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這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肯定不會!人口增速已經有效控制住了。這些政策的制定都是為國家發展服務的。
B.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有哪些方面對我國經濟有好處從經濟學角度看
分子【相同生產總量(數值)】不變,分母減小,結果會顯得大些。。.....
C. 計劃生育為什麼幫助經濟增長
這是官方說法: 一、「兩種生產」理論及其相互關系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基本特徵是生產力不發達,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決定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既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也包括人類自身的生產,二者統一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實踐之中,貫穿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之中。把發展社會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僅僅理解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片面的,是只見物不見人。人是最重要的社會生產力,在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物質資料的生產,更要考慮到人類自身的合理生產,使之相互適應,相互協調。對此沒有正確的認識,不能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就會影響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兩種生產一起抓,在努力發展經濟、增加物質財富的同時,合理發展人口生產,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二、經濟發展與人口變動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發展對人口變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有著不同的人口增長規律。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每一種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在特殊地、歷史地作用於人口規律。」人口變動反作用於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發展起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當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時,將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反之,將起到延緩經濟發展,甚至造成社會經濟的停滯與破壞的作用。 經濟發展對人口變動的決定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其 一,經濟發展決定人口的自然變動,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生育水平越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越低。其 二,經濟發展決定人口遷移。在現代社會中,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及第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使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導致人們從農業部門轉向非農業部門,從農村走向城市,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個地區,以謀求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其 三,經濟發展決定人口結構。包括人口階層結構、教育結構和職業結構等。 從宏觀角度看,經濟發展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影響人口變動。一是經濟發展使生產條件和生產方式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使得對勞動力由數量的需求轉向質量的需求。二是經濟發展促進了生存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強化了人們對自身發展和享受的需求,生兒育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逐漸弱化。三是經濟發展為城市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條件。城市化體現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全社會教育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現代生育觀念的建立等等。四是經濟發展促進了科技進步,提高了避孕節育技術,改善了人類生殖條件,從而促進了人口素質的提高。五是經濟發展有助於提高婦女參與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能力,促進其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的轉變。六是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制度日益完善,弱化家庭所承擔的傳統功能如養老、保障、安全等,有利於生育率的下降。 從微觀角度看,經濟發展同樣對人口變動產生影響:家庭是一個生產單位,家庭的生育決策取決於家庭收益最大化這一影響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將增加對高質量的勞動力需求,減少對低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家庭為了培養高質量勞動力,必須增加培養孩子的成本投入,從而產生孩子質量對數量的替代。二是父母受教育水平高,尤其是婦女受教育水平高,就業率高,收入水平高,則養育孩子的機會成本大,父母傾向於減少養育孩子的時間。三是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制度的完善,使得養育孩子的收益減少,生育效益下降,有助於降低生育率,四是城市化水平提高使人們更注重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再加上城市規模擴大,生活費用上升,增加家庭撫育孩子的成本,促使人們傾向於少生孩子。 上述分析對於我們做好計劃生育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所有宏觀環境的變化、政策變化只有落實到微觀利益機制的變化上,才會最終發揮作用,目前我國生育率的下降主要是依靠強有力的行政制約手段實現的,不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生育率的自發下降,這在農村尤為明顯。群眾的生育意願和生育政策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是由於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在家庭這一微觀層次上建立起一個有利於計劃生育的利益機制。因此,我們必須把建立利益導向機制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推行「三結合」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途徑。 三、人口國情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國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特別是農民多,這種狀況不是容易改變的。我們難就難在人口太多,很多問題都不容易解決,在生產還不夠發達的條件下,吃飯、教育和就業都成為嚴重的問題。我們要大力加強計劃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後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問題在一段時間內也仍然存在。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考慮的特點。十五大報告在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時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口國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基本的國情。