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社會發展國常

經濟社會發展國常

發布時間:2020-11-25 21:55:25

⑴ 什麼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1)經濟社會發展國常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內容: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⑵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其特點是什麼

即指國家關於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的、總體的、長期的部署和謀劃。包括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重點等等。其主要特點:一是根本性,即它所決定的是經濟發生子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性或細小的問題。二是全局性,即它所要解決的是全局性而不是個別性和局部性的問題。三是長期性,即它所要實現的是長期而不是短期內的任務。

⑶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 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專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屬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⑷ 如何認識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枚不勝舉。其中最重要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兩條主線上,一條主線是制度創新方面的成就,另一條主線則是經濟實力方面的成就。

⑸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個國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不同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特定的結構和水平,從而也就規定了社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既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在動力,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在壓力.一個社會的良性發展,關鍵取決於主要矛盾的解決.
從目前來看,本人認為,中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有三個方面.一是小與大的矛盾.小主要是指生產的小,大主要是指市場的大.小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我們在農業生產領域,仍然是以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為主導;另一方面,在工業領域,我們在生產規模上仍是總體偏小,也有個作大作強的問題.大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我們國土面積大,國內市場廣闊;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日益廣闊的全球大市場.二是強與弱的矛盾.強主要是指政治的強,弱主要是指經濟的弱.強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政治對經濟仍然存在著干預過多問題;另一方面,政治對經濟存在著利益上的嚴重侵蝕,如農民負擔問題,本質上是強勢政治對弱勢經濟的一種利益侵蝕.弱的主表現是:一方面,經濟主體在權力體系中仍處於弱勢地位;另一方面,經濟主體的權利保護也是處於弱勢.三是實與虛的矛盾.實主要是指物質的實,虛主要是指精神的虛.一方面,國人在物質層面上,是在實實在在享受著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國人的精神層面卻越來越虛.實主要表現在:一是物質生產領域的高增長率;二是物質消費領域內的極端物慾化,如各種非理性消費等.虛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主導價值的困惑使富人階層陷入虛無主義;另一方面,現實的無奈又使貧困者階層走向絕望主義.目前,中國社會的誠信缺乏,與虛無主義和絕望主義是緊密相關的.虛無主義導致了冷漠,絕望主義導致了極端.
上述三大矛盾的影響是廣泛的,涉及到各個領域,但又有所側重.第一大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第二大矛盾主要表現在政治領域,第三大矛盾主要表現在文化領域.其中,小與大的矛盾是基礎矛盾,弱與強的矛盾是核心矛盾,實與虛的矛盾是主導矛盾.也就是說,三大矛盾在整個國家的各種矛盾構成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一個是基礎作用,一個是核心作用,一個是主導作用.同時,三大矛盾又是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分析問題時,我們不能將其完全割裂.
政府是解決好上述三大主要矛盾的關鍵主體.首先,政府的關鍵作用是保證社會穩定的有效前提;其次,政府在解決社會矛盾方面有著巨大的規模優勢和乘數效應;第三,政府的關鍵作用有望實現社會改革成本的最小化.
政府要發揮好關鍵作用,自身改革是關鍵的關鍵.從目前來看,本人認為主要是:一要大力推進黨內民主;二要大力推進幹部用人制度改革,核心是要引進公平競爭機制.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黨內民主是真正的突破口.沒有黨內民主,基層民主只能是有形式而無實質,或者只會加劇國家與社會的矛盾.另外,大力推進幹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競爭,核心是應體現透明性、群眾性、法治性.透明性應要求信息應盡可能公開化,以利於決定的有效性;群眾性應要求真正讓群眾能充分表達意見和權力;法治性要求用人應以法用人,以規則用人,而不是以人用人,應盡可能減少用人規則的隨意性.黨內民主主要著眼於內部權力配置的均衡;幹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競爭主要著眼於外部權力配置的均衡.而權力體系運作的均衡是整個社會走向均衡的關鍵,也是解決好上述三大矛盾的關鍵.黨內民主和幹部用人制度改革相比,黨內民主是最主要的方面.只有實現黨內民主,才能為幹部用人制度的合理化提供前提和保證.要實現黨內民主,一把手是主導方面.所以,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民眾的積極推動是一個重要方面,但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社會成本;而更重要也是最理想的方式應是權力的擁有者能主動讓渡權力.所以,中國的改革,既需要民眾的推動,更需要擁有權力同時又能敢於放權並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改革家和領袖人物的全力推動.

