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的博弈加劇,是影響國際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變數嗎
應該是這樣認識。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的這種博弈會加劇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和在雙方競爭中的發展。博弈的結果可能會使守成大國認識到進一步改革的重要性,發達國家可能需要再發展,而不是一味地守成。
⑵ 中美兩個大國的貿易戰爭,將會對全球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中美兩國的的貿易戰只會造成雙方都損失,而且對於全球經濟都會一個影響,而不會向特朗普所想的那樣通過貿易戰來制約中國,從而美國繼續稱霸。首先美國和中國都是世界強國,美國從二戰以來一直就是世界第一強國,而中國從東亞病夫慢慢通過改革開放還有一些重大的戰略方針慢慢的變大變強成為了世界強國。
而對於美國來說損失就更加的慘重了,美國在制約中國的時候,加征關稅,那麼中國也不會屈服,也同樣作出了一些措施,就讓美國本應該是中國製造的東西,到後來發費的錢更多,而且像蘋果這樣的公司,以前每個人割腎都要買的電子產品,如今卻不是高端科技產品的唯一選擇了。
⑶ 什麼樣的國家叫經濟大國
經濟大國,一般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中經濟實力比較強大,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國家。但是確定一個經濟大國的標准,國際上並無統一規定。不過在考慮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時,人們通常用以下經濟指標說明一國在某時期中的相對經濟優勢。這些經濟指標主要是:
(1)國民生產總值及其按人口平均值。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所有部門在一定時期(月、季、年)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全部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是綜合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的指標之一,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2)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反映一國的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較大。
(3)各經濟部門(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等)的主要產品產量。如煤炭、石油、發電量、粗鋼、汽車、水泥、合成橡膠、化纖、商船噸位、穀物、肉類等產品的產量,它反映一國各主要產品的生產水平。
(4)出口貿易額及工業品在出口總值中的比重,反映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聯系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工業產品的出口能力。
(5)黃金外匯儲備。這是一種國家經濟的後備,包括黃金、外幣匯票和支票、外國有價證券以及國外短期存款等。主要用於保持國際收支的平衡,反映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支付能力。
在全面分析上述各項指標後,就可以看出某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經濟大國經濟的發展變化對世界經濟也會產生重大影響。根據上述指標的綜合分析,一般認為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和加拿大等國是世界八大經濟大國。不過應該指出,經濟大國的概念是相對的,經濟大國的名單和數目也會隨世界各國經濟實力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⑷ 新冠肆虐,多國經濟受損,中國經濟對世界影響究竟有多大
我們從初中開始學習歷史和思想政治,老師們在給我們講解這些歷史的時候,經常會告訴我們,現在世界各國的聯系愈發的密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現在國際經濟已經有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表現,這次中國新冠肺炎不只是影響了中國本身的經濟,世界各國的經濟出現了停滯或倒退的現象。
所以說,本次新冠肺炎導致了國際市場都出現了巨大的波動,對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出現了明顯的影響,這次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全球性質的。
⑸ 中國已成為了世界經濟大國是正確的說法嗎
按照目前的實際綜合國力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來說,中國確實是世界范圍內比較靠前的經濟大國,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已經足以影響到全世界。
⑹ 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
中國與美國的經濟,也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聯系緊密。自2006年底起,每年兩屆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輪流在中美兩國舉行。到今年6月份,已是第四屆。在民間,中國的投資者,已經開始習慣用全局的眼光去洞悉股市的行情波動,去年發生在美國的次級債危機,更成為中國民眾熱議的話題。
人們關注美國經濟,實際上是看到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美國次級債危機如同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正在引發一場波及全球的財富退潮。具體到中國經濟而言,美國經濟波動將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近日,記者走訪了人民大學趙錫軍教授,以及著名財經評論員侯寧先生。
「美國打噴嚏,中國就感冒」
