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長江黃河的水向東流,對我國的經濟有什麼影響
長江黃河的水向東流,是由於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這兩條大江大河分別從唐古拉回山脈和巴顏喀拉山脈發源,分答別流入東海和渤海。
長江和黃河促進了河流流域農業的發展,同時也使沿岸地區交通航運便利。促進了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孕育了很多的大城市。
② 急急急急急!!黃河、長江對中國發展的積極作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
該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成都等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長江在四川省宜賓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賓。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 都在長江流域。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2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有的河流。主要水能資源集中在我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界處,因為此處地勢陡然下降,起伏較大,導致此處水流湍急。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2800多公里,素有三峽大壩「黃金水道」之稱。
1)水土流失日趨嚴重。
黃河源區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和重力侵蝕交錯並存。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黃河源區各種開發建設項目逐漸增多,修建鐵路、公路、水利水電工程,開發礦產資源等人為活動不同程度地破壞了部分優良草場和天然植被,新的人為水土流失日趨嚴重;非法淘金、采葯、挖沙以及對原生植被的濫伐濫墾,也造成黃河源區植被大面積破壞,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使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根據水利部1999年土壤侵蝕遙感普查結果,黃河源區水土流失面積4.55萬km2,其中水力侵蝕2.2萬km2,佔48.3%;風力侵蝕1.1萬km2,佔24.3%;凍融侵蝕1.2萬km2,佔27.02%。與1995年調查結果相比,水土流失的廣度和深度均呈上升趨勢,平均土壤侵蝕模數增加了56t/km2.a,達2900t/ km2.a。
嚴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使該區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而且加劇了乾旱、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頻率,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困難;每年輸入龍羊峽水庫的沙量達134萬m3,嚴重威脅著龍羊峽水電站的運行安全。
(2)草場退化、土地沙化加劇。
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黃河源區仍然是水草豐美的地方,植被覆蓋度大,草場高度在1m以上,長勢好,品種多。然而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超載放牧、墾草種糧等現象日趨嚴重。加之在經濟建設和資源開發中缺乏生態保護意識,致使黃河源區草場嚴重退化,土地沙化加劇。
據調查,黃河源區上世紀80-90年代年均草原退化速率比70-80年代增加了3倍多。截至目前,黃河源區中度以上退化草場面積近7.33萬km2,占草場總面積的78%。黃河源頭第一縣瑪多縣草地退化1.61萬km2,約佔全縣草地面積的83%,有7000多人成為生態難民。玉樹州曲麻萊縣就有3300 km2的草場被開挖,草地嚴重沙化。由於草場大面積沙化,給當地畜牧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地處黃河源頭純牧業的瑪多縣,90年代年均牲畜存欄數比1979年下降了58.4%,人均佔有量下降了65.7%,38%的牧民被迫遷移他鄉。
土地荒漠化的年均增加速率也由70-80年代的3.9%劇增至80-90年代的11.8—20%,並呈逐年加快趨勢。共和盆地是土地荒漠化速度最快的區域,年均增加2.8%。
(3)鼠害分布廣、日益猖獗。
由於草場退化和沙化,鷹、狐等鼠類天地賴以生存的條件逐漸消失,致使鼠害猖獗。以食草為生的高原鼠兔和以食草根為生的鼢鼠對草場破壞極大,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據調查,青海省鼠害發生面積已佔可利用草地面積的29%;果洛州平均每公頃有高原鼠兔120隻、鼠兔洞口1624個,每年消耗牧草47億公斤,相當於286萬只羊1年的飼草量。鼠類在草地上的啃食、掘洞造成大面積的裸地,年復一年形成寸草不生的「黑土灘」。黃河源區草場中「黑土灘」的面積達3.33萬hm2,占草場總面積的35%左右。
(4)水源涵養功能減退。
由於黃河源區植被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源區水源涵養調節功能明顯下降。表現為濕地縮小、湖泊萎縮、徑流減少。近年來源區許多小湖泊消失或成為鹽沼地,濕地變為旱草灘。黃河源頭的兩大「蓄水池」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已經下降了2m以上,並且兩湖間曾經發生過斷流。目前,鄂陵湖出湖水量只有3m3/s。黃河源頭河段1997年也出現了斷流,1998年曾創下了斷流98天的記錄。由於徑流減少、水位低,黃河源頭瑪多縣水電站建成後長期不能啟用發電。黃河幹流上游青海段1988-1996年9年間平均徑流量比過去34年的平均徑流量減少了23.2%。黃河源區徑流量的銳減也是造成黃河中下游斷流時間提前、持續時間延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5)生物多樣性種類和數量銳減。
