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經濟發展論文3000

中國經濟發展論文3000

發布時間:2021-03-05 22:07:11

A. 有關經濟領域的論文,3000字

有關物流的
處在迅速發展中的中國物流,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好諸多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有許多政策性問題需要解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和政策,加強我國物流業的協調發展,使物流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概括地說,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現代物流業的基本內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產業界後,其內涵一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充。短短幾十年間,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長為具有無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新型服務產業,並已進入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所謂現代物流業,是指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整個供應鏈,運用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進行高效率計劃、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務業。它通過對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進行一體化管理,以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因此,國際上通常把降低物資消耗而增加的利潤稱為第一利潤源泉,把節約活勞動消耗而帶來的利潤稱為第二利潤源泉,而把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潤稱為第三利潤源泉。著名管理權威P.F.德魯克則把現代物流業稱之為尚待開掘的「黑大陸」。
二、現代物流業的基本特徵
雖然物流活動存在已久,但在現代經濟中,物流產業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務,與傳統的物流活動或者生產、流通部門從事的物流活動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具體表現為:第一,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動脈系統,它連接社會經濟的各個部分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二,現代物流業通過對各種物流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實現物流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物流總成本的降低。第三,現代物流業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更為全面、多樣化的物流服務,並在物流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實現價值增值。
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物流業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一是系統化趨勢。為滿足用戶需求不斷變化的客觀要求,現代物流包含了產品從「生」到「死」的整個商品流動過程,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專業化的供應鏈,物流系統也就成為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二是信息化趨勢。藉助於商品代碼、資料庫的建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運輸網路合理化和銷售網路系統化的基礎上,整個物流系統實現管理電子化,物流業正進入以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化新階段;三是專業化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生產企業為精幹主業,提高效率,逐漸把物流配送業務交由專業的物流企業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夠發揮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物流合理化,從而節約流通費用,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倉儲、運輸的現代化與綜合體系化趨勢。倉儲現代化表現為高度機械化、自動化、標准化,組織起高效的人、機、物系統;運輸的現代化則要求建立鐵路、公路、水路、空運與管道的綜合運輸體系;五是物流與商流、信息流一體化趨勢。傳統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離的。但現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將商品的交易、產品的位移和信息的傳遞集成在一起,實現了三流合一。
四、我國物流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政策
基於上述分析,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發展物流業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協調的政策
物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實現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物流業的跨部門和多環節以及服務業態和服務種類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具有其內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設備製造業、物流信息業等諸多產業部門,還涉及物流經濟活動中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貨運代理業、物流咨詢服務業等諸多行業,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內在要求:一是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根據產業結構的理論,不同的產業結構有著不同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大力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的水平上穩步發展,促進中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二是物流產業內部各種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和資源整合優勢的發揮。經濟學大師們對產業組織有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馬歇爾對產業的組織形態進行了分析,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張伯倫對產業內的競爭與壟斷進行了研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貝恩對產業組織的市場效率進行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現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狀態是產業組織的目標。物流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型產業,其產業組織的目標就是使物流產業內部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必須反映這兩方面的內在要求,使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發展物流與工農業生產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處在由小康社會向工業化社會、信息經濟時代全面過渡的發展新階段,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業不僅是連接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連接工業生產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現代物流經濟活動,應該能夠有效、及時、准確、快速地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化肥、農葯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到鄉村,把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農產品工業原料、各種工業中間產品配送到工廠企業,使我國的物流產業能夠真正成為有效地連接工農業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在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協調,服務於工農業生產,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使物流產業的成長與我國工農業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為工農業提供有效的現代物流服務的同時,也將使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際上,從經濟分析的意義上說,產業經濟學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經給我們描述了現代物流產業進化的未來。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的「十·五」計劃已把物流業作為「十·五」時期著重發展的服務業。現在,我國各級政府,根據「十·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物流的戰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發展我國物流業的大政方針,對發展本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了規劃,特別是對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規劃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物流樞紐、物流中心,成十億、上百億元投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比比皆是。應該說,對於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物流的熱情和大動作是需要首肯的。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問題和關系。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具有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流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於,大批物流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究竟是不是合適,它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充分發揮物流整合資源的優勢,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投入產出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我國物流產業現在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投入產出模型如何構造,它們之間具有什麼樣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這些物流發展中的宏觀問題和數量關系,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進行宏觀經濟數量分析。至今為止,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模型還沒有建立。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和參數估計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實際上,我國各地現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大批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發展預期基礎上的,普遍缺乏全國物流發展的理性預期和有效協調,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論證和宏觀數量分析的政策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復建設,結果很可能導致中國現代物流的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適度,要有統一規劃,要進行中國物流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和論證,需要有全國物流「一盤棋」的動態規劃及決策。應該看到,加快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觀的需要,關鍵在於,這些物流中心的建設,對於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預期,是切實可行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貫徹這樣一種「充分理性預期」原則,促進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的協調發展。

2.

