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總體形勢如何
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指標處於合理區間 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宏觀調控不斷創新和拓展思路,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統籌施策,使經濟增速、新增就業、物價漲幅等主要指標保持在年度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
二、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加快推進 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加強政策引導,把經濟下行壓力轉化為調結構的動力,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切實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三、改革攻堅取得新進展,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 依靠改革開放解決發展中的難題,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發布實施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國際經貿合作加強,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四、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力度,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緊緊圍繞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穩步推進各項社會保障工作,民生等重點領域得到較好保障。
Ⅱ 西方經濟學發展史
西方經濟學自發展到現在就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卻深深的震撼著世界,使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為之瘋狂。
在最初,人們認為經濟學是關於財富的研究,研究如何才能獲得最大的財富,而在早期,人們認為財富就是貴重的金銀,而他們又直接來源於流通領域,所以經濟學家們就得到了結論要保護流通領域,也就是要保護商業的發展。
這就似乎最初的重商主義,也是最原始的國家干預主義。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他首次提出了勞動價值論。
(2)經濟發展前擴展閱讀:
研究內容:
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的解釋為:看不見的手英語為「invisiblehand」。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理論,認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不應由政府幹預,而應由整個社會需求進行選擇。這種社會需求被認為是調節市場的「看不見的手」。
經濟學是指流行於西歐北美發達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經濟學是15世紀經濟學產生,18世紀經濟學建立以來,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一直到目前為止認為是能夠說明經濟運行和國家調節的重要理論、概念、政策主張和分析方法進行了綜合和系統化形成的。其被稱為「社會科學之王」。
經濟學是我國高等院校財經類和管理類專業必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主要介紹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
Ⅲ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有哪些特徵
新常態下九大趨勢性變化
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
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
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Ⅳ 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們將「階級斗爭為綱」推廣到國際經濟之中,似乎「帝、修、反」所生產的糧食和工業品都具有階級性,因而我們就是再苦再餓,也不能要「帝、修、反」的糧食和工業品,所以出現了60年代初全世界糧食大豐收,而我們卻有大量人餓死的奇怪現象。同時,那個時候我們曲解了自力更生和獨立自主的原則,拋開國際分工協作日益成熟的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而盲目發展所謂獨立的工業體系和農業體系,因而除了同當時的所謂社會主義陣營的一些國家有些援助性的政治性的所謂國際貿易外,基本上割斷了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下。這當然與當時的冷戰狀態有關系,但我認為主要原因還在於我們自身,在於我們自身當時的「極左」路線,將自己處於與世界經濟的隔絕之中
Ⅳ 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和方向
中國經濟發展是非常穩定的。往下是各個方向都有的。
Ⅵ 十九大之前黨提出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步驟包括哪些
