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現在到底屬於哪個區
高新技術開發區屬於雁塔區
❷ 西安北郊經濟技術開發區屬於哪個區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開發區。
在傳統行政區劃上屬於未央區(高新區則屬於雁塔區)
但在實際中,經開區在稅務,城管,執法,公安,工商等部門均有獨立分局,與未央平級。目前只有戶籍歸未央管轄。
❸ 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現在到底屬於哪個區
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屬於高新區。
2018年11月3日,西安高新區託管雁塔區、長安區、鄠邑區部分區域移交大會舉行。
雁塔區丈八街道、魚化街道;長安區興隆街道、東大街道、細柳街道、五星街道、靈沼街道;鄠邑區秦渡鎮、草堂鎮、龐光鎮;周至縣九峰鎮、集賢鎮等10個鎮街由高新區正式託管。
西安高新區,一個代表西安與西部高新科技產業前沿的領地,以其眾多的「第一」成為陝西和西安最強勁的經濟增長極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如今,西安高新區已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好、市場化程度高、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成為陝西、西安最強勁的經濟增長極和對外開放的窗口,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
(3)西安經濟開發區屬於哪個區擴展閱讀:
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優勢
1,航空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距離西安咸陽國際機25公里,乘大巴35分鍾。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是我國重要航空港,目前共有20家航空公司在機場經營150餘條航線,每天有400餘架次的航班在機場起降。2009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529萬,為全國十大機場增速最快的機場。
2,鐵路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距離西安火車站8公里,計程車20分鍾。西安火車站是我國西部最大的鐵路樞紐,聯結隴海、西康、寧西、包西、侯西、咸銅和西戶等鐵路線。西安火車站不僅是中國特等客運站之一,而且是歐亞大陸橋在中國境內重要站點,我國從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方向開往拉薩的列車必須經由西安站。
3,公路
公路建設形成了一個以西安為中心,有9條國家高速在此交匯,形成了貫通全省、輻射周邊省市的高等級「米」字型輻射狀干線公路系統,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6條國道干線通過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繞城高速、機場新線建成,二環路、三環路全面貫通。市區與所轄區縣全部開通高速公路。
4,地鐵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臨近西安地鐵2號線。西安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於2006年9月29日正式動工,已於2011年9月16日下午14時通車運行。1號線於2008年10月29日動工,預計2013年正式完工。西安已成為西北地區第一個擁有地鐵軌道交通運輸的城市。
❹ 西安市經濟開發區在什麼位置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西安市北城。開發區的中心區位於西安北繞城高速與北二環之間的城市南北中軸線迎賓大道兩側。
❺ 西安市高新區屬於哪個區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行政區域屬於西安市雁塔區。
拓展資料: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專開發區是1991年3月經屬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國家級高新區。27年來,西安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迅猛,綜合指標位於全國56個國家級高新區前列。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一個代表西安與西部高新科技產業前沿的領地,以其眾多的「第一」成為陝西和西安最強勁的經濟增長極和對外開放的窗口。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擁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全區累計轉化科技成果近10000項,其中90%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列入國家各類產業計劃居全國高新區前茅。
❻ 西安經濟開發區在哪裡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西安市北門外、城市南北中軸線-未央路兩側,北二環和繞城高速公路之間.
