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體系是怎樣演變的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及今後的發展趨勢,是我們了解現實世界的一個依據,從美國稱霸世界經濟的單極世界走向多極,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質的改變。 戰後初期美國之所以能夠稱霸世界經濟領域,並在資本主義世界占據了經濟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國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格局,與美國當時擁有的雄厚經濟實力和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優勢地位分不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世界主要經濟力量的對比態勢是:德、意、日三國戰敗,英、法等戰勝國遭受戰爭的嚴重破壞,經濟十分虛弱。只有美國利用戰爭擴展了自己的經濟實力,在工業生產、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領域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美國正是憑借自己在世界經濟中突出的優勢地位,確立了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國獨霸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格局。同樣,正是由於戰後世界上出現了另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即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迅速恢復與發展,成為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相抗衡的力量,所以美國未能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其獨霸世界經濟領域的夢想。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世界經濟領域力量對比的這種態勢,決定了當時世界經濟格局中美國獨霸資本主義世界並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特點。 同樣,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轉向多極與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實力的下降和多種經濟力量的迅速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一方面是西歐、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實力地位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是美國的經濟地位相對削弱。隨著西歐、日本的經濟增長,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逐步形成了美、歐、日三足鼎立之勢。當時世界經濟格局中多種力量的發展還表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成長壯大,正是由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決定的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促使世界經濟格局從單個國家擁有經濟霸權的時代轉向多極,西歐、日本、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三大經濟中心,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得到較快發展。 而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以石油為武器反對國際經濟舊秩序的斗爭,打亂了舊的國際貿易價格體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因此受到沖擊。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劇烈反抗使那些實力迅速增長但國內資源貧乏、嚴重依賴進口的西方發達國家從自身經濟安全利益出發,挑戰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美日歐之間在貿易、金融、投資領域的矛盾和斗爭日益尖銳,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70年代的經濟動盪和調整過程中,世界經濟格局開始走向多極。
『貳』 世界哪四大經濟發展階段
一個不容易跨越的門檻在人類的經濟發展史中,投資導向階段很早就出現了。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的國際性流動,也不是今天特有的現象。比如說,19世紀時,德國產業就有計劃地進口英、法等國家的技術,並吸納它們的工程師以提升德國的產業水平。同時崛起的美國經濟,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投資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普遍,想要進入投資導向階段的困難減低了,原因是全球市場對技術、材料和資金的需求比以往更大,各國也開始採取更積極的產業政策。
投資導向階段也是多數經濟體經濟發展的門檻,能成功跨越的並不多。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成功的例子不外乎日本與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西班牙和巴西本來有機會成功,但是它們被各自的缺點限制住了;這些國家和地區中,有些缺乏強有力的本地企業,或沒有內化的產品和工藝流程,或企業對主導國際銷售渠道的誠心不足,或缺少充分且進步的生產要素,或內部競爭不夠激烈等。邁向此一階段的過程中,究竟有多少陷阱,本書在討論政府政策(第12章)時,有更詳細的分析說明。這里想要強調的是,並不是所有朝這個階段邁進的國家都能成功。
階段三:創新導向
當國家進入創新導向階段時,許多產業已出現完整的鑽石體系。如圖10-4所示,在這個階段中,鑽石體系的所有關鍵要素不但發揮自己的功能,而且交互作用的效應也最強。
呈現銳不可當的競爭力?當國家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各種產業和產業環節中的競爭開始深化與擴大,代表這個國家的特殊環境與歷史文化傳統特色,也在特定產業與產業環節中出現。由於個人收入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對便利的需求增強、國內競爭激烈,消費者的需求也更加講究了。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也以自己強勁的競爭實力,影響著相關企業與國內客戶的精緻化。許多產業因為蓬勃出現的新企業而加速改善和創新的步伐,重要的產業集群開始出現世界級的支持性產業,具有競爭力的新產業也由相關產業中產生。
產業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依賴生產要素而形成競爭優勢的情形越來越少,許多產業也在升級過程中,擺脫了生產成本與幣值匯率的威脅。產業雖然沒有生產要素優勢,但能在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創新,產品與製造技術也不斷往前推進。大環境中,更高級的基礎建設、研究機構與更具水平的大學體系也在形成中。這些新機制不但保持自我強化狀態並創造高級而專業化生產要素,同時也與特定產業形成聯系,營造出銳不可當的氣勢。鑽石體系正在產業與產業集群中發揮自我強化功能。
這個階段被稱為創新導向階段,原因是企業除了改善國外技術和生產方式外,本身也有創造力的表現。本土企業在產品、工藝流程、市場營銷和其他競爭方向上已經接近卓越的程度。同時,如果有相關產業的支持,本國有利的需求條件、堅強的供應商產業基礎、專業化生產要素,可以讓企業持續創新,它們的創新能力又形成其他新產業出現的原動力。
投資國外的階段?當國家經濟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企業會轉戰國際市場的差異化產業環節。它們的競爭雖然離不開成本,但競爭方向卻從生產成本轉至生產率上,因為它們更強調先進與高級的技術表現。同時,企業也開始逐步撤出價格競爭或比較簡單的領域,並將這些領域讓給其他國家。
這個階段的企業除了有自己的全球化戰略並逐步鋪設國際營銷與服務網路之外,還搭配已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活動,並採取國外設廠的製造方式以降低成本,並加強對當地市場的影響。這些企業活動顯示出創新導向階段就是投資國外的階段,而這些表現與鑽石體系功能的充分發揮有很大的關聯。
垂直深化發展
當國家進入創新導向階段時,國內產業可以朝好幾個方向發展。當一些率先進入這個階段的產業發展出高層次競爭優勢時,這些競爭優勢也在發展過程中擴散到其他相關產業。就這個方面來說,產業集群會以垂直深化的方向發展。下游產業的產品競爭力會帶動上游、供應產業(包含機械設備業);同樣的活動也可能是由上游延伸到下游。這種情況最初只在國內進行,然而只要經濟體系健全,很快就會擴張到全球競爭。垂直深化的產業集群也許是由生產要素導向或是投資導向形成,而一旦出現深化現象,即代表這個國家的經濟已具有基本的創新能
