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在的台灣經濟發展的什麼水平
台灣經濟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以台灣日治時期的農業與輕工業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以中小企業引導投資的小型資本主義經濟體,輔以台灣政府主管投資大部分的公營事業體、以及眾多國外投資所引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至今,台灣的多方面經濟還正在持續增長中。
在1951年至1988年間,台灣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7%,1988年至2008年間為6.1%,2008年至2015年間為2.8% 。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5%。傳統人力密集型工業已經漸漸由電子產業替代。台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一定數量的電腦或電子零部件都是在台灣所生產的。對外的貿易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過去美國和日本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台灣的前兩大貿易夥伴,現在則是將市場與人才的重心轉移至中國大陸,在中國大陸有五萬多個台資企業,長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屬則有上百萬人之多。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其中以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為主要投資國家。
在2008年,隨著台灣二次政黨輪替,重新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政策上緩和兩岸關系並加強與中國大陸的經貿交流關系,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根據台灣財政部統計自2000年以來對中國大陸貿易出口總額增加了約25%,而對美日的出口總額則減少了約18%,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佔了台灣貿易出口總額的40%,在2013年時啟動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金融業在新台幣與人民幣的匯兌轉換上,不再透過美元做為中間貨幣,台灣對中國大陸地區貸總額達2.7兆台幣,是高風險貸款,這顯示台灣經貿已相當依賴中國大陸。
台灣是亞洲開發銀行(亞行)、亞太經合會(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和東南亞國家中央銀行總裁聯合會(SEACEN)的成員,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觀察員。台灣在2010年排名前五位的貿易夥伴分別為大陸、日本、美國、歐盟和香港。台灣的外匯儲備目前為止是世界第五。
2011年台灣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2年台灣人均將達到3萬美元。
台灣正積極推動FTA(自由貿易協定),目前台灣已生效的是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等國的FTA,台灣優先推動和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家和聯盟的FTA。
而且根據台灣現行的基本工資制度依據《勞動基準法》及《基本工資審議辦法》,現行基本工資為月薪新台幣23100元也就是大概人民幣五千元,時薪新台幣150元也就是大概三十塊錢人民幣。
總的來說發展的還是不錯的,畢竟搞起了那麼多東西。
② 台灣的真實經濟水平如何
台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經被稱為是亞洲四小龍的他們,早已搶在了大陸前面實現經濟騰飛,不過按照台灣省的現狀來看,台灣經濟的發展明顯是不如大陸,很多人都好奇台灣現在的生活水平是怎樣的 。
台灣經濟發展如何?綜上觀之,台灣已經落在廣東身後,照此趨勢,大陸會有愈來愈多的省將台灣甩在身後!
③ 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
我認為台灣未來經濟三條腿走路:傳統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高科技設計專創新經濟+投資型經濟屬。
可以預見未來大陸和台灣的經濟將會越來越密切。首先台灣對大陸的進出口今後將會持續增長,台灣對大陸的投資也會更多預計將會從現在的江浙滬粵擴展的更多的地區。
④ 台灣靠什麼把經濟發展起來的
台灣省是依靠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為集成電路出口和電腦零件出口。
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4)中國和台灣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國民黨政府遷台初期採取適度干涉的計劃經濟制度,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得以重建面臨困局的台灣經濟。農業方面支持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並置,實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農業生產。工業方面於19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
1950年代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當局為吸引外資採取鼓勵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使台灣成為美、日的加工基地,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締造了舉世矚目的台灣經濟奇跡。1970年代在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下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
1980年代後陸續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目前當局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緻農業六大新興產業和十大服務業。
⑤ 中國還要多久才能趕上台灣的經濟發展水平
目前台灣IT產業執世界牛耳,
未來3D影像技術一部份標準是由台灣來制訂,
台灣地區人均凈金版融資產達231萬 排名全球第7
丹麥、英國、瑞典、法國、義大利與德國等先進國家都被台灣踩在腳下。
計算的世界各國「人均GDP」排行榜,台權灣排名超過英國、日本及南韓,
在全球排名第廿。
台灣2010年的「投資環境」評比位居全球第四,僅次於瑞士、新加坡及挪威。
台灣「營運風險」指標這次排名全球第三名,
競爭力排名世界第13,韓國排名19.