《環球人物》:對於現階段中美經濟的關系,曾有人用「美國打噴嚏,中國就感冒」來形容,那麼您認為美國經濟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會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趙錫軍:首先,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政策的變化必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影響。比如,美國貿易政策的變化、法律法規的變化都將通過影響中國出口行業,進而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其次,目前比較明顯的,就是美元貶值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美元貶值後,一些以美元計價的原材料價格將大幅上升,無疑提升了中國製造業的生產成本,從而成為推動中國物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美國市場出現疲軟後,全球很多投資者都將手中的美元資產進行大規模拋售,而中國良好的經濟環境,成為國際投資者青睞的對象,於是,大量熱錢湧入中國,給中國的資本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侯寧:中美兩國經濟已經到了唇亡齒寒的地步,對中國影響最直接的,是中美貿易和中國對外投資,間接沖擊的是中國銀行業和股市。但由於中美經濟在實體經濟領域的來往最多,所以,中國外貿對美國經濟的依賴也最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發現,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最大地體現在兩國貿易上。當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時候,中國對外進出口額大幅下降,中國境內的大量製造型企業也面臨破產。當然,離開了「中國製造」,普通美國家庭的生活也遭受空前困擾。中美貿易往來事關兩國經濟發展、企業生存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須慎重對待。
去年爆發的美國次級債危機,則更具體地說明了美國經濟波動對中國的影響。
《環球人物》:能以美國次級債危機為例,具體談一談嗎?
趙錫軍:可以從貿易、投資兩方面來看。從貿易角度上看,次級債危機通過影響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進而影響到消費市場,造成需求下降,這會波及到中國的出口行業。出口企業銷量減少後,利潤下降,就業減少,最終必然造成中國經濟下降。在投資方面,次級債危機爆發後,美元貶值,進而導致中國在美國投資的資產以及外匯儲備大量縮水,使我國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蒙受資產性損失。還有一點不能忽視,次級債危機導致美元資產縮水後,很多投資者會把資金投入到投資回報率更高的中國,影響中國股市的未來走勢。
《環球人物》:那您認為,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不是越來越大了呢?
侯寧:我們不妨從歷史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改革開放後,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經了這樣幾個階段:第一,解放思想階段。在1990年前,美國經濟對中國的影響屬於觀念博弈型。計劃經濟導致的經濟困境使我們意識到它的不足,這便有了股份制改造的探索;第二,市場試驗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標志是證券市場的誕生,在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不能說完全照搬了美國經濟,但至少其影響力遠大於中國的自我摸索;第三,市場和政府管制博弈階段。以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開始為起點。在這一階段,美國經濟不僅從發展模式和虛擬經濟領域,而且在外貿等實體經濟領域,都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實質性影響,中國嘗到了市場經濟的甜頭,但也發現了自由市場經濟的挑戰和不足。至此,中國雖然仍受美國經濟影響,但也開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
美國股市能間接影響中國股市
《環球人物》:美國股市與中國股市之間會相互影響嗎?
趙錫軍:兩國股市之間確實呈同向變化趨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投資者同時在中美兩國投資。如果股市行情不景氣,他們可能同時在兩個市場收回投資,於是便加劇了兩個市場的不景氣狀況。同理,如果兩個市場行情都很好,他們可能會同時在兩個市場追加投資。
另外,國內很多企業通過H股在香港上市,吸引了很多投資,包括美國投資者。美國市場的變化會通過香港,傳遞到中國。目前,這種影響越來越密切了。
盡管兩國股市之間關系非常密切,但是這種相互影響,不能夠在數量上明確界定。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美國股市上漲1%,中國就上漲1%,美國股市下跌1%,中國就將下跌1%。
侯寧:我曾斷言「影響中國股市的因素早在股市之外」,意思是說中國股市的發展除了受制於內因之外,一定時期內,美國等國際股市、匯市、油市的漲跌也已經能嚴重影響中國股市。近期美國股市大跌,直接壓制了中國股市的反彈空間;而美國原油期貨暴漲,則通過影響中國經濟基本面而間接施壓於中國股市。這就是中國投資者不得不密切關注美國股市、油市和匯市的原因。
《環球人物》:目前,國內對於「國際資本不斷流入中國是福是禍」,這一問題爭議不斷,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趙錫軍:國際資本分為短期資本和長期資本。長期資本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有幫助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吸收了大量的國際資本,這對我們經濟發展起了極大的作用。但是,當短期資本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帶來經濟波動。
短期資本也就是游資,他們進入中國只為尋找一些短平快的投機項目,賺了錢就會撤出去,造成資本的大進大出。資本大進的時候,為某些行業帶來泡沫;資本大出的時候,則會造成這些行業的萎縮等等。因此,要避免國際游資的大進大出,引導國際資本平穩進出。
全球性衰退,中國很難「獨善其身」
《環球人物》:當前,美國以及全球的經濟普遍都不景氣,中國該如何應對?
