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十二五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

十二五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

發布時間:2021-03-09 00:28:44

Ⅰ 論述2012年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總體狀況

國內:2012 年國內的經濟增速將繼續下滑,緊縮的貨幣政策將有所放鬆,防止經濟陷入「通縮」。雖然當前國內經濟面臨著「硬著陸」的風險還是很大, 但鑒於國內投資依然強勁,加上政策將趨於穩定,預計國內經濟在未來將會「軟著陸」。
一方面,我國「十二五」規劃第二年進入投資項目集中建設階段,逐步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另一方面,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地方財政風險和土地市場交易趨冷對地方投資融資能力形成制約。
國外:當前,全球經濟活力正在逐漸減弱,並且內外部失衡進一步加劇,歐債危機、海灣地區的動盪等因素引發了人們關於世界經濟再次探底的猜想,市場信心也因此大幅下降。發達國家正在步入滯脹的泥潭,一方面,主要發達國家普遍面臨主權債務壓力和金融穩定風險,私人需求尚未接過拉動經濟增長的接力棒,經濟增長動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於貨幣政策依舊寬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可能,通脹壓力相對較大。,其經濟增速將繼續呈放緩態勢。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秋季報告預測,2012 年世界經濟將增長4%,與2011年基本持平。

Ⅱ 求十二五規劃的主要內容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科學分析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明確了今後5年我國發展的大政方針、奮斗目標、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這對各地區各部門貫徹中央精神、結合全國和各自實際制定好中長期規劃,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一)為未來30年的轉型發展開篇布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中國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和經濟循環中的重要構成,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亦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因西方社會長期產業結構錯配(只重信息、科技、金融等高端發展,而忽略中低端產業配置)和經濟結構失衡(只重消費經濟的繁榮,而忽略實體經濟的增長),大量的基礎產業移植到勞力和資源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
在當前錯綜復雜、危機四伏的環球經濟形勢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倍受世界矚目。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的重整與升級,經濟與社會的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都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確定人民共享繁榮推動經濟轉型的發展方向
為適應全球產業、經濟結構的重整,建立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制高點,中國必須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必須盡快改變傳統出口依賴、資源高耗、產能低效和環境污染型經濟增長方式;迅速突破體制改革、社保發展和法制建設的瓶頸,並迅速建立收入分配公平、藏富於民、社保健全和擴大內需、鞏固出口與發展現代服務相輔相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市場經濟格局。

(三)對於凝聚全黨力量、明確努力方向、提升思想境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規律可循,如何發現把握規律並指導實踐,對做好工作意義重大。五中全會審定的「十二五規劃」,是對我國發展形勢進行規律性認識的集中體現。認真學習領會五中全會精神,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把思想和行動都統一到這個高度上來,使五中全會精神成為推動全國上下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激發廣大黨員加快發展的理論基礎和落實各項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

Ⅲ 結合「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談談我國未來五年經濟發展的目標及其面臨的困難

目標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
認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建設人才強國,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困難
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安全面臨挑戰。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保護與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農田基礎設施差,部分農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嚴重,全國434個大型灌區骨幹工程完好率不足50%。農業科技不發達,中低產田比重大。未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飼料和工業用糧將明顯增加,糧食需求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產需缺口將繼續加大,而國際市場調劑餘缺的空間相當有限,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經濟結構性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我國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是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近年來,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較高。同時,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過大。2006—2009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40%以上。二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2009年,我國城鎮與農村居民收入之比為3.33∶1,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2∶1。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2009年,我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4%,而中等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分別超過50%和70%。同時,我國大量製造業企業主要從事低端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製造業整體素質不高。

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競爭力較弱。2009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佔全部專利申請和授權總量的比重僅為23.5%、11.2%;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企業比重僅為8.5%,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內部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為0.69%。科技創新能力弱制約了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我國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製造業的比重僅為10%左右,部分重要產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產品還依賴進口。在出口技術和產品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比重不足10%。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使我國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

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壓力加大。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8.5%,而消費的煤炭佔世界的46.9%、鋼佔46.4%、石油佔10.4%。與生產的高消耗相伴隨的是高強度的污染物排放。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地表水污染依然嚴重,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酸雨發生頻率高。隨著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以大量消耗資源、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徵的傳統發展方式越來越難以持續。

