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全球經濟的發展

全球經濟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5 19:17:47

1. 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世界人口將繼續增長。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預測,在中等生育率情景下,世界人口將由2010年的69.16億增長到2030年的84.25億、2050年的95.51億[47]。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南部非洲、北非、西亞、南亞等低收入國家,而發達國家人口則略有增長。2010~2030年,發展中國家人口將由56.75億增長到71.31億,年均增長1.15%;發達國家人口將由12.41億增長到12.94億,年均增長0.21%。發展中國家人口比例將由2010年的82.1%提高到2030年的84.6%。

全球城市化進程將持續。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UNDESA)預測,世界城市人口將由2010年的35.59億增長到2030年的49.84億、2050年的62.52億;城市化率由2010年的51.6%增長到2030年的59.9%、2050年的67.2%[37](圖1–17)。城市化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和城鎮。2010~2030年,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將由46.0%快速增加到55.8%,人口大於1000萬的城市將由2010年的17座增加到2025年的29座。據Seto等預測,2007~2050年全球城市面積將擴展40~143Mhm2,大部分將擠占農業用地來完成城市擴展[48]

圖1-17 全球人口與城市化率變化趨勢預測

(資料來源: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2013)

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全球農業用地將繼續擴展。到2050年,全球穀物需求量將比2000年增加70%~75%,肉類需求量將增加一倍。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到2030年全球農業用地面積將擴展10%左右[49]。聯合國環境署(UNEP)預計到2050年全球農業用地將擴展7%~31%,即350~1500Mhm2,新增農業用地主要是砍伐森林與拓荒天然草地而成的。荷蘭環境評估機構(PBL)預測到2050年全球耕地將凈增1500~1600Mhm2,主要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地區。

全球對礦產、水等地質資源的需求取決於各國未來的發展路徑,存在較大變數。中國、印度、墨西哥、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工業化進程仍將繼續推進,還有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剛剛啟動或即將啟動。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以煤炭資源為動力,以高能源消耗、高資源消費、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要特徵。如果發展中國家繼續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老路」,全球礦產資源開發可能將出現再一次的大幅度增長。據可持續歐洲研究所(SERI)預測,在「現行模式發展情景」下,到2050年全球礦產資源消費量將是2008年消費水平的2.7倍,農業用水需求量將增加80%,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CO2將增加260%[18]。這種情景將給全球環境與生態系統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基於對未來發展的預測,聯合國環境署(UNEP)提出了另一種發展路徑——「可持續發展情景」。在這種情景下,各個國家在採取強有力的可持續發展政策方面高度一致、高度協調,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由「現行模式發展情景」向「可持續發展情景」轉變,逐步實現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8]

2.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在世界經濟進入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也向信息化、知識化的方向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信息引領經濟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設備與技術的普及,網路設施的大眾化,國家經濟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信息的競爭。盡管網路經濟並非萬能,但是有「小超人」之稱的香港盈科拓展集團主席李澤楷提出:「面對這一全新的經濟大潮,動作快的人會打敗動作慢的人,動作慢的人會打敗根本不動作的人」。奧斯特羅姆·莫勒(2003)在《全球化危機?》中指出,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明天的沖突將發生於爭奪信息公路的控制權,也就是使用信息公路的定價權。把電視播發到某地,需要多少錢?從世界的一個地方往另外一個地方打電話需要多少錢?未來的競爭很可能決定於哪些企業最先得到信息,或比較准確地說,是哪些企業最快把信息送到需要的地方。例如,我們可以選擇集裝箱運輸,由於競爭是激烈的,最早發現新趨勢和聽到新消息的企業可以提供最優價格和最佳的發送保證。如果在信息方面落後,即使有著最好的船隻和最佳的服務的公司也無法取得成功。由此,在經濟學中,「豐度」法則(Law of abundance,一個產品一旦被介紹給大批顧客,就開始對顧客增加價值,最終成為顧客離不開的東西,使得企業能對該產品附加許多服務和其他產品,如手機及對其所附加的各種服務等)取代了「遞增回報率」的老辦法(通過進入更大市場,降低單位成本而獲利)。全球化的網路所提供的信息暢通將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技術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據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2000)提供的30年來世界技術轉移周期曲線顯示:第一產業已從平均10年降低為4年;第二產業已從平均5年降低為2年;第三產業已從平均2年降低為0.5年;而信息軟體更從過去的1年降低為2個月。牛文元認為,正是這種轉移周期的顯著下降,給予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以有力的支撐。技術加速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促使技術逐漸獨立出來,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流動。

