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今社會的經濟形勢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影響深遠。
兩極分化嚴重。
社會矛盾突出。維穩要大量經費。
好比當年的大清朝,莫談國事。
國家問題,不進則退。若干年後,中國很大的危險被肢解。
從此世上再無中華民族。
因為你科有著大最的資源,最多的人口,可是你們,卻總是走不到世界的前邊。
歷史不是沒有給過你們機會。因為中國太大了,打倒你,也消化不了。
只好這樣,讓他慢慢地衰弱,腐爛。然後,再奮力一擊。
中華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可他們,沒有把握住最後的機會。
B. 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都有哪些
通貨膨脹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
通貨緊縮
: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對於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爭議。但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
通貨膨脹: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在僱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僱主而不利於工人、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於政府而不利於公眾
通貨緊縮:國家要增加貨幣供給,加大財政采購來刺激經濟。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比通貨膨脹更嚴重。
C. 2014年中國經濟蕭條!各行各業受到很大的影響!大家對於今年目前的經濟趨勢有什麼看法
看法又不能當飯吃。總體其實趨勢就這樣。
D. 今年兩會對市場經濟有何影響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全面深改大幕後,行至當下,已是攻堅克難階段,決策層錨定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改革方向。
同在一個時間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最後決勝的五年。去年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就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言,增速換擋需保持平穩節奏,而勝負手則在於新興動力能否破繭化蝶。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就使今年全國兩會格外多一層含義。
E. 利率的變動對我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顯然,利率作為重要的經濟杠桿,對宏觀經濟運行與微觀經濟活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利率的變動是判斷一國宏觀經濟形勢的主要依據之一,利率走勢分析是宏觀經濟形勢預測的主要手段。 一、利率過高的影響和利率過低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利率變動對資金供求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中,利率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杠桿,這種杠桿作用首先表現在對資金供求的影響上. 利率水平的變動對資金盈餘者的讓渡行為有重要影響,它對資金盈餘者持有資金的機會成本大小起決定性作用.當利率提高時,意味著人們借款的成本增大, 資金短缺者的負擔也越重,他們的借款需要就會受到制約. 由於現在股市紅火,外面的熱錢過多,容易形成泡沫經濟,我國中央銀行也在不斷提高利率.就存款准備金率在今年一年內就提了七次之多. (二)利率變動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從宏觀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為消費和儲蓄兩個部分.儲蓄=收入-消費.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儲蓄的多少取決於消費傾向.若居民的消費傾向高,則新增收入中用於消費的部分大,儲蓄就少.居民的消費傾向除了與目前收入水平、未來收入預期、物價水平及消費觀念等有關外,還受利率水平的影響.當利率上升時, 會一直人們的消費慾望. 再從廠商投資來看,投資代表著社會資金需要.提高利率則使廠商投資成本增加. 當利率水平提高時,一方面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使社會資金供給擴大,從而有可能使社會產出擴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資受到抑制,從而使社會產出減少. (三)利率變動對國際收支有重要影響 當發生嚴重的逆差時,可將本國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國的短期資本流入, 減少或消除逆差;當發生過大的順差時,可將本國綠水平調低,以限制外國資本流入,減少或消除順差. 除了以上三方面,社會資本狀況也會影響到利率作用的發揮,如果存在著大量過剩資本,利率降低就會引起投資增加;但如果資本不足,盡管利率降低了,投資也難以立即增加。 利率的作用還取決於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金融市場越是發達,利率作為價格信號就越能反映市場資本供求,同時作為調節經濟的杠桿,利率的變動就越容易通過金融市場作用於整個經濟。 由此可見,利率的調節作用的實際效果決定於一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經濟高漲時,盡管利率上升也很難抑制投資增加;當經濟萎縮時,盡管當局壓低利率,也刺激不了投資的增加。再者,一國經濟越發達,利率的作用就越明顯;反之,在越不發達的國家中,利率被扭曲得越嚴重,對經濟也就失去調節作用。