台灣專利世界排名世界第6名。
想趕上台灣?我想,在追趕的過程中,到達一半時,中國早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了。
⑥ 相同的發展時間為什麼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經濟差距很大我們什麼時候能追上台灣
這個觀點值得商榷。盡管台灣還保持有晶元製造、機床、化工、工控機等幾個回領域的優勢,但我們從答建國時連製造一個螺絲都困難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大量製造30萬噸巨輪、航空母艦、戰略導彈、原子彈、核潛艇、驅逐艦、重型運輸機、大客機、隱身戰機、北斗導航衛星、探月飛船、發射幾百顆衛星、全球最快的高鐵、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製造國、擁有3萬億美元儲備、甚至可以決定台灣經濟的盛衰,這些都是台灣完全不會的或完全無法與祖國大陸相比的。除了少數技術領域和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的人均GDP外,昔日貧窮被人瞧不起的祖國早已全面超越台灣,所以,你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況且,人均GDP並不代表強大,連老大美國的人均GDP都被幾個很小的小國超越,難道說那些小國都比美國經濟強大?富裕?
⑦ 大陸與台灣的經濟相差多遠
1990年台灣GDP為1700億美元,大陸為3878 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43.8%
1993年台灣GDP為2226億美元,大陸為6132 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36.3%
1995年台灣GDP為2650億美元,大陸為7413 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35.7%
2000年台灣GDP為3212億美元,大陸為10808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29.7%
2001年台灣GDP為2917億美元,大陸為11592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25.2%
2002年台灣GDP為2948億美元,大陸為12371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23.8%
2003年台灣GDP為2998億美元,大陸為14099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21.3%
2004年台灣GDP為3223億美元,大陸為19316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16.7%
2005年台灣GDP為3461億美元,大陸為22257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15.6%
2006年台灣GDP為3660億美元,大陸為26847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13.6%
2007年台灣GDP為3980億美元,大陸為32508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12.2%
2008年台灣GDP為3929億美元,大陸為43274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 9.1%
2009年台灣GDP為3789億美元,大陸為49847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 7.6%
2010年台灣GDP為4305億美元,大陸為60094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 7.2%
2011年台灣GDP為4669億美元,大陸為73011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 6.4%
2013年台灣GDP為4893億美元,大陸為93937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 5.2%
(13年的台灣數據可能有少許誤差)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人均GDP方面中國大陸跟中國台灣還有很大的差距
除了個別城市以外台灣還是人均方面遙遙領先的,只有認識差距才能奮起直追!
⑧ 台灣經濟以前是靠什麼發展的
台灣的經濟水平,其實一直十分不錯,而且幾乎沒有受到太多的戰爭影響,台灣的經濟分為幾個階段,下面我和大傢具體的說一下:
第一、台灣在晚清的時候,經濟主要是自然經濟,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基本是手工作業,經濟相對落後,比福建省大部分的城市要落後很多,經濟水平十分低下。
第二、甲午戰爭以後,台灣被日本人殖民,日本帝國主義當時採取的是奴化教育加殖民地經濟,這段時期台灣的經濟一開始處於較低的水平,但是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對於台灣的殖民統治穩定,逐漸的台灣的經濟也有了一些發展,不過一直維持在殖民地經濟水平。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回歸祖國,這期間蔣介石由於國內戰爭的失敗,帶著大量的資源來到台灣,還有各類技術性人才,這樣台灣步入工業化時代。
第四、隨著台灣和大陸關系緊張,後來大陸不打台灣,這樣台灣地區慢慢的進入了和平的發展環境,由於台灣一直是自由市場經濟,所以他順應了科技革命的潮流,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所以那個時候跟香港一樣,同屬亞洲四小龍。
