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荊江分洪區經濟發展

荊江分洪區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1-24 11:54:06

『壹』 荊江大堤的水文資料

據有關史志記載自1560~1949年大堤潰決36次,災情都很嚴重。
從明弘治十年(公元1498年)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352年間,荊江大堤潰口達34次,平均約十年發生一次。1931年洪水,大堤於朱三弓、一弓堤等處潰口;1935年洪水,大堤在麻布拐、得勝寺、謝家倒口三處潰口。
荊江大堤堤基為沙礫基礎,堤背還有歷次潰堤所形成的淵塘,堤基覆蓋被破壞。臨水面無灘或少灘堤段還有20km以上,由於人類的活動,生物(白蟻、蛇、獾、鼠等)的破壞,每臨較高水位,大堤險情很多,有時還很嚴重。1954年荊江大堤發生險情2440餘處,其中脫坡125處,裂縫51處,渾水漏洞315處,清水漏洞1408處,浪坎33處,管涌68處,散浸235處,跌窩162處,其他險情43處。上述險情中惡性重大險情50餘處(直接擋水堤段長度172.1km),當年三次運用荊江分洪區,累計分蓄洪水123億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m,使荊江大堤得以安全度汛。
1998年沙市最高水位達45.22m,超過1954年最高洪水位0.55m,荊江大堤堤防出險90處,其中散浸43處、管涌10處、滲漏20處、浪坎6處、涵閘漏水2處、跌窩1處,其他險情8處,均經及時處理而脫險。

『貳』 荊江分洪區的技術應用

荊江分洪區的運用與否,與上游洪水來量和荊江大堤安全現狀緊密相聯。對於荊江河段,其洪水來量以長江幹流為主,約佔96.1%?其次為清江,約佔2.6%;區間來水佔1.3%。當荊江出現較大洪水時,清江隔河岩水庫和長江幹流葛洲壩以避免或推遲荊江分洪區分洪為目標,充分發揮削峰、錯峰作用。荊江洪峰來量由長江幹流控制,需要防禦的洪水是每次洪峰在河道的安全水位以上的總洪量。在洪水調度時應將洪峰波形、洪峰總水量、流量、洪峰水位及上下游水位綜合考慮。荊江河段最不利的防洪形勢是上下游均達到或接近控制水位而同期長江幹流來水量大。
1998年洪水後,荊江大堤經培修加固基本上達到沙市45.00m、城陵磯34.40m洪水設計標准,其堤高按設計洪水線超高2m,其防滲處理、堤後壓浸平台及淵塘填築基本達到設計標准,並逐步延續到堤後500m范圍內隱患的處理。
鑒於荊江大堤防洪能力極大提高的現狀,為減少防洪時的隨機性,減小決策風險和在復雜的水雨情下的決策難度,避免千軍萬馬上堤搶險嚴防死守的被動局面,按已確定的洪水調度方案科學地調度洪水,在全局上把損失減到最小,為荊江分洪區的運用確定一個更嚴謹、科學的定量尺度,對荊江分洪區的啟用建議調整為:沙市水位45.00m並繼續上漲,根據上游洪峰峰波及流量分析,結合堤防的抗洪能力,如超額量大、時間長,則應運用荊江分洪區,相應地也減小堤防風險和防汛費用。如量較小,持續時間不長,則應加強堤防的防汛搶險力度,不運用分洪區。

『叄』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辯證分析"長江三峽工程"的作用

長江三峽工程是經過長期考察和論證才決定興建的。其可行性方案充分考察了工程建成後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設計到施工、監理、移民等方面都作了科學預見,工程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847億千瓦時,可為華中、華東地區及四川省、重慶市提供大量電力能源,促進這些地區經濟發展,也有利於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從馬克思主義相關原理來看,長江三峽工程的作用體現了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先行後續的關系,也是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經過長期考查、論證,預測到工程建成後帶來847億千瓦時的發電量,能帶動地區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提高,是原因(先行、引起),決定建設三峽工程是結果。而建設三峽工程不是原因,工程建成後,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是結果。

此外還體現人與客觀規律的關系。人有主觀能動性,規律具有客觀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新生客觀規律又要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長期考查和分析、綜合、科學運算、論證,並預見到三峽工程建成後能帶來相當可觀(847億千瓦時的發電量)的社會經濟效益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並且是在尊重客觀規律(尊重萬有引力、固定力學等規律)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抽象思維。作出了科學預見,從而指導人們的行動。