第三,高素質人才無國界流動。人是知識與技術的重要載體,是知識與技術的創造者與應用者。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國際人才市場逐步形成,高素質人才依據價值原則進行擇業與創業,國界不再成為人才流動的天牢,他們要麼跨越國界從事價值創造活動,要麼在一個國度以內,從事著全球化企業的財富創造,企業的競爭直接表現為人才的競爭。

第四,發展中國家改革與開放相互兼容,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利用國際資金與市場發展民族經濟。同時,各主權國家要求平等參與國際經濟事務。由於發達國家經濟技術的領先性和政治地位的優越性,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必然比發展中國家要佔有的多一些,發展中國家一直在為更多地分享這塊由於經濟全球化而增大的蛋糕而努力,從而避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單極世界,改革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過時的國際經濟秩序。

第五,各國之間的依賴性增強。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各國相互分割的市場一體化,市場的不確定性較過去增強,各國之間的依賴性也隨之增強。區域經濟是相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引,日本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中國成為日本第二大貿易夥伴,以及中韓互為第三大貿易夥伴,這些都是市場作用的結果。區域性集團一方面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過程,另一方面,它成為經濟全球化中區域內各國避免風險的一個穩定因素,例如,歐盟統一貨幣市場就為該區域內成員國避免20世紀末東南亞爆發的金融危機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抵禦作用。當然,區域化只是全球化中的一個進程方面,就全球經濟發展來看,無論是風險的防禦,還是對資源的有效、優化配置和要求,各國之間的依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

第六,資本在全球的流動比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更為明顯。截止到20世紀的最後一年,全世界每天跨越國界的貨幣流通量平均約為1.5萬億到2萬億美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這種跨國界的貨幣流量已經達到全世界每天新增GDP產值的700倍,是全球股票市值總額的10%(牛文元,2000)。就其形態而言,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過程,而且已經走過了兩個階段:商業資本全球化和借貸資本的全球化。今天的第三個階段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其基本特點乃是以跨國公司為中心的產業資本全球化。產業資本全球化集中表現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力度。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2001年出版的世界投資報告,200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了1.3萬億美元(雷涯鄰等,2003)(表1-2)。跨國公司的銷售額幾乎達到了全球GDP的50%,是世界商品和服務出口貿易額的兩倍多。這些數據說明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對外直接投資比國際貿易更重要。

表1-21982~2000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生產部分指標

(據雷涯鄰等,2003)

以上表格數據包括50多個國家(其中24個為發展中國家),他們流入儲備(inward stock)超過了100億美元,而15年以前,只有17個國家(其中只有7個國家為發展中國家)。表1-3和表1-4說明了各個地區在1982~2000年之間對外直接投資的流動情況。數據反映了發達國家是對外直接投資的關鍵因素,同時也顯示了發展中國家不斷增長的重要性,2000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了2400億美元。當然,投資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世界主要的30個東道國吸納了世界大約95%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儲備,世界主要的30個投資國佔了對外直接投資和儲備的99%,而且,大多數為工業化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急劇增長。美國繼續是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最近,由於亞洲國家經濟的迅速增長,國際投資商開始將資金投向亞洲。根據2002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雷涯鄰等,2003),10個接受對外直接投資最大的國家中,有8個是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中國、南非等。這些地區的長期投資前景看好。中國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執行,在過去十多年裡,吸引了大量來自於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表中的數據顯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吸納者,同時也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之一。中國擁有世界近1/4的人口,又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在經濟全球化中的未來前景看好。

表1-31989~2000年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入的地區分布(單位:10億美元)

(據雷涯鄰,2003)

表1-41989~2000年對外直接投資資金流出地區分布(單位:10億美元)

(據雷涯鄰,2003)

3. 求世界經濟發展史

一、工場手工業時期

⒈14世紀前後,地中海區域城市工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萌芽。

⒉15-16世紀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開始繁榮起來,封建經濟開始衰落,資本主義發展。

⒊17-18世紀下半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受到封建制度和殖民統治阻礙,因此英法美諸國先後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和獨立戰爭,建立資產階級政權。新社會制度的確立,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工場手工業是這一時期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二、蒸汽時代

⒈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卻以工場手工業為主要形式,難以滿足廣大市場的需要。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又擁有廣大殖民地市場的英國率先開始了一場以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工場的變革———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從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以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結束。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⒉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歐美日開始了新一輪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經濟,資本主義發展成為主流。

三、電氣時代

前期: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19世紀最後30年到20世紀初,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高漲,被稱為近代歷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在這一時期里,一些發達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特徵,人類進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出現飛躍式發展。

在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美德後來居上,英法相對落後發展緩慢,日本開始崛起,俄國有所發展。

