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建設的合理發展

經濟建設的合理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8 14:48:31

❶ 請為推動中國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政治)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❷ 經濟建設方面,「增強發展協調性」,什麼意思

首先,我認為,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並不是指「各行業齊頭並進」。在對國情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各行業齊頭並進」是一種誇大政績的行為,必然會引發經濟的混亂。
其次,我認為,參考美國經驗,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主要是避免各種盲目的自發性經濟行為,比如,限制汽車產業以保護過度的資源開采等。
再次,我認為,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是產業經濟方面的一個上下游產業如何合理配置的問題。在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應對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調控作用。
總之,發展,比如金融過剩問題,它會為一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從任何方面來說,增強發展協調性需要合理配置各種資源,在經濟自由的基礎上強調管理主要是為了達到促進經濟體健康的目的。

❸ 為什麼經濟建設比環境保護更重要(越詳細越好)

首先,二者關系是辯證的。
科學發展觀不僅強調以人為本,還強調協調、穩定、可持續,這實際上意味著合理統籌資源、高效發展。十六大以來,圍繞科學發展觀,已經提出了「五個統籌」的發展手段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統籌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已成為官場新規則。中央最近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中,更是具體提出了和諧社會六方面的要求,其中不僅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有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這實際上是把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細化了。以這些最新指示為精神,可以看出在新時期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已經發生了質變。這種質變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出來:

一、將環境容量資源視為經濟發展的要素,以資源生產率來衡量環境保護的程度和方式。

和諧意味著高效地、協調地配置各種資源,而資源配置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體現在配置是否均衡上。所謂資源配置的均衡在經濟學上本來是指:各項經濟活動中邊際要素投入所得到的邊際收益相等的狀態,也就是說將有限的稀缺資源按邊際投入所產生的邊際收益相等的原則分配到各項經濟產業活動中去,這時整個經濟產業活動的資源配置所得的收益最大,經濟活動處於卡爾多最優狀態。

在科學發展觀下,人的需要既是分層次的也是多樣化的,環境質量與經濟收入同樣是人的福利。經濟實力、資源儲備、環境質量都成為構成人的福利的要素,都成為稀缺資源,一切人類必不可少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與環境保護活動都成為創造稀缺資源的活動。這三項人類活動之間的資源配置格局同樣應當滿足邊際投入與獲得的邊際效益相等的原則。即在資源、環境、資金等稀缺資源間,只能以人的福利最大化為惟一標准來統籌。據此,必須認識到資源、環境固然是有限的,但用來治理污染的經濟資源本身也是有限的。不能先驗性地決定一個就比另一個更珍貴,哪個更珍貴取決於哪個的市場價值更高。正確的選擇是把有限的經濟資源用在效率最高的用途上。

如何才能有正確的選擇呢?如果將環境容量資源作為與資金、自然資源並列為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稀缺資源的話,保護環境就變成了一種追求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經濟活動」,即通過計量各種稀缺資源的投入產出比來決定經濟活動的方式和強度。得不償失的,當然要舍棄。從這個角度而言,環境保護與中央一再強調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致的。事實上,也只有從這個角度看環保,才可能真正統籌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當然,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對環境容量資源的定價問題(目前的政策主要是通過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區域環境規劃來體現)。只有定得合適,才可能既保證經濟增長也兼顧環境保護。如果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環境容量資源即便人為地定了高價,實踐中也難以執行,必然出現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和用地方保護來對付環境保護。

除了這種資源配置上的一般考慮,在兩種情況下,環境資源必須超過正常水平的定高價,才可能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一是必須注意到環境保護中的原則是: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即人居環境資源必須按超常規的要求來定價。像淮河污染,已經給兩岸幾千萬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已經不能再用考慮各種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來衡量環境保護的重要程度了。另外,嚴重的工業污染在許多地方已經成為上訪和群體性事件的重要誘因,已經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如果不注意對人居環境資源超過正常價格體系定高價,則不僅污染代價過大,而且必然會影響到安定團結;

二是必須注意到在環境保護中的規律是:污染是可以治理的,生態破壞後的恢復則常常是花了西瓜的錢買不來芝麻,而生物多樣性破壞往往覆水難收。所以,對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保護區也必須定高價,否則必然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通過產業布局規劃做到合理的面上污染、點上治理,是更適合國情國力的環境保護方式。

如果能夠通過規劃等手段對一、二、三產的類型、規模、布局進行調整,一方面合理利用環境容量將污染較重的行業部署到環境容量較為富餘的地方,一方面確保人居環境、生態功能區等重點,以盡可能減小發展的代價,則環境保護就可以達到「最適宜」程度。

基於此認識,正確的區域產業發展方式,應該是在對環境容量資源合理定價的基礎上以投入產出比來判斷發展污染產業的可行性以及具體的結構、規模、布局。污染只要是按照各類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統籌的、地方居民能夠接受的,就是合理污染。如果環境污染的「糟得很」能換來全民福利「好得很」的結果,有時就是值得的。

