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辯論會怎樣說經濟發展重於環境保護
正
大家好,有這樣一張世界環境日的宣傳照,一個骨瘦如柴的非洲小女孩蜷縮在地上,一隻禿鷹在它的上空盤旋,可飢餓與虛弱她早已無力掙扎,成為禿鷹晚餐的厄運早已無法抵抗,那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正是貧窮與環境,腦海中的畫面使我們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何者優先有了深刻的認識,務實和理性的結論只能是經濟發展優先於環境保護。經注發展的標志是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結構的優化,社會正反饋的增多以及社會認知能力的提升。環境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和諧發展提供環境保障,而我們說優先於的標准就是在肯定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等重要的前提下,在價值層面上判斷誰的優先順序更高,我方認為經濟發展優先於環境保護。
第一,從人類自身的需求上看,如果人類把環境保護放在優先的地位,那為什麼人類從發展到現在都要改變環境以適應自己的需求,為什麼人類會破壞環境來換取人類文明的進步,當我們的環保意識從「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發展到今天的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無不證明了環境保護要為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而服務。的確,我們已經面臨了許多氣候變暖、水污染等環境的問題,但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的卻是經濟發展,全世界還有十億人正生存在貧民窟中,就在我們辯論場上,每一分鍾就已經有十五個人在面臨生存的威脅,脫離人的需求去談環保優先,是對人生存權的蔑視,更是對環境保護要以人為本這一根本事實的蔑視。
第二,從人類與自然的關繫上看,這個地球上如果沒有人類,環境保護就會變得毫無意義,而經濟發展作為人類發展的原動力,使我們擺脫了茹毛飲血、鑽木取火的懵懂,使我們人與自然的關系更為和諧,更為緊密,使人類逐步意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為環境保護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法律制度。
第三,從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看,我們想要徹底地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要標本兼治,要治本,必須優先發展經濟,從根本上優化經濟結構,堵住產生環境問題的源頭,要治標,同樣要優先發展經濟,為解決眼前的環境問題提供技術、資金等支持,只有這樣,才能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環境保障,人類才能實現「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夢想家園。所以我們說,決定人類生存與進步的經濟發展,比影響生存與質量的環境保護更為優先。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經濟發展優先於環境保護。謝謝!
好
⑵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從客觀上來分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彼此依託、互相推動的。一方面21世紀所提倡的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作為經濟成本的一個部分,因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於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我們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只是單單的保護,或者是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要求人類倒退文明來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謬可笑的。今天的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經濟持續的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上、技術上的條件。由此看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唇齒相依,是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的。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要在這里生活。我們發展經濟破壞了環境,有些破壞是無法彌補的,是對子孫後代的犯罪。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環境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間。
發展經濟必須保護環境是自然規律的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自然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害,那麼我們將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重大的洪澇災害都是破壞環境造成的必然結果。自然規律是無情的,誰侵犯了它誰將受到它的報復。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經濟過程中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為經濟發展與環境的保護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戰略。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兩個最基本的方面,即:發展與持續性,發展是前提,是基礎,持續性是關鍵,沒有發展,也就沒有可持續性;沒有持續性,發展就行將終止。發展應理解為兩方面:首先,它至少應含有人類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因此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基礎。其次,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進為標准,以追求社會全面進步為最終目標。持續性也有兩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資源的存量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代人不僅要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且應該重視後代的人的利益。
⑶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如何達到平衡
1、必須要加強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宣傳,企業要了解這方面所付出的代價,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一個企業,首先其領導層應有環保理念,否則難以在實際工作中保護環境。中央的決心,對地方和基層會產生影響。
2、環保應當是企業經營合法性的組成部分,環境效益應該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頭並進。公司在海外經營,也應該為所在國和社區帶來效益,包括環境效益。這樣,才會奠定企業和外國政府和社會合作的堅實的基礎。企業不分大小、不分背景,都應該有相關的安全和環境政策,並納入到企業文化和決策之中。
