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世紀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與數學發展的關系
建議你好好看下題目有沒有問題
中國是沒有中世紀的
你指代時間不清,無法回答
❷ 計量經濟學知識體系結構,發展歷史及前景。
計量經濟學是以一定的經濟理論和統計資料為基礎,運用數學、統計學方法與電腦技術,以建立經濟計量模型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隨機性特性的經濟變數關系。主要內容包括理論計量經濟學和應用經濟計量學。理論經濟計量學主要研究如何運用、改造和發展數理統計的方法,使之成為隨機經濟關系測定的特殊方法。應用計量經濟學是在一定的經濟理論的指導下,以反映事實的統計數據為依據,用經濟計量方法研究經濟數學模型的實用化或探索實證經濟規律。廣泛採用計算機組織教學,著重培養學生定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據說在經濟學中,應用數學方法的歷史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威廉·配第的《政治算術》的問世(1676年)。
「計量經濟學」一詞,是挪威經濟學家弗里希(R. Frisch)在1926年仿照「生物計量學」一詞提出的。 隨後1930年成立了國際計量經濟學學會,在1933年創辦了《計量經濟學》雜志。
我們應如何理解「計量經濟學」的含義?弗里希在《計量經濟學》的創刊詞中說到:「用數學方法探討經濟學可以從好幾個方面著手,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與計量經濟學混為一談。計量經濟學與經濟統計學決非一碼事;它也不同於我們所說的一般經濟理論,盡管經濟理論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數量特徵;計量經濟學也不應視為數學應用於經濟學的同義語。經驗表明,統計學、經濟理論和數學這三者對於真正了解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數量關系來說,都是必要的,但各自並非是充分條件。而三者結合起來,就有力量,這種結合便構成了計量經濟學。」
後來美國著名計量經濟學家克萊因也認為:計量經濟學是數學、統計技術和經濟分析的綜合。也可以說,計量經濟學不僅是指對經濟現象加以測量,而且表明是根據一定的經濟理論進行計量的意思。
計量經濟學的基礎是一整套建立在數理統計理論上的計量方法,屬於計量經濟學的「硬體」,計量經濟學的主要用途或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
理論檢驗。這是計量經濟學用途最為主要的和可靠的方面。這也是計量經濟學本身的一個主要內容。
預測應用。從理論研究和方法的最終目的看,預測(包括政策評價)當然是計量經濟學最終任務,必須注意學習和了解,但其預測的可靠性或有效性是我們應十分注意的。
❸ 求一篇關於中國人口分布情況發表看法。寫一篇數學小論文
中國人口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 相關性分析:1978-2004
倪靜遠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各地區歷年人口及GDP統計數據,以東部,中部,西部地區[1]三大地帶為劃分,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空間分布的特徵和區域差異,以及人口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歷年人口數據表明,我國人口呈階梯狀分布,地區間人口密度差異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人口空間分布差異的重要因素,而人口增長又對區域經濟發展存在正負兩方面作用.
關鍵字:空間分布 區域經濟 人口密度
一,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歷經90年代的飛躍式發展,中國經濟總量達到空前規模.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人口總量同步增長,人口空間分布格局持續變化.1978年以來,以東,中,西部為劃分的三大地帶由於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明顯差異,導致人口在地區間分布不平衡.且近年來,伴隨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擴大,這種人口空間分布的不平衡性日趨明顯.針對這一趨勢許多研究者對我國人口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從已有研究來看,部分學者從經濟地理學角度進行分析,運用人口密度函數研究人口空間分布與城市發展的相互關系.另外一部分研究將關注的焦點集中於人口空間分布結構的變化,人口遷移的原因和影響,即側重於分析影響人口的空間分布的因素和人口遷移的經濟績效.但是,關於人口空間分布與大范圍區域的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利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空間分布數據,完成對我國人口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性的分析.
