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有關美國經濟方面的英語新聞
ECONOMIC REPORT
Job growth accelerates to 167,000 in December
Average hourly earnings jump 0.5%; jobless rate remains at 4.5%
PrintE-mailDisable live quotesRSSDigg itDel.icio.usBy Rex Nutting, MarketWatch
Last Update: 4:10 PM ET Jan 5, 2007
WASHINGTON (MarketWatch) -- Job growth in the U.S. unexpectedly accelerated in December, with nonfarm payrolls rising by 167,000 and the jobless rate remaining at a very low 4.5%, the Labor Department reported Friday.
Job growth wa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100,000 expected, dashing fleeting hopes held by some that the Federal Reserve would cut interest rates soon.
"The underlying recovery remains intact," wrote Steven Wieting, an economist for 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in a note to clients.
"We continue to believe that monetary policy is on hold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Joshua Shapiro, chief economist for MFR Inc., wrote in an email following the "solid report."
Bonds and stocks sold off on the news. The odds of a rate cu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fell to 52% from 86% before the data, according to the Chicago Board of Trade's federal funds market. See Market Snapshot.
Job growth in the previous two months was revised higher by a total of 29,000.
Economists had expected job growth to slow from November's upwardly revised 154,000, especially after Wednesday's ADP employment report, which showed a 40,000 decline in private-sector payrolls. See Economic Calendar.
Joel Prakken, president of Macroeconomic Advisers, which computes the ADP index, was unapologetic about the big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ADP and government numbers, saying he wouldn't be surprised if the government's data were revised lower.
"We aren't trying to forecast the initial estimate," Prakken said, "we are trying to get it right."
The government said Friday that payrolls grew by 1.84 million in 2006, an average of 153,000 per month. Revisions to be published next month will likely increase that total significantly.
Growth averaged 136,000 a month in the final quarter of the year. Fed researchers have said the economy needs to add about 100,000 jobs per month to absorb new entrants into the workforce and maintain a steady unemployment rate.
With strong job growth in 2006, the jobless rate fell from 4.9%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to 4.5%. Read the full release.
Average hourly earnings jumped by 8 cents, or 0.5%, far ahead of the 0.3% rise expected. Over the past 12 months, average hourly earnings have increased 4.2%, more than double the inflation rate and the fastest growth since late 2000.
With proctivity slowing, the acceleration in earnings will keep Fed officials focused on inflationary pressures in the tight labor market. On the other hand, faster wage growth should also support consumer spending, keeping growth on track.
December's job growth came in strong despite losses in three key sectors: Construction, manufacturing and retail.
Construction jobs fell by 3,000 after seasonal adjustment.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jobs fell by 16,000, but those losses were partially offset by gains in non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Manufacturing jobs dropped by 12,000 in December, the sixth consecutive decline. In the past year, factory jobs have fallen by 72,000. The losses in December were concentrated in autos, primary metals and textiles. Of 84 manufacturing instries, 44.6% were adding jobs in December.
"This is terrible news," said Peter Schiff, president of Euro Pacific Capital. "The problems of the U.S. economy are just getting worse. We destroyed 12,000 goods-procing jobs."
Retail firms cut 9,000 jobs after seasonal adjustment. Retail jobs fell by 58,000 in 2006.
Jobs were added in most every other sector. Of 278 instries, 58.6% were adding jobs in December.
Job growth was strong in professional services, which added 50,000 workers in December and 420,000 in all of 2006.
Health care added 31,000 jobs in December and 324,000 in the year.
Employment in food services increased by 23,000 in December and 304,000 for the year.
In the separate survey of households, the government reported employment gains of 303,000 in December and an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of 23,000 to 6.85 million. In 2006, the household survey indicated job growth of 3.14 million.
The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the percentage of alts working or looking for work) rose to 66.4% from 66.3%. The employment-population ratio (the percentage of alts working) rose to 63.4% from 63.2%. That's the highest employment rate since September 2001.
.
Rex Nutting is Washington bureau chief of MarketWatch.
Ⅱ 美國好萊塢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需要英文
For decades,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has always been a creative instries and the important pillar of the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lso one of America's biggest private sector employer. Its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tribution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create jobs. In 2008, American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provided 2.4 million jobs and wages totaled more than $140 billion.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distribution of professional post total wages of $41.7 billion, the annual per capita wage of $55600, 26%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wages. More than 296000 of them engaged i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gram proction, sales, manufacturing and distribution, such as the core business, covers the main profess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categories, including a freelance writer, big studios and independent proction company, part-time or full-time staff, film studios, digital special effects studio, location services, props and chest manufacturing core instries such as part-time or full-time staff, etc. These kinds of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of nearly $76000, 72%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salary. There are more than 453000 people engaged in film and television sales, distribution, circulation and other related business. They mainly employed in the cinema, DVD retail and rental outfits, TV stations, cable companies and new emerging new media companies, video web site, etc.
With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enterprises and staff Numbers less than ten people. These enterprises outside the 64% distributed in California and New York. And more than 45000 enterprises engaged in consumer release films and television shows, including cinema, specializing in video retail and rental companies, TV stations, cable companies, etc. These enterpris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80% were built in California and New York.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needs not only the core instry suppliers, also need a lot of peripheral business services, such as restaurants, wood, clothing retailers and flower shop. In 2008, the American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for the distribution states of the country's more than 144000 supporting company to pay the service fee of $40 billion.
Entertainment audience. The global box office film to $2009 in 29.9 billion, not only at home, and become the king of the world of entertain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film in the United States show outstanding and constant audience loyalty. In 2009, 217 million americans are going to the cinema watching movies, 67% of the population aged above (2), more than two-thirds. This batch of movie audience viewing per capita 6.5 times in 2009. Movie theater entrance in 2009 person-time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me park and all kinds of sports. In the world, American film is the engine drive many countries at the box office, domestic film market share of more than the host country.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tourism. According to a published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n a successful film appeared in scenic spots, in the film after its tourism income will rise 75%. In 2008, even in the film "sex and the city" is still in proction stage, its setting some attractions in New York has attracted 1200 visitors a week. New York official tourism market group CEO, said the "sex and the city" has become a "full-time commercial" in New York. A winery in Santa Barbara county, Oregon, o film "a glass of wine life" after screening, Santa Barbara county of the winery visitors increased three times.
Create public revenue. In 2008, American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for the public income contributed $15.7 bill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ederal income tax of $12.9 billion (not including the corporate income tax, property tax, license tax and tax revenue by indirect job creation), including unemployment, medical and social insurance, etc.; State income tax of $2 billion, including tax.
