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理解互聯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朋#@友你好:
要創$#業首先要知道,錢在什麼地方。
農業時版代誰擁權有土地稅就擁有金錢;工業時代誰擁有機器設備誰擁有金錢;
大工業時代誰擁有流通環節稅擁有財富;現在是信息時代,信息時代金錢在消費者手中,誰擁有消費者誰擁有財富。
具體的,建議 你搜一下查——和蓮老師,可以向她取經!
B. 近些年,有哪些領域的創新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近些年,有哪些領城的創新為中園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C. 為什麼說「互聯網+」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首先這個時代已經離不開互聯網,生活工作方方面面。再是互聯網的技術和應用的開發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它帶給社會的變化也將會遠遠超過以前的蒸汽時代帶來的改變。況且中國還處於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也落後於其它的發達國家。若如我們能利用的好,我們可以很快走在這個世界的前面。
D. 新動能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今年前5月的主要數據中,投資增速放緩最引人注意。1—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比1—4月回落了0.9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9.4%,回落了3個百分點。這是否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
新產業、新產品快速成長。一季度,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增速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快2.8個百分點。1—5月份,高技術製造業中,醫葯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15.1%和10.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1、8.2和3.2個百分點。低碳化、智能化、網路化、信息化快速發展,促進新產品大量增加。1—5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5.8%,工業機器人增長33.7%,智能電視增長23.2%。
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拓展。1—5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0.7%;完成快遞業務量178.5億件,增長28.3%。信息服務、電子商務行業收入高速增長。1—4月份,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信息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3.8%,其中電子商務平台收入增長40.4%。來源:人民日報
E. 新動能對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今年以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政策措施持續推出,國民經濟運行平穩向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創新驅動成效突出,新動能快速成長,經濟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不斷擴大的新興消費需求和技術進步,催生市場創新主體大量涌現。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份,全國新登記企業265萬戶,同比增長12.3%,相當於每天有1.76萬戶新企業誕生。市場用工需求旺盛。今年一季度,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為1.23,崗位需求大於求職人數。今年1至5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613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4萬人。來源:央視網
F. 到底什麼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因為互聯網發展是一個發展趨勢,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互聯網能給人們帶來很多便捷的服務,中國的國情發展趨勢就是這樣,人口密度大,使用互聯網的方面就越多,互聯網裡面需要操作的利潤空間很高,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已經不只是紙上談兵,
G. 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的中國經濟,需要新動能和新的增長點,支撐中國經歷未來發展的五大驅動力分別是什麼
一、去產能,促進供求新平衡。
無效供給的「減」,換來有效供給的「加」。「鋼鐵行業受益於國家去產能特別是今年上半年全面取締地條鋼,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合規企業生產積極性提高。」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司司長文兼武表示。
二、去庫存,城鎮化以人為本。
去庫存不只是賣房子,還要順應美好生活需要。各地堅持以人為本,將去庫存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3.7%,降幅比上月末擴大0.4個百分點。
三、去杠桿,引導資金進實體。
實現高質量發展,去杠桿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陣風」,而是有保有壓,讓實體經濟沐浴更多陽光雨露。「今年銀行對我們的總授信額度增加30%,公司上下對今後的發展更有信心了!」江蘇驃馬智能裝備公司董事長季松林說。
四、降成本,轉型步伐更輕快。
擴大減半徵收所得稅的小微企業范圍、清理能源領域政府非稅收入電價附加……今年,減稅降費「紅包」一波接一波,全年減輕社會負擔超萬億元。1—10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和費用同比各減少0.26元、0.25元。
五、補短板,日子越來越舒坦。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發展短板加速補上。1—11月,我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3.6%、23.3%和16.6%,快於全部投資16.4、16.1和9.4個百分點。
(7)新動能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基本路徑是:
堅持以新技術為驅動。聚焦前沿技術,打破轉化壁壘,讓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堅持以新組織為主體。推動各類創新組織、創新企業迅速成長,培育扶持一批獨角獸企業,聚集一批新經濟領域高端領軍人才。
堅持以新產業為支撐。順應新產業發展趨勢,推動工藝流程、產業場景、創意設計和生產要素組合再造,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一批新經濟聚集區。
堅持以新業態為引擎。推動信息技術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融合,建立「互聯網+」創新聯盟,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精準醫療、互聯網教育、IP經濟等新業態。
堅持以新模式為突破。加速發展平台服務模式,創新發展共享服務模式,積極引入共享經濟企業在蓉設立分支機構。
