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前身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社會調查部,先後經回歷了中央研究院、答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個不同的發展時期,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經濟所以經濟學綜合性、基礎性問題為主要研究領域,,形成了以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經濟史、經濟思想史為基礎的「三大學科板塊」布局,即以政治經濟學為主線索的理論經濟學研究、以宏觀經濟學為主線索的應用經濟學研究以及主要服務於以史鑒今目的的經濟史學研究。 截至2017年7月,經濟所下設11個研究室、1個創新智庫,5個二級學科招收博士生、6個二級學科招收碩士生,1個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在職人員141人。
成立時間:1953-07-01
❷ 有「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這個單位嗎是什麼性質的
對外經貿大學下面有個 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科研機構
此外還有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至於說單獨的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呵呵……
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的團隊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教授擔任市場所名譽所長。現有在編研究人員均為中回國各全國重點大學答畢業的博士和碩士,有著系統的教育背景和較強的專業理論素養。
大多數研究人員曾先後被派往國外著名大學、國際機構、研究機構學習和客座研究,並長期在研究一線從事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方面的政策咨詢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調研經驗和較強的研究能力,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相關學術與政策咨詢研究領域享有較高的聲譽。
此外,市場所還具有很強的科研組織能力,與國際上一些著名研究機構和國際合作組織、中國有關部委、地方政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一些企事業單位都有緊密的科研合作關系。
❹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工作內容
1.中郡所是一家民間研究所,對中國縣域經濟進行了比較長時間的研究 ,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對「市管縣」體制改革也做過專題的研究,特別是今年,又對建設幸福縣域的工作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中郡所的評價工作是以公開資料為基礎,再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依據他們的評價體系對全國縣域經濟進行評價。
2.從2000年起連續開展了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工作,評價工作為全國省市區、縣市旗提供一個相對的、參照坐標,開創了全國縣域經濟評價的先河,積極引導了全社會對縣域經濟的關注,為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做出開拓性貢獻;
3.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和中國地市州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和地市州盟科學發展提供交流平台;
4.主持編輯出版全國縣域經濟領域權威性、綜合性《中國縣域經濟年鑒》,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提出縣域經濟進入新時期,總結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雙流模式」、「增城模式」和「江陰模式」等三大新模式;
5.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交流縣域經濟、探索縣域經濟規律,促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
6.開展縣域經濟調研和課題研究。進行縣域經濟專題調研和縣域經濟理論研究,引導縣域經濟在健康的道路上發展。為省市區、縣市旗以及金融機構和經貿企業提供咨詢服務。開展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工作。
7.為了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共同富裕,積極統籌區域發展,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從2006年起進行全國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研究和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08年11月完成了「首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產生了非常大的社會影響。
2009年11月,中郡研究所依據2007年的公開數據,完成了「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8月20日, 以「建設幸福縣域」為主題的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在江蘇省江陰市召開。中郡縣域經濟(研究)咨詢所會上發布了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並揭曉2011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江蘇宜興市、浙江紹興縣、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餘姚市。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第一名。
❺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與縣域經濟
1998年12月,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2005年更名為咨詢所,是一家專門從事全國縣域經濟研究咨詢和服務的單位,被稱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
2000年1月,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信息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
2000年3月,開始進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
2001年11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首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2001年12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2001)》。
2002年1月4日,發表了第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2年4月12日,發表了「縣域經濟主要競爭什麼?」的文章。
2002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縣域經濟內涵」的文章,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2年8月27日,發表了「發展縣域經濟是西部開發的重要動力」的文章,指出省市區經濟的差距深層地表現在縣域經濟的差距,縣域經濟發展是繼「東部開放」和「西部大開發」後的深層次的區域問題。
2002年12月10日,發布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8月,編輯出版了全國縣域經濟領域第一個權威性、綜合性、年鑒式讀本——《中國縣域經濟(2002卷)》,將全國縣域經濟的整個輪廓展現在社會面前,促進社會對縣域經濟的了解。
2003年11月23日,發布了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11月23日,發表了「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的文章,從五個方面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6月14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的文章,回答了「如何壯大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7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2003卷)》。