『叄』 簡要論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過程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概念: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資本主義政治體系、資本主義經濟體系、資本主義殖民體系三個方面。
1500年前後,新航路的開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區的封閉狀態,逐漸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1)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工業革命前)
通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原則
時間:17~18世紀
地點:西歐、北美
代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北美獨立戰爭、拉美獨立運動等。
結果: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頒布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文件(拿破崙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雖沒有建立完整的資本主義制度,但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若干原則。資本主義社會政治體系開始形成。
(2)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這是資本主義形成世界體系的最重要標志。
時間:19世紀中期。
地點:歐洲、亞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歐洲革命、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內戰)。
改革——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
統一——1870年義大利完成統一、1871年德意志完成統一。
結果: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斗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3)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定型
時間: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形式:資本主義民主議會制度取代封建專制制度;資本主義政黨制度異常活躍,自由競選,勝者執政。
代表:英法美————政黨政治、公民自由、民主代議制。
德日俄————專制主義、軍國主義、君主立憲制。
(1)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工業革命前)
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為殖民擴張創造了條件,世界逐漸從分散走向緊密聯系的整體
(2)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
工業革命開始後,資本主義力量壯大起來。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進入自由竟爭時期(自由竟爭主義是工業革命的產物,代表了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
19世紀中期,各國通過革命或改革,工業資產階級陸續掌握了政權,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逐漸得以實施。此階段,資本主義列強通過對全世界的侵略擴張為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取得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廉價原料,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亞、非、拉美的侵略沖擊了這些地區落後的社會經濟體制,把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如資本主義市場,成為其經濟附庸,同時傳播了新興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促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初步形成。
(3)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定型:
生產關系的調整,壟斷組織出現;工業生產發展以科技為先導,科學技術與私人資本密切結合;激烈競爭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
(1)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工業革命前)
早期的殖民侵略
原因: 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新航路的開辟
西方各國的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並不斷擴大,經過爭奪,英國在18世紀中期確立了殖民霸權,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歐洲的殖地帝國對殖民地進行血腥掠奪,是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2)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
資本主義列強掀起對全球的擴張與爭奪,征服大批亞、非、拉國家和地區,世界范圍內聯系密切,東方從屬於西方。
(3)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19世紀晚期,出現了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高潮,開拓市場,資本輸出成為掠奪的主要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市場體系)最終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控制奴役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形成原因:1. 資本主義具有開放和擴張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為活動舞台。向世界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2. 工業革命的推動,列強要求進一步擴大各自控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進一步加快資本輸出的步伐。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上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部分,世界連成一個整體。
評價:
(1) 對外擴張,奪取了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原料產地,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其形成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增長,世界貿易總額的提高,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2) 列強對亞、非、拉美等地的掠奪,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3) 客觀上沖擊這些地區相對滯後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促使那裡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
(1)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與世界經濟的發展關系:關系(相互作用):
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根源於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
②世界經濟力量結構的多極化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兩極政治格局的解體加強了世界經濟多極化。
說明:經濟決定政治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與全球一體化形成的原因和表現是什麼?二者是何關系?