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社會問題突出,各種社會矛盾進入凸顯期。我國正處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加快的階段,經濟社會結構變動較大,利益主體出現分化,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增多。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壓力依然較大,就業結構性矛盾明顯。收入分配製度不合理,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佔比重偏低,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趨勢。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完善,存在覆蓋范圍比較窄、城鄉發展不平衡、保障水平低等問題。此外,征地拆遷、環境污染、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等領域的突出問題也亟待解決,化解各種問題和矛盾的難度加大。

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盡管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仍然面臨較多體制機制障礙,如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行政審批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和環保收費機制尚未建立;財稅結構體系不盡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務方面支出佔比偏低,中央及地方財力和事權不匹配;農村金融發展、中小企業融資仍面臨體制機制障礙;城鄉二元體制依然存在,戶籍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滯後,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改革有待進一步推進;等等。

Ⅳ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
即將進入的「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跨越的關鍵時期。我國仍將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且機遇大於挑戰。只有分析「十二五」時期社會發展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才能明確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改革思路和重大政策措施。
一、人口問題將是長期制約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人均佔有資源相對不足是基本國情。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可以預測,「十二五」期間,規模巨大且繼續增長的人口數量將給我國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壓力。特別是來自三個方面的挑戰更加突出。
一是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自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後,我國現已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國家,佔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1/5。近20多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0萬。預計到2010年我國超過60歲的老年人將達到1.74億,約占總人口的12.8%;到「十二五」末期該比例將達到15%左右。人口的老齡化,使勞動力的年齡結構、人口撫養比例、代際關系發生著重大變化,直接影響勞動力供給,加大社會保障的壓力,也會催生對老年人社會服務的巨大需求,加快發展老齡事業的任務緊迫艱巨。
二是人口流動性進一步加劇,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的數量持續保持高位並不斷遞增。工業化發展趨勢和城鄉之間的巨大經濟社會差異,是導致農民大量從農村流入城市的基本動因。國家人口計生委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已達1.5億人,其中勞動力也即農民工約1.3億人。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流動人口總規模達到2億人,農民工約1.7億人。城鄉之間巨大的人口流動性,將會引發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城鄉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銜接、流動適齡兒童接受教育、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治安等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順應工業化、城市化趨勢,我國必須加快推進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創造條件鼓勵更多的流動人口成為城市的一分子,而不是「候鳥式」地在城鄉之間奔波。
三是人口居住進一步集聚,城市化深入發展。我國目前的城市化率約45%,大致每年可提高1個百分點,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城市化率可達到50%左右。城市化加快發展對城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出了新挑戰,要求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高城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同時,著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居民也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緩解農民進城的壓力,促進城市化的平穩健康發展。
二、利益多元化趨勢更加明顯,社會進入矛盾凸顯期
我國正處於由經濟轉型而引發的社會轉型時期,由於社會成員受益不均、社會政策調整、政府管理行為失當等原因,導致利益格局多元化趨勢加劇,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凸顯,有些呈加劇之勢。我國正在進入利益分化、利益博弈和利益沖突的時代。特別是不少利益矛盾存在於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如果處理不好,一旦激化,很容易產生群體性事件,進而誘發嚴重的社會穩定問題。在影響社會穩定的所有因素中,以下因素尤其值得關注。
一是經濟快速發展而利益分配不公。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目前存在「三個失衡」:城鄉失衡、地區失衡、貧富失衡。古語講「不患寡而患不均」。這些失衡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或者緩解,必然引發部分社會成員對社會的不滿,甚至導致社會沖突。
二是城市化進程中部分群體利益受損問題。城市化趨勢不可擋,土地徵用、房屋拆遷中的利益糾紛將會長期存在。要妥善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包括土地徵用、城鎮拆遷安置、企業改制、環境污染、勞資糾紛等問題引發的各種矛盾。特別是規范征地、實施拆遷補償辦法,更多地引入市場機制和談判機制,一般性房地產開發等非公共利益的征地、拆遷補償要實行市場價格,防止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合謀侵害群眾利益。
三是一些公共部門通過執掌的公共資源分配權,將公共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合法化,引發公權力與民眾之間的矛盾和糾紛。在教育、醫療衛生、環境污染、資源開發、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等領域的矛盾和糾紛,將繼續較快增加。
四是一些勞動者權益受損,勞資矛盾日益突出。企業改制破產、勞務糾紛、工資福利等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問題,將會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五是司法不公成為引發上訪、群體性事件新的突出因素。近年來,人民群眾對司法不公、執法不嚴的問題反映強烈,成為信訪上訪的新熱點。司法不公問題有著復雜的成因,短期內很難得到根本解決。
