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

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2021-03-05 20:31:19

『壹』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如何

問題問得不a清楚,是求證?還是有疑問? 個o人g理解,經濟全球化8與h區y域集團化7並不p對立的,而是相同性質的,區r域集團化3是全球一f體化7的現階段的表現形式。 因為3現階段,世界各地發展水5平存在差異,發展極不r平衡,象歐洲與q非洲,相差懸殊,因而只可能實現地區g一e體化2,將來生產力h發展,各地水4平日6趨均衡,才y可以8發展到全球一o體化4。 因此,區x域集團化5與m全球化5並不t矛盾。 ax▄f洙Ⅺn蓿たsΝiaqp廠hィ

『貳』 什麼叫社會發展趨勢

1、經濟全球化趨勢

自歐州工業革命後,歐州諸國(特別是英國)開始了產品的全球輸出,爾後是資本輸出。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展,歐州、美國、日本成為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這些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經濟深深地影響著世界上不發達國家的經濟。不發達國家的資源、低端產品流往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高端產品和資本流向不發達國家。國家的地理界限不再是經濟的樊籠,經濟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十分普遍,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已經超過30%,還在逐年提高,經濟全球化趨勢十分明顯。

經濟全球化的原因是發達國家率先工業化,率先完成資本積累,並在科學技術方面普遍領先不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高端產品和過剩資本需要尋找出路尋找市場,而不發達國家恰好相反,缺少技術,缺少資本,需要發達國家的高科技產品和資本來發展本國的經濟,互相需要對方,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原因。經濟全球化的馬達卻是資本,正是資本的逐利的本性,促使過剩資本向可能獲利的地方流動,然後再迴流。一般情況是發達國家向不發達國家流動,但也有特殊現象,比如資本向發達的美國流動,這是資本內在的逐利性所決定的。

經濟全球化趨勢有可能影響到某些國家某些地區的民族經濟的發展,並遇到抵制,但這都是局部現象,非主流現象,總的說來,經濟的全球化對不發達國家來說利大於弊,它能促使不發過國家向發達國家看齊,經濟全球化可能會使富國更富窮國更窮,這種富與窮應該相對的,本質上不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以後,逐步地儕身於發達國家行列,

2、西化趨勢

現代科學技術主要發源於西方。西方在工業革命後,在哲學、經濟學、醫學及現代科學技術所有領域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西方在經濟和科學技術領先的同時,在政治制度方面也臻於完善。歐州的議會民主制度最終在美國以三權分立形式得以完善。

由此,西方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藝術隨西方經濟和西方現代科學技術一同向世界傳播開來,形成了西化的趨勢。

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世界各國逐漸西化也是不爭的事實,西方在經濟、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方面對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趨勢下,必然沖擊著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遇到一些抵制和阻礙是正常的,但這種抵制似乎在逐漸減弱。當然,西方的一切並不是盡善盡美的,非西方的一切也不是一無是處,其中也有先進的地方值得西方學習。

3、世界文化融合趨勢

在當今政治、經濟、文化以西化為主的趨勢下,必然沖擊著非西化國家的民族經濟、政治、宗教信仰、文化等,也必然會遇到非西化國家的抵制,其中信伊斯蘭教的國家尤甚。當然,西方的一切並不是盡善盡美的,不能強迫別的國家的人民接受,非西方國家的一切也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值得西方國家學習的地方,所以,世界文化應該是呈逐步融合的趨勢,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逐步走向融合。在當今互聯網信息共享時代,世界文化的融合是必然趨勢,任何國家的任何閉關自守的舉措都是徒勞的。

『叄』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肆』 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麼

