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發布時間:2020-11-25 15:50:11

Ⅰ 互聯網如何培育經濟新動能

互聯網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本文作者: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互聯網研究所 陸峰博士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技術創新、服務創新、業態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成為當代中國發展新動能的重要來源,對整個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力實施「互聯網+」戰略,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產業比較優勢,加快推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有利於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對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實現中國經濟提擋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大規模普及應用,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業態創新十分活躍,涌現出了一批世界級的知名互聯網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網路大國。大力實施「互聯網+」戰略,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產業比較優勢,加快推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有利於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對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實現中國經濟提擋具有重要意義。

互聯網促進了中國經濟全面創新發展,經濟發展新動能正在孕育而生,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正在全面開啟

一是互聯網促進了企業組織創新模式,新型企業組織模式正在極大挖掘人的智慧和潛能,企業發展憑借的人口紅利正在從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智慧優化組合利用紅利加速轉變。網路化、平台化、移動化的組織模式,改變了企業原有組織模式,拓展了企業組織邊界,增強了企業資源獲取和整合能力,眾包、眾創、眾籌、網路製造等無邊界、人人參與、社會化企業新組織模式,不僅讓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得到有效適配,更是得到了優化聚合利用,全球企業、人人員工、虛擬組織等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讓企業煥發出了新的發展活力,企業創新主體得到更加彰顯,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原生動力。

二是互聯網促進了企業服務模式創新,服務創新正在激發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正在加速馳騁。網路連接、移動服務、精準營銷、就近提供、個性定製、線上線下融合等服務,打通了供求雙方的信息壁壘,讓供求信息得到及時、有效的對接,不僅當下消費需求得到及時解決,潛在消費和未來消費需求也得到極大挖掘,大眾消費活力得到了有效釋放,網路化、精準化、個性化、智能化的消費模式促進了大眾消費結構提擋升級,為經濟轉型發展塑造了新的引擎。

三是互聯網促進了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和技術創新相互疊加,面向未來的企業發展模式正在加速形成。按需定製、人人參與、體驗製造、產銷一體、自組織協作、自適應管理等新的商業模式,加強了產銷協作,促進了供需對接,減小了運行摩擦,提高了經濟發展的質量。互聯網促進了技術創新,當前互聯網和軟體技術、電子信息製造技術、工業技術、醫療健康技術、安防監控等技術加速融合,促進軟硬一體、軟體即服務、網路計算、智能服務等發展,培育出了豐富多彩的各式智能應用終端,被廣泛應用到經濟社會各領域,不僅提高了運行效率,更是孵化出了在線監控、遠程維護、網路支付、網路社交、分時租賃、分享經濟等大量新型商業模式,促進了大量千億美元級別的新興企業快速崛起,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互聯網促進了中國經濟均衡協調發展,多源驅動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形成,經濟發展更加持續均衡

一是互聯網促進了城鄉均衡協調發展,幸福新農村煥發農村發展新生機,農民消費需求加速釋放。憑借服務模式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互聯網正在以洪荒之力打破城鄉二元制度藩籬,便捷繁華的商業資源、優質普惠的醫療教育資源、豐富時尚的娛樂社交資源、安全可靠的就業社保資源,這些曾經屬於城市人的特權資源在互聯網大浪潮中正在漸漸消失,農村電商、遠程醫療、在線教育、虛擬社交、網路就業等互聯網服務讓農村人也實現了過上城市人生活的夢想,互聯網讓城鄉發展更加均等化、城鄉經濟發展更加協調。

二是互聯網讓區域發展更加均衡協調,地區發展「無中生有」成為可能,引擎區域發展的動力正在加速轉換。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智力資源等這些曾經決定著地區發展水平的天然要素,如今變得可以創造、培育和整合,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動力正在進行新一輪轉化,網路平台、服務模式、業態創新正在成為一個地區後發崛起的決定性要素和新的發展動能。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網路無處不在,創新創業發展哪裡都一樣。