六是公共安全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面對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的威脅,公眾對安全的要求越來越突出,迫切要求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社會保障迫切需要深化體制改革和加快制度整合
可以預測,未來15年之內,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量仍將逐年上升,其中到2013年城鄉勞動人口達到峰值10億人左右,到2025年前後才會逐年下降。今後若干年內,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供給大致穩定在2200萬—2400萬人;如果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8%左右,大致每年可新增就業崗位800萬—1000萬個;這樣,每年勞動力供大於求缺口在1200萬—14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尤為嚴峻。2009年高校畢業生為611萬人,2010年為652萬人,2011年激增為758萬人, 2012—2015年每年持續在700萬人以上,整個「十二五」期間,總共將有超過3500萬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同時,每年還有中職畢業生約600萬人,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約200萬人,農轉非約250萬人,復轉軍人約50萬人,下崗失業職工也有相當數量。再有一個十分龐大的就業群體就是農民工,每年大致有1.5億人,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可達1.7億人。這些都說明,城鎮就業供大於求的總量矛盾十分突出,還有勞動力素質、人力資源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結構性矛盾也不容忽視。總之,就業形勢長期不容樂觀,必須把擴大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會保障方面目前的最大問題,是制度體系零亂繁雜、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不高。雖然我國現有的各種社會保障制度和項目累計超過30種,其中,養老保障方面有分別適用城鎮企業職工、事業單位職工、機關工作人員、農民工、被征地農民、農民等不同群體的不同制度安排,醫療保障方面有分別適用城鎮職工、城鎮居民、農民、機關工作人員等不同群體的不同制度安排等。但總體上看,國民中享有基本而有效的社會保障的人群不足四成。農民、農民工、被征地農民、城市無業居民和城鄉殘疾人等群體的社會保障基本缺失。應該看到,社會保障不僅是經濟危機條件下消除民眾恐懼、安定人心、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而且對於拉動消費、遏制衰退、刺激經濟復甦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19世紀70年代德國的經濟危機,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經濟大蕭條,分別促成兩國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並最終幫助兩國戰勝蕭條、走出經濟泥淖。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長達10多年的經濟停滯期間,國民仍能保持很高的生活水準,社會保障體系功不可沒。目前我國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間要重點深化改革、整合制度、完善體系。
四、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設滯後的問題更加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
到目前為止,在經濟、社會和行政管理三大體制改革中,社會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後。「十二五」期間,要著力解決行政管理體制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突出問題,基本建成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初步形成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
一是政府職能轉變仍不到位。公共服務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突出。現在,我國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城鄉之間不均衡,農村明顯落後於城市;地區之間不均衡,中西部地區明顯落後於東部地區;不同公共服務領域之間不均衡,如基本醫療服務覆蓋面明顯低於義務教育覆蓋面;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不均衡,流動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務大大低於戶籍人口,城市大醫院、城市重點學校等集中了過高比例的公共資源。社會管理體制滯後、水平不高的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十二五」期間,要著力提高公共服務的總量,著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快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合理調整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對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生態環境保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放寬對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准入和投資限制;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相關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
二是行政成本日益膨脹。主要原因是機構編制膨脹、公務消費缺乏有效約束、政府支出不公開透明、財政體制改革滯後、對預算執行的監督不到位等。要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設節約型機關。重點是控制樓堂館所建設,推進公務接待、公車使用、公款出國三項制度改革。
三是社會各領域的行政化傾向日益嚴重。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全面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切斷行政機關與事業單位的直接行政隸屬關系和利益連帶關系,形成基本服務優先、服務公平公正、供給水平適度、布局結構合理的現代公益服務體系。
四是反腐敗斗爭的形勢依然嚴峻。必須加快推進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設,尤其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實質不僅是依法辦事,更重要的是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要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提高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堅決消除行政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的傾向。進一步理順行政執法體制,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切實解決粗暴執法、與民爭利等問題。健全政府責任體系,推行以行政首長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制。完善行政監督機制,形成行政系統內部監督、專門機構監督、新聞輿論監督、人民群眾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

Ⅳ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 趨勢與重點 是什麼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的轉變,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今後五年,要確保科學發展取得新的顯著進步,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Ⅵ 十二五規劃與經濟發展

