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與美國的發展對比
從發展程度上來說,差距正好80年。
理由是當前中國的經濟危機同1929年美國的經濟危機爆發原因一樣。
生產過剩。產業鏈低端。高污染,高耗能,就業率低等。
但是美國在危機後出現了機遇,實現了產業的轉型。
中國能否轉型,有待觀察。
從居民人均收入來講的話,大概是80年的樣子可能。
好像那個時候美國的人均就已經過千元了。
當然這些都很難真正比較。因為現在的技術以前沒有。例如中國能生產電腦,但是當年電腦都沒發明,美國人當然不會生產,所以實際上很難比較。
第一:經濟差距很大,美國現在主要是用錢賺錢,也就是以金融為主了,我們
是要是以勞動力賺錢主要是實體經濟,所以從這就說明總體人家要高各檔次。
第二:科技水平有較大差距:比經濟肯定要比科技了,中國與美國在軍事上的科技與美國差距總體在10年左右(以中國的科技發展速度去比的),在其他高科技上差距可能超過15年(其他方面靠私營投資力度不夠大)。中國現在主要是靠低端的產品的量取勝,但科技含量確實不是很高的,就是有些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大多也是外國企業生產的。
第三:在文化教育上:經濟發展必須比教育,這是一個潛力問題,從這個上面去看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可以欣慰點點了,因為中國這么多大學生,雖說質量肯定不如人家,但數量一上去,其中必有優質的人了,這個可以估計我們國家的發展潛力和速度比人家要大點。
⑵ 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比較理想的
不是中國的經濟結構有問題,而是人的問題。縱觀世界范圍內,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找到理想化的經濟模式和發展道路,任何經濟模式都有缺陷,甚至引起國家消亡,社會動盪,經濟危機等惡果。事實上,任何經濟模式都是人類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在人類還沒有建立全球一體化的公平的資源再分配的體制下,只要還存在國家、政治制度、信仰觀念等人類的動物屬性的前提下,是無論如何也沒有理想化的經濟模式的,更不會有人人平等、人人無私的大一統的天下的,所謂的公平公正從人類誕生以來就從來沒有過,而且直至地球消亡也不會實現人類的公平公正,所以,理想化的經濟模式只是出於政治目而愚弄人類的手段,更是國與國(特別是有敵意國家)之間利用經濟模式的宣傳和打擊對手的手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稱霸全球。換而相知,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國家實現全球一體化,即地球沒有國家,只有一個領導地球的集體,才可能實現人類發公平公正,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實現理想化的經濟模式。能否實現,在我的有生只能我敢肯定,那隻是空中樓閣罷了。
⑶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是什麼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
1、定義不同: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總產出與前期相比所實現的增長。
經濟發展是隨著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廣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國民收入分配狀況的逐步改善。
2、規模不同:
經濟發展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發展主要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生存是人類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健康和保護,倘若這些最基本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無法維持生存。而要滿足這些需要,那就必須提高收入、消滅貧困、增加就業,與此同時也要減少收入上的不平等。這些就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3、影響因素不同: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優化、生活水平法人改善和經濟量的提高。
經濟增長的因素是勞動投入數量、資本投入數量、勞動生產率、資本的效率。
⑷ 進行經濟發展競爭力比較研究的話需要比較那些方面
從比較對象來看地:一是橫向比較,行業與行業間比較,本地與本地相似行業比較,國與國之間比較;二是縱向比較,上下級間比較,小行政地區與大行政地區比較,小國與大國間比較。
從內容比較上來包括資本比較,創新力比較,發展潛力比較,戰略發展比較,人才儲備力比較,市場拓展能力比較、市場佔有率比較,國家社會貢獻力等比較。
⑸ 日本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對比
一、日本經濟:
泡沫經濟後成長率一蹶不振,21世紀初期有回溫現象,但是失業率並沒有顯著下降,多數成長率還是來自大企業的資方獲利。門戶開放以後,政府推行富國強兵和殖產興業政策。以輕工業為中心推動工業化與近代化,在股市籌措資金以發展經濟。
主要的出口貨是絲線,火柴,電燈泡等輕工業產品。在這段時期,重工業較不發達,外貿持續赤字。財閥也逐漸興起。不過由於多次對外戰爭,日本的外債增加,明治維新以來的經濟體制面臨崩潰。
二、中國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按預定計劃,到2010年,中國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從1953年到201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十一個「五年規劃」,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
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截至2019年1月底,中國經濟增長在2018年取得6.6%的好成績,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實現了年初制定的全年6.5%左右的增長目標。
(5)經濟發展對比擴展閱讀: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概念。本次調研,在聽取四省份負責人匯報後,李克強講話中首次詳細闡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五大路徑:
1、要在擴大開放中擴大內需,立足內需,面向世界,深耕亞太;
2、要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3、要立足於拉動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
4、要使環境資源可支撐;
5、靠開放促改革,靠制度創新釋放紅利。
⑹ 比較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區分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基礎上,一個國家經濟與社會結構現代化演進過程。
20世紀50-60年代前,傳統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意味著國家財富和勞務生產增加以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提高。60年代後,這種觀點受到了若干國家現實的挑戰,一些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迅速增長,但其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並未得到相應改善,貧困和收入分配不公正情況仍十分嚴重。因此,經濟學家把經濟發展同經濟增長區別開來。前者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不僅涉及物質增長,而且涉及社會和經濟制度以及文化的演變。既著眼於經濟規模在數量上的擴大,還著重於經濟活動效率的改進。同時又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進化過程。
⑺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如何對比
農業:耕地面積,水利工程,單位面積產量,生產工具,耕作技術,農作物種類,家畜的飼養
手工業:產品種類,製作技術,生產規模,包括廠房面積和員工數量,產品的技術含量。
主要包括冶鐵業、制陶業、紡織業,還有就是造紙、印刷這類發明的進步與完善
商業:貨幣,城市的數量與規模,城市中集市的發展,鄉村等欠發達地區的民間集市,商品的
種類,政府的一些措施。
主要就是這三方面,其它的在根據具體情況自己補充吧
⑻ 試分析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區別
、經濟增長方式一般是指通過生產要素變化包括數量增加、結構變化、質量改善等,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既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還包括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鄉結構、區域結構、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內容。二、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雖然都追求個人所得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但經濟增長關心的重點是物質方面的進步、生活水準的提高;而經濟發展不僅關心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更關心結構的改變,以及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價值判斷、意識形態的變革。經濟發展著眼長期而不是短期。三、在經濟調整改造和振興中華,要防止片面追求GDP的調整增長。一定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走出一條速度比較實在,經濟效益好,人民能夠得到實惠,各方面比較協調的經濟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