趙錫軍:在目前全球經濟關系日益密切的情況下,全球經濟衰退,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就中美兩國而言,美國消費水平降低後,就會影響到中國出口市場。所以,我們要盡可能想辦法讓我們的企業擴大出口市場,把在美國市場上減少的出口在其他市場上補回來。另外,當我們一種商品賣不出去之後,我們可以改為其他商品,也就是改變我們的貿易結構。通過這兩個辦法,降低美國經濟不景氣為中國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並非只是依賴於出口,而是來源於出口、投資和消費三個方面,所以,我們要協調好三方面的比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侯寧:由於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美元貶值以及中國國內通脹等因素,「中國製造」的集中地「珠三角」和「長三角」正日漸蕭條,「中國製造」的出口逐漸減少;同時,由於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製造」不再那麼廉價。在目前美國經濟衰退的情況下,為了縮減成本,美國可能會把製造業中心、進口中心向越南、印度等地區轉移。這對一些中國企業而言,便意味著停工和工人失業。我們必須盡快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度過這場危機,才不至於在美國經濟衰退的時候最終出現「美國衰退、中國埋單」的局面。
《環球人物》:前不久,索羅斯在《金融市場新典範》一書中指出,雖然全球經濟不會發生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但可能出現極其漫長的全球性衰退。您認為未來中美經濟的走勢會怎樣?
趙錫軍:未來兩三年,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將進入經濟發展比較艱難的時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速度慢;另一方面是通脹壓力比較大。美國前兩個季度的經濟增長不超過1.5%,但是價格上升則達到4%。這說明,美國經濟出現了負增長,對所有的美國老百姓來講都是收入減少,花的錢卻更多了。
中國則不同。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上半年達到了10.4%。但是我們也面臨越來越大的通脹壓力,上半年CPI達到了7.9%,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減去物價上漲速度後是一個正數,這表明我們的經濟是增長的。這與美國的經濟負增長是不一樣的,我們面臨的情況是高增長高通脹。
侯寧:美國這次因次級債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是二戰以來最深刻的一次,美國每個家庭平均欠債額已經超過了14萬美元。所以,次級債危機可以說是對美國透支型生活哲學的一次「清算」。可以預見,美國經濟未來兩三年內都將處於低迷狀態。當然,對中國經濟而言,也面臨歷史性轉型的問題。能否利用自身現有優勢,借美國經濟衰退之際化險為夷,也是有機遇、有挑戰的一道新難題。但在此之前,我想有一點是我們必須做的,即不要存僥幸心理,一定要樹立憂患意識,把困難擺足想夠,而不是一味地希望「獨善其身」
⑺ 如何理解中國是一個政治大國而不是經濟大國
中國是一個政治大國。中國是二戰最主要的四個戰勝國之一,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5個公認的核武器擁有國之一,在戰後通過各種途徑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是唯一與兩個超級大國都曾經進行過軍事沖突和政治對抗的國家。同時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所以對世界和平和發展狀況責任重大,影響深遠。這都能看出中國是個政治大國。
但中國從經濟上看仍然是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目前生產力水平總體還教低,且發展很不平衡;人口眾多,經濟和社會壓力大,負擔重;經濟體制還在改革之中,阻力還很大;人均資源和人均經濟總量太低;人口總體素質不夠高,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創新能力;國家還沒完全統一,與鄰國存在領土紛爭,經濟發展受到牽制。這些都可以看出中國還不是個經濟大國。
⑻ 美國為什麼是世界上第一經濟大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范圍力量的對比。自資本主義興起以來一直處於中心地位的西歐被嚴重削弱,美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爬上了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
