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一個國家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不同的發展程度決定了社會特定的結構和水平,從而也就規定了社會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既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在動力,也是一個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在壓力.一個社會的良性發展,關鍵取決於主要矛盾的解決.
從目前來看,本人認為,中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有三個方面.一是小與大的矛盾.小主要是指生產的小,大主要是指市場的大.小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我們在農業生產領域,仍然是以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為主導;另一方面,在工業領域,我們在生產規模上仍是總體偏小,也有個作大作強的問題.大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我們國土面積大,國內市場廣闊;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日益廣闊的全球大市場.二是強與弱的矛盾.強主要是指政治的強,弱主要是指經濟的弱.強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政治對經濟仍然存在著干預過多問題;另一方面,政治對經濟存在著利益上的嚴重侵蝕,如農民負擔問題,本質上是強勢政治對弱勢經濟的一種利益侵蝕.弱的主表現是:一方面,經濟主體在權力體系中仍處於弱勢地位;另一方面,經濟主體的權利保護也是處於弱勢.三是實與虛的矛盾.實主要是指物質的實,虛主要是指精神的虛.一方面,國人在物質層面上,是在實實在在享受著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國人的精神層面卻越來越虛.實主要表現在:一是物質生產領域的高增長率;二是物質消費領域內的極端物慾化,如各種非理性消費等.虛的主要表現是:一方面,主導價值的困惑使富人階層陷入虛無主義;另一方面,現實的無奈又使貧困者階層走向絕望主義.目前,中國社會的誠信缺乏,與虛無主義和絕望主義是緊密相關的.虛無主義導致了冷漠,絕望主義導致了極端.
上述三大矛盾的影響是廣泛的,涉及到各個領域,但又有所側重.第一大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第二大矛盾主要表現在政治領域,第三大矛盾主要表現在文化領域.其中,小與大的矛盾是基礎矛盾,弱與強的矛盾是核心矛盾,實與虛的矛盾是主導矛盾.也就是說,三大矛盾在整個國家的各種矛盾構成中起著不同的作用,一個是基礎作用,一個是核心作用,一個是主導作用.同時,三大矛盾又是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分析問題時,我們不能將其完全割裂.
政府是解決好上述三大主要矛盾的關鍵主體.首先,政府的關鍵作用是保證社會穩定的有效前提;其次,政府在解決社會矛盾方面有著巨大的規模優勢和乘數效應;第三,政府的關鍵作用有望實現社會改革成本的最小化.
政府要發揮好關鍵作用,自身改革是關鍵的關鍵.從目前來看,本人認為主要是:一要大力推進黨內民主;二要大力推進幹部用人制度改革,核心是要引進公平競爭機制.中國的民主化進程,黨內民主是真正的突破口.沒有黨內民主,基層民主只能是有形式而無實質,或者只會加劇國家與社會的矛盾.另外,大力推進幹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競爭,核心是應體現透明性、群眾性、法治性.透明性應要求信息應盡可能公開化,以利於決定的有效性;群眾性應要求真正讓群眾能充分表達意見和權力;法治性要求用人應以法用人,以規則用人,而不是以人用人,應盡可能減少用人規則的隨意性.黨內民主主要著眼於內部權力配置的均衡;幹部用人制度的公平競爭主要著眼於外部權力配置的均衡.而權力體系運作的均衡是整個社會走向均衡的關鍵,也是解決好上述三大矛盾的關鍵.黨內民主和幹部用人制度改革相比,黨內民主是最主要的方面.只有實現黨內民主,才能為幹部用人制度的合理化提供前提和保證.要實現黨內民主,一把手是主導方面.所以,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民眾的積極推動是一個重要方面,但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大的社會成本;而更重要也是最理想的方式應是權力的擁有者能主動讓渡權力.所以,中國的改革,既需要民眾的推動,更需要擁有權力同時又能敢於放權並富於自我犧牲精神的改革家和領袖人物的全力推動.
Ⅱ 簡答題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
一.環境污染嚴重。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沒有把環境污染問題放在重要的位
置,而是延續了西方國家發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發展經濟,後對環
境污染進行治理。工業排放廢氣、廢渣、廢水污染環境,尤其污染江
河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例如
:
我國七大江河水系,有
54%
的斷
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76%
的河流受到污染。工業經濟發展,大量
消耗資源,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劇增,固體廢棄物的大量排放,污染
環境
.
