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人知道廊坊永清縣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主要:經濟,環境,各方面的發展)呵呵
永清縣位於河北省中部,京、津、保三角地帶中心,處於大北京經濟圈的腹地,北距首都70公里,距首都機場80公里;南距天津60公里,距天津新港100公里。縣境東西最寬32公里,南北最長39公里,總面積776平方公里,轄5鄉5鎮386個行政村,總人口37.5萬人。永清縣既得近海開放之利,更占接受京津輻射之先。毗鄰東北、華北兩大工業基地,有著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孕育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永清縣春秋時期屬燕國封疆之地。先秦時期屬廣陽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1年),置益昌候國。東漢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廢益昌候國置安次縣。三國至隋屬幽州,為安次、方城二縣地。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置通澤縣。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置武隆縣。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改名惠昌縣。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取「沙漠永清」之意,改惠昌縣為永清縣至今。「永清」之名始於唐。據清乾隆《永清縣志》記載:唐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為紀念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靖邊之功,取「沙漠永清」之意,將惠昌縣改為永清縣。
今永清地,唐堯之世屬冀州地,虞舜、夏、商、周之世屬幽州地。戰國時期,屬燕國方城縣東境。先秦時期,屬上谷郡。西漢時期為益昌郡地。東漢世祖建武十三年(37年)為渤海安次縣西境.三國魏晉至隋大業初屬幽州,為安次、方城二縣地。隋大業七年(611年)置通澤縣,縣治所在今縣城西五里通澤村。唐如意元年(692年)析安次置武隆縣。唐景雲元年(710年)改名惠昌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更名永清縣屬范陽郡。五代梁唐屬幽州地,晉天福(936年)後人遼,屬南京道幽都府。宋初屬河北路,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屬燕山府文安縣地。金屬燕京析津府永清縣。明初屬北平府,元初屬大都路,明永樂元年(1403年)改屬順天府。康熙二十九年(1609年)隸屬京師順天府南路同知。民國元年(1912年)永清縣隸屬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10月屬京兆尹特別區,民國17年(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永清縣屬之。民國26年(1937年)3月屬河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28年(1939年)2月屬冀中第五專區,民國30年(1941年)9月永清全部、霸縣大部及安次、固安、宛平諸縣連接地區合屬第三聯合縣,屬冀中區第十一專區。民國33年(1944年)10月撤銷聯合縣,永清縣屬冀中區第十專區,1949年3月,津武縣撤消,將其七區(三聖口一帶)42個村劃歸永清縣。同時,將安次縣五區(別古庄一帶)36個村劃歸永清縣。同年8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通令成立天津專區,永清縣劃歸該專區管轄。1958年10月永清縣並入霸縣,1961年7月恢復永清縣建置,1967年11月屬天津地區,1973年12月屬廊坊地區,1988年9月改屬廊坊市。
永清歷史上曾發生韓信受降、楊業築台、乾隆制詩等史實軼事。在宋遼戰爭時期,永清作為宋遼雙方的毆脫之地(交戰的緩沖地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傳說,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宋遼戰爭文化。境內挖掘出分布面積為300平方公里的宋遼古戰道,結構復雜,規模宏大,被專家譽為「地下長城」、「古今奇觀」。有宋將孟良墓地—橫亭鎮遺址、宋軍陣亡將士埋葬地遺址—千人墓」以及與楊家將故事有關的磨齒地迷魂陣、狼城寨遺址、六郎台等。穆桂英大破迷魂陣、降龍木來自彩木營、穆桂英首破東西陣、陣網張與陳各庄、韓昌誤陷泥塘、韓村血戰、血口突圍等歷史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歷經千年而不衰。由於永定河橫穿永清境內,歷史上曾多次泛濫成災,清代乾隆皇帝親自視察河道時,在冰窖村河口留下御制詩碑和回龍亭。此外,境內還保存著唐代石碑、宋代漢軍台、遼代白塔、洪覺禪寺碑、翰林故居等多處文物古跡。
土地資源:永清縣位於永定河口前沖擊平原和扇前窪地低平原的交接地帶,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地,海拔標高4.6-28米,最高點位於眼兆屯村西南(28米),最低點位於彩木營村南(4.6米)。永清縣土地面積776平方公里,摺合116.4萬畝,土地表層結構絕大部分是永定河近代泛濫物沖擊組成,除少量褐鹽,風沙草甸土以外,大部分為潮土類型,表層質地以永定河故道為出發點呈遠粘近沙分布,永定河故道兩側沙質土占總面積的19.1%;沙質壤土遍布全縣占總面積的43.8%,縣城西南為壤質土,占總面積的36%,縣境南部為粘質土,占總面積的1.5%。
氣候資源:永清縣處於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氣 溫:永清縣年均氣溫11.5度,一月最冷,月均氣溫為-5.4度,七月份最熱,月均氣溫26.2度。降 水 量:全縣年平均降水量為508.7毫米.降水季節分布不均,多集中於夏季 ,6-8三個月降水量可達全年總降水量的70%-80%。日 照:全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740個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2%。
