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舉例說明長江三角洲地區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1.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
二戰後,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使經濟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要求沖破商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地域和國界障礙,推進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和先行步驟而逐步發展起來。自1958年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以來,1967年亞洲建立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1967、1975年非洲成立東非、西非共同體;1965年大洋州成立新、澳自由貿易區;1989年美、加、墨三國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全球具有一體化性質的區域經濟組織已超過40個,所包含及正在申請的國家達100 多個,其中多數為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蓬勃興起,方興未艾。(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區域經濟一體化形式的出現,不但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而且對區域經濟發展更有著直接的意義。通過在更大范圍內建立統一市場,進行更為深刻的國際分工、更為廣泛的國際交換,達到在更廣范圍內的資源利用和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區域經濟一體化典範的歐共體(歐盟)為例:歐共體在1992年底形成統一大市場,使12個成員國GDP平均提高4.5%,創造了18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使商品價格下降6.1%,並改善了成員國內部的對內、對外經濟平衡。 而新增經濟福利值則更為可觀,由於取消貿易壁壘所取得的獲益相當於歐共體GNP的0.2%,由於取消影響生產的壁壘所取得的獲益達到歐共體GNP的2.2%,由於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取得的獲益達到GNP的1.6%。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我國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方面成功加入WTO,為我國創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贏得了參與制定世界經濟規則的權利;另一方面成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重要成員,並成功舉辦了APEC上海會議;與俄羅斯、中亞一些獨聯體國家發起並成功地組建了上海合作組織;並正在與東盟十國構建東盟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區(10+1)等。但是,在目前國內地區市場分割嚴重、地區間產業結構嚴重趨同化、經濟發展不平衡、國內企業競爭力較弱等現實面前,我國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借鑒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驗,在國內一些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地區,加強域內經濟的聯系和合作,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推動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不斷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異,提高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並且通過發展若干跨地區的經濟實體(大企業集團),來推動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最終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些學者把此稱之為「地區經濟一體化」。盡管這種提法可以推敲,但其本意是促進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形成具有特色的地區經濟,這是應該予以認真考慮的。我們認為,加快一些地區的經濟協調發展,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區域內經濟緊密聯系和合作的經濟區,是應對經濟全球化、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趨勢。
2.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增長狀況
統計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江蘇、浙江、上海三地共實現的生產總值約佔中國全國四分之一,增速分別達到了百分之十五點四、百分之十四點一和百分之十二點六,均高於全國百分之十點九的平均水平。
但同期上海、浙江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分別為百分之九點五和百分之十七點六,都大大低於全國百分之二十九點八的增幅,江蘇省的投資增長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二點七個百分點。
有關專家指出,當前中國國內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過分倚重投資增長,而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長時間高位運行,必將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將表現出以下趨勢性特徵:
一、經濟發展進入內需與外需的均衡增長階段。今年以來,雖然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趨緊、要素資源價格過高等不利因素的沖擊,長三角區域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於內需的拉動作用增強。以上海為例,1999~2005年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凈流出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分別為48.4%、44.2%和7.5%。長三角區域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機制已經基本形成,並在尋求內需與外需的均衡增長。第一,投資穩步增長,投資效率進一步提高。以浙江為例,1990~2005年,其固定資產投資每增加1%,拉動經濟增長提高0.25個百分點。從邊際資本——產出效率來看,2000~2003年,投資效率呈現升高趨勢;2001~2005年,投資效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第二,消費需求趨旺,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1991年以來,上海市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90%左右,最終消費的貢獻率達到50%左右。浙江省消費需求每增加1%,經濟增長0.47個百分點,年均13%的增長中大約有6個百分點歸功於消費。第三,出口結構趨於優化,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隨著我國對內對外開放度的加大,長三角地區的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外需逐漸壯大,與內需均衡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二、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經濟增長方式持續優化。