連日來,全球經濟的急劇動盪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美國經濟是否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世界經濟將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響?這些問題正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引發激烈的討論,而美國政府最近一周接連出招,試圖通過減稅和降息刺激經濟增長,也成了各大媒體的重頭新聞。 目前世界經濟經受的動盪,是去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擴展與延伸。現在看,其影響不但蔓延到了歐洲,也觸及到了全球的股市匯市。此次經濟動盪的性質復雜,具有銀行信用危機的所有特徵,但從根源看,還是美國經濟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一個「復合型危機」。盡管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22日宣布緊急降息0.75個百分點,以刺激經濟增長,但大多數經濟學家還是認為這些措施只能延緩危機或者說延緩經濟衰退的到來。從歷史上看,美國在19世紀末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重要原因之一在於19世紀後半期大規模的鐵路建設與工業革命。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開始從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向「後工業社會」轉化,每年所消費的社會財富總是超過其生產的財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確保了美國能夠一直維持貿易赤字。客觀上講,從那時開始,美國經濟就步入了一個危機時期,金融部門日益膨脹,汽車和機械製造等重要的生產部門趨於低落,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嚴重不足,一些大工業城市急速衰落。20世紀最後10年,信息革命一度為美國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大的活力,但這一進程最終以金融泡沫破滅而告終結。進入21世紀,美國向「後工業社會」轉變的進程加快,直接表現是貿易逆差的規模越來越大。同時,社會財富也日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普通民眾收入增長緩慢。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多年的積重難返使威脅經濟的力量,如房地產市場不景氣與高油價的影響實在太強大,僅靠政府補助或降低信貸利率都無法解決美國經濟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不過,也有人認為,美國的經濟目前尚未衰退。雖然問題突出,但還是在「向正確方向邁進」,美聯儲和白宮也會繼續出台措施,刺激經濟增長。這些說法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今年世界經濟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美國經濟滑坡的影響?正在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的減速,必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程度如何目前難以預知,因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全球的金融網,兩者關聯的復雜程度「幾乎沒有人能完全明白」。不過,此次經濟動盪給人們帶來了一個深刻的教訓:歐洲一些國家之所以很快受到了美國經濟波動的影響,一個主要原因是金融監管的名存實亡,銀行和其他金融投資機構對新發明的金融產品趨之若鶩,那些大量購買了美國次級抵押債券的歐洲國家的金融機構都已經瀕臨破產邊緣。這表明,現代經濟發展的最一般規律是「產業為根,金融為葉」。惟有給物質生產部門足夠的重視,並加強對金融業的監管,使金融真正服務於生產部門,才能確保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也許按照其內在的邏輯,目前影響全球的經濟動盪還將深化,並有可能演化成美元危機和國際貨幣體系危機。面對這種可能,國際社會必須通過緊密的合作來解決問題。目前,一些國家錯誤地理解這場危機的性質,強調實施保護主義,並試圖轉移矛盾。這種傾向不僅無助於危機的解決,而且會把世界經濟引向混亂,應當引起足夠的警惕。

B. 論文:中國形勢與政策3000字

中美關系走向回顧50多年來中國的對美政策和中美關系的歷史,雙方既有尖銳的對立,也有真誠的合作。冷戰後的中美關系也曾經出現了多次起伏和危機,但是中美關系並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於,中美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的戰略利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對亞洲和世界局勢都負有重大責任。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美之間在許多全球性和區域性的重大問題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著廣泛的合作基礎,中美經濟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紀的中美關系,我們有理由表示審慎的樂觀。當然,影響兩國關系的負面因素也不容忽視,諸如人權問題、貿易問題、軍售問題和台灣問題等,其中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影響中美關系改善和發展的最大障礙,也是最容易導致中美兩國發生直接沖突的敏感問題。然而,只要中美雙方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用戰略的眼光來處理中美關系,在中美3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審視和處理台灣問題,中美關系就會沿著健康的軌道順利前進。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從歷史上看,影響中美關系的因素很多,諸如國際格局、經濟和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以及彼此處理雙邊關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處理雙邊關系的政策在中美關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70年代以來,美國和中國國內的一些學者已經對美國的對華政策與中美關系的關聯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中國國內的某些年輕學者也對不同時期的中國對美政策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統地研究中國對美政策與中美關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見。本文試圖運用史學和國際關系學學科滲透的方法,對中國對美政策和中美關系問題進行綜合研究。本文的重點是分析中國對美政策的緣起、變化和發展,及其對各個時期中美關系的影響。 穩定同美國關系,是中國外交的關鍵。近年來,中美關系中的合作關系越來越多,越來越廣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美關系的發展越來越和諧。美國是當今最大的發達國家,在世界舞台居於權力中心。從中國建國以來,美國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國,企圖通過經濟、軍事、外交等手段阻礙中國經濟發展,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尤其在近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為其他國家所震驚,而中國本身所擁有的龐大的市場,又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有利的依託平台。在這樣一個為諸多國家眼紅的平台上,中國的經濟將會持續、高速的增長將是不爭的事實。而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的軍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飛猛進。這一切迫使美國不得不將中國作為阻礙其在實現全球霸權主義統治的一個強勁的對手。並且,在台灣問題上,美國雖然沒有明確表態將台灣劃進美日聯合防禦范圍,但從其模糊描述的背後不難看出,中國台灣乃至中國大陸早就是美國窺視以久的土地。對於中美關系,應堅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框架,在當前國際形勢下為我國經濟求得穩定,高速的發展空間。中美雙方經貿關系密切,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共同利益。中美關系非常復雜,必須處理好。中國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