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是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編制的綱領性文件。「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於編制「十二五」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第一,《建議》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黨的十六大確定,我國現代化建設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根據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發生的新變化,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新世紀的頭10年已經過去,現在到2020年還有10年時間,「十二五」時期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在新世紀頭1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也要看到,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特別是與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當前,我國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也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在全面分析國內外發展環境和趨勢的基礎上,對未來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總體目標、戰略任務、重大舉措作了全面部署,這必將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的台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第二,《建議》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黨的十七大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建議》提出,「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並在各項任務和重大舉措的部署中,全面貫穿了這一主題和這條主線,這必將有力地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第三,《建議》對於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我國外貿出口總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資規模也在迅速擴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外開放面臨新的形勢,即由出口和引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並重、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如何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進一步開創互利共贏的格局,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建議》對未來5年的開放戰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等項任務,必將推動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第四,《建議》對於各級政府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在「十一五」規劃主要任務勝利完成之際,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各地黨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導當地「十二五」規劃編制的《建議》,各地政府也正在開展當地「十二五」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科學分析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明確了今後5年我國發展的大政方針、奮斗目標、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這對各地區各部門貫徹中央精神、結合全國和各自實際制定好中長期規劃,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一)為未來30年的轉型發展開篇布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中國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和經濟循環中的重要構成,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亦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因西方社會長期產業結構錯配(只重信息、科技、金融等高端發展,而忽略中低端產業配置)和經濟結構失衡(只重消費經濟的繁榮,而忽略實體經濟的增長),大量的基礎產業移植到勞力和資源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
在當前錯綜復雜、危機四伏的環球經濟形勢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倍受世界矚目。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的重整與升級,經濟與社會的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都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確定人民共享繁榮推動經濟轉型的發展方向
為適應全球產業、經濟結構的重整,建立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制高點,中國必須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必須盡快改變傳統出口依賴、資源高耗、產能低效和環境污染型經濟增長方式;迅速突破體制改革、社保發展和法制建設的瓶頸,並迅速建立收入分配公平、藏富於民、社保健全和擴大內需、鞏固出口與發展現代服務相輔相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市場經濟格局。

(三)對於凝聚全黨力量、明確努力方向、提升思想境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規律可循,如何發現把握規律並指導實踐,對做好工作意義重大。五中全會審定的「十二五規劃」,是對我國發展形勢進行規律性認識的集中體現。認真學習領會五中全會精神,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把思想和行動都統一到這個高度上來,使五中全會精神成為推動全國上下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激發廣大黨員加快發展的理論基礎和落實各項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

Ⅶ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我們知道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仍處於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這是中央在准確把握國際大勢的判斷。近一段時間人們對歷史機遇講的比較多,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外環境,相對穩定,城鎮化和工業化的中長期發展動能充足,國內資金相對充裕,宏觀調控政策迴旋餘地比較大,「十二五」規劃實施將給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經濟結構將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將加快轉變,我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前景看好,我十分看好這些判斷,但是我更願意分析重要戰略經濟機遇期所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這是盛世危言。回顧這些年的發展歷程,機遇總是與挑戰並存,機遇不說跑不了,而不是挑戰,則有可能錯過機遇,甚至喪失機遇,只有增強憂患意識,認真挑戰,直面挑戰,應對挑戰,才能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化解風險,抓住機遇、用好機遇、贏得機遇。

根據去年底,《人民論壇》雜志的調查,未來十年有十個挑戰,這十個挑戰就是包括覆蓋問題,突破民眾承受底線,貧困差距拉大,基層干群沖突,高房價與低收入的矛盾,民主政治改革低於民主預期環境污染和環境物化惡化,大學畢業生,就業更加困難,以及主流價值觀和邊緣化危急。這十個大的挑戰,我們看順序是這樣擺的,現在看來我以為第五項挑戰就是誠信危機,道德示範、主流價值,價值觀邊緣化危機,正是我們論壇討論的主題,其他的挑戰以政治方面的居多,也與我們的企業家有密切的關系,當然因為分析挑戰可以有多種角度,多種分類,例如大家比較關注通貨膨脹,房地產調控,國外大宗商品價格,人民幣升值,過剩產能治理。2010年我國肯定會遭遇結構性通貨膨脹,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經濟增速,大起大落的風險,有效防範系統的風險,密切監控地方的債務風險,化解結構性膨脹風險。