F. 房價大漲和大跌對於經濟分別有什麼影響
中國當前的樓市即將面臨調整;當前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問題是資產泡沫,18個月內更嚴厲的調控措施將陸續出台;近來土地供給加大,16個月左右會形成住房供給,壓低房價……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與新華社《經濟參考報》上周末共同舉了「破解迷局:聚焦中國宏觀政策——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在這次論壇上,經濟學者與房地產開發商罕見的達成一致:中國房價近年來飛速上漲的走勢不可持續。有學者認為,很有可能在未來1年半之內出現轉折點。作為一個宏觀經濟研討會,與會人士開篇討論多集中在中國經濟的整體走勢上。但是會議僅僅進行到半小時左右,話題就轉到了房地產,原因無它——房價過高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雷鼎鳴說,中國去年貨幣供應量接近30%,但是到目前為止,物價並沒有過快上漲,原因就在於由於存在產能過剩,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利潤率較低,大多數資金選擇進入資本市場,更進一步的說就是進入樓市,於是房價被迅速拉高。不過在雷鼎鳴看來,目前內地的房價走勢,很可能類似於1997年年初時的香港。隨著政府調控,1997年底香港房價開始逐步下跌。據他介紹,如果以1997年底的房價指數為100來計算,2003年香港房價指數跌到谷底時只有大約37,目前也不過剛剛回升到78左右。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認為,在未來18個月之內,一定會出現針對房價的更加見效的宏觀經濟調控措施。他說,今年乃至明年中國經濟運行的基本面非常好,對經濟的增長、物價的走勢都不必過於擔心,主要問題就在於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出現了兩個「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是社會上,尤其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對於現在房價如此之高,增長如此之快,從來沒有如此強烈地表達過不滿;二是國家在房地產價格上表達出來的調控也從來沒有如此明確過。「『這兩個從來沒出現過』結合在一起,一定可以導致政策上的一系列變化,從而使房價在不久的將來出現一定的調整。」李稻葵說。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說,解決房價的根本在於加大住宅開發的土地供給,只有這樣市場上的住房供應量才能加大,進而壓低房價。據他介紹,在北京,從開發商拿地到拿到預售證需要大約16個月。當前全國土地供給加大,所以可以預計未來房價會走低。他還表示,在香港有一個公式,用市場上的租金回報率減去資金有效成本,再減去物業稅,這個數若低於-3%,市場會開始下跌。這在香港歷史上曾出現過兩次,一次是1992年,一次是1997年。對比香港,目前北京的情況是,二套房銀行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的1.1倍,即6.5%;按照中原地產統計,北京二手住宅租金回報率為2.9%,上海為2.3%,這樣減下來是-4%左右,如果再減去1.2%物業稅,減下來的數值會更低,遠遠超過香港-3%的臨界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不出物業稅,房價也非常危險。」他說。不過會上也存在著不同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認為,中國現在已經出現了非常強的房價上漲預期,不是一兩個政策出台就能起到效果。他說,當前中國的樓市和1985年前的日本非常像。1970年到1985年15年間,日本房價上漲了16倍,民眾預期居高不下。日本政府盡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都沒有收到好的效果,最終由於房產稅(類似中國當前探討的物業稅)的出台,房價持續下跌了20年。中國政府很可能會參考日本的經驗,對物業稅的出台非常慎重。「物業稅一出,房價肯定會下跌。所以物業稅出台要有一個時間表,要建立房價將會穩定下落的預期。」袁鋼明說。房地產調控關系中國經濟走勢24日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與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共同舉了「破解迷局:聚焦中國宏觀政策——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論壇」,論壇圍繞中國經濟面臨的諸多兩難困境及未來走勢了熱烈的討論。最後,幾乎所有與會者都將話題轉向了房地產問題,認為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與房地產的走向密不可分,房地產問題解決不好,將嚴重影響未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當前比較流行的觀點:由於我國土地資源緊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大於供給,房價上漲是必然的。