2004年7月24日,參加「山東滕州產業化發展高層論壇」,提出:縣域經濟為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供保障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縣域經濟既是統籌安排的客體,又是統籌協調發展的主體,是主客體的統一體。
2004年11月6日,發布了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4年11月6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歷史性選擇」。
2005年4月 完成了「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課題研究。
2005年5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4卷)》。經過幾年的探索和運行,全國縣域經濟年鑒式讀本正式定名為《中國縣域經濟年鑒》。
2005年8月,主持完成了「首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05年12月1日,發布了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6年4月,在河南省偃師市舉辦「中部縣域經濟論壇」。
2006年4月,在河南省欒川縣舉辦「全國縣域旅遊經濟論壇」。
2006年10月,在重慶參加「地理標志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
2006年12月,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辦的《學習與研究》雜志發表了「著力推進『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文章。對「市管縣」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分析。
2006年12月,發布了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7年7月,作為民建中央「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城鄉統籌」專題調研專家成員進行調研。
2007年8月,在四川省郫縣舉辦「西部縣域經濟發展交流會」。
2007年8月,發布了「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7年8月,發表了「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的十大特徵」。明確提出縣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2007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縣域經濟的十大問題」。針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一一分析解答。
2008年4月,作為中央縣域經濟現狀和問題調研組專家組成員進行調研。
2008年6月,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出版社出版)。為推動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榜樣力量」。
2008年7月,在廣東省增城市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
2008年7月,發布「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8年10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8卷)》。
2008年11月,發布「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08年12月,在四川西昌市舉辦「全國州盟首府科學發展交流會」
2009年7月,在湖南省長沙縣舉辦「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09年7月,發布「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9年7月,發表「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轉變。
2009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9卷)》。
2009年11月,發布「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0年3月,開展全國地理標志調研活動。
2010年8月,在遼寧省海城市舉辦「2010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0年8月,發布「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0年8月,發表「縣域經濟要走內生性發展道路」。
2010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10卷)》。
2010年12月,發布「第三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1月,在北京舉辦「2011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經驗交流年會。」
2011年1月,發布「第二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11年8月,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辦「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1年8月,發布「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1年8月,發布「2011全國百強縣居民滿意度的調查報告」。
2011年8月,發表「一壯大三提高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2011年8月,發表「建設幸福縣域初探」。
2012年12月,發布「縣域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2012年12月,編輯出版《縣域統籌與統籌縣域》。
2013年12月,在北京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
2013年12月,發布」2013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3年12月,出版編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2014年11月,發布」2014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8月,發布」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 繼續推動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
❻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院,是不是騙子單位
我也收到過吧,推測是騙子,不要相信
❼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實習怎麼樣
你好,很高興為你回答,如果畢業了能去這個地方實習肯定不錯喲,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哇,國家的科研項目部吧
❽ 中國亞太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是啥機構
中國亞太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受國務院研究室指導,聘請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布赫為特別顧問、中央政策研究室艾雲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徐東華等多名專家為顧問,以「謀中華發展大計 創華夏復興偉業」為宗旨,為政府部門提供咨詢,負責為國內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國際合作,已與世界多個國家及團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並在境外建立了多個分支機構。先後組織過金融、建築、教育、裝飾、裝潢、農業等行業赴澳、新學習考察。
❾ 中國哪個經濟研究所哪個最好
