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一、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 (1)先秦:商民善於經商,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商朝都城已成為繁華的商業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極」之稱。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場上可買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馬、東方的魚鹽和西方的皮革;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如齊國臨淄、趙國邯鄲、楚國郢等;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後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戰國後期的呂不韋。 (2)南北朝:南北朝時,不少城市遭到戰爭破壞,商品經濟發展緩慢;北魏以後,北方商品經濟有所恢復;與之相比,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比較活躍。北魏時,洛陽城內市場很多且有周長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或遠走異域。建康(南京)城內建有四市,市內唐鋪林立;秦淮河兩岸商旅雲集,交易興盛。草市(農村集市)開始出現,含義有二:一是販飼馬料之市;二是草草構成之市。 (3)隋唐: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葉的市場廣泛,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隋唐商業的四個特點如下:一是交通發達(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供客商騎用的「驛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從長安、登州、揚州、廣州等地出發的對外交通也很發達);二是貨幣統一(由五銖錢到開遠通寶);三是市場發達(場所固定——市;官員管理——物價和稅收等;邸店櫃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店鋪限定——營業面積;時間限定——市的買賣時間;夜市草市——繁華大城市裡有夜市,偏遠的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四是商人眾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時期的商業有了一個新的轉折。其表現在:①解除了商業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許工商業者「以資買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結合的趨勢。③商稅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比重劇增。④市鎮的集市發展,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閑文化發展,如瓦肆的出現和宋詞的發展。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設立市易務,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國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促進了農業生產商品化。國內商業繁榮(市場大——國內市場擴大、品種多——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品種達到兩百餘種、販運快——區域間長途販運發展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城市、向農村——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蓬勃興起);對外貿易艱難(實行閉關政策,限制對外交往)。 二、中國古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社會影響: (1)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 (2)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 (3)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刺激了農業、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又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 (4)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明朝中後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5)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逐漸發生變化。
B. 舉例說明唐宋元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思想文化的影響。 如何理解明清之際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同時顯露出
唐宋以來,商品經濟有了極大的發展,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經濟上的變化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文學、藝術的發展。
一、商品經濟對思想的影響
1、明清之際思想批判主要背景
商品經濟的沖擊和程朱理學喪失活力,是明清之際思想領域發生巨大變革的根源。明清之際思想批判的出現,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2、經濟思想主張
(1)李贄的義利觀念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逐利拜金風氣盛行,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猛烈沖擊。尊奉禮教的士大夫們鼓吹「存天理,滅人慾」,從思想上扼殺這些叛逆理學的「異端」意識。
