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29年美國的經濟危機最嚴重後果是什麼對世界局勢產生什麼重大影響
這次經濟危機是從美國開始的,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專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它屬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部門的危機,1933與1929年相比,使資本主義世界生產下降了1\3以上,貿易總額縮減了2\3,三千多萬工人失業,廣大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激發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經濟危機又引發政治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政局動盪,國家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美國由於羅斯福新政很快走出了危機,而義大利,德國,日本因處理不善而走向了法西斯道路。可以說在一定意義上,二戰也就是反法西斯戰爭就是由這次經濟危機引起的
B. 1929-1939經濟危機給德國的影響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十分嚴重。當紐約股票交易所在1929年10月「黑色星期五」崩潰時,它所造成的巨大沖擊力首先嚴重地震動德國。危機期間,德國工業生產下降了40.6%,下降幅度僅次於美國的46.2%,居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農業生產下降了30%。經濟危機使德國的社會局勢更為動盪,法西斯勢力趁機發展起來。
2,德國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德國對凡爾賽體系的不滿與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經濟危機是納粹運動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條件。
德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歷史傳統是法西斯上台的歷史根源。
納粹黨的宣傳綱領騙取了德國廣大民眾的支持。
希特勒迎合了德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對凡爾賽條約的憎惡與反對,進行了蠱惑人心的宣傳,騙取了人民的支持。這是希特勒上台的一個重要原因。
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對納粹黨的支持。
所有這一切,都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社會政治基礎。
C.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為什麼會爆發
爆發原因如下:
1、具體原因
(1)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購買力低於生產能力。
(2)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3)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4)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2、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4、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3)1929經濟危機影響擴展閱讀: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的表現:
1、工業生產大幅度下降
危機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37.2%,其中美國下降40.6%,法國下降28.4%,英國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國家的生產退回到20世紀初或19世紀末的水平。
2、企業大批破產,工人大量失業,經濟損失嚴重
危機時期,倒閉的企業數,美國達14萬家(另外還有近1萬家銀行),德國為6萬家,英國為3.2萬家。資本主義世界的全失業工人超過3000萬,加上半失業者,則達4000~4500萬。
1932年,按完全失業工人計算的失業率,德國為43.8%,美國為32%,英國為22%。由於股價暴跌和生產停工而遭受的經濟損失達2600億美元,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損失。
3、世界商品市場急劇萎縮,關稅戰、貿易戰加劇
美國於1930年將應稅進口商品平均稅率提高到53.2%;英國從1932年起實行帝國特惠制;德國限制進口量;法國實行進口配額制。結果,1929~1933年間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縮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貨幣秩序遭到破壞,金本位制崩潰
1931年7月,德國實行外匯管制;同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匯率自由浮動,與黃金脫鉤;美國於1933年限制黃金出口和私人擁有黃金,實行美元貶值;法國於1933年籌組金集團,失敗後於1936年也放棄了金本位制。
D. 1929年經濟危機對中國有影響嗎
權威回答:
為何在1929年美國首先爆發經濟危機,以下是我的解釋:
第一點:關於經濟大蕭條的成因一直眾說紛紜。最早解釋到這一點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他認為市場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策略來刺激需求,從而帶旺經濟。這一點成為了五、六、七十年代時人們普遍的看法。現任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認為是因當時美國興起了消費借貸所致。持續性的借款終使美國人個人債務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費熱潮也就在大蕭條時期結束。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利民則認為是當時美國政府在大蕭條前對經濟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對銀行的管制,使銀行無法對貨幣需求做出反應,在通貨緊縮下導致經濟大恐慌。
當時世界經濟還未擴張到世界規模,在世界范圍內還未有一種穩定可靠的經濟模式可循。世界性的經濟市場還未出現,雖然有人講1929年經濟危機是由蘇聯的木材引起,但是實際是美國的借貸過盛,銀行反應不及時為根本原因。其前提是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與美國都有擴大消費的傾向,違反了市場經濟規律,造成生產過剩的原因。
當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時,中國國內正是民族資本家蓬勃興起之時,當美國經濟崩潰,大蕭條之時。中國加緊發展民族資本的發展,南京政府特別對江浙兩省的民族扶植,特別是紡織,製造等行業有了極大發展。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相比增長187%。政府還趁美金,英鎊等貨幣貶值之際,大幅償還北洋所欠外債。至1932年底,基本償清了北洋政府所欠外債。並且還大量購入生產設備,使中國的工業有了一定發展。中國的發展崛起引起日本的不安,因大蕭條所產生的影響也波及日本。為了轉嫁影響,壓制中國發展,進一步擴張,日本借機製造了9.18事變。
E. 1929年經濟危機直接或間接的對全球金融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財政金融方面,銀行信貸系統崩潰。1929~1932年,美國有5萬家銀行倒閉,1933年達到11703家。繼美國之後,英國不得不放棄金本位制。1931年5月,維也納一家主要銀行——信貸銀行破產,隨即引發了德國一家大銀行達姆施塔特國家銀行破產,德國全部銀行交易所被迫關閉。
F. 1929年經濟危機給西方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一,它范圍特別廣:從地域范圍看,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並發,相互交織;
二,它持續時間特別長,達四年之久;
三,它破壞性特別大:不僅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甚至在危機以後也不見經濟的復甦.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伴生現象,但是具有這樣特點的危機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也並不多見.