「五新」之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表現形式,新技術、新組織是驅動力量,共同構成集成、協調、系統的新經濟發展路徑。我們要准確把握戰略目標和基本路徑,明確新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
H. ,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如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以推動我國經濟高質
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以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②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要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釋放生產動能;以制度變革促進生產要素質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善,釋放創新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居民消費潛力,釋放消費動能。
I. 中國正在加快培育的發展經濟的新動力,新動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電動汽車,充電樁。
J. 如何構建中國經濟新動能
「一帶一路」戰略是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根據國際和地區形勢的深刻變化,以及中國自身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性經濟體系、促進沿線各國加強合作,共克時艱、共謀發展提出的偉大戰略構想,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一帶一路」構想在經濟上以明確的具有操作性的建議打開了發展思路,迅速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對中國來說,「一帶一路」是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大戰略,符合現階段我國現代化、全球化發展的實際需要,也與沿線國家的發展利益高度契合,對促進區域內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深化區域經濟合作,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意義重大。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正值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呈現出新的重大趨勢性變化和階段性特徵,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傳統需求拉動力減弱,、出口增速明顯回落,基礎設施、製造業需求增速大幅放緩,傳統要素供給增速放緩,邊際效益下降等。嚴峻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努力促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發展方式,加快形成以創新發展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特別是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國經濟正面臨著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樣一個「三期疊加」的新常態階段,面臨的問題和矛盾盤根錯節、錯綜復雜,宏觀經濟調控呈現復雜的多重的「兩難」局面,迫切要求我們加大改革力度,堅決破除體制和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
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於我國拓展戰略機遇期,謀劃發展新格局,優化發展內外部環境意義重大,而且對當前解決經濟新常態下的諸多難題,為經濟新常態破局也有著不可小覷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們必須科學認識新常態,科學准確地把握新常態的涵義和經濟走勢,全面把握當前的經濟形勢。新常態絕不是一種經濟增速回落的借口和托辭,更不是一種無所作為的狀態。總書記7月中旬在吉林調研時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我們必須按照這樣的思路和要求科學認識新常態,更加主動作為,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新常態應該是從2010年後開始的,2010年GDP增長10.4%之後逐年放緩,到今年上半年為7%,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增速放緩、需求不旺、價格下滑、產能過剩、難過,這是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體現。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現和新技術對傳統技術的替代,隨著各種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全球產業分工格局的調整以及貿易環境的變化,傳統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破除現有的結構關系而代之以新的結構關系,並且還要面對調整和轉型過程中更為激烈的全球化的科技競爭、產業競爭、產品競爭、競爭和人才競爭。
這一輪經濟下行的根源在於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長期積累和尖銳化,而且結構性矛盾的表現又是多方面的。盡管多年來我們反復不斷地強調要「轉方式」、「調結構」,但實際進展效果並不理想,在「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下面對多年積重難返的難題,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創新發展模式、優化需求結構、拓展需求空間,促進內外需、進出口、「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平衡。使內需和外需、和消費的關系更加均衡,使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傳統產業發展更加均衡,使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更加均衡,使經濟增長更加依靠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一句話,就是一切要靠創新,要依靠創新求發展。
總書記指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可以說,「一帶一路」的提出和實施就是一種高超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