李贄極為痛恨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維護傳統禮教的衛道士,指斥他們借道學這塊敲門磚,為自己謀取高官厚祿。
他認為人皆有私,「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追求物質享受乃是「秉賦之自然」。每個人都可以順其「自然之性」,「各從所好,各騁所長」,使個性得到自由發展,而不應該被強迫順從統治者的利益和願望。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倡導「工商皆本」
明末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工商業地位日漸突出。「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受到了尖銳的挑戰。明末進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
「工商皆本」主張的提出,反映了市民階層發展經濟的要求,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帶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進步作用。這是一種適合經濟發展需要的正確思想,但在當時並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
(3)中國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波瀾壯闊的根本原因
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產生、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二、商品經濟對書法的影響
1、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樣,文風很盛,又因當時理學的發展,使人們在文藝審美上也出現了新的特點:強調表現心境和意趣。
2、明代——呈現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趨勢
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蘇杭等地不僅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還成為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文人書法在此時受到重視,他們大都有較深的文化素養,在繼承優秀書法傳統的基礎上,更追求個性化的改造,力求書法能夠抒發個人情懷。
三、商品經濟對繪畫的影響
1、民間風情畫
宋代以來,一方面社會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業繁榮,傳統政治城市的經濟職能和娛樂服務色彩空前加強,並形成了大量純粹的經濟市鎮;另一方面,由於科舉制度的日益發展完善,以及印刷術的發明,導致了書籍的普及和民間文化水平的大大提高;加之戲曲的形成和興盛,民間世俗文化得以日益繁榮。
2、明清時期
文人畫全面佔領畫壇,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時代的變化,社會的動盪」實際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發展、傳統社會秩序的松動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明清變革帶來的沖擊,以及異族統治下的思想文化專制。因此,這一時期出現了眾多風格獨特、不拘成法的畫家和畫派。
四、商品經濟對宋詞(詩歌)的影響
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趨繁榮吸引了大批士子。他們於山水田園之外,更加迷戀都市歌舞宴飲的生活。
五、商品經濟對小說的影響
1、宋代話本——把中國小說推向新階段
產生背景主要包括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和說書在宋代的流行。
2、明清小說——空前繁榮,成為當時文學的主流
(1)繁盛的原因
①大批工商業市鎮興起,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崛起。
②印刷業的發展
③明清時期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
(2)特色
①通俗文學蓬勃發展,達到成熟階段
②浸染著拜金逐利的社會風氣
③帶有批判現實的色彩
六、商品經濟對戲曲的影響
1、中國古代戲曲的形成——宋代南戲
宋代,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發展促進中國古代城市格局發生變化。原先城市中封閉的坊市制格局在宋代遭到廢弛。出現許多集市,還出現了大型綜合娛樂場所——瓦舍(北宋都城汴梁最大的瓦舍可容納數千人,而南宋都城臨安城內有瓦舍20多處)。各種通俗文化,尤其是戲曲便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很大發展。南戲就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了。
2、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元代雜劇
戲曲是綜合藝術,它的發展需要一定物質基礎。元代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帶來的局部繁榮是導致元雜劇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元代,蒙古族統治者,征服中原,連年的戰爭使中原經濟遭受嚴重摧殘,但蒙古族貴族追求生活的奢靡,將大批工匠集中到城市。而流離失所的人口也不斷涌進城市謀求生計,這也導致某些城市出現畸形繁榮。如元代的都城大都,城市商業活動頻繁,人口極度膨脹。城市的繁華以及市民階層的壯大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大批演員、觀眾與活動場所,促成元雜劇興盛。
3、中國古代戲曲的鼎盛——京劇
京劇這一劇種孕育、形成於北京,與北京其時在全國所處的特殊位置有關。明清兩朝,北京作為帝國的都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不僅聚集著人數眾多的皇族貴胄、文武百官,而且吸引著各地的商人蜂擁而至。
各地商人來京後紛紛設立商業會館、商號,各大會館除了設有祭神的設施外,一般都有戲台。逢年節喜慶之日,會館即集資邀請戲班來會館演出。
在這種情形下,四方藝人紛紛雲集北京,以滿足京城皇室貴族、官員、商人以及廣大居民的文化娛樂需要,北京自然成為休閑文化的一大中心。
如何理解明清之際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同時顯露出近代前夜的遲滯與危機?
