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運用文化與經濟,政治關系的知識,說明為什麼海洋文明在我
總的來說,就是把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聯系相協調統一。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發展,不是增長),堅持「兩個堅持」「三個轉變」方針
堅持擴大內需方針,堅持走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三個轉變:由過度依靠出口、投資轉向依靠消費,實現消費、出口、投資協調發展;轉變經濟依靠第二產業,轉向依靠一二三產業共同協調發展;由過分依賴資源消耗與利用,粗放型發展模式,轉變為依靠科技節能,新技術引領發展。
2.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了以人為本。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我們要注意關注民生。主要體現在,加強人民的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優化分配製度;社會保障體系;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總的來說,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生產要素跨區域自然流動;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方面加強經濟發展的同時,讓人民共享經濟發展之果,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經濟更好的發展奠定社會基礎。
3.以科技帶動經濟發展,注意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4建立生態文明,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5.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維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力量與動力支持。
6.堅持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體系,以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㈡ 海洋經濟與海洋礦產資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2.1.1 2007年我國海洋產業經濟概況
隨著海洋產業的發展,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翻了5番,2000年達到4000億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平均每年遞增15.0%以上,大大高於全國經濟平均發展速度。
2005年,我國海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發展,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6987億元,海洋產業增加值為7202億元,比上年增長12.2%,相當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國海洋經濟總體水平在世界海洋國家中已達到中上水平。
「十五」期間,海洋產業布局更趨於合理,海洋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第一、二、三產業結構已由「九五」末期的50∶17∶33調整為2005年的17∶31∶52。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海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十一五」開局的2006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達到20958億元。2007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492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0.11%,比上年高出0.1個百分點(圖2.1)。海洋經濟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的部分。《2007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海洋經濟總的發展趨勢呈現4個特點:
圖2.1 2001~2007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發展
一是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日趨突出。
二是海洋經濟發展速度有所回落,2007年全國海洋經濟增長速度為15.1%(按可比價計算),相比2006年有一定回落,表明逐漸由數量增長型過渡到質量增長型。
三是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三次產業結構為5.1∶46.2∶48.7,與2006年的5.4∶46.6∶48.0比較,第三產業增長了0.7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海洋科技發展水平有所提高,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海運交通和濱海旅遊及海洋服務業發展迅速。
四是涉海就業規模逐步擴大,涉海就業人員3157萬人,比上年增加191萬個就業崗位,佔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的15.8%。
2007年,我國12個主要海洋產業經濟發展,按其全年實現增加值由高到低排位如下:
1)海洋交通運輸業。全年實現增加值3414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全國億噸級港口增至14個,貨物吞吐量與集裝箱吞吐量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2615萬標准箱,首次躍居世界第2,僅次於新加坡。
2)濱海旅遊。主要包括海洋觀光游覽、休閑娛樂、度假住宿、體育運動等活動。全年增加值3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9.9%。
3)海洋漁業。包括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海洋漁業服務和海洋水產品加工等活動。全年實現增加值1904億元。山東省海洋漁業增加值佔全國海洋漁業增加值28.7%,繼續位居全國首位。
4)海洋油氣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全年增加值7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3%。中石油在冀東南堡新發現10億噸大油田;中海油在渤海灣、北部灣等海域新發現10個油氣田,其中9個為自營油氣田。廣東省和天津市海洋油氣業增加值之和佔全國海洋油氣業增加值的85.3%。
5)海洋船舶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全年實現增加值448億元,比上年增長17.6%。造船完工量突破1800萬載重噸,新接訂單躍居世界第1,超過7000萬載重噸。遼寧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29.5%,位居全國第1。
6)海洋工程建築業。沿海各地加快海洋工程建築業發展步伐,多個大型海洋工程項目投入施工。全年實現增加值342億元。山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49.7%,居全國首位。
7)海洋化工業。包括海鹽化工、海水化工、海藻化工及海洋石油化工的化工產品生產活動。全年實現增加值209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8)海洋鹽業。是指利用海水生產以氯化鈉為主要成分的鹽產品活動,包括采鹽和鹽加工。全年增加值50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山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54.4%,繼續居全國首位。