後期: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一戰期間,英國受戰爭破壞,經濟衰退,開始失去世界經濟霸權,世界經濟中心從此轉移到紐約;美國大發戰爭橫財,實力大增。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發生變化。

戰後尤其是1924到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出現一時繁榮。

1929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空前經濟危機,為擺脫危機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具有民主傳統的英法美等國採取國家干預的方式擺脫危機,以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最為典型。具有專制主義特點的日本、德國則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法西斯道路,義大利則加強了法西斯專政。

四、電子信息時代

時間:二戰以後到20世紀90年代

美國:二戰後成為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利用高新技術成果,經濟持續發展。

日本和西歐:在美國扶持下憑借較好的科技實力,利用最新科技革命成果,經濟迅速恢復發展,其崛起沖擊了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日本和聯邦德國發展尤為突出,20世紀60年代,歐洲國家為加強經濟合作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

總之,在此階段,資本主義各國經濟高速發展,但由於1974-1975年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的打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速度一度減緩。

五、新經濟時代

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現象,即世界經濟的網路化、數字化以及以此為推動力的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其主要特徵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4. 未來,全球經濟會怎麼發展

不確定因素太多,難以准確預測。但各個經濟大國所佔有的國際市場份額會保持相內對穩定。在整體「容供過於求」的大背景下,競爭依舊殘酷,經濟低速增長將成為常態。好在各國都已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考驗,積累了許多應對的經驗,因此全球經濟將會相對平穩持續發展。

5. 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

自己看著節選吧。

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主要趨勢

世界經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部大環境;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是世界的內在組成部分。在新世紀將要到來的時候,以和平與發展這個當今時代主題為大背景,世界經濟諸主要趨勢呈現為新的發展狀況,這些趨勢同時並存、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邁向21世紀的世界經濟發展圖景。觀察和分析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形勢,對於正在從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我國,是十分重要的。這里僅就當前世界經濟主要發展趨勢的狀況,作一個概要的闡述。
一、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名詞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經出現,很快風靡全球。對其意義作怎樣高的估價都不過分。有人說,全球化是「一場為期50年不可逆轉的世界經濟變革。」還有人說,「在現代國際關系中,沒有哪一種關系比世界全球化進程更為突出」。「全球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在中國領導人的正式報告中——***總書記在中共十五大的報告中提出,「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關繫世界經濟全局的、長期的發展大趨勢。諸如東亞金融風波,以及今後可能出現的其他世界經濟重大事件,都離不開經濟全球化這個大背景。試想,若無貿易、投資自由化,何來東亞國家的出口導向、大進大出、經濟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資源和市場的狀況?若無金融自由化、信息化,何來大量資金(特別是「游資」)出入自由的方式和劃撥便捷的手段?若無生產、資本的國際化、一體化,何來觸動一點,牽及其他,金融風波迅速蔓延、擴大的傳導機制?諸如世界經濟兩極分化、多極化、區域化等等趨勢的新發展,都與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有著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各國都要正視和加深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認識。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一,是經濟資源愈益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流動,這種流動是愈益自由的,即弱化國家界限的障礙,實行經濟自由化。例如,就以關稅率大幅下降為主要特徵的貿易自由化而言,二戰結束後初期,世界各國進口關稅平均水平為40%,而現在工業品的加權平均關稅水平,發達國家降至3%,發展中國家降至14%。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二,是經濟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是愈益全面的,即包括商品、勞務、技術等在內;是愈益大量的,即流動速度加快、規模容量增大。這具體體現在資源國際流動的各個領域的擴張上。世界商品貿易額在1948至1998年年均增長6%,遠高於同期世界生產總值的增長(年均增長3.8%)。1998年世界商品貿易額高達5.8萬億美元。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70年的64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1.3萬億美元。世界跨國直接投資額(年流量)從1970年的40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4200億美元;世界跨國銀行的國際貸款額(累積量)從1970年的45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8萬多億美元;全球外匯市場日交易額從1973年的1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7年的1.5萬億美元。特別是作為國際分工、跨國生產和資源流動主體力量的跨國公司,在當代有了迅速的發展和壯大,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其產值、對外直接投資、國際貿易和專利、技術國際轉讓,已分別佔世界相應總額的1/3、70%、2/3和70%。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三,是把世界各國經濟更緊密地聯結為一個全球經濟的各種資源流動方式、紐帶愈益相互結合、影響,而非各自互不相乾地平行、孤立發展。這種諸資源國際流動方式、領域相互結合、一體化發展,主要表現為促進、轉換、互補三個方面。相互促進,是指某種資源流動方式、領域自身發展的同時,兼及促使其他方式、領域也得到發展。譬如資本流動帶動商品流動(出口信貸支持商品出口)。相互轉換,是指某種資源流動方式、領域發展的動機,既可以通過自身的發展來實現,也可以轉換為其他方式、領域的發展來實現。譬如商品貿易轉換為對外投資,技術貿易轉換為對外投資。相互彌補,是指某種資源流動方式、領域發展的不足,由其他相近的方式、領域的長足發展所彌補。譬如,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的互補。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四,是世界各國經濟日益相互開放和融合。具體而言,各國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與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的相互依賴一般用「貿易依存度」來體現,戰後幾十年中世界經濟的貿易依存度迅速上升。全球貨物與服務的出口佔全球總產出的比重,1950年僅為7%,而到1998年已達23%;而且不僅世界各國平均的外貿依存度超過了20%,諸如美國、日本等經濟大國的這一比重也突破了20%的傳統界限。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五,是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與整個世界經濟的變動愈益相互影響和制約。世界各國經濟相互融合、依賴愈益加強的狀況,決定了兩個方面的影響和制約。一方面,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深受外部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影響和制約。譬如美國,近年來其經濟狀況不錯。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較低的失業率,與此同時通脹率沒有上升,這是25年來獨一無二的。美國經濟狀況較好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說經濟全球化和美國對外經貿的發展,是美國目前經濟「一高二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經濟增長而言,據美國前總統福特、卡特等人寫的一份報告,美國近4年來的經濟增長中有1/3來自外貿出口,就失業降低而言,據美國商務部的經驗數字,每年美國有1800萬人的就業是靠商品和勞務的出口解決的;就通脹降低而言,連美國總統柯林頓都在說,經濟全球化以及美國「相對開放的經濟」正在抑制著通貨膨脹。另一方面,一國國家經濟的發展狀況,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產生影響和制約。譬如1997年泰國發生金融危機,引起東南亞金融危機,又波及到韓國、日本,使佔世界經濟1/5比重的東亞經濟體出現嚴重衰退,從而使整個世界經濟增長下降。
二、世界經濟兩極分化趨勢

