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加坡是東南亞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與它周邊的國家比,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 么
.新加坡是東南亞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與它周邊的國家比,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 么?
新加坡 經濟 東南亞
㈡ 新加坡經濟發展靠什麼,為什麼這么小的國家能如此發達!
自然因素:
新加坡復有許制多優良港口,地理位置優越(位於馬六甲海峽),便於發展航運業和轉口貿易;
新加坡氣候條件優越(熱帶雨林氣候),被稱作「花園城市」,旅遊業發達。
社會經濟因素:
新加坡實行商業立國政策,促進金融業和商品貿易的發展;
重視發展教育,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推動煉油、造船、電子、鑽台工業的發展;
人口眾多,還有大量移民(華僑),為加工業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
PS:新加坡是世界著名轉口港,東南亞重要的商業、旅遊城市及國際金融、交通中心之一。
㈢ 新加坡的位置有什麼特點,並分析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梵文意為獅子城,又因國土小如星斗,故稱星洲、星島。新加坡國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人口約有270萬,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這4369人。是世界上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65年獨立後,立足本國實際,因地制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究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發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個有利因素,成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的典型國家。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領土由新加坡島和附近54個小島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稱「東方十字路口」。北面與馬來半島隔著寬僅1.2千米的柔佛海峽,西邊有長堤相連,交通便利;在南面隔著新加坡海峽同印度尼西亞相望,海峽長105千米,寬1.7千米,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入口處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發展經濟 新加坡地狹人稠,資源貧乏,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成為東南亞的經濟中心,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國際航運、航空和貿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和水文條件十分理想,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億噸以上,居世界前列,國際航空客運周轉量僅次於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為基礎,從鄰國大量進口各類初級產品,匯總、分級、包裝後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轉口貿易和航運業為主體的獨特經濟類型。 2、工業和技術服務中心 新加坡四面環海,以煉油和造船為核心的工業部門具有世界意義。全國建有五大煉油廠,年加工能力達4290萬噸,成品油出口額僅次於荷蘭居世界第二位。造船業為傳統的優勢部門,不僅能修造繁多的各項船舶,還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鑽井平台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工業以製造業為中心轉向技木密集型部門,大力發展電子工業,電視傳真設備、按鈕式電話、光纖光纜、電腦化列車控制系統等均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近年來,發展重點又轉向新科技園地的建設上,大力培養科技人才,發展尖端技術,以適應改革工業結構的需求。 3、投資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訊,政局的穩定,國民素質較高等特點,使外國資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經濟的騰飛。同時,各國銀行雲集新加坡,銀行總數僅次於倫敦、紐約和香港,成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國際旅遊和會議中心 就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而言,新加坡並不具備發展旅遊業的突出優勢,但利用其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美化城市環境,提供優質服務,簡化出入境手續,開展各種旅遊「外交」活功,從而吸引大量外國遊客旅遊及大批國際會議在新加坡召開。目前,旅遊業已成為新加坡外匯的重要來源之一。 總之,新加坡利用本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揚長避短,引進和運用外國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成功的經濟發展道路。這一成功道路不僅為類似新加坡這樣的島國提供了發展模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當然,由於新加坡在許多方面對外國依賴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69774.html?fr=qrl3
㈣ 新加坡經濟發展較快的主要原因是:
太小了。。。
它全國的面積也就不過700平方公里,不過是一個中國一個城回市的面積。
而且新加坡答大力推行人才政策,全力建設基礎設施和教育系統,以優厚的條件吸引全世界的人才。除此之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大多數進出亞洲的貨輪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並在新加坡港進行補給,而新加坡政府則從中獲取巨額的稅收。當然,新加坡的高速發展也與其政權高壓、經濟自由的政策有關,政府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並引導當地經濟向一個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㈤ 東南亞經濟發展最好的國家
新加坡
新加坡是亞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
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之外,還包括周圍數島。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㈥ 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特點
越南:屬發展中國家。1986年開始實行革新開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國家工業化、現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並確定了三大經濟戰略重點,即以工業化和現代化為中心,發展多種經濟成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地位,建立市場經濟的配套管理體制。實行革新開放的二十多年來,越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速度,1990-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三產結構趨向協調,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
寮國:
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屬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柬埔寨:
是傳統農業國,工業基礎薄弱。屬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泰國:
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屬外向型經濟,較依賴美、日、歐等外部市場。
緬甸:
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但多年來工農業發展緩慢。1987年12月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1989年3月31日,政府頒布《國營企業法》,宣布實行市場經濟,並逐步對外開放,允許外商投資,農民可自由經營農產品,私人可經營進出口貿易。
馬來西亞:
是相對開放的以國家利益為導向與新興工業化市場經濟體。國家透過宏觀經濟計劃,在指引經濟活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重要性逐漸下降。馬來西亞擁有亞洲最佳的經濟紀錄。
新加坡:
是繼倫敦、紐約和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工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快速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煉油國,以及世界電子工業中心之一。
印尼:
工業發展方向是加強外向型的製造業。
汶萊
是一個經濟結構比較單一的國家,其經濟主要建立在傳統農業和沿海漁業的基礎上,汶萊經濟總體走勢特點:經濟結構高度依賴石油、天然氣。
菲律賓
出口導向型經濟。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突出,同時農業和製造業也占相當比重。
東帝汶:經濟處於重建階段
㈦ 為什麼新加坡經濟那麼發達
就新加坡的復經濟而言,這制個小國在某些不利條件下發揮了最大作用。新加坡面積約700平方公里。它既缺乏耕地,又缺乏自然資源,如燃料,金屬或礦產。但是,新加坡有一個明顯的經濟優勢:區位。海岸線長達190公里,擁有天然的深水港,該島也位於東南亞重要的運輸路線上。貿易和商業是經濟的關鍵部分。政府還對教育進行了數十年的投資。並採取一系列符合本國實際且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切合時宜的方針政策進行建設揚長避短,積極引進外國資金、技術與管理經驗 使自己的經濟發展水平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經濟發展道路。人力資本和熟練的勞動力是新加坡的根本。
㈧ .說明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新加坡經濟發展的特點。
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州、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的位置,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新加坡依靠馬六甲海峽,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成為世界上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東南亞的中南半島上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降水分明顯的旱雨兩季;而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則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全年高溫多雨,氣候濕熱。
農產以水稻、天然橡膠、椰子、油棕和蕉麻為主,天然橡膠主要在泰國,椰子在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油棕在馬來西亞;蕉麻也稱馬尼拉麻,在菲律賓。礦產以錫和石油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