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字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
http://..com/question/41386245.html
簡化字是指原來結構復雜,筆畫多,後來人們在運用中,人們對它進行了改造、簡化,由此而產生的筆畫筆畫、結構簡單的漢字,就是簡化繁體字,取代繁體字的、筆畫結構簡單的漢字。繁體字就是筆畫結構復雜,被簡化字取代,現在在一般場合已經不使用的那些漢字。例如「據、懼、婁、郁、龜、灶、滅」是簡化字,而與這些字相應的「據、懼、樓、郁、龜、灶、滅」是繁體字,這些繁體字今天在我們日常文字工作中已經被簡化字取代,不再使用,是現代漢字規范化的對象。
簡化字和和繁體字相對而言的,是互相對待的一組概念,沒有一方,就沒有另一方,沒有繁體字,就沒有簡化字,沒有簡化字,也無所謂繁體字了。因此簡化字不一定就是結構簡單的漢字,有些漢字,從產生之初至今就是那樣簡單,沒有相應的繁體字,它們不能稱之為簡化字,例如「人、一、二、十、上、下、旦、手、寸、工、戈」等。筆畫結構復雜的漢字也不一定就是繁體字,繁體字的內涵不是指筆畫結構復雜的漢字,而是特指為簡化字取代了的,已經停止使用的那些筆畫結構復雜的漢字,例如「鷦、鷯、躥、爨、饢、鏊、疆、鼙、鬻、冀」等漢字結構都十分復雜,但不能稱之為繁體字。所以不能簡單地把簡化字理解為筆畫結構簡單的漢字,也不能簡單地把繁體字理解為筆畫結構復雜的漢字。
簡化字與漢字是相生相伴的,是漢字發展的歷史產物,是事物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字,有的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出現,據有關方面統計,有30%的簡化字源自先秦兩漢,截至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布,絕大多數簡化字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就存在了。「漢字自它出生之日起,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發展演變,包括字的新生和死亡、使用范圍的調整、字形及其結構的變化、筆畫所簡省和增繁,等等。字的使用情況的變化和吐故納新運動,是為了適應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字形演變和筆畫的簡省與書寫條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是人類在使用語言與文字過程中力求經濟省力的原則的體現。」①可以這樣說,只要有漢字,只要漢字還在使用,漢字就會有發展,就會有簡化,就會不斷地有新的簡化字產生出來。
古代的漢字屬於表意性文字,字形結構的標音表義傾向,使得漢字的筆畫、結構日益復雜起來,或者是因為一個字從單義變成了多義,因此,出於字形上分化區別意義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漢字上增添成分。例如「雲」,本來就是表示雲彩的象形字,後來表示說話的「雲」(如人雲亦雲)也用這個字表示,為了區別字義,於是人們在原字基礎上增加偏旁「雨」,構成形聲字「雲」表示雲彩意義,原字「雲」表示說話的意義,如「古人雲」。又如 「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會意字,後來表示又產生了「更」這樣的意義,例如「精益求精、老當益壯」,所以本義就另外創造一個「溢」來表示,這樣漢字的結構就復雜起來了。有些字結構上疊床架屋,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繁難。
俗話說物極必反,漢字結構繁化到登峰造極的時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來了,於是人們又在使用過程中開始簡寫漢字,省改筆畫,形成了一大批的簡化字。實際上,漢字簡化是伴隨著漢字發展始終的,從復雜到簡單,這也是世界文字發展的共同規律,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金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從小篆到隸書,再從隸書到草書、楷書,漢字每一階段的發展變化,都伴隨著筆畫結構的簡化。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字,大部分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例如「雲、采、電、面、眾、」等都有數千年的歷史,即使像《說文解字》這樣規范小篆的字書,對於一些俗體字,即民間流行的簡化字,也照樣收錄,比如「禮」字,公元1956年經國務院公布才取得正體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實際上在東漢的《說文解字》中就已經收錄了,它在非正體的位置上可以說苦苦掙扎了差不多兩千年,終於迎來了最後勝利!今天出土的許多文物,如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敦煌變文集等都有許多簡化字,至於宋元以來,各種寫本中的簡化字更是滿目皆是,雖然沒有得到政府的承認,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非常盛行,與官方文書形成鮮明對照。新中國人民政府把這些流行於民間的簡化字統一搜集整理,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把歷來不登大雅之堂的簡化字扶為正體,取代相應的繁體字,順應了漢字發展的大趨勢,這種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漢字發展處理方式,是深得民心的,因此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
『貳』 文字的出現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哪些作用呢
文字的發明,它對人和社會的作用有多大、影響有多深 ?