青藏高原孕育了獨特的生物區系和植被類型,被譽為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草地植被退化、濕地萎縮、土地荒漠化導致了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惡化、分布區域縮小。加上人為獵捕野生動物和大量採掘珍貴葯材等植物,使黃河源區特有的動、植物種群數量大為減少,一些物種甚至瀕臨滅絕。目前,黃河源區受威脅的生物物種約占總數的15-20%。
③ 長江黃河對中國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關他們簡介是什麼
長江: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97km,居世界第三位。
黃河: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長江的水量:
長江是中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水資源總量9616億立方米,約佔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為黃河的20倍。在世界僅次於赤道雨林地帶的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居第三位。
與長江流域所處緯度帶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雖然都超過長江,水量卻遠比長江少,前者約為長江的70%,後者約為長江的60%。
黃河的流域氣候:
一、光照充足,太陽輻射較強。
二、季節差別大、溫差懸殊。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
四、濕度小、蒸發大。
五、冰雹多,沙暴、揚沙多。
六、無霜期短。
④ 長江的主要水文特徵以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長江流域面積大,流量巨大,多年平均流量接近4萬立方米每秒,為長江沿岸的眾多人口、眾多城市提供了生活與生產需要的大量淡水資源
⑤ 長江黃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兩者均能提供水源,灌溉農田,促進流域內地區的農業發展,長江四季都不結內冰,是我國河道航運的大動脈容,素有「黃金水道」之稱,使沿岸地區航運/交通/貿易便利,同時溝通了東西部,促進不同地區經濟的交流與發展,孕育出上海/武漢/南京/重慶這樣的大城市
⑥ 對比長江與黃河經濟發展的不同
D
試題分析: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不同,對水資源的需求情況不同。黃河流經北方回地區,北方地區耕答地多,水資源較少,故對水的需求較大,所以黃河幹流比長江幹流起到更突出的作用是灌溉。所以D為正確選項。點評:河流在區域中,可以發展河運、發電、養殖、灌溉等重要作用。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對於不同地區,對河水的需求程度不同。黃河幹流主要流經華北平原地區,華北平原地區耕地多,降水不穩定,所以用黃河河水灌溉,對於該地區農業生產發揮重要的作用。而長江幹流流經的地區,降水豐富,河湖眾多,水資源相對豐富,所以對於長江流域地區來說,長江不及黃河對流經區域的作用重要。通過對比流經地區的地區差異,掌握不同河流發揮的重要作用。
⑦ 長江黃河對中國的發展作用
【長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397公里(以沱沱河為源),一般稱6300公里。流域總面積一百八十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九千六百餘億立方米。以幹流長度和入海水量論,長江均居世界第三位。
長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回合後稱通天河;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長江流經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和黃浦江等支流。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洞庭兩湖最大);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沖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昌。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二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斗坪。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世界大河之一,幹流全長六千三百多公里,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北緯33°28′,東經91°08′)。幹流流經青、藏、 川、滇、 鄂、湘、贛、皖、蘇、滬10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公里(若以當曲為源頭,長江全長應為6403公里),居世界第3位。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年均入海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時簡稱江,六朝以後才有大江和長江之稱。
幹流概況 長江幹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 流域內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0.4%。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有48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9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超過10萬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里。