二,文獻綜述
人口與經濟的關系一直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自馬爾薩斯提出人口經濟模型以來,以凱恩斯,西蒙,納爾遜,索維,舒而茨和盧卡斯等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建立模型,論證了人口與經濟增長的之間關系.由於出發點和引入參數的差異,結果莫衷一是.但從總體趨勢來看,研究的側重點逐步從人口規模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轉移至人口質量和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從單純分析發達國家人口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轉移至以研究發展中國家人口與經濟增長狀況為主.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對人口數量與宏觀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缺乏有關人口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闡述.
有關人口空間分布問題的研究最初集中於社會科學領域,是人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而近年來,地理學者開始運用GIS等技術研究人口空間分布與社會經濟數量之間的關系,將其研究擴展到地理學,經濟學甚至環境生態學交叉領域.隨著區域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興起,人口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進一步得到發展.劉易斯模型和托達羅模型中,將人口向城市流動視為勞動在產業間的轉移,這種流動是個人對遷入地和遷出地之間的收入(或者預期收入)差距的回應(朱農,曾昭俊,2004).克魯格曼在H-O定理的基礎上,提出"新經濟地理學",從規模經濟角度分析城市經濟聚集與人口空間分布變化的關系.
與西方學術界相同,我國理論界有關人口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的討論經歷了一個由數量到結構的發展過程.研究重心逐漸由控制人口數量與經濟增長轉移至分析現有人口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開始注意到人口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問題,並進行了初步探索.絕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動態角度分析,研究人口空間分布的增量變化即人口遷移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張善余通過計算遷移者比重與人均GDP的相關系數得出結論:經濟收入的高低是影響遷移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嚴善平對90年代以來地區間人口遷移的實證檢驗證明,遷移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著非常強的正相關關系(嚴善平,1998).王德等通過比較遷移前後各省區人口與GDP的基尼系數變化,驗證了我國人口遷移對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均衡作用(王德等,2003).許多學者還從經濟績效方面分析了人口遷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蔡昉1996;陳皓1996;王桂新,1997;李強2001;董栓成2004).有關人口遷移的研究揭示出人口的區域間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關性,但終究只是從人口空間分布的一個側面討論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從已有的成果來看,有關人口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相對較少.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沿以下三種思路進行:
1,從影響人口空間分布格局的因素角度分析二者的相關性
韓光輝等通過分析近三十年來我國人口空間結構和變動趨勢,認為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總體呈現不平衡態勢,地區差異巨大,但人口密度增長率逐步縮小,在局部地區,人口分布的疏密與聚落性質和規模,自然地理條件及經濟開發的類型直接相關.(韓光輝,陳喜波,1999).韓惠等通過對中國人口空間格局和成因的探討,認為影響我國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的因素有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歷史因素,政策導向等等.其中自然環境又是其它因素的基礎,但是決定人口分布的關鍵因素還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可以促進人口的聚集,同時人口的聚集又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韓惠等,2000)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人口分布的概念是廣義的,包括人口分布,遷移,城市化等人口空間現象.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尚未達到較高水平,人口分布總體上還是主要受自然環境影響,而受經濟社會制度等因素影響相對較小.雖然中國東,中,西三地帶建國以來人口規模和密度都呈增長趨勢,但人口分布比例並未發生大的變化(王桂新,1997).
這些研究從從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因素角度綜合分析了影響人口空間分布的主因,提出經濟因素是影響人口空間分布格局的形成和變動的重要力量,但對二者間關系的分析大多是單向的,更偏重於地理學和人口學領域.
2,從人口空間分布的經濟績效角度分析
范紅忠等從人口空間分布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方面分析.在比較中,美,日等6國生產與人口分布後,他發現我國人口分布與生產的矛盾在於生產集中的同時並未引起人口的相應集中,這種人口分布與生產分布的不一致性導致較大的地區經濟差異(范紅忠,2003).從而論述了人口空間分布的不合理性和滯後性,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蔡昉從人口密度著手,通過分析人口密度對制度選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存量的影響分析了人口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其認為制度選擇,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存量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密度制約著市場制度的形成和有效發揮作用;相對於對物質資本的稀釋能力,人口密度對勞動力的充分供給的正面作用更加明顯;教育的正外部型使得人口密度對人力資本存量有著可預期的正面效應.因此,人口密度對經濟發展並不必然是負面影響.通過對我國各地區增長績效與人口密度關系的實證檢驗他得出結論:盡管人口增長與人口密度與我國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復雜多變的關系,但人口密度與人均收入水平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蔡昉,2001).