正確的環境保護方式,就我國的一般情況而言,應該是在把現階段必不可缺的重化工業布局在環境容量較為富餘、可恢復性較強的地域的同時,將重點放在對人居環境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上的治理和保護上,即合理的面上污染、點上治理。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

❹ 經濟建設如何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

促進社會和諧,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就是要充分認識促進社會和諧對於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意義,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扎扎實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更好地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對於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廣泛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發展,保證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充分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結構,落實積極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不斷擴大社會就業。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社會公正、協調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重視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
合理調節收入分配是維護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問題。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
促進社會和諧,要求我們建立完善的社會管理體制和機制。要加強基層建設,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建立政府調控機制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社會調節力量互動的社會管理網路,形成對全社會有效覆蓋和全面管理的體系。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的歷史條件下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和規律,完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式方法,注重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發生,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工作,依法及時合理地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要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產監管體制機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頻發的勢頭。要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社會預警機制、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要增強執政意識和政權意識,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有機統一、互為條件、不可分割的整體。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體制保障、智力支持和良好的社會氛圍,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❺ 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為我國經濟發展提幾條合理化建議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關鍵)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版方權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大戰略任務)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中之重,突出位置)要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基本國策)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❻ 為某地經濟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一般從那些方面

為某地經濟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一般情況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專略,從本地的屬實際出發,利用本地資源。
其次應該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應該推進供給側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
應該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

❼ 為埃及經濟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樓主想必要去非洲工作吧,呵呵,開玩笑的。 我認為要想促進非洲經濟發展,要做到: 1從他們本國來說,要發揮他們勞動力資源便宜的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本國的經濟,多與外國進行貿易往來,切記不能閉關鎖國。 2從國際來說,非洲國家要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可以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申請國家貸款,發展國家經濟。 3從我們中國來說,當時中國在1971年是被非洲兄弟抬進聯合國的,非洲國家與我們有深厚的友誼,他們困難時候我們應該積極幫助他們的,積極給非洲一些國際援助(如大米,貸款,海鮮,就業崗位)

❽ 經濟建設主要目標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製造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三)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六)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七)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八)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求採納