明清之際的中國,在經濟領域已經顯露出一些新舊沖突的徵兆。這種從農耕經濟中分離出的新經濟因素,帶有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但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的抑制、阻礙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未能形成掃盪舊經濟基礎的強大力量。和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飛躍相比,在處於農耕經濟頂峰的康乾之際,中西國力興衰的易位便已大體定局。
正當明末農民起義以及明清之間戰火紛飛之際,1640年英國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此後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完成向近代工業國家的轉變。工業革命使西方資產階級不到100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些西方國家瘋狂地越洋搶灘,掠奪金錢,販賣奴隸,開辟市場,建立殖民統治。
康乾盛世時的帝王對世界工業文明發展的歷史性變革毫無認識。他們對外緊閉國門,對內壓制打擊工商業,厲行文化專制,嚴重摧殘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國與西方列強力量的對比迅速發生逆轉。到19世紀初英國推行罪惡的鴉片貿易後,中國社會陷入深重的危機之中。
C. 唐宋商品經濟的發展及歷史影響
唐朝商品經濟:
1、交通發達(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供客商騎用的「驛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從長安、登州、揚州、廣州等地出發的對外交通也很發達);
2、貨幣統一(由五銖錢到開遠通寶);
3、市場發達(場所固定——市;官員管理——物價和稅收等;邸店櫃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店鋪限定——營業面積;時間限定——市的買賣時間;夜市草市——繁華大城市裡有夜市,偏遠的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
4、商人眾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販、胡商、外商)。
宋朝商品經濟:
1、解除了商業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2、政府允許工商業者「以資買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結合的趨勢。
3、商稅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比重劇增。
4、市鎮的集市發展,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
5、城市的消閑文化發展,如瓦肆的出現和宋詞的發展。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設立市易務,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國家的收入。
D.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對當時文學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其出現了所謂的通俗文學,也就是後世所謂的雜劇,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E. 13-17世紀古羅馬與古希臘文化的重新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等促成了歐洲文藝復興時代;
當然是!當前中國政治廢除古代中國陳舊的政治思想弊端 實行民主和多元化的思想管理制度 健全的法律體制,開放的對外經濟政策使新中國步入空前的繁榮 經濟的繁榮帶動文化的繁榮
F. 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及其影響
你說的是中國的戰國還是日本的?中國戰國屬於奴隸末封建初,商品經濟屬於初級階段,剛剛脫離朝貢的以物易物方式。而且各國的錢不通用。車不同軌。
中國的大商人出現很晚,發展屬於曇花一現,因為大型商業活動要求有很高的生產力,也就是封建初,但是秦朝採用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就那個了。
春秋時農工商並重,像子貢,范蠡,白圭,猗頓,刀間在當時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宋國和周國幾乎是全民經商。
但是早期商人採取囤積居奇的惡劣手段,殘酷地剝削農民,侵襲農業,掏空了列國政權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威脅著列國君主的統治。「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相當於「一國而二君二王」。後期的呂不韋是商人干政的典範,賣貨已經買賣國君了。
影響:商業是交流。中國戰國時期的廣泛交流使思想活躍,社會繁榮。也是諸子百家興起的時候。「貨殖之利,工商是營。廢居善積,倚巿邪贏。白圭富國,計然強兵。倮參朝請,女築懷清。素封千戶,卓鄭齊名。」可謂中國社會的黃金時期。說實話,我覺得戰國時代的中國人才最像中國人。
至於日本戰國時代,商業以海運為主,集中在幾個大港口比如:界町,博多,大湊,府內。猴子上台,商業向大阪轉移。烏龜上台,江戶又成為商業中心。
這個我不太清楚,你有興趣可以去請教一下日史帝。
G. 分析工業革命、商品經濟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變革中的地位和影響
一、影響: 1、導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版義國家進入帝國主權義階段。 3、社會生產力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促進了經濟發展,引發了經濟結構變化.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工業的比重超過農業;在工業結構中,重工業的比重超過輕工業;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都實現了機械化;城市人口超過農業人口,城市化進程在發達國家完成。 4、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力量對比發生變化,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劇。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H. 商品經濟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為商品的轉軌開辟了廣闊的流通幅度,自然地對貨幣內金融提出了新容要求,促使封建金融機構開始突破單純兌換范圍,逐步過渡到信貸階段;另一方面,埠際貿易開展,使商品流通幅度擴大,出現了不同地區債務清算和現金平衡等新問題,於是需要匯兌專業化。
I. 明清商品經濟發展對社會轉型的影響
農業:棉花推廣,高農產品引進,農產品商業化,形成專業生產區域。
手工業:工具革新(版紗綢機的出現)權,技術提高(雙色印套技術),分工細密,規模大,資本主義萌芽。
商業:國內市場擴大,農產品種類增多,國際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江浙地區出現了以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
J. 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帶來的主要影響是什麼
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給社會、政治、文化沒有帶來什麼特別的影響,甚至於在經濟上也是如此,沒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