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原因、政策反映及對中國的影響
次貸問題及所引發的支付危機,最根本原因是美國房價下跌引起的次級貸款對象的償付能力下降。而全球失衡達到無法維系的程度是本輪房價下跌及經濟步入下行周期的更深層次原因。
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
致使華爾街主要金融機構或者倒閉,或者被接管,華爾街輝煌的時代已經終告結束。美國政府本次救市規模是1929年以來最大,主要採用四種方法:1直接注資;2回購和擔保次貸產品;3美聯儲向市場注入流動性;4通過貨幣互換向全球提供美元流動性。然而,救助措施短期內可能使市場恐慌狀況有所改善,但很難改變美國經濟下降的周期。
美國金融危機對於中國的影響:1.
直接影響相對有限:中國官方儲備及商業銀行投資的美元資產在本輪危機中一度暴露於風險中,但總體而言投資損失有限,不會對中國金融體系產生較大沖擊。2.
教訓深刻宜引以為戒:中國可以在美國本次危機中學得以下教訓:1).
寬松的貨幣政策易引發資產價格泡沫,給日後金融系統危機帶來潛在風險。2).
面對國際市場這碗「深水」,
中國的「走出去」政策須更為謹慎,對外投資需要有嚴格的風險評估和多元化的投資策略。
●航運業:盛宴不再,准備過冬
航運業整體為周期性行業,近些年航運市場高點使得船東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訂單,即使不考慮需求下降,都足以讓航運業進入下行周期,而基於中金宏觀組對中國和全球經濟未來更加看淡,我們認為航運市場的盛宴已經過去,08年將為周期的頂點。干散貨市場:由於訂單量巨大,將面臨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預計09-10年平均BDI為5000和3000點。油輪市場:未來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會有所反彈,成品油輪運價下行幅度將略好於原油輪。
集運市場:在09年將繼續低迷,2010年是否能夠走出低谷尚取決於歐美經濟走勢。給予航運股整體「跑輸大盤」評級,未來建議「迴避強周期,區間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節性旺季帶來股價反彈將是出貨機會。我們將中國遠洋、長航油運、中海發展和中海集運盈利預測不同程度下調,同時將中海發展和中遠航運評級從「推薦」下調至「審慎推薦」,中國遠洋和長航油運評級分別從「推薦」和「審慎推薦」下調至「中性」。
② 200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國家發改委再次對媒體「零容忍」。12月13日,發改委在其官方網站發文,直言《華夏時報》關於「食用油企業大面積停產已現先兆」的報道嚴重失實,純屬主觀臆測。同時還點名了幾家轉載該報道的網路以及平面媒體。
國家發改委上一次對媒體報道「零容忍」是在今年的6月份。在一周的時間里,發改委四次批駁媒體的報道。批駁的方式,自然是用自己掌握的情況,證明媒體報道失實。這一次也不例外,發改委調查了媒體報道所涉及的企業,得出了與媒體完全相反的結論。可是,此番媒體的反應迥異前次。上一次針對媒體報道的集中批駁中,沒有媒體公開表示異議。媒體所在的地方政府,還及時地對有關媒體作出了處理。但此次就在發改委發文的第二天,《華夏時報》以及被點名的《第一財經日報》就公開回應,不認同發改委「嚴重失實,純屬主觀臆測」的說法,「對發改委的有關說法持保留意見」。
孰是孰非,暫時只能靜觀事態發展。但如果不單純糾纏於報道所涉及企業的具體行為,媒體所關注的「先兆」,是在上有限價而下有成本堅挺的情況下,食用油企業會否出現停產的可能,以及這種可能會否蔓延開來。發改委的文章並未直接涉及這個話題,而是以大量數據說明,原料供應是正常的,企業生產也是正常的並且是有利潤的。可是據媒體的報道,在限價令的情況下,企業成本和資金鏈存在壓力,有的企業已經出現停產。
嚴格來看,這場爭議的技術含量並不高。發改委以目前原料價格水平下,企業能夠獲得合理利潤,維持正常生產,以證明不會出現大面積停產。但媒體並未明確大面積停產已經出現,只是說出現了這種可能的先兆。也許,媒體的用詞有尚需斟酌之處,而在發改委看來,這些用詞可能幹擾了當前對「通脹預期」的管理。
11月CPI達到5.1%,較10月份的4.4%上漲0.7個百分點,創28個月來的新高。盡管有輿論認為這個數據超出預期,但其實仍在預期之內。10日晚,中國央行上調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力度明顯溫柔,足見之於當前的通脹,管理層並未認為出現惡化趨勢。至今為止,針對持續的價格上漲,民間和學界憂心忡忡,管理層則一直以「管理通脹預期」應對,並未轉變為「管理通脹」。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雖然「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卻依然只有「管理通脹預期」而沒有明確表示「管理通脹」。就連呼聲日漸強烈的加息,也總是懸而未落,以至於上周末的上調准備金率,被市場視為利好,滬深兩市均紅盤皆大歡喜。
③ 2008經濟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有什麼影響
1.由於經濟危機,使得國外的消費水平下降,這樣會使得同時期的產品專過剩。所以他們屬會將國內自己無法消耗的產品去轉嫁給其他適合傾銷的市場去消化。但是我國現在對著方面也是非常的嚴厲,所以他們還無法大量的湧入。但是由於國際市場上流通的商品變多了,就必然會限制再有大量商品的湧入。特別像我國出口的商品基本大多都是屬於基礎消耗品的,價格有優勢的。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基礎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基本是減少的。所以2008~2009年的貿易額會下降一點。
2.由於RMB的低廉,使得在國際市場上有了很強的競爭性。所以他們必然會想方設法的讓RMB升值。所以RMB的升值基本上是無法阻止的事情,就是看時間的問題,如果在一年的時間,RMB升值5%以上,我們以外匯存貯量為2萬億算(基本是一年的交易額了),那麼就意味著。將有1千億左右的損失,換算下,100萬人的年收入(10W/年),也就是說將有至少有100萬的人面臨失業。而這損失的錢去那裡了?就是變成其他國家的就業率了。所以,到時就算貿易額有了提升,但是真的能彌補嗎?
至於怎麼做,這個也太難了吧。我想你是無法從現有的任何資料裡面找到答案的,不過我們可以討論下
④ 2008年經濟危機前後中國的經濟形勢