(一)從經濟發展看。在改革開放推動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來,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整個中國大地一派蓬勃發展景象。同時要看到,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長付出了過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不僅經濟總量需要繼續增長,更艱巨的任務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
(二)從經濟體制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各個領域的改革在繼續推進。同時要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何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深化改革,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從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反貧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進展。城鄉恩格爾系數的持續降低標志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繼續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貧困人口免除了飢寒之苦。同時要看到,目前所達到的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數往往掩蓋著不同社會階層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農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外,還有幾千萬人處於低水平溫飽狀態,列入城市低保范圍的貧困人口也有2000多萬人。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各方面還有不少困難。保證全體人民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僅取決於經濟增長,也取決於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經濟和社會政策。
(四)從發展的協調性看。由於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農村發展保持良好勢頭。由於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支持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抑制。同時要看到,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徵仍很明顯,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發展基礎、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不同決定了地區差距將會長期存在,發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五)從民主政治建設看。隨著整個改革進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政治體制總體上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同時要看到,我國政治體制還有不少亟待完善和發展的環節,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擴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需要通過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以解決。
(六)從文化建設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要看到,文化建設總體水平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適應,和我國的國際地位還不適應,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樣的歷史任務是貫穿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全過程的。
(七)從社會建設和管理看。在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就業問題得到比較好的解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建立,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同時要看到,社會發展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民生方面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課題。
(八)從對外開放看。我國已經從封閉半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同時要看到,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同國際社會聯系日益緊密,風險也隨之增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形成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對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況說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確實進入了新的階段。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多億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21世紀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發展的諸多階段性特徵,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的特徵。在新的形勢下推進發展和改革,必須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徵。
上述情況也說明,從大的發展階段看,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這個大的發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從根本上說,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深刻認識這一點,對於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中國國情所做的全局性、總體性判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中國實際出發,首先是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
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簡要地說,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我國是在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條件下進入社會主義的,必然要經歷相當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從20世紀中葉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至少100年時間,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但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不發達的狀態,仍然帶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徵。主要表現在:
第一,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總體判斷,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在經濟上包括雙重的任務:既要推進常規的工業化,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潮流。現在,我國產業結構落後,增長方式粗放,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和整個農村經濟還是初步的,在工業生產、流通和其他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後設備在使用著。科學技術水平、國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第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雖然國家在促進協調發展方面採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從抑制差距擴大到逐步縮小差距,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
第三,城鄉二元經濟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城鎮化進程加快,2006年城鎮化率達到43.9%。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2020年可望達到60%左右,屆時將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據預測,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將超過60%。
第四,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經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000美元,仍居世界後列,屬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總量大表明國家有比較大的經濟實力,人均少表明還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生產力的落後狀況,從根本上決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的限度。
生產力的落後狀況,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偉大的創舉,但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實踐還是很初步的,還需要繼續在探索中前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需要繼續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而且愈往前發展愈要注意解決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問題。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之後,仍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逐步找到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以及適應經濟基礎變化要求的上層建築的具體形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並且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七大之所以重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之所以在闡述重大問題時再三強調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這是因為,認清當前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正確提出和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關鍵,是推進改革和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回顧歷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發展目標,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糾正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對不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的制度和體制進行了帶有根本性的改革,對發展目標和步驟進行了戰略性的調整;同時堅決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保證了改革的正確方向。在新的發展階段,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對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有統一認識和准確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全面理解和正確處理「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關系。既然我國社會主義之所以叫做初級階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不發達,因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那麼,就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政治保證。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30年來的實踐反復證明了這種「統一」的極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這種「統一」,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外的方面,就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斗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十年,任重而道遠。至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是偉大的,但前頭的路更長。在發展和改革取得歷史性進展的條件下,在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今天,叫好之聲不絕於耳,但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前途的漫長和任務的艱巨,居安思危,克服盲目樂觀情緒,戒驕戒躁,扎扎實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這也是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深刻用意。

人類社會是一種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關於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劃分,是馬克思主義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之一。恩格斯說得好:「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處於基礎性的位置。
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發展進程中必然還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不同時期會顯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由量變積累引起部分的質變,在新的基礎上再由新的量變積累引起新的部分質變的過程,這也就是社會主義從不發達走向發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不清醒認識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就不可能從全局上和總體上把握中國實際,就會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發展的具體的階段性變化,就有可能使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局性和總體性判斷流於空泛,大的發展方略也難以貫徹落實。只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發展階段,又認真分析不同時期具體的階段性特徵,才能正確判斷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並據以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關於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關於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都是創造性地進行社會發展階段性劃分的典範。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方針政策,這些都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適應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所作出的正確決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豐富了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豐富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從而也就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根據這種正確認識所制定的方略,必將引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走向新的勝利

『伍』 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1、我國社會轉型依然為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雖說中國經濟出現增速下行等新情況,國際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是中國社會轉型有一條明顯的特徵,就是結構性的變化。

中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只有58.5%,中國的城鎮化率要達到75%-80%的時候,經濟增長才可能進入一個緩慢增長的時期,所以目前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和潛力。我們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能夠提高整個社會的運轉效率,而發達國家的社會結構已經定型,他們已經沒有這一增長空間。

2、我國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將成為第二次人口紅利

中國原來最大的一個比較優勢就是勞動力價格低廉,低成本的勞動力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是由於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目前勞動力的平均工資還在繼續上漲。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政法學部主任李培林研究員在中國社科院「與改革開放同行」系列智庫論壇第九場上發言。肖斌攝