C. 中國經濟新常態造就新動能3000字論文

好的,我給你一篇自抄己寫,目前網上還沒有公布的,。論文格式 當我們對一個問題研究之後,如何將其展現於眾人面前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在這里我們結合具體的事例,給大家介紹科研的一個重要部分棗論文的一般格式及其注意事項。當然,要寫出一篇好的論文,絕不是單單這么一個簡要的介紹就夠了,還需自己多寫、多練。

D. 建國60周年 中國經濟方面的成就 3000字論文

九州翔游,北國冰城,南海碧滔。看昆侖出世,峰高嶺峭;黃河澄清,林歡木笑。艦旗獵獵,鐵骨錚錚,享太平盛世樂逍遙。是宏圖,賴中華兒女,齊力打造。巨龍騰飛有日,立世界民族領風騷。鑄華夏魂魄,自主創造;強國經濟,穩固可靠。和諧社會,青春笑傲,正義公平行大道。綱領舉,真社會主義,風景獨好!

二、念奴嬌·紅旗頌
紅日燃血,浸透那、桿桿戰旗獵獵。旗下錚錚鐵骨聚,中華優秀兒女。斧頭鐮刀,大刀長矛,推翻三座山。中國人立,一片嶄新天地。工農民主政權,人民當家了,意氣風發。戰天斗地、共建成,社會主義經濟。前輩先人,殷切期盼, 民族屹天地。紅色江山,共和指引前進。

三、水調歌頭·英雄頌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中華振興大任,銘刻在心底。不怕艱難險阻,除弊興邦功立,社會轉型期。握好方向盤,服務為人民。強國資,興民主,行法治。 萬眾一心凝聚,共產黨員先。高舉馬列大旗,發展本國主義,浩浩紅旗舉。先輩應無恙,喜驚世界殊。

四、菩薩蠻·人民頌
工農兵學商士官,俱是神州主人翁。民族興大業,萬眾齊踴躍。國有經濟強,人民齊保障,江山共永固,堯舜滿街巷。

五、採桑子·路
獨辟蹊徑陽關道,錯嗟惆悵,錯嗟惆悵,轉彎未見有坦途。沉舟側畔千帆過,又見春光,又見春光,鼓聲陣陣旗引航。

六、破陣子·歸航
日行千里說慢,扯下大旗趕路。一彎淺水向前沖,船體劃損傷無數。最傷是深處。巨輪深喜大海,淺彎安可容身?碧波萬頃踏浪來,汽笛一聲沖霄漢。萬眾齊聲贊! =-天生我豺*/ 回答採納率:11.7% 2009-09-13 20:23 檢舉祖國的十月

祖國啊!這詩意的名字
彌漫著您的每一個季節
那是羽白色的鴿子 在藍天下
喚醒了十月的第一個早晨
啊!祖國 我愛您愛得太深太久……

十月啊!我的祖國
請賜給我一束火炬吧
我追隨你的腳步
讓每個夢境都滴著甜蜜
讓所有的歌喉都沾滿金色的音符
臨摩你的日子——
請為我鋪開滿天的彩霞
我要為你的葳葳蕤蕤注入永恆的活力
最初的十月 總是如熱淚落花沾滿回聲
共和國的跫音走過你的心田
延伸到最激昂澎湃的旋律
在我的心中 您不僅僅是一座憩息的綠島
你是一朵可供我踏著節拍上升的紅雲
無論山川、維谷、田疇、小徑、蒼海
無數次失敗和成功使十月更加飽滿
啊!祖國……
十月的王冠為誰而戴?

十月的第一個早晨 在天安門前
我感受到丹桂的余韻 和豐收鼓樂的震響
我追憶漢白玉雕上那些歷史的聲音
思緒已變幻
飛舞的雲彩
萬里的江山
怎能不熏陶我美好的品格和操守?!
上升的十月 已千帆競發
還有我的歌唱 我的祖國
幻化成一群高翔的白鴿
振翮不已
振翮不已……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
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 祖國啊!

