加強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政務信息化、產業信息化、社會公眾信息化,初步建成與省、市和國家互聯互通的信息網路,為經濟發展提供暢通的信息資源。重點抓好可視電視電話會議系統、政府上網、縣鄉新聞節目回傳、光纜通村、農村電話入戶及遠程教育等工程建設(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完成XX河城關段高橋至躍進橋的防洪工程建設,使防洪標准由原來的10年一遇提升到20年一遇;完成節水灌溉示範縣項目;搶抓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機遇,加強水源工程建設,狠抓城鎮供水和農村人畜飲水。加強城鎮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有利於農民進城進鎮建房、購房、子女上學等具體政策措施,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力爭到2008年,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8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0萬人以上,初步建成布局較為合理、功能較為完善、特色鮮明、環境優雅的省際邊貿山水園林城市。逐步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以中心集鎮為支撐的城鎮體系。要把城鎮建設與發展第三產業和擴大就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機構,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的流通服務形式,盡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第五、進一步推進各項改革,充分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產權制度改革,加速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加快產權、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建設,推動產權有序流轉,營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繼續深化企業改革,重點推進供水、供電、糧食經營等基礎性、公用性及壟斷性行業的改革,積極探索國有集體資產經營、監管的有效形式。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探索農業企業民營化改革的路子。繼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理體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規范行政行為。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全面推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和收支兩條線管理等,逐步建立適合縣情鄉情的公共財政框架。繼續推進社會福利事業和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大力實施「福星工程」,鞏固「兩個確保」,完善「三條保障線」,依法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建立以市場導向為主的就業機制,拓寬就業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不斷提高城鎮就業率。穩步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積極開展教育、文化、公共衛生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增添發展活力。

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文明XX,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認真抓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繼續深入開展創建文明行業、文明機關、文明村鎮、文明戶活動,不斷把文明創建引向深入。繼續抓好城區文明建設,提高城市文明品位,努力爭創省級文明衛生縣城。

繼續堅持科教興縣戰略。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強素質教育,鞏固「兩基」成果,提高(本資料權屬文秘資源網,查看更多精彩文章請登錄原創網站wmjy.net)義務教育水平。全面實施教師聘任和資格准入制度。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增加教育投入。要強化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意識,整合優化城鄉教育資源,積極探索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路子,為培育支柱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城鄉經濟培養更多的鄉土人才。

大力倡導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積極開發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廣播電視事業,提高宣傳覆蓋面和收視收聽效果。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支持殘疾人事業,做好殘疾人工作。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實施新一輪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發展規劃,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事件應急處理能力。強化醫葯市場管理,加大食品、葯品「放心工程」實施力度,確保人民群眾用上安全、有效的食品和葯品。扎實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的規劃與管理、保護與合理開發,加大植樹造林和城鄉綠化力度。強化環境治理和保護,努力改善城鄉生態和生活環境。

三、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平安XX,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加強與各界人士的團結合作,鞏固和發展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認真做好宗教工作、涉台工作、僑務工作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工作。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的作用。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權益。

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堅持依法行政,堅決糾正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現象。認真開展執法檢查,積極推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提高執法水平。加強政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政法隊伍政治、業務素質,提高執法透明度和社會監督力度,確保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要切實加強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和獨立行使司法權的關系。深入開展「四五」普法教育,增強黨員幹部和全體公民的法制觀念,提高依法治縣水平。

切實抓好社會穩定工作。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認真實行維護社會穩定領導責任制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一票否決權制,動員組織廣大人民群眾落實群防群治措施,共同維護社會治安。繼續堅持「嚴打」專項斗爭,依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堅決掃除黃、賭、毒現象。做好群眾來信來訪工作,堅持以疏導化解為主,理順群眾情緒,努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Ⅳ 山東省委.省府 03年25號文

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
魯發[2003]25號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今年省委工作會議和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的部署,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從我省實際出發,提出以下意見。