通過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深入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可以使我們從更廣大的視角和更廣闊的舞台來對待和解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問題。搞好「一帶一路」建設,按照國際慣例行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倒逼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發展方式上由要素規模擴張向創新驅動發展,可以使我們增強全球化資源配置和管理開放型經濟能力,有利於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拓展發展空間,從而增強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能力,真正做到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始終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在結構調整中,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是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集體轉型和升級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密切相關的問題。從產出總量上看,中國已於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有了「世界工廠」的美譽,中國現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體量大。工業是經濟的根基,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源泉和基礎,工業的發展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目前我國已有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裝備製造業已成為重要產業,我們正加快成為現代裝備製造業的大國和強國,盡快使我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搶佔世界制高點。引人注目的高鐵已成為我國裝備製造業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我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搶手貨」。
當前,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首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已於日前公布,又印發了《關於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將與我國裝備和產能契合度高、合作願望強烈、合作條件和基礎好的發展中國家作為重點國家,並積極開拓發達國家市場。而「一帶一路」沿線幾十個發展中國家,又恰恰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需求很大,工業化進程正方興未艾。通過中國裝備結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合作共贏,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也為「一帶一路」許多國家解了燃眉之急,特別是鐵路、公路、水利、電力、生態等建設需求巨大。
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合作,還能夠進一步鞏固、提升我國與沿線各國的經貿關系,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動我國優勢走出去開拓市場,在促進沿線國家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從要素供給和市場開拓方面拓展了我國的發展空間,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創造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條件。
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在沿線國家創造許多機遇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商貿流通業,通過不同地區不同側重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建立海外利益保護機制等。特別是擴大一些重點領域的海外,如國內短缺的能源資源,開展國際並購,以提高國內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經營能力,這也是實現轉型升級的一條捷徑。此外,我國機電、輕紡、冶金等行業的可以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加工貿易,創造新的出口需求,通過資本輸出帶動商品和勞務輸出拓展海外市場,這對於解決目前國內眾多的途徑也大有裨益,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創造更加充分條件。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中,「一帶一路」建設已被擺在調整區域經濟結構的三大任務之首,就是為了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實現深度融合。
雖然「一帶一路」建設實施的時間很短,但是已對經濟結構調整與對外合作的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對新常態下的經濟起到了破局作用。據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非金融類的對外直接達到56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9.2%。今年上半年,成套設備的出口達到60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0%。今年成套設備的出口都是一些較大的項目,如電站、高鐵等。我國成套設備出口持續增長表明中國已經從原來主要出口消費品的國家變成了出口品的國家,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巨大變化。此外,今年上半年,製造業的對外達到50.9億美元,增長63.1%,這表明我國對外經濟合作水平又有了提高。中國目前在海外一共建立了68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域,完成95.9億美元,僱傭了14.8萬名國外勞工,為東道國上繳12.8億美元稅金。特別是到今年上半年,我國對「一帶一路」48個沿線國家的達到70.5億美元,同比增長22.2%,這些包括基礎設施、能源合作、農業加工、倉儲物流等各個方面。從存量上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國的對外直接存量已經達到1634億美元,占我國整個對外直接的20%左右。我國除自己以外,還抱團出海,建立經貿合作區域,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3個國家建立了經貿合作區,額達到80億美元左右。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已快於總體出口的增速。
應該看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求的表現還僅僅是剛剛開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建材、電力等領域的需求正旺,這些不僅僅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對外開放合作的新亮點,也是對新常態下經濟起破局和推動作用的明證,對推動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增長與穩定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經濟展現出的新常態下的新的生機和活力,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動能。
總之,「一帶一路」重大戰略的實施,為我們解決中國經濟長期以來的結構性難題打開了一個新天地,迎來了一個新的戰略機遇,不僅可以進一步釋放我們自己的發展潛能,而且通過加快新一輪對外開放,構建起結構調整的全球化參與機制,通過加快新一輪的對外開放,實現國際分工地位的提升和資源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優化配置,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