無 霜 期:全縣早霜一般起於10月中下旬,晚霜一般止於4月中下旬,年平均無霜期199天。風 力:本縣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多偏北風,夏季多偏南風,年平均大風44.2天,年均風速2.5-2.83米/秒。水 資 源:永清縣位於海河流域中下游,歷史上是水資源豐沛地區。在60年代以前主要是地上水,之後主要是地下水。永定河流經縣城東北部,只在汛期或用水季節時有水,但河寬而水淺,流時甚短。年均產地表水0.5億立方米。地下水儲存為1億立方米。礦產資源:全縣礦產資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方面,共6個油氣田,勘探開發鑽井超過百口,累計產石油百萬噸.每天可供應質優價廉的石油伴生氣30萬方左右,方便清潔,可用於發展精細化工產業。地熱資源方面,永清縣屬牛駝鎮凸起區,已探明地熱井20多口,多分布於縣城西南地區,儲熱層埋藏深度大約在800-2000米,水溫38-80度不等,地溫梯度3-11度/100米.水質多為HCO3--Na至CL-Na型,可用於種植養殖,洗浴及供暖。永清西漢屬涿郡也,東漢屬安次縣也,隋置通澤縣,唐曾名武隆,會昌,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會昌為永清,沿用至今。永清古跡遺址眾多,名人英烈輩出。古跡有漢代的古墓群、遼金時期佛教漢白玉石塔、宋遼時期宋拒遼侵的古戰道、唐代的金輪石幢、元代史氏墓地碑、乾皇帝御詩碑等。傑出人物有出將入相死後封王之史天澤、散家資救民於水火之劉源灝、名畫家司馬綉谷、抗日英雄胡春航、史學大師雷海宗等。
永清農業源遠流長,久負盛名。近年來,全縣上下把農業工作作為「基礎工程、素質工程、細胞工程」來抓,按照「三業並舉(蔬菜、畜牧、林果)、一業立縣(牛羊產業立縣)」的總體思路,用工業化理念謀劃和推進農業,初步形成了以基地帶動市場、市場牽動龍頭、龍頭連接基地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實現縣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的「一年打基礎、三年翻兩番、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奮斗目標的奠基之年。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廊滄高速、京津南通道和廊滄、大廣、涿密高速永清連接線工程即將實施,以及廊坊「大四點」城市發展戰略、「永定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規劃啟動等重要戰略機遇,凝神聚力,把握主動,強勢發展,為永清加快崛起夯實基礎。
2008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省委七屆三次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按照「打造河北經濟增長極」和「開放興縣、工業立縣、園區強縣」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發展、惠民、穩定、安全」工作主線,以「一年打基礎、三年翻兩番」為目標,以項目建設、全民創業、城鎮開發、「三農」工作、惠民工程為重點,強力實施「兩帶六區一新城」發展戰略,實現跨越發展,推進加快崛起。
2008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GDP增長12%,達到47.2億元;財政收入增長28%,達到2.2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達到83億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0%,達到81億元;入統工業增加值增長28%,達到9.7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200萬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達到15.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達到1329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達到5529元。
永清區位優勢獨特。北距首都北京60公里;東距天津50公里;南有京九鐵路津霸聯絡線橫穿而過,並設有客貨兩用站兩處,可直抵廣州、深圳;西距京開公路(106國道)僅5公里;省級公路廊霸、廊涿線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永清自然資源豐富。境內蘊藏石油、天然氣和地熱資源,現有採油井120多眼,日產原油1200噸,每天有數十萬方天然氣可供利用;地熱面積300多平方公里,儲量達7億立方米,水溫40--80℃,水質優良;永定河故道區有20萬畝沙荒地資源,具有極大的農業開發價值。永清旅遊資源獨一無二。有古今罕見的宋代「地下長城」古戰道,有華北地區唯一的萬畝林場、草場和平原沙灘戈壁,有唐代石碑、遼代白塔、宋朝漢軍台、清朝回龍碑等多處景點,是賞古、避暑、郊遊、療養的好去處。近年來,我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集中精力上項目」的總體要求,堅定不移推進工業興縣,深入實施「兩環四區一帶」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優化經濟結構,壯大綜合實力。2003年以來,全縣累計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223個,總投資161億元,其中80個項目建成投產,69個項目正在加緊建設。特別是成功引進了31個超億元項目,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三年半所引進項目的數量和投資額分別是上五年的5.5倍和11.3倍。2005年,全縣GDP完成36億元,比2002年增長37.6%,年均遞增11.2%;財政收入完成1.1188億元,比2002年增46.7%,年均遞增1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9億元,是2002年的2.2倍,年均遞增2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68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18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26.1%和19.9%,年均遞增8%和6.2%。汽車保有量達1.2萬輛,是2002年的3.2倍;行動電話、固定電話分別達到6萬部、7萬部,是2002年的2.6倍和1.5倍;寬頻上網用戶達4000戶,是2002年的20.1倍。