3、人口老齡化是挑戰也是機遇

從1990年到2030年的這40年裡,人口年齡分布從1990年的標准金字塔型到2020年將開始出現倒轉,到2030年倒金字塔的趨勢將更加明顯。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未富先老」,怎麼才能把巨大的挑戰化為優勢。

未來將通過延長退休年齡,讓老年人發揮余熱,發展老年人的養老、旅遊、休閑產業,形成一個新的消費層次。中國老年人的消費習慣和其他國家有所不同,他們的消費能力不但沒有萎縮,還有擴展的態勢,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4、建設橄欖型社會、促進大眾消費的任重道遠

2017年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這種情況下要進一步減少貧困人口,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進一步拉動國內消費。目前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與其他國家差距仍然較大,建設橄欖型社會任重道遠。

5、2020年後在新的貧困標准下開始反貧困新征程

我們應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的貧困人口治理體系,推動扶貧開發由主要解決絕對貧困向緩解相對貧困轉變,由主要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向統籌解決城鄉貧困問題轉變。

『陸』 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態勢如何

黨的十七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同時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立足點,也是理解十七大報告精神的一把鑰匙。


我國21世紀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轉到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如果說,幾年前這種階段性變化表現還不是十分清晰,那麼,經過幾年來的發展,現在人們已經普遍地感受到,我國確實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顯示出來的階段性特徵,可以概括為8個方面:

(一)從經濟發展看。在改革開放推動下,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和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來,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加,整個中國大地一派蓬勃發展景象。同時要看到,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長付出了過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不僅經濟總量需要繼續增長,更艱巨的任務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

(二)從經濟體制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根據黨的十六大精神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各個領域的改革在繼續推進。同時要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何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深化改革,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從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反貧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進展。城鄉恩格爾系數的持續降低標志著消費結構的升級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繼續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貧困人口免除了飢寒之苦。同時要看到,目前所達到的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數往往掩蓋著不同社會階層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異。農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萬貧困人口外,還有幾千萬人處於低水平溫飽狀態,列入城市低保范圍的貧困人口也有2000多萬人。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衛生各方面還有不少困難。保證全體人民過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僅取決於經濟增長,也取決於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經濟和社會政策。

(四)從發展的協調性看。由於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全部取消,支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強,農村發展保持良好勢頭。由於相繼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支持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抑制。同時要看到,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徵仍很明顯,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發展基礎、區位優勢和自然稟賦不同決定了地區差距將會長期存在,發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五)從民主政治建設看。隨著整個改革進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政治體制總體上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同時要看到,我國政治體制還有不少亟待完善和發展的環節,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擴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的,需要通過繼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以解決。

(六)從文化建設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下,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要看到,文化建設總體水平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適應,和我國的國際地位還不適應,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樣的歷史任務是貫穿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全過程的。

(七)從社會建設和管理看。在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就業問題得到比較好的解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體系開始建立,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同時要看到,社會發展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民生方面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面臨許多新課題。

(八)從對外開放看。我國已經從封閉半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經濟,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同時要看到,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同國際社會聯系日益緊密,風險也隨之增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形成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對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況說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確實進入了新的階段。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多億人民的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21世紀開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發展的諸多階段性特徵,都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的特徵。在新的形勢下推進發展和改革,必須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這些階段性特徵。

上述情況也說明,從大的發展階段看,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這個大的發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從根本上說,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深刻認識這一點,對於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上對中國國情所做的全局性、總體性判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從中國實際出發,首先是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

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簡要地說,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我國是在生產力非常落後的條件下進入社會主義的,必然要經歷相當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從20世紀中葉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至少100年時間,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但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不發達的狀態,仍然帶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徵。主要表現在:

第一,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總體判斷,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在經濟上包括雙重的任務:既要推進常規的工業化,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潮流。現在,我國產業結構落後,增長方式粗放,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和整個農村經濟還是初步的,在工業生產、流通和其他社會經濟生活的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後設備在使用著。科學技術水平、國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第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雖然國家在促進協調發展方面採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根本扭轉。從抑制差距擴大到逐步縮小差距,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還會長期存在。

第三,城鄉二元經濟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城鎮化進程加快,2006年城鎮化率達到43.9%。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2020年可望達到60%左右,屆時將會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發達國家一般都在80%以上。據預測,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將超過60%。

第四,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經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2000美元,仍居世界後列,屬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總量大表明國家有比較大的經濟實力,人均少表明還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生產力的落後狀況,從根本上決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福利的限度。