2008年以前,2007年中國GDP增速11.4%,創13年來新高,中國經濟連續快速增長。2008年由於美國房利美和房版地美兩大房地產權所引發金融風暴,引起更大范圍金融危機而導致世界性經濟危機。中國政府為避免世界經濟影響國內經濟快速發展,投入四萬億拉動國內經濟發展,保持了經濟繼續快速增長。但由於過度投資引發了國內經濟在今年處在低迷狀態。
⑤ 簡述2008美國金融危機的起因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是有次貸危機引起。美國過去十多年被稱為「黃金十年」,國際資金大量流入美國;同時,美國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美國人形成了「貸款消費,寅吃卯糧」的生活方式。房價大幅上漲讓許多人有一種錯覺,房價會持續上漲;即使房價下跌,也能及時高價賣出房屋償還貸款還有賺。許多中低收入家庭貸款購房,次級按揭貸款(簡稱「次貸」)增多。投資銀行將這些按揭貸款再次組合打包,轉化為新的金融產品「次級債券」等。次貸經過衍生產品規模被放大,信用被放大,風險被放大並且擴散到整個金融體系。2004年,美國進入加息周期,聯邦儲備銀行利率由1%至2.3%提高到4.3%至5.3%。到2006年,房屋供大於求,房價下跌,次貸還款違約率上升、「斷供」。如多米諾骨牌,第一張骨牌次貸倒下以後,交易鏈條上的其他骨牌開始陸續倒下。一年前的9月15日,創建於1850年已有1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由於股價下跌近95%,嚴重資不抵債,即找不到收購對象,美國政府又拒絕救援,不得不宣布破產。隨後,美另一大投資銀行美林集團也不得不在走投無路之下「委身」美國銀行,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也不能倖免於難,被美國政府接管。美國次貸危機迅速演變成金融危機。一個月後,金融危機沖擊全球實體經濟,自1929年以來世界范圍內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爆發。隨即,從美歐日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量大幅度減少,許多出口企業因為出口量銳減不得不縮減生產量,有的被迫停產。失業大軍不斷壯大,貧困現象加劇。一些國家甚至出現社會危機,導致30多個國家出現遊行、騷亂、政權更迭……
對中國的影響: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趨勢明顯。
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放緩將成為大勢所趨,出口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是必然趨勢。據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的年度報告《2008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增長減速遠超出預期;
②通貨膨脹率升高的趨勢將使政府採取更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企業倒閉潮出現,工業利潤增長大幅放緩;
③信貸緊縮下房地產市場降溫,可能出現比2008年更為嚴重的危機;
④宏觀調控下,房地產、鋼材、水泥、鋁合金和汽車產業投資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完成很困難。農民工回農村種地回潮,農村隱性失業大量增加;
⑥由於明年油價和電價可能會進一步上調帶來PPI繼續上升的傳導因素,2008年中國全年CPI漲幅預測值從先前的5.5%上調至7%。2009年預測值從2008年4月的5%上調到5.5%;
⑦居民消費增長速度下降,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等於「畫餅充飢」。收入的不穩定性增大、股市的負財富效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費慾望受到抑制。
2.央行的貨幣政策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央行的貨幣政策「左右為難」。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增長率放緩是必然的,但在連續10年的高速增長下的「急剎車」會是一大批企業倒閉和就業的困難,影響社會穩定和諧。但放鬆貨幣政策又使已經比較嚴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濫成災。15日宣布的「兩率」下調市場並不領情就是證明。同樣,人民幣對美元是繼續升值或是貶值也是「兩難」選擇。
3.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效益增長出現困難。主要原因:
①在經濟下滑狀態下,銀行的業務拓展空間變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穩定性加大和貨幣緊縮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與貸款增量減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7個百分點;
③經濟下滑帶來的行業、企業破產倒閉,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很大(比如房地產貸款下面專門分析);
④資產泡沫破裂後,銀行的抵押物大量縮水,貸款的抵押率超過「警戒線」,第二還款來源喪失。如房地產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質押的貸款最為明顯;
⑤持有美國次級債或對美國破產公司的貸款造成的損失。如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562萬美元;工商銀行對雷曼公司貸款5000萬美元;招商銀行對雷曼貸款8000萬美元;
⑥中國商業銀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購及投資因危機加重,過去的「抄底」行為變成了現在的「墊背」結果。按照高盛的預測,2009年香港H股中資銀行的獲利大約下降4%-8%;規模較小的股份制A股銀行獲利下降幅度更達到8%-13%。
4.各國央行任何救市行為都會「失靈」。