② 你能簡單介紹一下秦皇島和廊坊這兩座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嗎
廊坊整體經濟較為發達,總體消費情況還可以,區域位置也好,尤其是隨著首都第二機場的開建,利益和發展前景會更好。秦皇島屬於旅遊性城市,北戴河還是領導人的度假地,消費比較高,經濟發展上也有挺大的機遇。
③ 關於廊坊改革開放30周年變化的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的30年,是廊坊巨變的30年。翔實、准確的統計數字全面系統地記述了這一光輝歷程,譜寫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篇章,一個嶄新的廊坊正在崛起。
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1978年,廊坊的地區生產總值僅8.3億元,財政收入只有0.98億元。改革開放的30年,各項經濟指標以幾何級數增長,快速跨過一個又一個台階。2007年,廊坊市地區生產總值達883.4億元,比1978年增長105.6倍,年均增長14.0%;財政收入95.6億元,增長96.5倍,年均增長18.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20.6億元,增長246.5倍,年均增長2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85.9億元,增長234.9倍,年均增長2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4.0億元,增長76.7倍,年均增長15.8%;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比始有外資的1990年增長39.4倍,年均增長24.3%;出口總值12.6億美元,比始有出口數據的1995年增長17倍,年均增長27.2%;全社會用電量113.1億千瓦時,比1978年增長20.4倍,年均增長11.8%。
經濟成份多元化
體制發生深刻變革
30年來,隨著國企改革、財稅改革、農村稅費改革、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機構改革等各項體制改革的穩步實施,我市經濟體制發生深刻變革,所有制結構也由單一向多元化發展,一改開放前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外資和股份制經濟從無到有,個體私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格局已然形成。到2007年全市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64家,國有、集體企業64家,佔7.4%,其他經濟類型800家,佔92.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20.6億元,其中國有工業總產值49.3億元,佔4.4%;集體工業總產值19.9億元,佔1.8%;其他經濟類型工業總產值1051.4億元,佔93.8%。非公有制經濟從「補充地位」上升為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增強。
優化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協調性增強
隨著經濟發展,三次產業結構加速優化,由1978年的41.7:41.3:17.0演變為2007年的14.1:55.7:30.2,實現了由以第一產業為主的傳統模式向以第二產業為主、三大產業協調發展模式的躍進,形成了「二、三、一」產業格局。同時產業內部結構深刻變革。
第一產業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消農業稅,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一系列農村生產關系重大歷史性變革的發生,已由過去形式單一的傳統農業向「三高」農業方向發展,良種良法得到普及和推廣,種養比例由1978年的90.8:9.2調整為2007年的61.7:36.4。2007年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214.5億元,年均增速8.0%,畜牧、蔬菜、林果三大產業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8.0%,居主導地位。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出現了匯福糧油、五豐福成等40個具有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全市農業產業化率達61.1%。
第二產業隨高科技、外向型工業企業比例增加,實現了由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的轉變,全市經濟發展步入工業化中期階段。2007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431.1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48.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7.5%,工業產業的主體地位基本確立,工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最強支撐。在工業產業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農副食品加工等傳統製造業不斷提升,在全市工業體系中佔有主導位置。電子信息產業異軍突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富士康、華為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投資幾十億甚至超百億元的大項目相繼落戶廊坊。以量子高科、神威葯業、傑希葯業等為代表的生物醫葯產業群,以國瑞電子、鑫谷光電、晶日金剛石等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群正在形成。產業聚集趨勢明顯,園區經濟迅速成長。9個省級開發區(園區)和龍河工業園已經成為全市引進工業項目的主要載體,也正在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廊坊開發區的現代製造業、三河燕郊的高新技術、霸州勝芳的鋼木傢俱、文安左各庄的膠合板、安次區東安庄的紙製品、香河的傢俱、大廠的牛肉等產業群的發展已為集群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廊坊開發區設立出口加工區,成為我市對外開放的第一個國家級品牌。