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和目標任務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層次和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實現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現實需要,是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全省綜合經濟實力的戰略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採取推進縣級綜合改革、實施強縣帶動戰略、支持欠發達縣進行改革開放試點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省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發展,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2年,全省縣域經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總量的75.5%,完成財政收入佔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佔4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72.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佔68.9%,有15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域經濟已成為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保持社會 穩定的重要力量,對全省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省縣域經濟發展與先進省相比,與實現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強縣不強、弱縣較弱的問題比較突出。現階段,我們正處於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縣域經濟發展既面臨傳統優勢弱化、競爭壓力增大的嚴峻挑戰,也面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新機遇。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順利實現「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全省各級、各部門要從學習鄧小平理論,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統籌規劃,開拓創新,突出重點,強化措施,實現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用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縣域經濟發展的全局,按照省委工作會議確定的發展思路和目標任務,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幹事創業,艱苦奮斗,堅持深化改革與加快發展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藉助外力與啟動內力相結合,經濟手段與組織措施相結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全面增強縣域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提升代化經濟結構,基本形成發達縣率先發展、中等縣加速崛起、欠發達縣跨越式趕上的新格局,全面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全省上下要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切實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抓好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千方百計增加農民的收入,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經濟國際化和城市化進程。在工作指導上,突出抓好30個經濟強縣和30個經濟欠發達縣,促強扶弱帶中間,推動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過5年的努力,使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經濟結構明顯優化,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財政狀況明顯好轉,群眾收入明顯增加,城鄉面貌明顯改變,各項事業進一步發展,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到2007年,縣域經濟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2年翻一番,絕大多數縣(市、區)地方財政自給有餘,爭取有20個左右的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已經進入全國百強的縣(市)要爭取位次前移。

二、切實把握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工作重點

1.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縣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深刻認識「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切實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增強解決好「三農」問題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扎扎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要認真落實《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意見》(魯發[2003]6號),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優質農產品區域布局,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各具特色的優質高效農業產業區(帶)。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要大力發展切實代表農民利益的各種經濟合作組織,使農民在產前產中產後的各個環節中享受利益。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變化,積極引導農民按標准化組織生產,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准和檢測檢驗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高度重視發展農村路、水、電、醫、學,大力發展林業和畜牧業,搞好環境綠化,加強污染治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要高度重視保護耕地,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要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改善生產條件,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正確處理好調整結構與保護糧田的關系,處理好增加農民收入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系,全面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要把加快工業化進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低、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結合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建設,積極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發揮比較優勢,努力培植壯大支柱產業和優勢企業,提升產業層次,延長產業鏈,形成具有縣域特色的工業結構。有條件的地方,經省政府批准,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定位,突出特色,辦好工業園區,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加快向園區聚集,避免重復投資和設施浪費,使園區成為推進工業化的主要載體、高新技術的孵化區、城市建設的新區。堅決制止低水平、消耗高、浪費大、污染嚴重的項目建設。

第三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要加快市場體系建設,繁榮城鄉貿易。積極培植生產要素市場,健全和完善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體系。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推廣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傳統服務行業,積極發展現代物流、信息咨詢、社區服務等新興產業,提高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2.創新體制和機制,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要把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作為根本動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國有資產從一般競爭性領域中退出的步伐,今明兩年基本完成縣鄉國有、集體企業改制任務,促進鄉鎮企業健康發展。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積極引導內外資參與縣域企業的改制、重組,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參與農業開發,為縣域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認真落實國家和省關於縣鄉機構改革的有關規定,加大縣鄉行政、事業單位改革力度。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全面清理編外人員,嚴格執行行政事業單位機構和人員編制,減少財政供養人員,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減輕財政負擔。深化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完善各項配套改革措施,嚴格治理「三亂」,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在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范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全面放開糧食市場,實現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

3.突出抓好「三個亮點」,努力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堅持對外開放,擴大招商引資,是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後勁、提高縣域經濟發展層次的關鍵所在。要選准主攻方向,抓住日韓及歐美產業轉移的有利機遇,全方位開展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要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突出重點,以更大的膽略、更靈活的辦法,拓展招商思路,廣開招商渠道,在利用外資規模和質量上實現新的突破。要充分發揮現有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提高加工製造能力和對外貿易水平,多元化、多渠道開拓國際市場。

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點。要按照省里關於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要求,消除一切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障礙,廢除一切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歧視性政策,清除一切落後的管理手段和行為,在市場准入、監督管理、發展政策上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膽,政策上放寬、放活,工作上放手、放開,在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內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使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唱主角。

科技和人才是提高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要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對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開發和推廣力度,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科普教育,加強科技推廣應用體系建設。堅持自主創新與有選擇引進並重,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積極探索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具體措施。加強人才建設,著力培養和引進一大批在縣域經濟中用得上、留得住、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各類人才。鼓勵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到基層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或以技術入股、合作攻關等方式開展高新技術研究、應用開發和經營活動。引導和鼓勵機關幹部、事業單位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到基層領辦企業。