我是貧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國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窩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 祖國啊

我是你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喂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我的祖國

我的祖國, 高山巍峨, 雄偉的山峰俯瞰歷史的風狂雨落, 暮色蒼茫, 任憑風雲掠過。 堅實的脊背頂住了億萬年的滄桑從容不迫。 我的祖國, 大河奔騰, 浩盪的洪流沖過歷史翻卷的漩渦, 激流勇進, 洗刷百年污濁, 驚濤駭浪拍擊峽谷湧起過多少命運的顛簸。 我的祖國, 地大物博, 風光秀美孕育了瑰麗的傳統文化, 大漠收殘陽, 明月醉荷花, 廣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還在熠熠閃爍。 我的祖國, 人民勤勞, 五十六個民族相濡以沫, 東方神韻的精彩, 人文風貌的風流, 千古流傳著多少美麗動人的傳說。 這就是我的祖國, 這就是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愛你源遠流長燦爛的歷史, 我愛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愛你風光旖旎壯麗的河山, 我愛你人民的性格堅韌執著。 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雞-----喚醒拂曉的沉默, 你是沖天騰飛的巨龍-----叱吒時代的風雲, 你是威風凜凜的雄獅-----舞動神州的雄風, 你是人類智慧的起源-----點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個神聖的名字, 那就是中國! 那就是中國啊,我的祖國。 我深深愛戀的祖國。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搏動的心臟跳動著五千年的脈搏,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涌動的血液奔騰著長江黃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黃色的皮膚印著祖先留下的顏色,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黑色的眼睛流露著謙遜的笑窩,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堅強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氣魄,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 遼闊的海疆裝滿了我所有的寄託

E. 幫忙找個關於《中國經濟》的論文 3000字 謝謝了

|中國經濟現狀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7-8-21 16:01 | 提問者:金79 | 檢舉
下面是我偶然看到的對2005年中國經濟的一篇文章的一些部分.且不論積極或者消極,就一事實的角度.誰有沒有對於現在的2007年的經濟情況的文章?很想知道中國經濟現狀,就在物價飛漲的現在

幾點評論是:1、這無非是說,世界人口第一、國土面積第三、礦產資源第三的國家,總產值不過名列第7,比義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實際居於世界後列;3、所謂綜合國力指針與人民福祉無關,僅能滿足統治者的霸權慾望和民眾的大國心態;4、增長速度存在統計上不實;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式的高速增長得不償失,除了維持就業換取政權穩定外,實為中國經濟之痼疾。在內部,控制速度一直是歷屆政府的努力目標,對外宣傳時才變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絕望的數字卻很關鍵: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遞減。200年前,大清帝國極盛時期(1800年),中國的產品佔全球總量的33%,歐洲佔28%,美國只佔0.8%;100年前清朝崩潰前夕(1900年),中國佔全球生產總量的6.2%;經歷二戰、內戰、韓戰連續破壞之後,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佔世界總數4.7%;97年,佔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幹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GDP佔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遠不及衰敗的晚清。數字傳遞的信息是,趕超半世紀,與先進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效益極差,無論是與世界橫比,還是與不同時期的縱比,無論實物、資金、還是勞動力等各方面,投入產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來越差。

2、人均財富居於世界後列:人均所得為世界第81名,以購買力計算,也只佔第65名,比拉脫維亞少、牙買加多。用聯合國「人發展指針」綜合比較,中國落到107名,在阿爾巴尼亞之後。據WB研究,全球參加評估的120個國家中,中國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經費和第三產業產值佔GNP比例分別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演算法(把自然資源貨幣化列入財富總量),中國的人均財富僅名列世界第162,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組數字說明,中國人仍是當今世界的窮人;後一組數字說,由於資源奇缺,中國人未來可能更窮。

把以上數字綜合起來,可歸結為三句話:1、中國是一個處於世界後列的貧窮大國,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因而後勁嚴重不足的貧窮大國;2、經過長達半世紀的高速趕超,中國和自己所曾達到過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越拉越遠;3、如果再考慮到人口、資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問題補充:

崩潰,要怎麼做啊

最佳答案 2005年---中國經濟之現狀

--------------------------------------------------------------------------------

近年來,至少在中文媒體上,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似乎已成為唾手可得的現實。這種使中國人熱血沸騰的預言,不完全是出口轉內銷式的炒作。中國的經濟改革20多年來在西方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國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93年5月10日《時代》在《中國:下一個世界強權》總標題下的14篇文章。周刊總編熱情洋溢地寫道,艾默生曾稱中國為木乃伊與紀念碑,而今天,這一古跡正顯示出震撼世界的活力。

可以說,20世紀最後的10多年間,中國崛起的論調席捲世界。在這只開始起跳的超級老虎(德國《趨勢》雜志語)面前,許多對*****政治和自由市場保持堅定信念的人士大惑不解,緘口難言。

官方經濟學界更是一片樂觀。權威的中科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預測,2020-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世界第一;2040-2050年,人均GDP將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21世紀末,人均GDP和人均社會發展水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報告作者以堅定而豪邁的口吻宣告,21世紀將是中國興起和騰飛的世紀。

只有少數研究者指出:中國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虛假繁榮。事實上,一個問題就令人看法實質所在:能源、資源與環境容量能否支撐起一個中國世紀?