第五、台灣的經濟基礎比較雄厚,加上台海之間的矛盾,一直得到美國方面的經濟支持,所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也很不錯,不過隨著大陸的經濟水平越來越高,現在台灣有一大部分經濟需要維系在大陸,所以未來台灣和大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統一也勢在必行。
⑨ 中國台灣經濟水平和大陸比怎樣
中國台灣經濟水平和大陸究竟處於何種狀況,這一點國人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即不要妄自菲薄,更不需要盲目樂觀,需要以一種客觀,理性態度看待二岸經貿關系。
首先看一下一組數據【美國貝恩咨詢公司Bain Capital】:
1990年台灣GDP為1700億美元,大陸為3878 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43.8%;
2000年台灣GDP為3212億美元,大陸為10808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29.7%;
2013年台灣GDP為4893億美元,大陸為93937億美元,台灣相當於大陸的 5.2%;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人均GDP方面中國大陸跟中國台灣還有很大的差距,除了個別城市以外台灣還是人均方面遙遙領先的,但總統趨勢已經很明顯,中國台灣經濟水平和大陸不具備可比性,要比較的話,也只能和大陸二線省市比;不如比較一下大陸與台灣經濟發展的異同更現實些。
一、大陸與台灣經濟發展就共同點而言,兩個經濟體在發展市場制度方面都很成功。
1.台灣的經濟自由化和大陸的經濟改革中,都認可了市場激勵機制的作用,
並鼓勵發展私人企業。兩地銀行業自由化的進程都很緩慢,但如今兩地的銀行業都能自由發展。記得在上世紀20到30年代,中國的商業銀行盛極一時。上世紀50到70年代間,台灣和大陸的私人銀行都不能正常開展業務,這種現象直到金融機構能自由開展業務後才改變。
2.和眾多西方國家相比,兩岸的政府部門在經濟發展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這是中國歷史傳統的結果。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大陸都實行計劃經濟,是
另一個導致政府在大陸的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因素。在台灣,經濟計劃曾風靡一時,直到50年代尹仲容改變了蔣介石的觀念。從歷史上看,晚清重臣梁士詒
1907年指導交通銀行的創立,和李國鼎1987年扶持台灣台積電公司的建立這兩件事,很為相似。台積電後來發展得非常成功。兩岸至今仍在使用經濟計劃:大陸的發改委做5年計劃,台灣的「經建會」做6年計劃。
二、大陸與台灣經濟發展在不同點方面,值得注意的包括:
1.和台灣當局相比,中國大陸的政府部門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更重要。在市場經濟改革開始的時候,
中國大陸的人們很窮,商業銀行體系不完善,難以滿足私人部門新建企業的資本需求,使得私人企業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鄉鎮政府建立了他們的企業(鄉鎮企業)來
滿足市場需求。他們建立的「公共」企業在財務上是獨立的。晚一些的例子包括財務獨立的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企業改革中建立起來的。
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陸的中央、省、市等各級政府都很龐大。市場化改革開始後,政府官員急於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只要政府的企業在財務上是獨立的,他們就能夠為市場經濟和私人企業服務。
2.兩地政體不同。由於立法議員的意見分歧,台灣的民主制度在制定經濟政策方面的效率比較低。正如美國國會難以就增加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限額的具體條件達
成一致,台灣「立法院」也無法通過一些重要的經濟政策。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台灣當局的權力相對集中,在制定和執行經濟政策方面比現在有效。
3.兩地的市場經濟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1)兩地的大學通過提高自主決策權都能得以改善。大陸的教育部保留了從計劃經濟時代沿襲下來的權力。這影響了大學校長和行政領導人依據學校特點來發展
學校的積極性。台灣大學教員工資的制定沒有大陸大學來得靈活。因為不能支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水,台灣的大學和政府研究機構不僅不能從國際上聘請到一流的
學者,也很難留住他們已有的一流教員和研究人員。
(2)兩地在建立私人企業方面做得都不錯,不過大陸做得更好。大陸的政府部門積極鼓勵、支持有識之士創建成功的企業。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支持施正榮博士建立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
(3)台灣對企業經營活動的限制甚於大陸。這主要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過去,台灣企業在大陸投資建立某些企業是受到限制的。目前這種限制已經減小。然而,台灣地區歷屆領導人政見上的差異仍然會影響到台灣的經濟發展。對商業投資而言,經濟上的不確定性總是不利的。
三、綜上所述,上世紀80到90年代,在發展市場經濟方面,大陸要向台灣學習。如今,恐怕台灣要向大陸學習如何促進市場經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