⑹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整體上處於什麼狀態

一、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
這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並處於新一輪上升周期,勢必加大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必將加劇自然資源的供求矛盾,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我國人均資源緊缺,而資源消耗量卻排在世界前列,礦產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見附表)。經濟高速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過於高昂,環境質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處於「局部有改善、整體在惡化」的狀態。
資源和環境對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本質上是技術含量低和經濟效率差的問題。我國科技發展不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需要,技術水平低制約著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潛力的發揮。由於缺乏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保護環境的產業技術,或是有了這些技術而又缺乏推廣應用的動力,致使我們難以走出粗放型增長的怪圈。
二、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的體制性根源日益凸顯
投資體制改革明顯滯後。政府投資范圍過寬,習慣於藉助預算內投資來調控經濟運行,而不善於通過政府消費來提供公共服務。在市場准入方面偏重經濟性

⑺ 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文化面貌全面進入新常態,怎樣理解對祖國未來發展有什

一九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文化面貌一跳前面記住了新廠太那麼對祖國的發展已經騎到了突飛猛進的推動作用。

⑻ 國家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握的原則有哪些

要牢牢把握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社會矛盾。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位,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

要客觀看待需求和消費不足。我國出現的需求不足是結構性需求不足,不宜籠統地認為我國已經是「過剩經濟」,要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十分審慎地採取刺激總需求的政策。

要牢牢把握我國經濟新常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著力創新驅動,因勢利導,駕馭、引領經濟新常態,促進經濟新常態健康發展。

要妥善處理質量、效益和速度關系。新常態不是不要經濟增長,而是要求把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擺在中心地位,保持經濟穩定的中高速增長。沒有經濟增長,解決一切前進中的問題就失去了根基。

把深化改革和惠民生緊密結合。改革是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要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⑼ 如何理解新中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