中科院的預測是,2050年GDP為89萬億,是90年的50倍。但難以逾越的障礙是資源不足。權威人士證實,建國後40多年來,GNP增長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量卻增長40多倍。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模式可謂舉世無雙,假設GNP再增長50倍,就必須消耗200倍的資源。

中科院學者的預測全部建立在資源低耗型的國民經濟體系之上,這當然不是事實,而像是一道命令。退一步講,即便發生某種奇跡,真的建立了資源低耗型經濟,但中國,甚至全球的資源能否支持中國的經濟規模再增長50倍?最深刻的悲劇可能是---中國進行了長達近半個世紀的試驗之後,驚駭地發現本國的資源已接近枯竭,而且,全球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世界的資源總量已所剩無幾。據「世界觀察環保組織的《1998年世界現狀》報告指出,如不改變目前的發展模式,全球的土地及水資源將不敷中國對穀物的需求,石油資源也不夠用。世界再也無法依目前的發展腳步繼續走下去了。

再談談中國日趨緊迫的環境容量和超高速增長的污染。學者證實,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間,社會總產值增加了15倍,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增加了100多倍---即是說社會總產值增長1倍,污染量就要增加6-7倍。按此比例算下來,中國經濟總量再增長50倍,污染要增長300倍。就算污染率隨經濟發展而減輕,GNP增長50倍污染量僅增長100倍,中國也絕不是人類可以存活的國度。或者,奇跡般地趕上高科技列車,經濟結構轉型,污染再增加10倍,地球環境也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簡化地說,如果超過了幾個主要的生態指針---森林覆蓋率警戒線20%、人均淡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警戒線0.8畝等,生態系統便可視為突破了生態環境容量,超載運行,趨於崩潰---這正是中國面臨的噩夢。

事實上,中國的當務之急並非討論如何趕超,實現強國夢,而是如何挽救。官方經濟學界常誇耀的數字有兩個---GDP名列世界第七,GDP增長速度世界第一。

幾點評論是:1、這無非是說,世界人口第一、國土面積第三、礦產資源第三的國家,總產值不過名列第7,比義大利小、比巴西大;2、扣除超高投入的資源、環境成本,實際居於世界後列;3、所謂綜合國力指針與人民福祉無關,僅能滿足統治者的霸權慾望和民眾的大國心態;4、增長速度存在統計上不實;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式的高速增長得不償失,除了維持就業換取政權穩定外,實為中國經濟之痼疾。在內部,控制速度一直是歷屆政府的努力目標,對外宣傳時才變成自我炫耀的成就。
令人絕望的數字卻很關鍵:1、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遞減。200年前,大清帝國極盛時期(1800年),中國的產品佔全球總量的33%,歐洲佔28%,美國只佔0.8%;100年前清朝崩潰前夕(1900年),中國佔全球生產總量的6.2%;經歷二戰、內戰、韓戰連續破壞之後,建政之初的1955年,GDP尚佔世界總數4.7%;97年,佔全球GDP的比例跌至3.5%---以世界第一的增速幹了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GDP佔全球的比例不升反降,更遠不及衰敗的晚清。數字傳遞的信息是,趕超半世紀,與先進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原因是中國經濟效益極差,無論是與世界橫比,還是與不同時期的縱比,無論實物、資金、還是勞動力等各方面,投入產出效益都不好,甚至越來越差。

2、人均財富居於世界後列:人均所得為世界第81名,以購買力計算,也只佔第65名,比拉脫維亞少、牙買加多。用聯合國「人發展指針」綜合比較,中國落到107名,在阿爾巴尼亞之後。據WB研究,全球參加評估的120個國家中,中國人均GDP居第96位;教育經費和第三產業產值佔GNP比例分別為102、113位。按WB95年推出的衡量國家財富的新計演算法(把自然資源貨幣化列入財富總量),中國的人均財富僅名列世界第162,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3。前一組數字說明,中國人仍是當今世界的窮人;後一組數字說,由於資源奇缺,中國人未來可能更窮。

把以上數字綜合起來,可歸結為三句話:1、中國是一個處於世界後列的貧窮大國,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因而後勁嚴重不足的貧窮大國;2、經過長達半世紀的高速趕超,中國和自己所曾達到過的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越拉越遠;3、如果再考慮到人口、資源、科技、教育等因素,中國將永無出頭之日。

對洋溢於官方媒體上的樂觀,有經濟學家如此解釋,少數經濟學家與權力資本和外國資本結合,獲得了特殊地位,在中國繁榮(不管是真繁榮還是假繁榮)時可以分享大份額,在危機發生時卻不必分擔成本。他們樂觀得很,並為人民描繪了一幅玫瑰色的圖案---增長速度就是一切,經濟發展可以自動解決一切社會矛盾。 經濟學家海耶克曾說,他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忽視了時間因素。他認為,學術界對時間的領會遲鈍,遠不像政客、運動員和演員那樣深知適當的時機就是一切。他的很多經濟學著作都試圖引入時間的因素,而一般經濟學著作中,時間的關鍵作用卻完全被忽略了,事情何時發生?因果之間可能有多長時間?