大戰期間,美國由於有兩大洋作為天然屏障,戰爭遠離本土,生產能力沒有受到破壞。不僅如此,美國經濟由於受到世界范圍內大量軍火和糧食需求的刺激而急劇地增長。1941年3月至1945年12月,美國作為「民主陣營的兵工廠」,通過「租借法案」,向英、蘇等國供應了約491億美元的軍用物資和糧食。這一方面支持了反法西斯戰爭,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1940—1944年,工業增長速度每年平均達16.9%。1945年同1939年相比,美國工業生產能力擴大了約40%。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從1939年的886億美元上升到1945年的1350億美元。
戰後初期,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一半以上、出口的1/3、黃金儲備的3/4、穀物收獲量的1/3;它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大大加強。與此同時,其主要競爭對手則嚴重削弱,不得不仰仗於美國的援助。1947年6月,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感慨道:美國「今天正處在拿破崙戰爭結束時英國的地位。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掌握了全世界財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國則掌握了大約50%。」①
美國作為二次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之一,憑借強大的經濟後盾,軍事實力也急劇膨脹。1939年,美國武裝部隊總人數只有33.5萬人,國防預算不過10億美元,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這兩個數字分別上升到1212萬人②和800億美元以上。美國擁有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1200多艘戰艦和5萬多艘供應、登陸船隻,它的海軍艦艇噸位達380萬噸,大大超過英國的150萬噸,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強國。美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它的15000架遠程飛機幾乎壟斷了整個洲際空中運輸。戰後初期,美國在56個國家駐有軍隊,在國外建立了484個軍事基地,還壟斷了原子武器。美國已成為全球性軍事強國,它的軍事力量不僅在資本主義世界,而且和蘇聯相比也處於明顯優勢。
在科學技術方面,美國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二次大戰期間,出於戰爭的需要,美國政府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從事科學研究,1941—1945年間,受雇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從8.7萬人增加到19.9萬人。同時,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大批世界第一流科學家流亡美國,從而使美國擁有了空前的智力優勢。代號為「曼哈頓計劃」的原子彈研製工程就是來自各國的科學家通力合作的產物。1945年7月16日美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標志人類大規模利用原子能時代的開始。
1945年底,美國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標志著世界應用電子計算機的開端。戰爭期間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戰後美國作為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率先興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國家。
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客觀上把美國推上了資本主義世界中心的位置,確立了它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它憑借比其他國家強大得多的經濟、軍事實力,公開追逐世界霸權。1945年12月29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致國會的咨文中說:「勝利已使美國人民有經常而迫切的必要來領導世界了」。
⑼ 三大國際組織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世界經濟正面臨諸多危險和挑戰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5月25日發布了《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的更新預測與分析。報告顯示,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從危機中日漸復甦的階段,而且各國的恢復步伐不一,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保持強勁增長,繼續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的驅動力;今、明兩年全球生產總值將分別增長3.3%和3.6%,比年初的預計稍有增加。