發展不平衡,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重要規律和趨勢。這一趨勢在當今世界,表現在西方國家之間,那就是由大戰結束之初的美國一極獨霸演變成美、歐、日三足鼎立;表現在南方國家之間,那就是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分成了「最不發達國家」、「中等水平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高收入石油生產國」四種類型;表現在南北之間,那就是世界經
濟南北鴻溝的擴大。特別是其中的南北不平衡,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意義尤為重大。
(一)世界經濟的南北靜態不平衡——實力地位懸殊

在當代世界體系中,原來的殖民地、附屬國,已成為政治獨立的主權國家,但仍是經濟上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而原來的帝國主義國家,盡管殖民地喪失殆盡,但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是發達國家,並且在世界經濟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這種形成於60年代不結盟運動產生、第三世界興起的南北兩方的世界經濟「域格局」,伴隨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而最終得以確立。從靜態觀察的角度,世界南北不平衡可從目前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體現出來。

第一,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實力中處於主體地位。發達國家其國家數僅佔世界的一成,人口佔一成半,但體現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它佔世界的比重卻很高——GNP佔七成半,外貿佔七成,國際投資佔八成,信貸佔九成。
第二,發達國家在世界產業結構和國際分工體系中處於優勢地位。
西方國家第三產業比重大(60%以上),製造業、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發達,使其經濟的應變能力較強,財富的增值幅度較大,並在國際經濟交換中攫取較大的利益。
第三,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處於制約地位。西方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世界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
第四,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事務中處於支配地位。西方國家在相當程度上支配著國際經濟機構的活動(例如世界銀行的五大常任執行董事由美英、法、德、日各居其一;該5國的投票權佔全部投票權的近40%);支配著世界經濟主要因素(如國際價格、利率、匯率等)的變動。
(二)世界經濟的南北動態不平衡——貧富兩極分化

世界經濟發展不僅是不平衡的,而且這已不是一般的不平衡,它已帶來世界的兩極分化,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換言之,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趨勢衍生出另一個趨勢——兩極分化趨勢。

