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國家開展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 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意義是,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一個國家的經濟必須得為這個國家的性質服務。也就是說,既然我們要實現社。會。主。義。改造這個目的,就必須得先改造社。會。主。義。經。濟。體。系。
馬。克。思有一句話能解釋你這個疑問,他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最。初。階。段。
也就是說必須先經過了社。會。主。義然後再慢慢過渡到共。產。主。義。
所以政。治書里邊經常有這樣一句話,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共。產。主。義是最終的社會理想。
可是要達到這個理想,就絕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那麼社。會。主。義就相當於這個過程中的第一站。
所以,社。會。主。義也是上層建築,必須得有經濟基礎來決定。
其實這個問題只消回答一句就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這是一個基礎問題。
我給打個比方。
比如說,共。產。主。義就是一座高樓。
那麼高樓的最底下一層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必須得一層一層的蓋上去才能達到最終的點。
經濟基礎就更簡單了。
沒錢買磚,怎麼蓋這座樓呢?
㈡ 新中國經濟恢復時期的成就有哪些
1、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勝利,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為國家財政經濟的根本好轉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國家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社會主義經濟的領導地位大大加強。新中國成立後,建立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成功地調整了工商業和經濟結構的改組,使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有了相當的提高。到1952年底,國營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34.7%上升為56%,國家資本主義工業的比重由1949年的9.5%增加到1952年的26.9%。建立和完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的任務已勝利完成。
3、恢復和發展了工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外貿等。
在短短的3年裡,新中國醫治了長期戰爭所造成的創傷,使工農業生產達到或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除個別產品外,都超過了建國前的最高年產量。
4、始終堅持發展生產、恢復國民經濟為中心,正確處理革命和生產、政治和經濟的關系,使各項社會政治運動和各種工作都不幹擾生產的正常進行,而是一切工作都圍繞著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並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是為了從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打破對生產力的束縛,發揮人民群眾對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創造條件。
㈢ 孝文帝改革北方經濟社會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北方戰亂不斷人民生活艱苦。為了鞏固統治。以圖統一天下。必須安定內部。遷都就是其中一個舉撮。
㈣ 國民經濟的全面恢復與發展的目的是什麼
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的失誤
(2)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
(3)還由於當時的蘇聯政府在這期間突然片面撕毀了幾百個合同和取消科學技術合作項目。
㈤ 簡述元朝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1、元朝統一,社會安定,人民交往交流加強, 有利於經濟發展。
2、元世祖的改革,建立起一套有利於社會經濟 恢復和發展的制度。
3、元朝鼓勵發展農業,推廣植棉,治理黃河, 開鑿運河,暢通交通。
4、元朝統一後推行開放政策,有利於中外經濟、 政治、文化交流。
㈥ 新中國成立後,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措施:
第一、 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這樣人民政府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為人民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二、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1950年,全國物價穩定,結束了十多年的物價上漲的階段。為解決中央財政困難,中央決定將全國主要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解決當時中央財政收支脫節的現象。1950年,國家財經開始好轉了。
第三、 合理調整工商業。新中國成立初期,私營工商業在國民經濟中還占重要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的根本好轉起重要作用、1950年上半年中央在統一財經政策上,又合理地調整了工商業。這 主要是公私關系和勞資關系。
經過三年努力,國家 經濟得到根本好轉,為國民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
㈦ 明朝初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明朝前期,明太祖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墾荒,進行屯田,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的農業生產水平超過了前代明朝的紡織、制瓷、冶鐵等手工業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技術更為先進。明朝的商業和城市獲得了空前繁榮的發展。在商品經濟發達的基礎上,到了明朝中後期,在一些地區的一些手工業生產部門內,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江南地區的絲織手工工場,就是典型代表。
======================
2
㈧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黨中央採取了什麼有效措施結果怎樣
分三個階段