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對危機後全球的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和巴西繼續帶動全球經濟復甦,而發達國家為了解決公共債務水平的可持續性問題,其財政政策正轉向緊縮,這將在短期內削弱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
報告指出,世界經濟正面臨諸多危險和挑戰: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長期失業的現象可能比解決短期失業更為困難;發達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也在逐漸轉弱;與此同時,金融行業仍然脆弱,銀行和信貸機構向企業貸款依舊疲弱;還有一些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問題,不斷走高的糧食和石�圖鄹袼淙歡砸恍┏隹詮欣跋熗艘恍┟裰詰納睿恍┕椅瞬扇×爍細竦幕醣藝擼庵只醣藝叨躍沒指創戳爍好嬗跋歟淮罅康淖什魅胍哺恍┬灤司錳宕戳艘恍┪侍猓緇醣疑怠⑼ɑ跖蛘偷取�
報告警告說,各國採取的政策遠遠不能解決全球經濟所面臨的危險,由於復甦仍然脆弱,加上高失業率水平,發達國家應注意不要過早採取財政緊縮政策,所制定的財政政策應該考慮到減少失業和促進結構改革等因素,以取得中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報告指出,主要經濟體之間應該尋求可信和有效的政策協調辦法,當務之急是將二十國集團的「全球可持續重新平衡框架」變得更加具體和具有操作性。
聯合國:全球和平指數連續第三年下滑
恐怖主義襲擊的威脅以及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暴力沖突等主要因素導致2011年的世界和平程度連續第三年下降,給全球經濟造成了超過8萬億美元的巨額經濟損失。這是最新一份《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報告的結論。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5月26日在紐約總部舉行記者會,向媒體介紹了由非營利機構經濟與和平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編撰的最新一份《全球和平指數(Global Peace Index)》報告。該研究所董事會主席克萊德·麥康納基(Clyde McConaghy)稱該機構在過去一年對全球153個國家和地區的和平程度進行了評判,其覆蓋范圍佔到世界陸地總面積的87%,全球總人口的99%。麥康納基分析說,全球和平程度正在變得更加糟糕,這是今年報告的主要結論。它明顯反映了"阿拉伯之春"民權運動對和平的影響。利比亞的和平指數出現了最大幅度的下滑,排名全球第143位,跌了83個位次;巴林和埃及的排名也分別下降了51位和24位。這與民眾和政府之間的沖突緊密相關,說明相關國家需要尋求除武力之外來維持穩定的新方法。此外,經濟不穩定引起的動盪,以及恐怖主義活動的抬頭均導致一些國家的和平程度有所下滑。
麥康納基援引報告指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和平程度仍舊最低,40%的和平程度最低的國家均來自該區域,其中索馬里和蘇丹分別排名倒數第一和第三位。西歐則連續第五年成為和平程度最高的地區,當地大多數國家均排名在前20位,其中冰島被評為世界上和平程度最高的國家。此外,中國的排名沒有變化,仍處於第80位;美國的和平指數排名則從去年的第85位小幅上升至第82位。
總部位於澳大利亞悉尼的經濟與和平研究所是一個新興的全球性智庫,其研究方向是經濟發展與和平之間的關系。由其負責編撰的《全球和平指數》報告通過引用聯合國及國際組織的資料,對包括武器出口、暴力犯罪、戰爭死傷者、囚犯人數、潛在恐怖襲擊威脅、社會和政治矛盾等23個指標進行綜合評估,並為一國的和平程度打分。
經合組織:預測世界經濟2011年增長4.2%,2012為4.6
總部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25日公布最新經濟(310358,基金吧)展望報告說,由於經濟復甦基礎不斷擴大和可持續能力不斷加強,世界經濟今年增長率可望達到4.2%,明年達4.6%,與該組織去年11月發布的預測保持不變。
經合組織指出,去年中期以來,在個人需求驅動下,全球經濟增速回升,復甦基礎不斷擴大。雖然今年初中東政局動盪引發能源和糧食價格飆升、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在短期內遏制了全球經濟復甦的強勁勢頭,但這些事件的負面效應將在今年下半年減弱。然而,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仍然非常不平衡,不僅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速度不均,即使在發達經濟體內都有很大差別。
經合組織預測,與2010年相比,其成員國經濟平均增長率2011年將下降0.6個百分點至2.3%,2012年將反彈至2.8%。歐元區經濟整體增長率今明兩年都保持在2%的水平。美國經濟增長率今年將達2.6%,明年將達3.1%。由於受地震海嘯和核泄漏事故影響,日本經濟今年將下滑0.9%,明年將反彈至2.2%。
失業問題仍將是發達經濟體面臨的最大挑戰
