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文:如何看待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1500字。
◇ 推動一體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30多年前,改革的巨輪首先從農村破冰,奏響了新時期的時代強音。但直到今天,城鄉之間仍然好似隔著一道「藩籬」,二元格局依然存在。只有推倒這道「藩籬」,改變這種格局,讓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才能建成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有條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力度,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動形成城鄉良性互動、協調共進的良好局面。
規劃「一張圖」。發展要協調,規劃須先行。長期以來,不少地方的發展規劃主要是針對城市,而忽略了農村規劃,或者城市一張圖、農村一張圖,人為割裂城鄉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就要在城鄉大視野中進行謀劃,通盤考慮、合理布局。應統籌城鄉產業發展規劃,科學確定產業發展布局。統籌城鄉用地規劃,合理布局建設、住宅、農業與生態用地。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構建完善的基礎設施網路體系,使城鄉發展能夠互相銜接、互相促進。
建設「雙驅動」。當前,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城鎮化率持續提高,但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有幾億人生活在農村。必須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既推進城鎮建設,也把農村建設好。一方面,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讓農民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園。
政策更惠農。「好風憑借力,惠農正當時。」要堅決落實中央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給農民送出更多「大禮包」。中央明確提出,2011年財政支農的總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將達到9884.5億元,比2010年增加1304.8億元。對農民的生產補貼繼續增加,糧食最低收購價要大幅提升。乘著強農惠農政策的東風,農業、農村將進一步插上騰飛的翅膀。
改革要聯動。發展活力源自改革,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協調推進城鄉改革。應深化農地經營、集體林權、農村金融、農墾體制等方面的改革,進一步調動農民積極性、挖掘農業自身潛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同時, 建立健全促進城鄉互通、開放、融合的體制機制,在社會事業、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推進現有制度的城鄉接軌、城鄉融合。
⑵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論文摘要怎麼寫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就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後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堅持和完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就要堅持和完善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就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重在建設,繁榮學術和文藝。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上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是這些年最主要經驗的總結。
⑶ 怎樣規劃城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寫論文
這樣的範文是非常豐富的,多找一些看看,格式、內容等,然後寫一篇屬於自己的文章。
⑷ 論文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懈的追求,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精闢的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充滿生機和挑戰。確立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從新時期新的實際出發,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深入研究,大膽實踐,把一些被弄得混亂不堪的問題糾正過來,全面准確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前,我國已經確立了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隨之產生。要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就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內核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要確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在思想上明確、在理論上弄清,牢固樹立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的全新的價值標准。
一、科學發展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生產力的觀點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科學發展觀的最基本的要求。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理論的基石是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人類社會要生存和發展,必須生產物質生活資料,可以說,直接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構成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引起各種因素之間的矛盾甚至沖突,從而引發變革時代的到來,導致社會由低年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發展。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存在,都是一定的生產力水平與生產關系相適應的結果,生產力是最活躍的革命性因素。社會主義制度至所以必然取代資本主義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社會主義制度(上層建築)較之資本主義制度更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論,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在新的歷史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工作實踐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緊緊抓住發展生產力這個綱。
第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唯物主義觀點。馬克思斷言:「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展變革。」社會主義事業要長盛不衰,就必須不斷地改革那些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築,不斷地解脫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第二,要發揮人的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因素是人,人類社會發展是無止境的,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也是無窮盡的,人不是被動地、消極地去適應生產力,人的需求和人的智慧促使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以人為本,從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同時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深化改革,促進生產力的充分發展。