三是互聯網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均衡協調,人的發展潛力正在回歸人的才華和智慧,人人皆能創新創業的社會正在全面開啟。寬頻中國戰略的實施讓互聯網變成了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和普惠便民產品,人人都擁有了平等使用互聯網的權利,網路新空間讓各類群體有了平等的發展新空間,背景、關系、資金、技術這些曾經在個人發展道路上的必備要素,在互聯網時代正在讓位於個體創造性,特權資源和客觀原因這些阻礙人發展成長的外在要素正在消失,個體發展決定性要素正在回歸人的內在動能。

互聯網促進了中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集約化的生活生產模式正在形成,綠色GDP讓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經濟和可持續

互聯網促進了綠色生產生活,經濟社會運行變得更加經濟高效,資源集約節約型的社會正在加速形成。逛街購物、上班辦公、旅遊出行、網路娛樂等百姓生活皆因互聯網應用變得更加綠色低碳。網路零售不僅降低實體店水電、房租和倉儲等消耗,共建物流更是減輕了出行、商場、購物人群擁擠、交通擁堵的弊端。遠程在線辦公不僅讓城市熱島般的寫字樓正在消退,也減輕了上下班人群的潮汐流動。智慧旅遊極大暢通了出行者和目的地之間的信息渠道,讓旅遊資源供求得到更加精準的有效匹配,降低了節假日人口的盲目流動。網路娛樂、虛擬社交打造無煙、無噪、衛生、安全的大眾群娛、群樂的社交消費空間。互聯網促進了綠色低碳生產,大數據決策、在線監測、遠程維護、網路製造等新的在線、數字化生產方式,讓生產資料利用更加集約高效,讓生產過程更加節能節電節水,讓生產排放更加綠色清潔。

互聯網促進了中國經濟開放合作發展,基於網路平台的新的協作分工體系正在形成,協同創新讓創新變得更加高效和富有活力

一是互聯網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開放合作,企業競爭從耗能競爭向合作競爭急速轉變,企業發展因生態發展更加穩健。互聯網與各行業的融合促進了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在產業鏈上下游的高效流動,信息流正在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等加快流動。過去依靠信息壟斷來獲取超額利潤的時代已經結束,今天在信息平等獲取的條件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唯有在技術、資金、人才、物資等方面加強緊密合作,才能提高對上下游的把控能力。

二是互聯網促進了不同行業跨界合作,打破了不同行業發展的組織邊界,跨界融合正在塑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電子商務的發展促進了商貿業與金融業、物流業、廣告業、互聯網信息服務業等行業的緊密合作,圍繞提高用戶體驗,多行業緊密合作共同打造電子商務服務生態圈。工業互聯網發展促進了工業企業與電信企業、軟體企業、電子信息製造企業、互聯網企業、自動化企業的緊密合作,圍繞推進
《中國製造2025》,共同打造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圈。

三是互聯網促進了企業加強國際開放合作,國際合作的國界正在悄然消失,國際人才、技術、資本正在加速流動融合。互聯網跨越了國界,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再「老死不相往來」,互聯網平台服務把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各國企業和民眾依託互聯網平台開展更加緊密的分工協作。基於網路的協同研發平台,讓北京中關村(000931,股吧)互聯網企業和美國矽谷科技公司研發人員,針對同一個技術難題協力攻關。基於網路的遠程醫療協作平台讓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多國醫院的專家一起為非洲某國的疾病患者診療、會診。跨境電子商務平台讓不同國家的物流企業共同接力,將「中國製造」以最快速度送到他國購買者的手中。

互聯網促進了中國經濟共建共享發展,創新要素資源正在加速流動,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發展

