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市場經濟與發展

市場經濟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5 21:07:20

❶ 我國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發展

十四大上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
逐步實現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形成商品價格的機制,是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關鍵,是我國價格改革的目標.
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已經初步建立;今後,一方面繼續放開某些競爭性商品和勞務的政府定價權,進一步擴大市場調節的范圍;建立和完善政府價格調控制度的法規體系,制止亂受費,亂漲價,實施反壟斷,反傾銷,反暴利和打假措施,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
16大報告關於市場體系的論述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發展產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市場.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現代流通方式.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全國市場自由流動.

❷ 市場經濟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論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
摘要:市場經濟是一種作為基本調節方式的社會經濟制度形式,不能簡單地把它化約為經濟所有制形式,也不能把它誇大為社會的基本制度,因此,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生產資料私有制或公有制,也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市場經濟平等交換中產生的不平等的產物,
關鍵詞溫家園論文: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產物

以往我們總是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物,以為是在資本主義打破了封建專制,建立了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基礎上,蘊生了以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為調節和配置手段的市場經濟,並進而激發了生產力的積極性和潛能,但實際並非如此。市場、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呈現為前因後果和在時間上前後相序的關系。市場經濟產生於市場的發展,而資本主義則發端於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和結果。

市場是一定地區內的各種商品或某一種商品的供給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關系,因此,市場不僅僅是商品買賣的場所,而主要是勞動者之間通過彼此交換勞動產品而交換人的勞動本質的關系。市場與商品交換同時出現,據考證至少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不僅在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就已經有了市場關系,而且經過逐步發展,市場的形式不斷更新,范圍不斷拓展,在封建制社會可以說市場已相當繁榮,在我們通常稱之為自給自足的封閉的封建制自然經濟結構中,市場遍及各處,它們就像這個自然經濟軀體中的無數的毛細血管一樣,推動著整個軀體的經濟循環。市場是勞動者們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恰當的交換形式和手段,市場調節、促進著生產和消費的發展,可以說,經濟史概括地說也是一部市場史。

在市場交換關系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一種以市場調節為基本方式來發展國民經濟的經濟體制,其根本特徵是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調節和分配生產要素,通過市場調節機制配置各種社會資源。市場經濟採取的是:信息及調節機制的橫向化,主要以市場對信息(最重要的是價格)進行橫向傳遞和接收,經濟主體自由取捨;決策機制的分權化,經濟主體在獲取市場信息的基礎上,自由決策,自擔風險,自享成果;財產機制的私有化,財產及利益邊界清晰;激勵機制的物質化,利益驅動,金錢刺激。市場經濟是一種作為基本調節方式的社會經濟制度形式,顯然。不能簡單地把它化約為經濟所有制形式。也不能把它誇大為社會的基本制度,因此,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生產資料私有制或公有制,也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制度。

我們以往之所以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是因為,在歷史上,西歐的市場經濟發展產生出了資本主義。15世紀,在西歐城市市場中,不僅建立了密集的銷售網路,而且逐漸產生了國際商品交易會和證券交易所。例如,1579年至1621年,由熱那亞商人組織的貝桑松(Besanson)交易會,專司錢款和信貸交易,運作精細周密,貨幣已經開始跨國流動。擁有證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會是在歐洲誕生以市場調節為基本方式發展經濟的經濟體制即市場經濟的最重要基礎。商品交易會和證券交易所不僅擴大了市場的地域,而且使市場超越了低層次的直接交換,這樣,市場已經不只是經濟軀體中的毛細血管,而且成為動脈和靜脈了,市場從此日益發揮在經濟中生產與消費的調節和配置作用即市場經濟。從距今6000多年前至500多年前,不論是在奴隸制經濟,還是在封建制經濟中,雖然在某些市場交易活動中存在某一些平等交換的成分,但基本上都是以武力或特權佔有、配置資源的經濟體制,還不是以平等交換為一般的、普遍的資源配置方式的市場經濟體制。在距今大約500多年前的西歐,雖然仍是處於封建制度統治下,但在熱那亞、威尼斯、佛羅倫薩、巴黎、倫敦等城市中,卻在經濟領域中首先產生了市場經濟體制的萌芽,繼而誕生了市場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真正突顯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個人的利益和勞動受到肯定甚至張揚,極大地調動廣大社會勞動者為個人利益而奮斗的積極性,刺激和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同時,由於勞動者個人之間彼此先天能力和後天機遇的不同,又必然導致勞動者個人收益的差距,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結果會是能力強者越來越富,能力弱者越來越窮,貧富兩極分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馬太效應,即效率越高的人,在競爭中就越居優勢地位,高效率者的效率也就會越來越高;相反,效率越低的人,在競爭中就越居劣勢地位,低效率者的效率也就會越來越低,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二者效率高低的差別會越來越大。因而,正是在市場經濟繁榮的基礎上,私有財產和資本不斷積聚和融合,產生了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產生於18世紀的產業革命之前。資本主義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和以剩餘價值最大化為目的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進而又經過產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以政治制度的形式加以確定下來。可見,資本主義並不是市場經濟,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市場經濟平等交換中產生的不平等的產物。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作為調節方式應該是在生產與消費之間扮演一個自然的聯系和顯示供求關系的角色,即亞當斯密(Adam Smith)稱之為的無形的手,但資本主義產生後,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能帶來剩餘價值的資本成為主宰,市場事實上逐漸被資本操縱,被擁有資本特權的資產階級(資本家集團)操縱。建立在平等關系之上的市場交換導致了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的建立,資本主義製造和利用壟斷,又不斷產生和加深著不平等的市場交換。

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與形成,是以鄧、江志為核心的黨的兩代中央領導集體艱辛探索的智慧結晶