第三,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事實證明,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競爭力,關鍵在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建設千頭萬緒、錯綜復雜。不斷地理論創新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就是不斷地理論創新的成果。科學發展觀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創造性地回答了為什麼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理論的新境界。科學發展觀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我們要深入學習和堅決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立足中國,立足當代,推進理論創新,以全新的視野,全方位地構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篇章。
二、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生產力是一個綜合體系,而最能體現生產力發展的,是經濟建設的狀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鄧小平同志講:「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不只是當前,恐怕今後長期的工作重點都要放在經濟工作上面。」黨的基本路線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體現了發展生產力的本質要求。
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緊緊抓住經濟發展這個龍頭。發展首先指的是經濟發展,這是其它諸方面發展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每一時期的經濟生產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精神和社會制度的存在與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最突出的問題是經濟文化落後, 社會主義最終要創造力高於資本主義的生產力,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克服不了發達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之後,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而代替的根本動力,只能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就在於可以自如地調節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因此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加發達的生產力。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深化改革帶來深層次矛盾;城鄉差別、收入差距在不斷加大;經濟結構不合理;就業壓力過大等等,矛盾比較突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保證。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但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
⑸ 如何規劃城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 論文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甘肅實現轉型跨越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甘肅省推進城鎮化的主要任務包括: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推進建設資金保障多元化、推進城鎮布局形態最優化、推進城鎮規劃建設特色化、推進城鎮管理水平科學化。推進新型城鎮化是甘肅省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甘肅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城鎮化道路是甘肅緩解資源環境矛盾的有效措施甘肅省總土地面積42.58平方千米。全省包括隴南山地、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乾旱荒漠、河西極端乾旱荒漠等各具特色的五大地形區域,地貌復雜多樣,有山地、高原、平JII、河谷、沙漠、戈壁等不同類型。盡管總土地面積居全國第7位,耕地面積居全國第11位,但70%以上是山旱地,相當一部分是「撞田」。隨著人口的增長,資源環境壓力和瓶頸約束矛盾非常突出。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環境嚴峻的現實表明甘肅必須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君子期刊論文網http://www.jzqklw.com/gcjsxslw/75.html
⑹ 以「社會發展經濟建設與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寫一篇論文!!!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2).可見,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也就是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3).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是當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效方式,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為了達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個根本目的,所以,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兩者之間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
******************************************************************************************************
所謂「生產力標准」,是指把是否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判斷我們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准,作為判斷我們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准,作為判斷社會制度是否優越和進步的根本標准。
(1).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就必須堅定貫徹生產力標准,生產力標準是是檢驗改革開放的根本標准;
(2).生產力標准和改革開放又是內在統一的,生產力標准本身要求改革開放,只有改革開放,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3).總的說來,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效手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則是根本目的,生產力標准則是根本標准,三者是手段、目的和標準的關系,有機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偉大進程。
⑺ 怎樣加強經濟建設論文600字
首先,要更新發展理念,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經濟增長方式,要擯棄片面追求GDP產出而不計資源環境成本投入、只重視物質財富積累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只考慮當代人不顧及後代人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
其次,要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新的涵義。從新世紀新階段開始,發展將是一個「四位一體」的現代發展體系:
一是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資源配置、技術創新等;
