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產業革命對西方社會經濟文化影響
二次工業革命的共同影響:
(1)生產力的巨大進步。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擁有「世界工廠」的稱號;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生產力高度發展,資本主義進入它的成熟期-帝國主義階級。
(2)生產關系的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陣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這是資本主義范疇內為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進行的生產關系的階段性調整,它將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⑵ 三大產業對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的影響
第一產業是指,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第二產業是指加工產業,利用基本的生產資料進行加工並出售。第三產業又稱服務業。2008年三大產業所佔的比重:11.31%,48.62%,40.07%。2009年三大產業所佔的比重:10.3%,46.3%,43.4%。2010年三大產業所佔的比重:10.17%,46.87%,42.96%。,由此可見,第二產業相對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要強的多。
⑶ 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深刻的、全面的影響。近半個世紀發來,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不僅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而且科學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給社會經濟與生活以深刻的、全方位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所產生的影響決不僅僅局限於產業部門內部,相反它將波及社會每一個角落。時下離我們最近的是計算機信息技術進步的例子,它已經徹底地改變了今天的世界,給社會各行各業帶來空前的機遇,同時也提出全新的挑戰。
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以積極影響為主,影響「利大於弊」。
科學技術主要以兩種方式對社會發生作用和影響。一是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決定性因素,是促進人類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二是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思想影響社會。
一、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取得突破性進展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並決定著未來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一)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成為決定生產力發展的第一要素
科學技術放大了生產力各要素:生產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管理)
1.科學化的勞動者所具有的能力,遠遠超過普通人的能力,會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
2.先進的勞動工具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巨大的作用;
3.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材料已成為重要的勞動對象;
4.管理也是生產力,現代管理極大地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
(二)現代科學技術的明顯超前性,是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客觀依據
本世紀前,是按照 「生產—技術—科學」的順序發展的;在當代,是按照 「科學—技術—生產」的順序發展。如運用相對論及原子核裂變原理形成和發展了核技術,促進了原子能在軍事、發電等方面的應用。
(三)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
1.產業高次化,科學技術的貢獻超過勞動力和資本,已成為第一生產力;
2.產品科技含量高密化(如軟體);
3.科技應用於生產的周期大為縮短
(四)高科技及其產業的崛起和發展,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體現
1.高科技及其產業是當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2.發展高科技及其產業已經成為一股世界性潮流。
二、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改善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使人們能獲得更多、更豐富多彩的物質和精神享受,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食、衣、住、行各方面的物質生活更豐盛。
三、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權力結構、生產結構、就業結構和人際關系結構。
(一)產業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信息產業已成為主導產業
(二)生物技術的突破正在醞釀新的主導產業
(三)技術創新能力成為國際市場競爭中決定性的因素
(四)在激烈的技術創新能力競爭中,企業組織結構經歷新的調整
(五)高新技術的發展強烈影響國家安全的觀念和格局
(六)人類生產、工作和生產方式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
四、科學技術極大地擴展了人類活動的范圍,增強了人類的多種能力,其中包括對類發展有害的能力。
(一)人類的活動范圍擴大,如世界村的形成
(二)科學技術是一柄 「雙刃劍」。科技發展失調給又人類造成危害:1.科技負功能的危害(如DDT農葯的大量使用,對人和生物產生了持久的毒化作用);2.對科技管理失控的危害(如核電站事故會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影響);3.高技術犯罪(如計算機網路已被用來犯罪);4.科技發展及應用引起的生命、資源/環境、信息/網路、空間等重要的科技領域中的倫理問題。
五、科學技術進步還促進人們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的改變。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主要貢獻在經濟方面, 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材料技術、氫能技術,將造就一個又一個的經濟高增長,推動著整個21世紀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