中國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長江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間,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人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上為上游;宜賓至湖北宜昌為中游;宜昌以下為下游。上游段約長三千五百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自玉樹到宜賓稱為金沙江,古稱麗水,從北向南流,穿過橫斷山脈,到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北入四川盆地,在宜賓與岷江匯合,全長二千三百公里。自宜賓以下才稱長江。 中游段約長一千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二百零四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 下游段約長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二公里,最窄處也有六百五十公尺。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古稱荊江,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多,每當汛期來臨,極易造成潰堤泛濫災害,自古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一段,兩岸湖泊極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江水入江蘇後,因受山勢所阻,向東北繞過寧鎮山地。自鎮江以下,折向束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似網,一片水鄉澤國景象。江口竟寬達八十公里,呈現江海相連的壯觀景色。 長江兩岸多名山大澤,風光秀麗,有許多游覽勝地。由於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國」,下游多「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 長江干支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動脈,航道總長八萬多公里。萬噸級輪船可達南京,三千噸級可抵達漢口,一千噸級可至重慶,五百噸級可通宜賓。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三角洲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和上海市東南部、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黃河】:
中國第二大河。上游有3源:西源瑪曲,又稱約古宗列渠,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中部的雅拉達澤山東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西南緣;中源卡日曲,又稱喀喇渠,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中部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南源多曲,源於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日吉山附近。在這3條源流中,瑪曲為黃河正源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若依據「河源唯遠」的原則,在3條源流中以卡日曲最長(190.1千米),它比瑪曲(171.5千米)長18.6千米,因此也有主張以卡日曲作為黃河正源。中國水利部及黃河水利委員會仍以瑪曲為黃河正源。從青海省的瑪曲為源頭,東流經四川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
黃河因含泥沙多,水渾而色黃得名。幹流可分三段:從河源至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上游;河口鎮至河南省桃花峪為中游;桃花峪以下為下游。
上游穿行在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河長3472千米。河源段的「約古宗列」(藏語為炒青稞的鍋子之意),是一個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寬約60千米的橢圓形盆地,在盆地西南緣,有數股泉水在地表匯集成涓涓細流,並串連了盆地中星羅棋布的湖泊,逐漸匯集成一條寬約2~3米的小河,這就是約古宗列渠。約古宗列渠流經星宿海湖沼區和穿扎陵湖、鄂陵湖兩個高原淡水湖泊後,折向東南,流行在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之間,受岷山山脈阻擋,河道呈大「S」形轉折,形成著名的黃河第一曲。從瑪多到青銅峽,穿行在峽谷和盆地相間的串珠狀地形中,其中從龍羊峽到青銅峽近918千米的河段中,峽谷最為集中,較大的峽谷有龍羊峽、松巴峽、積石峽、劉家峽、李家峽、鹽鍋峽、八盤峽、桑園峽、紅山峽、黑山峽、青銅峽等。有白河、黑河、洮河和湟水匯入。流域植被條件比較好,因此這一段水多沙少,是黃河水量的主要源地。青銅峽以下,黃河向東北沿鄂爾多斯高原西緣流動,進入銀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這里氣候乾旱,幾乎無支流注入,蒸發旺盛、引黃灌溉消耗水量多,河流水量沿途減少。
中游從河口鎮至河南桃花峪。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河長1206千米。流經黃土高原。水系發育,溝谷縱橫。主要支流有渭河、窟野河、無定河、延水、汾河、伊洛河和沁河等。在河口鎮受呂梁山所阻,轉向南行,穿行於晉陝峽谷之中,河流切割強烈,河谷兩岸陡峻,高出水面數十米到百多米,水流湍急,著名的壺口瀑布和龍門就在這段。龍門到潼關,進入汾渭谷地,河谷開闊,潼關以下,東折進入三門峽,東流至孟津進入華北平原。中游流經的黃土高原,不僅是黃河中下游泥沙主要源地,而且也是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
下游從桃花峪到河口。流域面積2萬多平方千米,河長786千米。東流進入華北平原。河道展寬,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逐年淤高,一般高出岸邊地面3~5米,有的地方高達10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下游兩岸除東平湖的陳山口到濟南的玉符河口,南岸依傍山麓外,其餘南北河岸,全靠長1340千米的人工大堤為屏障,約束黃河免於改道。南北大堤也成了南北河流的分水嶺,堤北為海河水系,堤南為淮河水系。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平均16億噸,其中4億噸泥沙淤積在下遊河床內,其餘隨水入海,在黃河口形成三角洲,其頂點在寧海,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面積5450平方千米。自1947年黃河回歸現行河道至1985年底,共計填海造陸122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陸31.3平方千米,河口一帶海岸線平均向海內推進390米。