9)海洋生物醫葯業。是指以海洋生物為原料或提取有效成分,進行海洋葯品與海洋保健品的生產加工及製造活動。全年實現增加值40億元,比上年增長37.7%。山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46.3%,居全國首位。
10)海洋電力業。是指在沿海地區利用海洋能、海洋風能進行的電力生產活動(不包括沿海地區火力發電和核能發電)。全年實現增加值5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廣東省的增加值佔全國增加值的24.9%,位居全國之首。
11)海洋礦業。包括濱海砂礦、土砂石、地熱、煤礦開采和深海采礦等采選活動。2007年,國家正式實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管理措施,海砂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大,海洋礦業呈現出穩中趨降的趨勢。全年實現增加值5億元,比上年減少24.2%。
12)海水利用業。是指對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活動等。2007年,《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穩步推進,海水利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海水利用產業化進展迅速,海水利用業初具規模。全年實現增加值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
目前海洋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為5∶46∶49。各主要海洋產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特別是海洋船舶業、海洋油氣業、海洋工程建築業、濱海旅遊業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長均超過17.0%以上。其中海洋油氣業在海洋產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逐年增長,而濱海砂礦業有所減少(圖2.2)。
圖2.2 2003~2007年海洋油氣業和濱海砂礦業在海洋產業總產值中的比重
2.1.2 海洋礦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戰略地位
當今世界海洋礦業,以石油與天然氣為主,其次為濱海砂礦、某些近岸固體礦產(如由陸地向海底延伸的海底煤礦、鐵礦)和磷鈣土等。
世界海洋石油產量從1990年的9.07億噸增至2007年的12.50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4%,天然氣產量7000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25%。近25年來,世界石油與天然氣總產量的增長主要是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的結果。海洋油氣業在海洋礦業中佔主導地位,在世界海洋產業經濟中居首位,其產值約6500億美元,佔世界海洋總產值(18500億美元)的35.13%;其次為海洋運輸業和海洋漁業。
據國家海洋局《2007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資料,全國海洋產業增加值為14844億元。比上年增長15.1%。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為:海洋交通運輸業增加值3414億元,比上年增長21.1%,成為第1大海洋產業;濱海旅遊業增加值3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9.9%;海洋漁業增加值1904億元,退居第3位;排序第4位的是海洋油氣業,其增加值為7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前三個產業佔主要海洋產業總增加值的57.8%,成為我國海洋經濟三大支柱產業。
其餘9個產業佔全國海洋總產值的42.2%。其中海洋油氣業增加值769億元,居第4位;而濱海砂礦業增加值僅5億元,居第11位。由此可見,目前海洋礦業在我國經濟中的貢獻率較低,與世界海洋油氣業和濱海砂礦業相比,差距還相當大。
㈢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3)海洋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㈣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經濟意義
海洋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1、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2、海洋工程技術、海洋醫葯與生物技術、海洋化工技術、海水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都是國際技術創新的前沿,海洋產業尤其是海洋新興產 業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3、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立足點。
4、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產活動協調發展日顯重要,發展海洋經濟能推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 低碳技術發展,修補和維系生態環境,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㈤ 發展海洋經濟的意義
發展海洋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現代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這樣一些產業活動而形成的經濟集合均被視為現代海洋經濟范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經濟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主要表現為:活動范圍多方向擴展,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增長速度快於全國國民經濟增長及一直處於領跑地位的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海洋產業發展速度快於行業整體產業的發展。這樣的趨勢和特點是帶有普遍性的,同期,世界海洋經濟發展步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眾多沿海國家和地區,海洋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㈥ 海洋命運共同體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個體與共同體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蘊含著全人類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的價值體系和人海和諧的目標指向。它通過調節人與人之間的海洋活動以及人與海洋的互動,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全球海洋治理將在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引導下實現人海和諧。在全球治理轉型背景下,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將引領全球海洋治理進入新時代。
以個體與共同體的辯證統一引領全球海洋治理的思想。海洋命運共同體思想源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聚焦於人類的前途與命運。它將使人與海洋之間、人與人之間矛盾得以真正解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真正實現,理想的共同體應該是個體和共同體辯證統一的社會。這種辯證統一的思想有利於全球海洋治理的主體將個體利益置於全球海洋利益之中,通過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真正實現全球海洋治理,實現治理主體的自由和發展。