這同樣是中國人將深感痛切的教訓。我們知道,許多事情可能會發生,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可能到來之類,但卻忽視了時間---我們還有多長時間?夢想成為現實之際,我們還剩下什麼?以沉船為例,到全體乘客可以投票表決、立即搶修之際,我們還剩下多少船板?挽救生態崩潰的關鍵同樣是時間---在國土承載力耗盡之前,我們能否扭轉資源與環境容量急速枯竭的大趨勢?

從資源超載的角度看,國土承載力的最大極限大約為15-16億人,沒有官員或學者提出更高的上限。按人口增長趨勢,距離這一經濟-生態總崩潰的臨界點還有15年。就限制人口增長而言,政府採取了世界上最嚴厲的政策,今後怕已無能為力了。

從污染超載的角度,美國派駐北京的環保官員估算,如果96年開始投入巨資,04年前須緊急投入3萬億美元,才能徹底解決環保問題。數字相當於建政後前40年財政收入總和的7-8倍。分10年投入,每年要投入3000億美元---這種規模的投入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考慮到每年國有資產加速外流,事情就更令人絕望。這也是在說時間---可能來不及了。我們甚至用不著去討論21世紀是否是中國的世紀,那是一種奢侈。我們可以把期望值降到最低:21世紀中國有沒有水喝?

中國人均淡水僅是世界人均值的1/4-1/5,江河湖泊全部污染,地下水嚴重透支。沒有爭議的事實是,半數以上城市缺水,缺水城市的半數以上嚴重缺水,特大城市幾乎全部缺水,50個城市已進入危機狀態,情況還在繼續惡化。
以中國人特別能忍受的國民素質,漸進、常規性的缺水可以一直維持下去,並非必定導致社會解體。而漸進災變中的急性爆發將是社會承受力崩塌的關節點。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在今日的嚴重水危機上,只要加上一個持續數年的大旱,就可能導致社會解體。歷史上,1638-1641年發生在中原地區的持續三年大旱,致使流寇蜂起,社會動盪不寧,飢民組成軍隊,終於推翻了強大的明朝政府。

如果發生一個持續三年的大旱,其打擊點正好在承受力最低的華北地區,後果難以設想,京、津、唐、保等地區是貧水中國的特貧水區。外來觀光者只看見高樓大廈林立,卻不知道這片城市群的淡水量人均已不足300立方米,在國際人均水資源警戒線(1000立方米)的1/3以下,為世界人均數的1/30,比世界著名的乾旱區阿拉伯半島還要低,也低於以色列(人均水資源370立方米)---可以這樣概括,以北京市為圓心,800公里半徑之內(200萬平方公里,超過1/5國土)已沒有一條常流河,地表水基本枯竭,地下水全部嚴重超采,最深的水井已達300-400米。早在10年之前,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吳國昌就發出警訊:如果供水問題未有改善,只要再來一次大的旱災,華北地區的經濟都可能崩潰。目前,大北京地區完全具備了被水危機摧毀的必要條件;為使首都脫離險境,專家正在緊張討論從1000公里之遙的南方調水的種種應急方案,甚至會遷都。為數眾多的生態學家是悲觀的:一切應急的工程措施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危機,21世紀將是中國無水可喝的世紀。水僅僅是資源環境災難的一個側面,21世紀將是中國走向崩潰的世紀。大難臨頭之際,就可能爆發實行世界范圍內資源再分配的戰爭。

難道沒有挽救之途了嗎?當然有,比如盡快實行私有制,讓每一塊土地、每一片森林、每一座礦山都有自己的主人;比如盡快實行市場經濟,用市場的力量限制資源(包括環境資源)無節制的揮霍;比如放棄狂妄的趕超戰略,從人口基數過於龐大、人均資源極為貧乏、環境容量極為窄小等國情出發,走一條有限增長的道路等。

但問題仍然是:還有時間嗎?也許還有一點時間,也許一切都太晚了。任何一個中國政府都很難在這種創造性的毀滅之上重組社會,重建家園。退一步講,即便奇跡式的完成較為徹底的制度轉型,生態災難也有其巨大的慣性。如俄國、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交替時期,生態加速惡化。而且,生態平衡的恢復也需要漫長的周期。

更何況,我們所談到的僅僅是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和環境容量危機。而中國早已陷入全面危機:腐敗、資源枯竭、環境惡化、通貨膨脹、股市畸形、泡沫經濟、國企破產、工人失業、農民貧苦、金融混亂、治安失控;在社會的大系統中,任何一環都脆弱到可能猝然斷裂。任何一環的斷裂都可能引發整個大系統的雪崩,堵無可堵,防不勝防---一些中國人已預感形勢危如累卵。