從經濟增長率來看,近十多年來發展中國家的確要比發達國家高一些;人們一般預測未來的經濟增長率發展中國家仍會高於發達國家(例如1998年底世界銀行預測1998、1999、2000年三年的經濟增長率,發達國家分別為1.7%、1.6%和2.3%,發展中國家分別為2.0%、2.7%和4.3%)。但是,考慮到經濟粗放性、基礎差等因素,發展中國家需在經濟增長速度上有較大的優勢才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像非洲這樣的經濟落後地區,盡管在1994到1998年連續5年經濟增長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它的1998年3.7%的增長率雖然比世界平均增長率1.8%高,但不足以縮小差距,改變世界經濟的兩極分化趨勢。再者,發展中國家自身發展很不平衡。在過去的十多年,只是東亞(主要是中國、四小龍、東盟)和南亞(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的增長率高於發達國家許多,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普遍低於發達國家或與發達國家差不多。可以說,過去十多年3%的發展中國家總體平均的增長率,以及未來更高的增長率(世界銀行1997年9月9日發表的《1997年全球經濟前景和發展中國家》的報告預測,從現在到2020年期間發展中國家的年均增長率可能達到5%—6%),主要是反映發展中國家的佼佼者在以較快的速度追趕發達國家,並不說明世界經濟兩極分化趨勢的減弱。再考慮到人口因素,世界兩極分化趨勢更為明顯。由於貧富兩極分化主要是指人均經濟水平而非經濟總量,而發展中國家不僅人口多而且人口增長過快。因此,對比一下世界兩端的人均水平的貧富差距狀況,可以看到兩極分化趨勢在加強。1950年世界銀行統計的人均收入,發達國家為低收入國家的24.3倍,這個差距在世界銀行1998年的統計中,擴大為70多倍。
三、世界經濟多極化趨勢

目前的多極化世界經濟格局表現為美歐日三極並存。在進入90年代以來至21世紀初的一個可預見的時期,不僅三極之間發生著實力地位消長的新變化,而且新的經濟力量中心也在崛起著。
1.多極之首的美國的實力地位主要表現為:

第一,速度優勢。自1991年3月美國經濟走出低谷至今,已連續增長逾8年。相比於歐、日,美國經濟增長率居三極之首;1993—1998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發達國家總體為2.2%,其中,美國為3.1%,歐盟為2.0%,日本為1.1%。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優勢主要基於其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及高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在這方面,歐、日落後於美國。

第二,經濟總量優勢。據世界銀行「1998年全球經濟指數報告」所列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美國為74335億美元,居世界首位,日本為51492億美元居第二,德國為23646億美元居第三。

第三,市場優勢。美國擁有一個巨大的(日本不如)、統一的(歐盟不如)的國內市場,內需是發展的主要動力;美國也有一個龐大的,對經濟發展日益重要的國外市場(1998年美國商品出口6711億美元,佔世界出口貿易的12%);美國還有一個世界最大的進口市場(1998年美國商品進口8000多億美元),這個市場在世界消費不振特別是日本進口不振的今天,尤顯出其對世界市場、世界各國經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第四,金融優勢。東亞金融風波及而後相繼發生的一些金融危機使得美國在金融領域的美元貨幣優勢、金融體制優勢和金融手段優勢尤為突出。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作為惟一世界貨幣的地位無存,但美元的第一世界貨幣地位和「有毒的特權」仍是獨一無二的。「美國的中央銀行是世界央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政策、措施影響著整個國際金融的運作;「世界銀行是美國的中央銀行」——國際金融組織的「游戲規則」、政策、措施偏離了美國的利益,意圖就難以制定和實施。

第五,地緣經濟優勢。美國的地緣經濟關系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本身所處的北美(組織框架為「北美自由貿易區」)以至整個美洲(1998年4月正式啟動建區談判的「美洲自由貿易區」),也包括西向亞洲、大洋洲(「亞太經合組織」)和東向歐洲(擬議中的「歐美自由貿易區」),這使得美國的對外經濟聯系和影響力在世界任何地區都舉足輕重的。相比之下,歐盟、日本的地
緣經濟重心基本是單一的,前者在於東西歐和歐洲大陸鄰近地區,後者在於亞太地區,從而經濟影響力更多地帶有地區性的色彩。無疑美國也有其自身的矛盾和缺陷。例如赤字的削減、通脹的降低轉化為高國債的凸現;國內儲蓄率較低和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靠高外債(目前美國對外債務已逾1萬億美元)替代;相對於生產能力擴大而國際市場有限的矛盾表現為貿易赤字(1998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達1686億美元)居高不下;實際經濟中勞動成本的上升
使勞動生產率增長不力;虛擬經濟中股市、房地產正在「冒泡」,等等。
2.泡沫破裂的日本的實力地位

