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日本經濟發展數據調查

日本經濟發展數據調查

發布時間:2021-03-09 03:05:15

㈠ 日本經濟發展現狀

戰後日本經濟的發展與現狀

一、戰後經濟恢復〔1945-1955年〕
1.戰爭對日本經濟的嚴重破壞
日本帝國主義窮兵黷武,侵略亞洲、挑起太平洋戰爭的結果,不僅給亞洲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且使國內軍事經濟畸形發展,國民經濟疲憊不堪。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
與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國民經濟和生產能力的下降情況是:實際GNP為62%,人均實際GNP為55%,人均實際個人消費為57%,製造業實際工資為30%(1947年),工礦業生產為31%,(其中煤炭53%、鋼材10%、紡織品7%),農業生產為79%。
由於戰敗,對外貿易幾乎完全中斷了,與戰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為7%,進口下降為14%。
2.戰後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經濟恢復
盡管戰後的經濟恢復經歷了很多困難和曲折,但從總體上看,無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經濟增長率為9.9%,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22.8%;1951-1955年度,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11.3%。
日本經濟企劃廳1956年的《經濟白皮書》有一句名言:「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其含義是戰後經濟恢復階段已經結束了。經濟白皮書這樣寫道:「現在已經不是『戰後』了。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局面。在恢復中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後的發展要靠實現現代化」。這標志著到1955年為止,日本經濟已經恢復到了戰前的最高水平,從此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二、經濟高速增長〔1955-1972〕
1.重新趕超的出發點
1955年日本經濟恢復和超過了戰前水平以後,重新開始了趕超歐美的歷程,這是一個新的出發點。
戰前,日本經濟雖然達到了與歐美各國並駕齊驅的水平,但由於戰爭的影響和破壞,與美國相比,日本經濟的發展整整停滯了20年,與歐美各國特別是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1955年雖然已經不是戰後了,但從國際比較看,日本在經濟方面已淪為三流國家,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二流半的國家。從位於先進國家和後進國家之間的意義上說,日本當時還是一個中進國。1955年,日本的GNP只為美國的1/15,西德的1/2;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20美元,在西方各國中列第35位。其次,從產業結構方面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仍為40%,出口商品結構也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為主,主要是靠紡織品和日用雜貨來賺取外匯,在重化學工業方面,還沒有與歐美各國相競爭的能力。由此看來,還不能說日本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戰後時代宣告結束以後,按《白皮書》所說的現代化,趕超歐美發達國家,日本經濟就馬不停蹄地奔向了新的目標,急急忙忙地開始了新的征程。
2.三大景氣
神武景氣(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景氣持續了31個月,實際經濟增長率1956年度6.4%、1957年度7.5%。
岩戶景氣〔1959年4月持續到1962年10月〕
景氣持續42個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也分別達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諾景氣〔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景氣持續期間為57個月1966-1970年度,年均實際經濟增長率為11.8%,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3.高速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
1955-1972年,是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在這18年間,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年均為9.7%,其中,1955-1960年度為8.5%。1960-1965年度為9.8%,1966-1970年度為11.6%,呈不斷提高的態勢。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大多數年度的經濟增長率都超過了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這不僅是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跡。在整個60年代,日本經濟年均增長為11.1%,其中工業年均增長14.1%;與美歐各國相比,前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2.7倍、英國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國的1.9倍,後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3.1倍、英國的5倍、西德的2.4倍、法國的2.3倍。
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因戰爭和戰敗而拉開了的日本和美歐各國間的經濟差距不僅迅速縮小了,而且還重新超過了西歐一些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開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為240億美元,落在英國、西德和法國的後面,只相當於美國的6.0%。到 1967年,日本GNP超過了英國和法國,1968年又超過了西德,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在經濟高速增長達到頂點的1973年,日本GNP增加到4170億美元,分別相當於西德的1.21倍、英國的2.30倍,對美國的比重也提高到了35.1%。這樣,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就進一步鞏固了。