現在看來有的不幸言中,有的不沒有出現,但是還要注意。我們知道再過四天我們就要跨進「十二五」,過去五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社會呈現出一些結構性特徵,今天我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向大家匯報一下我國經濟發展面對的一些思考。

第一個挑戰:特色老二麻煩

經過三十年,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的發展,我們經濟分量不斷加重,2006-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11.4%,比世界同期水平高出了8.2個百分點,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由2006年的第四位,上升為2009年的第三位,上升為2009年的第三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由4.9%提高到8.5%。

2009年我國的鋼、鐵、煤、水泥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外貿進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二位,出口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一位,國外匯儲備也連續多年雄據世界首位。

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39萬億元,按現行匯率計算超過日財政收入將突破8萬醫院,年均增長20%,從總體來說,我們已經成了世界老二,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發展並不如意。截至目前引發的新層次矛盾還沒有解決,許多金融結構優很多矛盾,金融領域尚未根本消除,美國、歐洲歐洲的失業率都在9%以上,美國經濟雖然實現了正增長,但是還不夠穩定,發端於希臘、葡萄牙依然在拖累著歐洲經濟的完全復甦,日本經濟陷入了低迷,沒有太大的恢復,盡管目前世界經濟出現緩慢復甦,但發達經濟體較長時間徘徊。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工業中心已經發現過轉移,每次都是在西方,在同樣的經濟架構和文化價值當中,現今歐美遇到了強有力的挑戰,以這次金融危機為標志,伴隨著經濟重心向中國轉移,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結構變化,盡管中國興起並不等於中國的經濟體制,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取代西方的霸權地位,但是中國在整個經濟地位的上升,將改變傳統格局,美國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霸權,但不是絕對的霸權。在西方社會關於中國的興起的討論有一段時期,但現在他們發現中國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西方國家並沒有充分的思想准備,而且也不希望霸權逐漸的削弱。在渡過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迫不及待的圍堵中國,排開政治、外交不說,在經濟上就有很多動作,繼歐元大幅貶值之後,美元也大幅貶值,貨幣戰一觸即發,不久前他們還通過了一個法案,威脅向中國徵收27.5%的關稅。由於美元既是國內貨幣又是國際體系中的主導貨幣和觸媒貨幣,美元貶值肯定造成全球通貨膨脹,雖然美國也聲稱要靠貶值美元來平衡進出口,但心裡想到卻是沖銷美國的債務,美國迫使中國貨幣升值,必然相繼減少美國的實際債務,美國又通過發行債權向中國等貿易順差國在結局前再賺更大的錢。

所以未來一個時期,世界經濟治理體系面臨新的挑戰,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強化,加上非經濟干擾因素不斷增多,導致我國人民幣升值壓力加大,熱錢大量流入,國際壓力明顯加大,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嚴峻復雜,這是第一個。所以我起一個名字叫做特色老二的麻煩。

第二個挑戰:需求結構失衡。需求結構構成經濟結構的主要內容,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過渡依賴投資,出口需求拉動,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成為經濟發展最大短版,同一數字顯示,2000年到2008年,我國投資增長17.9%,進出口增長34.7%,分別比消費快7.2個百分點和24個百分點,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再次暴露出我國經濟結構失衡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出口驅動性的模式難以再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機構逐漸演變為過渡以來外貿出口驅動增長,加入WTO後,從2001年到2008年,我國外貿平均增速比世界平均增速高11個百分點,外貿依存度上升了20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出口總額已經接近國內市場消費平零售總額,貿易依存度僅次於德國,遠遠高於美國和日本。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等發達國家過渡負債消費,過渡依賴虛擬經濟的增長模式造成嚴重沖擊,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再工業化和擴大出口力度,全球供需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貿易摩擦會大量增長,未來我國出口難以再現前些年持續增長的風光。按

二是經濟增長過渡依賴投資,缺乏風險。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需求推動,1980年到2008年,資產投入平均增長10%以上,年均貢獻率達到53%。2003年到2008年,投資領域平均超過42%,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近兩年來,我們把擴大政府公共投資,作為刺激經濟增長最主動,最直接、見效最快的手段。兩年來新增政府公共投資1.18萬億,推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素增長,一些地方政府為投資而投資,基礎設施過度超前,因擴大投資也產生了加劇產能過剩,信貸擴張,產生了地方債務和通貨膨脹等壓力等相繼後果。