3,從人口聚積與城市發展關系角度分析
王法輝等依據區域人口密度函數,運用GIS方法,在1982-1990年人口資料基礎上進行回歸分析,考查了我國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特徵以及城市經濟發展與周邊地區人口增長的關系.指出我國區域人口分布特徵呈現出距離衰減特徵,由於城市經濟增長的原因,城市人口增長快於邊遠地區,呈現出向心集聚的趨勢.(王法輝等,2004)
以上研究雖從不同側面分析了人口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存在相關性,但均未明確地從區域經濟發展角度對二者相關性進行具體闡述,因而無法對我國人口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做出一般性分析,也難以對人口空間分布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變動的趨勢做出合理預測.而已有的理論研究和經驗分析均表明,人口因素與經濟發展存在相互作用關系.這種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人口數量變動與經濟發展關系和人口空間變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現有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對前者的分析而忽視了後者.然而必須看到,長達二三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後一種關系在我國嚴重扭曲.因此,對我國人口空間分布變動與經濟發展尤其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義的.
三,人口空間分布的統計描述
1,統計指標描述
⑴人口空間分布的定義
人口的空間分布是指一定時點上人口在各地區的分布狀況,是人口過程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2].具體表現為該時點當地的人口密度.
⑵人口密度的定義
人口密度通常指一定時間單位土地面積上的人口數.即:人口密度 = 總人口/總土地面積
⑶數據說明
本文所採用人口和GDP相關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和《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全國總人口數包括現役軍人數,分地區數字中未包括;全國人口數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數據.
2,人口空間分布的時間序列分析
1978年至2004年,中國總人口數量呈平穩上升趨勢.人口分布按地區呈現出東,中,西三大階梯.其中,東部人口比重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大地帶內,中部和西部人口數量穩步提升,增長速度平穩.東部地區人口數量和增長速度相對起伏較大.全國人口空間分布具體呈現出以下特徵:
⑴人口在東,中,西三大地帶間呈階梯狀分布.從人口規模上看,東部人口總量最大,是第一階梯;中部次之,屬第二階梯;西部人口規模最小,是第三階梯.三大地帶間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特徵由78年延續至今,總體趨勢未發生改變,且地帶間人口絕對數量的差異隨時間推移不斷擴大.(見圖1)
圖1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歷年)計算結果.
⑵地區間人口密度差異明顯,且有進一步擴大趨勢.除西部地區外,東部,中部地區人口密度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東部地區人口密度超過中西部地區總和,且差異隨時間推移不斷擴大.同時,東部地區人口密度起伏變化量也相對較大.(見圖2)
圖2 數據來源:同上圖
⑶人口增長最快的省份集中於北京,上海,福建,廣東等經濟發展中心地區和貴州,雲南,寧夏,新疆等西部省份.(見表1)
表1 1978,1992,2004年中國各地區人口比重
省份
各地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重(%)
1978
1992
2004
北京
0.89
0.95
1.15
天津
0.75
0.79
0.79
東
河北
5.28
5.38
5.24
遼寧
3.91
3.45
3.24
部
上海
1.15
1.15
1.34
江蘇
6.09
5.93
5.72
地
浙江
3.91
3.63
3.63
福建
2.56
2.67
2.70
區
廣東
5.84
5.60
6.39
山東
7.47
7.39
7.06
海南
0.00
0.59
0.63
合計
37.85
37.52
37.89
吉林
2.58
2.17
2.08
中
黑龍江
3.52
3.10
2.94
安徽
4.92
5.00
4.97
部
河南
7.38
7.60
7.48
湖北
4.77
4.79
4.63
地
湖南
5.39
5.38
5.15
江西
3.32
3.36
3.30
區
山西
2.53
2.56
2.57
合計
34.42
33.95
33.12
內蒙古
0.93
1.89
1.83
廣西
3.55
3.76
3.76
西
重慶
0.00
0.00
2.40
四川
10.13
9.43
6.71
部
貴州
2.80
2.88
3.00
雲南
3.23
3.29
3.40
地
西藏
0.19
0.20
0.21
陝西
2.90
2.92
2.85
區
甘肅
1.95
1.99
2.01
青海
0.38
0.40
0.41
寧夏
0.38
0.42
0.45
新疆
1.29
1.36
1.51
合計
27.73
28.53
28.54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79),(1993),(2005)計算.
