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發展教育經濟

發展教育經濟

發布時間:2020-11-25 18:31:41

Ⅰ 簡述教育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 從產生之初就與人類謀取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緊密相關。
首先,教育對經濟具有制約的作用,經濟實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物質基 礎,經濟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經濟條件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教育對經濟的作用,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教育對經濟的運行具有直接調節作用。
其次,經濟的發展,必然拉動一系列的事業發展,教育正是受益頗深。科教興國,已被作 為國家發展的長遠戰略。 教育事業因此也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的大力發展下, 特別是基礎的教育的發展使國民的素質大幅度提高。 高等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才,這直接拉動經濟發展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教育和經濟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是矛盾的辨證統一。

Ⅱ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以下為教育學課本中的答案: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產生之初就與人類謀取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緊密相關。
經濟對教育的制約。在制約教育的諸多因素中,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是根本性的。教育的發展水平·規模·速度和結構,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主要表現為:1,經濟實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2,經濟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3,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的結構。4,經濟條件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教育對經濟的作用。
教育在受經濟制約的同時,也對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教育能夠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2,教育可以促進科學技術創新,從而促進經濟發展。3,教育對經濟運行有直接調節作用

Ⅲ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下所述:

(1)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 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② 社會經濟發展制約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③ 經濟的發展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

④ 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教育結構、教育制度、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方法等的變革。

(2)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勞動力的基本途徑;

② 教育能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和推廣,並能產生新的科學知識;

③ 現代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

(3)發展教育經濟擴展閱讀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Ⅳ 教育對中國經濟增長有什麼重要作用;

二、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趨同的路徑

有大量的經驗證據表明,教育作為人力資本積累的主要途徑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力資本是影響經濟增長穩態值的重要因素,更高的教育水平進而更高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穩態收入水平(而不影響經濟增長率本身)。另一方面,人力資本積累(或教育)也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影響經濟增長率本身,促進經濟增長:(1)促進技術進步,(2)提高勞動力採納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3)促進具有正的外部性的技術創新和擴散,增加社會收益。

通過計算教育的收益率特別是教育的社會收益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此外,Uzawa-Lucas模型也可以用來解釋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尤其是通過教育所積累的人力資本對促進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該模型認為,體現工人技能的人力資本是內生的,個人通過犧牲現期消費,投資於教育、培訓等,實現財富最大化。在穩態均衡的情況下,人力資本存量必須和物質資本以相同的速率增長,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

另一個解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的重要模型是Becker、Murphy和Tamura的BMT模型,該模型從理論上解釋了現實世界中各個不同國家經濟增長水平參差不齊、呈現多種經濟增長模式和趨同路徑的原因。他們認為經濟增長有多重穩態,既有高水平增長均衡即"高穩態",又有低水平增長陷阱即"低穩態",而人力資本水平是決定穩態值高低的關鍵。現實世界中,由於窮國的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往往較低,它們往往處於"低穩態"且難以突破,如同陷入了"貧困陷阱"。因而,發展教育、加速人力資本積累是跳出低水平增長陷阱的關鍵。

三、教育發展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性的影響

根據其他經濟體,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可以發現,它們都經歷過經濟的長期增長。一個低水平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必須經過長期的、持續性的增長才能實現整個經濟的繁榮。一般而言,經濟增長的源泉有兩類:一類是持久性的增長源泉,如長期積累起來的人力資本存量、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制度形式等;另一類是因時因地而變化的增長源泉,與一個國家在特定發展階段上的資源稟賦相關,如要素、技術和環境。一個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有賴於持久性的增長源泉,即制度和人力資本。那麼,在中國,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最重要的方式會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呢?中國經濟增長中已經出現的絕對差異與條件趨同並存的模式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會產生哪些影響?