三是消費不足是內需的最大頑症。1979年到2007年,我國消費年均增長9.4%,遠遠低於GDP平均增長10.5%+水平,也低於投資平均增速11%的水平,消費與投資失衡非常嚴重。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率僅為35.3%,遠低於美國的70.1%,也低於印度的54.7%,隨著我們著手擴大國內居民消費,但是由於市場不成熟,貧富差距大,未來消費市場還存在著由外商和國外進口產品主導危險。過去30年出口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發揮較大作用,現在大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怎樣駕馭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實現投資大國、製造大國、出口大國向消費大國轉變,大幅度降低投資率、提高居民消費率、穩定出口率就成為需求結構改革的重要任務。盡管我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還很牢固,但前一段時間出現的一些事情已經使中國製造的聲譽受到損害,富士康在大陸的工人有80萬人,為世界頂級IT公司生產產品,但前不久出現員工接二連三自殺事件,表明中國製造的人力資本製造優勢將不負存在。從長遠來看,要加快推進外貿方式改革,下大力氣推動外貿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變,從出口創匯為主向進出口平衡發展轉變,提升我國產業在全球分工鏈的地位。

第三個挑戰產業結構缺陷。

「十一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結構加快,農業生產連續七年增產,主要工業行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服務業穩定發展,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核心技術,管理方式粗放等問題,我國服務業比重比世界水平低10個百分點,2009年全研究開發費用占國內生產比例為1.7%,明顯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發明專利比例中不少行業和企業缺少高新技術。在全球產業鏈上,我國製造業總體上升處於中低端環節,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使外資和外資萎縮,使產能過剩問題暴露無遺,在實施一攬子計劃過程中,我們更多依賴增加政府投資來擴大消費,部分產業出現了逆向調整,許多地方繼續盲目擴張,包括鋼鐵、水泥、玻璃等產能,致使傳統的粗放式擴張重新顯現,即使一些現行產業,如多金進硅、風電設備也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

目前為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各國正向步入戰略新型產品,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領域的創新發展,全球進入了全球創新一級時代,可能引發全球新一輪變革,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進一步加大,面臨的技術競爭與資源爭奪將更加激烈。

第四個挑戰資源環境約束。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必然要依賴大量的資源,如能源、土地、礦山,自然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雖然我們經常講我國是地大物博,但我國仍低於世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環境容量有限,已經成為我國基本國情的新特徵。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基礎上,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付出了過高過大的環境資源代價。2009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是美國的2.9倍,是歐盟的4.3倍,是日本的4.9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總量的8.5%,但消費的鐵礦石、粗鋼、氧化鋁和水泥佔世界消費總量的比例分別達到了54%、43%、34%和52%,其中三項都接近一半。我國的水、大氣、土壤嚴重污染,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一些地方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原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所以針對「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沒有完成的問題,「十二五」規劃把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指標作為約束性的指標。2009年我國對「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了中期評估,當時感覺到各項指標都可能完成,但是現在執行的結果除了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指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是肯定完不成,因為定的是2%,但我們實際今年計劃只完成的1.7%,那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原來估計能夠完成,但是今年初指標發生了反彈,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這個指標能夠完成。當然,今年第一季度由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指標有所反彈,所以國務院專門召開了電視電話會議在國務院三令五申的高壓之下,要求國家統計局參加統計,年底算帳要同當地領導的烏紗帽掛鉤,下面一些地方沒有把勁弄到節能減排上,而是弄到拉閘限電上,嚴重的敗壞了節能減排的名聲。所以「十二五」時期我國扔處於工業化的時期。發展技術已經較高,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需求也同步提高。二是發展標准提高,13億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需要更多的資源保障,三是受價格因素影響,資源消耗的成本壓力越來越大,維持經濟高速發展需要盡可能使用有效的經濟的資源,但目前價格合理的資源並不多。所以近幾年來,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斗爭的主要內容,低碳儼然成為一些人的時髦詞彙,根據數據,全世界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64億噸,其中我國排放60億噸與美國不相上下。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我國明確提出到2020年,單位GDP降低40%到45%,「十二五」規劃要把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降低最低。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氣候變化的本質是為了發達國家的利益,1997年京都議定書簽訂後,美國一直拒絕加入,奧巴馬上台後改革了,也是為了奪回了道德的制高點,要求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通過發展機制,獲得商業利益。剛剛結束的坎昆會議(音),日本要求廢除京都議定書,重新制訂游戲規則,就是要實現發達國家的願望,強迫中國在碳減排上付出代價。最後美國要求對我們的風電設備補貼進行調查,也是為了與我們國家爭奪市場。