International trade pillar instry. In the global film market, the American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is one of the few can consistently maintain a 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 instry, showed a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2008, the United States, audio and video services exports was $13.6 billion, fell 6% from a year, but still 21% more than in 2004. Movie and TV service trade surplus of $11.7 billion, accounting for 7% of total U.S. private sector services trade surplus,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sulting, legal, medical, computer, and insurance instries such as service trade surplus.
Hollywood culture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y of American states
Created by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jobs throughout every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Although many related to film the core position of still live in California and New York, but now nearly 40%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core positions and spread to other states. All 50 states are all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businesses and create all kinds of jobs. In 2008, New Jersey, Massachusetts and Georgia, Pennsylvania jobs in several states,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increased by 8%, 31%, 33% and 8% respectively. Which is in California, New York, Florida, and Illinois after several states of Texas,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to create jobs directly most populous state. Have more than 7500 direct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jobs and wages of $430 million. Illinois was also the top five is one of the area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company, a profess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organization of more than 1500. Another 4700 all kinds of suppliers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this kind of form a complete set of service income of RMB 1.5 billion, 2008 dollars. The TV series "er" in the state took 16 years, the city of Chicago contributed nearly $33.5 million for the local economy.
Louisiana has more than 440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companies, including media proction equipment in the city of New Orleans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service enterprises, and has close ties with decorating the manufacturer of the more than 1300, annual revenues of $252 million. Massachusetts has more than 1000 specialized i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companies, and more than 3400 enterprises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enterprises. There are more than 1300 Michigan engaged i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company. In 2008, the state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manufacturing supplier of all kinds of service revenue of $74 million. Pennsylvania has more than 1200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companies. In 2008, the state's total of more than 2500 enterprises to provide supporting services to film and television proction companies, total revenue of $981 million.
Hollywood is worth studying a saga of instry development, but also build a culture of soft power and the penetration of the successful cases. Hollywood film and television instry not only bring us the lucre, gathered a number of creative talents, and provides the high quality of employment, and, through those dazzling or shock scene and the story of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audience's mind to be able to define. Hollywood legend tells us that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cultural influence is not to come out of thin air, but lies in the big clusters of instry "hard" data. (the author for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deputy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er, the part of the data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released the film market statistics report for 2009)
Ⅲ 請幫忙介紹一下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情況,如果能有英文的介紹最好
(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危機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生產成果的私人佔有性的矛盾的惡性發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社會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這就要求各個生產部門必須密切協作、步調一致,進而形成社會化大生產。但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少數壟斷資本家佔有大部分生產資料,他們為了無限制地追求利潤,尤其是在經濟繁榮時期,不斷地擴大再生產。這就勢必打破平衡,引發惡性競爭,激化社會生產各個部門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新的經濟危機爆發。
②直接原因:
根據上面的分析,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我們已經明確了,但是這里有個問題: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感受不到的,普通人能夠分析出的問題是什麼呢?或者說,經濟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什麼呢?是市場供需出現矛盾。人們所能認識到的只是它所表現出來的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之間的矛盾。表面上來看,生產出的產品太多,市場需求有限,產品過剩,出現滯銷。但產品是真的過剩嗎?當然不是。那又是什麼原因使供需矛盾逐步激化了呢?
以經濟大危機的首發地美國為例,首先,美國20年代的繁榮建立在不穩定的基礎上,少數壟斷組織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資本家攫取了高額利潤,20年代,國民收入的1/3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佔有;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日益相對貧困,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收入僅夠維持生活,他們的收入在全國總收入中尚不足24%。這就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來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市場的矛盾日益尖銳。第三,無限制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非常猖獗,不但職業投機者,一些普通的美國人也參與股票的投機,把它作為致富的捷徑。人們不但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結果造成這一時期股票價格被大幅度哄抬,發展到令人難以相信的極端,股票以其帳面價值的3倍到20倍的價格賣出,這就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為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埋下了隱患。1929年10月,以紐約股市的崩潰為開端,引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可見,股市投機活動掩蓋了生產和銷售之間本已尖銳的矛盾,使矛盾激化,直接引發經濟危機。
2.經濟大危機的爆發
這次經濟危機爆發的標志是1929年10月下旬,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但事實上,1929年美國經濟發展已經出現嚴重困難。由於傳統工業部門在20年代一直發展遲緩,開工嚴重不足,並制約了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進而使整個經濟形勢開始出現大衰退的跡象。但紐約股市卻不斷哄抬,在1929年上半年股價一直上揚。這個美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已經無法正確反映美國經濟的真實情況。我們知道,支撐股市的是投資者的信心和對未來的希望。但這種信心和希望在1929年10月下旬,由於經濟持續低迷而徹底破滅。廣大投資者開始瘋狂拋售股票,股價下跌之快,連自動報價機都來不及報價。股市崩潰了。股市崩潰引發了一連串連鎖反應。廣大投資者的財富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迫於生計和信心動搖,人們紛紛趕往銀行擠兌存款,這又直接導致銀行相繼倒閉。銀行倒閉後,大量工商企業的正常運轉由於失去了資金支持也相繼宣告破產。工人因此而大量失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無力去市場購買商品。美國的經濟由此開始進入了惡性循環。
3.經濟大危機的特徵
如果和以前學過的歷次經濟危機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這次經濟危機具有以下一些明顯特徵:第一,范圍特別廣。由於美國是當時資本主義世界頭號經濟大國,又是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經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市場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轉嫁危機,又使危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所涉及的地域范圍空前廣闊。另外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迸發、相互交織。第二,持續時間特別長。從1929~1933年,持續四年之久。第三,破壞性特別大。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失業人數更是高達3000萬以上。甚至在危機過後也不見經濟的復甦。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此一蹶不振。
4.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是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危機。大危機自然產生了大影響。從局部看,經濟危機必然激化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迭出,政府信譽掃地;而廣大人民由於失業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對本國政府強烈不滿,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法西斯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從整體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一方面設置關稅壁壘以限制進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為盡快擺脫困境,還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運動持續高漲,國際關系日趨緊張,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1.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的前景
在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中,美國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面對嚴重的危機,胡佛政府一籌莫展,只是堅持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等待經濟形勢的好轉,致使危機更加嚴重。到1933年初,美國已有半數銀行倒閉,13萬家以上企業破產,完全失業人數達到一千三百萬。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力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在這種形勢下,羅斯福以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加強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競選宣言,贏得絕大多數選民的支持,擊敗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
2.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通過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羅斯福身殘志堅,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他上台伊始,就全面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大刀闊斧地對各個生產部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歷史上稱之為「羅斯福新政」。新政首先從整頓金融業開始。因為這次經濟危機最初是由金融危機引發的,追根溯源,羅斯福首先整頓財政金融體系。他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經營狀況不佳的勒令清盤。通過成立聯邦儲蓄保障公司,保證存款人的存款,以恢復銀行信用。到4月,存回銀行的通貨已達10億美元。銀行信譽的恢復,促進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它為工農業生產的恢復提供了前提保證。同時,禁止黃金出口,並宣布美元貶值40.9%,以刺激生產和對外貿易。第二,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加強計劃指導。國會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行業擬定公平競爭法規,以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依靠國家和壟斷組織的聯合力量,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納入到有控制的軌道上。第三,調整農業政策。獎勵農民壓縮產量,目的是限制農業生產,克服生產過剩,以提高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第四,積極推行「以工代賑」。面對龐大的失業隊伍,羅斯福政府實行了緊急救濟。但單純的救濟只是治標不治本,國家財力也無法長期負擔。因此,大力推行「以工代賑」,通過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大量就業機會,進而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這些措施使美國經濟逐步進入良性循環軌道。
3.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及評價
羅斯福在美國現代歷史上處於最危難的關頭實行「新政」,順應了美國歷史發展的潮流,挽救了美國的民主制度。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直接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社會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第二,間接影響:由於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制度的信心,從而遏制了經濟危機期間活躍起來的法西斯勢力,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第三,深遠影響:新政採取的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的政策,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加強經濟干預的先河。它不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西方國家陸續放棄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逐漸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特別是在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羅斯福新政是否能夠徹底根除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危機呢?當然不能,這是因為經濟危機是由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所引起的,不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就不可能消除這一基本矛盾。而羅斯福新政實施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和維護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根除經濟危機。
問題解析:羅斯福「新政」,「新」在何處?