觀察其他經歷過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再對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做出判斷和分析是有益的。1966年~1990年間,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都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年均GDP增長率分別為10.3%、9.1%、8.5、%、7.3%,大大高於英國、美國、德國2%~3%的年增長率(Alwyn Young,1994),成為亞洲"四小龍"。但是,Young通過增長核算分析發現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於資本的數量和質量;TFP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並不顯著;並且人均GDP增長和勞均GDP增長的差異較大,表明其增長過度依賴勞動力的投入,依靠勞動參與率的提高,而資本、勞動投入都是不能無限增加的,據此,他對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提出了質疑。然而,事實上,亞洲"四小龍"的人力資本積累也是非常顯著的,而由於其人力資本的模式不同於美國,Young的度量可能存在問題。

回顧中國過去20餘年的經濟增長,制度變革帶來了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顯著改善,促進了我國比較優勢的發揮,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在這段時期內,我國的人力資本積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對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國仍處於轉型經濟時期,制度變革遠遠沒有結束,走向更完善、更一體化的市場經濟還有很長的路,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因而,制度變革和人力資本在未來仍將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

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或將要面臨以下問題和挑戰:

(1)要繼續增加人力資本存量,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的資源非常有限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既要進行物質資本投資,又要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對二者妥善加以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2)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平等的問題,包括區域間的不平等、城鄉收入差距,個人在資產、收入和人力資本上的不平等。不平等並不僅僅是一個社會道義的問題,還會影響到經濟增長。一方面,不平等本身是有差別的,個人收入的不平等、資產的不平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較小,但人力資本的不平等會對未來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不平等不一定直接影響經濟增長本身,但會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產生影響;例如,收入不平等會導致人力資本存量差距擴大,不利於經濟持續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促進教育的公平性顯得非常重要。

(3)人口總量壓力和人口結構、質量轉變的壓力。我國人口基數大的事實將長期存在,到2030年達到高峰;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從2010年起將趨於下降,2022年以後大幅度下降,可以享受人口紅利的時期已所剩無幾;但少兒撫養比的下降將給人力資本積累帶來機遇。數量龐大的勞動力若不能實現人力資本積累的顯著改善,我國將難以發揮潛在的人力資源比較優勢。

(4)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綜上,有以下三點基本結論或建議:

(1)教育作為積累人力資本的主要渠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持久性因素,因而也是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

(2)現階段,教育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意義不僅在於促進經濟增長本身,還可以促進地區間的協調發展;

(3)教育的不平等會損害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平等性,損害經濟增長的持久性源泉,因此,促進教育公平將是我國未來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Ⅳ 「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請分析所包含的學前教育學原理

就目前看來,國民素質確實有待提高,試想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國民素質低下,後果可想而知。教育不僅僅是指單方面的學生,所有公民也是如此。中國是禮儀之邦,經濟強國,教育的改革決定著新世紀人才的發展方向,所以教育體系的改革會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向。也就是教育優先,經濟發展緊隨其後。以上是個人觀點,有異意可反駁。

Ⅵ 教育經濟學的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教育經濟學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國際學術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學習和借鑒西方的教育經濟學,世界各國涌現出一批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學者,有關教育經濟學的著作及論文層出不窮。
但是,就在教育經濟學傳播到世界各國的同時,西方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許多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受此影響,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把資金投入到教育,希望通過教育帶動經濟的復甦,但是並沒有取得成功。不景氣的經濟狀況與教育的不斷擴張發生矛盾,出現了種種人力資本理論不能揭示和解決的問題,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力資本理論的局限性並試圖擺脫它的束縛,採取新的方法分析教育與經濟的關系,這刺激了人力資本理論的新發展。
由此,一些有關教育經濟的新學說應運而生,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三種:篩選假設理論、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和社會化理論,它們並稱為第二代人力資本理論。

Ⅶ 中國應該優先發展經濟還是教育

兩者並重,不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就沒有財力的支持,只是空談。只顧經濟,忽視教育,經濟發展就沒有後勁,只能曇花一現,而且教育發展了可以轉化為生產了,促進經濟的發展

Ⅷ 簡述教育與政治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1. 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下所述:

    (1)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 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② 社會經濟發展制約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③ 經濟的發展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

    ④ 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教育結構、教育制度、教學組織方式、教學方法等的變革。

    (2)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勞動力的基本途徑;