錯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輿論導向!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對該市以公租房建設為重點的房改新政進行了詳細解讀。仔細品讀「新政」內容,讓人似乎從中看到了中國新一輪房改的希望。正如黃市長所說:只要地方政府肯動腦筋,房價是可以控制的。近年來調控高房價,政府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每次調控之後都會迎來新一輪報復性上漲。事實上,房價瘋狂上漲,「根子」在各級地方政府。在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和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在房地產開發中不自覺地充當了利益分擔者的角色,甚至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因此,要從根本上遏制持續走高的房價,地方政府的態度和作為至關重要。重慶此次房改的基本模式是「雙軌制」,即公租房和商品房。公租房把經濟適用房和廉租屋統一起來,面向低收入群體。商品房則面向中高收入人群。最困難的人租廉租屋,低收入者住公租房。據了解,重慶市計劃兩到三年內建成2000萬平方米的公租房,解決100多萬人的住房問題。重慶市調控房價的新政或成為全國的樣本。因為這一舉措充分尊重城市低收入人群、中產階級和高收入者的現狀,採取不同政策,區別對待,穩步推進。並通過「低端不收稅、中端稅收優惠、高端增加稅收」的政策,從根本上平抑房價。在我們這樣一個低收入人群較多的大國,住房改革要搞「雙軌制」,不能讓保障房全面市場化和私有化。同時,「雙軌制」的好處還在於,一方面通過政府建房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另一方面讓「特別房產稅」的徵收有了合理性和可能性,既體現公平公正,又能夠真正起到抑制房價的作用。重慶房改新政或成為全國樣本,還在於重慶市政府動腦筋,想法,動真格,真心實意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困難。而且他們參考國外先進經驗,按照國際通行慣例大膽推進房地產改革,充分兼顧社會各階層的利益,使此次房改具有現實性、合理性、長期性和可操作性,對於調控房價和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總之,我國調控房價的難點在地方政府,「突破口」也在地方政府。此次重慶房改「新政」,能否在房改的堅壁上撕開一個「口子」,殺出一條血路來,我們拭目以待。
G. 通貨膨脹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目前存在很多價格上漲因素,通貨膨脹危險不可等閑視之,通貨膨脹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成本推動通脹壓力。本世紀以來,我國上游產品價格漲幅一直高於下游產品價格。由於各種原因,上游產品價格向下游產品傳導受到阻礙。但當環境發生變化,特別是上游產品價格上漲累積到一定程度,傳導必然發生,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7月份一些上游產品價格上漲雖然較CPI低,但企業商品價格漲幅仍高於CPI因此仍需關註上游產品價格變化,防止成本推動價格全面上漲。
第二,需求拉動通脹壓力。我國的流動性過剩一直得不到緩解。貨幣供給過多,必然產生需求拉動型通脹。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均超過經濟增速,雖然是好事,但在當前CPI漲幅加速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增長超過經濟增長,也會成為形成需求拉動型通脹的因素。
第三,經濟增速過高導致價格上漲。2003年以來,我國GDP增速一直在10%以上,但這種增長是通過投資高速增長實現的。與此同時,經濟結構問題卻趨於惡化。在這樣的狀態下,過高的經濟增長和過快的投資增長會成為通貨膨脹的動因。近20年來,我國曾兩度出現這樣的高通貨膨脹。
第四,節能減排造成成本價格上升。「十一五」規劃要求,到2010年,單位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必須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產成本上升。
第五,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影晌。近期,世界市場上在石油、穀物等重要商品價格呈上漲趨勢的同時,美國次級債問題爆發,使得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進一步增強。這些因素,特別是某些重要商品的價格上漲趨勢,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對我國國內市場價格水平產生影響。
以上通脹壓力已在過去幾年積累起來,必然會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即使豬肉價格平穩了,通脹也會找到其他表現途徑。加上明年奧運會還會加強外部需求對國內價格的影晌,未來一段時間,總體價格水平必然升高。對於2008年可能出現的價格上漲,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寧可防其有,不可賭其無。
H.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規格最高的經濟會議。在年末舉行。
既是對當年經濟的總結,也是對下一年經濟提出宏觀方向,其中後者更加重要。
因此,可以說這個會議是下一年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