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滾動卷四 近現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變遷
對近代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因素包括:經濟體制的變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變革;科學革命對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的影響.以鴉片戰爭為轉折點,中國被迫放棄了「閉關自守」的政策,開始受到西方物質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響.1840年,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為滿足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需要,謀求打開中國的市場和原料產地,蓄意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據此,中國的領土主權、貿易主權、關稅主權等一系列主權遭到破壞.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開始大規模的商品侵略和資本侵略,西方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也隨之傳入我國.最早認識到中國落後狀況的有識之士是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他們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隨後地主階級洋務派、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先後通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國人進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開始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中國的社會生活也從多個層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一些大城市變化更為明顯.從「衣」的方面來說.人們的衣著服飾基本體現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審美價值取向.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裝逐漸進入城市居民生活.其次,辛亥革命期間,青年學生率先剪掉象徵清王朝的辮子,表示反對封建專制的決心.經過改制的中山裝受到維新人士的歡迎.第三,20世紀20、30年代,服飾有了更大變化.在服裝變化中,穿洋裝是一大時尚,這不能簡單地歸於崇洋的傾向.民主制的確立激勵了人們對西方民主社會的嚮往,人們醉心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的思想,認為由這種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會的前進方向,洋裝是文明的象徵,受到人們的喜愛.社會實踐的結果是,洋裝在中國的流行,並未取代中國服裝,而是促進了中國服裝的改良.中山裝的出現,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它以西服為模本,改大翻領為立領,四個貼口袋,五個扣.女性服裝一改寬大直筒式的滿裝,依照西方的人體曲線美加以剪裁,演變成今日的旗袍.這都是沿用西式服裝的審美和價值觀念,結合中國傳統的某些形制而創作的新服飾,可謂西體中用最成功之作.穿什麼,不穿什麼是個人行為,一些先進的思想家們把個人安排生活的自由視為個體自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個人權力.個性解放的呼聲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人們的生活慾望,在穿著打扮上追新求異,西裝革履,長袍馬褂,真正開始了服裝自由穿著的時代.在劇烈的社會變遷中,服裝的變化得風氣之先,敏感地表現了文化氣候的走向.從「食」的方面來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受到自然環境、生產水平和生產方式的影響,同時具有強烈的民族地域特性.中國的飲食種類豐富,特點明顯,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產方式和作物種類導致地區性差異明顯,南方以稻米為主,北方以麵食肉類為主.北京作為都城,除了宮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湧入京城,特別是魯菜幾乎成為京菜的代表,八大樓以及具有北京特色的全聚德烤鴨、東來順涮羊肉等老店享譽京城.此外,種類繁多、口味豐富的各色小吃更是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有些一直流傳至今,依然受到民眾的喜愛.鴉片戰爭後西式餐飲成為大城市的消費時尚.西式餐館出現,西式點心、飲料、糖果也為大眾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現了由國人經營的第一家西菜館——「一品香」,西餐的傳入改變了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結構.從「住」的方面來說.中國南北方的民居結合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江南的民居等.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從沿海到內陸一些城市設立了外國人的使館、領事館、洋行、貨棧、銀行、近代工廠等也紛紛出現,相應出現了具有西方建築特色的各式洋房,供外國人居住.一些官員和富商也建起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電燈照明在城市中出現,房屋格局、生活設施、裝飾風格都有了很大變化.上海、廣州、青島成為中國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教材選用了北京傳統四合院和新建洋樓的照片,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分析兩者的不同,感受居住條件的變化.也可以進一步探討形成這種建築特點的深層原因,如四合院體現出的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秩序,長幼有序的傳統道德觀念,富貴吉祥的人生理想境界,安詳恬淡的日常生活情趣,由此感受人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從「風俗」的方面來說.鴉片戰爭後,人們痛感中國積弱由於民智未開,欲啟民智必先革除社會中的陳規陋習,鴉片、纏足即為兩大現象.近代社會風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倡導「斷發易服」「廢止纏足」,主張改革婚姻制度.隨著辛亥革命的興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們把斷發易服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主文明的直接斗爭.民國時期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的法令.斷發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導下的風俗改良,不同於歷代改元易服之舉,歷史上的變衣冠所變的形制,不變的是倫理性和等級性,民國初頒布的《服制》規定官員不分級別都以西式大氅和燕尾服作大禮服,是對封建服式等級制的徹底否定.孫中山還提出「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作為改良服飾的指導思想,這一與現代文明接軌的服裝觀念在中國的實施,使得人人須臾不可離身的服裝,徹底擺脫封建倫理的規范,向著實用、經濟、衛生、美觀的方向發展,這是服裝史上的重要轉折.婦女纏足實際上是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思想的具體體現,婦女處於對男子的從屬和依附地位,纏足大小成為男子品評女性美的一種畸形尺度,不僅在社會中得到廣泛認同,而且成為文人筆下描繪和宣揚的對象,這種對女性身體的摧殘反而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女性的特徵.而主張斷發反對纏足這種純粹的個人行為,在中國反對封建的進程中成為思想啟蒙的先聲.近代社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廣大農村依然存在著舊式的生產和生活習俗,處於落後、封建的狀態.