上表顯示,78年以來,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展中心地區人口聚集趨勢明顯.除四川,陝西兩省外,西部各省人口數佔全國比重均有所增加.與東西部相比,中部地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比重持續下降.
⑷地帶間人口增長速度基本相同,人口增速與經濟增長速度關系並不顯著.總體而言,三大地帶人口增長速率曲線基本重合,波動幅度相對較小,基本在5個百分點內,東部地區稍大.與東部地區明顯高於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的相比,東部地區人口增速並未顯著增加.(見圖3)
圖3 數據來源:同上圖.
3,人口空間分布的區域差異截面分析
根據2003年統計數據,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其中,西部地區總人口37127萬人;中部地區43037萬人;東部地區49251萬人[2].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為135人/平方公里.東,中,西三大地帶各省市人口密度見下表:
2004年東中西部各省人口空間分布情況表
西部地區
東部地區
中部地區
省份
人口
面積
人口密度
省份
人口
面積
人口密度
省份
人口
面積
人口密度
(萬人)
(萬平方公里)
(人/平方公里)
(萬人)
(萬平方公里)
(人/平方公里)
(萬人)
(萬平方公里)
(人/平方公里)
內蒙古
2384
118.30
20
北京
1493
1.68
889
山西
3335
15.63
213
廣西
4889
23.60
207
天津
1024
1.13
906
吉林
2709
18.74
145
重慶
3122
8.24
379
河北
6809
18.77
363
黑龍江
3817
45.46
84
四川
8725
48.50
180
遼寧
4217
14.59
289
安徽
6461
13.96
463
貴州
3904
17.60
222
上海
1742
0.63
2765
江西
4284
16.69
257
雲南
4415
39.40
112
江蘇
7433
10.26
724
河南
9717
16.70
582
西藏
274
122.84
2
浙江
4720
10.18
464
湖北
6016
18.59
324
陝西
3705
20.56
180
福建
3511
12.14
289
湖南
6698
21.18
316
甘肅
2619
45.40
64
山東
9180
15.67
586
-
-
-
青海
539
72.12
7
廣東
8304
17.79
467
-
-
-
寧夏
588
5.18
114
海南
818
3.39
241
-
-
-
新疆
1963
165
12
-
-
-
-
-
-
表2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5)》計算.
不難看出,2004年東,中,西三大地帶人口空間分布差別較大.東部地區各省人口密度明顯大於中部,西部地區,成為中國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區域內各省人口密度均遠高於全國水平,上海,天津,北京,江蘇,山東,廣東,浙江分居前幾位.其中,上海以2765人/平方公里的絕對優勢超過北京,天津,成為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
中部地區人口分布相對平均,各省人口密度差異較小.河南,安徽分列人口密度前兩位.除黑龍江以外,區域內各省人口密度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西部地區人口稀少,地帶內部省際人口密度差異較大.重慶,貴州,廣西,四川,陝西五省人口密度列前四位,略高於全國水平,其餘各省人口密度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西藏,青海,新疆三省是全國人口密度最低的三個省份.其中,西藏每平方公里僅2人,是全國人口分布最稀疏的省份.