❾ 如何理解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

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事業,必須堅持富國與強軍相統一的原則,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緊緊依靠人民辦國防,不斷增強國防實力。緊緊依靠人民建設軍隊、建設國防是我們的優良傳統。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
胡總書記強調指出:「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問題」 。必須從確保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安全環境和確保國家主權和和領土完整的戰略高度,全面貫徹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推進國防建設,促進和保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勝利實現。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是解決包括國防建設在內的當代中國所有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大大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提高國際競爭力,頂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的關鍵所在。這是一個大局。國防和軍隊建設要以國家經濟建設為依託,緊密配合這個大局,始終不渝地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努力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歷史證明,不謀經濟發展,成不了富國,也談不上強國;只謀經濟發展,可以成為富國,但如果忽視國防建設,仍舊成不了強國。要真正實現強國目標,必須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因此,按照胡總書記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促進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是必須高度重視研究、解決和落實好的重大問題。經濟建設是國家強盛的根基,國防建設是國家強盛的支柱。深刻理解胡總書記的講話,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走出一條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道路,對於我國現階段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保持穩定,促進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使國防和軍隊發展戰略與國家發展戰略相適應。
軍隊現代化建設是需要大量投入的,我國財力有限,保持國防費的適度增長和適當比例,是基於我國發展全局的正確選擇。要通過科學的發展規劃和計劃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之中,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需求與經費相對不足的矛盾將會長期存在的情況下,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走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路子,把質量與效益進一步統一起來,使國防和軍隊建設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不斷有所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始終不渝地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內在規律的科學總結,既是強國之策,也是強軍之道。他指出:「我們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那麼,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胡錦濤強調,只有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才能在新的更高層次上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
胡錦濤認為,要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首先,要使國防和軍隊發展戰略與國家發展戰略相適應。從社會大生產的角度來看,國防和軍隊建設屬於「公共物品」生產的范疇,它必須由國家統籌安排、總體經營。這也就是說,國防和軍隊建設本身就是屬於國家責任和行為。因此,胡錦濤指出:「我們就必須依據科學發展的要求,站在國防發展戰略的高度考慮和設計國防和軍隊發展戰略,合理確定國防和軍隊建設布局,通過科學的發展規劃和計劃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之中,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其次,要注重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軍隊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發展,充分依託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其三,軍隊則要積極主動地發揮推動作用,能利用民用資源的就不自己鋪攤子,能納入國家經濟科技發展體系的就另不起爐灶,能依託社會保障資源的事都要實行社會化保障。通過這些強有力的措施,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使國家資源的一次性投入在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與
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同時產生效益,在新的更高層次上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如果說以往的協調式發展強調的是塊與塊式結合的話,那麼,融入式發展則強調的是滲透式結合。從協調式發展到融入式發展,這是胡錦濤在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關系過程中的最新認識。
第三,積極探索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發展路子。
當代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使國防經濟與社會經濟、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軍隊建設和作戰對經濟、科技和社會的依賴性空前增強。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在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中始終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致力於探索軍民結合、寓軍於民這樣一條路子,認識不斷深化,實踐不斷拓展。新世紀新階段要認真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新途徑新方法,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豐厚的資源和持續發展的後勁。
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必須要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發展道路。
從歷史的角度看,胡錦濤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在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中始終堅持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致力於探索軍民結合、寓軍於民這樣一條路子,認識不斷深化,實踐不斷拓展。」從現實的角度看,現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民用技術與軍用技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軍民兩個領域的匯合處、交叉點上,一項資源投入往往可能同時產生平時和戰時、軍用和民用兩種效益,一項產出也往往可能同時具有兩種功能。同時,現代高技術戰爭對資源需求呈現出數量大、技術含量高、結構復雜等特點,僅僅依靠國防經濟部門已經難以適應發展需要,必須依託整個國民經濟體系。
應當看到,在現階段,中國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發展路子的狀況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還很不適應,還沒有走向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新世紀新階段如何繼續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發展路子?胡錦濤指出:「我們要認真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外有益經驗,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新途徑新方法,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更深程度上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豐厚
的資源和持續發展的後勁。」
「更高層次」,就是黨和國家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盤考慮,從宏觀規劃和戰略指導的頂層做起,完善有利於軍民統籌協調的體制機制,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和軍民通用技術標准,實現軍隊發展戰略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匹配和銜接,在國家層面上來統籌國防和軍隊建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使國防和軍隊建設真正成為國家總體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更廣范圍」,就是用大軍事、大國防的觀點看國防和軍隊建設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隨著新軍事變革的深入開展、戰爭形態的演進變化和軍事斗爭領域的拓展,社會各個領域與軍事的聯系更為廣泛,軍隊從社會吸收知識、技術、和人才的渠道越來越多。這就大大拓展了軍民融合的領域。我國民用科技領域資源豐富,人才隊伍宏大,民用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軍民融合前景廣闊。
「更深程度」,就是在深層次上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形成軍民之間的強強聯合和優勢集成,爭取國防領域里民用效應的最大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領域里國防效應的最大化,從而達到一種資源產生兩種效益的「兼容式發展」、「雙贏式發展」。
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已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起點,隨著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在高層次上運行,要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胡錦濤關於「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體系之中」的重要思想,努力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