4.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搞好縣域經濟必須堅持的重要指導方針。要圍繞推進城鄉一體化,科學合理地利用縣域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效益,增強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當前,要把集中發展縣城和1-2處中心鎮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點,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縣城要與所在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與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規劃相銜接,實現發展規劃統籌、基礎設施共享、產業互補配套和資源高效配置,形成特色突出、優勢互補、與區域中心城市相配套的衛星城。

要把統籌城鄉就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省、市、縣三級政府每年都要安排專項資金,並引導社會力量,採取多種方式,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健全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和政策保障體系,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加快城鎮化進程,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農業人口,可按當地規定在就業地或居住地登記戶籍,並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承擔應盡的義務。

加大農村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各級政府每年新增加的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公共事業。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以各種形式進入社會事業領域。調整和優化農村中小學布局,合理配置農村教育資源,鞏固農村基礎教育,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在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同時,支持各縣(市、區)辦好1-2所職業技術學校(技工學校)和2-3個重點特色專業,有條件的可興辦高級技工學校。著力抓好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療救治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搞好鄉鎮衛生院和計生站等現有衛生設施的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搞好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控制人口增長。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路子。

5.簡政放權,為縣域經濟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需要有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各級、各部門都要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積極營造務實高效的服務環境、誠信法治的市場環境、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和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進一步建立健全權責統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和完善縣級政府的社會管理權、公共服務權、市場監督權等經濟和社會管理許可權。切實精簡各類會議、文件和檢查、評比。今後,省里一般不組織大規模的評比、檢查,確保基層集中精力抓經濟工作。

擴大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按照「能放都放、權責統一」和「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的原則,將投資項目的決策權下放給各類投資主體。除國債項目、財政預算內項目、統借統還國外貸款項目以及國家限制類項目外,其他項目不再審批。

要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對各級出台的收費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凡違背國家和省現行規定的一律取消;保留的收費項目要進一步降低收費標准,並適當降低省、市集中比例。今後凡是國家沒有明確規定的,省里原則上不再出台新的收費項目。

全省各類金融機構要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要加大對縣域投資主體的接信額度,各金融組織在市、縣(市、區)設立的分支機構在當地吸收的資金(含郵政儲蓄),應主要用於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人民銀行要繼續發揮支農再貸款的政策導向作用,積極引導農村信用社發放農業貸款。農村信用社改革要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宗旨,按照國家改革試點的要求,探索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農村金融組織,發揮其在縣域經濟發展中金融主力軍的作用。在民間借貸比較活躍的地區,允許貸款利率浮動。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利率不上浮。創新信貸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金融服務。積極支持市、縣(市、區)按市場運作方式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推動銀企合作。省企業信用擔保業務、省高新技術投資要向發展縣域經濟傾斜。

進一步完善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門領導班子地方黨委協管機制,省垂直管理部門在縣(市、區)、鄉(鎮)的延伸機構黨的關系實行屬地管理,其領導幹部的任免,主管部門要事先徵求並充分尊重所在縣(市、區)、鄉(鎮)黨委的意見。服務、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是垂直管理部門的基本職責。垂直管理部門要自覺接受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地方黨委、政府要支持垂直管理部門依法行政,做好本職工作。

6.努力維護社會穩定,為縣域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

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和保證,是推進縣域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維護社會穩定的極端重要性,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大力加強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穩定工作。要按照「重心下移,強化基層,落實責任」的方針,抓基層、抓基礎、抓隊伍,明確責任,落實任務。要及時排查調處化解各種矛盾。本著抓早、抓小、抓苗頭的要求,及時發現矛盾和問題,力求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要大力推進「平安山東」建設。扎實有效地開展「平安市」、「平安縣」、「平安鄉鎮」、「平安村莊」等建設活動,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治安防範體系建設,完善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處置預案,防止影響全局事件的發生。堅決打擊敵對勢力、敵對分子的滲透破壞活動,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嚴重經濟犯罪活動。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和保障措施,防止重大惡性事故發生,保障國家和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7.加強縣鄉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要以提高素質、優化結構、改進作風和增強團結為重點,切實把縣級領導班子建設成堅持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堅強領導集體,努力培養造就一支甘於奉獻、勇於拼搏、求真務實、能夠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幹部隊伍。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弘揚幹事創業的進取精神,把政治可靠、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特別要選准配強縣(市、區)、鄉(鎮)黨政正職。進一步優化領導班子結構,提高班子中熟悉經濟工作成員的比例。要督促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帶領群眾奔康致富中的戰斗堡壘作用。保持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領導班子成員原則上要任滿一屆。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和改進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經常性考察,把考察結果作為領導幹部選拔任用、職務級別調整以及獎懲的重要依據。對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實行一年一考核,對實績特別突出的縣(市、區),每年由省給予獎勵,5年進行一次表彰。對工作不力的,及時進行調整。