就在最近兩天,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各顯神通,為金融體系注入超過3000億美元的流動性。美聯儲過去兩天連續通過回購協議向市場注資1200億美元,這是「911」以來最大規模的注資行動。在美國之後,歐元區、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瑞士等多個央行也連續採取注資措施。在亞洲,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先後宣布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或是貸款利率,印尼則宣布下調隔夜回購利率。
但各國央行的努力沒有馬上收到成效,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歐洲股市、倫敦股市全線下跌滬深A股金融股拋壓沉重,滬指的十年成本線也岌岌可危。在投資者的信心跌到「冰點」之後,任何的救市措施都會在沉重的拋壓之下,變成「曇花一現」的「綠色風景」。但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稅單邊徵收就是較好的救市行為。在投資者信心喪失後,最好是徹底取消印花稅。
5.房地產行業真正的「冬天」來臨,寄希望於政府救房市無異於「痴人說夢」。
在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趨勢中,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真正「冬天」和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將在2008年末與2009上半年開始顯現。未來房產業的成交量持續下滑、購房者信心減弱和持幣觀望、空房率持續增加與毛利率下降,將導致開發商遭遇現金流的困擾,銀行業中的房地產不良貸款風險將大為提高。
根據高盛從銀行向65家房產商貸放記錄分析來看,從去年10月樓市調整以來,開發商現金流不足現象,就已逐漸暴露出來;但開發商仍以較高的利率,從國內外的私人投資者吸引了資金。為了籌集現金,國內大牌明星房地產開發商萬科、恆大等都在競相降價銷售,明顯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價已陷入下降趨勢,尤其是同比下降較多的三個城市是深圳、廣州與惠州。中國政府機構在16日表示,8月追蹤70個城市的房價指數首度較前月下滑,上海地區下跌了0.2%。目前,中國各地房價下跌現象越來越普遍,房地產投資進一步萎縮。
此外,曾踴躍投資上海房地產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卻要拋售部份最頂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產基金將兩棟上海豪宅標售,包括新天地超過100間的商務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興趣買下上海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樓層,而後也作罷。結合美國的「金融危機」來看,大摩標售中國房地產有可能是為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做准備,它可能也預示著部分外資開始准備撤出中國房地產市場,這將對本在嚴冬中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先是開發商面臨償付能力危機,其後是實力不濟的房地產開發商倒閉,進而殃及國內銀行。
⑥ 2008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形勢簡析 ⑴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產生主要由於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聯儲長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資產投資的泡沫及經濟的虛假繁榮; 2、 美國衍生工具和信用評級的金融監管不力,致使類似網路泡沫的經濟重現,使世界各國深受其累; 3、 美國對次貸危機的危害性估計不足,沒能在早期及時糾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現在難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國金融危機的後果: 1、 造成美國及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很多貌似強大的國家一夜之間就達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 2、 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深度和廣度都較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要大,因為現在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放大了危機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⑶美國及全球經濟趨勢預測: 1、 雖然全球各國都已經信誓旦旦的聯合起來救市,為此出台了天文數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後幾個月的觀察。而且救市產生的金融國有化問題、救市所需資金的來源問題及其後續影響、救市單單只針對金融的流動性手段是否合適問題、今後實體經濟也面臨「救市」問題(如汽車行業)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聯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時間也很漫長,經濟的中長期衰退已經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國經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分析 1、 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 但是,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 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 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針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這部分損失目前還無法完全預計,最終的損失數字也將是個天文數字。