『肆』 荊江分洪區的管理維護

根據荊江分洪區的現狀,考慮到荊江分洪區的運用是有計劃的分蓄洪水,其安全建設應以國家投資為主體,其客觀的歷史成因和發展使其有別於國內外按洪災風險圖所劃定的洪泛區。除擔負分洪任務外,還承擔國家稅收、地方統籌收費等責任,這種雙重責任嚴重製約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投資積累。
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首先,要根據分洪區應有別於非分洪區的政策和法規,採取國家扶持和引導,調整區內產業結構和控制人口增長。區內居民以傳統農業為主,種養殖業、高效農業應是優先項目,投資小見效快的加工業次之,長期投資項目就應慎重考慮。
要調整分洪建設的投資比例,按現行的1∶1投資比例,地方配套無力到位,致使大量的規劃項目無法完成。應返還部分國家稅收和統籌規費(如交通規費、工商收費)用於分洪設施建設的配套和區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其次,在安全建設方面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社會力量,提高標准,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建築條例,減少分洪時房屋毀損。在分洪區內的建築應按國家頒布的《蓄滯洪區建築工程技術規范》和有關法規制定相應的建築條例和標准,使建築物具有抗風浪耐淹沒和超過洪水位的使用層。對於集體公共建築應採用強制標准,對於個人居民應採取引導扶持鼓勵政策,如貸款建房逐年償還,補貼減免收費等,提供技術支持,引導居民將平房改成框架式或有一定構造結構的樓房,並通過植樹綠化建成小區以增大抗風浪能力。
(2)加強安全區台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盡可能多地定居人員,減少轉移總量。安全區內有近30%的農業用地(水田、旱地、林木、果園)和5.3km2可用空地。從投資效益來講,這是對安全建設資源的浪費,如果充分利用起來,可以相對提高安全區容量,比起重新擴建安全區在投資上是經濟的。安全區現有主要問題是排水設施不全、地勢低窪和道路交通不暢。這些設施必須通過國家投資和地方配套才能完成。
(3)加快交通網路建設,強化工程管理。發達的交通網路是撤離轉移的決定因素,現階段國家投資以建為主,且標准低,主幹線以泥結碎石為主,維修管理經費無來源,其所建路橋完工後,即投入正常使用。因其責權關系不明,地方存在著只用不管的依賴思想,工程損壞嚴重。為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變觀點,強化工程管理,通過提高路面等級,納入交通部門或地方政府的公路修養計劃,保證平時發揮效益,分洪時發揮作用。
在道路建設規劃時,應全盤考慮橋路配套,並應結合本地的水利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橋梁建設應根據所在道路等級標准和重要性,在滿足安全使用條件下,採取多種形式降低成本,使投資效益最大化。
(4)改革安置工程的建管體制,開創開發經營的新格局。應採用靈活多樣的政策,在分洪管理部門統一規劃管理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個人的力量,對現有的20萬余m2安置磚瓦房及分洪預留地採取合作開發,出讓土地使用權,出租或置換土地等形式,允許社會、個人參與其開發改造,引導群眾到安全區台定居,並利用籌措到的資金進行新的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與維護,對部分閑置的躲水樓特別是1997年建的部分純框架樓和無圍護結構樓,應鼓勵和允許群眾居住,並承擔平時的保管和維護責任,保證分洪時能避洪。
(5)切實控制分洪區人口增長。首先把安全區台建設和安置工程開發同移民建鎮、工程拆遷結合起來,把遷移人員盡可能地安置在安全地;其次控制人口遷入,鼓勵支持外出務工經營,賺錢回鄉後為其在安全地定居創造條件。

『伍』 祖國 航天巨大變化

二00二年展開唐古拉山以北凍土工程和西藏段部分重點工程施工,鋪軌到達望昆站,取得了重點突破;
二00三年展開唐古拉山越嶺地段「無人區」和唐古拉山以南工程施工,唐古拉山以北橋隧路基工程完成,全面攻堅年喜獲全勝;
二00四年全線路基橋涵隧道基本完成,並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安多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鋪架基地,結束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整體推進年再傳捷報;
二00五年站前工程全部完成,鋪軌架梁全線貫通,全線決戰年勝券在握,為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00六年三月一日,青藏鐵路貨物列車工程運營試驗時速目標達到每小時一百公里。五月一日旅客列車(不載客)工程運營試驗時速目標達到每小時一百公里,部分地段達到每小時一百二十公里。七月一日全線開通試運營時速線路要求凍土地段每小時一百公里,非凍土地段全部達到一百二十公里。
青藏鐵路總投資逾三百三十億元人民幣;全線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萬立方米,橋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萬延長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萬七千六百六十二橫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長米。
與此同時,青藏鐵路在凍土攻關、衛生保障、環境保護、質量保證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屢創佳績。
青藏鐵路七月一日投入試運行,屆時可望成為沿線基本實現「無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鐵路。