假設,祖先沒有發明文字,現在的社會和人又將是什麼樣?簡直不可想像!但有一條可以肯定:沒有文字就沒有歷史記載,就沒有我們常說的「千里傳書」,前人的信息交流就只能圈定在語言能及的范圍之內。
人類,大約在二、三百萬年前就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文字據考證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從人類產生到人類文字的形成,其間二百多萬年;從人類文字的產生到當今高速發展的現代文明,僅五、六千年。但其間人類發展變化有多大?翻天覆地啊!為什麼後五、六千年的社會文明發展會如此之大、會如此快速?也許有人會說:原始人的智力進化還不夠完善吧。是嗎?二百多萬年進化與五千年的進化,這其中僅只是智力進化的不夠完善嗎?本人認為這其中有一種神奇而根本的因素在起關鍵性的作用,那就是——文字。是的,我們無法否認人類文字的魔力和神奇。
文字為什麼有如此的魔力和神奇,是由它的二個功能特性決定的:1、它可以跨地域的傳達信息和知識。國家的形成必有文字的形成,可以這樣說:文字是國家形成的重要條件。國家不是一群而是多群體、寬疆域的政治團體。它需要有統治者意志的異地傳達、有勞動成果的再分配、有戰爭和民情信息的反饋。文字就像人身體中的神經、機器中的齒輪和紐帶,具有上傳下達地帶動推進作用。中國的四大發明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西方國家的先進科技成果也為我所用。這就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相互勾通、取長補短、共同促進。如果沒有文字這種勾通的工具,這種交流就無法實現。所謂的「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也就不復存在。2、它具有跨時空的存儲知識和再現歷史的延續性。「甲骨文」的產生今天之所以珍貴,我們不只是看到「甲骨文」本身所表達的意思,而是它開啟了創造文字的先河,通過它可以研究漢字的起源、研究它對當時及其後來中華文明發展的推動作用。有了文字就有了歷史,通過歷史的文字記載,回過頭就可以看歷代的風雲變幻及興衰。歷史就會告訴今人,怎樣做才能對人民、對社會發展有利;怎樣做才能使自己、自己的人民、自己的國家立於不敗之地。如《孫子兵法》寫於春秋,但它所闡述的戰爭普遍規律和原理,至今是戰爭之神的法寶。18世紀英國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引發了幾百年的工業革命,為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電腦信息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它跨時空的存儲知識和再現歷史的延續性。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勞動分工越來越細,知識門類也越來越多。當今的基礎教育就分語文、數學、化學、物理、地理、歷史等多門學科。大到天體,小至原子;前至人類的起源,後至人類的發展方向,包羅萬象、無所不至、無所不及。這種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越來越深、越來越細、越來越多的認知用什麼來收集、積累、存儲?眾所周知是文字。北京圖書館該有多大?天文、地理、社會、自然什麼知識沒有?應有盡有,是知識的海洋。可那裡全是白紙黑字。所以說通過文字可以無限的記錄、存儲知識。
文字的二大功能特性決定了它的魔力和神奇。它對社會的發展不但有面的帶動,而且有歷史縱深的推進。這具體表現在:文字在擔當了記錄和交流信息功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使人的思維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沒有文字已前,人只能靠耳聞目睹獲取信息進行思維,也就是說人的思維只能在人的耳朵聽到和眼睛看到的范圍之內進行。我們暫且叫它為「點面思維」。而有了文字以後,人的思維就沒有了范圍的界限,在時空中我們可以再現昨天、審識今天、預見未來。在地域上可以了解和控制千里以外的事物。這就是人的思維形成了縱橫交錯的「立體思維」。人由「點面思維」到「立體思維」這種質的飛躍,文字的功勞是極為重要的,它是產生這種飛躍的台階和橋梁。人有了這種「立體思維」就促成了社會的發展呈立體的、乘方式的膨脹和擴展。
『叄』 中國漢字的發展
中國漢字的發展列舉如下:
1、商代之前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這是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內在的聯系。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2、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北京大學歷史系古文字學家葛英會也認為「這些符號應該是一種文字」。
3、青墩刻符
屬於長江下游區域良渚文化的江蘇省青墩遺址,距今5000年前,有數字刻符。
4、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
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並認定刻畫工具為瑪瑙等銳角寶石,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
5、殷商時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
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
6、西周時期
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鍾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鍾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
7、秦朝時期
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8、漢朝時期