第三產業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改革開放之初,我市服務業體系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批發零售貿易、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行業,開放程度低,靈活性差。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層次大大提高,涌現出了一批新的高成長行業,初步形成了以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為主體,其他服務業並存的第三產業體系。信息咨詢、科技教育、房地產、現代物流、會展、旅遊、社會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比重逐步上升,成為我市第三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利用外資從無到有
對外經濟快速發展
我市利用外資始於1982年承辦了兩個補償貿易項目,1985年以注冊首家外資企業為標志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經過30年的探索與發展,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已經形成,對外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起到積極的拉動作用。2007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5億美元,是1990年前利用外資總量的39.4倍,年均增長24.3%。截止2007年底,全市實有注冊三資企業544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5.9億美元,涉及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7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3.6億美元,增長44.9%。其中出口總額12.6億美元,比1995年提高17倍,年均增長27.2%,其中三資企業成為有效拉動力量。旅遊業也隨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正成為我市的新興產業,並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07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33.8萬人次,旅遊收入41.9億元,分別增長14.3%和15.5%。
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民生狀況持續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完善,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改革和發展的實惠,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5元,比始有統計的1985年增長21倍,年平均增長14.8%;農民人均純收入5599元,比始有統計的1980年增長28倍,年平均增長13.1%;隨居民收入連年快速增長,2007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14.8萬元,比1978年增長1654.4倍,年平均增長29.1%。衣食住行條件全面改善。2007年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2.3%和37.7%,比1990年分別下降22.3和17.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7.4平方米,比1991年增加15.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0.1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2.4平方米。空調、彩電、冰箱、手機、電話、電腦等消費品普及、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汽車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城鄉居民都已基本解決溫飽,步入了小康,並向富裕生活邁進。就業人員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堅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有利於促進就業的財稅和金融政策,就業人員持續不斷增加。2007年全市從業人員達216.4萬人,比1978年增加9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0%。城鄉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實惠。在城鎮,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覆蓋面不斷擴大。2007年底,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7.9萬人、34.5萬人和18.0萬人,共有4.1萬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正在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醫療改革試點也在加快推進,2007年底,全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7.9萬人。