所以大家知道,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我們主要使用的石化能源,所以我們一定要堅持共同但又區別責任,同時還要注意以市場換技術,抓住機會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生產更多的高附加值清潔產品,滿足我們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國際上搶占清潔能源的商機。

第五個挑戰城鎮化困境。

我國城鎮化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進程明確加快,城鎮化率不斷提高,據有關資料到2009年底,我國建市已經達到668個,比城鎮化達到了44.6%,比1978年提高了28.7個百分點,城鎮就業規模從7.64億人增加到7.79億人,我國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城鎮化里程,實現了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但同時要看到,我國城鎮化城鎮化落後於工業化人口城鎮化落後於土地城鎮化,一是城市化我國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嚴格控制城市發展,影響了城鎮化進程。

第六個挑戰收入分配陷阱。

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問題,1、勞動報酬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且不斷拉差距,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且呈持續下降趨勢。居民收入差距逐漸擴大,社會財富出現了過於冀中的趨勢,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社會階層之間收入分配矛盾突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不同社會群體收入差距過大。從2000年開始,我們居民系數已經超過0.4%的警戒線,就是收入差距較大,目前已經接近到0.5%,就叫收入差距懸殊,所以由於收入分配中一些不合理不不合法的因素,引起群眾不滿,由於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科技性、公平性仍然不高,社會碎片化問題嚴重,住房、食品安全等關系人民切實利益的問題尚未得到切實解決,社會矛盾進入多發期處理不好可能導致社會危機,我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遇到了很多挑戰,但是「十一五」時期,「十二五」時期遇到的挑戰可能最為嚴峻,所以今後五年,這些挑戰是麻煩、是敢大、是確切、誰約束、是困境、只要我們認真應對,我們相信這些挑戰就可能成為考驗,成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

Ⅷ 十二五規劃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重大的意義

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是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編制的綱領性文件。從「七五」計劃開始,中央已經提出了6個中長期規劃《建議》。「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於編制「十二五」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第一,《建議》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黨的十六大確定,我國現代化建設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根據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發生的新變化,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新世紀的頭10年已經過去,現在到2020年還有10年時間,「十二五」時期是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在新世紀頭1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但也要看到,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特別是與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當前,我國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也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在全面分析國內外發展環境和趨勢的基礎上,對未來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總體目標、戰略任務、重大舉措作了全面部署,這必將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的台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第二,《建議》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黨的十七大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建議》提出,「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並在各項任務和重大舉措的部署中,全面貫穿了這一主題和這條主線,這必將有力地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第三,《建議》對於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我國外貿出口總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資規模也在迅速擴大,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外開放面臨新的形勢,即由出口和引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並重、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如何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進一步開創互利共贏的格局,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建議》對未來5年的開放戰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等項任務,必將推動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把我國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第四,《建議》對於各級政府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在「十一五」規劃主要任務勝利完成之際,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各地黨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導當地「十二五」規劃編制的《建議》,各地政府也正在開展當地「十二五」規劃的研究編制工作。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科學分析了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明確了今後5年我國發展的大政方針、奮斗目標、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這對各地區各部門貫徹中央精神、結合全國和各自實際制定好中長期規劃,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一)為未來30年的轉型發展開篇布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中國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價值鏈和經濟循環中的重要構成,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亦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因西方社會長期產業結構錯配(只重信息、科技、金融等高端發展,而忽略中低端產業配置)和經濟結構失衡(只重消費經濟的繁榮,而忽略實體經濟的增長),大量的基礎產業移植到勞力和資源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
在當前錯綜復雜、危機四伏的環球經濟形勢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未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倍受世界矚目。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的重整與升級,經濟與社會的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都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確定人民共享繁榮推動經濟轉型的發展方向
為適應全球產業、經濟結構的重整,建立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制高點,中國必須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必須盡快改變傳統出口依賴、資源高耗、產能低效和環境污染型經濟增長方式;迅速突破體制改革、社保發展和法制建設的瓶頸,並迅速建立收入分配公平、藏富於民、社保健全和擴大內需、鞏固出口與發展現代服務相輔相成的社會主義現代市場經濟格局。