四,人口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相關性分析
人口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推動了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化;另一方面人口空間分布的差異又反作用於經濟發展.
1,經濟發展水平對人口空間分布的影響
⑴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人口空間分布.推-拉理論認為,同時存在著一推一拉兩種力量共同決定人口遷移.前者是推動人口遷出居住地的力量;後者是吸引人口流入的力量.根據發展經濟學理論,人口的遷移是勞動者對更好的就業機會或更高的收入水平的回應.(朱農等,2004)因此,經濟發展水平無疑是吸引人口遷入的重要力量.
比較我國三大地帶人口空間分布與GDP變化趨勢不難發現,三大地帶人口密度變化與GDP增長的總趨勢保持一致(見圖3,圖4).90年代中期以後,東部地區GDP規模大幅上升,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水平.而東部地區的人口密度與其它兩大地帶的差別在這一時期內也明顯擴大.
圖4 數據來源: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1999.《中國統計年鑒》(歷年).
然而,由圖形3,4分析可知,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並未相應的引起人口增速提升,人口分布與區域經濟增量相關性較弱.由此表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量對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的影響大於經濟增量,初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人口分布集中,初始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人口分布相對稀疏,地區間人口分布不平衡趨勢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擴大而日益明顯.
⑵資源,環境,人口規模,國家政策等因素通過制約城市,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間接影響人口空間分布格局.
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在現代工業社會中,水和各種礦產資源,能源等工業生產的必需原料通過對工業的布局和城市規模以及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口的空間分布.以水資源為例,2003年北京,上海,廣東三個工業發達的超大規模人口聚集中心的城市水供應總量分別為128823萬立方米,308309萬立方米和568949萬立方米.而西部地區青海,寧夏等欠發達省份城市水供應總量僅為15000-20000萬立方米左右.西北部地區水資源的匱乏,嚴重製約著城市的發展和人口規模的擴大.
人口規模對人口空間分布的影響.人口規模對人口空間分布的影響體現為在遷出地形成的推力,和在遷入地形成的拉力.分析表1不難看出,四川,山東,河南等主要人口遷出源地均是人口大省.尤其是山東,河南兩省,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580人以上,遠高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巨大的人口壓力對當地人口的外遷形成有效的推力.同時,廣東,江浙,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的強勢吸引中心也都是人口高密集地區,龐大的"聚集效應"形成一股有效的拉動人口遷入的力量.
國家政策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開放內陸省份的政策,推動西部內陸省份加速經濟發展.結果顯示,以新疆為代表的邊疆省份成為新的人口遷入中心地,其中新疆的年凈流入率達到18.7%(張善余,2004).這充分表明,國家西部大開發等地區導向性政策的實施在改變區域經濟格局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口的空間分布.
2,人口空間分布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人口空間分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集中體現於人口規模增長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有關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論述在理論上主要分為馬爾薩斯派和反馬爾薩斯派.以托馬斯·馬爾薩斯為代表的馬爾薩斯派學者堅信,人口增長對人均的福利有負面影響.馬爾薩斯認為一旦工資超過生存水平,就有新的人口壓力使工資下降,因為人們會更早地結婚,並生育更多的孩子.這樣,又把工資將導致能維持生存的最低水平.從長期來看,人口的內生性使得人均收入保持在維持生存水平並停滯不前(德布拉吉·瑞,2002).不難看出,馬爾薩斯理論在當代的應用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因為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不一定傾向於選擇生育更多的子女,相反,發達國家普遍低於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說明經濟水平與人口出生率正相關的假設前提難以普遍使用,因此,由之得出的結論也有待商榷.
根據哈羅德-多馬模型,在資本產出給定的情況下,人口增長將增加消耗,減小人均數值.但是考慮到勞動力投入對擴大生產的作用,簡單的假定資本產出固定是不現實的.在索羅模型中,人口的消耗作用和勞動力投入對產出的擴大作用相互抵消,長期經濟增長率不受人口增長速度的影響.但高人口增長率降低了人均收入水平(經濟增長率不變),勞動-資本比率上升降低了勞動的平均生產率.因此,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仍是負面的.