並且,出口型企業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將在此次合駿集團的倒下後展開,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死掉將是必然的; 3、 房地產業的冬天現在還是剛剛開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後,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製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還處於初級階段,由此避免了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4、 鋼鐵行業受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表現在鋼鐵價格持續下跌,產能縮減。但是,就中國鋼鐵業來說,由於中國拉動內需的預期,勢必將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時冒著再次陷入通脹的危險,***也將放鬆固定資產投資。對於鋼鐵及機械製造業來說中期看好,至少不會嚴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表現在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由於需求降低),未來風險處於中等水平。也可能由於中國內需的快速啟動致使能源價格不致下降過快,而且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冬季取暖期,對能源的需求將在未來半年內是穩定和持續的。 6、 黃金等貴金屬、奢侈品行業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黃金價格已經在過去持續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對於黃金及其奢侈品行業來說冬天即將到來。更多的資金將撤出這個市場,消費者對實物的購買也將直線下降; 四、關於救市 1、 房地產業:現在針對房地產業的救市論甚囂塵下,本人認為此時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費納稅人錢的變相利益輸送。 ⑴ 從此次房地產冬天的形成因素來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過程中房地產業的暴利是眾所周知的,這部分利潤必須在市場的調節下回吐; ⑵ 現在房價相對消費者的工資來說還是太高,特別是中小城市後期的房地產價格上漲還未明顯下降,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房地產業的未來; ⑶ 房地產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需求的不足,但這正是房價過高造成的。中國百姓有嚴重的「買房情節」,潛在購買力是巨大的,只是因為房價過高,一旦房價回歸合理水平,大量的購買力將使房地產業自然復甦,所以無需救市。 2、 汽車業相對於房地產業,汽車業的危機即將體現,表現在汽車購買力的持續下降,也許這才是關注的重點。
⑦ 08年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對外貿易產生了實質性影響,經濟下滑。
2008年中國正在針對2007年以來出現的經濟過熱實施以「緊縮」為特徵的宏觀調控,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國際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
中國的出口因此受到很大沖擊,進而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蔓延到全國的各個經濟領域,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內,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場大起大落的波動。
2008年9月發生的金融風暴,到11月開始對中國的對外貿易產生了實質性影響,2009年1季度的經濟增幅跌至6.6%,進出口增速出現負值,大量企業關門倒閉或減產,這說明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沖擊是相當嚴重的。
(7)2008年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積極應對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經歷: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央迅速對這場危機的性質、可能持續的時間及其危害性的程度進行了科學評價,並在此基礎上於2008年11月果斷地作出了以「積極的財政政策」為主,輔之以穩健的貨幣政策,通過中央政府的4萬億元投入全力刺激經濟。
在當時國家財力許可的條件下,快速出擊、重拳出擊,極大地抵消了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負面效應,保持了中國經濟連續快速增長的基本趨勢。
中國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大手筆決不僅是給世界經濟的一劑強心針,事實上,如果沒有中國的這一撼世之舉,世界經濟不可能如此之快地復甦。中國的集中式大規模投入,直接拉動了全球的需求,拉動了全球的投資。
⑧ 為什麼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影響不大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中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應對策略
一是股權重組,增資擴股;二是壞賬打包,切割剝離;三是注入資金,解決流動性。首先,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比如美國把「兩房」國有化,把私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的企業。其次,把銀行的壞賬剝離,打包放在一邊,銀行復甦後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由政府埋單,將壞賬清零。第三,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老百姓擠兌時,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增強社會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擔保,讓其他銀行拆借。
