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質量發展是指什麼有什麼特質
高質復量發展是2017年中國共產黨制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根本在於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根本途徑。其特質有六個方面,即六個高質量。
「六個高質量」中起頭的是經濟發展高質量,而經濟發展高質量的重要前提是企業發展高質量。那麼,企業如何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我們給出的結論是轉型升級。
五是資金問題,企業都缺錢,有的是不想用自己的錢,有的是真的沒錢,隨著金融審核越來越嚴,市場上的錢也會更加謹慎。
❷ 中國經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通過識別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界定高質量發展。比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風險過度積聚、環境污染嚴重、創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質量發展;反之,促進共同富裕、防範化解風險、創新驅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是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有利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否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標准,判斷是否是高質量發展。
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2)經濟發展質量高體現在擴展閱讀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基礎研究、實現技術創新及突破、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創新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在微觀層面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企業創新活力,在中觀層面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生產性活動與非生產性活動報酬結構的再平衡,在宏觀層面維持較高的企業縱向流動性,打開創新創業企業成長空間,為創新驅動提供不竭動力。
❸ 高質量發展體現了中國經濟的穩中求進嗎
據報道,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穩中求進,體現在了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7年,中國經濟在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新動能持續快速成長方面的亮眼「成績單」,推動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讓中國經濟在「穩」的基礎上更加突顯了「進」的表現,有助於實體經濟強身健體,夯實發展後勁,不斷增強中國經濟質量優勢。
希望中國經濟的發展質量可以持續得到提高!
❹ 2020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兩大著力點是什麼為什麼(200字)
高質量發展要求
通過實體經濟的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通過創新獲得新的增長動力源泉。為此,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跟蹤全球科技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通過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以技術創新推動和支撐高質量發展。
❺ 概述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狀況,談談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
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如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十分重要。從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
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開局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全年經濟工作,需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謀劃與部署,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
一、充分認識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礎
2018年,我國面臨三方面嚴峻挑戰。首先是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其次是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再次是兩難多難問題增多,要實現多重目標、完成多項任務、處理多種關系,政策選擇和工作難度加大。
盡管如此,我國經濟仍然在高基數上達到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2019年,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仍不樂觀。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下調全球經濟增長展望,把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降為3.5%。
與此同時,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盡管如此,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這表現在:
我國經濟擁有足夠的韌性。2018年在大幅度壓減工業產能和嚴格環保督察的環境下,工業增加值突破30萬億元。在國內結構性去杠桿以及融資環境收緊的情況下,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2018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66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
同時,受服務業需求持續擴大以及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服務業經營利潤同樣保持快速增長,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1.4%,營業利潤增長6.5%。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國經濟的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未來幾年我國商品零售規模有望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場。我國經濟不斷迸發創新活力。2018年研發(R&D)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
在經濟運行層面,我們面臨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的雙重風險。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在宏觀調控上,推出調結構、防風險的政策措施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為此,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加大需求調控力度。
特別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是,這些逆周期的宏觀調控措施,決不意味著「大水漫灌」,更不意味著宏觀政策導向的根本轉變。2019年乃至更長遠的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政策取向都將遵循「五個堅持」。
1、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2、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出台更有效的措施,繼續推動生動實踐。
3、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既要體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還要體現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
4、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同時要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堅持結構性去杠桿,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處理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5、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使國有企業通過改革創新強身健體,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要下大氣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更好發展。同時要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中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賦予微觀主體更大活力。
三、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10項工作任務,每項任務都很重要。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關鍵一環是要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要立足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徑是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製造業服務化水平。
其基本規律大致包含以下三點:一是價值鏈上的橫向升級。由製造環節向上游延伸,向研發、設計、創意、標准環節推進,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由製造環節向下游延伸,向品牌、渠道、物流、服務環節推進,如家用電器產業。二是價值鏈網路上的縱向升級。
要使從事製造環節的企業由模塊供應商上升為系統集成商,如高端船舶、重大技術裝備產業。三是價值整合層面的創新。這主要包括製造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超前布局新興產業。深化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
發展高端製造、生物醫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應該看到,以數據為關鍵投入要素的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對此,要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還要看到,智能製造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自動駕駛是智能製造最具商用前景的領域之一。我們需要著眼這些新興產業,提前進行布局,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積聚力量。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改革攻堅。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更多集中於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上。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優是當前發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引入市場機制能有效解決供給不足、不優等問題。
公共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應恰當分類、區別對待、具體施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緩解政府投入資金的不足。這些特殊產業也帶有普惠性特徵,引入市場機制後不能以盈利為唯一目的,但需要解決投資回報和企業發展的商業利益問題。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解決好知識經驗短缺和資本積聚不足的問題。當前,不少中小企業感到憂慮和困惑,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勢下,要依靠新動能發展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產業,就超出了以往的知識和經驗,以至於一些企業不知從何著手。
還要看到,一些新產業需要的投資較大、需要的技術較高,大量中小企業缺乏相應的投資和運營能力。因此,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激發全社會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推動新技能的普及,同時探索社會資本積聚的新模式。
❻ 如何在經濟高質量發展起作用
據報道,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報道稱,專家表示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人民對日益美好生活的嚮往,高質量發展是內在要求;破解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高質量發展是本質手段。 2015年以來,我國GDP增速季度波動幅度最大不超過0.1個百分點,預計未來經濟增長將繼續呈現「低波動、有韌性」的特徵,經濟不會失速下行,這也為推動我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有利時機。 從中長期看,全球量化寬松政策和負利率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刺激效果甚微,甚至延緩了各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與此同時,資產價格非理性膨脹、債務率攀升、匯率競爭性貶值等問題卻相伴相生。希望中國經濟可以早日實現高質量發展!