與傳統資本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新的理論和政策。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採用的都是從19世紀延續下來的放任自由的傳統經濟政策。它倡導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國家不幹預經濟事務,主要依靠市場進行調節。但在各國相繼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之後,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化大生產的程度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各生產部門必須密切協同配合。自由主義只能導致無序的、盲目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凱恩斯是英國經濟學家,他倡導政府要干預經濟事務,把經濟發展納入到有序的軌道中,從而減少或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羅斯福新政就是對凱恩斯主義進行的大規模實踐。第二,新的特點。即盡量避免採用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制度,同時也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第三,新的起點。羅斯福新政實際上是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把美國的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迅速推向美國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新政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反作用的具體體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二戰後被西方國家普遍採納,資本主義制度也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繼續向前發展的新起點。
Ⅳ 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英語作文 150詞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每個人都擁有著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
記得四歲的時候,我的萌發第一個夢想就是當一名超市的收銀員,到了小學則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一部自行車。到了初中,慢慢有了自己的價值觀,就不再那麼盲目的崇拜什麼,記得那時候真正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個舞台,因為我想當一名優秀的主持人.當我和我的朋友們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幻想著自己實現夢想的那一刻,好幸福,好快樂!
我知道,蝶在沉默了一個冬天之後,積蓄了全身的力量,終於把飛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而我們也應該堅定自己的信念,放飛夢想,這樣才可以主宰屬於我們自己的世界。
有太多的遺憾在我們人生中停留,有太多的不幸與我們不期而遇,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堅持自己所堅持的,就一定能把夢想送到遠方,即使到了最後與我們預期的結果有所差距,我們依然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我不後悔,因為我曾經努力過。」
13歲,豆蔻年華,對未來的憧憬,我要像英雄一樣無所畏懼地前行,張開夢想的翅膀;我要像李白般瀟灑,提筆暢言,揮灑著青春;我要像劉翔一樣抓住那屬於我的舞台,我將在這個舞台放飛我的夢想!我將在狂風中舞蹈、驟雨中跳躍……
樹立信念,放飛夢想,你將能隨它一起到達那美麗的地方.樹立
Ⅳ 1929―1933的美國經濟危機 用英文簡單說下
The Great Depression began on "Black Tuesday" with the Wall Street Crash of October, 1929 and rapidly spread worldwide. The market crash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 decade of high unemployment, poverty, low profits, deflation, plunging farm incomes, and lost opportunitie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personal advancement. Although its causes are still uncertain and controversial, the net effect was a sudden and general loss of confidence in the economic future. The usual explanations include numerous factors, especially high consumer debt, ill-regulated markets that permitted malfeasance by banks and investors, cutbacks in foreign trade, lack of high-growth new instries, and growing wealth inequality, all interacting to create a downward economic spiral of reced spending, falling confidence, and lowered proction.
The initial government response to the crisis exacerbated the situation; protectionist policies like the 1930 Smoot-Hawley Tariff Act in the U.S. strangled global trade as other nations retaliated against the U.S.[citation needed] Instries that suffered the most included agriculture, mining, and logging as well as rable goods like construction and automobiles that people postponed.The economy eventually recovered from the low point of the winter of 1932-33, with sustained improvement until 1937, when the Recession of 1937 brought back 1934 levels of unemployment.
Ⅵ 美國經濟數據公布網站有中文版的嗎誰知道要比較及時的公布網站,如果是英文版的就不必了!
可以用世界銀行的資料庫。
世界銀行有中文版的界面。不需要從英文界面進入。
1.公開市場業務中央行票據,央行正回購業務的發行金額,發行利率--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中的公開市場業務欄http://www.pbc.gov.cn/huobizhengce/huobizhengcegongju/gongkaishichangcaozuo/(這里的數據時效性最強)
2.同業拆借市場行情可以在鳳凰財經的宏觀數據中找到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mac/jmxf.php(時效性是隔一天)
3.人民幣匯率,美元指數,國際黃金期貨,國際原油期貨,恆指指數,道瓊斯指數,可以在新浪網中的行情中心欄目中找到http://vip.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mkt/(實時或實時延遲)
4.與國債發行有關的即時數據都可以在國家財政局國庫司的國債管理中找到http://gks.mof.gov.cn/redianzhuanti/guozaiguanli/(實時)
5. 中證全債指數、中證基金指數可以在中證指數有限公司中的指數最新行情中找到http://www.csindex.com.cn/sseportal/csiportal/zs/zshq.do(實時)
6.上海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銀行間質押式回購的利率和成交金額可以在中國貨幣網的行情日評中找到http://app.chinamoney.com.cn/newRmb/marketStat/index.jsp(有按日數據和統計數據)
7.融資融券的數據當日數據可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http://www.sse.com.cn/sseportal/webapp/rzrq/sumdatainfo深圳證券交易所http://www.szse.cn/main/disclosure/rzrqxx/rzrqjy/找到
8.股指期貨的數據可以在中金所的主頁中找到http://www.cffex.com.cn/
9.波羅的海指數http://www.balticexchange.com/
10. 各公司的公告可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網站看到每天的上市公司公告: 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首頁頂部的「公告與提示」欄中點擊「上市公司公告」可以看到每天的公告,也可以查詢公司上市以來的所有報告。每天晚上10點左右公布第二天的報告。http://www.sse.com.cn/sseportal/ps/zhs/home.html;
深圳證券交易所 網站首頁中間位置的「上市公司公告」。每天晚上8點左右公布第二天的報告。http://disclosure.szse.cn/m/drgg.htm
Ⅶ 關於今年美國經濟復甦的看法,200字,要英文,急!!!!!!!!!!!!!!!!!!!!!!!!!!!!!!
