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24 11:58:30

⑴ 是經濟決定政治還是政治決定經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人們在政治生活中處於何種地位、發生什麼樣的作用、版對社會政治權進程產生什麼影響,歸根結柢是由他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決定的。如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個人或集團與處於被統治地位的個人或集團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關系。另一方面,從總體上說,社會的政治關系一般總是與經濟關系相適應。如封建的經濟關系必然產生封建的政治關系,而封建的政治關系則體現著封建的經濟關系。從最終意義上說,一定的政治關系取決於一定的經濟關系,並為一定的經濟關系服務。 政治源於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個階級的政治統治地位是由其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決定的。所以,從現象看好像是政治主導經濟,但實質是經濟主導政治,因為政治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或維護一定階級或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歷史、現實上看,「紅頂商人」的出現是必然的。最後一個問題的結論就不惟一了,如果作一個小商人,只要遵紀守法,懂得經營就可以成為好的商人;但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大商人,必須要學好政治學,保持與統治者在政治上的一致性。

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對少數民族地區更重要的辯論賽

要使少數復民族地區的更好發展制政治學觀點:1,政府應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2,鼓勵東部地區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3,少數民族地區應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促進本地區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發展4,堅持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原則,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哲學觀點:1,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少數民族地區應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促進本地區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發展2,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要使少數民族地區的更好發展,政府應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鼓勵東部地區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3,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原則。如果樓主有什麼不懂的話請您追問。

⑶ 以歷史上中原人口的三次南遷高潮為背景,談談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有什麼關系

晉室南渡,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隨著東晉政權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遷移的規模更大。截至南朝劉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萬戶,達到90多萬,占當時南方總人口的1/6。大量流民湧入巴蜀地區,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荊、湘地區,「時流人在荊州十萬余戶」,給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方式向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提高了糧食產量和土地利用率。

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潮發生在唐安史之亂以後。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但天寶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與同夥史思明發動叛亂,黃河流域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少數民族馳騁中原,並趁唐朝邊備空虛而大量內遷;唐末五代時期,少數民族與地方割據勢力爭權奪利,百姓生靈塗炭,家園被毀,只好背井離鄉,到遠離政治中心、相對安定的南方尋找安居之所。這是我國歷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時期,根據我國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估計,由安史之亂引發的中國第二次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變及宋室南渡導致了中國第三次人口南遷高潮。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使社會一直潛伏著「積貧積弱」的危機,遼、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虎視眈眈。欽宗靖康二年(1127),在金軍的強勢攻擊下,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建立南宋。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荊湖、兩浙等地,歸於南宋。「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幾千萬人」,以至於「建炎(1127-1130)之後,江浙湘湖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到這時,隨著北方大量勞動力和先進墾殖技術的南遷,原先的「蠻荒之地」大都變成了「魚米之鄉」,在風俗習慣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經濟上南強於北的局面完全確立。

經濟發展是建立在政治穩定的基礎上的,如果政局動盪,那麼經濟也不可能得到發展。

⑷ 病句問題 「政治穩定、團結的局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 解答說「局面」是「條件」搭配不當 為什麼

檢查句子來是否是病句,最簡單的源辦法是分析句子成分。
句子中的「的」可視為修飾詞和名詞主語的分割,即:
第一個「的」前的「政治穩定、團結」修飾「局面」;第二個「的」前的「市場經濟發展」修飾「先決條件」。
一般來說,可將句子中的修飾部分(連同銜接的「的」字)去掉,保留主謂賓等句子主幹,句子意思不變。
於是,此句子可變為:……局面是……先決條件。
而「先決條件」又是一個偏正短語,即「先決」修飾「條件」,可以將「先決」去掉。
所以句子就變成了:……局面是……條件。
對整個句子而言,「局面」是主語,「是」是謂語,「條件」是賓語。
所以有了"'局面'是'條件'"的搭配不當。

祝你進步!

⑸ 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

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國內環境才能進行比較好的經濟發展,這個可以根據情況採取專措施創造,政治體制屬改革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社會更好運轉,讓市場更高效的運轉,有利於推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可以反作用與政治穩定,對政治體制改革是有幫助的,政治經濟文化本身就是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

⑹ 都說政治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日本的政治如此不穩定,對經濟的影響看上去不那麼大啊

相輔相成是宏觀上的變化相關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日本政內治不穩定相對於其同容等其餘條件時政治穩定的情況,經濟是較弱的。在大方向上如此解釋。
而至於影響的程度有多大,則要看區域和行業對於政治波動的敏感度如何,如果各項制度較為健全,政治上表面的波動不會對這些既定的法律條理規章制度等東西有很大或者很快的影響,因此政治波動對於經濟的影響遠沒有海嘯來的劇烈~

⑺ 淺談政治發展,政治穩定和政治現代化的關系

您好,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哦~謝謝嘛~

現代化問題的研究,不僅包括了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心理等各個方面,同時也包含了政治現代化在內。①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它面臨著一系列現代化的問題:政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科技現代化、軍事現代化等,因此現代化問題的研究對其來說顯得尤其重要。