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營造全球海洋治理新局面。海洋命運共同體內含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等價值。全球海洋的和平為海洋經濟和海上貿易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實際上,和平與發展早已成為全球共識,自覺維護全球海洋的和平與可持續發展,是治理主體踐行公平、正義的全球倫理的體現。公平和正義要求在全球海洋治理中摒棄零和博弈、贏者通吃的舊思維,致力於營造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以人海和諧引領全球海洋治理的目標方向。海洋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人海和諧是海洋命運共同體的表徵。海洋命運共同體思想將人類與海洋視為一個整體,注重尋求人類共性,來調整人與人、人與海洋的關系。它能夠激發全球海洋治理主體在關注自身利益的同時,更加關注人類整體利益和海洋的健康發展,解決好工業文明造成的人海矛盾,實現人與海洋和諧共存。
供參考。
㈦ 海洋科技與國民經濟有哪些關系
海洋科技將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解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的海洋科技工作
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司司長 周慶海
編者按 2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年-2020年)》。《規劃綱要》立足國情、面向世界,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奮斗目標,對我國未來15年科學和技術發展做出了全面系統地規劃與部署,是新時期指導我國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海洋科學和技術是我國科學和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對於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國家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實現《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規劃綱要》對它今後的發展也作出了前瞻性、戰略性的部署。為使讀者了解國家在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對海洋科技作了怎樣的安排?對下一步海洋科學技術將如何發展等問題有一個全面的理解與認識,我們特請國家海洋局科學技術司司長周慶海就這些問題進行了解讀。
規劃亮點 空天和海洋技術被列為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的5個戰略重點任務之一
此次《規劃綱要》亮點很多,海洋科技發展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並從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等方面確定了重點任務,明確了今後我國海洋科技工作的著力點和主攻方向。對海洋界來說,最大亮點是空天和海洋技術成為本次規劃綱要的5個戰略重點任務之一。這五個戰略重點任務是:一是把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先位置。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解決資源環境等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二是把掌握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術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四是加快發展空天和海洋技術。五是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
此次《規劃綱要》之所以把空天和海洋技術列為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的五個戰略重點任務,是因為空天和海洋技術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正在成為大國競爭的熱點。當前我國海洋科技與國際先進、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要縮小其差距,就要以發展海洋監測技術、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海底資源勘探和深海技術、海水綜合利用技術為重點,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維護國家利益。
具體部署 《規劃綱要》對海洋領域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規劃綱要》對海洋領域的科技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在水和礦產資源這一重點領域中,將海水淡化和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利用作為優先主題。海水淡化將重點研究開發海水預處理技術,核能耦合和電水聯產熱法、膜法低成本淡化技術及關鍵材料,濃鹽水綜合利用技術等;開發可規模化應用的海水淡化熱能設備、海水淡化裝備和多聯體耦合關鍵設備。
海洋資源高效利用方面,將重點研究開發淺海隱蔽油氣藏勘探技術和稠油油田提高採收率綜合技術,開發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技術,發展海水直接利用技術和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在環境領域,強調了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主題。重點將開發海洋生態與環境監測技術和設備,加強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技術研究,發展近海海域生態與環境保護、修復及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技術,開發高精度海洋動態環境數值預報技術。在製造業領域,提出要加強大型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研究開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擬發展的前沿技術方面,將海洋技術單獨列出,並提出了4個海洋前沿技術。它們是(1)海洋環境立體監測技術。重點研究海洋遙感技術、聲學探測技術、浮標技術、岸基遠程雷達技術,發展海洋信息處理與應用技術。(2)大洋海底多參數快速探測技術。重點研究極端環境條件下的感測器技術,感測器自動標定技術,海底信息傳輸技術等。(3)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技術。重點研究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理論與開發技術,天然氣水合物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勘探和評價技術,突破天然氣水合物鑽井技術和安全開采技術。(4)深海作業技術。重點研究大深度水下運載技術,生命維持系統技術,高比能量動力裝置技 術,高保真采樣和信息遠程傳輸技術,深海作業裝備製造技術和深海空間站技術。
《規劃綱要》提出的前沿技術,重視發展多功能、多參數和作業長期化的海洋綜合開發技術,以提高深海作業的綜合技術能力。重點研究開發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技術、大洋金屬礦產資源海底集輸技術、現場高效提取技術和大型海洋工程技術。
在基礎研究方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領域,關注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在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機制研究中的作用,海-陸-氣相互作用與亞洲季風系統變異及其預測,中國近海-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等在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中的作用。
這些技術的發展和相關目標的實現必將使我國的海洋科學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有一個大的飛躍,使海洋科技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思路和目標 未來15年國家海洋科技發展的思路和總目標