進入90年代的三極中,日本的經濟發展勢頭、狀態與美國發生了此消彼長的位置互換。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每一個10年,日本的經濟發展速度都是既快於西歐、更快於美國的,從而使日美經濟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國民生產總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約相當於美國的6%上升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然而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經濟達到高峰的同時,其經濟泡沫也達到了頂點。1989年末,日本的資產價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資產的價格)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近15倍;日本的國土面積僅為美國的4%而其市場價值卻是美國的5倍多。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長期膨脹的。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到1992年,其股價跌落60%以上,房地產價格跌落70%以上。泡沫經濟破裂使得在這之前大量貸出資金的日本銀行陷入巨額壞帳的泥潭而不能自拔(1998年初數據顯示,日本146家銀行持有的不良債權高達76萬億日元),並使日本經濟在90年代以低於美國經濟增長率2個百分點的劣勢陷入經濟停滯,這是日本自戰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在這個時候又遇上了東亞金融危機的發生,這對日本經濟是再糟糕不過的事情了。這場風波既充分顯露了日本實力地位的下降和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反過來又對不振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現0.7%的負增長,1998年進一步惡化為2.8%的負增長,1999年開始有所好轉,但仍不能說已走出衰退。然而,如果根據近年來日本經濟不振的狀態,得出日本經濟就此衰落的結論,尚為時過早,根據不足。日本的經濟實力、影響力只是相對於美國而減弱或相對於泡沫經濟高漲時而收縮,而非基礎上的元氣大傷和實際經濟的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國民生產總值比排世界第三、四、五的西歐三大國德、法、英的國民生產總值之和還要多;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逾4萬美元,高居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7大國之首;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並擁有居世界第一位的高達22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日本的國內儲蓄率大大高於其他發達國家,同時其銀行海外融資金融佔全球國際資本市場融資余額的20%;日本自1985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凈債權國,這個地位一直繼續至今,連美國國庫券的10%以上(約為3200億美元)都被其海外最大買家的日本所掌握。

總之,「21世紀是日本世紀」或「日美合霸主宰世界經濟」已屬氣泡之語,受泡沫經濟破裂和東亞金融危機雙重打擊的日本經濟也困難重重,但目前日本經濟實力猶存,邁向21世紀的日本經濟仍是多極世界經濟中的重要一極。
3.一體化的歐盟的實力地位

西歐的經濟發展態勢在美歐日三者中始終處於中間的位置。80年代以前,西歐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如日本,但快於美國;進入90年代後,西歐的經濟增長速度超過日本,但落後於美國。以一個國家集團的實力計,歐盟的一些主要實力指標不僅大大高於日本,甚至超過美國。例如,國內生產總值,歐盟佔世界的29%,美國佔25%,日本佔18%。然而,不能簡單地據此認為歐盟的實力地位世界第一。

歐盟是一個國家集團,15個國家的集合,盡管其一體化程度較高(即不是15國簡單相加之和),可以作為一個實體與美、日並立,但畢竟不像美、日那樣作為單一國家立於世界。歐盟的地緣經濟關系的地區重點決定了其對外經濟影響力與日本一樣帶有更多的區域性質,這不同於美國的全方位地緣經濟關系從而全球性的經濟影響力。例如當1992年、1993年發生英鎊、義大利里拉危機時,西歐傾全力千方百計平息風波的沖擊;而當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時,雖不能說歐盟完全側身其外,但其作為不大。

歐洲貨幣一體化倒是歐盟的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重要所在。作為一個15國組成的國家集團,一體化進程是決定歐盟在世界格局中實力地位增強的一個關鍵。而目前的貨幣一體化,既會使歐盟一體化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為歐盟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創造更好的條件,也會在動盪不已、危機迭起的世界金融領域,為歐洲貨幣地位的提高增加一個新的籌碼。作為美國、歐盟、日本三極世界經濟格局的組成部分的美元、歐洲的貨幣、日元三極世界貨幣格局,隨著1999年1月1日歐元的問世,發生了新的變化。歐元比之原本就地位最弱,現又受到東亞危機打擊的日元,其地位會進一步增強;就是比之雄風猶在且在東亞危機中大逞威風的美元,從長遠看歐元也會構成挑戰(盡管歐元誕生大半年來,其表現並不如原來預想的那樣好),這種挑戰的結果不一定是歐元取代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之王,很可能是歐元搶佔美元的一些地盤,縮小在地位上與美元的差距,形成「兩強(美元、歐元)一弱(日元)」的三極世界貨幣格局。

總之,歐盟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並在不前不後、不高不低的較為平穩的經濟發展態勢中加強了自身的一體化,盡管其經濟發展面臨著高失業等等困難,一體化也並非一帆風順,但在一個統一的歐洲中央銀行和統一的歐元貨幣條件下,歐盟在多極格局中的地位,可能會進一步增強。
四、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趨勢