3、負責任的環境管理要求我們在各方面開展工作,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有持續經營的道義基礎。政策的改變應當得到公眾的認識,短期的犧牲是為了實現長期的環境保護和持續發展。我們要去消除那些有害於政策實施的障礙,政府應當制定措施,同時要去鼓勵和推廣優良實踐。政府應提供透明的數據,讓大家了解空氣、水、土壤、環境的現狀。中央和地方政府要以身作則,表現出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態度和行動,其工作進展要受到公眾監督。
4、在氣候變化方面,有些政策目標是相互矛盾的,這需要政府、企業、學術研究機構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做出承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方案不可取,需要有統一的綜合性方案,比如設計不同的司法管轄區。相關的行業協會也應對這些工作給予支持,從而利於經濟轉型。
⑷ 怎樣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環境保護和農村的發展不是一個矛盾的話題。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就可以提前做好環保規劃,投入環保設備,這樣的話,即使發展經濟,也可以達到環保的要求。
⑸ 如何處理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
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基本途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這對我們協調推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綠色發展把保護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從本質上講就是把資源消耗強度、生態系統狀態等環境要素作為評價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將二者看作互為關聯的一個整體。
(5)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保護環境擴展閱讀: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的重要意義: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在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方面獲得了新認識、走出了新路子。
綠色發展打破了環境保護末端治理的單一模式,實施前端保護、過程嚴控、污染嚴懲的治理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後治理」的怪圈,能夠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綠色發展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生產綠色產品、推動綠色消費、營造綠色文化,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⑹ 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做好環境保護
憑良心話,雖然環境很重要,但是所有著眼發展經濟的國家都是富起來之後才真有本領解決環境問題。英國的天空黑了上百年,美國、日本也如是。中國現在是世界工廠,乾的都是最臟最累的活,想減少污染就得走到產業鏈的上游去,干研發,不幹生產。
⑺ 結合我國面臨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開發資源和保護資源矛盾,你對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理解談我們該怎樣利用科
科學技術應該是一把雙刃劍①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健康與長壽,人類的數量急速增加;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享受,同時也帶來了隱患。以發展中的中國為例,現在每年每人的平均收入是解放前期的10~20倍,人口增加了將近8億,是原來的3倍,兩項相乘為30~60倍,也就是說現在我國每年消耗的資源是解放前的數十倍(這是最簡單的演算法),這些資源的耗費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CV2
②工業化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眾所周知的。一個化工廠,一個造紙廠足以污染一條河流,破壞一個流域的生態。0J{/V
③養殖業的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追求養殖動物的快速生長,任意改變飼料的成分及添加葯物,如牛本來是草食動物,現代飼料中加進牛羊的骨粉和廢棄的肉,原來只感染羊的朊毒體(Prion)傳染給了牛,成了瘋牛病,由瘋牛再傳給人。工業化的養雞業,一旦禽流感發生,將會殃及成千上萬只雞,如果這些雞運用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分發出去,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這與個體養殖是完全不同的,個體養殖的牛隻用植物作飼料,不可能感染朊毒體,即使感染了朊毒體,也只是一隻而已,按照流行病學的規律,不可能引起流行。同樣個體養殖雞,即使感染了禽流感,也不會殃及成千上萬只雞,而且其流通渠道有局限性。禽流感之所以能夠傳播給人,正是因為急劇增加的人口與工業化的養殖業相加乘的結果。On
④人類活動破壞了自然疫源地,使得原來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擴散,如流行性出血熱。Q)Y
⑤SARS的發生證明,人類食物品種的急速改變也會引發新的感染病。果子狸本來是一種野生動物,吃的人很少,果子狸與人類接觸的機會並不普遍,與果子狸共生的冠狀病毒對人體並未形成危害,當人類的享受慾望不受任何控制,莫名其妙的要享用果子狸,果子狸由野生變為規模化的養殖,果子狸與吃果子狸的人、養殖果子狸的人、流通過程中與果子狸接觸的人,其數量同時急速增長,大大增加了果子狸攜帶的冠狀病毒與人類接觸的機會,冠狀病毒改變了它的宿主,感染了人類,終於引發了SARS的流行,在人類中產生了一種新的傳染病。愛滋病病毒原來存在於非洲的綠猴身上,人類侵入原始森林,據認為是人進食猴肉引發了人類愛滋病的流行。埃波拉病毒原來存在於野生動物(可能是狐蝠)身上,由於人類社會活動范圍的擴大,埃波拉病毒感染了人類,產生了新的一種人類傳染病。人類的社會活動比病原體對人類疾病的影響更重大,SARS、AIDS、埃波拉出血熱、瘋牛病、禽流感等完全是人類社會活動造成的新的、在人類中流行的傳染病。病原體僅僅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信息載體而已,病原體在他們原來的環境中生息,多少萬年以來沒有危害人類,不是人類疾病的病因,是人類社會活動強迫他們離開自己生息的環境,加之人類的不良行為,人類自己主動的、不知不覺的把病原體帶給了自己。疾病的罪魁禍首不是病原體,而是人類自己,是人類自己的不良行為,為什麼一定要消滅病原體(一個物種)而不去改變人類自己的不良行為呢!因此我們要改變觀念,真正認識到感染病的病因不是單純的病原體,病原體只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載體。r
⑥1968年以來,絕大多數流感病毒新變種均首發我國,2003年SARS在我國及東南亞流行,2004年禽流感在越南及泰國流行並傳染給人,其死亡率竟高達75%,2004年美國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及東南亞禽流感流行,這種情況不僅給國民經濟及社會穩定帶來巨大影響,而且也說明新的流感病毒亞型正在形成,十分憂慮近年可能會再發生流感大流行。Yv^T^
⑦農業生產工業化,農葯、化肥、各種催生劑等的無限制使用,使我們所食用的各種動、植物食品其安全性無一不受到懷疑:使用激素喂養蝦蟹,導致幼童性早熟;食用蔬菜,引起農葯中毒;糧食、中葯材、茶葉中的農葯及重金屬超標;合成飼料喂養的雞、鴨、魚、豬等,肉的質量變化,諸如此類長期下去,無不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不可知的影響。HqjSc
⑧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高鈣等高營養飲食帶來的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肥胖症(代謝綜合征)等等無不與高科技有關。"