表1 主要發達國家實際經濟增長率的比較
(1950-1975年,單位:億美元、%)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本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長率 11.2 10.8 12.5 5.7 8.3 5.3 9.7 5.3 -0.2 3.6
美國 GNP 2862 3993 5060 6881 9824 10634 11711 13066 14129 15288
增長率 8.7 6.7 2.3 5.9 -0.3 3.0 5.7 5.5 -1.4 -1.3
西德 GNP 430 721 1146 1855 2166 2594 3443 3814 4206
增長率 11.9 8.5 5.5 5.9 3.3 3.6 4.9 0.4 -1.7
英國 GNP 415 542 720 1009 1237 1405 1595 1812 1966 2336
增長率 3.2 3.7 4.7 2.5 2.3 2.9 2.1 7.9 -1.2 -0.7
註:1,英國1950年攔內數據為1951年的統計。2,實際經濟增長率按實際國民生產總值(1975年價格)計算,其中英國是按當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
資料來源:司楚、訾嘹祖譯、矢野恆太郎紀念會編《日本100年》,時事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77-79頁。

三、低速增長〔1973-1990年〕
1.日本經濟的三大轉折
〔1〕由高速增長向低速增長的轉折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1997和1978 年度各為4.8%、5.3%和5.2%,與高速增長時期比,只相當於1965年經濟危機時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為此,《經濟白皮書》在總結這種現象時說:雖然是4%-6%的經濟增長,但卻有經濟景氣的感覺,這意味著日本經濟今後將進入「新的成長軌道」。與高速增長時期10%左右的增長率相比,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雖然是低速增長,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3%左右的增長率相比,卻依然高出一截,所以就被稱之為中速增長。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參見表3-1),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表2 1975-1990年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國際比較
(實際經濟增長率,單位:%)
年度 日 本 美 國 英 國 西 德 法 國 義大利 加拿大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7
4.8
5.3
5.2
5.3
4.3
3.7
3.1
3.2
5.1
4.9
2.4
4.1
6.2
4.8
5.1 -1.3
4.9
4.7
5.3
2.5
-0.2
1.9
–2.5
3.6
6.8
3.0
2.9
3.4
3.8
3.4
1.2 -1.3
4.1
0.1
3.9
2.2
-2.3
-0.4
1.1
4.0
2.5
3.4
3.6
4.8
5.2
2.1
0.6 -1.4
5.6
2.7
3.3
4.0
1.5
0.0
-1.0
1.9
3.3
2.0
2.5
1.5
3.7
3.6
5.7 0.2
5.2
3.0
3.3
3.2
1.6
1.2
2.5
0.7
1.4
1.7
2.1
2.3
4.5
4.3
2.5 -3.6
5.9
1.9
2.7
4.9
3.9
0.2
-0.5
-0.2
3.5
2.9
2.9
3.1
3.1
3.9
2.1 5.5
11.7
1.7
4.6
3.9
1.5
3.7
-3.2
3.2
6.3
4.3
3.3
4.2
5.0
2.4
-0.2
資料來源:〖日〗東洋經濟新報社《經濟統計年鑒》1980、1985、1995年版。

〔2〕由資源能源消耗型經濟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經濟的轉折
第一次石油沖擊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最沉重的打擊,使日本經濟陷入了負增長和惡性通貨膨脹的險惡境地。然而,第二次石油沖擊卻並未對日本經濟造成多大的打擊,1979年,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為5.3%,比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1980年也只略降至4.8%。相比之下,1980年美國和英國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西德和法國經濟增長率也驟然下降到了1.5%和1.6%,連上年的一半也不到。另外,1980年日本的物價上漲率為3.0%,1981年也只提高到5.0%,大大低於美國的9.5%和10.0%、英國的19.3%和14.5%,與西德的4.8%和4.0%大體相當。這樣,日本經濟就由第一次石油沖擊後的「劣等生」,轉而成了第二次石油沖擊後的「優等生」。