Federal Reserve Bank Chairman Ben Bernanke says the U.S. recession should begin to end later this year, and the economy is in a slow recovery, although extraordinary challenges remain and there are serious risks from deficit spending。
He said.the Federal Reserve chairman said he is quite sure that steps taken by the U.S. government since last year prevented a much wider global meltdown. "Last fall we very likely would have had a serious and perhaps global financial meltdown with extraordinarily adverse implications for the U.S. and global economies. I think having averted that, that we now seem to be in a process of slow and graal repair both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of the economy, is a major accomplishment,"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說,美國的經濟衰退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結束,美國經濟正在緩慢復甦,盡管不同尋常的困難依然還在,而且還存在來自赤字開支的嚴重風險.
他說,他相當肯定美國政府去年以來所採取的步驟防止了全球發生更大規模的經濟衰退。他說:「去年秋天,我們很可能面臨一場嚴重的、也許還是全球性的金融崩潰,這種局面對美國和全球經濟都會有特別嚴重的影響。我認為,我們已經避免了這種可能性,而且看來我們如今正處於緩慢並逐步修整金融系統與經濟的過程中,這是重要的成就。」
Ⅷ 你好 請問在嗎 求篇英文文章: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六千字 這篇文章你還有嗎
有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主要是對資本市場的沖擊;對我國外匯儲備縮水的影響,進而影響國內部分金融機構的業績。如果我國持有的一些美國公司的債券並且該美國公司面臨倒閉,不言而喻,這部分借款面臨無法收回的風險,畢竟有一些債券是無抵押債券,因此,相關部門就該相應地計提相關損失。
我國歷年持有國外債券的比率不足國際投資總頭寸資產的10%。如果把貸款也考慮其中,這一利率為13.5%(2007年),17.9%(2006年),15.4%(2005年),16.2%(2004年)。國際頭寸資產中主要還是以外匯為主。分別占頭寸總資產比重為66.8%(2007年),64.9%(2006年),67%(2005年),65.6%(2004年)。國際投資的資產負債率分別是35.6%(2007年),38.6%(2006年),39.6%(2005年),40.7%(2004年)。綜合以上數據,說明我國對帶外匯儲備的管理一直保持著謹慎和穩健的投資態度,始終貫徹執行合理有效的風險管理。因此,我們認為美國信貸危機的爆發,即使有國美大投行的倒閉對我國外匯儲備影響是相對有限的。但是如果考慮到美元因素的話,我國外匯儲備受到美元等貶值因素的影響比較大,畢竟我國外匯絕大多數是外匯形式存在。
同時,國內一部分銀行也持有的美國此類公司債務。因此,目前我們需要了解國內外匯儲備中的債券所佔比率以及外管局所持有的債務類別等情況以及國內部分銀行所持有的美國乃至歐洲國家的債券數額和債券的屬性。
另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如果國外投行的倒閉清算時,畢竟會將其全球投資組合中的資產頭寸進行結算,如果我國的金融資產是其投資組合的一部分,那麼這部分金融資產的拋售勢必又加劇了國內資本市場的緊張局勢,最近港股市場的大跌就應該於此有很大的關系。值得慶幸的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相信受此影響不會很大,多為心理上的沖擊而已。
目前65家QFII實際規模為106.7億美元,如果未來雷曼正式破產清算,則對於其所持股票的處理將會對部分個股產生沖擊。
如果考慮到QFII所重倉的股票多為優質股票,如果公司基本面未發生變化且遭到QFII大量拋售的話,相信對投資者來說是不錯的介入時機,上周中國中鐵的走勢就說明部分資金本著「人棄我取」投資策略入住中國中鐵H股和A股。
●間接影響:
主要是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沖擊;美國次債危機演變成美國的經濟危機,而且號稱「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對美國這樣一個國家經濟的沖擊是非常巨大的。同時,歐元區經濟體經濟同樣會受到嚴重沖擊。而我國雖然金融市場並未全面開放,但我國的經濟目前對外依存度高達60%,而國內出口最大的就是歐元區和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如果對外出口國家經濟出現大幅下滑,其國際需求的大幅下降勢必影響到我國的出口,而國內月度出口數據正說明此趨勢。然而,我國經濟的一大特點就是出口拉動國內投資,從而推動國內GDP高速增長,如果出口出現了問題,那麼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必定會受到影響,國內經濟毫無疑問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國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因為我國內需還尚未充分激活,未來通過擴大國內消費來刺激經濟發展的潛力還很大。但是目前看這一經濟發展趨勢還需要較長的時間。
原因一:我國產業結構決定我國目前仍處於世界工廠的地位,處於給西方發達國家「打工」這么一個狀態。目前看我國「打工」這塊收入-即未來出口這塊收入受到沖擊顯而易見。同時,有數據表明,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彈性比較大,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小幅增長就會拉動我國經濟較大幅度增長;反之,西方國家經濟小幅回落勢必對目前國內經濟有較大負面影響。而美國和歐元區是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一旦西方發達經濟體出現衰退,可想而知對中國出口會造成比較大的打擊。
原因二:刺激國內內需以拉動我國GDP增長時機未到。目前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比較低,沒有到達隨意享受生活的條件,尤其在高通脹時期的經濟敏感時期,盲目刺激國內內需更是不明智的;
原因三:國內產業升級以及產業結構調整是需要時間的;
原因四:國內有些行業目前可能面臨生產過剩的尷尬局面。即使前期國內貨幣政策出現松動,也只是緩解部分企業的「燃眉之急」的局面,但未來短期內大幅向市場或者實體經濟注入資金的貨幣政策可能不會出台。
綜合以上,我們判斷,我國經濟會在此次美國經濟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增速減緩甚至負增長時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如果考慮到國內目前房地產行業低迷現狀,相信我國經濟回落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
08年以來至今,國家上半年對控制國內通貨膨脹局面制定眾多政策,但似乎對房地產行業並未給予重點「關注」。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一,政府「期盼」已久的房地產價格終於有所回落,屬於良性回調並尚在可控范圍內;二,從上半年出台的幾個針對房市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對房地產行業的「曖昧」態度,一方面不希望房價大跌,一方面又「不太好意思」出面抑制房價的下跌的政策,只能從給老百姓減負,如提高個稅起征點;停徵個體的工商戶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等。可以看出政府開始給中國老百姓減負,也就是設法變向地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這一重要環節上。當然,這對穩定我國樓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會起到激活我國房地產行業剛性需求,有利於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從而穩定中國金融市場乃至實體經濟的穩定。 1.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趨勢明顯。