例如,北京的霧霾就是環境污染的傑作
我國廢棄物排放水平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每增加單位
GDP
的廢水排
放量比發達國家高
4
倍,
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
高
10
多倍。
2006
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
453
億噸,其中
化學需氧量排放
1348
萬噸,
居世界第一
:
二氧化硫排放量
2120
萬噸,
居世界第一
;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2005
年年
初,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
在全球
144
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位居第
133
位,在全世界
污染最嚴重的
20
多個城市中,有
16
個在中國。作為中國人民的我
們切身的感受就是經濟上去了環境卻惡化了。
二.資源消耗過大,資源浪費
改革開放
20
多年來,
我國雖實現了年均增速超過
9%
的高速度增長,
但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
增長方式相對粗放。
一些產業的盲目投資
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雖實現了產量的增長,
但卻以消耗大量資源能源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為代價,
不但不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而且也無益於國民經濟的
健康發展
.
巨大的資源投入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三.導致產業結構失衡
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
傳統產業仍佔主導地位,
高技術產業比重
低。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仍存在
農業
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
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
2002
~
2006
年,
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由
44.8
%上升到
48.7
%;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只有
40.1
%,
服務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只有
32.2
%,
這不僅
大大低於發達國家,
也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從三大產業
對
GDP
增長的拉動作用來看,
2003
年以來,我國的
GDP
增長率都
在
10
%以上,但第一產業的貢獻率都在
0.8
個百分點以下,第二產
業在
5.3
個百分點以上,
第三產業在
4
個百分點左右。
第一和第三產
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低,而第二產業的貢獻率過高
四
.
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大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沿海的,東部地區,還是廣大的內陸地區,都
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全國經濟的持續、
快速增
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區域之間市場分割、地方保護、產業結
構類同、無序競爭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特別是城鄉、區
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且在我國人民收入嚴重兩級分化,
長期
如此會造成社會矛盾加劇,進而演變出種種問題。例如仇富等等
Ⅲ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這個問題范圍較大,我不能做完整的回答,在此僅從經濟結構轉型的角度回答幾點:
1、解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要提升消費,重點在增加中西部以及農村的收入水平,我國中西部和農村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和較低的擁有率,使同樣的收入增長能夠撬動更大的消費量。
2、扭轉區域發展不平衡,重點在於鼓勵產業逐步向中西部轉移,進而帶動城鎮化加速發展。東南亞20世紀70年代經濟奇跡的主要助推力在於國際產業轉移,同樣,我國也需要通過產業轉移來加速城鎮化。一些製造業廠商正向重慶、武漢、成都等內地城市布局擴張。紡織服裝、製造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在沿海地區的雇傭人數正在下降,而在內陸地區增長顯著。這些均說明微觀產業轉移和城鎮化互動已經初顯端倪。
3、解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由於我國出口產品大量是貼牌產品,處於國際產業分工價值鏈的低端,附加值很低,導致利潤大量流失。在新興產業發展方面,我國總體上也缺乏核心技術和領軍人才。與此同時,我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而淘汰落後產能和兼並重組又面臨就業壓力大、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制約。不僅一些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而且一些新興產業也出現重復建設傾向。
4、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穩固。一來,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災能力不強,農業生產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還很大;二來,農業科技推廣等社會化服務的基層體系尚不健全,其對農業生產的支撐不足;三來,糧食連續6年實現增產,糧食生產基數不斷提高,農業種養的比較效益又偏低,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亦較大,糧食持續增收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難度都在加大;四來,農村各項公共事業的發展還很滯後,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也使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如保護耕地問題、保障農民權益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等。
5、要不斷完善國內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科技與服務業,尤其是高端的戰略新興產業與帶動大量勞動就業的服務業。要加強研發投入,通過增加對智能電網、高鐵、新能源網等的投資,加快推進裝備製造業的升級;要推動民間資本進入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Ⅳ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 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首先,國際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復甦疲弱,還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這給中國外貿出口帶動很大影響。2014年5月,美國「國債」突破16.7萬億美元「債務上限」;10月,美國政府17年來首次停擺,美國國債存在違約風險,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必然要受影響。一些新興經濟體增速也有所放緩,發達經濟體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採取的超常規財政刺激政策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我國的周邊環境還很不穩定,存在諸多威脅。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必將產生許多外部壓力,包括經濟和政治等方面。