中國社科院和中國人大都不錯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東海證券有限公司、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聯合發起設立,主要依託經濟學領域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的優秀研究力量,同時廣羅其他知名研究機構的宏觀經濟專家,集中從事並支持中國宏觀經濟動態研究和前沿性重大經濟問題研究的學術機構。為整合社會資源,實現強強聯合,打造有鮮明顯示度的「拳頭學術產品」,經濟學研究所於2006年下半年正式創建了「中國宏觀經濟論壇」這一常設性高端學術平台,定期發布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每年四期,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以發布宏觀經濟形勢預測為主,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以研究中國現實經濟中的熱點、重大問題為主。截至2011年7月已經成功舉辦18期。報告所主要使用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CMAFM模型」在國內學界處於領先水平。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原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辜勝阻、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等政府高管以及國內著名機構的專家學者都曾出席論壇並對於當期發布的宏觀經濟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社會調查所。1934年社會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合並,沿用社會科學研究所名稱。1945年更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改稱中國科學院社會研究所。1953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77年始沿用現名。現在經濟研究所已發展成為一個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經濟史學(包括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三方面兼有,而以基本理論研究為主的綜合性經濟研究機構。
❿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NCER)是設立於中國久負盛名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一個學術與政策研究機構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於1996年。該中心是由海內外的優秀研究人員組成的網路,這些研究人員通過中心在學術與政策研究、高級培訓、咨詢和其它相關專業活動等領域開展合作。除提供裝備良好的研究設施、為研討會、國際會議等學術活動提供國家級的講壇外,中心還幫助其研究人員開展項目、獲取資金、發表研究成果並負責學術成果的傳播。
與國內傳統的研究機構所不同的是,中心作為一個創立伊始的思想庫吸引了新一代富有創造力的研究者,這些研究人員來自在不同的背景,包括公共服務部門、金融與產業部門及學術部門。中心積極發展與政府和產業部門的密切聯系,並努力將觸角延伸至一般公眾,以使創造性的學術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從而步出相對狹小的知識階層,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中心在背靠清華大學、分享該校豐富的學術資源和設施的同時,仍保持著高度的財務與運作方面的獨立性。中心鼓勵獨立的、客觀的、嚴謹的學術研究,並力促學術觀點不受限制的交流與傳播。 理事會
理事會負責監督中心的全面運作。該會被賦予重大決策的權力,如負責人的選拔任命、研究人員的發展、研究項目、經費籌措以及公共關系。理事會由富有聲望的個人組成。理事會的每個成員任期3年,可以連任。
顧問委員會
顧問委員會向理事會和中心負責人在一系列的專業事務方面提供意見和指導,包括研究項目的發展、對中心研究人員學術成果的評價及對其它學術活動進行咨詢等。顧問委員會由國內外著名學者組成。
顧問委員會成員:
(以姓氏漢語拼音字母為序)
劉國光(Liu Guoguang)
1923年10月出生。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副院長。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研究領域主要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宏觀經濟調控與政策。
烏家培(Wu Jiapei)
1932年5月出生,1955年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現為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兼職教授,國委員學位委員會經濟學科評議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經濟學科組成員,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數量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創始人之一。
吳敬璉(Wu Jinglian)
1930年出生,195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雜志主編、《改革》雜志主編、清華大學兼職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教授、國際管理學會會員。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幹事,國務院經濟改革方案研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主張以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運作管理
中心主要運作管理工作由主任與副主任負責,中心主任與副主任由清華大學校長和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任命。
研究員
研究員是高級專業人員的職位。研究員由中心主任推選提名,依據清華大學制定的關於研究員職能的要求與標准,以及國務院和教育部制定的學術職能的有關規定,由清華大學校務會審核批准,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任命。
辦公室主任
中心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由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
訪問學者
訪問學者是為來自海內外其他研究機構的客座研究人員設立的職位,以此促進學術交流。訪問學者根據申請情況進行挑選,由中心主任批准或應中心研究員邀請。
榮譽研究員
榮譽研究員是授予在中國經濟或亞太經濟事務研究上有卓越貢獻的中、外學者的榮譽。 為確保中心的學術自由與運作自主權,中心開展活動的經費主要來自社會捐贈,同時輔之以清華大學和經管學院的專項資金支持。
對中心的捐款可以一次性捐出或按協議在數年內捐贈。贈款可用以支持中心各個領域的活動,捐款人也可指定將捐款用於特定的項目領域或活動。根據捐款人居住地的不同,此項捐款可能享受減免稅。捐款人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特殊優惠待遇,包括免費獲得中心的研究出版物──書籍、工作論文、研究報告和通訊,應邀參加學術研討會、社會聯誼活動及中心組織的其他特別活動。所有的資金支持將在中心的研究出版物和公開申明中予以鳴謝。 中心的研究項目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個研究人員決定。這些研究項目將抽象的理論研究與面向實際的實證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往往反映出其研究人員多樣的背景與廣泛的特長。中心鼓勵其研究人員自由探索長期懸而未決的難題或尚待開發的處女地,以最好地滿足其自身的學術好奇與研究興趣。不過,中心積極支持那些與中國進行中的市場化改革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意義重大的研究項目。此類與政策相關的研究項目在中心的研究計劃中居於重要地位,並且在研究經費的分配中享受優先待遇。目前,中心活躍在如下領域:
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增長的來源,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政策,長期增長前景預測;
宏觀經濟學:宏觀經濟穩定,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分析,經濟周期研究;
國際經濟學:外貿、匯率與資本流動,外國直接投資的作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包括:中美、中日雙邊關系,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進程,中國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及世界貿易組織的關系;
轉軌經濟學:中國國有企業改組,產權制度,民營部門發展;
金融研究:理論與實證的金融模型,風險資產定位,金融創新與金融工程,銀行業改革,資本市場發展,金融業務審慎監管與金融風險防範;
勞動經濟學:勞工轉移的類型與影響,工資決定,城市與農村失業問題研究;
公共財政:最優稅收理論,公共品理論、稅收與支出政策,政府財政赤字與國家債務的經濟效用,各級政府間的財政關系,社會保險體系;
研究與發展: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技術進步與生產率提高之間的動態關系,知識產權問題,科教興國的經濟學分析;
人力資源: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義務教育普及,婦女與農村貧困人口的教育,公共保健;
人口經濟學:人口出生率、家庭規模與性別偏好性的決定,計劃生育,人口增長的經濟與社會效用;
環境經濟學:高速工業化與人口增長對環境可持續性的影響,關於自然資源消耗的最佳監管與稅收政策,氣候變化,水源污染與大氣污染的控制的經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