9 高科技帶來的人際關系變化成為新的致病因素,引發了許多精神障礙及亞健康狀態。CG'
10.環境污染、精神障礙在惡性腫瘤發病中的作用,已被廣泛接受。足以證明現代社會、高科技的負面作用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病因,相比之下,病原體顯得遜色的多了。高科技急速地改變了人類的行為,改變了動物的生長發育及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導致病毒的迅速變異,最終危及到人類的生存
我們應該正確認識科學技術的的利與弊,從以下方面做到正確對待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比如電,它既可以優化人的生活,又可以摧殘人的生命.當科學活動具有了實用目的之後,就既有利用和發揚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觀規律造福人類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發揚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觀規律危害人類之功能的那一面.這兩個方面的目標在一個具體科學活動中往往是一致的.因為造福自己與危害他人往往是同一個過程,一方是另一方的條件.即使只是為了造福人類,有時也難免帶有副作用.比如,科學發明出了肥料,農葯,目的
是造福人類,但肥料,農葯使糧食,菜,果,甚至飼料,肉類蛋類都會浸染上 某些毒素,危害人類健康.由於科學和技術的雙刃劍功能從客觀意義上說是必然的,科學技術活動就只能盡量規避和抑制其負作用,而不可能徹底消除它.真正的問題在於人類分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比如不同的階級,階層,集團,國家,民族,每一個利益群體從根本上說都在維護和爭取自己的利益,削弱和侵奪對方利益,所以,人類歷史上就充滿了這樣的現象,即有些利益集團有時候會故意利用科學技術成果危害人類的功能去對付對方,指示或組織科學家製造出槍炮殺害人,製造出葯物毒害人.原子彈的發明成功,便是這一目的促成的結果.
我過應該響應科學界關於科學倫理的呼聲,呼籲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對人類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負責,在發展科學和技術的時候,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人類,充分發揮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功能,堅決克服和制止危害人類的科學技術成果.
我以為要發展科學的造福功能,抑制其危害功能,除了從主觀上不斷加強科學尤其是技術倫理的教育之外,還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第一,實現科學主題的轉換.以往的科學,無論是出於對自然的好奇,還是出於有目的的自覺認識,其主題都是朝著啟發技術和引導
⑻ 怎樣協調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當今,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成為新世紀的標志。用環保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堅持實現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的關鍵。
⑼ 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到保護環境
發展節能經濟 綠色經濟 過低碳生活
⑽ 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環境與發展的核心問題。講述環境與經濟的關系的發展歷史,並非要求學生記憶,目的在於通過這樣的過程,使學生明白科學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努力,繼承、批判和創新。同時,要使學生具有一個全面的和深刻的認識,必然來自一個過程。 就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而言,以下結論可能是最終的目標: 1 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2 經濟發展對於環境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3 人類活動、包括經濟對於環境的改變,必將反過來影響到經濟發展和人類本身。 4 明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一核心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正確認識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以便於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性,理解我國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方面的態度和政策。 5 保護環境並非要使環境恢復到完全天然的狀態,而是要將經濟發展對環境的改變,保持在環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內。 將這些結論性的知識簡單地提供給學生是容易的,但是要將這些結論性的知識及其所包涵的思想、意識變成學生自己頭腦中具有深刻印象的知識積累,並且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則是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和精心設計。 探究性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已經被證明是一種全面素質培養和知識積累的非常有效的途徑。以下關於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探討,力圖通過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通過一個過程,來探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回頁首 一、發達國家的噩夢 18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大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使人類進入了機器大生產的工業時代。到上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科技和商品經濟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人類征服了海洋,大規模地開采礦產、石油、砍伐森林、開墾草原。200多年的工業革命,人類社會的發展超過了以往幾千年的農業歷史時期。世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經濟都獲得了高速巨大的發展。 然而,工業時代人類因為不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和大規模地污染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前所未有的。 大量地污染物排放,最終以各種形式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的危害。能源危機和各種環境公害事件出現在人們面前,影響深遠。尤其是公害事件,更是令人觸目驚心! 在日本,1953年—1961年,在九州南部熊本縣的水俁鎮,因化肥廠排放的有毒廢水進入海灣,通過食物鏈的富集和傳遞,最終使人體受害,由於食用了含甲基苯的水產品,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受到侵害,數千人得了這種怪病,在長期病痛的折磨中煎熬 。 幾乎同一時期,日本還曾發生過骨痛病事件、四日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其他國家也都深受環境公害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