21世紀夢精神勝利的另一面是,官宦豪強早已把不義之財轉移國外,外國護照在手,隨時准備開溜。知情有限的升斗小民則把血汗錢存入早已資不抵債的國有銀行,以備大難臨頭時保命之需。大船將傾人人都想搶塊大點的船板,只苦了那些什麼都搶不到手的黎民百姓。看今日之中國,短視氣息彌漫,人們及時行樂,無一不創當今世界之最。這是末日之前最後的盛宴,是災難的直覺。

公有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兩權分離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是毀滅中國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度性根源。公有制使山河土地失去了守護者,給破壞性使用大開方便之門。在完全公有制下,勞動者沒有生產的動力,一般也沒有破壞的動力。 以種種承包制為代表的兩權分離制不僅同樣剝奪人民對山河土地森林礦山的所有權,還為破壞性使用注入了內驅力。正如公用的自行車,註定損壞最嚴重、最迅速。鄧小 平創造的史所未見的公有私營制,自行車仍然公有,不同者是使用者可以合法地帶私貨。這樣一來,可以想見破壞性使用之烈!帝王時代,江山社稷為帝王所有,傳之萬世,無人敢破壞,每一具體的土地森林作坊工場,也有具人格的主人守護。經典社會主義時代,資源財產完全公有,雖然難以避免經濟學上公有財產悲劇,但勞動者沒有破壞性使用的動力。最壞的是公有私營制,山河無主且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這樣的制度條件下,增長就意味著破壞,高速增長就意味著高速破壞。
既然損失巨痛,何以還要不惜代價地追求高速增長?政府和經濟學界並不弱智。雖然在公開宣傳中對高速增長沾沾自喜,私下卻不斷要求控制速度。官員早就明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式的高速增長不是好事,而是經濟的災難,因此並非一味追求高速,而僅僅要求適當的高速---速度越高,損失越慘重;速度不高,優越性則無從體現,且失業激增,政權不穩。看來,其中的秘密是,高速增長是政權穩定的唯一可能。

經過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後,經濟學界摸索出一條規律,必須保持6%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解決每年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因此,6%以上的高速增長就成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證明,現在更成了政權穩定的保證。速度問題不光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尖銳的政治問題。只能高速度,才能戰勝資本主義;只能高速度,才能在新的基礎上加強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不過,優越性的論證似乎開始受到普遍懷疑,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推動經濟繁榮,花錢買穩定。這種局勢下,人民和政權之間似乎達成了某種默契:可以放棄長子繼承權,但總得給碗紅豆粥。新的實踐證明,只能維持(統計意義上的)8%以上的高速增長,才能緩解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和維持繁榮景像,8%增長率又成了死守必保的生命線。
經濟學家深諳個中的奧妙。楊帆一針見血地指出,為什麼一定要達到8%?經濟學家說是為了保證就業、維持信心。經濟增長速度在國際上本來一個預測數字,到中國竟然不可更改、不可懷疑,因與現實反差太大,反而強化到人人談論的程度。這也證明,經濟增長速度已成為政權穩定的主要源泉。

經濟學家程曉農說,經濟效益每況愈下,國家還鼓勵企事業單位一味增加工資獎金、擴大福利,掏空國家財政和企業的積累,旨在用高收入、高福利來換取民眾的支持。為維持一個政府的穩定,我們所付出的成本是否過於高昂?誰能告訴我,代價是必須支付的?令人倍感沉痛的是,為產生合法性而投入的高昂成本,並非人民幣、美元或黃金,而是我們民族的基本生存條件。