⑨ 2008年經濟危機對中國和對世界的影響,,,請簡略的說
2013-10-13 16:00 提問者採納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形勢簡析
⑴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產生主要由於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聯儲長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資產投資的泡沫及經濟的虛假繁榮;
2、 美國衍生工具和信用評級的金融監管不力,致使類似網路泡沫的經濟重現,使世界各國深受其累;
3、 美國對次貸危機的危害性估計不足,沒能在早期及時糾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現在難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國金融危機的後果:
1、 造成美國及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很多貌似強大的國家一夜之間就達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
2、 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深度和廣度都較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要大,因為現在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放大了危機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⑶美國及全球經濟趨勢預測:
1、 雖然全球各國都已經信誓旦旦的聯合起來救市,為此出台了天文數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後幾個月的觀察。而且救市產生的金融國有化問題、救市所需資金的來源問題及其後續影響、救市單單只針對金融的流動性手段是否合適問題、今後實體經濟也面臨「救市」問題(如汽車行業)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聯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時間也很漫長,經濟的中長期衰退已經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國經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分析
1、 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 但是,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的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 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對中國股市的影響
1、 全球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是針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實體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資的金融機構。這部分損失目前還無法完全預計,最終的損失數字也將是個天文數字。並且,出口型企業倒閉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將在此次合駿集團的倒下後展開,更多的外向型企業死掉將是必然的;
3、 房地產業的冬天現在還是剛剛開始,房地產業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過熱、通貨膨脹、中國貨幣升值的影響產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滅後,一些不利因素紛紛顯現,比如體制上的土地分配製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紛紛出現,地面價值迅猛拉高)、房價的上漲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工資的上漲速度、股市的持續下跌使大量資金套牢(消費者財產性收入嚴重縮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產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還處於初級階段,由此避免了類似美國的次貸危機。
4、 鋼鐵行業受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表現在鋼鐵價格持續下跌,產能縮減。但是,就中國鋼鐵業來說,由於中國拉動內需的預期,勢必將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時冒著再次陷入通脹的危險,***也將放鬆固定資產投資。對於鋼鐵及機械製造業來說中期看好,至少不會嚴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業的影響將是長期的,表現在能源價格將持續走低(由於需求降低),未來風險處於中等水平。也可能由於中國內需的快速啟動致使能源價格不致下降過快,而且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冬季取暖期,對能源的需求將在未來半年內是穩定和持續的。
6、 黃金等貴金屬、奢侈品行業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黃金價格已經在過去持續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對於黃金及其奢侈品行業來說冬天即將到來。更多的資金將撤出這個市場,消費者對實物的購買也將直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