近年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在市場需求的牽引下,長三角地區逐漸推進產業的梯度轉移,努力實現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轉變。2001~2005年間,浙江省全員勞動生產效率從24666.44元/人提高到43337.28元/人,年均提高11,9%。今後一段時間,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進一步優化,長三角地區正著手進一步推進產業的梯度轉移,投資科技含量高、污染低、耗能低、效率高的行業,為此,雙管齊下:第一,繼續「開放門戶」,向外延伸發展的觸角。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競爭機制,加快優勝劣汰和資產重組的步伐。第二,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能耗、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先進製造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
三、區域發展趨於均衡,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成為全國經濟增長的領先者,原因在於重視地區間資源要素的互動和產業的梯度轉移。為了促進蘇北地區的經濟加快發展,江蘇省一貫推行產業、財政、科技和勞動力的「四項轉移」。同時,在國家宏觀調控大背景下,蘇南地區鼓勵企業盡快把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轉移到要素相對充足的蘇北。五年多來,省內外共向蘇北產業轉移500萬元以上的項目7947個,項目總投資額2431.4億元,實際引資額982.8億元。進入「十一五」時期,江蘇省仍繼續推動境內外產業和科技成果向蘇北轉移,加快蘇北地區工業化進程。如今,蘇北已進入了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國際化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進入經濟起飛的關鍵時期。同時,這種產業和資源要素的轉移也為蘇南企業拓展了發展的新空間。未來時期,蘇北在蘇南地區的產業扶植下,將會更快更好地發展。區域經濟發展將更加協調,長三角的發展後勁也將進一步增強。
未來一個時期,長三角地區在投資、消費以及出口三大需求的共同驅動下,經濟仍將平穩快速增長。預計2007年,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將保持在13%左右,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5萬億元以上,佔全國的1/4左右。
只有逐步把投資比重與速度降下來,才能給結構調整預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更好地推動經濟增長方式根本好轉。
據了解,今年以來,江、浙、滬三地正是在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重點加大對集約化、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因此大大降低了投資增幅。
而與此同時,消費和出口的增幅也在加大,數據顯示,江蘇、浙江、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均超過了當地GDP的增速。
3.FDI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地區近年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其中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運用經濟計量模型,利用長江三角洲各個城市的有關經濟數據對長江三角洲FDI與GDP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與當地的外商直接投資有一定的關聯度.對長三角地區更好地吸收FDI,保持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4.改革開發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再傳佳音,經過一年「盤整」之後,長三角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經濟增長速度在2005年回落的基礎上實現了新提升,發展呈現出經濟增長加速,經濟結構趨優、經濟活力增強、經濟質量提高的特徵。
主要經濟指標在高基礎高增長的基礎上再次突破「新關口」: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8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500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8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6000億元,進出口總額超過2800億美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90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超過9000元。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除投資外)均快於全國平均水平。經濟運行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經濟增長速度加快
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經濟呈現回暖發展態勢。初步統計,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實現生產總值1826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00多億元,16城市GDP平均增速達到15.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8個百分點,比2005年全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柵陝了0.1個百分點,表明長三角地區經過2005年盤整後走出新的增長陽線。
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工業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719億元,同比增長22.8%,工業產銷銜接良好,上半年長三角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7.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個百分點,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等重點行業繼續保持強勁增勢,長三角作為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的優勢進一步顯現。
服務業增長加快,比重提升。上半年長三角地區最大的亮點無疑是第三產業的迅猛增長,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569億元,平均增速達到14.6%,增速比今年一季度提升了1.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41.4%,2005年提升了0.8個百分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長三角各地區發展的重點。
經濟增長動力強勁