在兩次石油沖擊中,日本經濟之所以出現這種從劣等生到優等生的轉變,是由於第
一次石油沖擊暴露了日本經濟的脆弱性,日本從第一次石油沖擊中學習了經驗,汲取了教訓,在節省資源、節省能源方面採取了積極的對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973年以前,原燃料進口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GNP的增長速度,而在1974年-1985年的12間,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60%,而原油進口量卻從29000萬千升減少到19600千升,減少了1/3。這樣,日本生產每單位GNP的原油消耗量在12年間就下降了40%左右(參見表3-2)。
〔3〕從「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的戰略轉變
「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大搞加工貿易,從國外大量進口廉價的資源和能源,向國外大量出口工業製成品和機械設備,廉價買入,高價賣出,使日本的經濟財富迅速增加,經濟實力也空前強大起來。
「技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
由於「貿易立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日本重化學工業得到了高度發展,並改善了出口結構,提高了貿易條件和國際競爭力,給日本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好處。盡管如此,但由於重化學工業發展嚴重地依賴海外的資源和能源,易於污染環境,產生公害問題,因此,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消耗資源和能源多的產業就出現了優勢下降的趨勢。特別是第一次石油沖擊以後,「貿易立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局限性已開始顯露出來了。為此,在向資源、能源節約型經濟轉移的同時,日本政府就根據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提出了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的設想。1980年3月,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了「通向技術立國之路」、「創造性的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1981年也被稱之為「技術立國元年」。
技術立國並不是對貿易立國的否定,而是貿易立國的繼續。就是說,在新的條件下,日本的出口貿易已開始減少資源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產品,而轉為增加資源能源節約型的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型產品。這種轉換,不僅沒有降低對外貿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於提高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由於推行技術立國戰略,日本經濟不僅順利地實現了從高速增長到穩定增長的轉變,而且在80年代繼續保持了世界經濟優等生的地位,把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發展成了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
2.平成景氣-日本經濟發展的頂點

表3 1985-1990年度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情況(%)
年 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名義GDP增長率
實際GDP增長率
內需貢獻度
民需貢獻度 6.2
4.5
3.7
4.0 4.3
2.7
4.1
3.6 4.6
5.2
6.2
5.8 6.4
5.1
5.8
6.6 6.7
4.5
5.2
5.0 7.5
5.1
5.1
4.5
工礦業生產指數
製造業開工率指數
製造業設備投資增長率 100.0
100.0
18.4 99.8
95.4
-9.5 103.1
95.5
-6.5 113.1
101.0
19.8 119.7
103.0
15.1 124.5
104.1
25.5
全產業經常利潤增長率
製造業經常利潤增長率 3.9
-2.0 -2.0
-16.8 31.9
34.5 29.6
33.9 8.4
12.3 -2.0
-3.8
生產者批發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 100.0
100.0 94.6
100.0 93.1
100.5 92.5
101.3 95.0
104.2 96.2
107.5
實際工資指數
完全失業人數(萬人)
完全失業率 100.0
158
2.6 102.5
171
2.8 104.4
170
2.8 107.8
150
2.4 109.2
139
2.2 110.6
134
2.2
家庭實際收入增長率
家庭消費支出增長率
個人住宅開工戶數(萬戶)

125.1 1.8
1.4
140.0 1.8
0.7
172.9 4.6
4.1
166.3 2.9
3.0
167.3 5.3
4.7
166.5
出口數量指數
進口數量指數
貿易收支(百萬美元)
日元匯率(年均日元/美元) 100.0
100.0
55986
238.54 98.7
108.4
92827
168.52 99.8
117.8
96386
144.64 106.2
141.9
95012
128.15 109.7
149.6
76917
137.96 116.3

㈡ 那裡能查到日本的各項歷史經濟數據

你好,沒明白重點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數據,還是各個方面的的經濟數據?

圖片表格是我收集來的資料,希望能幫助到。

㈢ 日本如今的經濟情況

在病榻上躺了一年多的日本經濟,本周終於出現了一些令人鼓舞的信號。日本政府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經濟在第二季度實現5個季度以來的首次增長,成為該國經濟最糟糕階段已經過去的最新證據。然而縱覽日本,怎麼也看不到與GDP增長3.7%相符的好跡象:巨額養老基金赤字、高失業率……對20幾歲的日本年輕人來講,經濟復甦只不過是一場幻覺。 《泰晤士報》對東京幾所一流大學的學生作了一項調查研究發現,這些學生的日常生活早已被經濟衰退深深的圍繞著,官方公布的那一系列可喜的數字在他們的生活中幾乎感受不到。 一些接受采訪的日本學生說,不但沒嘗到經濟復甦的甜頭,相反,讓他們感受最深的就是裁員范圍仍在擴大,就連過去一向急需用人的單位,如便利店和快餐連鎖店現在也開始裁員。還有人反映,地鐵站附近無家可歸的人正在不斷增多。 有些細心的日本學生發現,飯館里提供的餐飲味道大不如前,因為店家為了節省開支開始節省調味品和醬料了,許多人還說袋裝的薯片和一些零食的分量也沒有以前那樣多。 最令人不安的是,許多日本學生總是用不同的方式證明,他們這一代已悄悄陷入了一種缺錢的窘境。女同學抱怨,現在沒錢買化妝品,男同學也因為手頭緊,沒能力花錢買發膠給頭發弄造型了。以前每天在自動售貨機上買飲品超過4次的人,現在只能回家喝冷茶。之前那些結伴去星巴克聚會的,現在只願獨自去麥當勞喝廉價咖啡。 許多學生的錢包都塞得鼓鼓的,然而撐滿錢包的並不是錢,而是他們從各式各樣的雜志上裁剪下來的優惠券。如果是以前,他們對這樣的小紙片肯定不屑一顧。而如今為了省錢,他們把這些微薄的優惠券看得很重要,就連在卡拉OK吼唱一小時,也只買一盒爆米花撐場面。還有人不好意思地承認,他們現在不得不從互聯網上非法下載音樂,因為沒錢購買正版光碟。 調查還顯示,這些年輕大學生對現任政府的缺點了如指掌,特別是對其引領經濟復甦方面的政策失誤振振有詞。總而言之,如今的日本年輕人不再像以前的人們那樣,一提起自己的國家便充滿了自豪感,相反,他們對這個世界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有的僅是悲觀和抱怨。