三峽工程造福百姓
在世界能源日益緊缺、江河開發與保護備受重視的今天,三峽大壩橫空出世,再次顯現出決策者的高瞻遠矚。5月20日,三峽大壩全線澆築到185米設計高程,主體工程提前9個月完工,這一跨越世紀、創造多項世界第一的偉大工程,開始顯現其在防洪、發電、航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
防洪:抑洪驅獸,安瀾興邦
洪水,一直是長江中下遊人民的「心腹大患」。富饒的糧棉油基地、密布的村莊城鎮、密集的工礦企業以及近8000萬人口,長期被長江水患所困擾。特別是荊江險段,隨著泥沙的不斷淤積,一到汛期就成了水位高出兩岸地面6米~10米的「懸河」。
興建「截斷巫山雲雨」的三峽工程,首要出發點就是為了根治長江水患,推進中下游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當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時,防洪庫容高達221.5億立方米,防洪效益及其連帶的環境效益十分顯著:
——如遇「千年一遇」或類似1870年特大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配合運用荊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區,可使荊江南北兩岸、洞庭湖區和江漢平原避免發生毀滅性災害。
——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准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到不大於「百年一遇」洪水時,經三峽水庫調蓄後,可不啟用荊江分洪區和其他分蓄洪區。
——提高對城陵磯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庫和武漢附近分蓄洪區的運用,可避免武漢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對武漢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減輕了洪水對洞庭湖區的威脅。三峽工程能減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有效減輕洪水威脅,還可延緩洞庭湖泥沙淤積速度,延長洞庭湖壽命。
——增加了長江中下游防洪的可靠性和靈活性。如若遇特大洪水需要運用分蓄洪區時,因有三峽水庫攔蓄洪水,即可為分蓄洪區人員轉移、避免人員傷亡贏得時間。
一份調查資料顯示,按1992年價格水平計算,三峽工程防洪多年平均直接經濟效益為每年22億~25.2億元。除直接經濟效益外,還可避免因大堤潰決而造成的人口傷亡、鐵路干線中斷、災區生態惡化、疾病流行以及災民安置、家園重建等其他連帶損失。
依據今年汛期三峽水庫的調度方案,僅2006年,三峽水庫就可在需要時提供至少72.9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盡管這一防洪庫容只是三峽工程完建後總防洪庫容的1/3左右,但已超過了荊江分蓄洪區調蓄洪水的能力。
發電:電出高峽平湖,光照半壁河山
華東、華中地區經濟發達,但能源長期緊缺,電力一直依靠「北煤南運」來維持。動力資源嚴重不足,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我國是世界上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可開發量為3.78億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92萬億度。然而,在近十幾年,我國水電所佔比重卻每況愈下,水電占發電總裝機的比重已降到14%,遠遠低於22%的世界平均水平。水電作為清潔環保的生態型工業,其與火電的不均衡發展現象,顯示了我國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的不合理。
三峽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847億度。這就相當於建設一座年產5000萬噸原煤的特大型煤礦或年產2500萬噸的特大型油田,相當於10座裝機容量為200萬千瓦的大型火力發電廠以及相應的運煤或運油的鐵路。無論從裝機總容量來看,還是從多年平均年發電量來看,在一定時期內,三峽水電站都將是世界上第一大水電站。
面向華中、華東和廣東地區,三峽水電站的供電距離都在400公里~1000公里的經濟輸電范圍以內。三峽水電站全部投入發電後,可以把華中、華東、華南電網聯成跨區的大電力系統,可取得地區之間的錯峰效益、水電站群的補償調節效益和水火電廠容量交換效益。僅華中、華東兩大電網聯網,就可取得300萬~400萬千瓦的錯峰效益。同時,還具備了北聯華北、西北,西聯西南,組成全國聯合電力系統的條件。
三峽水電站的環境效益更是難以估量。與燃煤發電相比,每年可少排放大量二氧化碳、1萬噸一氧化碳、37萬噸氮氧化合物、數百萬噸二氧化硫和大量灰塵、廢渣,將減輕環境污染和因有害氣體的排放而引起的酸雨等危害。
航運:渠化下川江,天塹變通途
長江素有「黃金水道」之稱,歷來就是溝通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交通大動脈,已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內河航運體系。但在修建三峽大壩以前,宜昌至重慶航道仍然處於航行條件極為復雜的天然狀態,水流湍急,險灘密布,僅可通行1500噸級船隊。
據統計,在上述長約660公里的航道上,共有灘險139處。此外,沿線還有27處不能夜航或只能單向夜航的河段。尤其是下川江河段,航道年單向通過能力僅1000萬噸,抵不上一條江南運河的貨運量,大大制約了「黃金水道」運能的發揮。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南地區對外物流交流猛增,原來川江的航運條件,已遠遠不能滿足要求。
地處葛洲壩上游的三峽工程,與葛洲壩工程聯合運行,將渠化下川江,全面改變川江航運條件,航運效益十分顯著:
——工程建成後,水庫回水到重慶,形成深水航道,平均水深為70米,最大水深達170米,水庫平均寬度約1100米,比建庫前航道寬度拓展約1倍。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時間可使庫區航道成為深水航道,保證了萬噸級船隊從武漢直達重慶的通行,使這一航道年單向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1億噸。
——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充分發揮水運優勢。三峽工程建成後,由於長江上中游航道和水域條件的改善,將促進船型、船隊向標准化、大型化方向發展,每馬力拖載量提高近10倍,船舶運輸耗油量降低70%,綜合運輸成本降低35%~37%。
——有利於庫區港口、航道建設和航標管理。天然情況下,重慶至宜昌間航道在一年內洪、枯水位最大變幅達60米以上,給港口、航道建設和航標管理帶來很大困難。三峽工程蓄水後,年內水位變幅在30米以內,水深增加、水域擴大,可撤銷所有絞灘站,灘險的整治、疏浚、維護費用大大減少。
——大大促進長江上游支流航運事業的發展。三峽工程可與重慶以上長江幹流的小南海工程、烏江的大溪口工程、嘉陵江井口工程等相銜接,使長江幹流及幾大支流的航運事業進一步發展。據介紹,三峽工程蓄水後,庫區內僅大寧河、香溪等中小支流的通航里程就將增加約550公里。