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松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9、唐朝時期
「楷書」尤為盛行,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10、宋朝時期
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被畢升改進為活字印刷術,「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由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肆』 漢字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漢字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倉頡造字只是一個傳說,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專是由刻畫符號逐漸演屬變而來的。中國的文字從出現至今,已經歷了早期的圖畫文字、甲骨文字、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及紙發明後為適應印刷要求而逐漸派生出來的各種印刷字體等漫長的發展歷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們看做是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伍』 漢字的傳入對促進中國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什麼什麼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畫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灣則一直使用繁體中文。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陸』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漢字為中華民族和中抄華文化的形成發展、國家的統一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
1、漢字是管理國家事務的重要工具。
2、漢字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重要手段。
3、漢字紀錄了生產技術、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物質生產的發展。
4、文字為記載歷史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5、漢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6、漢字還被用來著書立說。
『柒』 漢字的產生、發展和演變,歷經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僅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
傳說中,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漢字,造字時天地震驚——「而天雨粟,鬼夜哭」。從歷史角度來看,復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更可能在漢字的搜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有觀點認為《周易》中的八卦對漢字形成有較大影響,但支持者甚少。
二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種符號中,部分特徵與甲骨文有較大類似之處。這一發現將原始漢字的形成過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
但是,商朝以後的漢字和這些幾何符號是否一脈相承?這個問題還在爭議中。許多學者提出,這些符號不一定是漢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絕對肯定是文字元號。
三 從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稱為金文或鍾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准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
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民族間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中國的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復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但事物眾多,不可能都用單一漢字表示,且漢字數量的過度增加又引發了漢字本身的學習困難,漢語逐步從單字表意演變為詞語表意為主導。
四 造字及組成
在秦始皇統一漢字後,漢字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斷出現: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
五代劉岩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等。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准計量局發出《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已不再使用,但台灣等地仍可見到。
