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科技是經濟發展的

科技是經濟發展的

發布時間:2021-01-24 13:25:16

『壹』 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唯一因素嗎

科學技術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唯一因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內學技術是經濟增長容的決定性因素,科技是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力,科技進步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 ,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提高了我國產業技術水平,極大地促進了勞動生產率,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貳』 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力量

科技在以下四個點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

1、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市場中收集和分析數據將更加容易,並更多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基於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交易和投資策略可以重新定義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提升交易速度,促進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提升金融市場的效率和穩定性,監管機構可以更高效地分析、預警和防範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2、助力我國金融業「彎道超車」:金融科技中的智能金融技術,利用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來幫助傳統金融行業節省人力成本,減少員工重復勞動。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金融科技產品已走在了國外金融機構的前列,未來,我國金融機構有望基於金融科技的技術與成果實現「彎道超車」。

3.實現民生普惠:隨著大數據金融、互聯網金融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普及,金融科技的應用和發展可以讓更多的人尤其是貧困人口以更低成本、更為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分享更多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

4、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可以藉助金融基礎設施和科學信息技術管理,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我國金融科技成果。不同國家文化及政治經濟的差異,使得大數據的互聯互通、金融與經濟數據信息共享備受挑戰,而解決這些難題的抓手將是利用金融科技手段。

(2)科技是經濟發展的擴展閱讀:

堅持科技創新要做到以下三個要點:

1、要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始終牢牢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中,黨的堅強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政治保障。

2、要牢固樹立「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

要真正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推動尊重知識、崇尚創新、保護產權、包容多元成為全社會共同的理念和重要的價值導向。

3、要大力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化:

在基礎前沿領域超前布局,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強化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的研發部署。以更大力度激勵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價值鏈位勢。突破核心技術短板制約,發揮優勢,調動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進行重大技術攻關。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科技在金融發展中的作用

人民網-推進科技創新打造經濟社會發展

『叄』 科技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B A、C都屬於經濟方面,與題干意思相同,D外延小於「文化」

『肆』 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一、科抄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襲
首先,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
其次,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
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

『伍』 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成就

經濟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6.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7.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8.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科技成就:
高能物理方面建立了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有了最適合粲粒子物理能區工作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在海拔5500米的甘巴拉山裝置了超高能乳膠室,獲得了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粒子物理的層子模型和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律以及濤子質量的標定等成就。

在核物理方面,建成了1.5米重離子加速器,開展了低能重離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鈾元素鐦等。此外還建造了1.5兆電子伏直線感應加速器、同步輻射裝置、同位素分離器、受控核聚變裝置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科學研究設備以及大口徑反光望遠鏡、太陽磁場望遠鏡、13.7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氫原子鍾等天文儀器。

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數理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限元法的標准演算法、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微分動力系統穩定性、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暖雲降水理論、地球內核旋轉稍快的發現,生命科學領域的牛胰島素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合成、胰島素三維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蛋白質功能基因的修飾、水稻基因物理圖譜,還有彗星和小行星的發現、准晶體的發現、澄江化石群等古動植物化石的發現,在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研究、東亞大氣環流研究、古氣候和古新星研究、黃河探源、雅魯藏布江探險以及南極和北極的考察等方面都有眾多收獲。
掌握了製造原子彈、氫彈 、核發電和核輻射等核技術以及發射遠程運載火箭、各種用途的人造地球衛星乃至宇宙飛船的技術,製造的電子計算機有10億次巨型機、千萬次向量機。數百萬次超小型機以及曙光1號和曙光1000等高性能並行機,發展了時態邏輯語言、漢字語言信息處理系統、漢語語文轉換系統等軟體系統,研製了中文智能介面和高密度信息貯存裝置,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訊方面也有了量子避錯原理和量子隱形態實驗可喜的進展。

在激光技術方面我們研製出「神光」等高功率的激光裝置、半導體量子陷阱激光器、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和1.35微米半導體激光器等激光系統並掌握了高速光導纖維通信技術。獨創的雙離子束外延機、3微米集成電路工藝的突破以及核工業機器人、六維機器人、爬壁機器人等多種機器人的製造和6000米水下機器人探海實驗成功,代表了我們在精密製造方面的進步。

在生物技術方面,玉米和大豆的固氮、抗蟲棉花、基因工程疫苗、試管嬰兒和試管羊、人類基因在植物中的表達和高等動物克隆等生物技術成績斐然。材料科學方面,高溫超導體材料和納米材料、高性能固體推進料、非線性晶體和激光晶體等的研究都取得可喜成就。

在技術科學方面還有復式燃燒理論、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冷壓狀態方程、齒輪動態整體誤差理論、非線性系統的最優控制等有影響的理論成果。

工程方面的進步突出地表現在大型設備的製造能力上,中國已能製造12.5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組、17.5萬千瓦低水頭發電機組、50萬千瓦高壓輸變電設備、200噸級電渣重熔爐、1.5萬噸滌綸拉絲設備、24萬噸尿素生產、30萬噸合成氨設備、1000萬噸級露天采礦設備 。

武漢和南京的長江大橋、長江葛洲壩和黃河小浪底兩大水利樞紐以及正在興建的三峽工程代表了橋梁和水壩的建設能力,萬噸級巨輪、運7客機、高速公路建設和火車提速表現了交通運輸方面的進展。

大慶油田的成功開發充分顯示了中國自力更生方針的力量,噴氣紡紗、合成橡膠表現了吸收和創新技術的能力。

農業進步的科學技術的貢獻已經達到35%,在良種推廣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方面進展巨大。秈型雜交水稻、魯棉1號棉花、鐵豐1號和東農36號大豆和小麥等良種的推廣對農作物增產起了巨大的作用,51年來農作物品種更換了四、五次,每次都增產20%~30%,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80%,造林成活率提高20%,復種指數提高了25%。

在醫葯衛生領域,顯微外科和癌症早期診斷顯示了醫療技術的進步,基因工程多肽葯物、向導葯物和抗體工程等都有了可喜的進展,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取代血源性疫苗投放市場,在中醫葯方面也有針刺麻醉和洋金花麻醉葯以及抗瘧疾青蒿素葯物的成績,在計劃生育和人口理論方面的成功令世界矚目

『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答案: 解析: 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當今世界各國的發展,越來越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所以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國家在運用科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還落後於發達國家,因此就應該更加重視科學技術的巨大推動作用,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答案】(1)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偉大成果,也是改造世界的有效手段。它來源於實踐,對實踐有指導作用。②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的獨立要素,但它可以凝聚滲透到生產力各要素之中,轉為直接的生產力。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力量。因此,從正確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上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①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的巨大推動作用。②當代經濟是全球競爭的經濟,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可能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已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基礎和關鍵因素。③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國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科學技術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同時還是現代國防的重要因素。1998年抗洪搶險的偉大實踐也充分顯示了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的巨大威力。我們必須增強科技意識,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

『柒』 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起到杠桿作用。

閱讀全文

與科技是經濟發展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