1、限制利用階段(一千九百四十九——1952)。從1949年建國到1952是我國認識和處理非公有制經濟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黨和政府從我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在繼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認識成果的基礎上,對非公有制經濟作出了基本正確的分析判斷,採取了正確的政策。
早在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就明確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沒收封建階級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在這一綱領的指導下,隨著解放戰爭的進展,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政府沒收和接管了屬於國民黨國家壟斷資本的金融和工商企業,從而構成了新中國最初的國有經濟的主要構成部分,向建立國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型經濟體制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大經濟綱領實現之後,新民主主義的經濟主要由五種成分組成。在五種經濟成分中,國營經濟處於領導地位,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在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我國實施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合作、內外交流」的基本經濟政策,達到了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使各種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國家優先發展國營經濟、積極扶持合作經濟、鼓勵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對於國營經濟,政府在接管官僚資本的過程中,由於貫徹「原職、原薪、原制度」的政策,較好地調動了管理人員和職工的積極性,並在此基礎上實行民主改革,使國營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有較為明顯的提高。對於私營經濟,一方面實行以「節制資本、統制貿易和加強計劃」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政策,通過在活動范圍、稅收政策、市場價格、勞動條件等諸方面對私營經濟不利於國計民生的方面予以限制;另一方面,國家通過調整工商業,開展城鄉物資交流,活躍市場流通,並且擴大了對私營工業的加工訂貨和產品收購,從而使私營經濟獲得了正常利潤,能夠進行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2、根本改造階段(1953——1956)。從1953年社會主義改造醞釀到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國認識非公有制經濟的第二階段。在此階段,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地位降低。
在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前進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過渡時期。我黨經過充分醞釀,於1952年底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其核心是「一化三改造」。從1953年開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成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利用、限制、改良」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經歷了統購統銷、加工訂貨、公私合營等階段。對個體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採取了合作的道路。個體農業的改造經過了農業生產互助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個體手工業經過了手工業供銷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合作工廠三個階段。到1956臘尾,「全國私營工業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數的82.2%,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加入合作社的農戶佔全國農戶數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的農戶佔全國農戶數的87.8%;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已佔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
當時我黨認為,總路線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成為我們國度和社會的唯一經濟基礎,即把當時非公有制經濟佔主體階段變為公有制經濟佔主體階段,從而使我國社會的所有制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1956年同1952年相比,「國民收入中各種經濟成分的比重,國營經濟由19.1%上升為32.2%,合作經濟由1.5%上升為53.4%,公私合營經濟由0.7%上升為7.3%,以上三種經濟成分之和由原來的21.3%上升為92.9% ,而和私營經濟則分別由原來的71.8%和6.9%下降到7.1%和0.1% 。在工業總產值中,社會主義工業佔67.5%,國家工業佔32.5%,資本主義工業接近於零;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佔68.3%,國家資本主義商業和由原來的小私商組織的合作化商業佔27.5%,私營商業只佔4.2%」[5]。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不僅是由於在這一階段我國對非公有制經濟採取從限制到消滅的政策,更重要的是由於我黨對馬克思主義某些論斷進行簡單教條的和嚴重脫離了中國的具體實際。
3、取締消滅階段(1957以後)。我國對個體經濟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積極探索,返回正確道路到完全陷入迷霧的過程。
黨和國家領導人於1956年底認識到發展個體經濟重要性,於是在翌年初對個體經濟進行了一次短暫的再探討,提出了利用個體經濟形式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一系列正確思想:提出了長期保留個體經濟獨立經營的主張;針對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個體工商戶出現的新情況,提出了調整所有制結構的新思路;提出工商業者不是國家的負擔,而是一筆財富的觀點。但是這些並未根本上突破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認識框架,也未制定具體的政策加以鞏固,仍然把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完全公有制當作我國現實目標去追求。對個體經濟在我國的積極作用和發展商品經濟的歷史必然性認識不牢固,因此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堅持下去。相反,1958年之後,由於對主要矛盾判斷的失誤,黨內經濟建設方面急躁冒進思想的發展和政治上「左」傾觀念深化,經濟體制的變動服從於「大躍進」的需要,服從於提前建設社會主義、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口號的需要,對「三大改造」後剩下的個體工商業者採取了更加嚴厲的限制和改造措施:一是組織入社,對個體手工業戶,除極個別的特種工藝手工業戶外,都要組織加入手工業合作社;二是把集體工商業並入或轉入國營企業。1958至1959年,絕大部分的集體工商業都已經轉為國營,留下的少量合作店、合作組也基本上只保留了形式,實際上都歸對口國營企業統一核算。