(1)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2)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為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鑒於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Ⅶ 佛教產生前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阿彌陀佛。佛教是在漢朝傳入中國的,漢朝之前我們祖國很窮的。
Ⅷ 位於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前十位的城市
中國十大經濟總部排名依次如下:
北京(87.33分)
上海(84.74分)
廣州(77.59分)
深圳(69.34分)
成都(56.77分)
杭州(54.52分)
天津(53.51分)
南京(53.45分)
青島(52.17分)
武漢(50.20分)
本報訊首屆中國總部經濟高層論壇昨天召開,會上發布了第一部揭示中國總部經濟狀況的《中國總部經濟藍皮書》,該書通過對全國35個主要城市進行總部經濟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結果顯示,總部經濟發展能力排在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天津、南京、青島和武漢。
《中國總部經濟藍皮書》由北京社科院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弘研究員主持完成。據其介紹,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共設6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44個三級指標,其中6個一級指標包括基礎條件、商務設施、研發能力、專業服務、政府服務和開放程度等。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根據評價結果,將35個城市劃分為四個能級,
其中前10位城市的前三甲北京、上海、廣州位列第一能級;
其後7個城市深圳、成都、杭州、天津、南京、青島和武漢位列第二能級;
第三能級包括寧波、大連、沈陽、重慶、濟南、西安、鄭州、長沙、福州、哈爾濱、昆明、廈門和石家莊等13個城市;
第四能級包括合肥、長春、烏魯木齊、海口、南寧、太原、南昌、呼和浩特、貴陽、銀川、蘭州和西寧等12個城市。
趙弘研究員說,總體上說,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中心城市成為中國總部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跨國公司成為推動中國總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出現了中小城市的企業總部向大城市遷移,大城市的企業生產基地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的雙向流動趨勢;區域性「總部-生產基地」模式初步形成。
Ⅸ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利與弊
第一,面對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我國現身處發展中國家階段,的確有必要選擇正確的角度與方式迎接挑戰。在國際競爭的大形勢中,發達國家在貿易過程中不斷交流會帶給我國第三產業不小的沖擊。當我國的產業基礎不足以面臨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時,迴避與逃避是無用之功。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內容主要表現在國際經濟一體化,通過上文中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特徵的分析,我們對當今國際經濟形式已有所了解。簡單來說,我們應該從利與弊兩個方面著手分析國際經濟一體化對我國的影響。
第二,正如筆者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一把「雙刃劍」,全球經濟一體化在不斷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小的機遇與挑戰。國際經濟一體化給予我國很大的經濟發展機遇。(1)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科技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明顯有所差距,經濟發展的階段也並不成熟。國際經濟一體化幫助我國從國外引入新型科學技術,引進先進經濟模式。在我國經濟發展不足以滿足投資需求時,跨國公司可幫助引進外資,幫助資金流動,滿足我國的投資發展需要。(2)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動下,我國學習了眾多的優秀產業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有效調配人才。在社會的大分工中進行不斷的細化與協作。二十一世紀之前,我國因地廣物博的優勢人口眾多且農業生產為主要生產結構,眾多優秀人才不能得以合理的安排與利用。在加入WTO之後,我國漸漸接收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訊息與促進,不斷調整自身產業結構,減少農業在經濟生產中的比例,將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資源與資本進行有效分工,加強推進科技的進步進而減少勞動力負擔,使得我國多餘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在我國不斷融入國際市場大趨勢時,分工協作的方針得已廣泛應用,不僅學習了他國生產的分工方式與生產技術,亦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設備。我國已學習運用他國的先進的知識技術,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加速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組合。(3)在全球經濟化的不斷加速的過程中,對外貿易成為國家交流的主要手段。我國的開放程度隨之逐漸提高,有調查顯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就處於對外貿易之中。目前,我國保持7%-8%的GDP增長,其中對外貿易佔有兩個百分點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對外貿易有效積極的帶動了我國每年的經濟增長,進而再次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國際貿易的發展。