深圳特區建設 時空印記
1982年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1979年1月31日,招商局正式進駐蛇口,獨立開發和經營蛇口工業區。當年8月,蛇口工業區開始建設首個碼頭。
1982年,為了激勵工人,袁庚想在蛇口碼頭貼一個振奮人心的口號,當時他想的原文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法律,顧客就是皇帝。」考慮再三,把後面兩句刪掉了。即使這樣,這句口號當時還是引起了很多爭議,因為它觸動了計劃經濟平均主義思想。有人諷刺袁庚說他「要錢又要命」。
1984年,小平第一次來深圳視察,就參觀了蛇口碼頭。袁庚向小平匯報情況時說:「我們有個口號,叫『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小平說:「對!」一語雙關地給與肯定。從此關於這句口號的正義才總算告一段落。
1984年
深圳速度
1981年,剛建立一年的深圳特區就想建一座可以和香媲美的摩天大樓。在設計圖上,這是一座53層(頂層是旋轉餐廳,即後來著名的「鄧公廳」),高達150米的摩天大樓。53層是什麼概念?1981年,全國最高的建築是南京的金陵飯店,高37層。
為了趕工期,承建方中建三局決定採用「滑模方案」,當時在如此高的建築上全部採用滑模法在國內還沒有先例。中建三局的「滑模」試驗接二連三地失敗了。1983年9月,工程甲方——深圳物業公司下了最後通牒。幸好當時中建三局已經找到了失敗的原因,不久便試驗成功。之後的施工越來越順利,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建築奇跡。1984年4月30日,國貿大廈正式落成。
「深圳速度」不僅是指建築速度,更是指深圳創業時期的超高速發展。從上世紀80年到90年代小平南巡前後是深圳的創業時期,這一時期本市生產總值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長,經過9年突破100億,再經過5年突破500億。
1995年
二次創業
1992年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全面開花,深圳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特區不特」的說法應運而生。1992年12月24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登了《全國在發展,深圳怎麼辦?》的長文。
1994年,一場關於特殊政策的論戰爆發了。學者胡鞍鋼撰寫文章指出,平競爭是現代市場經濟制度的基本原則之一,中央政府不能帶頭破例對某些地區實行優惠政策或提供壟斷,他主張取消各種減免稅和優惠政策。深圳立即反擊,雙方你來我往,這場論戰持續了一年半。
1995年召開的深圳市第二次黨代會向全市人民發出了「二次創業」的號召。深圳提出進行產業調整的基本方針,即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工業為基礎,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發展方針。
2005年
效益深圳
2005年1月13日,深圳召開市委三屆十一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要徹底摒棄傳統發展觀念,下一個25年,要向全國貢獻「效益深圳」發展模式,實現從「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歷史性躍進。
深圳勇敢自剖,目前深圳的發展已經明顯受到「四個難以為繼」的制約。如果不改變發展模式,很快就會出現環境危機。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黃麗滿說,深圳將不再看重單純的GDP排名,不和別人拼總量、拼速度、拼規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發展的效益指標。