原因: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
表現:①區域集團化(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
②一體化(國際組織的建立、國際貿易的大幅度增長,把世界各國經濟有機地聯系起來、生產的國際化程度大大加深,跨國公司遍及世界各地、經濟管理制度的國際化等)
關系:對立統一
(3)中國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及中國應採取何種對策
①機遇:A、兩極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勢的緩和,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 B、在多極格局中, 中國對國際戰略平衡的影響,已比過去增強, 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別是在亞太地區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合作體系,沒有中國的參與是不可能實現的。
②挑戰:A、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保護主義盛行,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激烈的競爭 B、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也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制約 C、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推行一種新的強權政治,施加種種壓力,企圖迫使中國放棄社會主義。
③對策:A、堅持獨立自主、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B、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來的不利影響,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盡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肆』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歷程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即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歷程可概括為四個階段:1、新航路開辟,開始打破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世界日益走向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2、新航路開辟後,西歐國家開始對外殖民擴張,在客觀上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世界市場得到拓展。3、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國家迫切要求開拓海外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於是加快殖民擴展的步伐,在亞非拉廣大地區建立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這些地區傾銷商品,收購原料,擴大了世界貿易范圍,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壟斷組織的產生,推動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世界幾乎瓜分完畢,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完全形成,即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伍』 概述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原因,過程,意義和影響。
原因:1.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日的來臨,防止戰爭悲劇重演、規劃戰後世界秩序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許多有識之士主張建立有效的機制,以穩定世界經濟。
2.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沖擊了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戰爭結束後,德、意、日戰敗國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國內經濟百廢待舉;英、法等戰勝國「贏得了戰爭,輸盡了財富」,實力大為削弱;惟獨美國的經濟實力在戰爭中大為膨脹起來。美國不僅在工業生產上占壓倒優勢,而且在國際貿易和金融方面也確立了統治地位,成為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3.經濟實力的急劇膨脹使美國企圖按照自己的意志規劃戰後的世界經濟藍圖,確立在世界經濟中的霸主地位。
過程:1.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正式成立。
3.1947年,關貿總協定簽訂,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意義影響:1.美國擁有特殊地位,有利於美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有利於美國商品輸出。
2.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世界和平。
3.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反映了二戰後世界經濟向著體系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陸』 簡略分析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歷程與世界經濟體系的關系
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受到了世界經濟體系的深刻影響。兩次工業革命專使西方工業文明屬崛起,而此時的中國依然是典型的農業文明,所以中國的近代化歷程烙上了深深地殖民化的印記。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近代化離不開西方的工業化,離不開當時的世界經濟體系。
『柒』 試分析世界經濟格局三個主要演變階段形成的原因和每個階段的特
1.第一階段,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階段
2.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二,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第三,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日本、西歐的經濟發展比美國快,美、日、歐各國的經濟實力消長明顯。
3.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正朝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統一市場、亞太經濟貿易區這三大地區集團化方向發展。
三、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1. 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
2.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競爭不斷加劇。
3.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4.各國經濟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5.人口、糧食、能源、水資源、生態環境等一些全球性經濟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6. 國家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7.世界各國不斷調整經濟結構。
8.跨國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捌』 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的發展過程
資本主義經濟自產抄生以來,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五百多年的時間里,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經濟處在明顯的發展與變遷之中。不僅如此,正如整人類歷史具有加速發展的總特點一樣,資本主義經濟自身似乎也具有不斷加速發展的趨勢。到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就已經使當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驚嘆:資產階段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原創部分:我想應該是自美國經濟危機後產生的歷史變革後所形成的,政府對經濟的扶持等。
『玖』 簡述世界經濟的形成與發展的概況
一、知識體系
