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何說廣東區域發展懸殊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廣東經濟常年居於全國第一位,但在人均GDP、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標上均不敵江蘇。廣東省2018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區域發展不協調,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地區發展差距較大仍然是我省突出的矛盾。」
數據顯示,江蘇面積為10.72萬平方千米,2016年年末常住人口7998.6萬人;廣東面積17.97萬平方千米,2016年末常住人口10999萬人。從2005年開始,江蘇人均GDP就超過廣東。2016年,江蘇人均GDP達到96887元,廣東達到74016元,相差2萬余元。2017年,江蘇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024元,廣東為33003元,相差2000元。
廣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在廣東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完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的同時,如何形成全省一體化發展的格局,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② 廣東的經濟為什麼那麼高
全國經濟最好的省不用懷疑肯定是廣東省!
③ 談談你對調整廣東區域發展戰略,重構區域發展格局的看法與建議(不少於1000字)
廣東區域經濟重構發展新格局
--------------------------------------------------------------------------------
金羊網 2007-05-18 10:40:51
本報記者 邱登科
廣東「十大」前夕,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教授欣然接受本報專訪,縱談本屆廣東省委在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時還對下一屆省委在構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方面將要採取的措施,進行了分析。
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已遏制
《民營經濟
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請您簡要點評一下本屆廣東省委在協調廣東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做出的成績?
陳鴻宇:2002年以來,由於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先後出台一系列面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區域扶持政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2006年,廣東山區地帶和東翼地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已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山區地帶、粵東、粵西投資增幅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高於珠三角,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
區域政策須進一步完善
記者:相信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迴避的問題。
陳鴻宇:由於歷史的、地理的以及現行體制等主客觀原因,廣東省內各地帶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仍十分突出。這一狀況表明,在高度肯定廣東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同時,現行的區域政策還可進一步完善,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形成各展特色和優勢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現行區域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區域格局的劃分偏於粗放。把非珠三角地帶一概視為「欠發達地區」,容易導致政策工具和手段「一刀切」,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和發展潛力較高的山區地帶缺乏精準及時的政策扶持。(2)政策工具及手段單一。區域扶持政策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重大項目布點和省財政轉移支付,內生增長機制發育比較緩慢。(3)政策的實施重點和實施步驟不明確。缺乏發展時序上的安排,有限資源就難以優化配置。
調整發展格局梯度推進
記者:應該從哪些方向來著力調整廣東區域經濟格局呢?
陳鴻宇:通過調整廣東區域政策來重構區域經濟格局,已刻不容緩。區域經濟梯度推移理論認為,最優的區域資源配置方式是把資源傾斜配置在最具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即高梯度地區。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世界上一些重要區域的空間經濟一體化進程,由原來的「單核心區」的向邊緣區擴散推移發展,已經轉變為「多圈」、「多核」、「重疊」、「共生」,最終才能達到「多核心區」的有機融合和城市空間的一體化狀態。目前,我省工業化進程已開始進入中期階段,珠三角地區已進入工業化成熟期,從區位條件、工業化進程、區域產業結構、城鎮化發展等多重因素發展變化趨勢來看,僅靠大珠三角一個「核心區」來帶動全省各地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綜合考慮各地的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選擇東西兩翼沿海地帶和粵北山區部分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地區,培植為帶動廣東區域進一步協調發展的新「核心區」,通過多圈推移、梯度推進,帶動經濟腹地(即「區域邊緣區」)發展。
區域發展格局的新表述
記者:具體要採取哪些措施來實現這種區域發展新格局?