㈣ 調查日本經濟發展的情況的網站!

你的英語或日語怎麼樣?要是還可以的話,可以去看這個:www.jetro.go.jp
這個網站是日本貿版易振興機構權的官方網址,裡面詳盡介紹了日本的經濟發展狀況,可以細分行業,提供行業產品的研究報告。是小日本政府的商務服務機構網站,資料非常全。甚至通過這個網站可以提供在東京和其他日本經濟發達地區的免費辦公室(3個月-半年)。

㈤ 在哪裡查詢日本的這些宏觀經濟數據

http://www.mof.go.jp/ 日本大藏省官方網站

㈥ 日本近20年的經濟發展概況,包括GDP、CPI、進出口、消費、投資。。。求數據

切說,應該是90年代開始日本的經濟增長緩慢,並且出現負增長。
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日內本泡容沫經濟時代,泡沫經濟是在90年代初崩壞的。這之後給日本經濟留下了後遺症。
內需方面:泡沫經濟後日本國內並沒有發生明顯增長。而且從90年代到現在日本也沒出現新產業的企業。像美國,包括微軟,Yahoo,Google等IT企業都是在90年代發展起來的。而日本還是延續著60,70年代的老企業。
對外輸出方面:日本的經濟主要靠出口。泡沫經濟時期日本是最大的對美輸出國。而現在則變成了亞洲,南美向美國輸入為主了。同時日本的輸入也大幅增加了。相比以前是輸入增加,輸出減少了。80年代後日元不斷升值也是影響輸出的一個原因吧。
另外,日本的大小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紛紛把工廠等建到了發展中國家。這部分海外工廠的數量也是巨大大。而這些海外企業所創造的GDP是不算入日本的。
即使近20年日本經濟增長緩慢,但是日本國民的生活還是有很大提高的。只要科技不停滯,人的生活環境還是會變的。

㈦ 簡要分析日本經濟發展的條件

日本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交通運輸便利,礦產資源貧乏,市場狹小,經濟回對外依賴性答強,日本進口原料,出口產品,形成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所以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是: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發展水平,島國多優良港口;不利條件是:資源和能源貧乏需要進口,國內市場狹小,對外依賴性強.根據題意.
故答案為: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發展水平,島國多優良港口;不利條件:資源和能源貧乏需要進口,國內市場狹小,對外依賴性強.

㈧ 日本 近十年 的經濟狀況,最好有每年的經濟數據。

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economy/index.asp

國別數據網 你你自己好好找有日版本的數權據

㈨ 二戰後日本經濟狀況 數據

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

日本經濟現代化的實現,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外部條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戰後初期日本實行的民主改革,推動其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較大的變化,也對社會生產關系作了局部調整,建立起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和有利於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從而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釋放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動力。

戰後國際形勢的演變給日本的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日本在憲法中被迫放棄戰爭權,以後又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美國的「核保護傘」,致使其軍費開支相當少,能夠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經濟的發展。朝鮮戰爭爆發前後,美國開始大力扶植日本,不僅給了它約36億美元的「特需」訂貨,而且將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並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和援助,美國私人資本也大規模湧入日本。美國的扶植,使日本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和技術。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就一直非常重視教育,1872年政府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制,強制推行小學義務教育。1947年又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國25歲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達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達到7.2%。在人才結構方面,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調整教育重點。在經濟恢復時期,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國家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就把培養中級技術人才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70年代以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開發新技術的高級人才和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才作為教育的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保證了人才資源。