二是社會發展,包括社會事業的發展(如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研等),以及社會組織和和諧社會的建設;
三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包括人口、資源、環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質以及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參與等。我們應把握發展的嶄新內涵,突破傳統的狹隘的發展思維,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 「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以新的涵義。
最後,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變成全黨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使其融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貫穿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和過程。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幾點建議: 坦言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大課題,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深諳其理,這里只是拋磚引玉,提幾點看法。
(一)繼續弘揚敢想、敢做、敢為的廣東精神,下決心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珠三角未來要成為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試先行區,其中,開放、創新的發展思維和理念至關重要。據悉,面對廣東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推進的「雙轉移」工程,引起不少輿論,來自企業界的反對之聲不少。究其原因,少數利益集團擔心既得利益外溢是關鍵。面對這種情況,筆者以為,有關方面需要審時度勢,綜合權衡,積極發揚廣東的敢闖敢試的文化力量,當機立斷,力排眾阻,堅決推進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各項決策。某種意義上,猶豫不決、讓步妥協、過分關注內耗型平衡,就是貽誤發展機遇。
(二)改革現有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從源頭上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掃清障礙。誠然,在一些官員、一些企業主眼裡,對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本質性理解並不明晰,很多時候, 「發展」等同於「GDP增長」,等同於「經濟增長率」,而對於「發展」的要義——經濟、社會、文化和諧共生,全體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創業和人居環境優美,對人的需求滿足度不斷提高,社會福祉整體提升則置之不理。由於GDP主導全過程,「一切為了GDP」、「增長就是硬道理」、「組裝、粗加工捨不得丟棄」、「石化項目大量上馬,環境問題靠邊站」、「只要數量、不要質量」、「只看錶子,不看里子」的行為屢見不鮮,變臉行徑更是層出不窮。故而,筆者建議對「增長與發展」、「科學發展」、「GDP主導發展觀」等重要概念及內涵要進行科學深入研究,在全社會形成大討論,形成共識,在此基礎上改革與其相關的管理機制和體制。毋庸諱言,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與基礎。
(三)經濟發展方式要從硬要素推動轉向軟要素。長期以來,土地、廉價勞動力、水、電、媒、氣等主導廣東經濟發展,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模式主導廣東經濟發展,而管理、高科技人才、創新、核心技術、自主產權、研發等對經濟的貢獻較小。未來廣東的發展,一定要在上述軟要素上面下功夫,切實推進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等新型經濟業態。政府和企業要高度重視研發,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聯手,形成企業創新文化體系和區域創新網路。
(四)內需要擴大,出口也要鞏固。由於中國龐大的農村及內地中小城市強大的市場需求,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擴大內需」成為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的力推之舉,這對於啟動廣大農村市場、推進內需型城市化進程、擴展城市可持續發展途徑和方式、促進地區間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擴大內需」絕不排斥「外貿經濟」,尤其對於出口量巨大的廣東而言。廣東具有發展外貿經濟所需的優越的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文化基礎和底蘊,擔負著中國和世界經濟聯系的紐帶和橋梁作用,不可貿然因為擴大內需而削弱外貿經濟。唯有通過改善和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加強品牌意識、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學習領會國際競爭規則、積極參與世界競爭,在競爭中學習,在競爭中進步,才能進一步提升廣東作為對外開放大省的地位。
(五)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技、城鄉關系等一系列要素的綜合性問題。系統論視角看,系統各組分相互關聯,某一組分變化必然引致系統內其它元素變化。從地域層次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只是中心城區「退二進三」、「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問題,城市邊緣區、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都面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問題。從職能部門看,從政府機構、高校科研機構、甚至個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都需要轉變,如公務員需要提高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民眾需要更「低碳」的生活方式。從經濟發展邏輯看,任何經濟發展都需要集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研等於一體的支撐體系,缺一不可,如面對金融危機,從再就業培訓、臨時安置、心理疏導等都不可或缺。
(六)廣東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離不開香港的支持。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如何「加快」?我的理解,應利用外溢效應,積極學習世界各地國家和地區先進的經驗和做法,積極吸收和借鑒。當務之急,廣東應充分利用身處毗鄰的香港的優勢,以求真務實、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學習、去取經。雖然廣東經濟總量早已超過香港,但兩者在經濟、社會、文化面向上的長期互動形成的唇齒關系亘古不變,廣東未來的發展仍然要依託香港。雖然在某些合作意向上基於不同政治體制、不同發展階段和看問題的不同立場與視角,粵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或隱憂,但總體看,粵港一體化、世界級的粵港大都會區是大勢所趨。香港的管理、人才、培訓、市場意識、政府廉潔度等都是廣東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自己結合這個修改下
⑻ 求軍事論文一篇、題目<軍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軍事建設與經濟相附相乘,近年中國軍事建設發展迅速是以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後盾,中內國建設航母、容研製五代戰機、發展核潛艇、搞北斗計劃等全部都是十分耗費資金的項目,如果沒錢拿什麼來搞軍事?再看看現在的軍事大國,哪一個不是經濟強國?所以只有經濟建設搞好,才能有資金有能力搞軍事建設。同時,軍事的發展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如果國家動亂,外寇侵擾,人民生命都無法保證怎麼發展經濟?再看看建國初期,內憂外患,維護祖國安全是第一位,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國家也無法安心發展經濟,只有軍事強大了,別人才不敢找你麻煩你才能搞好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