對於特別優秀的國家公務員,經考核批准,可提前晉級。

從2004年起,縣(市、區)、鄉(鎮)兩級財政要按國家規定標准將鄉鎮編制內人員和離退休人員工資足額列入預算,並保證及時發放。工資發放確有困難的,由省、市兩級財政通過轉移支付逐步幫助解決。

三、推動經濟強縣增創發展新優勢

經濟強縣是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確定30個基礎條件好、經濟實力強、帶動作用大的縣為全省經濟強縣。經濟強縣要放眼國際經濟發展全局,立足自身優勢,瞄準全國先進水平,放開手腳抓發展,能搞多快搞多快,在全省率先全面實現小康,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30個經濟強縣發展的指導目標為,以2002年為基數,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以上,二三產業的增加值佔GDP的比例達到93%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速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以上。

1.賦予經濟強縣更大的發展自主權。在國家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的指導下,經濟建設項目的投資決策權由投資主體自主決定。在規定的編制總數范圍內,經濟強縣可根據實際需要,自主調整、設置縣級行政機構,不要求上下對口。

2.擴大經濟強縣的分配自主權。經濟強縣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物價指數和財政增長情況,經報批可以酌情減免農業稅,加大重點企業扶持力度,提高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收入水平。

3.省里在安排建設用地使用指標分配上向經濟強縣傾斜。

4.將經濟強縣的縣城駐地、經國家和省批准建設的重要園區納入全省高速公路建設網路規劃,加快建設步伐。

5.鼓勵經濟強縣進一步加大利用外資力度,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實際利用外資和出口總額達到一定規模的,按不同檔次由省、市給予獎勵。

6.簡化出國審批手續。對符合條件的企業人員實行一次審批、一年內多次出國有效的辦法。省、市主管部門要積極創造條件,為縣級領導幹部和有關人員出國考察、招商引資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務。

7.對經濟強縣實行動態管理,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調整。

四、加大扶持力度,幫助欠發達縣快速發展

加快欠發達縣發展,是欠發達縣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期盼,是促進全省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政治責任。選擇30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潛力大的欠發達縣給予重點幫扶。欠發達縣要注意防止和克服畏難情緒,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選准路子,著力抓好資金、人才、項目的引進和勞動力、產品輸出,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30個欠發達縣(以下簡稱欠發達縣)發展的指導目標為,以2002年為基數,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力爭接近或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二三產業的增加值佔GDP的比例達到85%左右。

1.在國家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欠發達縣實行更加開放。靈活的政策,營造適合欠發達地區特點的發展環境,探索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

2.省、市財政轉移支付要進一步加大向欠發達縣傾斜的力度,並制定相應政策,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從2003年起5年內,欠發達縣按現行財政體制,每年繳入省、市財政的企業所得稅、營業稅收入比上年增長部分,由省、市財政全額返還。

3.國家和省對交通、通信、能源、環保、流通、旅遊、農業、林業、水利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投資重點向欠發達縣傾斜。

適當降低欠發達縣重點項目的縣級配套資金比例。

4.鼓勵欠發達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從2003年起5年內,對引進省外項目的,按實際到位資金和形成的固定資產,由省、市財政對有功人員給予獎勵。

5.省和有關市、縣、大企業共同出資設立省級擔保資金,今年內達到3億元規模,今後5年每年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專項用於支持欠發達縣重點經濟建設項目的貸款擔保。

6.制定實施穩定和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以多種方式向欠發達縣流動。穩定欠發達縣現有人才,為其發揮才能、幹事創業提供有利條件。鼓勵留學回國人員和國內本科以上優秀畢業生到欠發達縣工作,根據本人意願,其人事關系可放在省、市人才交流中心。從2003年起5年內,到欠發達縣工作的留學回國人員,其工資由省財政給予一定補助;到欠發達縣工作的本科以上優秀畢業生,其工資由欠發達縣所在市財政給予一定補助。