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規范,漢字已經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元素,如「氦」、「氯」、「氡」、「鍺」、「鉻」、「鈾」等。這種造字方法還在一直沿用,用於新元素的命名。化學元素的造字規律詳見元素。
六書是漢字構成的分析,在周禮中就提到了六書,但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的漢字構造規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惟要注意的是,「六書」是對漢字產生的整理及分類,並不是造字的法則。
五 現代漢字形成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迅速出現,不僅滿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還形成了濃郁東方特色的書法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在現代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等字形。
六 漢字的語文知識
「永」字八法[編輯]
字形
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占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筆」、「塵」;左右結構,如「搞」、「劉」;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復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筆畫。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七 讀音
漢字是多種方言的共同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中國現今以普通話作為標准讀音,普通話的音節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存在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存在同一個漢字具有多種發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這一情況在不同方言中有一定差別,但在漢語中是普遍存在的。
漢字雖然以表意為主,但並非不存在表音成分,最常見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來詞的音譯,比如沙發。此外,還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詞,如「救火」、(一命)「嗚呼」。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別是國內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國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低限,比如「Bush」絕不能音譯成「不死」。
由於漢字自漢朝到20世紀似乎沒有經過多少變化,漢字沒有直接表現漢語發音的變化。必須進行專門的研究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
有學者認為,漢朝之前,一個漢字可以代表兩個音節,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詳見上古漢語。
漢字在日語中的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往往一個字有很多讀法。
在朝鮮語中則大致為一字一音,沒有訓讀。
受日本影響,其他漢字使用國後來也使用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侖)、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陸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基本不使用,台灣偶爾還在使用,一般人也明暸其意思。
八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通過反切法進行標注,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漢字形式的注音符號(俗稱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號仍是台灣教學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ang」,後者為「long」。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就是音韻學所探討的課題。
九 漢字與詞語
漢字是漢語表形的最小單位,類似於英語的「字母」。但是,和「字母」不同,漢字同時也有表意成分,因此類似於「英語片語」中的單個「單詞」。因此漢字是介於英語中「字母」和「單詞」間的一個成分,對於這一點,從數量上也可以得出。
詞語是漢語表意的最小單位,類比於英語的「詞彙」和「片語」的總稱。絕大多數漢字可以獨立構成詞語,比如「我」,類比於英語中的單一字母構成的詞彙,比如「I」。大多數詞語都是由兩個以上的漢字構成的,不過,和英語中「詞彙」和「字母」的關系不同,詞語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個漢字獨立構成詞語時的意思有相關性,因此相當程度上簡化了記憶。