F. 3000字經濟小論文

處在迅速發展中的中國物流,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處理好諸多的關系,協調發展。從而,有許多政策性問題需要解決。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方針和政策,加強我國物流業的協調發展,使物流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概括地說,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現代物流業的基本內涵
物流理念被引入產業界後,其內涵一直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充。短短幾十年間,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長為具有無限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新型服務產業,並已進入現代物流的發展階段。所謂現代物流業,是指產品從生產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整個供應鏈,運用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進行高效率計劃、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務業。它通過對物流的各個環節,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進行一體化管理,以達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企業利潤的目的。因此,國際上通常把降低物資消耗而增加的利潤稱為第一利潤源泉,把節約活勞動消耗而帶來的利潤稱為第二利潤源泉,而把通過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潤稱為第三利潤源泉。著名管理權威P.F.德魯克則把現代物流業稱之為尚待開掘的「黑大陸」。
二、現代物流業的基本特徵
雖然物流活動存在已久,但在現代經濟中,物流產業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務,與傳統的物流活動或者生產、流通部門從事的物流活動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具體表現為:第一,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動脈系統,它連接社會經濟的各個部分並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第二,現代物流業通過對各種物流要素的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實現物流活動效率的提高和社會物流總成本的降低。第三,現代物流業可以為全社會提供更為全面、多樣化的物流服務,並在物流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實現價值增值。
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現代物流業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一是系統化趨勢。為滿足用戶需求不斷變化的客觀要求,現代物流包含了產品從「生」到「死」的整個商品流動過程,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專業化的供應鏈,物流系統也就成為一個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社會系統;二是信息化趨勢。藉助於商品代碼、資料庫的建立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在運輸網路合理化和銷售網路系統化的基礎上,整個物流系統實現管理電子化,物流業正進入以網路技術和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化新階段;三是專業化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生產企業為精幹主業,提高效率,逐漸把物流配送業務交由專業的物流企業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夠發揮集約化、專業化的優勢,在更大程度上實現物流合理化,從而節約流通費用,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倉儲、運輸的現代化與綜合體系化趨勢。倉儲現代化表現為高度機械化、自動化、標准化,組織起高效的人、機、物系統;運輸的現代化則要求建立鐵路、公路、水路、空運與管道的綜合運輸體系;五是物流與商流、信息流一體化趨勢。傳統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離的。但現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將商品的交易、產品的位移和信息的傳遞集成在一起,實現了三流合一。
四、我國物流業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政策
基於上述分析,發展中國的物流業需要採取「協調發展、穩步前進」的八字方針,並採取以下的八大協調政策:
(一)發展物流業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相協調的政策
物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產業,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實現這一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物流業的跨部門和多環節以及服務業態和服務種類的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物流產業的發展與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具有其內在的要求。物流既涉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物流設備製造業、物流信息業等諸多產業部門,還涉及物流經濟活動中的運輸業、倉儲業、包裝業、貨運代理業、物流咨詢服務業等諸多行業,涉及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具有其內在要求:一是物流產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的協調發展。根據產業結構的理論,不同的產業結構有著不同的經濟效益和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大力發展我國物流產業的過程,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在更高的水平上穩步發展,促進中國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二是物流產業內部各種相關產業經濟活動的協調發展和資源整合優勢的發揮。經濟學大師們對產業組織有過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先驅者馬歇爾對產業的組織形態進行了分析,美國產業組織理論的鼻祖張伯倫對產業內的競爭與壟斷進行了研究,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的代表人物貝恩對產業組織的市場效率進行了研究。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結果表明,實現產業內的最佳資源分配狀態是產業組織的目標。物流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復合型產業,其產業組織的目標就是使物流產業內部資源得到最有效的整合。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必須反映這兩方面的內在要求,使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相協調,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服務業的進步和發展。
(二)發展物流與工農業生產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正處在由小康社會向工業化社會、信息經濟時代全面過渡的發展新階段,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現階段,工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農業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物流業不僅是連接工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生產活動的橋梁和紐帶,而且是連接工業生產各個部門、各個企業的橋梁和紐帶。通過現代物流經濟活動,應該能夠有效、及時、准確、快速地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機器設備、化肥、農葯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配送到鄉村,把工業生產所需的各種農產品工業原料、各種工業中間產品配送到工廠企業,使我國的物流產業能夠真正成為有效地連接工農業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我國的物流產業政策在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與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相協調,服務於工農業生產,形成高效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使物流產業的成長與我國工農業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在為工農業提供有效的現代物流服務的同時,也將使本身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際上,從經濟分析的意義上說,產業經濟學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已經給我們描述了現代物流產業進化的未來。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政策
我國的「十·五」計劃已把物流業作為「十·五」時期著重發展的服務業。現在,我國各級政府,根據「十·五」規劃中大力發展物流的戰略,按照中央制定的加快發展我國物流業的大政方針,對發展本地區的物流產業進行了規劃,特別是對大規模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各大、中城市都在規劃投巨資建設大、中型物流樞紐、物流中心,成十億、上百億元投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比比皆是。應該說,對於各級政府大力發展物流的熱情和大動作是需要首肯的。但這里有一個問題需要搞清楚,就是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相協調的問題和關系。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具有來說就是要充分發揮物流資源整合的優勢,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在於,大批物流基礎設施的集中建設,究竟是不是合適,它們究竟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充分發揮物流整合資源的優勢,能夠在多大的程度上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配置。投入產出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投入產出關系。我國物流產業現在的投入產出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現在的投入產出模型如何構造,它們之間具有什麼樣的相關性和數量關系。這些物流發展中的宏觀問題和數量關系,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進行宏觀經濟數量分析。至今為止,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模型還沒有建立。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和參數估計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國物流產業的宏觀經濟決策的正確性和可信度。實際上,我國各地現在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大批的物流基礎設施,大多是建立在各地物流發展預期基礎上的,普遍缺乏全國物流發展的理性預期和有效協調,缺乏充分可信的可行性論證和宏觀數量分析的政策指導。這樣,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重復建設,結果很可能導致中國現代物流的投入產出效益比的失衡。因此,盡管我國物流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必要的,但各地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適度,要有統一規劃,要進行中國物流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和論證,需要有全國物流「一盤棋」的動態規劃及決策。應該看到,加快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建設一定數量的大中型物流中心是客觀的需要,關鍵在於,這些物流中心的建設,對於實現物流資源的最優整合需要具有充分的理性預期,是切實可行的。我國物流產業政策的制定,需要貫徹這樣一種「充分理性預期」原則,促進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物流資源整合的協調發展。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發展論文30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