㈡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引起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強的侵略②自然經濟的解體,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有識之士的推動④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1)從政治上來看,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鴉片戰爭使國門大開、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主動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會生活的極大變化。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內部新興進步力量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努力。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歷史性巨變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呈現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小。(2)從生產力角度來看,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火車、電燈、有線無線電報、電話、電影、輪船、打字機以及現在高科技領域的許多成果等,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幫助;石油的發現和汽車、火車、輪船的普及則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擴大了人們活動的范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重視科技的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後制定了三個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如第三個遠景規劃擬在生物工程、空間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等幾個最主要的高技術領域有所突破,這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3)從思想啟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來看,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都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對人們思想觀念、衣食住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總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工業文明對我國全方位的沖擊造成的,實質上體現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結果,從而引起了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產生了雙重影響:一方面,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隨著大炮和殖民主義侵略強行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的,它破壞了中國長期安定、寧靜的社會環境,也迫使中國人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並承受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陣痛。另一方面,西方傳入中國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進性,代表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而且這些東西一進入中國,就對傳統的落後的生產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強大的破壞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結構的轉型,引發了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的新變革。
㈢ 辛亥革命後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有什麼變化
經濟漸漸發展起來,生活變得民主,不在封建迷信,不纏足,不留辮子,但是拉開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時代。選我最佳答案。
㈣ 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有哪些影響
主要的話可能就是能夠讓經濟發展得更快吧,用全名能夠得到更好的一個發展收獲。
㈤ 科技革命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作用,我們有什麼啟示
第一次科技革命【主要影響】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促使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 2、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 3、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4、使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於西方 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對中國的影響】 1、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工業產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3、 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科技革命【主要影響】 1、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 2、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 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沖突加劇; 5、無產階級壯大,工運逐漸走向高潮。 【 對中國的影響】 1、列強繼續發動一系列侵華戰爭,並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3、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 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 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第四次科技革命抓住機遇就能使科技與經濟實力全面崛起,細胞的人工設計與人工合成是一場有機化工、微電子技術興起時期那樣的技術革命,並將更廣泛涉及許多傳統產業升級變革而帶來新產業的時代,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領域比以往科技的產業轉化縮短了周期,歐美國家科技決策機構已經制定了教育、科技與產業體制的改革措施以迎接新的產業革命到來。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機遇與挑戰並存。科技革命的哲學啟示 (1) 其出現是實踐的需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 (2) 即有共性也有各自特點,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3) 不僅促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隨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 發展)
㈥ 企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著什麼重要的角色政治經濟與社會
企業在社會經濟生活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是(ACD )。
A.在生產領域,企業是生產的現場
B.在交換領域,企業是實現交換的基本環節
C.在分配領域,企業是職工最終收入的重要來源
D.在分配領域,企業經營活動成果是職工最終收入的重要來源
本題考查的是對「企業的發展狀態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發展水平」這句活的理解。其中,在生產領域,企業是生產的現場,在交換領域,企業是實現交換的基本環節,而在分配領域,職工要從企業得到工資、獎金津貼等,每個職工的最終收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的經營活動成果,故選擇ACD。
㈦ 舉例說明經濟全球化對我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歷經40年改革開放,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助推全球化發展,不僅改變了自己的面貌與命運,也通過改變自身而深刻地影響和造福了世界。
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做大全球經濟貿易「蛋糕」,切實推動貿易便利化,支持完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堅持與全球貿易夥伴互利發展,相互成就,不僅成為「世界工廠」,更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巨大市場和全球創新合作的重要參與方,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最大商品貿易出口國、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價值理念對矯正既有全球化的不足,構築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全球化發揮著引領作用。
(7)經濟與社會生活發展擴展閱讀:
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措施:
1、堅定推動公平發展。
在當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有必要進一步地提高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盡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份額改革使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得以提高,但是與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相比,當前的份額還略顯不足。
發展中國家要進一步地提升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就不能對發達國家的金融和經濟政策亦步亦趨,需要進一步攜手共進,建立多種全球多邊機制,努力尋求自身發展。發達國家也應接受發展中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採納合理的建議和方案,在全球經濟事務中與發展中國家積極合作。
2、延續和深化全球合作。
堅持開放政策,鞏固並擴大以自貿區為主體的全球化合作。在維護WTO「非歧視性原則」「公平貿易原則」和「透明度原則」的基礎上,採用多種機制,推進不同國家、經濟體之間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形成大規模、多層次、有深度的全面合作,比如中印自貿區和中日韓自貿區等。
3、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智力保障。
在發揮國家和政府功能的同時,充分發揮企業、社會組織和智庫等多元化平台的作用,豐富溝通交流途徑,實現多軌交流、立體發聲,廣泛聽取建議,甄選出優秀的方案,保證經濟全球化進程穩步推進。
4、重視引導民眾意識。
在社會活動與多元新媒體平台中增加對經濟全球化與民生相關問題的討論,使全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到全球化的價值與意義,讓更多的人匯聚到共建全球化的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