經合組織認為,失業問題仍將是發達經濟體面臨的最大挑戰。預計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失業率將從2010年的8.3%降至2011年的7.9%,至2012年則將減至7.4%。這一數字仍遠高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平均水平。2011至2012年,歐元區失業率將分別為9.7%和9.3%;美國失業率則分別為8.8%和7.9%。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敦促各成員國政府採取措施,擴大就業。他說:「如果失業率無法得到大幅降低,我們等於還是沒有走出金融危機。」
經合組織預測,強勁的內需、較小的庫存量和非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大量資金活動將加大通脹壓力。預計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通脹率將從2010年的1.8%升至2011年的2.8%,到2012年將降至1.7%。通脹壓力將迫使經合組織成員國收緊銀根,而此舉將拖累經濟復甦。
全球經濟復甦風險仍存
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卡洛帕多安指出,全球經濟復甦風險仍存,一些風險是經濟擴張內生的,另一些風險與一些特定事件緊密相連。上行風險包括一些結構性帶來的意外短期刺激效應和私營部門因為信心增加而活躍過度。多數風險是下行的,包括油價和糧價持續上漲將催高核心通脹,影響美國和日本削減赤字的努力,並導致房地產市場疲軟。而金融不穩定因素將在歐元區進一步擴大。
帕多安說,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發達經濟體可以通過結構性改革來提高潛在增長率,從而有利於鞏固公共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正常化,而新興市場經濟體應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脹,但大量資本的流入將影響收緊銀根的實際效果。他建議新興市場經濟體也採取結構性改革,促進可續持性和包容性增長,同時促進全球經濟恢復平衡。
OECD預測關鍵點:
2011年全球GDP料增長4.2%,2012年料增長4.6%
預計2011年美國GDP增長2.6%,2012年料增長3.1%,11月時預估分別為增長2.2%和持平
美聯儲應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加息,到年底將加息至1.0%
歐央行應暫停調整利率,之後至2012年底時升息至2.25%
歐元區2011年CPI料升2.6%,2012年料升1.6%,11月時分別預估升1.3%和1.2%
料日本2011年GDP將下滑0.9%,2012年將增長2.2%,11月時預估分別為增長1.7%和1.3%
認為英央行在2011年底將升息至1.0%,2012年底升息至2.25%
預計中國2011年GDP增長為9.0%,2012年料為增長9.2%
以下為經合組織對部分國家的預測言論:
美國:上調經濟增長預期,呼籲美聯儲加息
經合組織25日稱,美聯儲未來幾個月應該加息,因其上調了美國經濟增長預期。經合組織稱,其預計美國2011年經濟增長2.6%,較11月份預期的增長2.2%有所上調。然而經合組織的預期遠遠低於美聯儲的預期,美聯儲4月27日預計美國2011年經濟增長3.1%至3.3%。盡管經合組織認為能源價格和商品價格上漲對於經濟增長構成嚴重的下行風險,但經合組織建議美聯儲開始緩慢撤銷部分非尋常經濟刺激舉措。經合組織在報告中稱,「2011年下半年應該溫和削減貨幣刺激舉措」。經合組織(OECD)經濟學家AlanDetmeister稱,美聯儲在年底之前應該將基準利率從目前的0.25%上調至1%。經合組織表示,持續的高失業率不足以維持利率在歷史低點,因低利率增加了未來的泡沫或通脹風險。該組織預測,美國失業率2012年多數時間仍接近於8%,目前美國失業率處於9%的水平。
經合組織表示,目前,幾乎沒有跡象顯示持續異常寬松的貨幣政策嚴重增加了通脹預期,或導致另一輪資產價格泡沫,稱原油和其他商品可能是例外。經合組織預計不太嚴重的通脹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持續,預計美國2011年消費者價格指數增長1.9%,2012年增長1.3%。美聯儲6月將按計劃完成6,00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計劃,旨在長期維持低利率。該行資產負債表目前處於創紀錄的2.74萬億美元,但大部分銀行儲備仍然在美聯儲,而沒有借貸給企業。經合組織表示,收緊貨幣政策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未來大幅度,而且可能破壞性加息的需要。
加拿大:上調今年GDP增速預期,應迅速重啟加息周期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5月25日發布最新預測稱,加拿大經濟今年或將增長3%,該預期增幅大於六個月前預期的2.3%;並稱,加拿大央行應迅速重啟加息周期,以預先遏制通貨膨脹壓力。加拿大央行此前預計,2011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2.9%。2010年加拿大GDP增速為3.1%。OECD將加拿大2012年的GDP增速預期從3%下調至2.8%,但較加拿大央行的2.6%的預期略顯樂觀。