黃河流域大部分屬於乾旱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大約6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徑流的補給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內分配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幹流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為2~3倍。天然河川徑流量658億立方米,實測年徑流量431億立方米。干支流水力資源蘊藏量4054.8萬千瓦,可能開發量約2800萬千瓦,佔中國可能開發水電裝機的6.1%,主要集中在上中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黃河進行治理與開發,在干支流上興建了3000多座水庫,下游加固大堤和興建滯洪區。1949~1992年,下游沒有發生決堤,扭轉了黃河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的局面,開始了由害河向利河的轉變。下游從桃花峪到河口。流域面積2萬多平方千米,河長786千米。東流進入華北平原。河道展寬,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逐年淤高,一般高出岸邊地面3~5米,有的地方高達10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下游兩岸除東平湖的陳山口到濟南的玉符河口,南岸依傍山麓外,其餘南北河岸,全靠長1340千米的人工大堤為屏障,約束黃河免於改道。南北大堤也成了南北河流的分水嶺,堤北為海河水系,堤南為淮河水系。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7.6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平均16億噸,其中4億噸泥沙淤積在下遊河床內,其餘隨水入海,在黃河口形成三角洲,其頂點在寧海,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面積5450平方千米。自1947年黃河回歸現行河道至1985年底,共計填海造陸1220平方千米,平均每年造陸31.3平方千米,河口一帶海岸線平均向海內推進390米。
黃河流域大部分屬於乾旱半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大約60%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徑流的補給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內分配不均勻,年際變化大,幹流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為2~3倍。天然河川徑流量658億立方米,實測年徑流量431億立方米。干支流水力資源蘊藏量4054.8萬千瓦,可能開發量約2800萬千瓦,佔中國可能開發水電裝機的6.1%,主要集中在上中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黃河進行治理與開發,在干支流上興建了3000多座水庫,下游加固大堤和興建滯洪區。1949~1992年,下游沒有發生決堤,扭轉了黃河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的局面,開始了由害河向利河的轉變。
⑧ 黃河 長江 珠江 對所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1、滿足經濟人生活
2、工業用水
3、農業用水
4、水運交通
然後發揮你的文學素養,能怎麼修飾就怎麼修飾吧
⑨ 長江黃河對中國的發展作用
長江是中國主要的運輸河流,客貨運輸密集。長江是海路的延續,將內陸和沿海的港回口與其他主要城市連答成一個運輸網,其中南京、武漢與重慶具主要作用。長江通過大運河與可通航的黃河及渭水相通,大運河還與杭州及天津的海港聯系在一起。
在中國的歷史上,黃河對兩岸居民有很大的影響,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但無論如何,黃河一直養育了很多中國人,所以中國人又稱黃河為「母親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炎黃兒女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之樹綿延不斷的根!俗話說:"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流域優良的自然環境,才促進了中原文化的不斷發展,並為世人稱道.然而,今天的黃河早已沒有往日的風采,"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肥沃良田變成了貧瘠、水分缺乏、洪澇災害頻繁的不毛之地。
⑩ 黃河和長江對我國的影響
我國的長江被稱為「黃金水道」.長江古代時稱「大江」或者「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的沱沱河,自西向東流經了11個省份,自上海東流入東海,長江長有6300公里,只次於非洲的尼羅河與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三位,為中國的第一大河,流域的總面積為180多萬平方公里,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長江江闊水深,為我國南方之交通大動脈,當前長江的干支流的通航里程已達到9.6萬公里,可以繞地球兩圈半;年貨運量大約佔全國河流總運輸量之70%,萬噸巨輪可從長江上溯至南京,5000噸級的輪船可以開到武漢,3000噸級的可直至重慶.長江流域也擁有4億畝肥沃的耕地,我國有3億多人口生活於這兒,世界上還有哪一條江河能夠哺育如此眾多的人口,故以「黃金水道」稱之,實在是當之無愧.
黃河,是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市、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