生產力的落後狀況,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偉大的創舉,但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實踐還是很初步的,還需要繼續在探索中前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需要繼續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而且愈往前發展愈要注意解決市場經濟體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問題。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之後,仍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逐步找到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以及適應經濟基礎變化要求的上層建築的具體形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問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並且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七大之所以重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之所以在闡述重大問題時再三強調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這是因為,認清當前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正確提出和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關鍵,是推進改革和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回顧歷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嚴重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發展目標,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糾正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對不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求的制度和體制進行了帶有根本性的改革,對發展目標和步驟進行了戰略性的調整;同時堅決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保證了改革的正確方向。在新的發展階段,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必須對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有統一認識和准確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全面理解和正確處理「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的關系。既然我國社會主義之所以叫做初級階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不發達,因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那麼,就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政治保證。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30年來的實踐反復證明了這種「統一」的極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這種「統一」,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外的方面,就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斗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斗幾十年,任重而道遠。至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是偉大的,但前頭的路更長。在發展和改革取得歷史性進展的條件下,在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今天,叫好之聲不絕於耳,但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前途的漫長和任務的艱巨,居安思危,克服盲目樂觀情緒,戒驕戒躁,扎扎實實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這也是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深刻用意。



人類社會是一種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關於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劃分,是馬克思主義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之一。恩格斯說得好:「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處於基礎性的位置。

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發展進程中必然還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不同時期會顯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由量變積累引起部分的質變,在新的基礎上再由新的量變積累引起新的部分質變的過程,這也就是社會主義從不發達走向發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不清醒認識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就不可能從全局上和總體上把握中國實際,就會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發展的具體的階段性變化,就有可能使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局性和總體性判斷流於空泛,大的發展方略也難以貫徹落實。只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發展階段,又認真分析不同時期具體的階段性特徵,才能正確判斷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並據以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關於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關於用20年時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都是創造性地進行社會發展階段性劃分的典範。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方針政策,這些都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適應我國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所作出的正確決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進一步豐富了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豐富了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認識,從而也就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根據這種正確認識所制定的方略,必將引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走向新的勝利

『柒』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會有怎樣趨勢

中國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也就是從外貿型經濟轉變為內需型經濟。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前外貿型經濟因為世界金融危機的發生,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受到了打擊,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呈萎縮狀態,並且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經濟轉型也會重振製造業,這對我國未來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為了消化外貿出口的萎縮,和達到我國經濟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國經濟急需從外貿出口型經濟向內需型經濟轉變,也就是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實現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
中國經濟結構目前還不健全,房地產在經濟中占的地位還很重,而現在住房問題又很嚴峻,只有盡量通過政府的調控讓房價趨於穩定,另外通過一些政策房滿足老百姓的住房問題,然後不斷轉變產業結構,從而實現其他行業升級,減少房地產在經濟中的比重。所以國家提出改變經濟結構體制也正是為了這個這個目的,最後的目的也是讓社會經濟適應人民大眾的需要,這樣社會才能進步!
樓主,我建議你拿2009年的GDP數據,按照每年遞減一個百分點計算至2015年,得出你要的大致結果。 然後拿2009年的人口總數,以每年十萬分之一的負增長,計算至2015年,得出各年大致的人口總量。 以前者,除以後者,得出逐年的人均數字。這樣就差不多是你想要的了。 同理,你也可以得出上海的各項數據,問題是上海的人口負增長更高一些。所以你要查一查上海前幾年人口負增長比率,然後稍微加大一點點,得出未來的人口負增長比率,這樣計算會准確一些。

『捌』 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世界人口將繼續增長。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預測,在中等生育率情景下,世界人口將由2010年的69.16億增長到2030年的84.25億、2050年的95.51億[47]。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南部非洲、北非、西亞、南亞等低收入國家,而發達國家人口則略有增長。2010~2030年,發展中國家人口將由56.75億增長到71.31億,年均增長1.15%;發達國家人口將由12.41億增長到12.94億,年均增長0.21%。發展中國家人口比例將由2010年的82.1%提高到2030年的84.6%。

全球城市化進程將持續。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預測,世界城市人口將由2010年的35.59億增長到2030年的49.84億、2050年的62.52億;城市化率由2010年的51.6%增長到2030年的59.9%、2050年的67.2%[37](圖1–17)。城市化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和城鎮。2010~2030年,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將由46.0%快速增加到55.8%,人口大於1000萬的城市將由2010年的17座增加到2025年的29座。據Seto等預測,2007~2050年全球城市面積將擴展40~143Mhm2,大部分將擠占農業用地來完成城市擴展[48]

圖1-17 全球人口與城市化率變化趨勢預測

(資料來源: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2013)