反馬爾薩斯派學者提出需求推動和供給推動兩種觀點.前者認為,人口增長產生的需求壓力有助於創新的產生,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後者認為,更多地人口意味著更多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想,"三個臭皮匠",因此,技術進步的速度應該隨人口增長而加快.
而根據克魯格曼的理論,經濟發展"中心"地區同時存在著向心力和離心力兩種力量.前者表現為在高工資和高利潤的吸引下,勞動力和企業向"中心"聚集;後者則表現為人口和工業過度密集帶來的資源,環境等問題可能導致的"中心"地區的解體.因此,經濟發展水平是人口空間分布特徵形成和變化的原因,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化又反作用於經濟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東部地區人口與GDP增長的實際情況表明,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影響我國人口空間分布變化的首要原因,而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化又反作用於經濟增長,這種反作用具有正負兩方面效果.一方面,隨著經濟發達地區人口規模的擴大,勞動力投入量增多,技術創新加快,產出規模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東南沿海地區著力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以製造業,加工業為主體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成為地區工業結構的支柱部分.來自於中西部地區的大量遷入人口產業構成特徵是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為輔,遷入在業人口集中在製造業,批發零售貿易業和建築業三個行業(魏星等,2004),為蓬勃發展的二,三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和創新支持,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此外,人口規模的擴張帶動城鎮基礎是設建設加快,教育,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大大加速了中心地區城市化進程.
另一方面,人口空間分布過度集中,中心地區的過度城市化也帶來了資源緊缺,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住房交通擁擠,社會治安混亂等一系列負面效應,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立.此外,西部地區以及中部人口輸出大省以高素質勞動力流出和中低水平勞動力流入為主的勞動力流動現狀,造成人口輸出地高端人力資本大量流失,陷入低人力資本水平-低經濟增長的惡性循環,從而對縮小東西差距和落後地區經濟起飛的實現產生了潛在的負面影響.
五,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因素對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的配比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區人口空間分布極不平衡,呈三大階梯狀.地區間人口密度差異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人口空間分布差異的重要因素,與經濟增量相比,初始經濟發展水平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人口分布的變化又對區域經濟發展存在正負兩方面作用.經濟發展的中心區域同時形成人口的高度密集地.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東三大地區人口分布的區域差異日趨明顯,且仍有繼續擴大之勢.總體上呈現出"勞動跟隨資本流動"的趨勢.由於人口空間分布變化需要一個緩慢的長期變化過程,而沿海和內陸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可能長期存在,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加之人口遷移具有慣性,所以,這種人口向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集中的分布趨勢可能還將繼續長期存在下去.
高度集中的人口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供給和技術創新能力,有利於發達地區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同時,人口過度密集也帶來了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此外,中西部地區知識資源的大量流出使得地區經濟增長步伐更加緩慢,陷入低人力資本水平-低經濟增長的惡性循環.因此,在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建立更加順暢的人口流動機制的同時,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綠色經濟增長,加強西部地區經濟建設和人力資本建設扶持,是實現我國人口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⑴朱農,曾昭俊.中國城市人口增長的決定因素分析.中國人口科學,2004.5.
⑵嚴善平.中國九十年代地區間人口遷移的實態及其機制.社會學研究,1998.2.
⑶王德,朱瑋,葉暉.1985-2000年我國人口遷移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均衡作用研究.人口與經濟,2003.6.
⑷陳浩.中國農村勞動力外流與農村發展.人口研究,1996.4.
⑸蔡昉.人口,資源與環境.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分析.中國人口科學,1996.6.
⑹王桂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差異與人口遷移之關系研究.人口與經濟,1997.1.
⑺李強.中國外出農民工及其匯款之研究.社會學研究,2001.4.
⑻董栓成.人口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5.