陳鴻宇:基於對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我將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發展戰略和擬形成的區域發展新格局表述為:雙核兩帶、以海哺山、三圈推進、協調發展。
所謂「雙核兩帶」,是指要重視和依託廣州、深圳兩個區域特大型城市的集聚與輻射功能,大力發揮其區域經濟增長的主核心區作用;同時,要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廣東沿海具有綿長的海岸線、大片平原和台地、大江大河入海口,又是人才、人力、財力匯聚地,工業化起步早,因而是多種區位因素可能優化聚合的空間地域。充分發揮東西兩翼的臨海優勢,集中力量加快建設東西兩翼經濟帶和城市帶,形成沿廣東海岸線及相關交通樞紐所形成的帶狀空間經濟體和產業走廊,與大珠三角經濟區連結成為南海沿海經濟帶,是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對廣東未來區域布局的優化將產生深遠影響。「山區增長帶」主要指清遠、河源、肇慶、雲浮、汕尾等山區地帶中近鄰大珠三角、近年來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的地區。這一增長帶具有大規模接受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優勢,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大,需要重點扶持,以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形成我省新的製造業產業帶。
所謂「以海哺山」,主要指廣東的區域經濟新格局中,由於生產力的歷史積淀、東西兩翼積聚的臨海發展潛力和珠三角產業擴散等原因,廣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會逐步形成沿海經濟帶和山區增長帶先行發展和重點發展的布局,在沿海經濟帶對山區的反哺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各空間地域的區位優勢,推動各地域間的協調發展。
所謂「三圈推進」,是指在新的區域政策支持下,東翼經濟帶和西翼經濟帶獲得長足的發展,與大珠三角一起,形成粵東發展圈、粵西發展圈和珠三角發展圈。粵東發展圈以汕頭市「核心」,涵蓋汕頭、潮州、汕尾、揭陽、梅州等地區;粵西發展圈以湛江市為「核心」,涵蓋湛江、茂名、陽江、雲浮等地區;珠三角發展圈指包括港澳在內的大珠三角都市圈並涵蓋河源、清遠、韶關等地區,「廣州—佛山」極、「香港———深圳」極是這一發展圈的「核心」。「三圈」的三個核心區的要素和產業同步向北擴散,在「三圈」的大格局下,合力帶動粵東北、粵北、粵西北山區的發展,可以大大縮短實現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時間。「協調發展」是廣東區域合作和區域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區域協調發展的標志,是區域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空間布局相統一,地方政府的政策邊界和區域邊界、市場邊界相統一。在解決有限資源空間配置的摩擦時,必須以此作為調整地方發展時序關系的標准。
因此,構建廣東區域經濟新格局,要針對「兩帶」間、「三圈」間以及各經濟帶、發展圈內部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差別,加強規劃,合理布局,重點突破。優先發展沿海經濟帶,重點扶持是山區增長帶;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地區的發展。在區域政策實施的突破口方面,必須要有精準化的差異:對珠三角發展圈,應著力推動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推動其產業有選擇地向其他地區的轉移;對沿海經濟帶,應著力於消除其地域壁壘與摩擦,完善要素流轉網路,培植產業帶、產業走廊和產業集群。對山區增長帶,應積極推進來自珠三角地區轉移產業的再升級和發展,繼續傾斜於其具有增長後勁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促使其成為主導產業。在區域政策導向方式上,需要改變依賴於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政府推行方式,改為政府引導和市場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提高粵東發展圈和粵西發展圈的外向依存度,不斷完善北部山區的市場體系,努力培育各地區的內生增長能力,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的協調發展。
④ 廣東的地理位置發展經濟有什麼優勢
廣東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版側分別與香港權、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
另外,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有許多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
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4)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
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
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
⑤ 廣東經濟繁榮,東莞地區的存在對廣東省得發展有何幫助
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東莞,
在交通方面東莞作為一個地級城市海陸空的交通都便利
擁有8條鐵路干線,並且在百里范圍之內擁有一個4F級和4E級機場,東莞位於珠江出海口擁有一個國家一級港口名為虎門港,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每天都有客貨輪直達香港 ,從這海陸空三方面就可以看出東莞的交通十分便利,因此便利的交通讓廣東省出口貨物都更加方便。確保廣東省在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的便利
第三產業,以金融為主,
上述中交通便利產業集聚為東莞的金融業提供結實基礎,東莞地理位置便利離深圳,珠海市,廣東省行政區廣東省較近。發展旅遊業在交通部便利基礎有經濟支撐,離省會城市不遠,可以提供政治支持。便於吸引外資,介紹廣東省是世界了解廣東省的一道窗口。
綜上所述與其說東莞地區存在對廣東省發展有何幫助不如說,東莞地區與廣東省是相輔相成,一同促進廣東省的發展,廣東省內有東莞,東莞為廣東省走向國際經濟發展提供窗口。
⑥ 讀廣東省內部區域劃分圖和海南島輪廓圖,回答7~11題 小題1: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