7.積極支持欠發達縣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務培訓和勞務輸出。加大對欠發達縣職業培訓的扶持力度,支持欠發達縣每縣辦好1-2所職業中專或1-2所職業技術學校,所需費用由省里給予一次性補助。省安排一定資金用於欠發達縣勞動力市場建設,發展勞務輸出組織,建立健全管理服務體系,擴大欠發達縣勞務輸出規模。今後5年內,每個欠發達縣每年轉移農村勞動力佔全部農村勞動力的比例要達到3%以上。省內大中城市招用外地工人要優先安排欠發達縣輸出的勞動力。

8.支持欠發達縣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從2003年起5年內,國家和省組織的重大展銷會、展覽會,優先推薦、安排欠發達縣參加,所需攤位費由省、市兩級財政給予支持。

9.省、市共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欠發達縣中小學危房改造、鄉鎮中心衛生院建設。幫助欠發達縣的每個鄉鎮發展一所重點中小學,並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徹底解決九年制義務教育學生的輟學問題。大中城市教師、醫生下鄉服務,對口支援農村教育、衛生工作,優先安排到欠發達縣。

10.欠發達縣經批准可以進行以公開選拔的方式確定政府領導班子成員人選的試點。

11.省級領導與欠發達縣建立聯系制度。由省里統一組織力量聯系欠發達縣,進行調查研究,指導欠發達縣工作。

省直有關部門分別幫扶1個欠發達縣,由1名副廳級幹部帶隊,組成強有力的工作組,一幫5年。

12.加大幹部交流力度。從省直有關部門選調部分德才素質好、文化層次高的年輕幹部到欠發達縣掛職。從省直部門和其他地區到欠發達縣交流任職的,工資及福利可仍在原所在地發放。

13.30個經濟強縣與30個欠發達縣對口幫扶,開展經濟協作,興辦合作項目。制定優惠政策引導東部地區向欠發達縣進行產業轉移,尤其是興辦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經濟強縣要積極接收欠發達縣幹部培訓學習和掛職鍛煉。

14.由省、市組織、人事部門負責,在省、市黨校和行政院校專門開設針對欠發達縣的縣、鄉黨政領導幹部培訓班,5年內輪訓一遍,所需經費由省、市兩級財政承擔。

五、加強對縣域經濟發展工作的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調查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解決好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建立有效的領導協調機制,省里成立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領導小組,指導全省縣域經濟的發展。從有關部門選調精幹人員組成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強化責任,嚴格考核。各市黨委、政府及省直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的要求,盡快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和落實措施,各縣(市、區)要嚴格落實工作目標責任制,明確任務,落實責任,一抓到底,干出成效。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組織有關力量,對30個經濟強縣、30個欠發達縣未來5年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逐縣進行測算,並制定相應的考核指標體系,跟蹤考核,督促檢查。要加強對縣級領導班子廉潔勤政建設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杜絕統計數字虛報瞞報、弄虛作假和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

附:

1.30個經濟強縣名單

2.30個欠發達縣名單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附件1:

30個經濟強縣名單

榮成市 文登市 鄒城市 龍口市 臨淄區 膠州市

壽光市 膠南市 即墨市 章丘市 招遠市 兗州市

萊州市 歷城區 平度市 淄川區 周村區 蓬萊市

肥城市 萊西市 諸城市 新泰市 桓台縣 乳山市

曲阜市 萊陽市 廣饒縣 滕州市 鄒平縣 青州市

附件2:

30個欠發達縣名單

武城縣 寧津縣 莒南縣 平原縣 陵 縣 平邑縣

費 縣 無棣縣 東平縣 嶧城區 惠民縣 沂南縣

蒼山縣 東阿縣 梁山縣 汶上縣 嘉祥縣 莘 縣

陽信縣 慶雲縣 山亭區 曹 縣 東明縣 鄆城縣

冠 縣 成武縣 單 縣 巨野縣 定陶縣 鄄城縣

Ⅳ 如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黨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縣域\"這個概念,而且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縣域經濟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中內在聯系最為緊密的經濟整體,也是政府職能和作用在經濟中充分顯現的區域經濟。2004年陝西省省委、省政府為了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做出了《關於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決定》,並從2005年開始,開展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工作。但從目前看,我市縣域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縣域經濟相對滯後,因此,面對新世紀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時機,認清和確立政府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戰略及其切入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縣域經濟的內涵
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首先要正確認識縣域經濟的內涵,探索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在長期的歷史演變與發展中,中國縣域經濟形成了農村性、地域性、層次性、綜合性和差異性等基本特點。
二、完善政府體系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 政府要不斷完善現行財政體制
在財政體制方面,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調整和完善現行財政體制。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調動縣域發展經濟、培植財源的積極性,實現增強市級財力與壯大縣區財政的目標,以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積極完善縣域經濟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
一是在縣域經濟金融扶持政策上要有新舉措。首先是採取寬松的財政政策引導,其次是政府要充分認識到中小企業在實現就業目標中的作用,將中小企業的發展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之中。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研究適合不同區域的發展思路,探索新的融資方式。第三是大力發展各類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貸款保險機構和其它中介機構。企業與擔保公司簽訂協議,並參加保險,從而分散風險。第四是實施有區別的區域性貨幣政策。銀行在制定宏觀貨幣政策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各個縣域經濟的巨大差異性。要充分利用存款准備金、再貸款、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對區域經濟進行資金調節。
(三)縣級政府部門在發展縣域經濟中要合理定位
縣級政府的合理定位,對縣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所謂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對於目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存在的\"越位\"、\"錯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逐步轉變職能,從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代行企業和市場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為微觀經濟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
當前,這種轉變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推進縣鄉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精減縣鄉政府人員,穩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二是減輕企業和農民負擔。清理對企業和農民的不合理收費,切實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三是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投資者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關繫到能否充分利用區外生產要素來發展縣域經濟,比實施名目繁多的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政策更為重要。四是高度重視市場體系建設。要實現城鄉聯動,必須重視市場體系建設,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城市大市場之間的暢通聯系。有了市場體系,還要積極培育農村流通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總之,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規劃、協調、服務、監督和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上來。
三、安康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及切入點
(一)政府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
我市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定位應該是:
1、實施民營主體戰略,使縣域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這是因為,我市的縣域多為欠發達地區,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活力不足、後勁不足、投資不足,缺少一種廣泛的群眾性經濟的蓬勃發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上尋求新的突破,使縣域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實施民營主體戰略,就是要喚醒廣大群眾強烈的發展意識和市場主體意識,鼓勵個人去尋求就業,去辦企業、搞實業,創造財富,增加收入,加快民間資本的積累。一個縣域,人人能自謀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為社會創造財富,就會形成大大小小的經濟生長點,形成縣域經濟的\"星火燎原\"。