經濟危機激化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從各國國內看經濟危機帶來了普遍嚴重的政治危機,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激化,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整個西方世界出現了社會大動盪.
從世界范圍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進一步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G. 1929---1933經濟大危機對世界有什麼影響蘇聯的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
A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版即資本主義各國的社會權危機和世界1.各國為擺脫困境,在經濟上打起貿易戰關稅戰,原有的世界市場四分五裂,各國之間矛盾尖銳
2.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困境,加緊殖民掠奪,加劇各列強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矛盾局勢的緊張;
B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導致了資本主義傳統經濟政策的變化,即由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轉變為國家全面干預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政策;進而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對企業干涉的先河;
C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導致了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世界性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當時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得以集中充足資金進行工業化建設,在經歷危機的陰影下,蘇聯得以得到較大發展,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了先進的工業國,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此後,西方各國紛紛效仿蘇聯實行國家干預經歷。但是蘇聯在此段時期發展是片面的經歷,農業和第三產業長期以來較為落後,導致其發展不平衡,最後斯大林模式的僵硬體制導致了蘇聯解體,是根本原因。
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學業進步0(∩_∩)0
H. 受1929年經濟危機影響全球農業受到什麼樣不同程度的影響
1929年,經濟危機發來生後出現了農業危自機。農產品銷售額大幅度下降,德國幾乎下降一半,美國下降一半有餘。為了確保大地主和交易所大亨謀取暴利,資本家和大地主曾有計劃地大量銷毀農產品、食品和原料。例如,美國焚毀小麥和玉米,巴西焚毀大量咖啡,丹麥大肆屠宰乳豬。
I. 1929-1933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是
一、具體原因
1、貧富差距過大: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人民相對貧困,內購買力低於生產容能力。
2、信貸消費過度膨脹,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加劇生產與銷售的矛盾。
3、股票投機過度,股票無法反映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造成經濟虛假繁榮,掩蓋了矛盾。
4、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影響,使整個社會生產處於無政府狀態。
二、根本原因
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三、直接原因
股票投機活動猖獗,掩蓋了生產和銷售的矛盾。
四、政策原因
各國國內政策失誤,即經濟危機是自由放任政策的產物。
(9)1929經濟危機影響擴展閱讀
危機影響
1、經濟上的調整惡化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困境,紛紛提高關稅,實行貨幣貶值等。這些做法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也日趨惡化。
2、引發政治危機: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曠日持久,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本主義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J. 1929年的美國經濟危機對德意日的影響
希望可以幫到你,
如果對你有幫助親記得採納下
論 1929—1933 年經濟危機對蘇美關系的影響
《俄羅斯研究》2011年第2期
【內容提要】1929-1933 年爆發的經濟危機迅速由美國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使美國及世界經濟遭受重創。這對世界局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並且也改變了美國的國內和國際環境。而蘇聯經濟卻在此期間取得較快的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蘇美兩國面對經濟危機的局勢以及世界政治局勢的變化,開始在摩擦中尋求改善兩國關系的途徑以應對變化了的國內外形勢,最終兩國在隔絕了 16 年之後確立了正常的國家關系。
【關鍵詞】經濟危機 美國 蘇聯 蘇美關系
【中圖分類號】 D819【文章標識】A【文章編號】1009-721X(2011)02-0123-(14)
1929 年發端於美國的經濟危機,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不僅給美國和世界經濟造成重大損失,而且還重塑了一戰後的世界格局。資本主義國家發生分裂,改變了一戰後以戰勝國和戰敗國來劃分的格局,開始以民主和極權來區分不同的國家,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地位則得到了提升。這不僅是因為蘇聯經濟在大危機中風景這邊獨好,經濟實力得到了提升,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即美國最終承認了蘇聯,雙方在 1933 年 11 月建立了外交關系。此後,在當年的剩餘時間里,蘇聯還與三十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三十年代所發生的這些變化,都是在 大危機的影響下發生的。