❿ 現階段要實現國家經濟建設的延續發展你們認為我們應當如何做

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深入穩步推進,極大調動和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為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體制空間,特別是近年來出台的鼓勵民間投資的多項政策措施,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佔比60%以上。 在國內外市場經濟環境的磨煉下,我國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提高,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走出去」的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上升到新水平,東部地區創新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潛力有序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增強,為我國在不利的國際環境中實現較高水平和較好質量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我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擴大內需潛力很大。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速和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同時,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奠定了基礎。我國高度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為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夯實了基礎。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沖擊,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更加註重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改革,採取了穩增長、調結構、促內需的政策策略,提高投資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同時起到了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作用。 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宏觀調控水平不斷提高。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宏觀調控取得了重要而顯著的成績。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科學運用宏觀調控手段,糾正市場失靈,應對外部沖擊,比較有效地防止了經濟出現大的起落和價格的劇烈波動。在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過程中,我們在對調控方向、力度和時機的把握上,在對調控手段的選擇、調控工具的使用上,都積累了豐富經驗。 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政治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的經濟建設。雖然世界經濟復甦緩慢曲折,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但和平、發展、合作依然是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仍然存在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認真做好自己的事情,抓住戰略機遇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是當前發揮我國優勢的重要的方面內容。 還要發揮國家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的引領作用 首先,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要從反經濟周期轉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100億建設國債項目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傾斜,向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傾斜,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傾斜,向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傾斜。 其次,隨著積極財政政策功能轉型,貨幣政策作用相應上升、重要性加強,財政政策將不再擔綱宏觀調控主力。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主導地位轉換的背景下,為保證新一輪經濟平穩增長,央行應根據經濟形勢變化採取預調和微調辦法,合理調控貨幣供應量增幅,保持信貸總量穩定增長,通過貨幣政策窗口指導,控制投資過快行業的信貸規模,及時傳達貨幣信貸政策意圖,引導社會投資預期;必要時,小幅上調貸款利率,抑制投資過快增長。 第三,積極發揮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資過快增長,增加有效供給。一是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強化對土地使用的審批和監督。二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糧油播種面積。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國內糧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強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項目建設應適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步伐,投資權直接下放給企業,加強市場機制引導投資的作用;國家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調控企業投資方向,加快企業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加速淘汰工藝落後、能耗高的產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還要平穩推進和深化企業改革、稅制改革、醫療改革、教育改革、機關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以改革紅利為經濟建設提供發展動力。 要推動我國經濟建設持續健康地發展,實現十二五規劃的預期目標我們就要做到: 一、穩定較快地發展國民經濟,有賴於處理好經濟工作當中的各項關系,藉助合理、合適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凝心聚力,真抓實干。 中國的民族振興與和平崛起,是中國幾代人的夢想,全體中國人的願望。未來的十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有利的機遇,我國處在工業化程度的中後期,未來的八至十年我國經濟發展還會保持較高的增速。要保持國民經濟穩定較快地增長,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穩增長、調結構、促消費,努力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 還要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領導工作思路清晰,幹部群眾精神振奮,團結一心,真抓實干。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上來,統一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來,統一到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上來,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不懈地做好各項工作。 要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抑制鋼鐵、水泥的產能過剩,改變粗放式的生產方式,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准入條件的項目建設,及時為有市場、有效益、有利於增加就業的企業提供正常流動資金貸款,努力緩解煤電油氣運輸供求的緊張狀況。 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結構調整、深化體制改革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別是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推進城市建設要積極穩妥,注意節約用地,控制拆遷規模。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堅持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確立企業在投資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規范政府投資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新型投資體制,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優化投資結構,產業合理布局,提高投資效益。 生產企業要搞好工藝技術升級、產品開發升級、市場營銷升級,提高產出效益,大力研發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場價值,推動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與此同時,還要適時制定、運用好國家的各項投資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價格政策、工資政策,保證國民經濟的協調有序地平穩發展。 二、調整經濟結構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保證。 經濟結構調整是指國家運用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變現有的經濟結構狀況,使之合理化、完善化,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經濟結構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服務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等。 經濟結構有多重含義: (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並逐步增加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 (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產業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 (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結構調整應著力解決的核心問題: 首先,要立足擴大消費調整結構。在處理好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增加投資與擴大消費等關系的前提下,著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努力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為此,就要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 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 其次,加快推進致力於結構調整的自主創新。推進自主創新,就是找到了調整經濟結構的支點。如何貫徹以科技支撐作為一攬子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動技術改造,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大力培育新興戰略性產業,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都是關繫到經濟結構調整是否成功的重要環節。 其三,盡快實現全國范圍的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漂移」。經過統籌規劃,使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聯手發展。發達地區可為欠發達地區提供技術支持和項目拓展;欠發達地區可為發達地區提供廣闊市場和發展支撐。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漂移」,借機淘汰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業,同時加強企業對科技的投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這樣既能夠順利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又能夠推動不發達地區的發展。 還要發揮國家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的引領作用 首先,積極財政政策的功能,要從反經濟周期轉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100億建設國債項目重點向三農傾斜,向社會發展傾斜,向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傾斜,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傾斜,向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生活傾斜。 其次,隨著積極財政政策功能轉型,貨幣政策作用相應上升、重要性加強,財政政策將不再擔綱宏觀調控主力。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主導地位轉換的背景下,為保證新一輪經濟平穩增長,央行應根據經濟形勢變化採取預調和微調辦法,合理調控貨幣供應量增幅,保持信貸總量穩定增長,通過貨幣政策窗口指導,控制投資過快行業的信貸規模,及時傳達貨幣信貸政策意圖,引導社會投資預期;必要時,小幅上調貸款利率,抑制投資過快增長。 第三,積極發揮產業政策和投資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資過快增長,增加有效供給。一是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強化對土地使用的審批和監督。二是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糧油播種面積。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國內糧油供求。三是大力加強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項目建設應適度超前。四是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步伐,投資權直接下放給企業,加強市場機制引導投資的作用;國家通過經濟的、法律的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調控企業投資方向,加快企業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加速淘汰工藝落後、能耗高的產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還要平穩推進和深化企業改革、稅制改革、醫療改革、教育改革、機關用人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以改革紅利為經濟建設提供發展動力。 作為我們個人,為國家的民族振興,如果是機關公務員、企業職工,多多關注中國經濟發展態勢,關注世界經濟局勢,思想不走極端,要愛崗敬業,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提高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遵章守法,提高辦事效率,努力工作,安全生產,生活方面盡力做到綠色消費,堅持文明、綠色出行;如果是農村社員,充分利用太陽能、沼氣等綠色清潔能源,在滿足自個家庭生活的同時,就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焚燒農田秸稈,種好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養殖好各種畜禽、水產品,為市場供應提供豐富的農產品、副食品。

希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經濟建設的合理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