2、實施產業升級戰略.促進縣域經濟協調持續發展。我市現在也有一些自己的產業和企業,無疑它是進一步發展的根基,但這些產業和企業都存在結構不合理、層次水平低、農業不優、工業不強、特色少和服務滯後等問題。這些是制約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症結所在。實踐證明;單一的經濟結構是支撐不了區域經濟的,也支撐不了地方財政。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快發展二、三產業。縣域經濟是典型的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經濟,因此,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包含領域大、內容多,包含管理升級、質量升級、市場升級、科技升級和服務升級,應盡快使社會經濟主體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有機結合於一體的局面。
3、實施人才開發戰略,發揮人才資本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現代經濟增長表明,人才資本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較之其它因素越來越大。現在,我市人才遠離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滯留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使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造成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我市縣域大多一缺資金二缺人才,但最主要的是缺具有現代市場意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激勵固有的人才潛能,就要大膽放活政策、放活機關幹部、放活科技人才、放活生產要素,留住已有人才、用好優秀人才,激活潛在的人才隊伍,做到充分調動全社會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投身到經濟建設中來。
(二)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要通過全方位的具體措施方能實現。因此,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是:
1、全面開放招商引資,精心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加快開發步伐。全力招商引資,是加快資源轉換、搶先發展的現實選擇。我們招商要以引進興辦民營企業為主,同時不放棄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和項目。要把優惠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效果。當然,招商引資離不開載體建設,建設各類工業園區和各類企業科技園區是較好途徑。對園區的管理,堅持給予優惠,堅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項目,堅持內外客商平等准入等原則,並要全方位優化經濟環境,靠好的環境激活企業投資辦廠的熱情,使整個縣城經濟宏觀放開、微觀搞活。在引資中,要把各項政策落實到位,要強化效率觀念,從減掉一批\"公章\"入手,對政策之外的事例,要採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辦法,根據投資者要求和可能制定相應措施,力爭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投資者滿意,讓投資者願意來、留得住。特別是政府機關要以承諾制和公示制支持投資業主合法經營,保護投資者權益。
2、以主動務實的態度,全面參與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是一個長期戰略,是一次全方位、多領域的綜合開發。在西部開發中,誰工作主動務實,誰就能搶占開發先機;誰擁有好項目,誰就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參與西部開發,我們各縣區必須主動出擊,集中力量抓好項目建設和項目爭取工作。從我市縣域自身的實際出發,形成項目開發、儲備、實施等一系列運行機制。立足於我市縣域的實際,要突出抓好生態建設、水利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結構調整和科技普及五個重點,盡快篩選出一批生態、交通、水利、城市基礎建設、農業開發和農牧副漁產品加工等重點項目。與此同時,強化項目責任制,確定和制定項目落實策略,廣泛搜集信息,摸清市場取向。另外,還要加大對自身人文、環境、政策、資源的宣傳力度,為參與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引來更多的投資者和開發者。
3、著力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經濟實現新突破。我市現今至以後較長時間內的任務,是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發展特色種植業、做大林牧業、培育龍頭經濟組織和企業。
4、圍繞商貿搞活,加大市場建設力度,加快市場化進程。我市縣域要按照市場興產業、強經濟、促發展的思路,著力培育發展專業市場和特色市場,構築以縣鎮、建制鎮和基地區為依託的專業市場、特色市場和要素市場體系。當前,我市縣域市場建設要以啟動民間資金為主,運用政策引導、民間建設、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斷探索市場建設新機制,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業主經營的辦法,做到產權、體制、機制一步到位。
5、適度超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進程。當前,我市縣域基礎設施落後是較突出的問題。要加大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基礎設施建設既是推動經濟的動力因素,又是經濟開放招商引資的環境基礎;既是引來外地人開發資源的\"平台\",又是當地人走出落後封閉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因此,努力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村村用電低價,是不可等待拖延的事情。
6、立足現有條件,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創新人手,培育帶動縣域經濟的\"小巨人\"和主導產業,再造發展新優勢。一方面,城鎮工商企業的機制完善,要在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健全內部運行機制,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涉農企業和城市公用事業,也應及早准備,抓緊改革,使之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選擇那些在縣域經濟中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產業產品,千方百計做強做大,積極努力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相關產業聯合發展,使之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的\"小巨人\"。把市場機制引入農村經濟發展各環節,發揮市場機制推動微觀經濟發展不竭動力源泉的作用