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放緩將成為大勢所趨,出口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是必然趨勢。據亞洲開發銀行16日發布的年度報告《2008年亞洲發展展望更新》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增長減速遠超出預期;
②通貨膨脹率升高的趨勢將使政府採取更嚴厲的緊縮貨幣政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企業倒閉潮出現,工業利潤增長大幅放緩;
③信貸緊縮下房地產市場降溫,可能出現比2008年更為嚴重的危機;
④宏觀調控下,房地產、鋼材、水泥、鋁合金和汽車產業投資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萬個新就業崗位完成很困難。農民工回農村種地回潮,農村隱性失業大量增加;
⑥由於明年油價和電價可能會進一步上調帶來PPI繼續上升的傳導因素,2008年中國全年CPI漲幅預測值從先前的5.5%上調至7%。2009年預測值從2008年4月的5%上調到5.5%;
⑦居民消費增長速度下降,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等於「畫餅充飢」。收入的不穩定性增大、股市的負財富效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費慾望受到抑制。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央行的貨幣政策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長」和「控制通貨膨脹」之間,央行的貨幣政策「左右為難」。在全球經濟危機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增長率放緩是必然的,但在連續10年的高速增長下的「急剎車」會是一大批企業倒閉和就業的困難,影響社會穩定和諧。但放鬆貨幣政策又使已經比較嚴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濫成災。15日宣布的「兩率」下調市場並不領情就是證明。同樣,人民幣對美元是繼續升值或是貶值也是「兩難」選擇。
經營效益增長出現困難
主要原因:
①在經濟下滑狀態下,銀行的業務拓展空間變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穩定性加大和貨幣緊縮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與貸款增量減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7個百分點;
③經濟下滑帶來的行業、企業破產倒閉,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很大(比如房地產貸款下面專門分析);
④資產泡沫破裂後,銀行的抵押物大量縮水,貸款的抵押率超過「警戒線」,第二還款來源喪失。如房地產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質押的貸款最為明顯;
⑤持有美國次級債或對美國破產公司的貸款造成的損失。如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發行的債券7,562萬美元;工商銀行對雷曼公司貸款5000萬美元;招商銀行對雷曼貸款8000萬美元;
⑥中國商業銀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購及投資因危機加重,過去的「抄底」行為變成了現在的「墊背」結果。按照高盛的預測,2009年香港H股中資銀行的獲利大約下降4%-8%;規模較小的股份制A股銀行獲利下降幅度更達到8%-13%。
各國央行任何救市行為都會「失靈」。
就在最近兩天,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各顯神通,為金融體系注入超過3000億美元的流動性。美聯儲過去兩天連續通過回購協議向市場注資1200億美元,這是「911」以來最大規模的注資行動。在美國之後,歐元區、英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瑞士等多個央行也連續採取注資措施。在亞洲,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先後宣布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或是貸款利率,印尼則宣布下調隔夜回購利率。
但各國央行的努力沒有馬上收到成效,道指、標普500指數、納指、歐洲股市、倫敦股市全線下跌滬深A股金融股拋壓沉重,滬指的十年成本線也岌岌可危。在投資者的信心跌到「冰點」之後,任何的救市措施都會在沉重的拋壓之下,變成「曇花一現」的「綠色風景」。但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稅單邊徵收就是較好的救市行為。在投資者信心喪失後,最好是徹底取消印花稅。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影響
在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趨勢中,中國房地產行業的真正「冬天」和銀行不良貸款風險將在2008年末與2009上半年開始顯現。未來房產業的成交量持續下滑、購房者信心減弱和持幣觀望、空房率持續增加與毛利率下降,將導致開發商遭遇現金流的困擾,銀行業中的房地產不良貸款風險將大為提高。
根據高盛從銀行向65家房產商貸放記錄分析來看,從去年10月樓市調整以來,開發商現金流不足現象,就已逐漸暴露出來;但開發商仍以較高的利率,從國內外的私人投資者吸引了資金。為了籌集現金,國內大牌明星房地產開發商萬科、恆大等都在競相降價銷售,明顯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價已陷入下降趨勢,尤其是同比下降較多的三個城市是深圳、廣州與惠州。中國政府機構在16日表示,8月追蹤70個城市的房價指數首度較前月下滑,上海地區下跌了0.2%。目前,中國各地房價下跌現象越來越普遍,房地產投資進一步萎縮。
此外,曾踴躍投資上海房地產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卻要拋售部份最頂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產基金將兩棟上海豪宅標售,包括新天地超過100間的商務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興趣買下上海最高樓--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樓層,而後也作罷。結合美國的「經濟危機」來看,大摩標售中國房地產有可能是為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做准備,它可能也預示著部分外資開始准備撤出中國房地產市場,這將對本在嚴冬中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先是開發商面臨償付能力危機,其後是實力不濟的房地產開發商倒閉,進而殃及國內銀行。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鋼市的影響
就以剛剛發生的金融事件來說,美聯儲、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統注入超過1800億美元的資金,以緩解流動性不足。然而緩解畢竟只是緩解,危機已經發生,其對世界經濟的消極影響卻正在擴大化。以房地產為首的各行各業都面臨著生產和需求的下滑,對鋼材需求將會出現極大的萎縮。
統計顯示,作為全球第一大鋼材生產國和鋼材出口國,2006年中國的鋼材出口量達到了4300萬噸,2007年達到了6264萬噸,而2008年1-8月份,鋼材出口4184萬噸,同比減少325萬噸,下降7.2%。一旦鋼材出口受到世界鋼材需求極具萎縮影響,必將會把中國國內鋼材產能「供過於求」的程度推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屆時國內鋼材行業將會面臨一個長期的下滑局面。
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鋼材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打擊出口,在中國加入WTO以後,中國的經濟也越來越全球化。世界經濟的衰退,也必將極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今年上半年,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政府的政策是收緊貨幣流動性。而在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抑製作用越來越大的的時候,政府又開始逐漸放寬貨幣政策。
幾乎是在美國三大投資銀行一個被收購,一個宣告破產,另一個則出現破產告急,引起美國政府800億美元的注資同時,國內央行的「加息行動」終於因勢而變。9月15日, 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貸款基準利率按照短期多調、長期少調的原則作相應調整,存款基準利率保持不變。9月25日起,除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暫不下調外,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汶川地震重災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下調2個百分點。