漢字的高效率,體現在幾千個常用字,可以輕松組合出數十萬詞語,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准確掌握這數十萬詞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詞彙量約有百萬條,雖然從數量上來說顯得有些令人望而卻步(英語四級不過4000個詞彙),但由於大多數漢字構詞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並非遙不可及。因此,僅就詞彙而言,其學習難度並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樣數量外文詞彙的記憶強度則要大得多。
這種組詞的高效率保證了漢字系統的穩定性,即詞彙增加、語言發展而基礎漢字基本不變。
十 漢字的數量
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約為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規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台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20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中華字海》,收字85000個。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准中,GB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GBK收錄簡體、繁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Big5收錄繁體漢字13053個,而Unicode的中日朝統一漢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兩個擴展區,總數高達七萬字。
十一 漢字的影響
對其他文字的影響
漢字書寫體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源文字之一,在漢字的影響下,還產生過:
契丹文
女真文
西夏文
古壯字(方塊壯字)
古白字(方塊白字)
古布依字(方塊布依字)
字喃
但它們都因各種原因而消亡,漢語中的女書,如今也無幾人能識。日語的假名(仮名)、以及朝鮮語的諺文(한글)在創制時也都很大程度上受到漢字字形的影響。
此外如蒙古文、滿文、錫伯文等也是在漢字書寫方式和書寫工具的影響下,將從右向左書寫的源自阿拉米文字的書寫方式改為從上到下書寫,文字的結構也隨之有所變化。
十二 現在或曾經使用漢字但非使用漢語的地區與國家
由於漢字和發聲的聯系不是非常密切,很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鮮和越南都曾經有過不會說漢語,單純用漢字書寫的歷史階段。漢字的這個特點對於維系一個統一的漢族——一個充滿各種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體的民族——起了主要的作用。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在日本和朝鮮半島,漢字被融合成它們語言的文字「漢字(かんじ)」和「漢字(한자)」。直到現在,日語中仍然把漢字認為是它們書寫體系的一部分。在朝鮮,已經根本不使用漢字了;在韓國,漢字的使用有可能減少的趨勢。但是由於朝鮮語中使用了大量的漢字詞彙,並且重音現象嚴重,所以在需要嚴謹表達的場合時仍然會使用漢字。大多數的人名、公司機構名稱也使用漢字。
漢字於公元3世紀經朝鮮半島輾轉傳入日本,現在的日本已限制漢字的使用,二戰後簡化了部分漢字並且頒布了常用漢字表及人名用但使用漢字,還創造和簡化了一些漢字漢字,如「辻」(十字路口)、「栃」、「峠」(山路)和「広」(廣)、「転」(轉)、「働」(勞動)等。詳見:日本漢字。
朝鮮半島
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了朝鮮半島,朝鮮語曾經完全使用漢字來書寫。1444年,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發明了諺文與漢字一起使用。現在的大韓民國還在使用漢字,人們可以按照個人習慣書寫,但是現在能寫一筆漂亮漢字的韓國人越來越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廢除了漢字,僅保留了十幾個漢字。詳見:韓文漢字。
越南
公元1世紀漢字便傳入了越南,越南語也曾完全使用漢字做為書寫用文字,並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字喃,但是由於書寫不便,漢字仍是主要的書寫方式。1945年,越南成立後廢除了漢字,使用了稱為「國語字」的拼音文字。現在的越南文已經看不出漢字的痕跡了。詳見:字喃、字儒
十三 對民俗的影響
中國許多民俗都與漢字有關,例如:
射虎:就是猜燈謎,也叫打燈虎,與漢字有著密切關系。舊時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文人射虎,謎面深奧謎格復雜多樣謎底多為四書五經中的原句;一類是市井燈謎,謎面謎底均很通俗。射虎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合體字:中國民間常將一些帶有吉祥含義的短語合寫為一個字,以祈求吉祥,常見的合體字如「招財進寶」、「雙喜」等。
合體字「好學孔孟」諧音字:中國人喜歡利用漢字的同音特點用諧音字取吉祥之意,比如蝙蝠的「蝠」諧音為幸福的「福」,走獸的「獸」諧音為長壽的「壽」。
九九消寒圖:中國北方地區的一項民俗在每年數九的季節寫下「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雙鉤字,這九個字每字九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根據天氣為一個筆畫填充顏色,到數九結束完成一幅九九消寒圖
花鳥字:一些民間藝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鳥的圖案拼寫成漢字,近看細節是一些花鳥畫,遠看整體卻是一幅字,這種字畫結合的藝術形式被稱作花鳥字,是一種多彩花鳥蟲魚組合書法。在國內,只有在春節廟會中,和一些節日集會中才可以看到。花鳥字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也成為一種街頭藝術。早期的鳥字畫大多寫的是一些吉祥話語,以祈求吉利,現在在廟會見到的鳥字畫則以書寫顧客的姓名為主,購買者的目的也由祈求吉祥逐漸轉變為獵奇。