郵編是:710018
❼ 西安的13個區縣及10個開發區是哪些區縣和開發區
2001年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 未央、雁塔、閻良、臨潼、長安9個區和藍田、戶縣、高陵、周至4個縣;共58個鎮,116個鄉,57個街道辦事處,3163個村民委員會,1033個居民委員會。
【西安市區縣行政區劃】
* 新城區設11個街道辦事處,13 個村民委員會,90個居民委員會;
* 碑林區設10個街道辦事處,15個村民委員會,102個居民委員會;
* 蓮湖區設11個街道辦事處,35個村民委員會,428個居民委員會;
* 灞橋區設3個鎮,3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229個村民委員會,70個居民委員會;
* 未央區設2個鎮,3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213個村民委員會,75個居民委員會;
* 雁塔區設2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120個村民委員會,168個居民委員會;
* 閻良區設3個鎮,3個鄉,2個街道辦事處,80個村民委員會,37個居民委員會;
* 臨潼區設8個鎮,14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285個村民委員會,7個居民委員會;
* 長安區設14個鎮,30個鄉,672個村民委員會,12個居民委員會;
* 藍田縣設7個鎮,22個鄉,519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
* 周至縣設8個鎮,21個鄉,377個村民委員會,8個居民委員會;
* 戶縣設10個鎮,11個鄉,518個村民委員會,29個居民委員會;
* 高陵縣設3個鎮,7個鄉,87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
另外有四區兩個基地:
二基地:
1、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
2、西安閻良國家航空基地
四區:
1、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3、西安曲江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區
4、西安滻灞河生態區
❽ 西安有幾個經濟開發區
西安市目前的經濟架構稱為:四區兩基地。北郊的經開區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的經濟技術開發區。
四區:
1、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3、西安曲江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區
4、西安滻灞河生態區
二基地:
1、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
2、西安閻良國家航空基地
❾ 西安經開區和未央區怎麼劃分啊
西安經開區劃分為中心區、涇渭新城、出口加工區、草灘生態產業園4大功能園區。未央區劃分為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和滻灞生態區。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西安市北部,由中心區、出口加工區、涇渭新城、草灘生態產業園等四個功能園區組成,規劃總面積71平方公里。中心區位於西安市北二環以北、西安南北中軸線—未央路兩側,出口加工區、涇渭新城、草灘生態產業園呈輻射狀依附在中心區周邊。
截至2018年,未央區下轄12個街道。包括張家堡街道辦事處、三橋街道辦事處、辛家廟街道辦事處、徐家灣街道辦事處、大明宮街道辦事處、譚家街道辦事處、草灘街道辦事處、六村堡街道辦事處、未央宮街道辦事處、漢城街道辦事處、未央湖街道辦事處、建章路街道辦事處。
(9)西安經濟開發區屬於哪個區擴展閱讀
1992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西安未央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曾用名)籌建處,決定在城市北部區域建設開發區。1993年4月29日,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於成立;2000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西安經開區設立了西北首家國家級西安出口加工區;2002年9月,西安市同意經開區中心區由9.88平方公里擴展至21.74平方公里;2003年5月,經開區全面啟動了與高陵區合作共建的涇渭工業園(現更名為涇渭新城),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
2003年10月,西安農業綜合開發區並入經開區,更名為草灘生態產業園,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未央區
❿ 西安經開區的具體管轄范圍是什麼
西安經開區的具體管理范圍是中心區、出口加工區、涇渭新城、草灘生態產業園等四個功能園區。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西安市北部,由中心區、出口加工區、涇渭新城、草灘生態產業園等四個功能園區組成,規劃總面積71平方公里。
中心區位於西安市北二環以北、西安南北中軸線—未央路兩側,出口加工區、涇渭新城、草灘生態產業園呈輻射狀依附在中心區周邊。
涇渭新城位於涇河北岸、西銅路以東,是陝西製造業整合的重要平台,將在3~5年內建成工業總產值超1000億元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位於涇河以北,西銅高速公路以東。
草灘生態產業園地處渭河南岸,緊鄰西安鐵路北客站和西安國際機場。出口加工區位於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內, 是西北首家國家級出口加工區。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93年,2000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開發區,2002年設立國家級陝西西安出口加工區,2010年被工信部批准為首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在商務部近期發布的2010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環境綜合評價情況通報中,西安經開區綜合實力排名西部第一,西安經開區重點發展商用汽車、電子電力、食品飲料、新材料等主導產業。
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保持35%百分之三十五以上高速增長,成為全國范圍內發展速度最快、最具成長潛力的區域之一。
「十二五」期間,西安經開區將立足本地特色,發揮「西安城市中樞+新興產業高地」的復合平台優勢,整合國內外資源,全力打造關中天水經濟區核心產業區,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新中心。
(10)西安經濟開發區屬於哪個區擴展閱讀
西安經開區總體情況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93年,2000年2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開發區, 2002年6月中心區控制規劃面積21.74平方公里。
截止目前,經開區內共有企業2800多家,引進工業項目500餘項。可口可樂、西門子、三菱、日立、羅爾斯·羅伊斯、ABB、海德魯、康明斯、BP等25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和台灣頂新、香港金威、陝重汽、貴航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先後入駐,促進了四大支柱產業的發展。
商用汽車產業。總投資19.8億元的陝汽商用車產業園項目一期已正式投產,07年9月產銷量突破百億元大關。為其配套的零部件、專用車以及發動機、車橋、零部件製造等方面10多家企業陸續開工建設,投資6億元的中集專用車項目一期竣工投產。
預計到「十一五」末,商用汽車產業將形成年產重型汽車7萬輛、發動機5萬台、專用車3萬輛、車橋18萬根,總產值達350億元的產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