投資保持適度增長。近兩年國家宏觀調控投資的效應充分顯現,長三角地區投資增長呈現持續平穩增長,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18億元,同比增長15.9%,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4個百分點。與全國相比,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投資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3.9個百分點。從房地產投資來看,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686億元,同比增長9.1%,增幅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反映出長三角地區房地產投資從過熱走向平穩,長三角地區投資依靠房地產拉動增長的局面也得到改善。
市場消費穩中趨旺。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能力的進一步增強,消費品市場持續旺盛。上牛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6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比2005年提升了0.4個百分點,比今年一季度加快了0.3個百分點,汽車、住房、裝修裝潢等消費熱點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
對外貿易規模擴大。從上半年統計數據看,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繼續呈現出口增長快於進口的特點,累計實現進出口總值2846億美元,同比增長22.9%,其中出口累計達到1605億美元,增長27.0%,進口1241億美元,同比增長17.9%。實現貿易順差364億美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長三角地區進出門總額、進口總額增速首次出現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現象,其中進出口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進口增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3.4個百分點,但出口增速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平穩發展。上半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利用外資穩步發展,商務部確認的到位注冊外資158億美元,上半年全國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84億美元,長三角地區到位注冊外資佔全國的55%以上,反映出經過調整後的長三角仍是外資投向的重點。
經濟增長質量提高
財政收入增長穩定。上半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19億元,同比增長12.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GDP的比重達到10.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個百分點。
工業效益總體較好。上半年長三角地區15城市(缺舟山)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687億元,增長18.8%,其中利潤1611億元,增長18.3%,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11.3個百分點,企業效益總體趨好。
居民收入增加較多。今年以來長三角地區居民收入呈現穩步增加態勢,16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達到920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千餘元,增速均值達到13.5%,16個城市中除嘉興、湖州外,增速都達到兩位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也快速增加,,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均值達到5773元。
經濟增長環境有利
市場物價走勢溫和。今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16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均值為101.4,物價上漲1.4%,比去年同期回落了0.5個百分點,比2005年回落了0.3個百分點,物價形勢趨於穩定,與全國平均水平(1.3%)基本持平。
金融信貸較快增長。6月末,長三角地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66434億元,比年初增加6865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49828億元,比年初增加5821億元。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達到26490億元,比年初增加2539億元。
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放緩、房地產業調整的前提下,長三角經濟反而保持了更高速的增長。長三角地區上半年這份漂亮的成績單背後,反映的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動力逐步由投資拉動轉向投資消費雙輪驅動。由此也可以看出長三角經濟繼續在新一輪增長周期高增長的平台上快速前行。
5.長江三角洲地區進一步發展經濟的對策
比較多 發個鏈接吧
㈡ 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經濟特點是什麼經濟為主
1.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集中了近半數全國經濟百強縣,聚集著近100個年工業產值手此超過100億元的產業園區,包括萬向集團、金山石化、揚子乙烯、大眾汽車、上海貝爾、東方通信等在內的數千家巨人型。 2.「長三帶薯悔角」一體化是入世後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長三角蠢正」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個「長三角」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走向世界。 3.長江三角洲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最大地區,該地區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方便,是全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
㈢ 長江三角洲的經濟
2009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國內生產總值(GDP)達72494.10億元,占同期中國經濟總量的21.29%。其中,第一產業產值為3538.76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10.05%,第二產業產值為36476.64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3.14%,第三產業產值為32478.7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2.00%。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長三角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4.88∶50.32∶44.80,與2008年相比,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2.49個百分點,而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比重則分別下降了0.17個和2.32個百分點。 銀行業
2009年,上海、浙江和江蘇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總額為138582.58億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億元,增長28.21%,存款總額佔全國比重為17.67%,比2008年低4.92個百分點;貸款發放量增長平穩,兩省一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額為104204.7億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億元,增長30.28%,貸款總額佔全國比重為18.79%。