日本政府利用國內外各種條件,確定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在這方面,日本的國家干預方式和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特點,都對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據日本的特點,一方面採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方針,另一方面確立「貿易立國」的戰略,積極有效地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進出口貿易,加強資本輸出。在引進先進技術方面,政府重視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甚至利用產業間諜來獲取科技情報資料;同時在50年代實施審批制度,對引進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導,以避免重復引進,節約外匯。進入6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實力和外匯支付能力加強,政府在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鬆。日本引進技術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實際需要,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國家處於經濟恢復時期,主要引進電力、鋼鐵、汽車、造船、機械製造等基礎產業部門的傳統成套設備和技術。5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60年代初開始,逐漸轉向以購買專利為主來引進新興技術。從70年代中期開始,為了實現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又以引進尖端技術為主。為了對引進技術進行吸收改造,日本企業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吸引優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礎上博採眾長,改革創新。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1955年進出口貿易總額不過45億美元,1960年就達到近85億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億美元,1970年躍升至近382億美元。資本輸出1970年累計達67.9億美元。

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之一。高積累的基礎是高剝削率、高儲蓄率和低福利。戰後日本工人的工資水平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最低,而且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生產率。相反,受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民眾的家庭儲蓄率(即家庭儲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卻是最高的,由家庭儲蓄形成的投資約占社會投資總額的1/3。此外,政府也進行巨額投資,60年代政府投資佔到國內投資總額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約30%。私人投資和國家投資兩者相加,使全國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從1955年的17 030億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億日元,30年內增長50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1/3左右,高於其他發達國家。資本的投資效率也一直高於歐美發達國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劇增長的投資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㈩ 日本 經濟現狀