日本:經濟將於第三季度復甦,災後重建支出推動經濟增長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周三稱,受地震及海嘯影響,第二季度日本經濟摺合成年率將萎縮3.7%;但隨著供應鏈恢復,且災後重建支出推動經濟增長,下半年日本經濟將強勁復甦,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幅度摺合成年率將分別達到5.3%和3.5%。經合組織預計2012年日本經濟將回歸緩慢增長態勢,增長幅度為2.2%。
歐元區:今明兩年歐元區經濟將繼續保持溫和復甦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周三發布經濟預測報告稱,今明兩年歐元區經濟將繼續保持溫和復甦。OECD表示,盡管如此,歐元區各成員國的經濟狀況存在很大差別:德國及其他歐元區核心國家的經濟增長將較為強勁,而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國將面臨低增長或負增長以及失業率高企的困境。
OECD稱,這四個國家根據歐盟(EuropeanUnion)要求實施的赤字削減計劃將給國內需求帶來壓力,並在一定程度上對歐元區整體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OECD指出,2011年和2012年歐元區本地生產總值(GDP)將平均增長2%;今明兩年的平均失業率將分別為9.7%和9.3%。OECD表示,受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動,通貨膨脹率大幅上升,但這些價格因素不大可能對工資產生持久影響。OECD預計,2011年和2012年德國經濟將分別增長3.4%和2.5%;法國經濟將增長2.2%和2.1%。
但該機構預計,今年希臘和葡萄牙經濟將出現負增長,而愛爾蘭經濟增長將持平。OECD還預計,今年西班牙經濟將僅增長0.9%;OECD還補充稱,2012年歐元區外圍國家GDP都將實現增長,只有葡萄牙除外。OECD對於歐洲央行(ECB)3月份將利率從1.0%上調至1.25%表示歡迎,並表示今年再無加息的必要。但該組織表示,為控制通貨膨脹,歐洲央行到2012年底應該將基準利率上調至2.25%的水平。
歐債危機:希臘愛爾蘭及葡萄牙債務水準可能無法持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周三(5月25日)發布的半年度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若融資利率長期維持在高位,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的債務水準將會變得無法維持,而所有恢復各國財政體質的政策選項都會帶來巨大風險。OECD在其一年兩次的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即使三個國家都達到歐盟(EU)/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紓困計劃所個別設定的目標,它們依舊面臨著艱巨的挑戰。即使三個國家的政府多少都處在達成財政目標的軌道上,只要市場利率長期維持在目前水準,這些國家的財政情況仍舊無以維持。OECD指出,若市場信心遲未恢復,OECD列出了三個可行的政策選項,但也明確指出,每個選項都會帶來風險,且未為任一選項背書。
OECD列出的第一個選項是由歐盟和IMF持續以遠低於市場水準的利率來提供資金。但是該組織稱:"如果最終有任何國家無法以這個利率來償還債務,持續提供資金協助也只會拖延真正解決其債務問題的時間。"OECD表示,盡管持續提供協助會在短期內安撫市場,但若官方貸款被視為擁有優先地位,則可能會推高債券收益率。該組織表示:"除非這些援助大幅降低了違約的可能性,否則會造成更高的風險。"OECD列出的第二個選項是調整現有債券的久期,但這需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進行,而且也要有低利率,才能恢復財政的可持續性。第三個選項是透過廣泛債務重整來降低政府負債。
但該組織稱:"實際上,這個選項有相當嚴格的條件,需要找出以下三個問題的解答:如何避免國內金融業瓦解,否則會有災難性的後果;如何避免影響透過金融體系波及其他國家;以及如何避免其他國家有樣學樣。"OECD無序的債務重整可能會拖累歐元區金融體系的核心,使得全球避險情緒升高。在這種作法下,若有需要為銀行體系提供進一步支撐,可能帶來不利的財政效應,且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可能受到嚴重沖擊,進而給其貨幣政策的可信度帶來風險。對於整體歐元區,OECD預期今年經濟復甦將增強,但也指出基本通脹壓力會維持在低檔,歐洲央行無須進一步調升利率。
法國:今明兩年分別增長2.2%和2.1%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周三將其對法國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預期上調至2.2%,之前的預期為2%。OECD預計法國2012年GDP將增長2.1%。
英國:下調經濟年增長預期,必須放慢赤字削減步伐