『陸』 三峽大壩蓄水至175米後,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將達到221.5億立方米,相當於4個荊江分洪區的可蓄洪水量.用

221.5億=22150000000=2.215×1010
故選:B.

『柒』 荊江大堤高多少

中國長江流經湖北省荊州地區,上起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磯約340公里的河段稱為荊江。荊江左岸江堤,上起江陵縣棗林崗,下抵監利縣城南,長182.35公里,稱為荊江大堤。大堤直接保護荊北平原500萬人口和800萬畝耕地,以及許多城鎮和其他重要資源的防洪安全。如大洪水時荊江大堤潰決還將威脅漢南、漢北兩區460萬人、860萬畝耕地和武漢市以及幾條鐵路、公路交通干線。因此,荊江大堤被列為長江防洪重點確保堤。
荊江大堤
荊江右岸江堤則稱為荊江南大堤,直接保護洞庭湖平原安全。
荊江大堤始建於東晉永和元年至興寧二年間(公元345年~公元364年)。相傳荊州刺史桓
溫令陳遵沿江陵城築金堤,是大堤最早的記載。大堤原起自萬城附近較高地帶,隨著雲夢澤淤積演變,沙市以上堤段建成於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中期,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中期後堤圍逐漸向下游發展,大堤大致在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初期形成規模。公元1542年,北岸最後一個分流口──郝穴堵塞,大堤聯成一線,全長124公里,被人稱作萬城大堤,又名萬安大堤。清代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長江發生水災,萬城大堤潰決,淹江陵城。
1951年將堆金台以上8.35公里堤劃入荊江大堤。1954年將下游50公里原有干堤劃為荊江大堤的范圍。至此,荊江大堤全長182.35公里。
編輯本段險情與建設
據有關史志記載自1560~1949年大堤潰決36次,災情都很嚴重。目前堤身高度一般為10~12m,最高達16m。堤基為沙礫基礎,堤背還有歷次潰堤所形成的淵塘,堤基覆蓋被破壞。臨水面無灘或少灘堤段還有20km以上,由於人類的活動,生物(白蟻、蛇、獾、鼠等)的破壞,每臨較高水位,大堤險情很多,有時還很嚴重。1954年大小險情達5000處。自1949年起針對堤身隱患、堤基滲漏和堤身崩塌三大險情,進行整治和加固,處理各類險患11萬多處,計完成土方近1億m,護岸石方600萬m以上,荊江大堤已得到初步鞏固,三大險情有所減輕。1954年後歷年表明相同高水位的險情逐年減少,但仍未根除。1987年洪水時,在觀音寺堤背發生基礎翻沙鼓水重大險情。
編輯本段荊江大堤加固
1949年沙市最高水位44.49m,發生較大險情共達數百處,1954年沙市最高水位44.67m,高水位持續時間較長,發生險情約5000處。針對荊江大堤存在的堤身隱患、堤基滲漏、堤岸崩塌三大險情,1949年以來進行了全面整治和加固。截至1985年,共完成土石方近1億m3、護岸石方600多萬m3,消滅各類隱患11萬多處,植防浪林180萬株,大堤得到初步鞏固。設計標準定為:堤頂高程按沙市水位45m、城陵磯34.4m設計水面線,超高2m;堤頂寬,馬家寨至文村甲、堆金台至棗林崗兩段為8m,其餘為12m;邊坡1:4;堤身高一般10m~12m,最高16m;險段堤腳設30m~50m平台;對沿堤背的沼澤窪地進行填塘固基,台寬100m~200m,填厚3m~4m;堤背17處重點淵塘用機船揚泥淤高,與附近地面齊平,填寬200m~400m;對迎流頂沖的堤段(共長約50km),進行拋石護岸,水下按1:2.5拋護,平枯水位做護腳平台。通過以上綜合加固措施,大堤抗洪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為減輕大堤防洪負擔,1952年修建了荊江分洪工程。1998年長江大洪水時,沙市水位高達45.22m,雖然超過分洪水位0.22m,工程也未出現重大問題,因而未使用荊江分洪區,避免了分洪損失。
編輯本段問題與展望
荊江大堤堤身高,基礎差,要大幅度地加培又受土源制約,許多堤段的加培造價昂貴。高度在10m以上的堤身,是1600多年長期積累而成,堤身內部隱患很多,種類也繁雜,極難根除,而河道安全泄量仍遠比特大洪水為小,採用分洪措施也只能解決40年一遇洪水(見)。如出現歷史上的特大洪水,後果將極為嚴重,長江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已堵的調弦口)向洞庭湖分流逐年減少,對荊江大堤的威脅,也就不斷增加。今後應繼續加固堤身,消滅隱患;改善堤基和控制河勢,穩定河岸;同時更應興建水庫控制上游來水,從根本上減輕水患。
荊江大堤工程介紹
1概況
荊江大堤位於荊江北岸荊州市,上起荊州區棗林崗,下至監利縣城南,全長182.35km。
堤防保護范圍包括荊江以北,漢江以南,東抵新灘鎮,西至沮漳河的廣大荊北平原地區,保護1100餘萬畝耕地、1000多萬人口,有荊州等一批重要城鎮和江漢油田。一旦大堤決口,不僅荊北平原頓成澤國,而且威脅武漢市和附近交通干線的安全,有可能打亂整個國民經濟的部署。
建國以來荊江大堤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加固修培,目前大堤堤身斷面形象基本達標,即堤頂高程按沙市控制站水位45米加超高2米設計,堤頂面寬8~12米,內坡1:3~1:5,外坡1:3。