新中國建設的領導者與組織者(一)新中國成立時的經濟基礎。解放前,由於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舊中國國弱民貧,鋼的最高年產量只有90多萬噸,原煤只有6000多萬噸,發電量不到60億度,糧食最高年產量只有2700多億斤,棉花不到1700萬擔。從1937年7月到1949年5月的12年間,國民黨政府增發鈔票14多億倍,物價上漲85000多億倍。1949年全國解放時,現代工業總產值只佔工農業總產值的17%(見高級中學代用課本《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幾個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建設新中國。解放前的舊中國,各族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下,受盡了欺壓和凌辱。經過100多年前仆後繼的斗爭,最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延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舊中國災難深重的歷史。中國人民從長期的歷史經驗中深刻感悟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建設新中國。此時,新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三)黨領導和組織全國各族人民,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1、三年恢復時期的初步發展。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和人民政權的建立,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的前提。新中國成立後的1949年至1952年,中國共產黨根據當時我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實施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邊打(朝鮮戰爭)、邊穩(市場)、邊建(恢復經濟)。在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同時,沒收了官僚資本,基本上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我國建立起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這是歷史性的勝利。2、「一五」時期的全面創建。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黨中央審時度勢,於1952年提出了以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內容的我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制定了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起,隨著大規模的基本建設的開始,勞動就業人數迅速增長,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人民的收入也隨之增長,對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農副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到1957年鋼產量達到535萬噸,煤炭產量達13100萬噸,糧食產量是3901億斤,棉花3920萬擔。「一五」計劃期間多方面的比例關系處理較恰當、其發展較順利。農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4.9%,其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8%,農業年均增長4.5%,年均積累率為24.2%,1957年較1952年全民所有制職工平均工資增長42%,農民生活得到改善。3、「二五」時期的曲折發展。2004年11月26日《檔案大觀》第2版載趙晶瑩的「黑龍江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歷程」一文認為:「二五」時期,「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斗爭,使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等為主的「左」傾錯誤泛濫。以至後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全面建設在積極探索中走了一段彎路。4、我國建國以來發生的深刻變化,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資料顯示:從1949年到1983年我國的社會總產值增長了19.9倍,即由1949年557億元增長到1983年的11.052億元。1983年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值同解放前最高年產量相比的增長速度是:鋼43.4倍,原煤11.5倍,原油331倍,糧食2.6倍,棉花5.5倍;有些產品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鋼由1949年的第26位上升到第七位,糧食、棉花居世界首位,肉類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生產的發展,城市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逐步改善,科技術平迅速提高,文教事業有了較大發展。1983年大、中、小學的在校生分別為1949年的10.3倍、36.9倍和5.6倍。另據《中學政治辭典》(張鴻賓等著,工人出版社出版,1988年第1版)第200頁載:我國科學工作者從1958年開始,經過6年零9個月的自主創新,於1965年9月17日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胰島素。這一傑出成就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的偉大歷程中邁出關鍵性的一步。當這一偉大成果公布於世時,引起世界科學界的極大震動。國外把人工合成胰島素、氫彈、人造衛星合稱中國三大科學成就,後兩者有的國家有,人工合成胰島素是我國獨創則成為舉世矚目的耀眼明珠。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建設推進到改革發展穩定的新時期新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我們黨的偉大在於能自覺地運用歷史的、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大討論,科學地分析自身成長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正如毛澤東在1942年3月30日《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指出:「現在大家在研究黨的歷史,這個研究是必須的。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得更好。這當然不是說要把歷史上每一件事統統搞清楚了才可以事,而是要把黨的路線政策的歷史發展搞清楚。這對研究今天的路線政策,加強黨內教育,推進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們要研究哪些是過去的成功和勝利,哪些是失敗,前車之覆,後車之鑒。這個工作我們過去沒有做過,現在正在開始做。」(一)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地分析黨的60年戰斗歷程。1、黨的第一個歷史問題的決議。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黨的第一個歷史問題的決議。它是在延安整風運動的基礎上形成的。延安整風從學習研究黨的歷史入手,正確回顧黨的歷史,特別是黨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分清了歷史的大是大非,劃清了正確和錯誤的界限,它統一了全黨的思想,為迅速奪取全國勝利奠定了理論和思想的基礎。2、黨的第二個歷史問題的決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這一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抉擇;旗幟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奠定了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1981年黨的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黨的第二個歷史問題的決議:回顧了黨的60年戰斗歷程,總結了建國32年來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客觀地分析「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准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確立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及其指導作用。它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二)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辯證的分析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1、1978年前的經濟體制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在1956年以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既是集中的又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末,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經濟發展的規模擴大,經濟體制某些方面統得過多過死的弊端已顯露。後雖經多次調整,因未觸及企業自主權這個要害就跳不出原有的框架。之後的「文化大革命」,既破壞了經濟建設又使經濟體制上的弊端表現得更加嚴重。究其因除我國原來底子薄、科學技術落後等原因外,就是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2、1978年前,表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還有不完善的方面。我國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就其基本面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適應的。建國後的深刻變化已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我國原來經濟體制上的種種弊端,表明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有不完善的方面,又和生產力發展是相矛盾的,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改革經濟體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環節和方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在改革中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主體、走共同富裕路的兩條原則。離開它則是歷史的大倒退。改革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充分發揮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生產力的更大發展。(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黨首先在農村實行試點改革。黨在農村試點改革主要是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重中之重」。為鞏固與強化在農村取得的初步成果,黨中央自1982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作出具體部署。充分發揮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黨在農村改革的同時開放了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後又開放了沿海城市進一步向內陸城市開放。這時全國到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時隔18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03年12月30日簽署《中共中央、國務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的一號文件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華社受權全文公布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顯示出我黨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抉擇。(四)黨的十二大,使新中國進入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它的總特點是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1、改革從農村開始是符合國情的戰略決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黨中央尊重群眾願望積極支持試驗,黨的十二大召開後在全國推開。廢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解決了中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8億農民獲得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基本取消農產品的統購派購、放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使農業生產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農村經濟向著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迅速發展,廣大城鄉人民得到顯著實惠,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它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促進工業和整個經濟的改革發辟了一條新路。