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入而逐漸清晰起來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徹底轉變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那種統得過多過死,經濟缺乏活力,我國經濟面臨崩潰邊緣的嚴峻局面,所以,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首先在「放」字上做文章,逐步走上了一條市場取向的改革之路。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商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提出建立適應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目標,等等。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1、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在發展中堅持,在堅持中發展。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從經濟體制方面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極大地豐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3、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給中華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為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注入強大活力

❹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優缺點

一、市場經濟的優點:

1、能夠是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節中去;

2、能夠個企業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勝劣汰,促進技術和管理進步;

3、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能促進生產與需要之間的及時協調。

4、調整物價,控制物價不亂上漲。特別當前階段應該發揮供銷系 統的行政職能,對其部門應該實行計劃經濟體制。

5、糾正市場失靈的弊端: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

6、能夠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才力進行重點建設,集中有限的資金發展重點產業

二、市場經濟的缺點:

1、對經濟總量的平衡、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等的調節顯得無能為力

2、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容易造成經濟失衡和出現盲目性,導致資源的浪費

3、市場規律的作用會引起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出現兩極分化等現象

4、市場競爭會帶來環境污染生態問題

5、忽視長期利益和社會總體利益,對經濟總量無力調節

6、對於大的結構調整,市場機制顯得軟弱無力

三、計劃經濟的優點

1、能保證所有的人都有工作,能保證國計民生必需品的生產和供應。

2、對經濟進行預測和規劃,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在宏觀上優化資源配置,對國民經濟重大結構進行調整和生產力合理布局,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的合理化。

3、有利於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4、能夠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兼顧效率與公平。

5、貧富差距不象市場經濟那樣嚴重,身份等級差別也較小。

四、計劃經濟的缺點

1、容易脫離實際,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2、對微觀經濟活動與復雜多變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難以發揮有效的調節作用,容易產生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相互脫節。

3、不能合理地調節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容易造成動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現象。

4、形成特權階層和被奴役階層不可避免。消極怠工成為勞動者的必然選擇,束縛了企業的手腳,企業缺乏生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5、不利於推動技術進步和革新。

(4)市場經濟與發展擴展閱讀:

現代商品經濟社會的基本經濟體系集中體現為市場機制配置方式和基本運行方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以市場機制調節為基礎的微觀經濟體系。

2.以宏觀調控為手段的宏觀經濟體系。

3.確保基本經濟體系運行的市場體系和外在環境等。

這三個方面共同決定特定社會的經濟結構形式、運行機理和發展方式。

❺ 市場經濟發展的好處是什麼

一切以市場為背景 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使得經濟自由
比方說 市場需要5個蘋果 計劃經濟的時候今年之計劃了3個蘋果 就會有空缺存在
市場經濟的情況下 有兩個空缺的話 就會自動促使人們去生產這兩個蘋果
於是經濟的效益達到最大化 且穩定

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階段。中國改革之初,首先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東歐,決心仿照其市場化改革。但由於傳統體制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人們十分謹慎地對待市場問題。1979年3月,陳雲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這一思想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幾乎被引入這一時期的所有重要文獻。但兩者的結合被解釋為板塊狀的。(2)「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理論,標志著我國對於社會主義市場問題認識的一個重大突破。《決定》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3)「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做了精闢的論述。他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個精闢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的兼容問題上的認識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

❼ 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

http://www.cqvip.com/qk/95786A/200704X/24200636.html

這里有一個切題的

❽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專經濟為輔」屬的思想。
第二階段: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重新解釋了計劃經濟的內涵。
第三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希望能幫到你!

❾ 市場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原因

市場經濟是生產社會化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定高度的產物。
市場經濟形成和發展的原因:
1.大規模的生產社會化導致了國際分工。
2.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出現了剩餘物資可供交換,出現商品。由此,需要市場、資金、勞動力三個因素推動其發展商品經濟。國際分工適應這三個因素。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
市場經濟的支持者通常主張,人們所追求的私利其實是一個社會最好的利益。
理論上,市場經濟是自由的經濟、公平的經濟、產權明晰的文明經濟。

❿ 市場經濟對中國發展有什麼作用

市場經濟主要解決的是3個W問題 ,即生產什麽、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市場根據需求決定生產什麽,並且依照邊際生產力理論作最有效用運用稀缺資源。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較為有效的配置資源的形式,無論是國際市場競爭,還是國內市場競爭,都會給企業和技術進步帶來強烈的刺激因素,從而擺脫技術創新、技術變革的羈絆,以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是明智正常,是無可爭議的。

市場經濟並不是才能的,不應當把它加以神化。這需要我們超越這種神話,超越「看不見的手」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範式在失效主要發生在資源配置方面有關公用物品方面(common goods)。例如環境污染問題另一方面一些國家非起作用不可的領域。國家若不在這些領域發揮作用,整個市場經濟就無法運轉,更談不上甚麼效率之類的高標准了。這些領域包括:(1)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2)制定和實施法律,維持社會基本秩序;(3)界定產權,保護產權;(4)監督合同的執行;(5)維系本國的貨幣的價值。

另一方面財富分配不公問題與此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一個有效的政府是經濟與社會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它能夠對市場經濟和個人活動起催化作用、促進作用和補充作用,既要提高政府自身的效率和使用公共資源的效率,也要提高和改進政府的能力。國家在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應當發揮積極的作用。既使在成熟的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政府在糾正市場失靈和組織有效市場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市場轉型本身產生不穩定、不公平和多種痛苦,沒有政府支持,既不可能建立市場機制,也不可能減少轉型成本和社會風險以及政治不穩定

閱讀全文

與市場經濟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