其次,內部體制出現障礙。中國能夠快速發展到現在,依靠的主要發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資、廉價勞動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產導向為基礎的舊有模式。舊模式中的三個要素或稱制度紅利、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把中國帶到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上,但是現在這種模式潛力已基本耗盡。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迅速,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很快將迎來「劉易斯拐點」。2012年中國勞動力數量首次出現了減少,正以歷史最快速度從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轉變。經濟增速放緩,現有發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達到了高峰。此外,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嚴峻的生態形式也是個棘手的問題,使得一直支撐經濟增長的體制內部出現了制度性疲勞和障礙。第三,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根據國際發展的經驗,新興市場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自身體制與機制的更新進入臨界,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發展勢頭轉變軌跡,就像掉入陷阱一樣,最終出現經濟停滯。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現是上個世紀後半期若干拉美國家。2012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 100多美元,正處於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艱難爬坡階段。
二、 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良好,但長期的快速發展,積累和遺留的各種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發展方式粗放落後,經濟結構不合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這種發展是粗放的,缺少內涵、質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續的。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經營方式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發展不協調,導致資源嚴重缺乏。據有關方面測算,我國經濟增長中依靠資本和勞動投入增加的貢獻率佔72%,依靠科技進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貢獻率僅佔28%,而發達國家後者佔50%―70%。具體來看,其一,在經濟效益方面,我國經濟運行並沒有從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經濟結構方面,產業結構的失調依然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發展缺乏後勁,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等。
(2) 貧富差距過大。根據聯合國有關組織分析,基尼系數在0.3―0.4之間表示收入差距相對合理。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基尼系數達0.474,遠遠超過0.4的警戒線,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之一。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使社會財富過多地集中在少數高收入階層手中。同時,城鄉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也都在擴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調節,就使人們的不公平感增加,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社會矛盾就突出,這也是上世紀許多國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以9.8%的速度持續增長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為7.8%,預計2013年約為7.7%,發展速度繼續放緩。過去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正進行宏觀調控,日趨減緩;內需乏力仍是我國長期經濟發展的頑疾。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支撐外貿出口高速增長的國際環境也在改變,使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因素正在消減和逆轉。目前,雖然國內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長,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繁榮的背後有太多的泡沫。
(4) 區域發展不平衡。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改革開放的「梯度發展」政策,優先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指導下,經過30多年的發展,迅速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11年GDP最高的廣東省為52 674億元,約是西部10省GDP的總和,是最低的西藏(606億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億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億元)的5倍。與此同時,中東部地區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凸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5) 市場和資源環境有待改善。市場環境的好壞關乎經濟的發展,也會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我國食品、醫療事件頻發,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從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蘇丹紅、地溝油,形形色色的安全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假冒偽劣、社會欺詐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社會誠信和社會道德水平依然不高。這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嚴重污染市場環境,也嚴重影響人們的消費信心,阻礙內需的發展。此外,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現象嚴重,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中國高碳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發展處境極為不利,如果我國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的增長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Ⅳ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
1.房地產市場:
房地產波動影響宏觀經濟穩定運行。近兩年來,約20個城市緊急出台的以抑制需求為主的嚴厲調控政策,新政作為一個突變性信號,必然會對短期經濟增長造成明顯沖擊。
若下一步各地再出現政策執行走樣、調控過度、反復折騰,則會對2017年房地產及其相關產業穩定增長、後續投資安排、居民安居等帶來不利影響和嚴重後患。
2、社會資本:
社會資金加速「脫實向虛」。2015年以來連續五次降息、五次降准,以及通過創新金融工具投放流動性,我國貨幣政策寬松力度較大,但當前金融輸血實體經濟的效果並不理想。
3、金融風險:
各領域金融風險疊加隱患上升,地方政府盲目舉債的沖動有所抬頭,將PPP方式當成單純融資手段,不合理確定權責,給予社會資本遠超風險對價的優厚回報;
政府投資基金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做出違規擔保、明股實債、兜底回購、固定回報等內部安排和承諾,形成隱性地方政府債務。製造業貸款不良率上升,會導致企業債違約事件不斷增多,債券市場杠桿風險加大,最終導致保險公司利用萬能險高杠桿資金舉牌上市公司等事件的發生。
4、活力下降:
民間企業投資活力不足。2016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大幅下滑,1—11月份僅增長3.1%,同比回落7.1個百分點,其中7月份下降1.2%,是2012年正式開展民間投資統計以來的首次下降。民間投資增長疲弱,除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振、企業融資成本偏高。
5、增速放緩:
收入增速放緩抑制消費需求,由於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結構性下崗轉崗失業等情況加劇,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出現放緩,因糧價下降農民增產難以增收。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長5.9%,增幅同比放緩3.2個百分點。各省市最低工資標准上調的個數和幅度均減少。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農村現代化和經濟轉型面臨發展乏力、環境問題等三大困境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徐紹史:直面中國經濟發展問題 重視並解決
Ⅵ 提高訪談技巧的注意點
以下是一些訪談技巧,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部分: 訪談對象可能關心的問題
分四塊,第一塊,典型問題;第二塊,回答原則;第三部分,回答實例。最後一部分是艱難/模糊的問題的回答。
典型問題
1 誰想了解這些情況?