證券業
2009年末,上海地區集合理財產品共有9個,首發規模超過150億元,涵蓋股票、債券、貨幣、FOF、混合型等多種形式。江蘇省境內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證券經營機構數位居全國第三。全年證券市場交易規模含肆增長72.8%,交易總額居全國第三,證券營業部平均利潤水平居全國第二。期貨公司綜合實力和盈利能力繼續保持領先,期貨經營機構代理交易金額居全國第一,增長87.6%。期貨公司規范運作水平持續提升,實現規模增長和強化風險管理雙重目標。總體來看,長三角地區證券市場表現良好,在金融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保險業
2009年,長三角地區保險業平穩發展。如圖所示,兩省一市2009年保費收入總額221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4.83%,佔全國比重為19.92%,略高於2008年。上海,江蘇和浙江保費收入均有所上漲,其中,江蘇省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907.7億元,依然為長三角之首,占據長三角保費收入41%的份額。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別實現保費收入665.03億元、645.5億元。從增幅來看,江蘇省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7.06%。 截至2010年,長三角兩省一市已建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15個,國家級保稅區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個。除此之外,長三角還擁有4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各地還擁有眾多不同類型的省市級開發區,其中,上海建成寶山工業園區等市級工業開發區26個,江蘇則有省級開發區116個,浙江有省級開發區100個。
2009年,與中西部地區相比,長三角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較大,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均出現了負增長。2009年長三角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123.69億元,佔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量的28.90%,同比下降了0.72個百分點,其中弊羨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最多,達到1120.09億元,南通經租老拍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為31.27%。
㈣ 長江三角洲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有哪些其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自然抄地理優勢:位於中國海岸線的中部地區,且是長江的如海口,河海相連,水上運輸便利;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氣候宜人,水源充足,適宜居住和農業發展;腹地廣闊,有利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社會經濟條件:附近有發達的農業為工業的發展作支撐;有較多的高校,為經濟發展提供大量高素質人才;交通設施發達(有機場,鐵路,海港等海陸空交通);市場廣闊,產品能通過便利的交通出口到世界各國和國內大部分地區。
㈤ 長江三角洲發展經濟的優勢
(一)自然地理優來勢:
1、位於中國海自岸線的中部地區,且是長江的入海口,河海相連,水上運輸便利;
2、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氣候宜人,水源充足,適宜居住和農業發展;
3、腹地廣闊,有利於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社會經濟條件:
1、發達的農業為加工業和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分布有諸多國內外知名高校,為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大量高素質人才;
3、交通設施發達,形成了以機場、鐵路、公路、海港相銜接的海陸空交通網;
4、市場廣闊,產品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運輸到世界各國和國內大部分地區。
希望能幫到你~
㈥ 簡述河流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
長江三角洲是由長江及錢塘江的泥沙淤積形成的濱海平原,長江對長江三角洲的作用是:提內供便利的水陸運輸,容有利於其對外聯系,提供農工業和生活用水等.
故答案為:提供便利的水陸運輸,有利於其對外聯系,提供農工業和生活用水等.
㈦ 長江對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影響包括提供旅遊資源嗎
包括提供旅遊資源。
㈧ 上海的發展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地區最大的特點是出口通暢,腹地開闊,口「惠」腹「實」。長三角地專區地理位置屬優越,其核心上海位於長江口,是長江流域的出海門戶,又是江海、水陸、空運的重要樞紐。長江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區域,上游以重慶為中心的經濟區域,縱貫數省,區域之間有干支流通航里程為7.9萬公里的黃金水道貫通,不但把中國的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把京滬、京廣、京九等南北鐵路干線連接起來,便於東西推進、南北聯動,使經濟發展的空間極為廣闊。長三角地區已初步形成公路、水運、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長三角以上海為龍頭,蘇、錫、常、通、杭、嘉、湖、甬等15個城市分排兩旁,組成了「口、腹、心」要素綜合、實力強大的經濟圈,它能夠更好地服務於長三角、服務於長江流域、服務於全國。
上海處於核心地位,經濟拉動以及國際金融城市的位置對長三角作用無疑至為關鍵。
㈨ 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有哪些帶動作用
帶動作用:
江三角洲區域的企業可通過上海金融市場籌集發展資金;
上海是國際區域性貿易中心,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城市可以以上海為橋梁,積極開展對外貿易。
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 21.07 萬平方公里。
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長江經濟帶的引領發展區,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公鐵交通干線密度全國領先,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
㈩ 上海在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什麼作用
以復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制江經濟帶。這里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
「超級巨人」上海,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1.6萬億元,位列中國第一;一批「小巨人」城市其國內生產總值都成飛速增長。經濟總量基本都過千億人民幣。為「長三角」都市圈帶來豐富性和層次感的縣域經濟,極具競爭力。2005年11月揭曉的中國百強縣市競爭力排名中,有七個「長三角」的縣市(區)進入前十位。縣域經濟的崛起,使「長三角」城市連片化、都市化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