十四 對藝術的影響
梁啟超的書法作品漢字獨特優美的結構,書寫的主要工具——毛筆有多樣的表現力,因而產生了中文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而篆刻是和書法相關的藝術,用刀在石材上雕刻出篆字作為印章。
十五 漢字的拉丁化
近四百年來,西方人和華人本身都提出了很多漢字的拉丁化方案,主要包括:
威妥瑪式拼音(1867年)
郵政式拼音(1906年)
國語羅馬字(1928年)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
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
粵語拼音(1993年)
通用拼音(1998年)
現在,漢語拼音方案是使用最廣且被聯合國接受的漢字拉丁化方案。
十六 漢字簡化
楷書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近代,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中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當中有人堅持漢字的傳統,但亦有不少人鼓吹放棄使用漢字。這些鼓吹放棄漢字運動的立論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因為漢字不能透過打字機書寫,而必須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鉛字。就此,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
日語:二戰後,日本也打算完全放棄漢字,但因為日文假名只能表音,廢除漢字後很不方便,最後漢字得以留存,但公布了《當用漢字表》(1850字),限制出版品漢字使用,但造成諸多表達上的不便,於是又有後來又於1981年公布《常用漢字表》(1945字)。
越南語:越南在法國殖民者的強制之下,早在19世紀末就很大程度上放棄了漢字,而使用拉丁化越南文代替。二戰後,越南民主共和國(後來改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為普及教育,正式徹底地廢棄了漢字。
朝鮮語:1444年,朝鮮頒布推行《訓民正音》,採用漢字筆畫式拼音字母,即諺文字母。由於諺文字母在印刷拼寫時,可以將拼一個字的字母寫在一起,可以方便地看成是一個字(雖然這樣也會產生很多重音),因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1948年完全放棄了漢字;而大韓民國從1970年宣布停止在學校教授漢字,自1976年以後,使用漢字的人也愈來愈少。但近年又有恢復漢字的呼聲。
以下為各地區對漢字簡化的過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 - 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1986年修訂後重新發表,一直在中國大陸及新加坡使用至今。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草案)》,試用一段時間(約八年)後因為字形過於簡單且混亂而於1986年正式宣布廢除。
新加坡 - 過去曾經嘗試推出自己的漢字簡化表。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採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的簡化字。
馬來西亞 - 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 - 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授簡體字,實際教學中簡繁並用。
日本 - 日本民間長期流行著一些簡體字。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與中文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韓國 - 1983年《朝鮮日報》公布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上使用,與簡體中文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 - 台灣並沒有類似於以上地區,由官方規范、系統化的以簡體字取代同義繁體字的過程。
這種情況也使在說漢語的地區使用兩種規范漢字,分別是繁體字及簡體字。現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華人間,一般使用簡化漢字,在香港、澳門一般使用傳統漢字,沒有進行過官方統一規范。台灣是使用傳統漢字的主要地區,教育當局曾對用字發布若干規范,與港澳的漢字有些許的差別。對於使用簡體字或繁體字對語言學習及運用的影響,學者及一般民眾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及意見。
50年代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普及教育,提出了簡化字:
有時是純把筆劃簡化(例如:葉與葉;萬和萬);
有時幾個繁體字被簡化成一個簡體字;(例如:後與後;幾與幾)
有時則把古漢字賦與新意義,選簡體字使用(例如:豐與豐;臘與臘)。
漢字簡化主要以「述而不作」為原則,即主要是採用通行已久的俗體字或筆畫簡單的異體字,而不另創新字。也有不多的新創字,如:塵。
但是自推行漢語文字改革以來,簡化漢字一直頗受爭議。
十七 異體字
除了造字以外,另外還有許多異體字。他們是意義和讀音完全相同,但寫法不同的字。有的是因為歷史緣故,有的是名人造字,如「和」與「龢」,「秋」與「秌」和「龝」等。