實際,日本經濟在衰退

近來,日本經濟形勢格外地引起人們的關心,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議論。有人認為日本經濟出現了戰後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也有人認為日本的「所謂經濟衰退是日本政府對外宣傳上實施『哀兵經濟』的策略之一,目的是隱蔽本國經濟實力,為政府幹預經濟提供借口」。
筆者認為,一國經濟蕭條或衰退,是全國性的現象,主要須依據統計數字、而不能憑「感受」作出判斷。日本政府的GDP等經濟統計雖然存在這樣那樣問題,但基本上可以說是反映了日本經濟的實際情況。據日本的經濟統計,1999-2000年日本經濟經過短暫復甦後,於2000年10月又轉為下降,進入蕭條局面。2001年4至12月(即從4月1日開始的日本2001財政年度的前3個季度),日本GDP連續3個季度呈負增長。在經濟學上,當一國的經濟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就可認定為經濟陷入衰退(在二戰後的美國,經濟衰退一般是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在至少兩個季度內下降1.5%。以上,同時失業率上升到6%以上)。從統計數字看日本經濟確已陷入衰退局面。
盡管日本經濟經過長達十年的低迷狀態,又進一步陷入衰退,但無論是從日本人的平均生活水平看,還是從日本的經濟規模、國際收支、民間儲蓄、外匯儲備、對外債權、製造業的技術水平等等來看,日本經濟發展的水平確實很高,至少比中國要高得多,國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也比我們高得多。但是,經濟蕭條也好,衰退也好,指的是經濟發展的動態,反映了經濟現狀從原有水平(靜態)倒退的程度。2001年1、2、3季度日本的GDP名義值(未去掉物價變動因素)分別為513.5萬億日元、505.8萬億日元、501.8萬億日元;實際值(以1995年價格為基準)分別為539.7萬億日元、533.2萬億日元、530.3萬億日元,這說明日本的GDP無論是名義值還是實際值都在減少。一個國家經濟是否衰退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是兩回事,經濟發展的原有水平再高,只要它是在明顯倒退,出現了經濟活動全面下降的情況,就意味著經濟衰退。
事實上,日本經濟的實際狀況比上述的實際增長率所反映的程度更嚴重。首先,消除價格變動因素前的名義增長率比實際增長率下降得更厲害(例如預計2001年度前者為負2.7%,後者為負1.1%;2002年度分別為負2.2%和負0.5%),這反映出日本經濟已陷入嚴重的通貨緊縮(即持續的物價下降、需求萎縮)局面。其次,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之所以還能維持超過1%的實際年均增長率,是靠日本政府一再「注射強心針」才取得的,如果政府不是累計10次動用財政手段刺激景氣,而且「景氣對策」總規模高達136萬億日元,接近日本GDP的1/3(這導致日本的政府債務余額達到GDP的大約145%),那麼,當前日本經濟增長的狀況就會更差。再者,日本的失業率連續4個月節節上升,在2001年12月已達到5.6%,政府和民間都預測失業率還將繼續上升甚至突破6%,同時如果計入「企業內失業」,日本的實際失業狀況比失業率統計所反映得的更嚴重。
再一個問題是日本能否對外「隱蔽」其經濟真相。在當今世界,由於國際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說幾乎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形勢和實力都處在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密切關注之中,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日本當然更不例外。在日本,對經濟形勢進行監測的不僅有政府機構,還有一大批民間調查預測機構,如果政府出於政治目的有意「隱蔽」真相,民間機構則不能這樣做,因為把好的形勢說成壞的,就會誤導民間企業的投資活動,其結果這些民間預測機構就無法立足。此外,在日本國外,經合組織(OEC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也都在監測日本經濟狀況。從發表的數字看,日本政府以外的機構對日本經濟形勢的估計和預測都比日本政府更悲觀。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OECD最新預測指出,日本在30個OECD成員國中是唯一的GDP兩年連續負增長的國家,唯一的名義增長率為負增長的國家,唯一的名義增長率低於實際增長率、GDP消費指數為負的國家,日本的財政赤字佔GDP之比在OECD成員國中最高,2002年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在OECD成員國中最高,大幅度超過一向以財政狀況差而著稱的義大利等等。
還有一個非常關注日本經濟的人群就是世界各國的投資者。因為日本經濟形勢好壞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投資決策。1998年10月9日,日經平均股價從1990年9月28日的21036.76日元跌至12879.97日元,當時的日本經濟企劃廳長官稱「目前是日本經濟最黑暗的時期」。在2001年2季度日本經濟發生衰退前,日經平均股價曾達到過19835日元,至2002年2月5日卻跌破9500日元,比衰退前下跌了50%以上;比被稱為「日本經濟最黑暗的時期」的1998年10月還要低26%,也是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18年來的最低數字。顯然,低迷的股市是低迷的日本經濟的一面鏡子。
日本經濟現狀當然也逃不過國際上信用評級公司的眼睛。由於日本財政狀況惡化,日本國債的評級被一再調低。美國評級公司S&P於2001年2月將日本國債的信用等級從最高的「AAA」降到「AA+」,於2001年11月又將日本國債韻長期信用等級從「AA+」降為「AA」,在發達國家中與義大利並列「倒數第一」。
值得關注的是,在日本經濟陷入衰退、特別是財政、金融等宏觀調控政策手段幾近用盡、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日本政府的政策取向出現了「走回頭路」的危險傾向,即不是通過厲行結構改革,激勵民間企業開拓高新技術產業,提升本國的產業結構,從而在根本上走出經濟低迷,而是企望通過日元貶值,增強出口企業的競爭力並抑制進口,保護國、內比較劣勢產業,以便在傳統產業領域同追趕它的亞洲國家展開競爭和廝殺。日元對美元匯率在2000年10月為1美元兌108日元上下,至2002年1月已貶至132日元左右。盡管日元對美元貶值主要是市場對日美經濟基礎條件反差作出的反應,但日本政府並非像它自己所聲稱的那樣「沒起任何作用」。「9·11」事件後日元一時升值之際,日本銀行曾多次干預,對日元匯率進行誘導,與此同時日本的外匯儲備也在大幅上升(其中主要是大量拋售日元購買美國國債等)。這不能不令外界懷疑,日本政府是否已經制定或正在實施利用日元貶值挽救日本經濟的策略,日本經濟形勢嚴峻是否被日本政府當作了對匯市進行干預、誘導的借口。
人們不能不但心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上屢屢失策的日本政府可能又一次「失策」和「失算」。事情很清楚,對於亞洲各國來說,如果大家都發奮掀起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競賽,必將帶來「雙羸」的結果;反之,如果大家都來個貨幣貶值競賽,則難免落得個「共輸」的結局,特別是日本必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日本政府以經濟衰退作為日元貶值的借口而否認其經濟衰退的事實。日元貶值可能成為一種策略,但經濟衰退則是事實而非策略。

閱讀全文

與日本經濟發展數據調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