2重點險工險段情況
據統計,從明弘治十年(公元1498年)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352年間,荊江大堤潰口達34次,平均約十年發生一次。1931年洪水,大堤於朱三弓、一弓堤等處潰口;1935年洪水,大堤在麻布拐、得勝寺、謝家倒口三處潰口。
1954年荊江大堤發生險情2440餘處,其中脫坡125處,裂縫51處,渾水漏洞315處,清水漏洞1408處,浪坎33處,管涌68處,散浸235處,跌窩162處,其他險情43處。上述險情中惡性重大險情50餘處(直接擋水堤段長度172.1km),當年三次運用荊江分洪區,累計分蓄洪水123億m3,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m,使荊江大堤得以安全度汛。
1998年沙市最高水位達45.22m,超過1954年最高洪水位0.55m,荊江大堤堤防出險90處,其中散浸43處、管涌10處、滲漏20處、浪坎6處、涵閘漏水2處、跌窩1處,其他險情8處,均經及時處理而脫險。
現將重點險工險段介紹如下:
(1)沙市觀音磯、江陵郝穴堤段:沙市觀音磯堤段位於上荊江沙市河灣凹岸上首;郝穴堤段位於上荊江郝穴河灣。兩處均屬荊江大堤歷史重點險工段。曾多次發生崩岸險情,多年平均枯水位以上護坡部分年久失修、護坡塊石零亂、損壞嚴重,大堤外灘狹窄(20~60m)、地勢低窪不平,汛期堤內仍有散浸、散浸集中等險情發生。1998年汛期水毀嚴重。汛後於1999年春至2000年春對沙市觀音磯、江陵郝穴堤段進行了綜合整治。工程實施後,灘岸抗沖、堤坡防浪能力大大提高,堤容堤貌明顯改善,社會效益顯著。
(2)姚圻堖:地質鑽孔資料表明,該堤段范圍地表覆蓋極薄,僅0.8米左右,其中下埋藏一橫大堤的砂層,堤內有大小潰口淵塘10個。98年、99年汛期距堤腳700多米溝渠、稻田出現多處小管涌群。2001年已實施導滲溝工程。
(3)觀音寺閘:在距水閘出口涵洞末端400~407米范圍內,分別於1962年和1987年汛期出現兩起特大管涌險情。1962年主管涌直徑4.8米、深11.6米,曾投入砂石料128m3。63年在渠道內修建了減壓井,其後多年無大險。1987年又在63年管涌洞附近再次發生了特大管涌險情,管涌直徑2.5米,深4.7米,帶出砂粒擴散成盤,砂盤直徑達8米,厚約0.2米。87年冬至88年春再次修建減壓井,建節制閘,填壓低窪坑塘,對閘底板作補強處理,進行了綜合整治。1997年,該閘又進行了全面改建加固,經歷了98年、99年大洪水的考驗,但該閘基礎滲透壞問題尚未徹底解決。
(4)閔家潭:84年謝古垸分洪後,在距堤內腳60~120米淵墉內有20個冒水孔帶沙。1996年實施閔家潭處理單項工程,已採用多種工程措施實施綜合處理,經過了1998年、1999年萬城超歷史最高洪水位考驗。
3加固設計批復情況
荊江大堤加固工程自1974年開始列入國家基建投資項目。一期工程自1975年至1983年,完成投資11800萬元。1984年起進行荊江大堤二期加固建設。1983年湖北省荊江大堤加固工程總指揮部根據安排,編制完成荊江大堤加固工程補充初步設計報告,1986年3月國家計委以計農[1986]241號文批復了荊江大堤加固工程補充設計任務書,1988年湖北省水利廳以鄂水堤(88)189號文向水利部報送,由湖北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編制的《荊江大堤加固工程補充初步設計》。水利部以水規[1990]11號文批復補充初步設計,核定總投資30489萬元。其中中央補助27000萬元。1998年,水利部委託水規總院對補充設計進行了調概審查,並以水規規[1999]16號文報送水利部,調概總投資78160萬元,目前,水利部已上報國家計委待批。根據1998年長江抗洪實踐經驗,荊江大堤加固工程原基礎防滲處理設計標准偏低,考慮到荊江大堤防洪地位的特別重要性,必須按高標准要求大堤基礎加固工程進行補充設計,目前補充設計工作正在開展。
4堤防等級及設計標准
⑴ 工程及建築物等級
荊江大堤全長182.35km,屬1級堤防。堤身、堤基、護岸及涵閘均按1級建築物設計。
⑵ 設計洪水標准
根據長江中下游防洪規劃,以1954年實際洪水作為長江中下游總體的防洪標准。相應設計洪水位為:沙市45.00m,城陵磯34.40m,漢口29.73m,湖口 22.50m(以上均為凍結吳淞高程),按此插補計算出荊江大堤堤段的設計洪水位為47.6~37.20m。
⑶堤防工程設計
荊江大堤設計堤頂高程為設計洪水位以上2.00m,堤面寬度分為直接擋水堤段12米,外有民垸堤段10米,丘陵堤段8米。堤頂寬度8~12m,堤身外坡1:3,內坡1:3~1:5。堤頂修築砼路面。內外平台寬30~50米,並結合護岸、涵閘、堤基處理等項目綜合加固。
5建設及投資完成情況
經過歷年的加固工程建設,荊江大堤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堤身斷面全面達到了設計標准,堤防的抗洪能力顯著提高,抗禦了1998年、1999年長江流域超設計洪水位的大洪水。從1984年到現在共完成投資69386.5萬元,其中堤身加培土方工程2419.61萬m3, 堤基處理土方工程2162.31萬m3,護岸石方工程171.2萬m3,堤頂路面工程172.7km(不含前期已損壞的泥結碎石路面)。所剩工程主要是局部堤段的堤基覆蓋及填塘等項目。