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全球農業用地將繼續擴展。到2050年,全球穀物需求量將比2000年增加70%~75%,肉類需求量將增加一倍。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到2030年全球農業用地面積將擴展10%左右[49]。聯合國環境署(UNEP)預計到2050年全球農業用地將擴展7%~31%,即350~1500Mhm2,新增農業用地主要是砍伐森林與拓荒天然草地而成的。荷蘭環境評估機構(PBL)預測到2050年全球耕地將凈增1500~1600Mhm2,主要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地區。

全球對礦產、水等地質資源的需求取決於各國未來的發展路徑,存在較大變數。中國、印度、墨西哥、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工業化進程仍將繼續推進,還有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剛剛啟動或即將啟動。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以煤炭資源為動力,以高能源消耗、高資源消費、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要特徵。如果發展中國家繼續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老路」,全球礦產資源開發可能將出現再一次的大幅度增長。據可持續歐洲研究所(SERI)預測,在「現行模式發展情景」下,到2050年全球礦產資源消費量將是2008年消費水平的2.7倍,農業用水需求量將增加80%,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CO2將增加260%[18]。這種情景將給全球環境與生態系統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基於對未來發展的預測,聯合國環境署(UNEP)提出了另一種發展路徑——「可持續發展情景」。在這種情景下,各個國家在採取強有力的可持續發展政策方面高度一致、高度協調,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由「現行模式發展情景」向「可持續發展情景」轉變,逐步實現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8]

『玖』 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

給我足夠多的錢我就給你寫

『拾』 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2年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明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我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超過發達國家人口總和,未來人口總數還會有所增加。與國土面積相當的美國比較,我國人口是美國的4.44倍。我國人口是英國的22倍,德國的16.11倍,日本的10.41倍,西班牙的30.49倍。由於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我國人均資源與環境狀況明顯低於世界人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更顯劣勢。

我國國民收入水平偏低,屬於低收入國家或中等偏下收入國家。2006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010美元,是美國的4.5%,英國的5.0%,德國的5.5%,日本的5.2%,西班牙的7.3%。與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戰略目標相比,目前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發展經濟、提高國民收入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我國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加速發展階段。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隨著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資源需求增長與供給潛力之間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工業污染和城鄉生活污染也會不斷增加,環境壓力將不斷增大。滿足不斷增長的資源需求和加強環境保護,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

在我國經濟「三步走」戰略框架下,到2050年我國經濟社會將經歷三個明顯的發展階段: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工業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鋼鐵土木經濟」特徵比較明顯;2020~2035年,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經濟發展的「鋼鐵土木」特徵逐漸弱化,後工業化特徵逐漸凸顯;2035~2050年,人均達到屆時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1]

1.GDP增長與居民消費

GDP增長率和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從現在到2050年GDP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從目前的9.67%下降到2010~2020年的8.38%,2030~2040年下降到4.98%,2040~2050年下降到3.60%[2]。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利用「國家中長期環境經濟預測模型」預測得到類似的GDP增長趨勢,GDP增長率由目前的10%到2011~2015年下降到9%,到2010~2020年下降到8%;人均GDP到2015年增長到34390元,到2020年增長到49286元[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利用指數增長模型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34891元[3]

在人均GDP不斷增長的帶動下,未來農村居民純收入指數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將繼續上升。在增加的收入部分居民將更多地用於更高端的消費,並可能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從目前一些發達地區的消費方式來看,耐用消費品、房產、汽車等將成為未來城鎮居民收入的主要消費對象。未來50年,大多數國民要從貧困和溫飽步入小康,物質生產與消費規模將不斷擴大,資源消耗將日益增加[3]

2.人口增長

在目前人口政策的持續下,政府繼續對人口增長進行控制,農村人口生育狀況不斷改善,計劃外生育有所減少,我國人口基本按照目前的構架向前發展。多數研究認為,我國將在2030年達到人口峰值。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我國人口到2020年增長到14.4億人,到2030年增長到14.7億人,到2050年略降至14.6億人[2]。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增至14.16億人[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利用logistics增長模型預測表明: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在14.5億人以內,到2050年可能達到15億人[3]

3.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經驗表明,城市化進程可分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個階段,其中城市化從30%到70%的過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階段,從70%到80%的過程是城市化的成熟階段。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3%,2030年達到70%,到2050年達到79%[2]。環保總局環境規劃院和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將達到57.9%[1]。中國科學院生態與環境領域戰略研究組預測表明:到2020年城市化率將達到55%,2030年達到65%,2050年達到70%以上[3]

閱讀全文

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