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社會經濟協調和諧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貫徹落實,社會各項事業也隨之蓬勃快速發展,呈現出教科文衛煥發勃勃生機,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的良好局面。素質教育全面鋪開,教育水平穩步提高。全市免除了本地戶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高中階段適齡人口毛入學率86.0%。「科教興市」戰略深入實施,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連續三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文化、廣播電視事業取得新成就。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文化藝術節、彩色周末等各類系列文化活動,極大地滿足了群眾的文化需求。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建成了疾病預防控制和有效應對重大疫情的公共衛生網路體系。醫療體制改革積極推進。2007年末,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已達253.6萬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中心、體育館建成使用,全市體育人口達到176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44%。
城市面貌翻天覆地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建成投產,交通、通訊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承載能力逐步提高。1978-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164.4億元,年均增長21.0%。路、訊、電、網等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增加,交通郵電通訊供給能力大大加強;街巷改造、市場興建、城市綠化使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人民公園、步行街、文化藝術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城市景觀項目建成使用,提高了城市形象;城市道路、供水、供氣等公益設施日臻完善,城市整體功能不斷增強。交通高速便捷,公路、鐵路縱橫交錯,城市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城市總體形象發生質的變化。2007年城市化率達到44.6%,比始有統計的1987年提高了26.7個百分點,年平均上升1.3個百分點,城市化進程顯著加快,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一座環境優美、社會和諧、文明進步的美麗城市已矗立在我們面前。
過來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結果,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與廊坊實踐相結合的結果。30年巨變,把廊坊推上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們堅信,廊坊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廊坊一定會成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魅力之城。
④ 中國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卻很尷尬的城市,不知何時
中國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卻很尷尬的城市,不知何時才能翻身
中國有很多地理位置優越的城市,一般來說,在地勢上佔有巨大優勢的話也意味著這座城市會有著不錯的發展,一般經濟水平都算不錯的。但是有這么一個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到不能再優越了,可其經濟發展卻尷尬的不行。這個城市就是廊坊。
廊坊市在哪?如果你不是河北人,或許不會了解;但是,你一定知道北京和天津在哪吧?廊坊這個地方,被北京和天津兩大直轄市充分包圍。盡管隸屬河北省,但是廊坊卻被獨立出去,不與全省其他任何一個市相連。被人們稱為京津走廊的廊坊,可以說是京津的後花園了。
這樣的地理位置,大家能夠體味到其重要性么?大部分人都會覺得,依著京津,廊坊必然會迎來非常不錯的發展。但是,廊坊市的發展卻與它的地理位置相當不符。2016年廊坊市的GDP總量還不到3000億元,這樣的數字放在河北省都排不到前幾,更別說放眼全國了。
事實上,廊坊市的經濟發展相對較差,主要是因為京津之外,不管是河北省還是北京天津,都把扶持目標放在了臨近的唐山,而盡管地理位置優越,但比起資源來,廊坊就大大不如唐山了,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雖說廊坊市的經濟發展一般,但是優越的地理位置還是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優勢。其中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交通了。廊坊市境內,七條高速公路和包括京九鐵路在內的五條鐵路干線穿過,不到6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這樣的線路密度,放眼全國都是屈指可數。
從廊坊市到北京或者天津的時間都是在20分鍾左右,這樣一來,不只是很多到京津的人會路過廊坊,更是會有些人專門過來廊坊這邊玩。當然,廊坊沒啥旅遊資源,一般是會讓人大失所望的。
不過有人提出,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廊坊市很可能會劃為北京或者天津的附屬城市,在河北省劃出了一個雄安新區的現狀下,這件事,大家是否能夠期待一下呢?