『捌』 荊江分洪區的安全建設

荊江分洪區在分洪區運用程序上首先運用,預見期短,淹水深7~10m,歷時長(1954年淹水長約3個月),其他三個區相對預見期較長,淹水淺,轉移時間較充裕。所以,荊江分洪工程安全建設投資基本上以荊江分洪區為主,從1963年至今,國家和地方累計投資約2.6億元,主要有移民安置工程、轉移工程和通信工程。
居民安置措施主要有:外遷移民、本地移居、分洪外轉和臨時避洪。
荊江分洪工程修建時,其設計年限為20~40年。隨著區內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防洪要求越來越高,分洪安全建設逐步由臨時應急性措施發展到全面規劃、分期實施。由於安全建設以臨時應急工程為主,建設標准較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工程的使用 功效逐步減少以致無法正常使用。主要問題有:安全區安全問題,撤離人口安置難及安全區安置容量小的問題,居民撤離轉移問題,財產保護,分洪補償及災後重建問題,分洪口門控制等問題。
(1)分洪口門控制。荊江分洪區除進洪閘和節制閘共有11處27.8km長的扒口進泄洪水,分洪區運用後其208km圍堤除22km長南線大堤外均內外受水,人員器材運輸將十分艱難,扒口能否及時達到設計深度寬度並滿足設計流量,尚無法有效控制,因此分洪口門修建控制工程迫在眉睫。鑒於運用概率小,可採用裹頭控制寬度和護砌底板控制深度方式,在工程先後上,應以吳量庵泄洪口和臘林洲扒口優先,其他緩之。
(2)轉移道路和橋梁。按現行分洪預案預見期是48h,綜合考慮到運用時的各種不利因素,實際上只有約24h。目前區內道路及橋梁建設現狀無法滿足快速轉移撤離的需要。
(3)人口安置與安全區台。荊江分洪區現有人口54萬餘人,其中,安全區、台定居20.6萬餘人。分洪時外轉12.8萬人,安全區台安置20.7萬餘人,安全區台人口密度將達1.94萬人/km2,而且有60餘處安全台低於設計洪水位不能居住。對於安全區而言,圍堤尚未達到設計抗洪標准,內外平台、堤內淵塘、砂基處理、堤身護坡尚未完成,區內現有可搭棚空地僅為5.3km2,區內有近30%面積不能利用,近133萬m2的淵塘未處理。除斗湖堤外大多數安全區排水不暢,積水嚴重,道路不通,基礎設施薄弱。區內80%近20萬m2的安置房為危房不能居住,部分安全區台已不能發揮安置居民的作用。
據2000年調查統計,荊江分洪區內居住人口30.5萬人,居民財產27億元。如不採取相應措施,實施分洪後,將給區內群眾財產造成很大損失,也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壓力。