Ⅵ 為什麼要發展縣域經濟 發展縣域經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縣是我國最基本的行政單元,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有兩千多個縣(市),除一小部分人口居住在大中城市外,96%左右的人口生活在縣域內。縣域經濟的充分發展對提升我國現代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縣域經濟可以較好地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促進鄉村經濟向現代化轉型。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必由之路。
發展縣域經濟要開拓新思路編輯本段
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發展縣域經濟必須以市場經濟的視角來思考問題。首先必須建立一個產權明晰、權責統一、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產權與經濟管理體系。在縣域范圍內,國有經濟成分比重並不大,比較有利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縣級所有的企業產權明晰及各種經濟資源要素(資金、勞動、土地)自由流動不會遇到多少阻力,既得利益集團在縣域的勢力一般不強,這正有利於建立產權明晰的企業制度與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經濟運行體系。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兩次飛躍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正是在縣域內完成的。第二,發展縣域經濟要努力加強數目字管理(黃仁宇,1997),縣域經濟系城市經濟與鄉村經濟的結合形態,運轉較為靈活,歷史包袱不重,但在數目字管理方面較為落後。要較快地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對縣域內的人口資源、自然資源及現有社會資本存量等的數目和結構有一個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對將來的經濟發展做到心中有數。有了數目字管理,就可以與其他地區作橫向比較,與自己作縱向比較,找出自己發展優勢與不足,更好地設計未來的發展戰略,以保持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縣域經濟要把重心放在發展工業與第三產業上編輯本段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努力發展加工製造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及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用產品製造業。努力圍繞居民的衣、食、住、行做文章,不要做那些假大空的事情。大力發展與本地居民相關的服務業。在農業與農村方面,努力改造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發展與農業相關的服務業,諸如技術推廣、銷售、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服務業。把農村建設成為環境優雅、具有活力的生活與生產之所,這是縣域經濟重要的一環。用縣域工業與第三產業帶動農業與農村的發展。充分促進與發揮勞動、資金、自然資源等要素自由流動的活力,逐步形成良性發展的市場經濟體系。
發展縣域經濟要特別注重人力資本的有效培育。重視義務教育,尤其要注重提高農村中小學的教育質量,這是縣域人力資本的最基本的提升手段。同時,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素質良好的勞動力。加強對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培訓,促進農民向市民轉型。加強下崗職工的就業培訓,促使其人力資本保值與增值。
發展縣域經濟要以改革與制度創新為動力編輯本段
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制度創新並加以鞏固的過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鄉鎮、民營企業發展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現在最為關鍵的改革與制度創新是金融企業改革與縣域金融體制創新。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私有合法財產的有效保護制度也應及時跟進。
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有賴於開辟為中小企業及農戶資金融通的暢通渠道。現有的金融體制很不利於中小企業與農戶的資金融通,從而使他們的生產與經濟發展受到極大的限制。金融是實體經濟的思維,沒有健康、活躍思維的經濟體系是不會長期有效運行的,更不會有多少活力。建立有效、適合中小企業與農戶資本運營的金融體系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基本條件。
縣域經濟的改革與制度創新有著巨大的空間,只要認真貫徹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有關文件精神,如《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等,縣域經濟的改革與制度創新就會有正確的方向與良好的發展前途。我們只有充分把握中央精神與有關決定的實質,縣域經濟改革與制度創新才會躍上新的台階,從而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只有不斷改革與制度創新,縣域經濟才會充滿活力,才會有長效發展的動力。
發展縣域經濟要以特色經濟為方向編輯本段
我國大部分縣域都有有自己特色的資源稟賦,這正是發展縣域經濟的優勢。或以一種或幾種農產品生產加工為基礎(如祁東的黃花生產與加工),或以一種或幾種工業製成品(如婁底的小型機械製造業)生產為龍頭,或以旅遊業為龍頭(如資興)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集中優勢力量做大做強。這樣既有了精品,又有了規模優勢。縣域經濟的發展一定要以自己的資源稟賦作後盾,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這樣才不至於出現各地經濟發展結構趨同,形成毫無特色的經濟模式。
有特色的龍頭產品或龍頭企業不是一兩年可以形成的,必須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積累,因此應該充分研究自己的縣情,找出有利於自己經濟發展的資源稟賦,認真研究自己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有一個較長的經濟發展計劃並且連續執行。計劃與發展戰略不應因領導層的更迭而有大的變化,這一點在發展縣域經濟時應該充分注意。
展縣域經濟要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編輯本段
在我國縣域大中型企業較少,國有經濟成分一般不大,這正是發展民營經濟的天地。要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點。要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平等、公平、穩定、有序的環境;同時也要大力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方向發展,使之逐步形成產權清晰、管理科學、持續發展的現代企業。要讓民營經濟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預期。政府各部門應該多為民營經濟服務,不要有任何門戶之見。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主力,要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興,則縣域經濟興。
縣級政府部門是縣域經濟發展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服務與引導部門。縣級政府首先是為縣域內各經濟主體的發展提供優質優價的公共服務,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一個平等、有序競爭與合作的經濟環境。只有政府部門的服務做好了,縣域經濟發展才會更加順暢。政府部門應為各經濟主體的發展制定公平的游戲規則,並約束其遵守,引導他們向現代企業發展。政府應當好裁判,而不是去做運動員。同時,政府對自己行為的約束與規范也是相當重要的。
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改革現行行政管理體制與財稅體制編輯本段
縣域經濟是我國的基礎經濟,但是縣級政府承擔著太多的事責,而行政權力有限,尤其是受到地市級政府的行政與財政約束。現有的財稅體制對縣域經濟發展相當不利。縣級政府可用財力相當有限,而所要作為的事項又多,財政負擔重,這也是農業與農民經濟負擔重、農村經濟乃至縣域經濟發展緩慢、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這一點,中西部地區經濟較為落後的縣域表現更為明顯。因此非常有必要改革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與財稅分配體系,大力降低地市級的行政約束,較大程度地提高縣級財稅留成的比例。同時,加大中央政府對縣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這對西部及中部落後縣市更為必要,這樣我國縣域經濟才會更好更快地發展。
總之,我國向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我國整體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縣域經濟的發展大有潛力,我們應該抓住現有的大好時機,使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躍上一個新台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閱讀全文

與發展縣域經濟領導重視措施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