Ⅹ 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康乾盛世--封建社會最好的歷史時期
清朝於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進關,定鼎北京,歷經18年,削平群雄,除台灣、全國歸於一統。以攝政王多爾袞、世祖福臨為首的統治集團所作的一切努力,為清朝全面實現大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玄燁即位,是為聖祖。經20年的時間,近一步治亂,特別是從康熙二十年(公元1671年)以平定吳三桂的八年之亂為契機,乘勝收降鄭氏台灣回歸祖國。康熙二十三年,聖祖首次南巡,親臨治黃工地,閱視河工,標志著國家全面轉入經濟建設,大治天下,從而拉開了盛世的序幕。
康熙朝開創了全新的盛世局面,雍正朝承前啟後,繼續開拓進取,不但鞏固了前輩創造的治國基業,而且又有所發展。乾隆朝繼前三代人之大成,始成「全盛」之勢,將清朝政治、經濟、文化推到了頂峰。清朝的盛世持續達百餘年,為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盛世。
封建社會中盛世的形成,皆非偶然,造成盛世的直接原因有種種,但根本原因要看他們所施行的政策和具體做法是否得民心,順民意。從嚴整吏治這方面來看,明末吏治腐敗,是其亡國的主因之一。清朝入關後,時時以明亡為戒,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掃除明末以來的貪風和頹氣。攝政王多爾袞下令:「貪官必誅,何必論贓多少!」世祖也說:「安民之本,首在嚴懲貪官。」實行這一政策,政治形勢好轉,使清朝在中原得以立足。
康雍乾三朝仍把吏治擺在了治國的首位,聖祖「惟以察吏安民為要務」,嚴懲貪吏,獎勵廉吏清官。如於成龍、鄂爾泰,都是當時著名的清官。世宗即位,向全國臣民宣布:「朕惟國家首重吏治。」他針對聖祖晚年吏治有所鬆弛,又加大了打擊貪官的力度,大聲疾呼:「吏治不清,民何由安!」要求各級官員必「以實心行實政。」乾隆朝已進入鼎盛,仍不放鬆吏治,以「整肅官方」,達到「惠民斯民之至意」。三朝澄清吏治,一脈相承,不計地位與權勢,如總督、巡撫一級的封疆大吏,朝中高官,連同皇親國戚,只要犯贓,必予嚴懲。高宗以貪污罪處決了其內弟、原任兩淮鹽政、後任內務府總管高恆,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經數十年不斷整頓,吏治改觀,用「源清流潔」、政通人和來概括,還是恰如其分的。
康雍乾三朝在從嚴整吏治方面採取的措施,應該得到今人客觀的評價。另一方面,他們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以農業「為國之本」,大力發展經濟,實施「裕民」之策,達到家給人足。這也是康雍乾盛世形成的原因。清朝統治者起源於漁獵民族,其重視農業的程度,一點也不遜色於漢族王朝,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在《清實錄》中留下了大量有關發展農業的記載。他們以農為本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聖祖說過的一句話:「農事實為過之本,儉用乃居家之道。是以朕聽政時,必以兩者為先務。」他強調:「從來致治之道,裕民為先,惟以海內富庶為先」。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清朝開始實施大規模發展農業的計劃,主要有:全面推行墾荒政策,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起,要求五年內將全國的荒地全部墾為農田,凡墾荒成績突出的省份和官員受獎,反之則受罰。資助農民墾荒,起科年限一再放寬,用以鼓勵墾荒的積極性。至雍、乾時,墾荒向邊疆地區發展。與此同時,指令各地特別是駐邊疆地區的軍隊實行「軍屯」。土地廣為開墾,耕地逐步增長。據清朝官方統計: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底,全國土地已達7。3億畝;雍正時增長到8。9億畝,乾隆末已超過10億畝。故史稱:「蓋自雍、乾以來,各省軍屯民墾稱極盛焉。」此外,又投巨資治理黃淮水患,整治運河。自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實施治黃,歷三十年,肆虐半個多世紀的黃淮水患得以根治,黃河「安瀾順軌百有餘年」,農業連年豐收。乾隆時繼續大規模興修水利,實行高投入,又勝過前朝。總計「河工、海塘,以億萬計」。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康雍乾三帝深知此中的道理,不斷減輕農民負擔,改善其生活狀況,保持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諸如反加派、剋扣、勒索等,力保農民的合法利益,為農民減租減賦,實行減免、賑濟等政策,使百姓得到實惠。其他如建各類倉儲為百姓儲糧,以備荒年。以上幾個方面使農民及其他勞動者的生活獲得安定,亦使社會得以安定。