『玖』 三峽工程除了發電,還有什麼作用

三峽工程不但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有利於加快長江中上游水電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有利於三峽庫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首先,三峽工程是解決長江中下游嚴重洪水威脅的關鍵性工程。三峽工程全部建成後,將形成庫容為393億立方米的大水庫,可攔蓄洪水、調節洪峰,使長江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其次,三峽工程是國家調整能源布局和促進全國電網聯網的重要措施。三峽工程建成後,水電站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可以緩解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地區能源緊張局面。而且,隨著三峽電站、長江上游電站以及輸變電工程的相繼建成,將使我國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華南和川渝地區實現聯網,進而實現全國聯網。第三,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水能資源和水資源滾動開發的基礎。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段可規劃10個左右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可達6000多萬千瓦,是未來「西電東送」重要基地之一。三峽工程建成後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和資金能力,為梯級開發上游幹流水能資源提供了物質保證。此外,三峽水庫的形成,為南水北調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必將進一步促進全國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第四,三峽工程可以改善長江中上游通航條件。三峽水庫蓄水後,萬噸級船隊可從上海直達重慶,運輸成本可降低1/3,使長江真正發揮「低成本、大通量」黃金水道的作用。

『拾』 長江三峽工程利與弊論文

三峽的好在於她能防洪,灌溉,養殖等;能夠支持中國偌大人口的生活用電和工業用電問題;讓重慶夏天的氣溫下降1.2攝氏度,冬天上升1攝氏度;有利於重慶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其不好的方面在於:淹沒了庫區周邊地區的文物古跡;破壞了沿岸的生態,對於大多的周邊的動植物的生存有影響。我認為三峽工程是在目前的階段利大於弊的。還有她的一個防護工程也應當值得大家的關注。三峽工程是很多年前就在討論的問題。她是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體。她的出現改變了很多東西,是順應社會的發展,也丟了很多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定的補救工作。那麼我們的綠色營就是很好的一個窗口
.環境。可以看看我們周圍的江水,就知道了。其實堤壩的修建積聚很多的泥沙在大壩的周圍,水的渾濁,還有中下游的泥沙的減少對環境都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三峽工程是一項很大的工程建設,它的建成可以起防洪,對長江中下游的洪水有防範作用;可以發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資源豐富,可以帶來很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對航運也有促進作用,三峽水庫可以改善川江航道對長江航道的限制。
但是三峽大壩的建設也環境帶來了一定的
威脅,會引起消落帶等一系列問題,也將
給周圍的居民生活環境帶來考驗。
但是只要環境專家及時的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
和盡力的去解決,那麼三峽大壩必將造福人類。回答完畢!
西大)戚宇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電力需求猛增的情況下,三峽工程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它可以有力的解決中國南方的能源危機,穩定電價.它帶來的環境問題在初期沒有得到很好的評估,如消落帶問題等,這也是每一個大壩無法避免的.但現在還來得及,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對人民負責,解決對人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問題,如果只注重經濟效益,會對三峽的有效利用帶來影響,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會所到影響.如果現在不解決好這些問題,以後等事態惡化,無法控制的時候才警醒,就要花費更大的代價.

閱讀全文

與荊江分洪區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