互聯網促進了社會閑置資源的高效共享,提升了資源的社會利用價值。互聯網讓汽車、停車位、辦公室、日用品等社會閑置資源利用實現人人參與、碎片分享、共同受益,改變了大眾資源獨占的觀念,加速了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實現了資源使用權的高效流動,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互聯網促進了知識共享服務的發展,基於網路的知識社會化協作和知識交易市場正在快速形成。大規模、分布式、社會化的知識創作網路協作,讓可利用信息資源呈現爆發式增長,解決了知識創作項目個體或團隊的知識短板。基於互聯網的知識服務交易市場的形成促進了大眾知識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基於互聯網的知識交易、技能服務平台正在大規模興起,為人民生活、企業生產提供了新的智力支持,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來源。

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技術創新、服務創新、業態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成為了當代中國發展新動能的重要來源,對整個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發生了深遠的影響。順應發展趨勢,積極擁抱互聯網,加速推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讓互聯網來引領經濟社會各領域創新,讓互聯網來塑造中國經濟未來20年發展的新引擎,必將開啟中國新經濟發展征程,實現互聯網更好地造福人民和造福社會。

Ⅱ 中國經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通過識別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界定高質量發展。比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風險過度積聚、環境污染嚴重、創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質量發展;反之,促進共同富裕、防範化解風險、創新驅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是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有利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否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標准,判斷是否是高質量發展。

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2)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擴展閱讀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基礎研究、實現技術創新及突破、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創新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在微觀層面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企業創新活力,在中觀層面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生產性活動與非生產性活動報酬結構的再平衡,在宏觀層面維持較高的企業縱向流動性,打開創新創業企業成長空間,為創新驅動提供不竭動力。

Ⅲ VR未來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隨著5G時代的來臨,VR行業發展當然是會越來越好的,特別是線下VR體驗館的發展,彌天回VR游戲體驗館就是一個很答好的例子。 首先,線下娛樂體驗是藍海,行業數據及商業實際場景已證明,目前客群體驗業態需求越來越大,勢已起,現在進入是順風車是風口;同時,隨著商業強勢發展,商場已成為絕多數人在休息時會長期停留的場所;再來說,5G時代的來臨,VR具備顛覆性的超好體驗感,在被越來越多人認知和感興趣,各年齡段客群對VR體驗的興趣意願越來越高。這也是彌天VR體驗館,開一家火一家的地利人和基礎。

Ⅳ 中國正在加快培育的發展經濟的新動力,新動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電動汽車,充電樁。

Ⅳ ,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說明如何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以推動我國經濟高質

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以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②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要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釋放生產動能;以制度變革促進生產要素質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善,釋放創新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居民消費潛力,釋放消費動能。

Ⅵ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6)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擴展閱讀

從中國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可謂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時間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多方面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使產業、企業的自然活力非受限於作為公共政策供給方的政府約束。

參考資料

搜狗網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Ⅶ 國有大中小型企業如何劃分

根據中小企業標准暫行規定:

大型企業: 2000人以上 3億以上 4億以上;

中型企業: 2000人以下 3億以下 4億以下;

小型企業:10-30人 50萬-600萬 50萬-2000萬。

大型、中型和小型企業須同時滿足所列指標的下限,否則下劃一檔;微型企業只須滿足所列指標中的一項即可。

行業組合類別,其中,工業包括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業包括道路運輸業,水上運輸業,航空運輸業,管道運輸業,裝卸搬運和運輸代理業,不包括鐵路運輸業;信息傳輸業包括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

其他未列明行業包括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以及房地產中介服務,其他房地產業等,不包括自有房地產經營活動。

(7)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擴展閱讀:

各行業劃型標准為:

(一)農、林、牧、漁業。營業收入2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營業收入5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營業收入5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二)工業。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三)建築業。營業收入800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8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營業收入6000萬元及以上,且資產總額5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

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且資產總額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或資產總額3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四)批發業。從業人員2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5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5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5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五)零售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2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

(六)交通運輸業。其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2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小企業標准暫行規定

閱讀全文

與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