2 想要了解什麼情況?
3 為什麼要了解這些情況?
4 為什麼想從我這里了解這些情況?
5 這些意見應該聽從領導的而不是我的。
6 對我有沒有什麼風險?
7 我是否會從中獲益?
如何回答
1 簡明扼要地說明訪談目的
2 具體說明我們需要何種信息(如有可能的話,舉例);讓被訪者了解訪談所需的時間
3 說明項目背景情況
4 確定訪談對象能提供可靠的、必要的信息,向訪談對象說明他所提供的信息的重要程度,對其豐富的專業知識應加以贊賞
5
6 如有必要,向訪談對象保證我們不會泄露任何談話內容
7 如有可能,向訪談對象提供調查結果等資料
實例
1 我們是****咨詢公司的咨詢顧問。我們對您的訪談,主要是為了獲取和您的工作相關的信息。您的信息對我們很重要。
2 我們需要了解您的職位性質、應該具備的能力素質、專業技能、工作內容以及工作流程等信息。本次訪談將持續大概一個小時。
3
4 名單是隨機挑選的。/對您的訪談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
5 領導的意見我們也會考慮。今天的訪談我們想了解一下從您的想法。
6 這個項目將以**********************為原則,並且要設計以激勵為主的績效管理流程 / 我們保證我們的訪談對事不對人,訪談內容只會在*****咨詢公司****項目組內部交流。如果要提取信息給公司,將會以整體提交,不會把個人的信息反饋。其次對您的訪談,經過了貴公司的審核,獲得了貴公司的認可,請您放心。/就我們的課題,不會變動職位
7 本項目如果實施,將會涉及到您的個人利益。為了能夠設計一個比較公平公正的管理體系,所以您的信息對您很重要。
其他艱難/模糊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問題,你可以採取以下方式恰當回答:
您的問題,我暫時還不能回答,我得需要和項目組一起討論後決定 / 我得請示我們項目經 理/總監
第二部分 : 訪談技法
一、通用規則:
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和位置。每天6個人,是一個大概的數字,不要強行壓縮時間,而要保證質量。每天的數字可以浮動。
「3要6不要」:
三要:
1、 主導場面,善於引導;
2、 語速控制好;
3、 誰來執筆說清楚;
六不要:
1、 不要過於主動;
2、 不要啰嗦;
3、 自己不要幫忙下結論;
4、 不要一開始過高抬高被訪談者的地位,比如「您的信息很重要」 之類的(這個是專家意見,和麥肯錫的不大一致,保留);
5、 介紹自己的意見的時候不要用「可能」等字眼。
6、 「隨時可以問我」——多餘
二、對應訪談問卷結構的一些規則
1、 介紹問卷:
問卷結構:5個部分:職業信息,工作內容,職責范圍,工作流程,工作的特殊之處。其中,
A. 職位目的
用兩句話盡可能說清楚。
如果想不出來,可以問「您的工作可不可以沒有?替代?」。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否定的理由就是職位目的。
B. 工作內容、時間百分比、工作關聯、關鍵的衡量標准、完成本工作內容需要的主要能力素質、重要度
工作內容與標准按列填寫比較合適
時間百分比:一個階段內的總體平均水平
工作關聯:主要和哪些部門的什麼職位發生聯系?
關鍵衡量標註:從您個人的角度,您工作的好壞,應該從那些方面的什麼指標來衡量?