微觀經濟學 (Microeconomics)——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微觀經濟學是棚搏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數值的決定。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的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得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鏈叢祥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鄭斗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 行之後,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無根本分 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繫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 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⑸ 如何理解市場失靈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下列方面:
⑴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
這是因為市場機制遵循的是資本與效率的原則。資本與效率的原則又存在著「馬太效應」。從市場機制自身作用看,這是屬於正常的經濟現象,資本擁有越多在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資本家對其雇員的剝奪,使一些人更趨於貧困,造成了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這種拉大又會由於影響到消費水平而使市場相對縮小,進而影響到生產,制約社會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社會經濟資源不能實現最大效用。
⑵外部負效應問題
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漫延。如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企業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污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企業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
⑶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競爭是市場經濟中的動力機制。競爭是有條件的,一般來說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但一方面,由於分工的發展使產品之間的差異不斷拉大,資本規模擴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礙了資本的自由轉移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壟斷的出現,減弱了競爭的程度,使競爭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場壟斷的主要因素。①技術進步;②市場擴大;③企業為獲得規模效應而進行的兼並。一當企業獲利依賴於壟斷地位,競爭與技術進步就會受到抑制。
⑷失業問題
失業是市場機製作用的主要後果,一方面從微觀看,當資本為追求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時,勞動力被機器排斥。另一方面從巨集觀看,市場經濟運行的周期變化,對勞動力需求的不穩定性,也需要有產業後備軍的存在,以滿足生產高漲時對新增勞動力的需要。勞動者的失業從巨集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滿足了市場機制運行的需要,但失業的存在不僅對社會與經濟的穩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資本追求日益擴張的市場與消費的需要。
⑸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會擴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發展起點較高的地區,發展也越有利。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素質,管理水平等也會相對較高,可以支付給被利用的資源要素的價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優質的各種資源,以發展當地經濟。那些落後地區也會因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優質要素資源的流失而越發落後,區域經濟差距會拉大。再是因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區使用自然資源過程中也會出相互損害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負外部效應:江河上游地區林木的過量開采,可能影響的是下游地區居民的安全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造成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協調與危害。
⑹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所謂非排它性也就是一當這類產品被生產出來,生產者不能排除別人不支付價格的消費。因為這種排它,一方面在技術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卻使技術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於排它收益。所謂非競爭性是因為對生產者來說,多一個消費者,少一個消費者不會影響生產成本,即邊際消費成本為零。而對正在消費的消費者來說,只要不產生擁擠也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消費水平。這類產品如國防、公安、航標燈、路燈、電視信號接收等。所以這類產品又叫非盈利產品。從本質上講,生產公共產品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產者是不會主動生產公共產品的。而公共產品是全社會成員所必須消費的產品,它的滿足狀況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這樣一來公共產品生產的滯後與社會成員與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十分尖銳。
⑺公共資源的過渡使用
有些生產主要依賴於公共資源,如漁民捕魚、牧民放牧。他們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這些公共資源為主要對象,這類資源既在技術上難以劃分歸屬,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歸屬。正因為這樣,由於生產者受市場機制追求最大化利潤的驅使,往往會對這些公共資源出現掠奪式使用,而不能給資源以休養生息。有時僅管使用者明白長遠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資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場機制自身不能提供製度規范,又擔心其他使用者的過度使用,出現使用上的盲目競爭。