區域一體化,即地理相近的國家相互採取比對區域外國家更為開放、自由的政策,並在體制框架上結成經濟聯合組織以至國家集團的進程。區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按其一體化程度排序主要有:①「特惠關稅區」:其特點是區內成員相互給予第三國不能享受的關稅特別優惠待遇。②「自由貿易區」:其特點是對區內取消關稅,對區外不統一關稅標准。③「關稅同盟」:其特點是對內取消關稅,對外統一關稅。④「共同市場」:其特點是成員之間不僅商品貿易,其他生產要素流動的限制也都取消。⑤「經濟聯盟」:其特點是除了共同市場的要求,還要統一經濟政策,建立超國家的權力機構等。

區域一體化趨勢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尤顯其強勁的勢頭。據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國際機構的統計,目前全世界區域性經濟組織已逾100個,其中約70%是90年代以後建立的。在這眾多的區域組織中,「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是世界經濟區域化趨勢的代表。該三大區域組織的貿易額佔了世界貿易總額的85%左右,GNP約佔世界總值的
80%。

區域一體化趨勢的主要動因有兩個:一是對內可使區域組織的成員享有區域一體化的好處。因為任何一種形式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內部都有其特殊的優惠待遇。如果區域一體化的市場優惠從而帶來的好處低於全球性一體化、全球多邊安排,那就失去了意義。正是這些好處使得區域內資源流動更方便自由。例如目前歐盟國家60%的出口是在歐盟內部進行的;二是對外可以增強區域集團及其成員的實力地位。在國際舞台上,以單獨一個國家的面目出現畢竟不如以一個國家集團或集團的成員的面目出現更有分量。例如東盟以其集團的身份就可以倡導和組織「亞歐會議」。正是在上述動因趨動下,世界經濟區域化成了相對於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另一大趨勢,並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三個問題在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世界經濟政治局勢復雜多變之際,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與其他趨勢的關系就必須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一、全球化是否等同於資本主義化

在西方國家把全球化等同於資本主義化是十分流行的觀點。美國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羅伯特·海爾布隆納曾經聲稱「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體制的競爭,在其正式開始後不到75年時間內已經結束,資本主義獲得了最終勝利。」這種觀點在「全球經濟變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後,尤其顯得具有「說服力」,似乎全球化的發展已經使資本主義脫離了特定的歐洲歷史的淵源,成為普遍認可和接受的「全球的抽象」。這種看法首先就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對不同社會形態或不同社會生產方式本質特徵的總結,是分別涵蓋不同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范疇在內的社會制度集合。而經濟體制只是對經濟調控形式和運行機制的抽象,是整個社會制度解決資源配置的具體方法。它不僅受到社會經濟活動方式和水平的制約,同時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現實國情也決定著經濟體制的各種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由於社會制度具有相對穩定性,社會經濟活動方式和水平卻處在變化之中,所以在既定的社會制度內經濟體制調整在所難免。

當然我們並不否認經濟體制可以脫離社會制度獨立存在,但以經濟體制的調整作為判定社會制度成敗的依據難以站得住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當生產關系不再是生產力的促進要素,反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根據社會經濟活動方式和水平(生產力)對舊有的經濟體制(生產關系)進行修正,是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小平同志說得好,只要不觸及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避免兩極分化,經濟體制的改變就不會改變社會主義的性質,況且市場經濟體制本身並不專屬於資本主義。(這一點將在下面論述)全球化進入資源全球配置,國際分工精細化,全球統一市場完善的階段是社會生產力循序漸進發展的內在要求,試圖以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推翻人類社會發展史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邏輯順序,不是沒有常識,就是別有用心。

其次,之所以會加深全球化等於資本主義化的錯覺,是因為長期以來社會主義國家對計劃和市場的關系、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關系、社會主義國家能否搞市場經濟等一些重大理論問題認識模糊,把市場這種經濟調節手段和社會主義制度人為地對立起來,把屬於全人類的生產方式片面地理解為資本主義的「專利」。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分別與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掛鉤,賦予階級內涵。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事實上,資本主義國家在國民經濟計劃管理、國民收入分配調節、在集中資源進行重大科技項目開發等方面也都借鑒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社會主義國家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經濟杠桿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利用有利於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一切經濟建設成果,積極參與全球化競爭,同樣不應該狹隘地被視為資本主義化。