㈨ 西漢初年統治者為恢復和發展經濟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休養生息的政策。
主要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因為採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才有了「文景之治」。
休養生息政策是西漢初年的國策,這個政策是由劉邦及其群臣所一起制定的。漢高祖之後的幾代皇帝,特別是文、景兩代,都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即使漢武帝時期,後期因為長期對匈奴作戰的原因,全國戶數銳減,所以在武帝末年以及隨後的昭帝、宣帝年間也都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而且這一政策幾乎成了往後歷朝歷代初定天下時候所採取的國策。可見休養生息政策到了後來已經成為了一個純粹的經濟政策、是國家調整社會經濟的一個手段之一。所謂「休養生息」,即在社會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之後統治者實行的寬刑薄賦政策,以保養民力,增殖人口,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那麼漢初統治者及其後的繼承者,為什麼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1、原因
(1)漢初統治者親身經歷了秦朝滅亡的過程,吸取秦王朝教訓是其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之一。劉邦本人經歷過農民戰爭,他本身是通過農民起義當上皇帝的,親身感受到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體會到秦王朝的滅亡是在賦稅、徭役、刑罰等方面過重所致。秦王朝賦稅重,占農民收成的2/3;農民還要負擔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史書記載,秦朝全國人口約2000萬,征發徭役和兵役的總人數達二三百萬,光是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這兩項工程,就征發了70多萬人;秦朝的刑法十分嚴酷,光是死刑就有砍頭、腰斬、活埋、車裂等多種,還有斬腳、割鼻等摧殘人體的肉刑法,連坐、株連、「夷三族」等。這樣的情況,人民怎能不怨聲載道、社會經濟怎能不趨於崩潰、秦朝怎能不覆滅?所以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聽取意見,減輕刑罰,減少冤獄,吏治清明。
(2)社會經濟凋敝也迫使其不能不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原因。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平淮書》中寫道: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銄,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業以稽市場,……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
這是司馬遷筆下的西漢剛剛建立時的社會面貌,主要是社會經濟狀況,國內到處是一片荒涼殘破的景象。物資匱乏,連皇帝也弄不到4匹毛色一樣的馬來拉車子,將相只能坐牛車;糧食、馬匹的價格異常昂貴,1石米的價格高達1萬錢,一匹馬的價格則需要百兩黃金。可以想像在廣袤的國土上有多少人民流離失所,風餐露宿了。面對社會經濟殘破的局面,西漢王朝的統治怎樣才能鞏固,維持下去?是西漢統治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基於上述的兩點原因,為了恢復社會經濟,刺激生產力的發展,鞏固封建統治,漢初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那麼措施有哪些?
2、措施
漢高祖劉邦時期:(1)勞力歸農。讓大量士兵復員,分給他們一定數量的田地,並免除一定期限的徭役;下令逃亡人口各歸原籍,恢復他們原有的土地房屋;把由於飢餓而賣身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2)輕徭薄役,漢政府鑒於秦朝濫用民力導致的嚴重後果,因此比較珍惜民力,縮短了人民服役時間,規定全國男子從23歲開始服役,56歲免役,並且可以以錢代役。(3)薄斂賦稅,規定田賦為十五稅一(就是政府每年向土地所有者徵收占收獲物1/15的田稅)。(4)鼓勵生育,漢政府為了提高全國戶數,在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頒布「民產子」詔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兩年賦稅,這項政策使得漢初人口得到極大的提高。
漢高祖之後的幾代皇帝,特別是文、景兩代(漢文帝與景帝共在位39年),都大力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主要內容:(1)重視農業生產。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的政策,把田租減為三十稅一,嘉獎努力耕田的人;文帝減輕了人頭稅和徭役,實行與民休息的措施。(2)提倡節儉。如文帝身體力行,帶頭提倡:取消建造價昂貴的露台;死前留遺囑,主張自己的喪事從簡。(3)減輕刑罰。文帝廢除了親屬連坐法,用笞刑(用竹板子打)代替殘損肢體的肉刑;景帝再減輕了笞刑。
通過和秦朝在賦稅、徭役、刑罰等方面比較得出:秦朝實行暴政,導致人民民不聊生。在秦朝時農民要將收獲物的2/3以上交給國家,漢初皇帝薄賦勸農,田租在漢高祖時為十五稅一,文帝時為三十稅一;徭役方面減輕了很多,農民有足夠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刑法方面不象秦朝刑法十分嚴酷,動不動就慘遭殺害。……
那麼漢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有什麼成效呢?
3、成效
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在漢高祖時期,西漢的社會經濟已經得到恢復發展,穩定和鞏固了漢朝的封建統治秩序。到文景年間,社會經濟全面回升,出現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為西漢達到鼎盛時期奠定了好的基礎。漢武帝時期,西漢的社會面貌完全煥然一新了,在世界威名遠播。司馬遷的《史記.平淮書》反映了漢朝經過休養生息政策後,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的景象:
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
這是跟上面描述的景象完全不同的情況,真實反映了漢朝休養生息政策使西漢從廢墟上建立到逐漸興盛、經濟發展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