⑹ 汽車產業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體現國家競爭力的標志性產業專。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屬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能源汽車是基於驅動技術的重大升級和轉型。這是汽車產業應對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結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動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新興產業。
1、汽車產業依據其對勞動力的高需求和較強的收入彈性提高居民收入,促進國民消費 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以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人民富裕程度得到了提高。
2、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汽車工業參與國際競爭,搶占國際市場的重要契機,一旦落後將會在之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這不僅包括技術競爭,也有配套設施特別是充電設施建設。推廣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是一個基本設施和前提條件。只有當充電站和充電樁像加油站一樣普及,電動汽車才看能真正發展起來。
3、按照當前汽車燃油經濟性水平估計,車用燃油年消耗量將突破4億噸,由此帶來的能源安全和環境問題將更加突出。發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既是有效應對能源與環境挑戰,也是我國實現汽車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把握戰略機遇,縮短與先進國家差距,實現汽車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
⑺ 工業發展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謝謝各位啦 急需答案
工業發展對社抄會經濟的影響,這個命題很大。我說說我的看法。
第一,具體的看發展什麼樣的工業。要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得到發展,對整體社會經濟也不是好事;
第二,還得看具體的結構,就是重工業、輕工業的比例問題。
第三,還得看是不是符合區域實際。
第四,上下游的產業鏈的相互銜接
⑻ 發展旅遊業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幫助。
旅遊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是多樣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培訓掌握難度比較容易。因此,就能為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旅遊對經濟 旅遊時第三產業,世界促進經濟發展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對社會開拓人們的精神視野 提高人文素養,有利於社會的和諧 。
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收入,擺脫地區貧困,因其投入一般較低,因此對貧困地區的幫助是巨大的;促進了商業消費,加速了經濟增長;合理和優化了產業結構部門,作為非生產性行業,帶動了其它的相關產業;跨國旅遊的飛速發展對本國的外匯收入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⑼ 軟體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軟體幾乎已經無處不在,它們為我們的設備提供動力,並幫助預測天氣。它們改變了產品的生產方式,並幫助我們減少能源消耗。因此,對於軟體行業為美國經濟繁榮做出巨大貢獻也無需感到驚訝。BSA(軟體聯盟) Foundation旗下獨立研究機構Software.org日前發布報告稱,軟體行業去年直接或間接地為美國GDP貢獻了超過1.14萬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了6.4%。
圖:總部位於加州山景城的谷歌是每年都會舉辦軟體開發者大會的科技巨頭之一。去年,加州軟體產業對美國GDP的貢獻最大。
軟體也是就業市場上的強大驅動力。報告稱,軟體行業在美國直接僱傭了290萬名員工,並支持總計1050萬份工作崗位,其中包括那些間接受該行業及其員工影響的工作,如會計和房地產等。與2014年相比,這些數字分別增長了14.6%和6.5%。相比之下,從2014年到2016年之間,美國整體就業人數增加了3.9%。
這些數字凸顯了軟體對社會的重要性。從我們在空閑時間用手機下載的游戲到管理電網的程序,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軟體沒有觸及的領域。軟體行業對GDP的貢獻進一步說明了它日益增長的影響力。BSA Foundation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維多利亞·埃斯皮內爾(Victoria Espinel)指出:「軟體行業在許多不同的行業領域都發揮著巨大影響,包括製造業、醫療保健、交通運輸以及農業。美國的每個經濟部門要麼是由軟體支持,要麼是軟體行業的一部分。」
報告顯示,全美50個州的軟體行業都有所增長。甚至在你可能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也在快速增長。比如愛達荷州和北卡羅來納州,那裡的軟體行業對GDP的直接貢獻達到40%以上。而在其他州,包括猶他州、堪薩斯州和內華達州,也都經歷了30%的增長。埃斯皮內爾表示,這是因為這個行業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投資,而不僅僅是在加州。
但在矽谷的支持下,加州的軟體產業對GDP貢獻最大,達到1247億美元。除此之外,紐約貢獻了491億美元,戴爾總部所在的得克薩斯州貢獻了372億美元,IBM和微軟等公司也都在得州有大筆投資。軟體工作者在花費他們慷慨的薪酬時,也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發展。Software.org在報告中稱,軟體開發人員的平均工資為104360美元,這是美國所有職業平均年薪的兩倍還多,2016年平均薪酬為49630美元。
軟體相關工作的增長不僅僅局限於更多的應用開發人員和網頁設計師。在農業等領域,特別是「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即利用數據來改善農業)」,需要人們部署感測器和無人機來收集數據,還需要專門人才處理這些數據。在汽車行業,隨著汽車變得越來越智能化,以及越來越多的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軟體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軟體行業也在研發方面加大投資。2013年,軟體公司的研發投資為631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了21%。相比之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發投資為62億美元,NASA為122億美元,國家衛生研究院為300億美元。埃斯皮內爾說:「這是個正在自我改變的行業,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但也迎來大幅度的積極增長。」她還指出,諸如增強現實、人工智慧和3D列印等新興技術都是軟體行業的一部分。她稱:「有大量投資正被用於研發新的產品,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在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