經合組織(OECD)周四提醒英國政府必須放慢赤字削減步伐,否則將存在損害經濟復甦的風險。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帕多安(Pier Carlo Padoan)向《泰晤士報》表示:「如果在增長前景方面沒有太大的好消息,我們認為英國放慢財政緊縮步伐是有利的。我們已看到英國經濟增長數據略低於預期,如果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就有放慢赤字削減步伐的空間。」經合組織的建議是在其下調英國經濟年增長預期的背景下提出的。今年年初經合組織預計英國經濟今年增速為1.7%,3月份則調低至1.5%,周三進一步調低至1.4%,並將英國2012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從之前的2%下調至1.8%。經合組織警告英國,由於經濟增長乏力,目前7.9%的失業率將在年底升至8.1%,2012年進一步升至8.3%。它還建議英國年底前溫和加息以遏制通脹,目前4.5%的通脹水平已大大高於央行設定的2.5%的通脹目標。
⑽ 大型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大型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建國初期,我們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加快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擁有了國有資產和國有企業。半個世紀過去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建立,國家擁有國有資產和發展國有企業的目標更多地轉化成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對大多數國有資產進行處置,將其變現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於社會救濟,從實物或賬面上來看,國有資產沒有了,但這種處理維護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局,那麼,這種處置應該同擁有國有資產和發展國有企業具有同樣的效果。事實上,這種處置方式正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長期目標取向。但是,在這種處置方式尚沒有完全鋪開之前,大型、特大型國有企業仍將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首先,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雖然通過「抓大放小」,一部分國有中小企業以租賃、承包、售出、參股等方式向產權多元化轉變。但是,進入2000年,我國的國有資產已經達到9萬億元人民幣,構成了極其巨大而龐雜的體系,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在幾乎所有的工業領域仍占據主導地位。其次,大型國有企業是抗衡跨國公司的主力軍。中國加入WTO以後,國際知名的大型跨國公司大舉進攻中國市場,各種洋貨猛烈沖擊國貨。盡管民營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於其在技術、質量、規模等方面的顯著差距,尚不能與跨國公司抗衡,而只有大型國有企業才是抗衡跨國公司的生力軍。如彩電行業曾是進口產品最多的市場,但是1996年四川長虹等大型彩電公司在價格、質量、服務等方面向外國名牌展開市場爭奪戰,一舉打破了大屏幕彩電由外國名牌主導的格局,以致長虹的「紅太陽一族」大屏幕彩電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三分之一。再次,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支柱產業的重要支撐。在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冶金、有色和建材等重要產業中,我國七大汽車集團佔全行業總產值的66%;嘉陵、北方、輕騎、金城四大摩托車集團佔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上海、東方、哈爾濱三大發電設備集團,提供國內電站設備的70%。最後,大型國有企業仍是出口創匯的主要力量。1997年,國有企業出口創匯額超過了外商投資企業,居於領先地位。其中,大多數大型國有企業以銷售額的1%左右投入研究與開發,有的達到2%,技術進步處於國內工業企業領先地位。近幾年,國有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總體處於虧損狀態,只有大型企業盈利,充分顯示國有大型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當然,我國大型國有企業與國外大企業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一是大型企業數量少;二是企業平均規模小;三是生產集中度低;四是真正的聯合體、企業集團少;五是大中小企業沒有合理的分工。從技術創新來說,我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年銷售額之和還不抵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銷售額。大型企業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