    ② 教育能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和推廣,並能產生新的科學知識;

    ③ 現代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

  2. 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如下所述:

    (1)政治對教育的制約

    ① 政治決定了教育的領導權;

    ②政治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③政治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和思想教育內容。

    (2)教育對政治的促進作用

    ① 教育能促進年青一代政治社會化;

    ②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化。

Ⅸ 教育經濟學的前景

自教育產生以來,就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早在古代,中國和外國的一些學者就對教育和經濟的相互關系作過一些論述。但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教育對生產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太明顯,也不可能對教育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作出量的計算。
到了近代,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發展,教育對改革生產技術、促進生產發展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從而引起了經濟學家對教育經濟效益問題的日益重視。
教育經濟學以教育在經濟增長和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觀和微觀經濟效果作為研究對象。教育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它在闡述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的原理和規律的同時,並根據設定的前提,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對數據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檢驗有關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和預測這一關系的變動趨勢。
70年代末以來,中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者們對教育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探討。目前得出的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經濟增長本身要求教育部門輸送大批有一定技術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另一方面,教育事業的發展始終是同一國的國力相適應的,經濟越發達越有可能提供較多的教育費用,促進教育的發展。
一國可能用於發展教育的經費多少,歸根結底要受本國財力所制約。只有在經濟持續增長,財政收入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才能使教育經費的絕對額,以及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如下的關系,即單靠發展生產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社會的。教育是培養人、造就人的事業,它既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又促進精神文明的發展。無論是社會評價標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倫理關系,還是勞動者自身的發展,都離不開教育。
教育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教育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而出現。關於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教育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作用、教育對勞動生產率的作用等研究,使人們清晰和實證地認識到教育的人力資本投資屬性。70年代初出現的篩選理論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以及70年代末出現的教育的社會化理論,從不同側面對人力資本理論提出了挑戰和批判,同時豐富了教育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由於20世紀60、70年代的教育投資沒有帶來預期的經濟繁榮,各國的教育投資熱情在80年代中期開始有所下 降,教育財政出現緊縮。盡管如此,人力資本理論在教育經濟學中的主導地位並沒有得到根本的動搖。人們對教育投資的社會經濟效益仍然予以高度的關注,這方面的研究繼續為人力資本理論提供著有力的支持。近年來,知識經濟的出現及其與教育的關系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高等教育系統作為創造知識、傳播知識和培養有知識的人才的發源地,其在知識經濟社會中所 起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視。
遠在教育經濟學形成之前,國內國外已有很多關於教育與經濟的相互關系的思想。
在我國,先秦諸子即認識到發展教育是使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的條件;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也都認識到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如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說明了人口、經濟、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顏元的「實學」「實行」的思想認為經濟是教育發展的基礎。在西歐,古希臘的柏拉圖也論述過教育對生產所起的作用。但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低下,生產勞動還基本上處於簡單的體力勞動階段,知識和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還很少,因而人們也只是認識到教育和經濟之間的一些聯系,但還不能充分認識到教育對經濟增長的重大意義,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教育經濟思想體系。
17世紀到19世紀初期間古典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產生並得到了發展,一些學者注意到了人的素質對生產力的影響,並根據勞動價值理論,對教育的經濟意義作了進一步的論述,提出了一些教育經濟思想。但由於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經濟學和教育學自身發展的限制,還不可能形成一門獨立的教育經濟學科。
其後近一百多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學的教育經濟思想,對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作了一系列的論述,為馬克思主義教育經濟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近代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學者主要有古襟和楊賢江。古襟1934年發表《中國教育之經濟觀》,運用了經濟的觀點闡述教育問題,辯證地論述了教育和經濟的制約關系;楊賢江所著的《新教育大綱》論述了教育能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認為科學因實用而生,而進步。西方學者主要有大衛·李嘉圖和馬歇爾等。大衛·李嘉圖提出教育投資的基本思想,馬歇爾提出生產要素包括教育,教育要由國家投資等。眾多的教育經濟思想初步形成,這些教育經濟思想為以後教育經濟學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閱讀全文

與發展教育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