與以往一樣,政府政策的調整隻是因應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動是為了防止經濟過熱,此次降息將是為了防止經濟出現衰退。短短半年的時間,政策變化的如此明顯,可見中央已經預感到此次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巨大影響。
所以筆者斷言,既然此次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巨大,而中央需要通過數次上調兩率才能一直經濟過熱的發生,那麼也必將需要數次下調,才能度過愈演愈烈的經濟危機。
對於中國國內鋼材的生產、銷售和需求來說,「兩率」的下調無疑是一件利好。但由於下游房產、家電、機械製造等等鋼材需求行業的萎靡,「兩率」的下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眾所周知,近期全國各地的房地產價格都出現了明顯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時間內恢復市場信心,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中國國內無論是開發商、炒房客,還是購房百姓,都會對房產投資再三審慎。那些整天嚷嚷著救市的開發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繼續追加投資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很有可能造成中國房地產業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低迷。
除了房地產行業以外,中國的出口型經濟也會受到相當嚴重的影響。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國的「出口拉動型」經濟轉變為「內需拉動型」經濟,但畢竟目前中國是「出口拉動型」經濟。可以預見到,如果目前國際正在發生的經濟危機真的演變成1923年的「大蕭條」,那些以出口為主中國企業必將受到沉重打擊。
我們都知道,鋼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業,幾個主要行業的萎縮對鋼材需求的影響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筆者認為,在國際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之下,中國鋼鐵業將會面臨一到兩年的蕭條時期。
●美國經濟危機對中國航運業的影響
航運業整體為周期性行業,近些年航運市場高點使得船東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訂單,即使不考慮需求下降,都足以讓航運業進入下行周期,而基於中金宏觀組對中國和全球經濟未來更加看淡,我們認為航運市場的盛宴已經過去,08年將為周期的頂點。干散貨市場:由於訂單量巨大,將面臨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預計09-10年平均BDI為5000和3000點。油輪市場:未來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會有所反彈,成品油輪運價下行幅度將略好於原油輪。集運市場:在09年將繼續低迷,2010年是否能夠走出低谷尚取決於歐美經濟走勢。給予航運股整體「跑輸大盤」評級,未來建議「迴避強周期,區間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節性旺季帶來股價反彈將是出貨機會。我們將中國遠洋、長航油運、中海發展和中海集運盈利預測不同程度下調,同時將中海發展和中遠航運評級從「推薦」下調至「審慎推薦」,中國遠洋和長航油運評級分別從「推薦」和「審慎推薦」下調至「中性」。
Ⅸ 肯尼迪執政期間美國社會背景!最好是英文的,不過實在沒英文的,中文也行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阿波羅登月計劃」
1959年,美國提出了「奔月」的設想,即「阿波羅登月計劃」。1961年5月,美國總統肯尼迪批准了「阿波羅」計劃。
在1961年4月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飛出了地球的43天之後,美國總統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國要在10年內,把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使他重新返回地面。」這就是著名的「阿波羅計劃」。
阿波羅計劃主要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水星計劃」,即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以測試人在太空中的活動能力。這項計劃很快就成功了。1963年5月15日「水星1號」載人發射,飛行了34小時,繞地球21圈,宣告「水星計劃」結束。
第二步,是「雙子星座計劃」。這個計劃有二個目的,一是測試人在太空中長時間停留可能引起的生理問題,一是將兩個航天器在太空中對接,從而奠定登月技術的基礎。該項計劃實施得也比較順利。1965年,「雙子星座3號」飛船做了變軌實驗;同年,「雙子星座7號」和「雙子星座6號」做了太空會合實驗,雙子星座號在太空中飛行了14天,宇航員的身體安然無恙。
第三步,是「土星計劃」,即製造能將載人飛船送出地球進入月球軌道的大動力火箭,最終完成登月計劃。1965年4月,在馮·布朗領導下,研製出了「土星5號」火箭,它總長85米,豎起來有30層樓那麼高,其第一級推力達3 500噸。「土星5號」是「阿波羅計劃」中最關鍵的一環,它的出現標志著在運載火箭技術方面,美國已經超過了蘇聯。「阿波羅計劃」終於可以實施了。
阿波羅飛船由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三部分組成。指令艙是飛船的核心部分,而且最終由它將宇航員送回地球;服務艙主要裝燃料和宇航員的生活資料,包括氧氣、食物和水;登月艙在登月時與母艙分離,宇航員由此登月。
在美國宇航局組織下,動員了2萬多家廠商,120多個高等院校和科研所,400多萬人參加,開發項目1 300多個,共耗資250億美元,歷時9年,整個系統共使用300多萬個零部件。1967年,因火箭發射台起火,3名宇航員死亡。
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969年7月21日4時17分40秒,「阿波羅」在月面上「靜海」西南部安全降落。阿姆斯特朗率先走出登月艙,一步一步走下了階梯,在月球上留下了我們地球人的第一個腳印,他興奮地說:「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講只是一小步,而對整個人類卻是一次飛躍。」奧爾德林緊跟其後也踏上了月球,他們在月球上微弱的引力下一跳一跳地走動,「這是一個荒涼冷寂的世界,沒有生命,沒有一些綠色,故鄉地球像一個明亮的圓盤懸托在月球上林立的高山叢中。」他們倆將一塊特製的金屬牌豎立在月球地面上,並默念:「公元1969年7月,來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我們為和平而來。」金屬牌下放置了5位遇難宇航員的金質像章。他們在月球上逗留兩個半小時,並將月球的電視照片送回地球,安放了3種科學實驗儀器,採集了約五十千克月球上的石塊和土壤標本。按計劃,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兩人駕駛「登月艙」離開了月球,與在空中等候的柯林斯駕駛的「哥倫比亞號」指令艙會合,並開始返回地球。24日,指令艙重新進入大氣層,安全降落在太平洋上,「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了。
自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之後,美國又相繼進行了6次登月飛行(阿波羅12號、13號、14號、15號、16號和17號),除了13號外,其他都獲得了成功。前後共有12名宇航員在月球上作了較久的停留(總計302小時),利用「月球車」進行較遠的探索,並搜集了365.9千克月球岩石和土壤標本。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執行了該計劃中最後一次飛行。此後,人類又向著新目標邁進。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面臨的經濟難題