第三,這種觀點的要害在於根植於西方社會骨子裡的「資本主義中心論」,在他們看來「第一世界」所處的中心地帶控制著世界的政治、經濟命脈,大肆推行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實行全球資本主義戰略。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誠然,從全球化的歷史進程看來,全球化的動力緣於西方國家,後來廣大的邊緣國家並沒有選擇的餘地,被迫參與其中。然而誰也無法否認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一度使資本主義全球體系前所未有地受到強烈地沖擊,盡管社會主義運動暫時陷入低潮,但並不能因此而抹殺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化歷史上寫下的厚重一筆。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兩種體制斗爭的形式已經由冷戰時代劍拔弩張激烈對抗轉向後冷戰時代的發展之爭。全球化導致的資本主義蔓延同時意味著全球范圍內生產資料私有制與社會化大生產之間固有矛盾的傳播,由此造成的無序與混亂必將成為人類尋求更理想社會制度的現實基礎。而社會主義強調公有制為基礎,強調按勞分配,它所倡導的平等、效率、反對剝削與壓迫的理念不會因為具體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真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事實證明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非西方社會力量強大,「資本主義中心論」正在遭到來自各方的挑戰,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化的觀念遭到越來越多的反對。既然雙方交鋒不會完結,也就不能把全球化簡單地看作資本主義一元化的過程。

6. 經濟全球化必將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

①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專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屬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②現階段,經濟全球化實質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發達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這種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
③題目中的觀點是片面的,不科學的。

7.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哪些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主要的影響:

1、西方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有更多的優勢,獲得更多的利益。

2、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3、有利於加速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7)全球經濟的發展擴展閱讀:

其他影響

1、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2、國際貿易的增長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

3、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上升;

4、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5、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6、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7、貧富差距確實擴大;

8、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9、各種文化的融合及創新;

10、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11、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8.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發展的變化

第一,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種力量此消彼長,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一個超級大國和多種力量並存,是多極化格局最終形成前的較長過渡時期內世界力量對比的基本態勢。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多極化格局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極化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合作中的競爭和競爭中的合作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徵。
在世界格局多極化與單邊主義的斗爭中,軍事力量仍然是關鍵因素。世界上的大國強國,都把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作為搶佔新的國際格局制高點的突破口,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和作用,謀求在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21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經濟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強大的經濟技術力量是能否成為世界一極的根本條件。因此,各國都把發展經濟擺在優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極化能否成為現實,歸根到底,取決於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經濟能否迅速發展,取決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能否實現騰飛。

第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
世界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加快了由集團化、區域化朝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跨國流動。新科技革命是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國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經濟穩定發展。國際社會還應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9. 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最基本的是兩個:區域化和全球化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1.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⑴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指國家之間通過設立一套機構,在經濟方面打破國界,實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調節,使各國在生產、流通、分配等領域向著結成一體的方向發展。

⑵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動力。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經濟關系跨越自身疆界的顯著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

⑶ 世界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①國際投資的迅速增長,帶來了資本的國際化。②對外貿易成為國際交往中最活躍的環節和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促進了市場的國際化。③國際金融交易大大超過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服務貿易,成為國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國際化。④戰後跨國公司大量涌現,並在全球經營,帶來了生產和銷售的國際化。⑤全球貿易規則日趨統一。

⑷ 正確認識世界經濟全球化。①世界經濟全球化是戰後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大發展的產物,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②世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增長;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加速自己的工業化進程,使自己產業結構不斷改善;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能夠引進更多資金和技術,促進本國經濟繁榮。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還意味著挑戰和風險。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國家意志制定的國際經濟規則的約束和制約,為此要付出一些代價;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日益提高,將使發展中國家易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迅速開放國內市場,使外國貨物大批湧入會強烈沖擊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國際短期資本大量湧入,也大大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風險;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有被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組織控制的危險等。③發展中國家必須積極參加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孤立於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之外是沒有出路的。④但發展中國家在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時,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巨大風險和安全問題有充分的認識,積極採取各種措施,趨利避害。尤其要加強和擴大南南合作,爭取國際經濟運行規則向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方向調整。⑤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對少數國家有利,對多數國家不利的問題的基本出路,在於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⑸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是並行不悖的。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最終實現經濟全球化的具體步驟和途徑,是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活動國際化加深和國際經濟競爭加劇的產物。它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爭奪世界市場成了國際競爭的熱點。現在主要是按經濟實力分割世界市場,得失標志已經不是佔領多少領土或勢力范圍,而是對市場佔有的廣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地是依賴資本輸出。

⑹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反全球化」的運動在世界崛起,近年來愈演愈烈。來自發達國家的勞工、環境保護主義者同某些發展中國家一道構成了「反全球化」的主力。2001年小布希入主白宮後,美國的單邊主義滋長,並在國際舞台上大行其道,嚴重阻礙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前美國經濟不景氣,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在遭受恐怖主義襲擊後,加強了對邊境的控制等,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展。

10. 未來十年全球經濟靠什麼發展

隨著中美貿易磨擦的持續,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將會陷入動盪的局面。落後的低效益加工型企業將逐步淘汰,轉移到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將更依賴高新產業和服務業。

與全球經濟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