中國大陸於1956年公布整理異體字表,廢除了大量異體字,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恢復了部份異體字。如「於」曾被當作「於」的異體字廢除掉,但在1988年發表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又恢復成為規範字。另外,不同地區對異體字的取捨有所不同,例如:韓國就以漢字各種異體字中最早出現的樣式為標准寫法。所以,在韓語漢字的標准中,取「甛」而不取「甜」、取「幇」而不取「幫」、取「畵」而不取「畫」。
十八 字形
各地漢字差異由於各地對字形的使用並沒有統一,加之大陸地區使用「新字形」,便產生了許多差異。例如「刃」及「角」,在各地寫法都不盡相同。 又如「口」字,台灣規定最後一橫要寫得超過上面的橫折露出來一點,其他地區的寫法卻是不出頭的(注意右圖「啟」字的「口」)。
十九 漢字的計算機處理
詳見中文信息處理 由於打字機鍵盤在設計時本身沒有考慮漢字輸入的問題,輸入漢字往往比輸入拼音文字困難。漢字沒有經過中文打字機的普及,直接進入了電腦中文信息處理階段。在電腦發明初期曾引起漢字能否適應電腦時代的問題,支持漢字拉丁化的學者甚至以此為理據。
隨著各種中文輸入法的出現,漢字的計算機輸入、存儲、輸出技術得到了基本解決,大大提高了中文寫作、出版、信息檢索等的效率。目前中文輸入法有上千種之多,主要包括表音輸入和表形輸入兩類,也有兩者兼之的。漢字的語音輸入、手寫識別和光學字元識別(OCR)技術也已得到廣泛應用。
如收錄數千字的(中國大陸)、Big5及CNS11643(台灣)、HKSCS(香港)、JIS(日本),以及收錄兩萬多字的GBK(中國大陸)、國際標准Unicode、ISO10646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技術及其他種種因素,在收錄字數,及收錄字體等方面或做不同層次的調整。例如台灣的民間機構資策會推出字碼標准時,為方便電腦處理漢字,以「統一異體字」的名義採納了多個字型比較簡化的日體漢字,如:「衛」->「衛」。
中國政府為了解決郵政,戶籍整理等領域用字的迫切需要,於2000年實行了一個新的漢字編碼的國家標准《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的擴充》GB18030-2000,共收漢字27484個。並強制所有在中國售賣的計算機產品必須支持這個新的國家標准。
二十 漢字編碼系統
為進行信息交換,各漢字使用地區都制訂了一系列漢字字元集標准。
國標碼(「國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的簡稱)在中國大陸使用。GB2312收錄6763個漢字,GBK收錄20912個漢字,最新的GB18030收錄27533個漢字。
BIG5碼。收錄13053個漢字。在台灣和香港使用的一位元組或兩位元組編碼。
Unicode並不被中國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國政府要求在中國大陸出售的軟體必須支持GB 18030編碼。
在國際通信化和軟體設計領域,CJK編碼收集了漢語、日語、韓語中的漢字集。
二十一 漢字的將來
現在簡化漢字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新加坡和東南亞的華人社區;繁體漢字則通行於台灣、港澳和美洲的華人社區。
有人相信繁體中文比較難學會書寫,故此繁體中文的使用將會越來越少。在另一方面,有很多文化上的保守人士認為簡體中文是「不純的」和「低劣的」漢字。但隨著中國大陸政治上和經濟的影響不斷增加,簡體字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繁體中文的使用似乎不大可能回復到以前的統治地位。在文化層面而言,除非中國大陸欲與台灣分離及與古代中國文化徹底脫離,否則繁體字不會完全消失。
不過不管是在中國大陸還是在其他地方,書法界一般都是用繁體漢字來創作。很多人認為,相對簡體漢字,繁體有些書寫形式更有美感。
實際上,大陸、台灣和港澳三地日益加深的經濟聯系,迫使民間跨越兩種書寫體系的障礙。現在香港的日常使用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簡體漢字,一些學校也已經把課本轉化成了簡體中文版本。也有些大陸人為了提高與港台人士的溝通效率,嘗試繁體字的書寫。作為文化的載體,未來漢字的發展,可能是任何人也難以預料的。
『捌』 漢字對我國的發展有怎樣的貢獻,簡練回答
1.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
2.各地區書面語基本相同,有利於促進不同地區經濟文化交流
3.漢字字形相對穩定,有利於歷史、文化事業的傳承和發展
『玖』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漢字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形成發展、國家的統一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
1、漢字是管理國家事務的重要工具。
2、漢字是人與人之間交際的重要手段。
3、漢字紀錄了生產技術、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物質生產的發展。
4、文字為記載歷史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5、漢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6、漢字還被用來著書立說
物種之間的發展融合,最關鍵的是由其聯系方式的水平所決定的,而其中最先進的是語言文字這個溝通工具,這也決定了人類的社會協作性最強。
中國為什麼會由許多邦國匯合成現在的一國,其中統一的語言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漢語一開始是中原統一的語言,後來逐步擴張到北方和西南,語言帶動經濟貿易合作交流,逐步發展聯合起來。
可以說,沒有漢語,就沒有現在的china
『拾』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記錄了從古到今的發展史,讓中國的文化得以流傳。。。。考試題。。很明顯寫一樣就給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