為適應改革從農村向城市發展的新形勢,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隨之我黨相繼決定對科技、教育體制進行改革,進一步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又作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黨還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都要進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和斗爭。2、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它的主要歷史功績是比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概括和全面闡述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認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大會高度評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找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意義,指出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繼找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後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既需要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更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黨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提出一整套外交戰略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准則;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不稱霸。實現了中美建交,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系,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風雲變幻,黨的事業出現嚴重曲折的局勢,他提出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要把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條件,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3、1992年10月,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為標志,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黨的十四召開的背景是: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深刻地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要求我們思想更解放一點,改革開放的膽子更大一點,建設的步子更快一點,千萬不可喪失時機。3月,黨中央政治局召開全體會議,隨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決定。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今後15年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實現了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回歸祖國是「一國兩制」構想的人心所向,標志著中國人民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路上邁出重要一步。4、1997年9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確立以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奮斗目標和任務。為此,中央先後召開七次全會,分別就農業和農村工作、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制定「十五」計劃、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等重大問題,作出決定和部署。五年間中國走過了很不平凡的歷程,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這為今後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5、2002年11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對黨的十五屆以來的五年工作和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偉大實踐的基本經驗進行了科學全面的總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和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等重大問題的新舉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中國將進入全面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新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表明:一是對前兩年高能耗產業投資過熱、產業發展中一味追求規模和產量的及時糾偏,二是中國將進入全面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的時代,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27年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創下了中國又是世界歷史上的最高發展速度記錄。當前中國所面對的已不是否要加快發展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不是進一步提高增長速度而是要改善管理與提高發展質量的問題。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不竭的動力,全面創新是創新發展模式包括制度、市場、技術和觀念的創新。制度創新是激勵人們創造各種財富、知識、發明和文化的制度體系,市場創新是充分利用以國內外兩個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兩種資源、激活市場活力、提高市場效率。技術創新是鼓勵自主技術創新、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集成各種技術的創新、原始性和基礎性創新。觀念創新是充分利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觀念資源、提倡新思想、主意、觀點和理念。中國創新自己的發展模式,將從追求GDP為中心或GDP掛帥的舊發展觀轉向以人為本、以13億人口共同富裕為中心的新發展觀。全面改革就是全面消除各種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全面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因素,處理、調節好不同地區、集團或個人之間的矛盾與利益,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激活所有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對外開放是21世紀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全面開放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歷史大潮流和趨勢,建立全面開放的經濟、市場、社會和文化。中國既要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和世界潮流,又要地貢獻於世界經濟、貿易與發展。6、2007年10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五)以突出自主創新為主旋律的科學發展觀,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1、自主創新已成為新時期中國科學發展的主旋律。據資料顯示:中國在核科技、空間科技、物質科學、生物與醫學科技、信息科技等領域已達到或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我國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島素,繼美國、蘇聯、法國後第四個掌握「一箭多星」的技術,至今保持著衛星發射安全可靠的最佳記錄。我國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測序,是參加這項被喻為又一次「阿波羅登月」大型科技計劃的唯一發展中國家;在數學、理論物理、地球環境、資源考察等許多領域具有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優勢;正負電子對撞機、銀河巨型電子計算機和曙光並行計算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在這些相關領域的世界前列地位。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既讓中國農民迅速地解決溫飽問題,又對全世界發展中國家人們的「吃飯」問題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確實讓人揚眉吐氣。中國實施「人才、專利和技術標准」三大戰略,在戰略高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組織實施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體、電動汽車、創新葯物與中葯現代化等12個重大科技專項。「科教興國」正日益發揮生產力的第一作用,「人才強國」這一全新戰略將人才資源上升到第一資源的高度。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發電設備等一大批重大成套技術設備研製啟動。由我國科學家牽頭16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個實驗室參加的「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已啟動,開創了中國科學家領銜重大國際科學研究計劃的先河。在國際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和歐洲導航衛星系統「伽利略」計劃等重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中,中國正成為一支重要的生力軍。2、世界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推動作用。據2005年第2期《求是》第61頁載:在經濟增長層面,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在擴大。據估算,1999至2003年間全球經濟增長部分的1/3是由中國經濟完成的。2006年第5期《求是》第58頁載: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8.21萬億元,進出口貿易額為1.42萬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9.9%和23.2%。而2004年我國GDP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我國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龐大市場之一,連續多年是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並擁有8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國佔世界經濟的總量和全球貿易額並不高,但2004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8.2%,貿易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16%。國際輿論公認中國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發動機」。中國努力發展與各國的互利經濟合作,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和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和南南合作,推動各國的共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增大,與世界經濟關系不斷加強,各國在經濟運作中都難以輕視中國因素的存在。展望未來,黨的十七大報告對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⑽ 對黨和政府工作及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認識和看法

黨和政府工作制度是指為了實現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科學化、程序化和規范化所制定的標准和要求.
黨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黨的工作職權制度、黨內報告工作制度、請示報告制度、黨員目標管理制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制度、黨員聯系群眾制度、黨員統計工作制度、黨的文件保管制度、黨的保密制度、黨費收繳、管理和使用制度等
政府工作制度主要包括:會議制度、政務督辦制度、公文審批制度、調查研究制度、內事活動與外事活動制度等.
制定和實施黨和政府的工作制度,以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管理體系和科學的工作方法,對於實現黨和政府的工作科學化、程序化和規范化;對於轉變領導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對於新形勢下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鞏固執政黨的領導地位,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經濟社會發展國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