中國人口比世界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還要多1億,要用7%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1%的人類,這就是中國的人口國情,也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在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認識人口國情的重要性,人口問題應該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雖然我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進入低生育水平國家的行列,但是由於人口基數大,人口的絕對增長量仍然比其他國家高得多,今後一段時期內平均每年還要凈增長1000萬左右。據預測,由於人口慣性的作用,我國人口總量還將繼續膨脹,直到21世紀中葉總人口達到16億左右才能緩慢下降,也就是說還要再增加4億多人口,而且這是以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為前提的。這就是說,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將在很長的時期內面臨人口多的問題。這也就決定了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 務。 四、人口問題是一個戰略問題 小平同志始終把人口問題作為一個戰略問題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來考察和處理。他指出:「我國的人口政策是帶有戰略性的大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是中國的重大戰略決策。」「中國對人口的增長採取嚴格的控制是從我們的切身利益出發的」。 中國要發展,既面臨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落後狀況,又面臨人口過多的巨大壓力。僅以糧食為例,1984年我國人均佔有糧食400公斤,達到世界人均平均水平,1996年的糧食產量雖然比1984年增加了900億公斤,但人均佔有糧食為392公斤,反而低於1984年的水平。也就是說,新增的糧食被新增人口消耗掉還不夠。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人口問題不能妥善解決,經濟就不能發展,人民生活就難以改善。 小平同志不僅把人口問題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敗,與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總任務能否實現聯系起來,還把人口問題同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社會發展和政治穩定緊緊聯系起來。小平同志認為,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窮的問題。他說,中國十億人口,現在還處於落後狀態,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窮的問題。 為了實現我國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的目標,小平同志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農村,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
D. 計劃生育對中國經濟有哪些影響
降低了人口的總數量,尤其是城市人口的數量,在政策的初期和中期為經濟發展,人民脫貧致富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政策的副作用也在逐漸的顯現出來,例如由於新生人口降低了,獨生子女的生活環境被極大的提高了,這種情況下,這些獨生子女就不再願意做一些基礎工人類的工作,這樣長遠看,對社會經濟發展不是太好的事情。
E.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什麼相適應
我國憲法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
社會發展計劃,對計劃期內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所作的部署和安排。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廣播、出版、民政、公安、政法、環境保護、人口、勞動工資、社會保障等項事業發展計劃。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計劃期內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況和客觀要求,按照國家確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提出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方針、任務,以及需要相應採取的重大措施,是指導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綱領。
(5)計劃生育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計劃生育的好處
1、有利於國家加速資金積累。實行計劃生育,使國家用於新增人口的消費減少,從而加速資金積累。
2、有利於勞動就業。實行計劃生育,可以使每年進入勞動適齡人口減少,減輕就業壓力從而有利於勞動就業。
3、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國家可以把積累下來的資金用於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更多的教育和技術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質量的目的。
4、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資源水平。實行計劃生育,可以緩解人地矛盾,提高人均佔有耕地面積、人均佔有糧食的水平。
F. 計劃生育給我國帶來的經濟影響 急!!!!!!!!
計劃生育在現如今意義已經不大了,農村等於沒有限制,敞開了生,城市裡雖然限制,但就算讓人生,多數養不起,也沒有精力來管教。但在八十年代還是對人口的控制起了一定的作用,不然印度的狀況就是中國的下場
G. 憲法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什麼相適應
憲法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
計劃生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計劃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為基本國策,同年12月寫入憲法。主要內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自製訂以來,對中國的人口問題和發展問題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但是也帶來了人口老齡化問題。
(7)計劃生育對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規定擁有最高法律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於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過四個憲法,現行憲法為1982年憲法,並歷經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於1949年9月29日頒布,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隨後起草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歷經四部,均以相應的年號作為區別。一般默認的憲法為最新版本,即八二憲法的2018年修正版。
H. 計劃生育人口增長同經濟和什麼相適應
【答案】A【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我國人口問題的認識。根據教材知識,我國人口過多、過快增長,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環境和就業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所以正確答案選A考點:人口問題的影響
I. 為什麼要對計生特殊家庭進行經濟扶助
有一個母親在村上當官,當時辦殘疾證是從鎮上發通知哪些人可以辦辦殘疾證?這個母親用手中的權為其女辦了一個智力三級殘,根本就沒有鑒定,兩口子每月領計生特戶一仟多。計生部門應該看她子女是否是智力三級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