能力素質:總共5~6項,單項可以填寫3個能力素質要素。
重要度:相對來說的重要度 ;和時間百分比沒有關系。
2、 工作責任范圍
第二項,信息,(舉例子)「可以是指令,單據,通知……」
3、 工作流
前後相對應,前指「工作內容」,後指「工作流分析」中的第一列,「任務名稱」。
目的:為了設計績效管理體系和績效管理流程。
4、 該工作的特殊之處
不要以顯示自己不足的方式解釋或發問。比如,「我們問卷沒有涉及到的」。而是:訪談到這里,您還有什麼想法沒有說出來的?
目的:放開談,獲取一些不定的信息。
Ⅶ 談談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觀察中國經濟問題,要注意到「總量」和「人均」兩個方面。2000年中國GDP達到89004億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計算超過10000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經濟總量已經相當可觀。如果按購買力平價,也就是按國際共同價格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位次還要提前。但是,現在人均還不到1000美元,剛剛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行列,還是一個比較窮的國家。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完成了頭兩步,並不是走完了現代化全程的2/3。大約還要經過50年左右時間,到本世紀中葉,才能基本實現現代化。對於實現現代化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要有清醒的認識。 從新世紀開始,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始向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新的發展階段。今後10年,中國經濟預期年均增長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長1倍。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是7%,雖然有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增長減速的不利影響,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會慢於上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仍然可以達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經濟增長率。 今後5到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調整經濟結構。這是今後相當長時間經濟發展的主線。要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使我國經濟發展上一個新的水平,而不僅是GDP總量的低水平的擴張。產業結構調整是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中國技術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注意處理兩個關系:一是發展新興產業和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關系,一是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進程。農村經濟發展有近期的問題,也有遠期的問題。90年代以來有兩個基本情況:一是糧食產量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於人口增長速度,二是城鄉居民人均口糧消費下降。這帶來了過去所沒有過的相當多農產品銷售困難的現象。現在不少農產品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很難再用提高農產品價格的辦法增加農民收入。中國農業單產並不低,種糧不賺錢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達不到規模經營,單純務農很難使農民富裕起來。農村有大量剩餘勞動力,加上農業季節性的特點,許多地方是「一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八個月賭錢」。鄉鎮企業是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為了推進城市化,長期以來所實行的限制農民進城的政策需要改變,同時要完善制度,加強管理,保持社會穩定。 第三,西部大開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普遍規律,中國在幾千年歷史上,地區發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論東部還是西部,省、自治區內部各市、縣之間,差距呈擴大的趨勢,這是各個地方經濟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區域經濟政策要強調兩個大局。允許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是一個大局,這個政策要堅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是放鬆或者延緩東部地區的發展。東部地區的發展,過去是,今後相當長時期仍然是從財力、物力和技術上支撐國民經濟全局的極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開發和加快中西部發展的條件,東部地區仍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這也是一個大局。西部地區不實現現代化,也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 第四,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世界性大課題。在新的發展階段,應該把可持續發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環境.人口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問題。人口問題過去是兩句話: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現在應該加一句話:注意老齡化問題。我國現在60歲以上人口佔10%。西方國家在人口基數小、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出現了老齡化,尚且遇到很多問題。我國在經濟不發達、人口基數很大的條件下,在很短的時期內進入老齡社會,困難更大。老齡化會帶來「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需要預謀對應之策,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第五,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說,有了一個雛形,一個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處還很多,仍然需要強調體制創新,通過深化改革為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保障。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就是建立與國際市場經濟規則接軌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體制創新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六,發展開放型經濟。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對外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經濟全球化是一種趨勢,交織著各個國家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激烈的競爭,必然經過許多曲折和反復。其後果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是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但我國經濟技術落後,在同發達國家的競爭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加入WTO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機遇,這是具有很大挑戰性的機遇;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包含著發展機遇的挑戰。加入WTO只是獲得入場券和參賽資格,關鍵是提高我國經濟的競爭能力。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處理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關系,在積累和消費的關繫上,要兼顧國計和民生;在社會政策上,要注重調節社會分配和解決就業問題。我國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今後5年城鎮將新增就業崗位4000萬個,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4000萬人。達到了這樣的目標,城鎮失業者仍將有1200萬人以上,農村仍將有1億以上的剩餘勞動力。積極擴大就業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中國市場商品短缺的狀況已經結束,現在是供過於求,沒有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不可能開拓,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