⑤ 文安縣的經濟怎麼樣從哪個城市容易去那裡
經濟不太好...天津 北京都可以的
⑥ 廊坊離北京這么近,為什麼卻發展的不快
廊坊建城史才多少年,發展已經夠快的了啊。。
現在人均GDP全省第二,僅次於唐山,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全省第一,農村和全體全省第二,僅次於唐山,有人說廊坊雖說工資高,但物價也高房價也高,這也確實,廊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房產均價也是全省最高,但是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卻只有0.215,全省最低,另外城鎮私營非私營單位職工工資都是全省第一,而且已經和第二名拉開了一定距離,所以綜合來說廊坊的消費也沒有到和工資不成正比的程度。至於為什麼廊坊總給人一種比較窮的感覺,那是因為得看跟誰比。
先和省外比一比,以人均GDP計,廊坊別看全省第二,放到浙江就是倒數,放到山東就是中游水平,更別說和京津比了。再者河北整體就是比較窮的,人均GDP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7%,一個7500萬人口的大省,以前總量全國第六,這幾年陸續被湖北四川湖南福建超越,這幾個省除了四川沒有一個稱的上7000多萬人口的。所以雖然廊坊在河北位次靠前,但和全國比肯定不能算富裕地區。
再和省內各城市比一下,題主說到秦皇島和唐山,首先唐山肯定是比廊坊強的,河北的經濟龍頭,這個沒問題;秦皇島市容市貌當然碾壓廊坊,這其中一方面是因為秦皇島是沿海旅遊城市,同時也是中央領導常年到訪療養的城市,更重要的一方面,廊坊屬於縣域經濟比較強的城市,市區相當缺乏存在感,建成區面積不比燕郊和勝芳大多少,常住人口沒有向市區集中的趨勢,相反因為三河(含燕郊)、固安、大廠交通相對便利,人口增長比市區要快得多,而一般人看當地經濟肯定主要看市區,這就造成廊坊窮的假象,實際上大多數主要經濟指標廊坊是全面超越秦皇島的(非引戰,陳述事實而已)。
至於火車站汽車站,廊坊市區交通很不便利,沒有任何樞紐性可言,當然這一點可能在大興機場投入使用後有所緩解。有很多在北京上班的寧願在武清買房也不願意在廊坊市區買房,廊坊交通上的落後可見一斑。另外上面也說了廊坊人口分散,沒有向市區集中的趨勢,火車站汽車站的地位當然上不去,畢竟購買力是相對的,需求才是絕對的,尤其是火車站,鐵總在編制運行圖的時候,當地人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參考因素。秦皇島是進出東北的要道,無論秦皇島經濟怎麼樣,秦皇島和山海關兩個站也一定是特等站。拿火車站汽車站建設情況看經濟,典型農民第一次進城的思維,珠三角那些大鎮照這么說發展程度應該連中部地區縣城都不如。
總結一下,廊坊:均衡發展型,市區不突出,縣域經濟較強,除了大城窮一點之外都還不錯;秦皇島:市區還不錯,縣域經濟不強;石家莊:市區經濟表現非常突出,縣域經濟一般;唐山:市區很強,縣域經濟更強;京津:全面碾壓河北任何地區。
順便可以再展望下河北省未來的發展趨勢,先不說已經挺不錯的唐山,我個人認為中短期最有潛力的發展地區就是廊坊和秦皇島,滄州也還可以。長期來看保定石家莊更有潛力一些。至於廊坊市內各縣區的發展趨勢,我認為未來北三縣會持續強勁,固安(多條城際交匯以及毗鄰大興機場的交通樞紐)和霸州(地理位置接近雄安新區)的發展會最為突出,城區地位或將更加沒落。
以上相關數據如有疑問可移步河北省統計局河北統計年鑒,任何一項詳實可查。
⑦ 河北現在經濟發展怎麼樣算貧窮嗎特別是廊坊,大城縣和江西比怎麼
大城地理位置好南有保溫材料北有金屬冶煉東有全國馳名的 仿古傢具西有電子市場
⑧ 被稱「上天入海」的快速通道,京台高速對廊坊經濟有多重要
京台高速的建設對於推動廊坊以及它周邊地區城市的發展是有著巨大作用的,廊坊這個城市它本身的地理位置就非常的得天獨厚。地處京津主要的中心點上。從改革開放以來廊坊市的經濟就一直在平穩的發展當中,實力也得到了顯著增強。近十多年以來,廊坊市的生產總值每年都以14.9%的增長速度在勻速增長,而人均GDP更是以每年平均16.5%的速度平穩增長。當初京津塘高速的開通為廊坊市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契機,而如今京台高速的開通將會為廊坊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老話都說要致富先修路,此話並不是毫無道理的,縱觀如今中國的城市上,凡是比較繁榮的城市其交通網路都是非常發達以及非常復雜的,它將輻射向全國各地,這才有利於城市自己本身的發展。
⑨ 河北廊坊的經濟發展怎麼樣
還不錯吧,也沒去過
⑩ 廊坊市和張家口市這兩座城市的經濟發展對比中,誰更具有開發的潛力呢
山東廊坊市,位於我國山東省靠近沿海可以發展旅遊業的同時還可以搞搞海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