康雍乾三朝堅持國家「大一統」並制定若干正確的民族政策,使邊疆安寧,長治久安。早在入關前,清朝已建立了滿蒙漢的政治聯盟,實行「滿漢一體」、滿蒙聯姻的親誼政策,將東北及北部今內外蒙廣大地區納入到清朝統治之下。入關後,清朝統治者的國家疆域與民族觀念為之一巨變: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聖祖提出了廢長城,「中外一視」的重要思想,突破了2000年來因長城而形成的內外之分、華夷之別的傳統觀念,把「大一統」的政治理想發展到了極限。然而,西北地區的准噶爾部抵制「大一統」,屢次興兵作亂。康熙二十九年首戰噶爾丹、再戰策妄阿拉布坦;世宗時三戰噶爾丹策零,高宗時先戰達瓦齊,再戰阿睦爾撒納,三戰新疆回部霍集占,皆以勝利告終。截止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西北包括青海、新疆等地及西藏問題宣告解決。三代人共花去70餘年,以重大代價贏得了最後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西南地區,雍正朝實施體制改革,廢土司,設流官,即「改土歸流」,於乾隆初年全部完成。
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康雍乾三朝確立儒家思想為其統治思想,大力推進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這不僅為盛世增添了新的內容,還直接加速盛世的到來。自康熙二十年後,內亂已除,國家安定,思想文化教育進入大發展時期。三朝實行「以教化為先」的政策,首重教育,灌輸儒家思想,「興學育才」。從中央太學到地方官學、民間私塾;從宗室到各旗,從城鎮到鄉村,開辦各類學校,教育空前發展。康雍乾三帝倡導讀書,引導讀書,營造社會重學的氛圍。他們皆從自身做起,拜師求學,認真讀書,舉凡儒家經典「六經」無不精通,並用以知道他們的政治實踐。他們親自倡導並主持編篡各類圖書,設置名目繁多的書局、書館,吸納大批學者參加,鼓勵他們從事文化創作活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科舉制度,擴大取士范圍,廣增名額,招收賢才;特設博學鴻儒科,將碩儒名士吸收到中央政權。史稱「康熙年間,人文最盛」,恰「如寶山初開,琳琅盡獻」。而至乾隆時,已出現「文治之極盛」的鼎盛局面。
總之,康雍乾三朝治國方略及政策保持了連續性,互為繼承,各有發展。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統治集團長期保持穩定,政局安定。這並非說明統治集團內部沒有矛盾和斗爭,恰恰相反,從雍正時的黨爭、集權與分權之爭、乾隆時高層官員的貪污腐敗等等,頻頻發生。幸運的是,所有這些矛盾和斗爭很快被化解,因而沒有擴散,於大局沒有影響。歷史證明,維持統治集團內部的一致與穩定,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康乾盛世形成的主觀原因。
康乾盛世是清朝近300年歷史中最興盛的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好的歷史時期之一,它以一系列的成就顯示了自己的輝煌。以往論者對盛世的成就有所忽視或評價不足,有人否認這種事實,甚至認為清軍入關使中國落後西方世界一百年,這種觀點未免有些偏頗。歷史會給後人留下碩果或苦果,但從未結出「如果」。研究歷史重在事實,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要實事求是,首先看經濟指數,康雍乾三朝的經濟主要是農業經濟,從耕地面積、糧食產量、人口與人均佔有量等方面作進一步考察,據《清實錄》載,已知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全國耕地達7。8億畝,至乾隆朝已突破十億畝。而人口增長尤為迅速即康熙六十一年突破一億人口大關後,僅過半個世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又突破三億,以此計算,人均耕地僅3畝多一點。一年的糧食產量能養活3億人,可見其農業已發展到了很高水平。再看財政,順治時,入不敷出;康熙末年,國庫存銀不足1000萬兩;雍正五年已達到5000萬兩;乾隆朝最盛時,國庫存銀高達8000萬兩。國家財政充足,惠於民施,大規模減免錢糧,僅據《清聖祖實錄》統計,自康熙元年至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累計免去全國地畝人丁銀共1。17億兩。又自康熙五十年起,3年內總減免全國新征、舊欠,共銀3206萬余兩。同時宣布「自是後年所生人丁永不加賦」。這兩項決策,實屬空前之舉!乾隆時,先後四次減免全國錢糧,總額達1。2億兩。此舉堪稱中國歷史之最,突出的顯示了盛世的經濟繁榮,已是不爭的事實。
康雍乾三朝開疆闊土,中國疆域再次擴大,遠邁漢唐。清代中國版圖,從西部喀爾巴什湖到東部海疆,乃至南沙群島都達到了極限,行程了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為現在中國奠定了基礎。盛世的文化全面發展,在教育、文學藝術、史學、哲學、地理、數學、天文、醫學、軍事等各個領域,人才輩出,異彩紛呈,各領風騷。盛世修文,大規模整理典籍,編篡圖書,其中以康熙朝所修《古今圖書集成》於乾隆朝所修《四庫全書》為代表,被稱為「文治之極隆而儒生之殊榮」。著名的考據學派,獨樹一幟,即行程於盛世時期。康乾世盛實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並將其推上了頂峰。
康乾世盛以恢宏的氣勢,一系列重大成就,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的輝煌.與同時代的周邊國家相比,清代中國實居東方文明之顛,也是18世紀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是不容否定的歷史事實。當然,作為封建王朝就有他的局限性,不可能有永遠的盛世。與西方社會相比,一些方面的差距就相當大了。如沒有出現具有世界影響的新發明;西方已進入近代社會,而中國尚處在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頂峰;拒絕對方開放,封閉國門,甚至將西方科技也拒之門外;嚴厲的思想專制統治,使正在萌芽中的新鮮思想受到壓制與打擊等等。當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86歲高齡的乾隆皇帝把皇位禪讓給仁宗時,白蓮教起義的爆發,敲響了盛世的喪鍾,百年盛世就此完結,清朝的統治無可挽回的走向了衰亡,「天道輪回,盛者必衰,」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