⑼韓光輝,陳喜波.近三十年來中國人口資源的空間結構,變動趨勢及問題與對策.人口與經濟,1999.6.
⑽韓惠,劉勇,劉瑞雯.中國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及其成因探討.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4.
⑾王桂新.中國人口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一項人口分布經濟學的探索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⑿范紅忠,李國平.對我國生產與人口分布現狀與問題的比較分析.預測,2003.6.
⒀蔡昉,王美艷,都陽.人口密度與地區經濟發展.浙江社會科學,2001.6.
⒁王法輝,金鳳君,曾光.區域人口密度函數與增長模式:兼論城市吸引范圍劃分的GIS方法.地理研究,2004.1.
⒂胡煥庸.論中國人口之分布.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⒃張善余.基於出生地的中國人口遷移態勢分析.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3.
⒄德布拉吉·瑞.發展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⒅魏星,王桂新.中國東,中,西三大地帶人口遷移特徵分析.市場與人口分析,2004.5.
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年鑒(歷年).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⒇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1] 本文討論的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區;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等9省市.
[2] 胡煥庸.論中國人口之分布.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3]因統計過程中對現役軍人數處理方法不同,統計所得全國總人口數與由分地區數字加總結果不同.
❹ 正高面試題:請問你覺得你的數學專業與當前經濟生社會發展有何聯系
我覺得數學專業和當前的經濟生活,社會發展關聯還是很大的呀,因為特別是現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運用到數學的知識啊,就算是買菜,你也要算一下價格吧
❺ 古希臘數學發展同經濟的關系
歐幾里得,古希臘數學家,被稱為「幾何之父」。他最有名的書,「元素」是歐洲數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五個公設,發展歐幾里得幾何,被廣泛認為是最成功的歷史教科書。
❻ 求經濟數學基礎答案 陳光潮
第一章 區域經濟學與新區域經濟觀
第一節 區域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區域經濟不賓研究對象及任務
第三節 建立新區域經濟觀
第二章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區位概念
第二節 區域與經濟區域
第三節 區域經濟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第三章 國際區域經濟
第一節 國際區域經濟概述
第二節 歐洲聯盟的區域經濟發展
第三節 北美自由貿易區構建的域經濟
第四節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區域經濟特點
第四章 國家區域經濟
第一節 國內區劃的區域經濟
第二節 特區經濟
第三節 城市區域經濟
第四節 科技工業園區的區域經濟
第五章 總部經濟
第一節 總部經濟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總部經濟的基本概念與經濟學解釋
第三節 總部經濟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
第一節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節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
第三節 梯度發展理論的動態表象
第四節 不同梯度上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七章 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
第一節 經濟發展的輻射理論研究
第二節 梯度推進理論和輻射理論的比較
第三節 輻射理論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意義
第八章 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分析
第一節 區域產業結構分析
第二節 二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第三節 區域產業結構變勸導向理論
第九章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經濟發展觀的區別
第三節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苦幹問題的探討
第十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理論與方法
第十一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及其指標體系
第十二章 國外區域經濟案例
第十三章 我國區域經濟案例分析
❼ 數學分析,房價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差不多我記得我在南昌 博士割的時候800多塊錢吧 也差不多都是這個價了
❽ 求一篇關於數學文化的論文,謝謝,很急
數學類論文感想類的比較好寫,
巴巴適適論文吧
全博士專業論文輔導團隊,提供課程論文、畢業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數學論文發表、數學教學論文發表
❾ 經濟和數學專業畢業後的就業方向
經濟學專業 畢業了除了可以考公務員 進科研機構 大學等外,應該包括金融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吧。
讀了金融學,將來做什麼?