政治發展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生活由傳統政治體系向現代政治體系轉型的過程。②政治發展既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③政治發展包含十分豐富的內容,具體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結構的分化和政治決策能力和貫徹政策能力的提高。④
政治發展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主要由四個相互聯系的要素構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⑤對於發展中國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穩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壓來維持秩序和穩定;既要追求政治效率,又要保證公正和平等;既要使各利益群體都能充分地參與社會利益的配置過程,又要完善參與的途徑和方式,防止失控而導致秩序混亂,就更應使四個要素協調起來。政治穩定是政治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政治發展的應然結果。所謂政治穩定,不過是要把對立面的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之內。⑥
政治穩定是一定社會政治模式的動態平衡狀態,是指社會各階級、階層、集團和群體在權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會資源的分配關繫上不存在激烈沖突的一種相對滿足狀態。政治發展中包含政治穩定的內涵,政治穩定中同樣包含政治發展,且兩者互為前提。換句話說,只有建立在發展基礎上的政治穩定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政治穩定,只有建立在穩定基礎上的政治發展才有可能順利地實現政治發展。
政治現代化是政治發展的一種存在狀態和實踐過程,即政治現代化是政治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是政治發展在現代社會的一種特殊表現。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大深受壓迫、飽嘗貧窮之苦的發展中國家全力以赴投入了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的事業,並在短時期內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在許多國家,這些成就竟加劇了社會動盪和政治不安定,從而使經濟建設和社會變革無法深入進行下去,甚至是因為政治的不發展和不穩定又導致了經濟和社會的倒退。原因到底在哪裡?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政治發展落後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兩者沒有同步、協調進行。不實現政治現代化,就不能保證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全面實現。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獨立的,也是在這個時期它們開始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直到今天,它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可謂是歷經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現代化方面,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政治不發展和政治不穩定,嚴重地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使它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發展中國家政治不安定或動亂,是由於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而引起的。政治體制的發展落後於社會和經濟的變化,這就是政治上的首要問題。
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目標,一項目標的進展同另一項目標的進展並無必然的聯系。在某種情況下,經濟發展計劃可能會促進政治穩定;而在另外的情況下,經濟發展計劃可能會嚴重破壞政治穩定。同樣道理,某些形式的政治穩定可以激發經濟發展;而另一些形式的政治穩定又會阻礙經濟發展。
發展中國家在面對一系列國內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下手。它們首先面臨的基本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創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當然人們可以有秩序而沒有自由,但他們不能有自由而沒有秩序。必須先有權威,然後才能對它加以限制。而那些進行現代化的國家中,政府為離心離德的知識分子、飛揚跋扈的上校們以及騷亂鬧事的學生所左右和擺布,少的就是權威。⑧

穩定是發展改革的前提和條件,發展改革是穩定的動力和途徑。沒有改革的穩定是一種虛假的穩定,最終並不能穩定.只有通過改革才能革除那些長期影響社會穩定的深層因紊。

同樣,政治穩定是政治發展的前提和條件。只有在政治穩定中,實現政治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才可能逐步建立起來。
現代化的發展是經濟、社會、政治、技術和文化的復合體,經濟、技術和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引起政治的變動,同時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沒有政治的權威和政治的協調發展,經濟和社會是不可能發展的。
對於發展中國家,如何處理好政治發展、政治穩定和政治現代化的關系則更顯得尤為重要。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曾經歷過美好的發展時期,取得過輝煌的成就,然而到最後它們卻基本上都遭遇了失敗,或者是經濟停滯,或者是政治動盪,更有甚者發生軍事政變或國內沖突、戰爭反而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國家經濟崩潰。
最後,我認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是那些非常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在尋求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國家政權和政治的穩定,因為穩定是國家發展的前提。鄧小平曾經說過:「穩定壓倒一切」,因此這幾十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堅持這一原則不動搖,才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中國在世界如此的地位。其次在穩定的前提下,努力發展經濟以擺脫國家落後的局面,並以此帶動國家中軍事、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再次在政治穩定的前提下,在經濟社會等發展的過程中,努力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實行政治改革,以求消除社會中不民主、不公平和不合理等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這樣逐步地帶來政治發展,最終實現政治的現代化。

您好,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哦~謝謝嘛~

⑻ 政治穩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政治史國家行為,權利的規則化,就像你學習的時候不能有人打擾一樣,專經濟的發展如果屬沒有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一個有序的市場來支持經濟行為的話,經濟是不會發展的,這個題目寫論文都可以了。大概說來我覺得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強力而有效的行政權力可以維護經濟市場的穩定性和公平性,保證經濟市場各行為主體公平公開,有序的進行活動
2 政治穩定,經濟市場受到的外來的活著內在的沖擊會減少,市場抗沖擊能力也會有保障(98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
3 政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保證國家社會的秩序與安全。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國家強大的一個重要推動,因此更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的保護,因為政策的變動和導向作用對經濟有著重要影響

⑼ 中國要增強國力,政治穩定是否比經濟發展重要解釋答案

那是肯定的,和中國抄最有比較意義是印度和美國。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制國家,但理想是豐滿現實是骨感。就是因為民主制導致印度社會的碎片化無法整合,人為的保護種姓制,沒有強大的國家機器至其中央與地方分裂,地方與地方分裂,難以想像的是印度有24種官方語言,2000多種方言。全國一半人只會寫自己名字,那就代表,某些城市的人去到另外的城市完全語言文字不同,社會流動性差。字數限制我就只說這么多吧

⑽ 問題1中國改革農村先於城市的原因!問題二:政治參與,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你沒說時間,我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例,簡而言之
問題1中國改革農村先於城市的原因:
由於各專種錯誤的發生屬,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中國農村生產力極為低下,農副產品的產量極低,很多人吃不飽。而城市的問題相對而言,沒有農村連飯都吃不起那麼嚴重。所以農村吃飯問題的壓力迫使改革從農村開始。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和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最開始改革。
問題二:政治參與,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政治參與與政治穩定是經濟正常發展的前提,民眾政治參與度表現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與否,政治不穩定表現一國領導集團內部的權力紛爭。兩者都會使經濟發展乏力、甚至嚴重倒退(文化大革命)。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形勢的好壞決定政治形勢的走向。政治參與,政治穩定都是不同階層、集團的經濟利益在政治上的集中體現。
我個人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