(三)對於凝聚全黨力量、明確努力方向、提升思想境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規律可循,如何發現把握規律並指導實踐,對做好工作意義重大。五中全會審定的「十二五規劃」,是對我國發展形勢進行規律性認識的集中體現。認真學習領會五中全會精神,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把思想和行動都統一到這個高度上來,使五中全會精神成為推動全國上下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激發廣大黨員加快發展的理論基礎和落實各項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

Ⅸ 如何認識"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但在「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於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並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十二五」時期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這是黨中央在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深入分析並綜合判斷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的基礎上提出的,對「十二五」時期科技工作的順利推進具有統領和指導意義。「十二五」時期,科技發展必須繼續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以服務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推進自主創新,從而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我國在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的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相當突出,這在本質上是發展還不夠科學的表現。目前我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的比重不到10%,但消耗的鋼鐵、水泥、煤炭、有色金屬等資源卻佔到全球1/3左右甚至更高,排放的污染物規模也很大,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投資和消費、內需和外需的關系不協調,經濟增長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程度偏高。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各類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許多核心和關鍵技術仍然依賴進口、受制於人。要認識到,發展不同於增長,絕不能只看速度的快慢、規模的大小、一時的得失。如果發展方式不轉變、發展不科學,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窄。當前和今後時期,我們所謀求的發展,必須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動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充分激發廣大人民參與改革和發展的積極性創造性,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 惠及全體人民。我們所謀求的發展,必須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節能減排,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共同進步。說到底,我們所謀求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是符合經濟規律、科學規律、自然規律的發展。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面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的現狀,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真正突破資源環境制約,切實改變經濟結構失衡狀況,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一,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更好適應全球需求結構的重大變化,增強抵禦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增長一度帶來嚴重沖擊。這種沖擊表面上是對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發展方式的沖擊,對過多依賴外需的增長結構的沖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廣泛而深遠。面對今後可能遇到的新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們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效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深入挖掘國內需求的巨大潛力,合理調整總需求結構,才能拓寬我國經濟發展的迴旋餘地,使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市場風雲變幻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第二,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擁有量少,生態環境脆弱,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仍過多依靠物質資源消耗,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部分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粗放式、外延型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對資源進口的依賴程度明顯上升,目前我國石油消費的1/2需要進口,銅、鐵礦石等的進口比例更高,這可能會加大國際市場波動對國內發展的影響,不利於國家經濟安全。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強節能減排,才能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在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爭取主動、避免被動。

第三,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在新的國際競爭中創造新的優勢、占據有利位置。歷史經驗證明,大危機往往引發大調整、大變革、大突破。調整、變革和突破,既表現在經濟和金融制度上,也表現在科技和產業發展上。這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和金融制度正在進行調整,世界科技革命和新興產業發展也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在這樣的關鍵時期,誰能夠抓住歷史機遇、順應時代潮流,誰就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反之則可能進一步拉大與先進國家的差距。當前,各國都在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紛紛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面對新的國際科技和產業發展趨勢,我國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創新優勢、贏得主動權。

第四,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享有優美的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黨的十七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有許多涉及到結構、質量、效益、環境問題,現實中這方面的矛盾最多、差距最大。現在距2020年只剩下10年時間,如果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總量目標比較容易實現,甚至有可能超過,那麼在節能減排、改善生態環境、縮小城鄉區域差距、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則必須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真正實現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因此,《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我國「十二五」時期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符合我國具體國情,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而制定的。

Ⅹ 中共中央對我國「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和指導思想的論述是如何體現矛盾分析法的

首先國際形勢:金融危機下,全球范圍內的消費能力下降,我國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制已經難以維系,但是出口是我國經濟的一大支撐點,但是我們既要應對危機又要保持經濟健康發展,這體現了第一對矛盾。
第二國內形勢:國內經濟正面臨一個寒冬,過去幾年的貨幣增發量沒有流入到實體經濟,多數流入房地產導致我們無法消化,引發通貨膨脹,勞動力成本增加,製造業利潤進一步被壓縮,競爭力下降。我們現在既不能投放貨幣(否則通貨膨脹加劇),又要保經濟這是第二對矛盾。
第三,十二五的經濟規劃明確指出,要把重點轉向民生領域,這一點確實是以上兩個結症的關鍵所在。人民收入太低,社會保障差是遏制我們消費和企業創新力的兩大頑疾。解決這兩點,即可解放我國的消費能力與創新能力,將經濟從出口導向轉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閱讀全文

與十二五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