一、1929-1933 年經濟危機下的世界及蘇美經濟
(一)經濟危機下的世界經濟政治形勢
在大危機的打擊下,資本主義國家的大批企業破產倒閉,致使其工業生產普遍曹廣金,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湛江師范學院歷史系講師。124下降。1933 年,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較 1929 年減少了 37%以上,退到了 20 世紀初的水平;[1]失業人數及比重也迅速上升,如:英國 1929 年的失業人數是 121.6 萬人,失業率為 11.0%,而到 1933 年上升到了 252.1 萬人,失業率上升至 21.3%;[2]美國的失業率從 1932 年的 3.2%上升到 1933 年的 24.9%。[3]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不但沒有增長,相反呈下降趨勢: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日本的工業生產總值分別下降了 40.6%、32.9%、23.8%、34%、36.7%。[4]各國的進出口貿易也同樣下降:英國進口貿易額從 1929 年到 1933 年下降了 44.7%,出口下降了 49.7%[5];德國的進出口貿易額也分別下降了 63.8%和 68.7%[6];法國進出口貿易額同樣呈下降趨勢,分別為 51.2%和 63.2%[7]。資本主義世界的總體情況可以從下表中得到更直觀的體現。
1929—1933 年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狀況[8]
年 份
工業生產指數下降到(%)
工人失業人數(萬人)
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資本主義世界的社會發展陷入了嚴重的無序狀態,激化了各種矛盾。在各國國內,表現為社會情況愈加復雜,政治局勢不穩,各種政治勢力乘勢崛起;在國際上則表現為戰敗國與戰勝國、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一戰戰爭債務方面的矛盾更加尖銳。各資本主義國家和壟斷資本家為了轉嫁和擺脫危機,加緊爭奪市場和原料產地,展開了一場空前激烈的經濟戰。 最明顯的是美國在 1930 年通過的對 890 種商品提高征稅的法案,引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關稅戰。德、意、日法西斯勢力也開始興起,試圖利用人們因經濟危機所造成的困境而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來轉嫁危機,解決本國問題。這就使得一戰後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受到沖擊,國際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勢力均衡受到破壞,世界局勢開始發生動盪。面對這種新情況,作為世界大國的美國和蘇聯為了各自的利益及穩定國際局勢的需要,必然要對自己的外交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來適應新形勢下的世界局勢。
(二)經濟危機時期美國的經濟形勢
經濟危機發源地的美國所遭受的打擊是相當嚴重的。從1929年到1934年,美國GDP 從3147億美元下降到2394億美元,5年時間下降了24%;1933年的 CPI 比1929年下降了24.6%。[9]危機期間(1929-1933年),美國主要工業部門的降幅分別為:採煤65.6%、生鐵86.7%、煉鋼84.7%、汽車92.1%、機床製造96.3%、住宅建設95.5%。[10]出口下降了68.0%,進口下降67.0%[11],都超過了一半以上。美國在危機爆發後的前三年,外貿從90億美元跌至30億美元[12]。另外,1929至1932年,美國私人投資總額從158億美元下降到9億美元。[13]危機還導致美國工人及其他勞動者紛紛被逐出工廠和農場,僅登記在案的全國失業人數就從1929年的155萬人增至1933年的1283萬人,失業率由3.2%增加到24.9%。這樣,1929年開始的大危機使美國整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從根本上動搖了那種認為資本主義可以「自我」進行「調節」的信念。由於危機的打擊,不僅美國國內的情勢出現不穩,而且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也開始趨於緊張。為了保護本國利益,美國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保護主義、金本位、一戰戰債等問題上產生了矛盾,同時德意日等國也開始在外圍挑戰美國的利益。面對如此復雜的國際局勢,美國開始改變對蘇聯的看法。美國態度的改變,除了上述原因外,還與蘇聯在危機期間經濟實力不降反升不無關系。出於經濟與國家利益的考慮,美國開始認真對待蘇聯所提出的有關兩國關系正常化的建議。
(三)經濟危機時期蘇聯經濟的狀況
資本主義國家經歷經濟危機困擾的時期,也正是蘇聯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期。蘇聯此時的經濟非但沒有受到這一波經濟危機的影響,相反在某種程度上藉助資本主義國家在困境中急於尋找產品的銷路和技術轉讓的出路,奠定了自己的工業基礎,從而使蘇聯經濟在這期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蘇聯佔世界工業產值的比重在 1928 年為 5%,1937 年則上升到了 10%[14],這說明了蘇聯經濟相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呈現出了快速增張的勢頭,且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一五」計劃頭四年工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1913 年為 100%),1932 年同 1928 年相比增長了 202%(1928 年同 1913 年相比只增長了 132%)。[15]工業生產指數(1913 年為 100)1929 年為 132,之後逐年增加,到 1933年增長至 281。[16]
這些成就與蘇聯的基本建設投資增長有很大關系。「一五」期間,蘇聯各年度基本建設投資額分別為:1929 年 8.3 億盧布、1930 年 13.9 億盧布、1931 年20.2 億盧布、1932 年 23.5 億盧布、1933 年 19.4 億盧布。[17]同時,1928-1932 年國民經濟各部門在基本建設投資總額中的比重,工業占 38.0%,居首位,比農業(15.6%)和運輸郵電(17.7%)的總和還要多。[18]到1932年底,工業總產值比一戰前增長了334%,工業已佔到國民經濟比重的 70%,由此蘇聯跨入了世界工業國的行列。[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