❼ 中國經濟的關鍵之舉高質量發展取得哪些成就
據報道,在10月21日舉行的新聞記者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經濟的航船還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中國經濟還將譜寫新的篇章,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是劃時代的變化。 報道稱,數據顯示過去的五年,也是我國經濟增長讓世界嘆服並為世界作出貢獻的五年:在全球經濟艱難復甦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過去4年年均增長7.2%,以約佔全球經濟15%的經濟體量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30%,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進口佔全球份額的1/10左右,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進口額增加了5815億美元,佔全球增量的近20%,成為全球貿易復甦的重要動力。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國企業在44個國家的97家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289.9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30.9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4萬多個就業崗位。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發展時期,未來中國會進入改革深化期、轉型攻關期、新動能全面發展期,現代化經濟體系核心內涵就是更注重質量和效益,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創新等工作。相信通過十三億人的努力,一定可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❽ 經濟發展為何要強調高質量增長
據報道,12月20日中國社科院負責人在中國社科院2018年《經濟藍皮書》發布會上表回示,盲答目追求經濟速度未必可行了,中國現在要放慢經濟增速,換來質量和效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有多個方面的要求,環境的要求只是其中一個,中國在資源、能源消費,以及人員投入等方面,也不能太高。比如要提升投入產出比,降低單位GDP的能源消費、電力消費,同時貨幣投放也不能太多。
❾ 如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流通體系的高質量發展。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和消費升級,現代流通體系在技術、商業模式、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在發生變革。為適應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需要大力發展更加開放、高效、智能的高質量現代流通體系,在消費端、供給端和流通環節做出全面升級,但在發展中仍面臨以下問題:
❿ 當前我國經濟質量效益不斷提升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2017年,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消費需求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新動能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
一、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增速比上年有所加快
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827122億元,比上年增加83537億元,折美元相當於2016年世界排名第14位的澳大利亞GDP總量規模(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提高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比上年增長6.1%,回落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比上年增長8.0%,提高0.3個百分點。分季看,四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6.9%、6.9%、6.8%和6.8%,保持了較為平穩增長的態勢。
2017年延續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五年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17年GDP總量比2012年增加286755億元,增量佔2012年GDP的53.1%。年均增長7.1%,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增速分別為3.8%、6.8%和8.0%,第三產業發展快於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二、三次產業結構持續調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
201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分別為7.9%、40.5%和51.6%,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與上年持平。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17年三次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4.9%、36.3%和58.8%,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4、2.5和4.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第二產業高22.5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五年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與2012年相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分別下降1.5和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有了較明顯的提升。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13-2017年,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分別為4.6%、42.6%和52.8%,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比第二產業高10.2個百分點。其中,2017年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2012年提高了13.9個百分點。
三、外需貢獻率由負轉正,消費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上年下降7.7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2.1%,比上年下降11.0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1%,比上年提高18.7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明顯提升,但最終消費支出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近五年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2013-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的年平均貢獻率為56.2%,資本形成總額的年平均貢獻率為43.8%,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年平均貢獻率幾乎為0。其中,2017年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比2012年提高3.9個百分點。
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2017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貢獻率大幅回升的原因,一是我國外貿形勢總體較好。在全球經濟溫和復甦,我國經濟穩中向好,「一帶一路」倡議穩步推進,外貿穩增長效應顯現的大背景下,今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2%,扭轉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使得2017年我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現價增速降幅收窄。二是價格因素影響。由於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整體呈現同比上漲態勢,帶動我國貨物進口價格指數上升至109.4%,大於貨物出口價格指數的103.9%,所以剔除價格因素後,不變價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為正增長,且增速比上年大幅提高。
四、企業效益繼續改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
農林牧漁業發展形勢穩中向好,生產結構不斷優化,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質增效,農民收入穩定增長。2017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1%,提高0.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7.3%,提高了1.1個百分點。
工業生產增速加快,同時工業品價格大幅回升,企業效益明顯好於上年。2017年,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4%,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0%,提高0.3個百分點,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為86.7%,是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9%,比上年同期提高12.5個百分點。產能利用率持續回升,2017年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7.0%,為近五年最高水平。
在第三產業中,受工業生產增長加快等因素的帶動,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了較快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0%,提高2.4個百分點。1-11月,鐵路貨運周轉量同比增長14.9%,比上年同期提高16.0個百分點,公路貨運周轉量同比增長9.5%,比上年同期提高4.4個百分點,郵政業務總量同比增長32.3%,規模以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營業利潤大幅增長。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較快,企業效益顯著提高。全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6.0%,提高7.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1.3%,比上年提高4.0個百分點。1-11月,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72.2%,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企業營業利潤同比增長46.1%,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營業利潤同比增長37.4%。
五、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新動能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新興行業保持較高增長,新動能成為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動力。工業新舊動能持續轉換,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4%,分別高於整個規模以上工業4.4和6.8個百分點。新動能聚積的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1-11月,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1%,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0%,分別高於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速1.2和4.1個百分點;網上零售等新興業態持續快速增長,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2.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8.0%,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8.1%,分別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2.0、17.8和37.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