1969年1月,共和黨人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此時美國的經濟和政治處於轉折時期。由於越南戰爭耗資巨大,加上長期赤字財政的後果開始顯露,美國的國際收支惡化,通貨膨脹不斷加重,美元危機由此出現。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9世紀末以來的第一次外貿逆差,由於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不斷上升,不少國家的政府將大量的美元資產兌換成黃金,西方金融市場的投機商們乘機興風作浪,拋出美元,購進黃金和正在升值的西德馬克。1971年8月,為應付西方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西德馬克所引起的美元危機,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挽救對外收支的困難局面,以及為對付國內的通貨膨脹,美國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並且對工業產品的進口徵收10%的附加稅,這等於使作為外匯的美元貶值。當年12月,通過華盛頓貨幣協定,美元正式貶值7.8%,美國官方維持的黃金比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每盎司38美元。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國再度宣布美元貶值10%,3月西歐各國對美國實行浮動匯率。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削減石油輸出量,造成油價飛漲,形成所謂的石油危機。石油危機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為價格便宜的石油是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價大幅度上漲,就立即打亂了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節奏,乃至引發經濟危機。
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首先從英國開始。接著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和加拿大也先後被捲入。從1973年開始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具有一系列明顯的特徵。首先,與戰後曾經出現過的危機或經濟衰退相比,在這次危機中西方各國的生產下降幅度更大、持續時間更長。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8.1%,其中美國的汽車工業下降最甚,下降幅度達到32%。其次,股市跌幅大,企業破產嚴重。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英國的股市下跌更為嚴重,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了72%,甚至超過了30年代大危機的幅度。第三,這次危機所造成的失業人數創戰後最高紀錄。危機最嚴重的1975年,西方發達國家的每月平均失業總人數達1 448萬人,特別引人注意的是,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第四,危機造成了絕大部分西方國家出現巨額國際收支逆差,並且使國際貿易狀況惡化。由於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上升,西方國家除聯邦德國外,都因為石油付款大增而產生國際收支逆差,逆差的總額共達392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保持國際收支順差的日本,也出現了52億美元的逆差。與此同時,世界貿易的總額在1975年減少了6%。
然而,這次由石油危機所引發的經濟危機除了有上述幾方面的特徵外,還有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這次危機造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所謂「滯脹」,是指7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現象。一方面,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僅為60年代的一半,尤其是在危機之後,經濟回升極其緩慢,出現長時期的蕭條而遲遲不進入繁榮。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卻與蕭條共存。本來根據凱恩斯經濟學理論,通貨膨脹應該是刺激經濟增長、治癒蕭條和衰退的「良方」,然而到了70年代這一「良方」失靈了。在危機期間,西方各國的通貨膨脹率大大提高,其中英國為最,達到24%。危機過後各發達國家的通脹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國的通脹率甚至還不斷上升,1979年消費物價上漲年率達到13.2%。即使通脹率比較低的德國,消費物價的上升指數也達到5.1%。由於70年代的通貨膨脹持續時間長,幅度大,由於擔心引起更為嚴重的通脹,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難繼續使用國家干預刺激經濟的手段,由此也就更難走出經濟蕭條。
70年代的「滯脹」使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企業開工不足,固定資本投資不振,生產停滯嚴重。這一切又造成了失業率居高不下。1975年危機過去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人數仍在1 700萬人以上。在西歐,失業的人口甚至還不斷增加,1975年西歐失業人口為520萬,而到了1978年則增加到710萬人。大量的失業加劇了西方社會的不穩定。
里根的「經濟復興計劃」及其實施
在1980年11月美國的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里根以壓倒多數獲勝,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國發表的電視國情演講中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長達300頁,其主要內容為:壓縮聯邦開支,大幅度降低個人和企業的稅率,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所設置的各種規章條例,制訂穩定貨幣的政策等。很明顯,這項計劃的理論基礎來自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學說。該計劃的推出標志著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大轉變,即從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性膨脹政策向自由放任性緊縮政策轉變。從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歷屆政府都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實行大政府、高稅收、多規章、大開支的政府幹預經濟政策。里根上台後,美國政府開始根據他的「經濟復興計劃」,運用與凱恩斯主義不同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理論,實行小政府、低稅收、少規章、小開支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里根強調,只有通過減稅,放鬆管制,才能提高自由企業在自由市場中的經濟性,才能以此來打破美國經濟的停滯局面,恢復美國經濟的增長能力。
總之,里根政府「經濟復興計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這些來自於供應學派和貨幣主義的經濟復興原則被人們稱為「里根經濟學」。
根據「里根經濟學」所制訂的「經濟復興計劃」,里根政府把1982年度預算砍去414億美元,1986年度砍去958億美元。砍去預算後,被削減的項目涉及范圍很廣,從失業補助金到鐵路、郵政的津貼等,不一而足。但是里根政府並沒有削減國防開支。為了與蘇聯爭霸,里根政府甚至增加了軍費,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制訂和推行「星球大戰計劃」。在大砍預算的同時,里根政府推出減稅和加速設備折舊以及減少行政規章等方案,1981年7月,里根的減稅方案在國會通過,聯邦政府稅收在1982年度就將減少539億美元,而到1985年度就將減少1 000億美元以上。作為政府放鬆管制、減少規章限制的第一步,里根政府解除了對石油價格的管制。
里根政府的一系列經濟政策,並未如里根所認為的那樣能夠迅速解決美國的經濟衰退。在里根上台後的第一二年,美國的經濟依然在衰退之中而沒有回升,財政赤字仍然十分嚴重,尤其是失業率高達9.8%,創戰後最高紀錄。然而,轉機還是出現了。1983年美國的經濟開始大幅度回升,當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6.2%,1984年達7%。雖然1985年美國經濟增長水平又降了下來,只有3%,但是直到1989年裡根將要離任時,美國的經濟增長沒有停止。在1989年1月的經濟報告中,里根宣稱:「今天,世界彷彿再生。那些懷疑美國人民決心和經濟復甦能力的人們不再懷疑了。歷史潮流向我們走來,而一些懷疑論者曾認為這種潮流遠離了西方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事業自由的理想,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通過減少稅收和減少官僚政府的干預,我們調動了普通美國人的創造力,預示了一個空前的和平繁榮時期的到來。」
