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什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

什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

發布時間:2020-11-25 20:26:54

⑴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從哪些方面展開主要內容是什麼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目前主要是收入分配,壟斷,政府和企業關系等方面展開。而經濟專體制改革的前提是屬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破除人的干擾。完成經濟體制改革,形成各種性質的經濟公平地使用經濟要素的結果。對於社會穩定和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極大的好處

⑵ 什麼是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新常態

「新常態」代表了一種全面改革的系統思維,以及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出大問題的從容心態。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新常態」思路下,中國今後的經濟政策會如何設計?在我們看來,未來的經濟政策需要考慮如下問題: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經濟增速作為政策目標,短期內會維持一個增長區間。這個區間大約是GDP增速7%~8%,具體目標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認為,中國將構築5%~6%的新增長平台,以替代現在勉強維持的7%~8%的舊增長平台。這個方向是不錯的,不過這種替換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我們預期,未來3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以每10年為一個階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緩。面對經濟增速放緩,新常態下的短期經濟政策將會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以「微刺激」代替「強刺激」,不踩大油門。
二是必須推動市場化改革。「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它意味著在降低速度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曾有市場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態」的市場情景—「無效資金需求中斷了,利率下來了,微觀放活了,增速換擋成功了,產業升級了,企業利潤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這一系列變化的發生,必須有市場化改革作為保障,要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放開市場准入、打破壟斷等最基本的市場化改革。
三是必須警惕局部風險系統化、擴大化。「新常態」實際上是對過去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拼負債的中國經濟的一種糾正。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風險,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金融風險、實業萎縮與部分產業過剩的風險並存。這些風險目前在各個領域基本上以單獨、可控的狀態存在。如果經濟運行偏離「新常態」—過快或過慢都可能誘發風險,最需要警惕的是各種風險擴大,相互影響而形成系統性的風險。
「新常態」為今後的中國經濟發展給出了新的戰略定位,它意味著經濟目標調整、決策目標調整,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也要隨之調整。作為微觀經濟體的所有企業,都要主動來適應這種「新常態」的到來。

⑶ (28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各項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⑴2009~2013年,我國GDP持續增長;(1分)從2011年起,我國GDP增速減緩;(1分)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超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1分)這表明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1分)
⑵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起決定性作用。取消和下放審批項目有利於更好地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3分)②財政、稅收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有利於促進社會分工專業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3分)③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要求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建立自貿區有利於培育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拓展經濟增長空間;(3分)④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相關領域對民間資本開放有利於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優化投資結構,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3分)
⑶①有利於更好地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機統一;(3分)②有利於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發揮人民群眾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3分)③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的參與權、表達權與知情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3分)④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打造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提升行政管理水平。(3分)
(若學生回答「有利於國家治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文明化、法制化」、「有利於科學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有利於貫徹依法治國的方略」、「有利於更好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等,也可一點給3分,但總分不能超過12分)

⑷ 什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要在已有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除供給約束,積極進行供給干預促進經濟發展。這種改革具體而言,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要在已有工作和成效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在目標、任務、方式、政策、路徑、舉措等方面進一步前進。

⑸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2、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3、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4、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5、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6、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

7、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⑹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從哪些方面展開主要反面是什麼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展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內容: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改革購銷體制,允許進入市場、自由買賣。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府、村民委員會。
作用: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全國農業得到大發展;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給個管理體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為以簡介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改革所有制,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改革產權制度,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分配製度:把分配種的平均主義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作用:調動了工人生產的積極性,增加了企業的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⑺ 改革開放 對我國經濟 發展 有什麼歷史意義

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極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
有句老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無庸置疑如今上海交通的發展對上海經濟發展、城市規模化的進展,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基礎性作用.從以前的三輪車到現在的公交車,地鐵,火車,飛機等.隨著交通的發展,人們的居住空間也隨之不斷地向外擴展,城市規模不斷向外擴張.此外,交通的發展,還改變著百姓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常言道: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未來上海的交通設施會更加完善,交通建設會更加合理,交通網路會更加發達.
2001年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終於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全會中揭曉 中國北京憑借其過人的優勢,完美的陳述報告,在五個2008年奧運會申辦城市中脫穎而出,奪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想終成現實.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太空歷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開放中不斷變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國人民,必定能突破當前社會發展中的復雜矛盾,使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更大成果.
在農業上國家大力推進家庭聯產承包制,使我們國家的第一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民在改革中獲得了實惠,人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了促進人民的精神文明的發展,國家下大力氣改善我們社區的基礎設施,不斷豐富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短短幾年裡,中國經歷了舉世矚目的歷史大轉折和事業大發展,由一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變成了有強大市場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通過改革開放, 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強, 社會政治穩定, 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改革開放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
經過改革開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從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看,早已由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已經由過去的「一大二公三純」、公有制一統天下,改變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從經濟體制看,已經由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從社會狀態看,已經由封閉和墨守陳規的社會轉變為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和全面進行改革、越來越活躍的社會;從出發點看,過去建設社會主義,強調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現在強調改善人民生活,以民為本.
在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中,我們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 也會出現前進中的曲折、發展中的挑戰.改革, 不可能一帆風順,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我們各級領導幹部都能真的把自己當著人民的「兒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踐行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中國將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

⑻ 什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具體而言,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專的質量和數量。

⑼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25年來的成就

25年來,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開放型經濟已經形成,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4%。25年前,中國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473億美元,去年已達到14000多億美元。25年前,中國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06億美元,去年已達到8512億美元。25年前,中國外匯儲備為1.67億美元,去年已達到4033億美元。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進出口貿易總額居世界第四。中國之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最關鍵的原因是我們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激發了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中國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就,但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發展很不平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雖然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一百位以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使全體人民都過上富裕生活,還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艱苦奮斗。

我們已經明確了本世紀頭20年的奮斗目標,這就是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達到4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與什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