眼下國家海洋局正在組織編寫的「十一五」海洋科技規劃,根據《規劃綱要》的要求,我們提出的海洋科技總目標是:未來15年,國家海洋科技工作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方針,緊緊圍繞發展海洋經濟和建設「生態海洋、安全海洋、數字海洋、和諧海洋」的需求,把自主創新和支撐發展作為海洋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務,以體制和機制創新作為推動力,以優化創新環境作為重要保障,集聚創新要素,激活創新資源,轉化創新成果,引領、支撐海洋事業的全面發展,為建設海洋強國、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總體目標作出貢獻。
總體思路是:「提升自主創新、實現跨越發展、統籌支撐發展、推進引領未來」。具體策略是:根據《規劃綱要》總體要求,按照點、線、面設計,構建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框架。要突破一系列海洋前沿技術,搶占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要緊緊抓住為海洋經濟、社會發展和海洋安全服務這一主線,把握海洋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著力解決制約海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要在點線成果基礎上,集成創新,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創新載體,建立國家和地方相結合、多種科技力量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和運行機制,使海洋科技創新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要通過10年~15年的努力,在海洋開發高技術、海洋關鍵技術以及海洋管理、海洋環境保護、減災防災、海洋安全及極地、大洋等領域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研究上實現新的突破;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為海洋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海洋行政管理提供有效支撐,促進我國海洋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切實轉變海洋經濟增長方式,力爭使科技對海洋經濟貢獻率提高到60%;科技成為支撐和引領海洋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期工作 近期海洋科技工作應重點做好的工作
1. 制定「十一五」國家海洋科技規劃
按照《規劃綱要》的要求,抓緊制定和認真組織實施「十一五」國家海洋科技發展規劃。「十一五」國家海洋科技發展規劃擬在現有海洋科技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其他部門在海洋領域的重點任務,以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發揮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宗旨,以提高海洋管理和效率,提高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貢獻率、切實促進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為目標,創新機制、深化海洋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構建面向全國、綜合性的國家海洋科技發展規劃體系。
2. 明確國家海洋局科技司的工作思路與重點
「十一五」期間,國家海洋科技司將按照「科研、支撐、服務、保障」八字方針,以服務與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經濟和國防建設為重點,落實和實施《規劃綱要》,為全面實現《規劃綱要》提出的任務和目標奠定基礎。
在科學研究方面,實行學科發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與實用技術研究協調發展,穩定支持,超前部署,促進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戰略。要特別強調基礎研究服務於國家目標,緊緊圍繞海洋資源、環境和災害等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通過基礎研究解決未來海洋事業發展中的關鍵、瓶頸問題。
堅持科技為管理服務的原則,進一步加強海洋管理關鍵支撐技術研究,實現多種技術的綜合集成和在海洋管理中的應用,提升海洋科技對海洋管理的服務能力,為海洋管理創新體系建立奠定技術基礎,將「科技支撐」落實到位。重點工作是高技術在海洋管理中的應用研究,如海洋衛星遙感技術和3S技術在海洋管理的業務化應用研究,加快構造「數字海洋」信息基礎框架,提高公益服務水平;海上突發污染災害的監測、評估、預測和應急處理技術研究;新型海洋污染物檢測技術與標准研究等。
以實施《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為主線,創新機制,促進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的緊密結合,做好為經濟「服務」工作。重點是圍繞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培育新興產業,提高海洋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有效集成和配置海洋科技資源,建立海洋公共技術開發轉化、信息開發服務、生態環境保障、海洋管理等平台,形成科技服務於海洋經濟發展的業務化運行體系。
按照提高海洋安全保障能力的原則,加強海洋環境的調查與觀測,進一步提高海洋環境安全的認識,大力發展重大海洋災害預警及應急預報保障技術研究,為海洋安全提供有力、有效地保障服務。
㈧ 運用文化與社會相關知識,談談我國弘揚海洋文化對海洋經濟發展積極影響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海洋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促進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物質力量,對海洋經濟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弘揚海洋文化能提升勞動者文化素養,推動海洋文化產業迅速崛起,使海洋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海洋文化生產力在現代海洋經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③文化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弘揚海洋文化能夠激發我國海洋文化創造活力,提高文化軟實力,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㈨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共12分)近代以來的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海洋,中共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要建設
問題一:古希臘、古羅馬(2分);新航路開辟(1分);大西洋(1分)。 問題二:洋務運動(1分),甲午戰爭(1分)。 問題三:創建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推動國共合作(答出其中兩點即可,2分);海權關繫到中國的存亡(1分)(意思相近即可)。 問題四:反映了國人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淡薄。(意思相近即可,1分) 問題五:有利於增強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有利於維護海洋權益,維護國家安全。(言之有理從兩個方面回答,但其中必須有一個方面涉及「維護海洋權益」,2分) ㈩ 怎樣認識和理解海洋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現狀 與海洋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