雖然里根政府運用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經濟政策促使美國經濟走出「滯脹」而出現巨大的回升,但是,里根政府卻沒有能夠削減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由於赤字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大舉借債,美國國債的總額由此而飈升。里根曾嚴厲地批評過他的前任政府實行高赤字,並認為這樣做是「為了目前暫時的方便,而把我們的未來以及我們子女的未來抵押出去」。可是,里根沒有料到,因為減稅和不斷地擴大軍費開支,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增加最大的,恰恰是在他的執政年代。卡特政府時期的美國國債為9 000多億美元,可是到里根政府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的國債已突破了2萬億美元。這是對「里根經濟學」的一個諷刺,也給里根後的美國經濟造成了相當的負面影響。盡管如此,就解決美國經濟的「滯脹」而言,「里根經濟學」還是有其正面作用的。
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的出現及其原因
20世紀進入90年代後,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現象,即世界經濟的網路化、數字化以及以此為推動力的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的網路化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是微觀層面的含義,這就是全世界的公司企業不論大小都從90年代起走向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發展業務,加強聯系,擴大市場。網路經濟逐漸形成規模。自從便捷的瀏覽器在電腦上得到廣泛運用之後,網際網路便對世界市場經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網際網路不僅把企業與用戶之間的買賣關系更為有效、更為廣泛、更為快速地聯系起來,而且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能在很大程度上把世界各地的公司企業相互聯系起來。這種嶄新的企業與客戶、公司與公司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某種具有超級效率的現代電子化世界市場,而世界市場的這種因高新科技發展而發生的變化,必然促使更多的、甚至所有的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的公司企業盡快地上網,成為電子網路世界市場中的一員。由網際網路的廣泛運用而產生的網路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加速發展無疑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網路經濟不僅提高公司企業的效率,而且加強了世界市場的深層次整合,建立起更加廣泛的世界市場的競爭機制。
世界經濟網路化的第二個層面的含義在宏觀層面上,這就是世界經濟在資本流動、勞動力市場、信息傳送、原料提供、管理和組織等方面越來越相互依賴而構成網路。在這個世界經濟的網路中,信貸資本的籌集、發放和使用日益集中化,世界金融市場對全球性生產的影響日益增大;知識結構與專家系統的作用即今天我們經常談論的知識經濟的作用日益增強;跨國公司和跨國經營者階層日益發展。世界經濟這一層面的網路化把世界各國的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同時也加速了生產、服務在世界范圍內的轉移。即生產轉移至成本最低的地區,企業的各部分業務活動遷移到世界各地的許多生產基地上,而對企業的協調則集中到全球的國際性大都市,這些大都市正在發展成極其專門化的服務中心。世界經濟在宏觀層面上如此網路化的發展,為全球的經濟增長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在世界經濟不斷網路化的同時,世界經濟數字化的發展也十分迅速。世界經濟的數字化就是目前已很為世界各國政界、科技界、經濟界所關注的「數字地球」對世界經濟的直接影響。「數字地球」實際上是人類認識地球的新階段。通過功能強大的電腦網路、完整高效的衛星遙感技術、超高能量的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在新的世紀里,人類能夠融匯全球的各種自然資源與環境的變化、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兼容從宇宙空間和地球深部測得的地球生物、化學、物理等數據,建立起新的巨型地理信息系統,在現實的地球之外再建造一個「數字地球」。在「數字地球」的建立過程中,世界經濟就會不斷地向數字化方向發展,並且為「數字地球」計劃而推動。比如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經濟就是得益於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在新的世紀里美國將通過「數字地球」繼續佔領信息產業的制高點,推動經濟不斷發展。隨著「數字地球」的建成,世界經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數字化經濟,因為有了「數字地球」,任何的經濟決策、經濟行為都將與聯網電腦屏幕上的世界各地三維形象和各種數據相關聯,世界經濟的發展將因此而更為科學、更為快速、更為有效。
世界經濟的網路化和數字化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世界市場的整合因此不斷加深,世界經濟的發展空間也不斷地擴大,這一切對處於世界經濟核心地區的美國與歐盟的影響巨大。美國的「新經濟」與歐洲聯盟的歐元就是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網路化和數字化環境中產生的。
到2000年3月,一個新的紀錄在美國經濟史上產生,這就是美國經濟連續107個月保持增長。美國經濟在20世紀最後10年內的持續增長為美國政府最終平衡財政預算,解決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始終難以解決的巨額財政赤字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也為普通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據統計,1997~1998年,美國中等收入家庭的年收入增長了3.5%,達到了38 885美元的歷史最高點。雖然美國黑人中等收入家庭沒有在同期增加年收入,依然為25 400美元,但是拉丁裔美國家庭的年收入卻有很大的增長,即從1997年的27 043美元增長至1998年的28 330美元,增幅達4.8%。此外,美國貧困線以下的家庭(年收入低於16 530美元的有兩個孩子的四口之家)也因為美國經濟連續幾年的增長而有所減少,這些家庭佔全部美國家庭的比例從1997年的13.3%下降到1998年的12.7%。盡管如此,美國的貧富懸殊卻依然存在。根據美國統計局最新的權威調查報告,雖然美國經濟增長力度很大,但是美國國內的收入不平等卻沒有改觀。統計數字表明,在美國社會頂層的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在1993年佔美國國民總收入的48.9%,而到1998年,即在美國經濟連續增長了7個年頭之後,這一數字也增長到49.2%。然而居於美國社會底層的20%的藍領工人則似乎沒有從經濟增長中得到好處,因為他們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沒有改變,依然為3.6%。實際上,上述的數字在相當程度上表明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在拉大。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Oct 9th,1999.
Ⅹ 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英語作文 150詞
這棵榕樹枝乾的數目不可計數,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裡,一部分樹內枝垂容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棵大樹橫卧在水面上,不仔細看,還以為這是一片榕樹林呢!當年 巴金爺爺的眼睛就被騙了,他以為有許多株榕樹呢!
現在正是榕樹的茂盛的時期,那翠綠的葉子,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層層疊疊不留一點縫隙。在陽光的照耀下,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凡是經過這里的人無不贊嘆不已。晚上,靜靜的河水把我帶入甜蜜的夢鄉;早晨,歡快的河水把我輕輕的喚醒。在這里,我又不擔心被人抓走,又有充足的食物和水,生活賽活神仙。
哦!忘了告訴你,早晨是這里最熱鬧的時候,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引吭高歌,有的凌空盤旋,有的在撲楞翅膀、梳理羽毛……用鳥的世界、鳥的海洋來形容是最貼切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