本課作為《經濟常識》的最後一課,主要講述在世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以及相關內容,特別強調了我國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它是經濟四個環節中交換環節的補充和延伸,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容前後呼應,並與經濟的其他三個環節共同構成了經濟常識各課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本課的學習要求突出體現了學習經濟常識應具有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辯證地、歷史地觀察、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以及政治課學習中的遷移能力。
本課考點為:1、當代世界市場 2、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3、經濟全球化 4、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 5、世界市場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6、外匯與匯率
二、重點難點
1.世界市場與國內市場的主要區別和聯系
區別:
1)產生的時間不同:國內市場產生於原始社會第一個社會大分工時期,隨著商品交換的出現而出現;國際市場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形成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形成和發展。各國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使商品和勞務交換關系突破國界擴大到世界范圍。
2)活動的范圍不同:國內市場主要在國內進行;國際市場則不同,主要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進行。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但並不是各國國內市場的簡單相加。因為各國的商品和勞務交換相當大的部分仍然在國內市場進行,而不進入世界市場。
3)市場的主體不同:由於世界市場的活動范圍超越了一國國界,市場活動的主體是不同國家的法人和自然人,其中包括各個國家主權政府,它們往往以各種方式干預國際競爭格局,由於各國經濟實力的差異,在世界市場上就會出現不等價交換的壟斷價格。
聯系:
首先,世界市場是國內市場在范圍上的延伸。其次,可以說國內市場的形成是國際市場形成的前提。再次,也可以說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因為各國國內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突破國界建立世界市場,這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和國際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
2.國際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首先,從國際市場的形成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世界市場的萌芽階段。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東西方新航路開辟,以及資本的原始積累,商品交換超出了一國的范圍,發展成為國際性的商品交換,出現了世界市場的萌芽。
第二階段為世界市場的形成階段。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70年代,在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先後發生的產業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些國家的統治地位,使資本主義機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巨大生產力所帶來的大量產品,需要日益擴大的銷售市場;所消費的大量原料與糧食,需要日益擴大的供給來源,從而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加強了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使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
第三階段為國際市場迅速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國際分工進一步擴大,使當代世界市場迅速發展,並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其次,從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同三次科技革命有著密切聯系。
3、當代世界市場的特點
商品結構的復雜化、區域集團化趨勢的加強,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方式的多樣化,市場競爭的激烈化。
4、對貨幣貶值的具體分析
1) 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首先對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商品的價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購買力相應提高,貶值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其次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2) 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有利於本國企業「走出去」;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是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二是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漸擴大到所有商品,引起全社會供求不平衡,甚至導致通貨膨脹。
3)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收進貶值貨幣的一方會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主要工業國的匯率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家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影響。
三、典型練習分析
例1(單選題)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了統治地位
B. 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
C. 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
D. 產業革命的勝利和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世界市場形成和發展」。世界市場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世界市場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了統治地位後才最終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就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來說,則是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分工的發展。因為社會生產力提高,生產出了大量商品,才有可能建立世界市場,而國際分工的發展又有必要建立世界市場。所以,該題答案中題肢C才是正確答案,題肢ABD講的不是根本原因,因而不選。所謂「根本原因」是指事物發展的來源或最重要、最主要的原因。
例2(單選題)1999年1月13日,巴西總統卡多佐突然宣布:巴西中央銀行行長已經換人,緊接著,新任央行行長洛佩斯宣布:巴西貨幣雷亞爾貶值8.5%。在亞洲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蔓延,新一輪金融危機再次拉開序幕,世界經濟處於十字路口的形勢下,而中國卻緊守營盤,嚴正承諾:人民幣絕不貶值。我國政府承諾的根據,不正確的是( )
A. 我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為這一承諾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B. 這一承諾對我國經濟發展更為有利
C. 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中所佔比重較小
D. 人民幣貶值會減少外資流入,制約我國經濟增長速度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有:我國對外經濟關系、外匯與匯率、人民幣與通貨膨脹等。我國人民幣不貶值,首先,是我們的「硬體」過關:幾年來,我國一直保持著低通脹高增長的好局面,經濟運行態勢良好,這為人民幣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人民幣並非可自由兌換貨幣,沒有來自國際金融市場的拋售壓力。最後,目前人民幣貶值對中國危害更大,因為貶值會減緩外資流入,加劇外匯流出,這將制約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還直接影響國際收支平衡,有可能造成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再度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使政局不穩定。可見,我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不以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中的比重為根據,所以C為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