從近幾年就業情況來看,金融學專業畢業生通常有這些流向:
1、商業性質的銀行,其中包括中國工商、建設、農業銀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2、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如中國人壽、平安、太平洋保險等;
3、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4、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5、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7、國家公務員系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銀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出版傳播機構等。
數學專業的畢業生無論在國內國外,需求量都明顯增加。特別是根據最新統計,北京市需求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十大專業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需求量位居前列。而美國最火的職業精算師,也多是出身數學專業的。下面就來帶領大家看看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將來所能從事的職業領域以及薪酬等數學專業就業前景。
一、IT業職員:兼顧專業與職業發展需要
代表職業:程序員
薪酬情況:多數人會從事的程序員工作薪酬水平差距很大。初級程序員的月入一般在兩千元左右,做到主管一級,月入可達到五六千元。
就業分析: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屬於基礎專業,是其他相關專業的「母專業」。該專業的畢業生如欲「轉行」進入科研數據分析、軟體開發、三維動畫製作等職業,具備先天的優勢。「在改進一個軟體的速度、效率,需要新的思想和方法方面,數學高手創新能力比一般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還要強。」某知名IT公司工程師說。在一項針對IT行業230名成功人士的抽樣調查表明,其中200名屬於以數學專業或其相關專業為依託實現職業再選擇的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選教授在北大方正軟體技術學院開學典禮上,就告訴大學生: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軟體人才,需要有「扎實的數學功底」,「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來自於深厚扎實的數學功底。可見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從事其他相關專業的基礎。
二、商務人員:專業有優勢,職業前景好
代表職業:保險精算師
作為一名精算師,不僅需要有扎實的數學基礎,能熟練地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數據對未來變化的趨勢做出分析、判斷,同時也需要具有堅實的經濟理論基礎,對法律、稅務制度、財務會計、投資有透析的了解,特別是對風險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處理各種可控風險的能力。由普通的精算人員最終成長為精算師,道路漫長艱苦,一般要花上5-7年時間。
薪酬水平:目前在國外的平均年薪達10萬美元,國內目前月薪也在1萬元以上。4年以後,隨著人們對於保險認識的加強,保險行業的興起必然會需要更多的精算師。
就業分析:金融數學家已經是華爾街最搶手的人才之一。最簡單的例子是,保險公司中地位和收入最高的,可能就是總精算師。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斯坦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和紐約大學等著名學府,都已經設立了金融數學相關的學位或專業證書教育。盡管如此,在美國很吃香的保險精算師,很多都是數學專業出身。
除了保險精算師以外,由於經濟學也引入了數學建模,因此懂經濟原理的數學人才也被用人單位廣泛接納,還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化工制葯、通訊工程、建築設計等,都離不開相關的數學專業知識。
三、教師:需求大,待遇穩定
就業分析:據國家教育部預測,今後5年內,我國高中教師缺口達到116萬人,其中對數學、語文等基礎學科的教師需求量最大。廣東省許多市縣甚至出現數學「教師荒」。全國37個大中城市人才市場的統計分析表明,數學教師十分搶手。拓寬師資渠道,面向社會招聘教師,已成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這無疑為報考綜合院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另外,美國近年來教師尤其是數學教師奇缺。以休斯敦市為例,近年就從中國大連等城市招聘了一批數學教師,並幫助其全家居留美國。
家教業的逐漸興起,也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畢業生提供了一條重要的就業渠道。由於數學家教對專業知識和教學輔導藝術的要求比較高,家長不易操作或無暇顧及,於是聘請數學家教已成為許多家庭的必然選擇。有關家教專家對全國106個大中城市家教市場的調查統計表明,數學家教在整個家教中占絕對多數,達83%。另據有關專家預測,在未來5-8年以後,數學家教將會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而廣受歡迎。把家教作為一種職業,也必定會大有文章可做。
google公司副總裁李開復提醒大學生們:「絕大多數理工科專業的知識體系都建立在數學的基石之上。學習數學知識可以培養和訓練人的思維能力。」
選擇數學專業,最好能有進一步深造的計劃。先打好了本科階段的數學基礎,再從其他方向尋求發展,會更容易突破。毫無疑問,研究生專業的選擇方向當然最好是金融、計算機等專業。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